用户名*
邮箱*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混迹一级市场
首先摆明观点,不看好,除非ofo对单车硬件有进一步的优化改进。
首先说优点,第一是造价低,据说只要一辆300,那么拿到滴滴的上千万投资可以很快的把车铺满各大高校。第二是价格低,优惠力度还挺大,一开始是一分钟一分钱,不过最近涨价了。
那么来说缺点,显而易见的,就是这个自行车的技术含量太低,一不防盗没定位二密码不是动态的(这里可以学学摩拜),导致许多人相当于钻漏洞免费用车。
第二是维修更换不及时,经常骑到没气的车子,影响用户体验。
其实维修这个好说,加派人手就可以了,但是盈利这方面真的要好好考虑,固定密码和权利漏洞(可以不还就借)导致基本没有收入,首充20然后骑到毕业。
以上只是个人拙见。
接下来是我的恶意揣测
ofo的单车质量及极其愚蠢的机械固定密码锁,单车成本不过100元左右(官方报价300)。
为何其会使用如此的密码机制呢?难道创业者真的那么相信我们大学生的素质?如果真的素质都那么高,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玩盗版游戏用盗版软件听盗版音乐看盗版视频读盗版小说的人。这也不能全说是素质问题,好的素质是好的规则来引导出来的,规则那么多漏洞,傻子才老老实实的。
但是我不信创业者会没有考虑到这点,毕竟他不仅是一个创业者,还是一个商人。
若将单车植入芯片,虽说成本提高,但也绝对不会出现几乎可以随便免费使用的情况。
那为何还要进行看上去风险极大的创业呢?天使轮及融资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何况,这还能使他火一把呢。
现在他拿到投资了,要是不迅速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基本就是骗一轮就跑的节奏吧
以下是我的单纯发泄
真的要看?
好吧。之前和同学在学校里兼职打工为他们ofo宣传,说好的骑车逛校园,雇了50个人每个人刷18单(没错就是官方花钱让大学生帮他们刷单,他们是不是用这个假数据去骗滴滴的投资我就不知道了),然后一人给70块,结果4个小时过去了,说好的70变50,还有20算在了ofo车费,于是就给30,麻痹的除了我带的8个人,其他40多人都拿了30了走了(有些大学生真怂,不欺负你欺负谁),最后在我要和他们闹大之后才不情愿的给我们8个人结了说好的70,还说以后都不用我们了,哈哈哈笑死我了,一个20块工资都要克扣的公司,鬼才去,滴滴这次瞎眼了吧,单都是刷出来的哈哈哈祝愿ofo早日倒闭不谢
你们都被骗了 ofo的商业逻辑很简单:首先他从来没有想过做市场第一或超越摩拜,因此所有的战略都是中短期,不考虑长期。因此在产品的质量上(不坏)以及资产的管理上(不丢)都不在考虑范围内。迅速达到规模并蚕食对手摩拜的市场份额,最终迫使摩拜收购自己才是他的商业逻辑。因此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甚至超越摩拜的数量是他的唯一战略重点。我们看他是怎么做的:推出一款与普通自行车毫无差别的产品,而且不是名牌,批量制造实际单价100块一台。摩拜一台车多少钱?一台GPS多少钱?系统多少钱?保守估计2000,2000块我上路20台,迅速让你走出家门就能看到“黄色那个”造成一种我很牛逼的假象。民众看得到,摩拜看得到,摩拜的投资人也看得到。造车的时候我按300-500一台采购,投资人的钱洗掉80%进自己口袋妥妥的。车子本身的成本外,物流和人工搬运的劳务外包都是洗钱的好方法。此外既然我们是搞高科技的,那不能不说我们的牛逼系统了,gps定位看周围有车,过去一看并没有。为什么?车子本身并不带定位,定位信息是上一位用户手机技术服务的位置。那ofo的系统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技术上讲就是一个两列的excel表格,左边车号,右边密码。你搜索框输一个车号,刷!跳到这个位置,右边对应的密码就出来了。远程锁车?gps模块?对不起,从来没考虑过。用户花小钱用很久无所谓,车子停家里独占也无所谓,偷车也无所谓,反正最终都是摩拜买单。我造了100万台,坏了破了被偷了毛都不剩了,不管被收购的时候我还剩五万台还是八万台,我都按100万台出场数目卖给你。嘿嘿。还要算上我的估值溢价。那你问我ofo这是不是包赚不赔的买卖,风险还是有的。就是死在被收购的前夜。ofo的套路摩拜看得一清二楚,就等你自己死,ofo就是和摩拜对赌你等不到我死就得买下我。因为你做不到市场第一就拿不够买到下轮投资会死更快。双方都在说服自己的投资人,这也使这场争斗达到最高峰,一方面ofo的车一卡车一卡车地运进城,转眼就被市民搬回家刷成其他颜色,要么被偷车贼骑走转卖甚至大批量地被拆卸当作废铁称斤卖,一方面摩拜投入简化车型来挽回一点份额拖延一点时间,拖到你死我就不用花几亿买你那些个破铜烂铁。我想说,骗子和骗子赌徒和赌徒的较量。谁胆子大手段龌龊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补充内容的分割线—————–
(以下更新于2017-02-02)
这两天这条评论又被大家顶了起来,市场上也看到了ofo管理层试图做的努力,不如再补充一些现象和观点供大家品味:
现在市场上实业机会少,资金都热衷于投互联网+,或者共享这种伪命题。具体回到自行车的产品上,不如让我们放下概念回到本质来思考一下:很多朋友都骑过自行车,骑车的朋友大都被偷过车。知道车子要停到小区车棚或者搬上电梯才能防盗。在外车子不能乱停,得找个有划线有管理员收费的地方停才靠谱。不然即使不被偷,坐垫被刀划开或气门芯被小孩拔掉也并不是罕见的事情。总结下来,使用自行车最大的痛点在于防盗、停放、以及维护。如果我们身处一个没有这些烦恼的大同世界,大家自可以买一台单车每天骑,三个月下来就回本(这也是ofo对投资人吹嘘的投资收益回报模型的周期),之后就是净赚的。
在此基础上共享单车基本可以算一个伪需求。
最近马路上的ofo车有一个新动向,新上路的车都变成小轮的,轮子以往是银毂黑胎,如今改成了黑毂黑胎。你也许看到了这个变化,却可能没想过背后的原因?如前文提到的ofo的车量属性和先天bug导致被盗率奇高,ofo的批量上路让自行车偷盗销赃行业一度繁荣,小偷面对的是五十块的现金洒满大街,垂手可得且不用担心报警。因为车主不知道他们的财产何时何地被谁偷走。确切地说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车还在街上。有意思的是由于ofo的投放量太大,市场上并没有这么大的赃车购买需求,直接导致赃车整车市场价格的崩溃,一台全新的ofo 二十块都没人收你信吗?由此另一个灰色行业起来了–拆车卖散件:轮子十块一个,通用件,银毂黑胎,适合所有同尺寸常规自行车,市场一片繁荣…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新上路的为什么是黑毂黑胎小轮车了吧。管理的三大痛点刚说了防盗,第二个痛点那就该说停放了,这个最大的风险是政策性风险暨政府颁布限制性法令严打乱停放的车辆,统一清理乱停放的设备,这基本等于封杀这个行业了,暂时还不用担心。但一旦执行杀伤力是最大的。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暂时先不展开。第三点维护,我相信这个痛是ofo管理方及每个后加者不曾考虑到的痛。最大的痛在于内部的腐败,能有多腐败?给大家算笔账,一个维修人员月人工费3000,20天工作日,每天8小时。工时费18.75。这还没算物流搬移以及管理费用。一小时能修几台车?我大胆的推测修补了一台。一台被拆了俩轮子的ofo送到维修中心搬移人工费10快,平坦卡车运费10块,工时15块,新轮子采购价30*2,送回路上继续投入营运,恭喜你仅仅花了95块一台价值100元的车辆就又顺利投入运营了。下周再进场修一次。然后补充一句两个轮子是黑市上10块买的。这还是轻的,两台好的车子上报维修送进场互相换个轮子给你报个95*2的维修费用,实际连轮子都不用互换,成本0。漏洞过太多,在一个庞大且无有效监管的机构里,这就是腐败的温床。套路都是老套路,国企大锅饭玩剩下的,如今在互联网+的春风下焕发新春。碰上个老板太嫩,团队太嫩,不曾赚过一百万就敢做几亿的生意,靠讲ppt融资,用演示理想化模型构建商业帝国的高知青年,面对这群搞垮一个时代的老家伙们或者说他们背后人性的恶,你的力量轻如鸿毛。
我的澡泡得差不多了,最后请允许我再拿某对手做个比较,不然无法收尾。
回头看对手的车,橙色实心胎,大质量车架,长时间免维护。为什么会有如此反人类的设计?一切豁然开朗。免维护不是为了怕麻烦,而是杜绝了维修腐败的可能性。此外非标品橙色实心胎,造价更高但无回收价值的塑料幅条,价值高但对小偷来说一文不值的gps,一切的设计都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下预演修正并优化。如果共享单车能玩,橙色小车车的玩法就是唯一的可行道路。如今胜负已分,让时间来证明。
别的不清楚,这家公司的PR是真舍得花钱,各个群里面,圈子里面都是它们家的问题。
小牛电动车发布前也不过就是几轮媒体宣传,这家有点铺天盖地的感觉,这个都是钱啊。
商业模式理论上不错,但是看不到财报,不知道真正运营起来,成本受益是否能打平。
临国庆来一发。
说ofo的自行车商业模式好回本快,是高效率的共享经济,并以此强调盈利前景的朋友们,你们方向错了。这不是滴滴投资ofo的原因。
投资ofo,因为滴滴不是“滴滴打车”。
而因为滴滴是“滴滴出行”,投资ofo是滴滴最近的一次战略级布局。
为什么是滴滴?
只要有新的“出行”相关业务,滴滴一定会插一脚。比如近期的巴士业务、酒后代驾业务、租车业务,滴滴都已经进入。未来如果有无人车、汽车分时租赁,只要稍微成点气候,滴滴也会进入。
自行车业务是出行的一环,何况还是ofo这种自行车分时租赁,提升整体社会效率、高契合度的,滴滴这时候插一脚进来也是意料中事。
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到今天,不会再有大量app百家争鸣的状况。
随着各个业务发展至今,很快将会出现一批超级APP,比如微信、支付宝、新美大什么的,这些超级APP会聚合尽可能多类型的业务。单一功能app将被整合进入。
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你手机里每多一个超级APP,与之有竞争关系的小APP们就死掉好几个。比如曾经很火的拉卡拉,在微信支付宝竞争下,现在几个人手机里还有安装呢?
滴滴的核心战略,就是拼命要成为一个超级APP,变成“出行”领域的最大入口。这才会对ofo又给钱又给流量。不但给几千万刀,还要从流量给ofo接入入口。
像自行车这种铺得快、门槛低、频次高的,,虽然每天的GMV交易额有限,赚得也不多,但滴滴一定要抓住,为的就是增加用户。
这批靠自行车接进来的用户,是滴滴汽车业务之外的增量市场,未来也会对滴滴平台的其他自身业务有提升。
比如目前ofo订单峰值在50万单/天,这就是是对滴滴订单量的一个强力补充,滴滴又多50万个日活…多50万个开屏广告…
一种新的互联网资本主义,没法避免。
那为什么是ofo?
互联网行业,是先天的垄断行业,垄断的是用户的注意力。只要app成为你手机里的核心成员,就会形成强力的垄断。
为了这份垄断,互联网公司可以暂时忍着不赚钱,可以砸钱来换市场。只要达到占有率的优势(一般是30-40%),格局就稳了。
比如2015年,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在全国多个城市疯狂的地推以补贴抢市场,直接原因就是只要某个地区市场被饿了么做起来之后,美团作为后发者想再进入抢市场,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能扳回来一些。
此时此刻的自行车分时租赁市场,就在这个疯狂抢市场的时间窗口。
出行市场,服务资源就是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车辆数量”是核心竞争力。
比如今年9月易到在广告里宣传,“充值送再多,没车也白搭”,就是在强调服务资源。
这个例子换到自行车市场里,客户出了地铁口看到谁家的车,谁就赢了。
车好不好骑、好不好看、划算不划算的前提,都是“有车给我骑”。
此时ofo公司对车子的低要求,就变成了巨大的优势。
ofo宣称每辆车只要300块(真低)。这笔数千万美元的投资可以把黄色自行车铺满全国top30城市,并且在这些城市里形成彻底的优势。
便宜就是竞争力,别人投放一辆,ofo投放十辆。
此外就是产能优势,ofo对车的要求不高,在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工厂生产,迅速铺货。而定制的车型,恐怕没戏。
现在这些自行车的“维护难”、”用户破坏偷取”、“不好骑”、“没出过校门”这些点,确实也是问题。但我认为都只是小问题,是可以在运营过程中一步步迭代慢慢优化,是可以解决的。
为了抢市场,此时最重要的就是
车辆数量、城市数量、日订单数、政府关系。
最后一点随便想到的。
出行这种基本民生业务就是需要强政府关系,而且还是多个城市的政府关系。
我们都说,做事不要重复造轮子,政府关系就是出行行业里最重要的那个轮子,也是最难造的那个轮子。
但这只轮子,滴滴在打车时代造过了,在各地增加一点地面划线应该不成问题,甚至增加专用停车点也可以。
可怕的是,搞不好哪天,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项目被ofo一个一个城市的去接收改造掉了…
看到之后很感慨。当时没有写什么,现在赶个末班车,也说说自己的几点看法。
1. 作为也曾经在 O2O 浪潮中折腾过的创业者,深知这个行业泡沫有多可怕。那时大家手握动辄几千万的融资,抢着去投那些日均百单几乎都靠补贴的 O2O 产品。叮咚小区在上海地铁铺天盖地的广告仿佛就在眼前,中关村和望京扫码一条街的喧闹也余音绕耳。
「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许多 O2O 公司都没有撑下去,去年同期的那些按摩、洗车、洗衣、做饭……都不见了踪影。媒体原本都在喊 O2O 元年、在讲共享经济,现在又粉转黑,改说互联网寒冬期、全都是伪需求。
ofo 获得战略投资至少说明了两件事:第一,O2O 并不是伪命题,仍然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第二,创业寒冬期并不意味着小公司都得死。
2. 按照滴滴公开的数据,ofo 现在已经有近 7 万辆自行车,日订单超过 50 万,在 20 个城市为超过 150 万师生提供出行服务。这样的成绩跟一两年前的那些 O2O 创业项目比也不会逊色。
除此之外,我还比较看好他们团队的几个方面:
其一,ofo 没有冒进,没有一下就到校外战场烧钱,而是先做好校园生意,校园规避了很多社会中运作可能出现的很多问题,更容易先把模式跑通;
其二,根据他们公布的运营模型(单车成本 270 元,每天每车单量 10,客单价 0.5 元,2 个月左右可以回本),相比其它很多项目的商业模式一塌糊涂而言,财务上是很可靠的。当然,这里不排除数据有美化成分;
其三,投资方中有王刚、真格、经纬、金沙江,各个都是大名鼎鼎。不要小看了投资人起的作用,对创始团队这些 90 后而言,他们在人脉、战略和运作公司的经验上,能提供不小的帮助,这次滴滴的投资,跟王刚、经纬有着很大的关系。
3. 现在很多创业项目还在拼命想怎么让技能分享转起来、让玩具分享转起来,碰了不少壁,举步维艰。大家都很关注这些看似市场广阔的共享经济形式,但都忽略了很多更小一点的、更实在的共享。
公共自行车对很多人来说陌生,但早就出现在了全国上百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有了很多成熟的运作体系。我个人也经历过一些有趣的共享模式,比如 PS 的游戏光盘,许多玩家都是买来二手的用完后再二手转出去,甚至有专门出租游戏光盘的淘宝店。
从类别上来说,自然是标品的分享更容易起量、也更容易运作。像出行、外卖这种标品,异常率很低。我现在所在的配送行业也是一样,众包模式相对容易运转、能保障服务质量。
从需求上来说,自行车的确是出行最后一公里很好的解决方案。不见得是多数人的刚需,至少在宏观上看,比大多数上门服务在用户需求方面更有保障。
所以我是很看好自行车共享模式的。
4. 最后想说的是,滴滴已经开始转变角色,更有了大佬的样子,在慢慢跟 BAT 靠拢。没有完全归属于 BAT 哪个阵营的滴滴,不出意外未来会依靠垄断互联网出行成为巨头,甚至可能会借助交通工具触及物流、生活服务等领域,加入新的巨无霸阵营。
总之,巨头越多,小公司的日子就越不好过。更担心的是,垄断之后的巨头很可能会在一些方面松懈。就像我们如果只有一个搜索引擎,就只能参考它推荐的医院一样,未来我们想出个门,是不是也要必须按他说的来?
有的回答实在是侮辱智商……
———–
关于ofo融资的话题,我看到了各种不同角度的分析,说句大实话,有的“上帝视角”实在令人瞋目。
对投行有了解的人,可能会以为金融工作中最难的部分就是财务模型;对风投有了解的人,则可能以为投资工作中最难的部分就是行业推演。但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特别是理工出身的人):搞定估值、并购模型,或是研究产业形态、技术壁垒,都只不过是基本中的基本,是投行或私募中最菜的搬砖小弟的工作;真正投资、并购是否能成局的关键,在于MD(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或GP(合伙人,General Partner)能否找到潜在的获利空间和运作潜力,然后在多方之间斡旋折冲,让创业者与投资人、或者买卖双方踏入舒适区,最后签字成交。这也是为何在投行和私募中,没日没夜整理资料、尽职调查、建立和测试模型以及准备简报的投资经理们,其薪水和似乎成天只是坐头等舱、参加聚会、打球滑雪的老板们在数量级上可以差出几级。
对一家公司用静态的模型去估量,把事情推敲得头头是道,并不是全部。如果真是如此,投资这件事全交给人工智能就好了,哪还需要金融业的专业人员?
创新的商业模式多来自于两种方向:一是提供更新奇的体验模式;二是从消费者未满足的需求切入,以发展全新的商业模式。过去的酒店为什么都要下午3点以后才能Check-in、而且必须在中午12点前就得退房?原因很简单,因为产业规则就是如此——酒店要求客人最晚12点退房之后,他们得预留时间打扫房间和整理客房,所以最保险的时间就是必须等到下午三点之后,才能再接待下一批客人。随着连锁酒店业态的形成,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改进之后,这些生硬的规定都逐渐软化。作为题外话,从这里你能看见创新商业模式的机会吗?如果你正在经营酒店业或订房网,那么这里很显然有一个市场切入点:“随到随住、按时计费”,至于要如何设计这个商业模式,就看你的领悟了。
上面这个比喻如果你看懂了的话,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在政府推广多年自行车租赁业务之后,ofo仍然以火箭般地速度窜起的原因了。
我不想去预测ofo的业务会往什么方向发展,毕竟自己不是媒体。如今做商业分析的媒体说难也不难,手下建四个号:一个一直往死里吹,一个往死里黑,一个看见苗头就顺着说,一个专门逆势而动;两两组合,总有一个会成为极富“洞见”的大神。唯一我想表达的是,ofo能建立出新的模式,正是因为没有那么功利的商业分析,才带来如此有价值的开放性。ofo在成立之初,瞄准的是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共享经济,一直在推动校园里的同学们将自己自行车共享出来,改装后投放到校园内部,作为回报,共享者可以免费使用ofo平台上的任何车辆。这种比Uber还纯粹的共享经济萌芽,发展到今天成为资本界的香饽饽,又一次证明了“创新者的窘境”——颠覆式创新来自于无心插柳而不是苦心经营。
容我讲一个小故事。也许你听过爱因斯坦介绍相对论的那句名言:“一个男人与美女对坐1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1分钟;但是如果让他坐在火炉上1分钟,会觉得似乎过了不只1小时。——这就是相对论。”我猜多年来也许你都只是当做段子来看待,但这真的是爱因斯坦做过的实验,这篇实验报告发表于1938年的《热科学与技术学报》第1卷第9期(早已停刊),名为“外在感受对时间膨胀之影响”,里面有一段:
实验方法:我试着取得一座火炉和一名美女。但是很可惜,我无法取得火炉,因为帮我煮饭的女士禁止我接近厨房一步。不过我仍然偷偷取得一部1924年制的曼宁鲍曼牌松饼机。用这部松饼机进行实验,效果应与火炉相当,因为它能够加热到相当高的温度。找到美女的问题比较大,因为我现在住在纽泽西州。我认识卓别林,并曾到他的公司参加1931年新片“城市之光”的首映。于是我请他代为安排与他妻子见面,他的妻子是电影明星波莱特.戈达德,拥有意第绪语中所谓的shayna punim,也就是“美丽的脸庞”。 我坐火车到纽约与戈达德小姐在大中央车站的“大蚝酒吧”见面。她十分明艳动人,我觉得似乎过了1分钟时看了看手表,发现实际上已过了57分钟,我将之四舍五入成1小时。回到家后,我插上松饼机的插头,让机器加热。然后我穿着长裤和长的白衬衫,下摆没有扎到裤子里,坐在松饼机上。我觉得似乎过了1小时的时候,站起来看了看手表,发现实际上过了不到1秒钟。为保持两个叙述状况中的单位一致,我将之算成1分钟。然后,我打电话找医生……
实验方法:我试着取得一座火炉和一名美女。但是很可惜,我无法取得火炉,因为帮我煮饭的女士禁止我接近厨房一步。不过我仍然偷偷取得一部1924年制的曼宁鲍曼牌松饼机。用这部松饼机进行实验,效果应与火炉相当,因为它能够加热到相当高的温度。找到美女的问题比较大,因为我现在住在纽泽西州。我认识卓别林,并曾到他的公司参加1931年新片“城市之光”的首映。于是我请他代为安排与他妻子见面,他的妻子是电影明星波莱特.戈达德,拥有意第绪语中所谓的shayna punim,也就是“美丽的脸庞”。
我坐火车到纽约与戈达德小姐在大中央车站的“大蚝酒吧”见面。她十分明艳动人,我觉得似乎过了1分钟时看了看手表,发现实际上已过了57分钟,我将之四舍五入成1小时。回到家后,我插上松饼机的插头,让机器加热。然后我穿着长裤和长的白衬衫,下摆没有扎到裤子里,坐在松饼机上。我觉得似乎过了1小时的时候,站起来看了看手表,发现实际上过了不到1秒钟。为保持两个叙述状况中的单位一致,我将之算成1分钟。然后,我打电话找医生……
为什么我们只能在这里品足论道,或是酸酸地说上一句“我早就想过这个生意”,部分原因可能只是我们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我和ofo的David有一面之缘,说真的我挺喜欢这位师弟,不到半年融完两轮资并没有带来一丝一毫的膨胀,非常诚恳的交流。另外,作为当年只参与观摩不参与骑行的半个车协成员,莫名有一种好感。团队的几个创始人,都是David在车协认识的,然后这群没有毕业的学生出于对骑行的热爱提出组织骑行团的想法,打动了天使投资。然而骑行团是个非常辛苦艰难的工作,如果你真正远足骑行旅行过,才会知道里面的酸甜苦辣。当年我还不是一个宅男的时候,我最远只和几个小伙骑到过秦皇岛,然而一路上已然磕磕绊绊。
而且这个模式下,作为学生,在早已成熟到透的旅行市场上,去和诸多巨头谈酒店谈交通谈导游,毫无优势。不过好在他们坚持了自行车领域,毕竟,如果没有热爱,创业的艰辛和风险会显得毫无意义。但Uber模式和自行车的结合竟迎来如此大的风口,着实让我羡慕。大学生这个群体非常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有开放的心态和良好的素质,而统一样式进行管理之后,在范围并不大的校园里看见ofo车的概率必然是100%,这是什么?这是线下的病毒传播啊,完全无成本的流量导入。这不是风口是什么?
随处都可以找到车可以骑,价格也便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而不是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平台经济。未来怎么盈利,我认为David至少在刚开始的时候绝对是没有想法的。先做一个象牙塔式利人利己的产业,做大起来,应该有办法养活自己,我猜这应该是他原本的想法。
从投资角度,有很多同行,甚至是伙伴,认为这个模式门槛太低,也缺乏技术含量。从投资人角度,我觉得不失客观,但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人们需求永远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伟大的变革固然令人心仪,我们却时常忘记身边也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解决,我喜欢ofo的原因,在于其起点之明确,执行之果断。观察到校内用车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抓到自己可以解决的点,又有一群充满活力果断推进的同学伙伴一共努力,这是ofo创业的第一步。即便从投资角度有多方面的考量,但仅仅从创业团队角度来说,有共同爱好和目标又能协作,已是非常难得。
从投资人角度看创业,有点像文学,而创业者的角度则更加贴近真实的管理。我经历过这两种身份,也是一个喜欢文学同时又对管理抱有兴趣的人,那么文学跟管理要怎么对话呢?两者在人性。投资人看到的创业,和文学一样算是某种程度的“虚构”,但有时候确实比实际人物还真,因为全知的视角和缜密的分析。而创业里面也有一部分是在讨论有关“人”的主题,比如要怎么样去领导、让大家减少摩擦之类的。如果不了解人性的话,应用起来可能就不太管用。
有经验的投资机构合伙人,之所以不用丢出大套理论框架就能得出相对靠谱的判断,正在于经历了足够多次亲身体会,有了一点“以史为镜”的味道,把诸多创业者的经历拿来当作案例参考。虽然不一定完全客观,但里头的人性却是真。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要想了解和判断一个行业,最重要的仍然是和创业者走得近,真正“感同身受”,才能让分析和讨论也变得具体。
亚里士多德说,艺术的目的不是要呈现事物的外表,而是其内在的意义。——投资逻辑也是一样。
对ofo来说,滴滴的投资是件好事,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创业团队而言。有那么一种大Boss,他不在意你的成绩、不关心你的转换率、不想听你的技术细节,唯一关心的,是跟昨天相比,你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变得更成熟、对人性、市场、经营、产业、上下游有没有变得更理解、想事情是不是更有深度、吸收信息是不是更有广度。不管你今天进步多少,他永远在逼你明天还要更进步。这个大Boss,往往是一个领路者身份的投资人:对于年轻的ofo来说,滴滴便是这样的一种角色。
我们国家的年轻人如今对于创业充满向往,以前参加创业分享,总有大老远乘车赶来的听众,我问他们:“为何愿意花这么多时间来听一场分享?”大部分的答案是“我不想错过这难得的机会!”
姑且不论是什么诱因,让他们珍惜这个机会,但这个行动,至少让他们没有“错过”的遗憾。古人说切莫重蹈覆辙,但在现实变化万千的社会里,过去的失败也不代表现在不会成功,只是成功需要经验的累积,如果没有重蹈覆辙,就无法真正感受到挫折中的成长。出于对母校的私心,我觉得这群校友有一种自信,知道自己的努力带来的成功可能更高,而这股自信,自然就产生动力,让大家持续追梦。
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只能预测;也没有人能够告诉你这个决定是否正确,只能分析;当然更没有人能够一直走在对的道路上,只能跟着心继续前进。
未来ofo必然还要做更多的尝试,也许会有疑惑,虽然也会有不安,但梦想的动力一定会促使着他们不断的思考。他们一开始的简单想法,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而我又何其有幸,可以在此之前,就可以成为一个最前排的旁观者,为之加油打气。
商业的分析不懂,说一下一点市民的。
便宜的Bug:就是有些,省钱的村民会开一次锁,然后不锁车。
并且那个密码锁设计的并不好。两个月就可以回本的基础在与,24*7*60天运行。
否者这车损耗的很严重。押金太便宜了,会导致有些人恶意骑车。
玩坏了一台,再换一台,没有啥约束。
并非说低价了,就会好,有时候会引起恶意市场。
做生意有点时间后,就会发觉,这客人,你给啥都要,只要是便宜的,免费的。但对你不会有太大的忠诚度。
另外这车真难骑
两者殊途同归的关系,都是在共享经济交通领域做文章,滴滴自身的定位和OFO刚好能够互补,如果资本运作得当,滴滴无疑又增添一枚棋子,滴滴已经成为该领域的巨无霸了,于是需要扶持共享单车领域的巨无霸,巩固自己的市场,相比摩拜单车,ofo与滴滴的未来愿景高度契合
“答主地标河南郑州 大家不要再认校友了 估计 这是小黄车的通病吧 ”
—————————————————————
只想说我们学校 小黄车 现状 坏了接近三分之一 一方面质量一般 一方面学生不珍惜 好的车子 有学生故意不锁 (这样就不用密码打开) 而且小黄车的锁 有一个秘籍就是摁住开锁键 四个密码 会震动 这样就可以手动打开 不用利用微信来获取密码打开
心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看不懂这玩意有什么投资价值。
昵称*
E-Mail*
回复内容*
回复 ( 10 )
首先摆明观点,不看好,除非ofo对单车硬件有进一步的优化改进。
首先说优点,第一是造价低,据说只要一辆300,那么拿到滴滴的上千万投资可以很快的把车铺满各大高校。第二是价格低,优惠力度还挺大,一开始是一分钟一分钱,不过最近涨价了。
那么来说缺点,显而易见的,就是这个自行车的技术含量太低,一不防盗没定位二密码不是动态的(这里可以学学摩拜),导致许多人相当于钻漏洞免费用车。
第二是维修更换不及时,经常骑到没气的车子,影响用户体验。
其实维修这个好说,加派人手就可以了,但是盈利这方面真的要好好考虑,固定密码和权利漏洞(可以不还就借)导致基本没有收入,首充20然后骑到毕业。
以上只是个人拙见。
接下来是我的恶意揣测
ofo的单车质量及极其愚蠢的机械固定密码锁,单车成本不过100元左右(官方报价300)。
为何其会使用如此的密码机制呢?难道创业者真的那么相信我们大学生的素质?如果真的素质都那么高,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玩盗版游戏用盗版软件听盗版音乐看盗版视频读盗版小说的人。这也不能全说是素质问题,好的素质是好的规则来引导出来的,规则那么多漏洞,傻子才老老实实的。
但是我不信创业者会没有考虑到这点,毕竟他不仅是一个创业者,还是一个商人。
若将单车植入芯片,虽说成本提高,但也绝对不会出现几乎可以随便免费使用的情况。
那为何还要进行看上去风险极大的创业呢?天使轮及融资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何况,这还能使他火一把呢。
现在他拿到投资了,要是不迅速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基本就是骗一轮就跑的节奏吧
以下是我的单纯发泄
真的要看?
好吧。之前和同学在学校里兼职打工为他们ofo宣传,说好的骑车逛校园,雇了50个人每个人刷18单(没错就是官方花钱让大学生帮他们刷单,他们是不是用这个假数据去骗滴滴的投资我就不知道了),然后一人给70块,结果4个小时过去了,说好的70变50,还有20算在了ofo车费,于是就给30,麻痹的除了我带的8个人,其他40多人都拿了30了走了(有些大学生真怂,不欺负你欺负谁),最后在我要和他们闹大之后才不情愿的给我们8个人结了说好的70,还说以后都不用我们了,哈哈哈笑死我了,一个20块工资都要克扣的公司,鬼才去,滴滴这次瞎眼了吧,单都是刷出来的哈哈哈祝愿ofo早日倒闭不谢
你们都被骗了 ofo的商业逻辑很简单:首先他从来没有想过做市场第一或超越摩拜,因此所有的战略都是中短期,不考虑长期。因此在产品的质量上(不坏)以及资产的管理上(不丢)都不在考虑范围内。迅速达到规模并蚕食对手摩拜的市场份额,最终迫使摩拜收购自己才是他的商业逻辑。因此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甚至超越摩拜的数量是他的唯一战略重点。我们看他是怎么做的:推出一款与普通自行车毫无差别的产品,而且不是名牌,批量制造实际单价100块一台。摩拜一台车多少钱?一台GPS多少钱?系统多少钱?保守估计2000,2000块我上路20台,迅速让你走出家门就能看到“黄色那个”造成一种我很牛逼的假象。民众看得到,摩拜看得到,摩拜的投资人也看得到。造车的时候我按300-500一台采购,投资人的钱洗掉80%进自己口袋妥妥的。车子本身的成本外,物流和人工搬运的劳务外包都是洗钱的好方法。此外既然我们是搞高科技的,那不能不说我们的牛逼系统了,gps定位看周围有车,过去一看并没有。为什么?车子本身并不带定位,定位信息是上一位用户手机技术服务的位置。那ofo的系统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技术上讲就是一个两列的excel表格,左边车号,右边密码。你搜索框输一个车号,刷!跳到这个位置,右边对应的密码就出来了。远程锁车?gps模块?对不起,从来没考虑过。用户花小钱用很久无所谓,车子停家里独占也无所谓,偷车也无所谓,反正最终都是摩拜买单。我造了100万台,坏了破了被偷了毛都不剩了,不管被收购的时候我还剩五万台还是八万台,我都按100万台出场数目卖给你。嘿嘿。还要算上我的估值溢价。那你问我ofo这是不是包赚不赔的买卖,风险还是有的。就是死在被收购的前夜。ofo的套路摩拜看得一清二楚,就等你自己死,ofo就是和摩拜对赌你等不到我死就得买下我。因为你做不到市场第一就拿不够买到下轮投资会死更快。双方都在说服自己的投资人,这也使这场争斗达到最高峰,一方面ofo的车一卡车一卡车地运进城,转眼就被市民搬回家刷成其他颜色,要么被偷车贼骑走转卖甚至大批量地被拆卸当作废铁称斤卖,一方面摩拜投入简化车型来挽回一点份额拖延一点时间,拖到你死我就不用花几亿买你那些个破铜烂铁。我想说,骗子和骗子赌徒和赌徒的较量。谁胆子大手段龌龊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补充内容的分割线—————–
(以下更新于2017-02-02)
这两天这条评论又被大家顶了起来,市场上也看到了ofo管理层试图做的努力,不如再补充一些现象和观点供大家品味:
现在市场上实业机会少,资金都热衷于投互联网+,或者共享这种伪命题。具体回到自行车的产品上,不如让我们放下概念回到本质来思考一下:很多朋友都骑过自行车,骑车的朋友大都被偷过车。知道车子要停到小区车棚或者搬上电梯才能防盗。在外车子不能乱停,得找个有划线有管理员收费的地方停才靠谱。不然即使不被偷,坐垫被刀划开或气门芯被小孩拔掉也并不是罕见的事情。总结下来,使用自行车最大的痛点在于防盗、停放、以及维护。如果我们身处一个没有这些烦恼的大同世界,大家自可以买一台单车每天骑,三个月下来就回本(这也是ofo对投资人吹嘘的投资收益回报模型的周期),之后就是净赚的。
在此基础上共享单车基本可以算一个伪需求。
最近马路上的ofo车有一个新动向,新上路的车都变成小轮的,轮子以往是银毂黑胎,如今改成了黑毂黑胎。你也许看到了这个变化,却可能没想过背后的原因?如前文提到的ofo的车量属性和先天bug导致被盗率奇高,ofo的批量上路让自行车偷盗销赃行业一度繁荣,小偷面对的是五十块的现金洒满大街,垂手可得且不用担心报警。因为车主不知道他们的财产何时何地被谁偷走。确切地说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车还在街上。有意思的是由于ofo的投放量太大,市场上并没有这么大的赃车购买需求,直接导致赃车整车市场价格的崩溃,一台全新的ofo 二十块都没人收你信吗?由此另一个灰色行业起来了–拆车卖散件:轮子十块一个,通用件,银毂黑胎,适合所有同尺寸常规自行车,市场一片繁荣…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新上路的为什么是黑毂黑胎小轮车了吧。管理的三大痛点刚说了防盗,第二个痛点那就该说停放了,这个最大的风险是政策性风险暨政府颁布限制性法令严打乱停放的车辆,统一清理乱停放的设备,这基本等于封杀这个行业了,暂时还不用担心。但一旦执行杀伤力是最大的。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暂时先不展开。第三点维护,我相信这个痛是ofo管理方及每个后加者不曾考虑到的痛。最大的痛在于内部的腐败,能有多腐败?给大家算笔账,一个维修人员月人工费3000,20天工作日,每天8小时。工时费18.75。这还没算物流搬移以及管理费用。一小时能修几台车?我大胆的推测修补了一台。一台被拆了俩轮子的ofo送到维修中心搬移人工费10快,平坦卡车运费10块,工时15块,新轮子采购价30*2,送回路上继续投入营运,恭喜你仅仅花了95块一台价值100元的车辆就又顺利投入运营了。下周再进场修一次。然后补充一句两个轮子是黑市上10块买的。这还是轻的,两台好的车子上报维修送进场互相换个轮子给你报个95*2的维修费用,实际连轮子都不用互换,成本0。漏洞过太多,在一个庞大且无有效监管的机构里,这就是腐败的温床。套路都是老套路,国企大锅饭玩剩下的,如今在互联网+的春风下焕发新春。碰上个老板太嫩,团队太嫩,不曾赚过一百万就敢做几亿的生意,靠讲ppt融资,用演示理想化模型构建商业帝国的高知青年,面对这群搞垮一个时代的老家伙们或者说他们背后人性的恶,你的力量轻如鸿毛。
我的澡泡得差不多了,最后请允许我再拿某对手做个比较,不然无法收尾。
回头看对手的车,橙色实心胎,大质量车架,长时间免维护。为什么会有如此反人类的设计?一切豁然开朗。免维护不是为了怕麻烦,而是杜绝了维修腐败的可能性。此外非标品橙色实心胎,造价更高但无回收价值的塑料幅条,价值高但对小偷来说一文不值的gps,一切的设计都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下预演修正并优化。如果共享单车能玩,橙色小车车的玩法就是唯一的可行道路。如今胜负已分,让时间来证明。
别的不清楚,这家公司的PR是真舍得花钱,各个群里面,圈子里面都是它们家的问题。
小牛电动车发布前也不过就是几轮媒体宣传,这家有点铺天盖地的感觉,这个都是钱啊。
商业模式理论上不错,但是看不到财报,不知道真正运营起来,成本受益是否能打平。
临国庆来一发。
说ofo的自行车商业模式好回本快,是高效率的共享经济,并以此强调盈利前景的朋友们,你们方向错了。这不是滴滴投资ofo的原因。
投资ofo,因为滴滴不是“滴滴打车”。
而因为滴滴是“滴滴出行”,投资ofo是滴滴最近的一次战略级布局。
为什么是滴滴?
只要有新的“出行”相关业务,滴滴一定会插一脚。比如近期的巴士业务、酒后代驾业务、租车业务,滴滴都已经进入。未来如果有无人车、汽车分时租赁,只要稍微成点气候,滴滴也会进入。
自行车业务是出行的一环,何况还是ofo这种自行车分时租赁,提升整体社会效率、高契合度的,滴滴这时候插一脚进来也是意料中事。
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到今天,不会再有大量app百家争鸣的状况。
随着各个业务发展至今,很快将会出现一批超级APP,比如微信、支付宝、新美大什么的,这些超级APP会聚合尽可能多类型的业务。单一功能app将被整合进入。
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你手机里每多一个超级APP,与之有竞争关系的小APP们就死掉好几个。比如曾经很火的拉卡拉,在微信支付宝竞争下,现在几个人手机里还有安装呢?
滴滴的核心战略,就是拼命要成为一个超级APP,变成“出行”领域的最大入口。这才会对ofo又给钱又给流量。不但给几千万刀,还要从流量给ofo接入入口。
像自行车这种铺得快、门槛低、频次高的,,虽然每天的GMV交易额有限,赚得也不多,但滴滴一定要抓住,为的就是增加用户。
这批靠自行车接进来的用户,是滴滴汽车业务之外的增量市场,未来也会对滴滴平台的其他自身业务有提升。
比如目前ofo订单峰值在50万单/天,这就是是对滴滴订单量的一个强力补充,滴滴又多50万个日活…多50万个开屏广告…
一种新的互联网资本主义,没法避免。
那为什么是ofo?
互联网行业,是先天的垄断行业,垄断的是用户的注意力。只要app成为你手机里的核心成员,就会形成强力的垄断。
为了这份垄断,互联网公司可以暂时忍着不赚钱,可以砸钱来换市场。只要达到占有率的优势(一般是30-40%),格局就稳了。
比如2015年,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在全国多个城市疯狂的地推以补贴抢市场,直接原因就是只要某个地区市场被饿了么做起来之后,美团作为后发者想再进入抢市场,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能扳回来一些。
此时此刻的自行车分时租赁市场,就在这个疯狂抢市场的时间窗口。
出行市场,服务资源就是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车辆数量”是核心竞争力。
比如今年9月易到在广告里宣传,“充值送再多,没车也白搭”,就是在强调服务资源。
这个例子换到自行车市场里,客户出了地铁口看到谁家的车,谁就赢了。
车好不好骑、好不好看、划算不划算的前提,都是“有车给我骑”。
此时ofo公司对车子的低要求,就变成了巨大的优势。
ofo宣称每辆车只要300块(真低)。这笔数千万美元的投资可以把黄色自行车铺满全国top30城市,并且在这些城市里形成彻底的优势。
便宜就是竞争力,别人投放一辆,ofo投放十辆。
此外就是产能优势,ofo对车的要求不高,在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工厂生产,迅速铺货。而定制的车型,恐怕没戏。
现在这些自行车的“维护难”、”用户破坏偷取”、“不好骑”、“没出过校门”这些点,确实也是问题。但我认为都只是小问题,是可以在运营过程中一步步迭代慢慢优化,是可以解决的。
为了抢市场,此时最重要的就是
车辆数量、城市数量、日订单数、政府关系。
最后一点随便想到的。
出行这种基本民生业务就是需要强政府关系,而且还是多个城市的政府关系。
我们都说,做事不要重复造轮子,政府关系就是出行行业里最重要的那个轮子,也是最难造的那个轮子。
但这只轮子,滴滴在打车时代造过了,在各地增加一点地面划线应该不成问题,甚至增加专用停车点也可以。
可怕的是,搞不好哪天,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项目被ofo一个一个城市的去接收改造掉了…
看到之后很感慨。当时没有写什么,现在赶个末班车,也说说自己的几点看法。
1. 作为也曾经在 O2O 浪潮中折腾过的创业者,深知这个行业泡沫有多可怕。那时大家手握动辄几千万的融资,抢着去投那些日均百单几乎都靠补贴的 O2O 产品。叮咚小区在上海地铁铺天盖地的广告仿佛就在眼前,中关村和望京扫码一条街的喧闹也余音绕耳。
「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许多 O2O 公司都没有撑下去,去年同期的那些按摩、洗车、洗衣、做饭……都不见了踪影。媒体原本都在喊 O2O 元年、在讲共享经济,现在又粉转黑,改说互联网寒冬期、全都是伪需求。
ofo 获得战略投资至少说明了两件事:第一,O2O 并不是伪命题,仍然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第二,创业寒冬期并不意味着小公司都得死。
2. 按照滴滴公开的数据,ofo 现在已经有近 7 万辆自行车,日订单超过 50 万,在 20 个城市为超过 150 万师生提供出行服务。这样的成绩跟一两年前的那些 O2O 创业项目比也不会逊色。
除此之外,我还比较看好他们团队的几个方面:
其一,ofo 没有冒进,没有一下就到校外战场烧钱,而是先做好校园生意,校园规避了很多社会中运作可能出现的很多问题,更容易先把模式跑通;
其二,根据他们公布的运营模型(单车成本 270 元,每天每车单量 10,客单价 0.5 元,2 个月左右可以回本),相比其它很多项目的商业模式一塌糊涂而言,财务上是很可靠的。当然,这里不排除数据有美化成分;
其三,投资方中有王刚、真格、经纬、金沙江,各个都是大名鼎鼎。不要小看了投资人起的作用,对创始团队这些 90 后而言,他们在人脉、战略和运作公司的经验上,能提供不小的帮助,这次滴滴的投资,跟王刚、经纬有着很大的关系。
3. 现在很多创业项目还在拼命想怎么让技能分享转起来、让玩具分享转起来,碰了不少壁,举步维艰。大家都很关注这些看似市场广阔的共享经济形式,但都忽略了很多更小一点的、更实在的共享。
公共自行车对很多人来说陌生,但早就出现在了全国上百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有了很多成熟的运作体系。我个人也经历过一些有趣的共享模式,比如 PS 的游戏光盘,许多玩家都是买来二手的用完后再二手转出去,甚至有专门出租游戏光盘的淘宝店。
从类别上来说,自然是标品的分享更容易起量、也更容易运作。像出行、外卖这种标品,异常率很低。我现在所在的配送行业也是一样,众包模式相对容易运转、能保障服务质量。
从需求上来说,自行车的确是出行最后一公里很好的解决方案。不见得是多数人的刚需,至少在宏观上看,比大多数上门服务在用户需求方面更有保障。
所以我是很看好自行车共享模式的。
4. 最后想说的是,滴滴已经开始转变角色,更有了大佬的样子,在慢慢跟 BAT 靠拢。没有完全归属于 BAT 哪个阵营的滴滴,不出意外未来会依靠垄断互联网出行成为巨头,甚至可能会借助交通工具触及物流、生活服务等领域,加入新的巨无霸阵营。
总之,巨头越多,小公司的日子就越不好过。更担心的是,垄断之后的巨头很可能会在一些方面松懈。就像我们如果只有一个搜索引擎,就只能参考它推荐的医院一样,未来我们想出个门,是不是也要必须按他说的来?
有的回答实在是侮辱智商……
———–
关于ofo融资的话题,我看到了各种不同角度的分析,说句大实话,有的“上帝视角”实在令人瞋目。
对投行有了解的人,可能会以为金融工作中最难的部分就是财务模型;对风投有了解的人,则可能以为投资工作中最难的部分就是行业推演。但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特别是理工出身的人):搞定估值、并购模型,或是研究产业形态、技术壁垒,都只不过是基本中的基本,是投行或私募中最菜的搬砖小弟的工作;真正投资、并购是否能成局的关键,在于MD(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或GP(合伙人,General Partner)能否找到潜在的获利空间和运作潜力,然后在多方之间斡旋折冲,让创业者与投资人、或者买卖双方踏入舒适区,最后签字成交。这也是为何在投行和私募中,没日没夜整理资料、尽职调查、建立和测试模型以及准备简报的投资经理们,其薪水和似乎成天只是坐头等舱、参加聚会、打球滑雪的老板们在数量级上可以差出几级。
对一家公司用静态的模型去估量,把事情推敲得头头是道,并不是全部。如果真是如此,投资这件事全交给人工智能就好了,哪还需要金融业的专业人员?
创新的商业模式多来自于两种方向:一是提供更新奇的体验模式;二是从消费者未满足的需求切入,以发展全新的商业模式。过去的酒店为什么都要下午3点以后才能Check-in、而且必须在中午12点前就得退房?原因很简单,因为产业规则就是如此——酒店要求客人最晚12点退房之后,他们得预留时间打扫房间和整理客房,所以最保险的时间就是必须等到下午三点之后,才能再接待下一批客人。随着连锁酒店业态的形成,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改进之后,这些生硬的规定都逐渐软化。作为题外话,从这里你能看见创新商业模式的机会吗?如果你正在经营酒店业或订房网,那么这里很显然有一个市场切入点:“随到随住、按时计费”,至于要如何设计这个商业模式,就看你的领悟了。
上面这个比喻如果你看懂了的话,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在政府推广多年自行车租赁业务之后,ofo仍然以火箭般地速度窜起的原因了。
我不想去预测ofo的业务会往什么方向发展,毕竟自己不是媒体。如今做商业分析的媒体说难也不难,手下建四个号:一个一直往死里吹,一个往死里黑,一个看见苗头就顺着说,一个专门逆势而动;两两组合,总有一个会成为极富“洞见”的大神。唯一我想表达的是,ofo能建立出新的模式,正是因为没有那么功利的商业分析,才带来如此有价值的开放性。ofo在成立之初,瞄准的是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共享经济,一直在推动校园里的同学们将自己自行车共享出来,改装后投放到校园内部,作为回报,共享者可以免费使用ofo平台上的任何车辆。这种比Uber还纯粹的共享经济萌芽,发展到今天成为资本界的香饽饽,又一次证明了“创新者的窘境”——颠覆式创新来自于无心插柳而不是苦心经营。
容我讲一个小故事。也许你听过爱因斯坦介绍相对论的那句名言:“一个男人与美女对坐1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1分钟;但是如果让他坐在火炉上1分钟,会觉得似乎过了不只1小时。——这就是相对论。”我猜多年来也许你都只是当做段子来看待,但这真的是爱因斯坦做过的实验,这篇实验报告发表于1938年的《热科学与技术学报》第1卷第9期(早已停刊),名为“外在感受对时间膨胀之影响”,里面有一段:
为什么我们只能在这里品足论道,或是酸酸地说上一句“我早就想过这个生意”,部分原因可能只是我们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我和ofo的David有一面之缘,说真的我挺喜欢这位师弟,不到半年融完两轮资并没有带来一丝一毫的膨胀,非常诚恳的交流。另外,作为当年只参与观摩不参与骑行的半个车协成员,莫名有一种好感。团队的几个创始人,都是David在车协认识的,然后这群没有毕业的学生出于对骑行的热爱提出组织骑行团的想法,打动了天使投资。然而骑行团是个非常辛苦艰难的工作,如果你真正远足骑行旅行过,才会知道里面的酸甜苦辣。当年我还不是一个宅男的时候,我最远只和几个小伙骑到过秦皇岛,然而一路上已然磕磕绊绊。
而且这个模式下,作为学生,在早已成熟到透的旅行市场上,去和诸多巨头谈酒店谈交通谈导游,毫无优势。不过好在他们坚持了自行车领域,毕竟,如果没有热爱,创业的艰辛和风险会显得毫无意义。但Uber模式和自行车的结合竟迎来如此大的风口,着实让我羡慕。大学生这个群体非常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有开放的心态和良好的素质,而统一样式进行管理之后,在范围并不大的校园里看见ofo车的概率必然是100%,这是什么?这是线下的病毒传播啊,完全无成本的流量导入。这不是风口是什么?
随处都可以找到车可以骑,价格也便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而不是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平台经济。未来怎么盈利,我认为David至少在刚开始的时候绝对是没有想法的。先做一个象牙塔式利人利己的产业,做大起来,应该有办法养活自己,我猜这应该是他原本的想法。
从投资角度,有很多同行,甚至是伙伴,认为这个模式门槛太低,也缺乏技术含量。从投资人角度,我觉得不失客观,但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人们需求永远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伟大的变革固然令人心仪,我们却时常忘记身边也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解决,我喜欢ofo的原因,在于其起点之明确,执行之果断。观察到校内用车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抓到自己可以解决的点,又有一群充满活力果断推进的同学伙伴一共努力,这是ofo创业的第一步。即便从投资角度有多方面的考量,但仅仅从创业团队角度来说,有共同爱好和目标又能协作,已是非常难得。
从投资人角度看创业,有点像文学,而创业者的角度则更加贴近真实的管理。我经历过这两种身份,也是一个喜欢文学同时又对管理抱有兴趣的人,那么文学跟管理要怎么对话呢?两者在人性。投资人看到的创业,和文学一样算是某种程度的“虚构”,但有时候确实比实际人物还真,因为全知的视角和缜密的分析。而创业里面也有一部分是在讨论有关“人”的主题,比如要怎么样去领导、让大家减少摩擦之类的。如果不了解人性的话,应用起来可能就不太管用。
有经验的投资机构合伙人,之所以不用丢出大套理论框架就能得出相对靠谱的判断,正在于经历了足够多次亲身体会,有了一点“以史为镜”的味道,把诸多创业者的经历拿来当作案例参考。虽然不一定完全客观,但里头的人性却是真。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要想了解和判断一个行业,最重要的仍然是和创业者走得近,真正“感同身受”,才能让分析和讨论也变得具体。
亚里士多德说,艺术的目的不是要呈现事物的外表,而是其内在的意义。——投资逻辑也是一样。
对ofo来说,滴滴的投资是件好事,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创业团队而言。有那么一种大Boss,他不在意你的成绩、不关心你的转换率、不想听你的技术细节,唯一关心的,是跟昨天相比,你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变得更成熟、对人性、市场、经营、产业、上下游有没有变得更理解、想事情是不是更有深度、吸收信息是不是更有广度。不管你今天进步多少,他永远在逼你明天还要更进步。这个大Boss,往往是一个领路者身份的投资人:对于年轻的ofo来说,滴滴便是这样的一种角色。
我们国家的年轻人如今对于创业充满向往,以前参加创业分享,总有大老远乘车赶来的听众,我问他们:“为何愿意花这么多时间来听一场分享?”大部分的答案是“我不想错过这难得的机会!”
姑且不论是什么诱因,让他们珍惜这个机会,但这个行动,至少让他们没有“错过”的遗憾。古人说切莫重蹈覆辙,但在现实变化万千的社会里,过去的失败也不代表现在不会成功,只是成功需要经验的累积,如果没有重蹈覆辙,就无法真正感受到挫折中的成长。出于对母校的私心,我觉得这群校友有一种自信,知道自己的努力带来的成功可能更高,而这股自信,自然就产生动力,让大家持续追梦。
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只能预测;也没有人能够告诉你这个决定是否正确,只能分析;当然更没有人能够一直走在对的道路上,只能跟着心继续前进。
未来ofo必然还要做更多的尝试,也许会有疑惑,虽然也会有不安,但梦想的动力一定会促使着他们不断的思考。他们一开始的简单想法,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而我又何其有幸,可以在此之前,就可以成为一个最前排的旁观者,为之加油打气。
商业的分析不懂,说一下一点市民的。
便宜的Bug:就是有些,省钱的村民会开一次锁,然后不锁车。
并且那个密码锁设计的并不好。两个月就可以回本的基础在与,24*7*60天运行。
否者这车损耗的很严重。押金太便宜了,会导致有些人恶意骑车。
玩坏了一台,再换一台,没有啥约束。
并非说低价了,就会好,有时候会引起恶意市场。
做生意有点时间后,就会发觉,这客人,你给啥都要,只要是便宜的,免费的。但对你不会有太大的忠诚度。
另外这车真难骑
两者殊途同归的关系,都是在共享经济交通领域做文章,滴滴自身的定位和OFO刚好能够互补,如果资本运作得当,滴滴无疑又增添一枚棋子,滴滴已经成为该领域的巨无霸了,于是需要扶持共享单车领域的巨无霸,巩固自己的市场,相比摩拜单车,ofo与滴滴的未来愿景高度契合
“答主地标河南郑州 大家不要再认校友了 估计 这是小黄车的通病吧 ”
—————————————————————
只想说我们学校 小黄车 现状 坏了接近三分之一 一方面质量一般 一方面学生不珍惜 好的车子 有学生故意不锁 (这样就不用密码打开) 而且小黄车的锁 有一个秘籍就是摁住开锁键 四个密码 会震动 这样就可以手动打开 不用利用微信来获取密码打开
心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看不懂这玩意有什么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