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摩拜和 ofo 出现后,共享单车创业和投资为什么越来越火?
在摩拜和ofo成为共享单车届的头部企业后(分别都拿到了知名基金的巨额下注和顶级的战略入股),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新的创业者前仆后继?1、新进者(优拜/小鸣/HelloBike/骑呗)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能拿外卖时代/电商时代来对标吗?2、相信创业者他们也考虑过已有巨头雏形占了先机,所以他们的诉求到底是什么,求并购吗还是单纯跟风亦或是这个市场本就还有巨大机会?3、共享单车这个领域市场规模前景有那么大吗?会不会烧到最后和滴滴一样变得很尴尬?4、这么狂热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今年市场没有什么令资本兴奋的模式吗,所以从上到下催生出了这么多项目?喊了一年的回归商业本质不知道适不适用该细分赛道?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多谢!本题已收录分享经济浪潮圆桌 »,更多相关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回复 ( 10 )
在未饱和的市场环境中,一切的衍变都是背后利益群体的角逐,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从几个利益群体来去看这一现象。
目前“共享”单车领域存在四方面利益群体。(注意共享是打引号的)
分别是:创业者、投资者、自行车制造企业、政府
1、首先我们来看看创业者:
随着互联网创业进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创业目的已发生偏移,投机行为盛行。大多数初创企业希望达到一定规模后被收购。还有一些存在当地政府关系的,本身可能具备当地政策倾斜,未来也具备被收购过程中的谈判砝码。这一方面,我所在的游戏行业已有太多案例(当初我也是羡慕嫉妒恨啊)。另外,在市场远未饱和的情况下,只要有机会占领一城一地,最终也有很大的机会转化成利益。
2、然后我们来看看投资者:
在市场远未饱和状态下,无论ofo还是膜拜单车,均无法短时间占领全部市场。而通过滴滴这一汽车出行领域我们看到,这尼玛就是一个零和游戏!这个市场最终只有1、2家活得很好。但不同的地方是这一行业同时又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速度、效率、运营手段、管理方法都会在段时间制约所有企业。这也是其他投资者的机会。
我们来看看膜拜单车最近进入深圳的成本。
膜拜单车成本在3000元(他们的宣传),专业人士估计实际成本在1000左右。单存在深圳投放30000辆车的成本就在3000万,这还不算其他运营成本之类的。而ofo虽然单车成本很便宜,但由于本身运营策略和方式的问题,在校园市场它能够很低成本的进行。但随着空间的增大,它运营成本是成几何增长的。这点有人已经分析过了。所以它的后期运营成本可能比膜拜还要高。(我们不要谈它们收取的押金,没有一手数据,这样分析太复杂。)
既然这个市场空间如此之大,而很多投资机构却无法进入到有限的标的(ofo、膜拜),他们只能通过曲线方式来分享这一利益蛋糕(特别是在现在投资机会转冷的情况下)。先打疼你(虽然我也疼),但只要你有弱点,我们就有由相恨到相爱的机会!所以个人感觉还会不断有投资者跟进。
3、自行车制造企业
最可怜的莫过于我们的自行车制造企业了。飞鸽、永久、凤凰 。作为传统行业,在互联网行业的后知后觉者。无论ofo和膜拜谁成功对他们都不是好事。他们产品定位属于经济适用型,如果市场上充斥分享单车,他们就卖不出去车了。更何况膜拜是自建工厂进行制造,ofo谁也说不准之后会采用什么样的策略。与其等死或者被利润最小化,不如就此一搏。
另外,目前几款分享单车骑乘体验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自行车制造企业也会认为自己也许还有一些机会。
4、政府
地方政府第一压力是公共交通,如果共享单车能够部分解决这问题,我相信大多数都会持拥抱态度。但我们也看到作为伪共享的滴滴系列(当然其本身也还是存在那么一些共享基因的)。政府发现一旦出现偏离就会进行限制,所以这一方面目前还是处于疑惑和观望态度。而另外,目前单车尚未造成很大的市政问题和交通问题。但当大量单车随意乱停乱放下,对于市政交通未来一定会存在较大挑战。所以未来政府和共享单车的公司必须要寻求到一个相对低成本的解决办法,否则政府也会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对这一领域进行限制和制约。
所以总结来看,创业者有投机的想法、投资者有想要分一杯羹的目的、自行车制造企业有生存的压力。所以才会有越来越火的结果。
《改装智能锁,或是ofo“学习”摩拜的开始!》
文/策划人李星 首发于钛媒体专栏
去年的风口上半年是直播,下半年是单车,当红单车项目ofo共享单车与摩拜单车,一个走平台路线,一个走制造路线,二者的争锋对垒引来单车经济的盛世。
不过ofo在要不要安装智能锁这个问题上显得犹疑未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017年1月16日,ofo终于对外正式发布了第一代智能锁,并在北京市场部分区域首批试行,这标志着研发了一年之久的ofo智能锁终于完成内测并规模量产。
笔者曾在《单车共享经济是伪命题,智能化出行体验才是王道》中预测过:“智能锁是单车互联网化的核心设施。如今单车大战正酣,ofo单车全面改装智能锁势在必行。预计ofo不会做扫码的智能锁,而是做与机械锁密码兼容的电子密码智能锁。而智能锁造价不菲,若按500元/把的折扣价批量采购,改装100万辆单车,则首批智能锁投入至少就达5亿元。”
ofo在与摩拜对标之中,引以为傲的优势是其单车造价成本低,大概为300元/辆左右,不足摩拜经典版造价的十分之一、Lite版的五分之一。此前,ofo在2017年元月份发起“闪电战”,公布了“一天一城”的计划,预计过年前开通33座城市,而装上智能锁之后的ofo,每辆单车投入成本翻倍了。
为什么ofo要重金投入智能锁?ofo的一代智能锁与摩拜单车智能锁有何区别?为什么ofo在产品上越来越重,与摩拜会越来越像?
一、机械锁无力驾驭共享单车运营,ofo改装电子锁“情非得已”
ofo第一代智能锁所谓的“首批投放区域”是在中关村创业大街, 去年8月16日凌晨,摩拜悄然进驻北京市场,在此投放了数百辆智能单车,引爆了单车经济的流行,ofo把首秀舞台放在这里别有深意。
在正式发布智能锁之前,ofo在1.0版单车中是“按键式”机械锁,3.0版的单车是“旋转式”机械锁,ofo的对外口径“执拗”地坚信,机械锁的开锁成功率最高,而智能锁单车在偏僻地段如果通讯信号微弱,有可能让单车成为“僵尸”。
为何机械锁如此棒棒哒,ofo还要换装曾“黑过”的智能锁呢?ofo深谙“只讲有利于已方的部分事实”的公关之道,对于机械锁在互联网单车中诸多掣肘讳莫如深:
(1)记住密码、免费蹭车早成为公开的秘密。用户在ofo的App上手动输入单车的号码牌,获得该单车的密码开锁,单车归还时“旋转式”机械锁须由用户把密码打散,如果没有打散,下一位用户可以直接按锁头解锁;甚至如果用户记住该单车的专属密码,可以长期免费骑车。有媒体曝光正是由于机械锁的bug以及学生免押金、骑行补贴等优惠,已滋生了共享密码的“羊毛党”。
(2)没有GPS跟踪,无法精准定位维修车辆,还增加了被盗和丢失的机率。与滴滴Uber不同,网约单车平台需要统一管理单车并负责维修,没有GPS意味着无法跟踪到无桩的、自流动的单车,车胎泄气的车辆只能靠人工凭经验查找,在ofo三代中安装了免充气的实心胎,但依然无法找到掉链子或者其他故障的单车,从而导致使用率下降;再加上密码的易获得性,即使单车丢失或被偷盗,平台也很难迅速追回。
(3)缺乏用户短途出行大数据的积累。目前ofo的数据主要是用户骑行完手动支付的交易数据,以及根据App的LBS显示地图区域的单车数量,并非来自单车信源,所以数据并不准确,导致用户“按图索骥”找车难。从短期来看,机械锁的单车平台也无法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量、精准投放;从长远来看,未来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其说是市场份额的竞争,不如说是大数据(DT)的收集、挖掘、商业化之间的竞争,谁掌握了更丰富的出行大数据,谁就有更多的变现机会以及更高的估值。
因而站在ofo的角度上考虑,无论是规范平台管理、降低维修及损耗成本、还是开启投资人的想象空间上, ofo亟待“大换血”早早淘汰机械锁,那ofo为何反倒是最后装上智能锁的单车项目呢?
姑且不论国内智能锁在住用领域爆发的“百锁大战”,其产业链臻于成熟;既然摩拜单车的智能锁已发明并成功运行,后进者“偷师学艺”并非难事,连处于第二梯队的小鸣单车、哈罗单车等项目上马均是智能锁,一向只愿意做连接平台的ofo,或许连生产部门都未配置,“自主研发”的说辞显然无法成立(实属外包性质),估计是资金供给不足,唯有待C轮的1.3亿美元融资到账之后,才敢大规模换装电子锁。
二、智能锁是单车的CPU,没有智能锁的单车经济无异于“裸泳”
很多人觉得“锁”的存在感低,并不太重视智能锁,大谬!在自用自行车中的“锁”起到防盗安全的功能,也是私有产权的象征。平台对于单车的所有权的控制、维修管理,以及用户的开启、骑行及支付的服务闭环都严重依赖“锁”,只有智能锁才能让单车与人的交互“互联网化”。
与ofo使用的是传统自行车与机械锁不同,摩拜单车则是按照“四年免维修”标准设计、制造的智能单车,如骑行中的电机充电、(运动版)轴传动、免充气、五幅轮毂等,当然,最能体验摩拜智能单车的特点的是智能锁“扫码即开锁、关锁即支付”的用户体验,把司空见惯的自行车第一次与LBS、移动支付等移动互联网优势有机融合。正是由于有了智能锁,才使得单车经济的商业模式具备了“数据入口”和“闭环”,可以说,智能锁就是智能单车的CPU或核心枢纽。
摩拜单车的智能锁包含了GPS、独立SIM卡片以及通讯模块,相当于智能手机,接一个拨号键就可以打电话,有了牢靠、可联网的智能锁,摩拜才敢把造价昂贵的单车投放到马路上。在摩拜经典版中,智能锁的电源是靠骑行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而在摩拜Lite(为链传动)则是靠太阳能充电板为智能锁供电。
ofo第一代智能锁的相对于目前主流安装的ofo旋转式机械锁来说,汲取了摩拜单车在关锁自动支付、跟踪定位上优点,为了延续至拨号下发密码的习惯,为单车下发“随机密码“开锁。
不过ofo一代智能锁与摩拜单车智能锁依然有明显差异:
(1)ofo的车牌号与随机密码分离,系统由5位数字排列组合下发,依然存在大面积的重复;摩拜单车是扫码开锁,无须密码,每一辆单车都有唯一的ID(类似于单车的身份证号),这样便于建立起每辆的单车的数字档案,因而摩拜单车对于二维码异常重视,加PV材料保护盖,甚至制作了金属二维码牌;
(2)ofo一代智能锁内置的是免充电的、一次性锂电池,而摩拜单车的智能锁则是可充电、反复使用的锂电池;这意味着ofo的智能锁与其单车使用周期一致,预计在2年以内即完成使命,随着单车的报废而报废。
目前ofo吹响了改装机械锁升级为智能锁的号角,由于ofo采取的是投放增量与存量自行车改造双管齐下策略;再加上ofo一代电子密码仍存在大量重复性、锂电池的一次性,ofo势必要投入二代智能锁研发、测试、定制化生产之中,使得ofo将会出现机械锁,一代电子锁与二代等智能锁杂陈并行的局面。而要想达到摩拜单车那样做到单车“数据可视化”运营尚须修炼一些时日。
三、共享平台模式难跑通, ofo须且行且学习摩拜
与ofo在锁方面的“纠结”不同,摩拜单车CEO王晓峰去年就曾断定,所有的单车最后都会做实心胎,也会做智能锁。ofo三代车已经换成了免充气的实心胎,智能锁也在过年前成为现实,尽管ofo与摩拜在融资、用户、供应链上争锋,单车赛道也弥漫着硝烟,而真实的情况是二者越来越像。
ofo目标是“不生产自行车,只连接自行车”,商业模式是做“共享经济”或“分享经济”,具体办法是在C端推广“以1换N”,即用户贡献出自己的一辆自行车获得其他车辆的骑行权,在B端整合更多自行车厂商,前者可以看作连接二手车,后者可以看作连接一手车,最终ofo成为一个既做不生产车、也不购买车的共享平台。
当然,目前ofo的90%的小黄车属于自行采购,ofo创始团队快速做大市场、铺大摊子的压力下急切地“去自营化”,甚至向媒体透露(平台自营的)小黄车只是起过渡的阶段产物。ofo之所以在“一天一城”期间推出智能锁,也是处于智能锁连接单车的必要性,没有智能锁把App前端与后台运营系统连接起来,单车只会是一盘散沙。
逻辑上行不通的理念,在现实中必然走不通;逻辑上说得通的计划在现实中也不一定能成功。大共享、大连接这样一个在校园市场尚且搁浅的理想,在城市市场和供应链中注定会被冷落,原因如下:
(1)凡是变更人们的私有财产观念商业模式都是“反人类”。Airbnb、滴滴是鼓励分享而非占有,但财产权未发生转移,但ofo的大连接计划是要把人们私人单车纳为平台已有,必然会被绝大多数C端用户无视,相反人们购买更多有质感的专属单车的趋势并没有减少。
(2)自行车厂商“改头换面”意味着合作伙伴抛弃自家苦心经营的品牌和用户,为ofo作嫁衣裳;之前有传出700bike与ofo合作,但很快传出摩拜收购700bike的消息。诸如“永久”、“凤凰”等自行车厂商选择注资优拜单车,自行车厂商无非是希望拿到更多生产订单,对于“空手套白狼”的大共享计划则会婉拒。汲取智能手机厂家的教训,供应链的掌控力笔者了解到,摩拜单车获得富士康的战略投资达成产业链合作,年产能突破560万辆。
(3)“城市大共享”让更多闲置自行车回归马路,刺激更多厂商生产单车,以及无序停放占用更多马路,将给市政城管带来新的管理难题;存量的自行车绝大多数属于传统自行车,一般一个星期就会爆胎、掉链子等,即使安装了智能锁可以跟踪,也会加剧平台维修成本。
因而ofo最终还是会回到自营或造车上来,急迫地以连接单车抢占市场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单车的产品体验不重要,只要先满足用户的刚需,用户也就成为平台的排他用户了。
事实上,在短途刚需中,用户手机中完全可以容下两个以上的App,或者待到单车规模用户还是会选择更加安全、时尚、体验更佳的智能单车。ofo全面改装智能锁是“亡羊补牢”之举,这其中耽误了些宝贵时间。王晓峰多次强调互联网人对制造业和产业链要有敬畏之心,或许这种踏实做产品的匠心才是当前浮躁的单车风口所真正稀缺的,也是真正需要学习的。
结语:
ofo开始改装智能锁,既是对前期粗放型运营的自我否定,也是其“大共享”计划连接更多单车的必要之举。这是ofo走向数据化运营的开端,正在补习在供应链上的欠课,并在市场竞争中滞后时间。摩拜单车扎根产业链,获富士康战略投资,在供应链上抱上了大腿,颇有自助者天助之意。想必将加剧ofo大踏步做以数量取胜轻运营平台,但长远看来,综合维护成本攀高依然是艰巨难题,或许待到共享模式走进死胡同,ofo才会回归造车之路,智能锁的推广只是露出一点端倪。毕竟只有智能单车才能真正有效对接起车与人的需求,构建起车与车的物联网(IOT)数据,单车大战谁主沉浮,还是要回归到产品!产品!产品!
本文作者:李星,策划人,科技专栏作者,关注消费升级与中产阶级崛起下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微信号即QQ:1598145405(靠谱的阿星),公众号:策划人李星(ID:lixingo2o),靠谱汇社群发起人
原文链接:
二维码:
(二维码自动识别)
转载请关注“云天使研究院”微信公共号
贴一下 我前几天写的文章吧
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三季度,互联网行业风投和私募股权融资案例环比下降接近两成,融资规模环比下降接近四成。但在资本降温的日子里,共享单车——这个之前默默无闻的领域却突然间在寒冬里点了一把火。短短五个月时间,注入该行业的资本已经高达5亿美元。
其实,共享单车这个概念是值得商榷的。根据公认的内涵,共享经济包括三个主体,即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供给方和共享经济平台。共享经济平台本身是不提供需求方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的,只是作为一个整合资源的平台而存在,是连接供需双方的纽带。典型的共享经济平台有如Uber、Airbnb、滴滴等。按照这个定义,市面上的共享单车并不是共享经济模式,而应该是典型的B2C单车分时租赁模式,叫公共自行车或许更恰当一点。
共享单车这个领域目前已经吸引了国内创投领域和互联网领域顶级玩家们的垂青。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它面临怎样的瓶颈和质疑?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
一、“共享单车”的兴起与价值
➤“共享单车”的兴起的四大原因
其一,政策风口。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驱动,政府对绿色低碳出行的倡导,已经由过往一般性的倡议变成近几年来“白纸黑字”的文件。而愈加严重的交通出行问题,也为“共享单车”的繁荣创造了适合生存的土壤。
其二,出行市场被培育成熟。滴滴、快的、Uber等引起的打车大战才过去不久,出行市场对用户的教育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再加之手机支付、定位的普及,“共享单车”出现也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三,创业者恰当的切入了市场“痛点”。出租车、私家车解决的是3公里以上距离的出行问题,但是1-3公里的出行问题,一直以来都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共享单车”作为短途出行的补充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需求。
其四,资本市场的助推。资本寒冬的今天,市场上的好项目越来越少,当看到一个好项目的时候,资本市场蜂拥而至,何况是共享单车这种投资人本来就喜欢的高频应用。
➤“共享单车”背后的价值何在?
对消费者而言,地铁、公交、网约车解决了三公里以上的出行刚需,但三公里以内的出行一直是尚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市民若自己购置一辆自行车或者电动车,则需要考虑到停车和维修等一系列问题。“共享单车”的出现,为三公里以内的出行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思路。
对政府而言,则为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早在多年前,政府就已经着手解决短距离出行的难题,比如杭州市政府在过去8年投资建设 3000多个停车点、8万多辆公共单车。用户使用“共享单车”,主要就是为了方便、省时,政府提供的公共单车,基本上都属于有桩的,有固定的停车地点,且车辆的放置密度很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要么是很难找到车,要么是很难把用过的车还回去,所以使用的人并不多。无桩“共享单车”的兴起,使市民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的停放单车,多个玩家的进入,也增加了车辆的密度,市民短距离出行难的问题得到相应的改善。
对项目方而言,利用共享缓解城市拥堵、自骑自停、环保等特点使“共享单车”备受热捧,随着海量的单车陆续投放到市场,海量用户背后的广告价值和“共享单车”这个事情本身引发的广告效应及社会效应无疑为项目方的变现提供了新的思路。
对投资者而言,是看到了共享单车背后巨大的用户价值。根据汉能研究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15年我国居民出行次数达到4000亿次,而两轮出行次数占到总出行次数的43%,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居民每年通过两轮出行次数达到1720亿次,而不管是ofo还是摩拜,日订单量在短时间之内都飙升到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级别。如此高频的应用,投资人不心动是不可能的。
一切不以赚钱为目的的投资都是耍流氓,投资者疯狂注资的背后,是对出行刚需的认可,也是对共享经济模式一次新的尝试,更是对“共享单车”背后海量用户如何变现的期待。
二、“共享单车”的入局者们
从项目方来看,共享单车领域的战争不像百团大战和直播争霸那样主要靠价格战来抢占市场。“共享领域”主要是看市场上谁的车更多,谁能更快满足用户的用车需求谁占有的市场就越大。目前入局者并不是很多,这就让整个战场的战况清晰不少,目前的入局者主要有ofo、摩拜单车、优拜单车、小鸣单车、骑呗、Hellobike和小鹿单车。下表展现了各家公司的基本情况。
▼表1 “共享单车”运营主体
制表:云天使研究院
ofo是最先进入“共享单车”领域的项目,它先是从学校开始运营,之后逐渐扩展到白领市场,相对于其他家来说,ofo的优势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单车价格便宜,根据已透露的数据来看,ofo的单车价格是所有玩家中最便宜的;另一个是ofo最早进入市场,运营经验丰富,而且ofo目前已经扩散到21座城市的上百所高校。继ofo之后,摩拜单车携带自行设计生产的两款自行车登场,与其他家不同的是,在国内市场还未稳固的情况下,摩拜单车已开始拓展到新加坡国际市场,并且摩拜单车已经和众安保险达成合作关系,对用户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险支持。
除了ofo和摩拜这两个先行者之外,小鸣单车携手传统自行车商凯路仕入场,其成熟的自行车供应链,可以将单辆车的成本控制在500元以内;同小鸣单车一样,优拜单车也有国内老牌自行车商(永久自行车)的支持,优拜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拥有上海地区的政府存量资源,目前已经和上海市政府达成合作关系。此外,入局者还有阿里芝麻信用做背书的骑呗单车和对硬件设施进行了数十万次改良的Hellobike,以及将单车升级为电动车的小鹿单车。骑呗单车将芝麻信用体系引入,比其他家更有效的缓解了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道德风险;Hellobike目前拥有数百人的单车研发团队,已获十余项单车领域的专利技术。
每一个入局者都带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入场,在资本的不断加持下,“共享单车”领域的战争号角吹的越来越响,据不完全统计,不到半年时间内,投入到“共享单车”领域的资金已超过5亿美元,参与的资本多达30余家,“共享单车”各入局者融资情况如下表:
▼表2 “共享单车”融资情况
制表:云天使研究院
从资本方来看,入局者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腾讯、阿里和小米为代表的巨头;第二类能与共享单车产生业务协同的公司,比如滴滴和自行车供应商凯路仕、永久等;第三类是手握重金和资源的创投基金,比如红杉资本、金沙江创投等;第四类是影响力较大的个人投资者,比如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Facebook和阿里巴巴的投资人尤里•米尔纳、美团CEO王兴等。
高配的项目团队,密集的融资节奏,华丽的资本阵容,在不断催生着“共享单车”这个尚未成熟的市场。
三、“共享单车”市场所面临的瓶颈与质疑
➤“共享单车”面临的瓶颈
现在的每个玩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初期都在自己划定的地盘上深耕,随着各家市场的扩张,竞争会逐渐加剧,但是每一家市场上的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大同小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道德问题。就目前市场运营情况来看,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线下的车辆会遭到恶意滥用、损毁等,比如之前摩拜单车被用户私有化,摩拜在上海一个月内投放的1万辆左右自行车在一个月之后有150余辆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再有,媒体最近爆出,刚投入苏州主城区市场运营的hellobike单车,一夜之间全都消失,目前已立案调查。由于道德问题引起的单车损毁事件,已经成为各家都需要跨过的一道坎。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政府介入监管之外,还需要各家投入尽量多的线下运营人员,由于使用者在注册使用之时是实名制的,也就是说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平台是掌握用户信息的,若是使用者导致的单车问题,是可查的。但道德问题往往是来自于非使用者,若非使用者在单车停靠时损毁,调查的费用可能远远高于置换一辆新车的费用,降低由道德问题带来的损失,目前主要还是得依靠线下运营人员维护。
其二,环境等外部因素。与网约车不同,自行车受地理位置、季节变化、天气状况等影响比较大,随着秋冬季节天气变冷,雾霾变多,用户对单车出行的需求会有所下降。若遇到下雨天,单车出行基本没有订单量。
针对这个问题,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将单车业务扩展到更多的城市,若只在一个城市推出单车服务,这个城市下雨的时候,公司这一天的订单量相比正常天气会大打折扣,但是若扩展到两个城市,一个城市下雨,另外一个城市天气适宜出行,这样的话依然保有一个城市的订单量,只不过运营成本相对订单量来说有所提高,同理,拓展到越多的城市,其由于天气等外部环境引起的问题,相对收益来说,公司所付出的成本将会逐渐递减。
其三,线下运营维护问题。三公里以内的出行,用户所需要花费的钱都在2元以内,所以“共享单车”不像网约车一样靠价格战来吸引用户,用户最关注的是在需要用车的时候是否能及时找到车。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各家在线下如何合理地调配车辆,更有效的放置单车资源,从而提升车辆的流转率。未来在同一个城市竞争,更合理的配置单车资源是平台更快抢占市场和提升用户体验最关键的一步。
要做好线下运营,首先必须要满足的一个条件是在这个城市投放足够数量的自行车,有了足够的车辆资源可调配之后,用户在停车的时候会更方便,线下运营人员的运营效率也才会提高。此外,合理找寻线下停车点,在停车点配备合适数量的自行车也是提升运营效率的关键,当然,这是公司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是线下运营人员经验积累的结果。
其四,政策问题。目前有些城市具有政府配备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共享单车市场的发展必然跟政府的公共自行车的体系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政策导向往往决定着这个市场的走向。近日,上海市政府已经约谈了摩拜、ofo等,主要是为了解决车辆停放无序影响正常通行的问题,长久而言,相应的规范政策的出台是市场走向有序化发展必走的一步。
➤“共享单车”面临的质疑
在共享单车市场火热的同时,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也从其存在的必要性、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和发展的持续性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质疑。这些质疑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共享单车”真的是刚需么?“共享单车”要解决的是1-3公里以内的短距离出行问题。对于用户而言,如果对短途出行的代步工具需求强烈,显然他们会更倾向于买一辆自行车,因为综合算下来,自购成本更低,且使用更便捷。而对于那些对短途出行代步工具需求并不强烈的用户来说,他们对共享单车的使用极易受时间、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随机性比较强,对于这类用户而言,短途出行难与其说是痛点,更不如说是痒点,偶尔挠一挠就可以了。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用户对代步工具的舒适性、趣味性、科技感有了更高的要求,平衡车等现代化代步工具对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吸引力变强,而年轻人恰恰是共享单车锚定的主流人群。
第二,“共享单车”这个市场大么?虽然目前两轮出行市场全年出行次数达到1720亿次,但是共享单车在两轮市场中的渗透率仅达到1%,且客单价较低,若按照1元的客单价来算,目前的单车市场规模仅为17.2亿。当然,随着“共享单车”的兴起,两轮市场上共享单车的渗透率加大,即使到10%,其整个市场也就到172亿元。这相对那些动不动上千亿过万亿的市场来说,的确不算一个很大的市场。
第三,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如何?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以摩拜单车为例,摩拜单车现在投入市场运营的单车成本为3000元/辆,使用时间为4年,根据汉能研究计算的结果显示,在校园场景中,单车不可能达到盈亏平衡,而在城市场景中达到盈亏平衡需要4年,也就是这辆单车从开始使用到退出市场,正好达到盈亏平衡。
而摩拜单车最新发布的简配版单车,可实现盈利,但是随着竞争对手的加入,其日订单量会相应的减少,这就使得利润空间变得更窄。
按照以上计算方法,若单靠单车的租赁获得盈利,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若硬件设施上获利的空间有限,那获利点就转到了广告和针对客户的增值服务上,究竟效果如何呢?目前尚未有定论。
▲图1 摩拜单车利润核算表
资料来源:汉能研究院
四、“共享单车“的将向何处去
从乐观的角度来看,共享单车市场未来的发展将呈现以下三大趋势:
其一,从满足使用场景到自己创造使用场景。“共享单车”目前最好的使用场景应该是闭合的,比如校园。在闭合的使用场景里,平台的运营费用和维护费用将大大减少,这也是为什么当时ofo从校园开始扩展的原因,类似校园这样的使用场景,会不断被挖掘出来,比如旅游景点、小区等。平台在满足了已有的使用场景之后,会不断去创造新的使用场景,或者和已有的其他场景相结合,比如骑行、健身等场景。
其二,新的玩家带着解决方案入场。“共享单车”本身的门槛并不高,现阶段的市场情况是:拥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各家在比赛投车。在竞争中真正能派上用场的核心元素主要是:运营成熟的使用场景、可继续优化的硬件设施、政府存量资源。未来入局的玩家,这三个方面至少要具备一个才有跟之前平台竞争的资本。
对于场景而言,骑行等领域跟“共享单车”有着天然的联系,虽然这一块目前已经有了700bike等诸多运营主体,但还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共享单车”进入到骑行领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就目前而言,不管是运营压力还是硬件设施,“共享单车”进入骑行领域所面临的挑战比骑行领域的公司进入“共享单车”领域的压力要大得多。未来,类似“骑行”等有想象空间场景的已有主体入局共享领域是很有可能的。
除了场景之外,共享领域还有一个必备的元素是硬件设施,目前已经有凯路仕和永久作为现有平台的战略合作方入场,未来进入这一领域的传统自行车商将不在少数,这类机构要么是作为现有机构的战略合作方,要么是自己直接进入战场,这也算是传统自行车厂商互联网化的化的一个过渡。
其三,各平台走向合作而不是合并。由于“共享单车”领域的尚未成熟,再加之其市场门槛较低和未知的政策因素,致使未来各平台走向合作的概率大于合并,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中,各家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摸索,最终会逐渐找到合适的盈利方式,同时也会摸索出一套成本最低且效率最高的运营模式,在这之前,由于探索运营模式和盈利方式的试错成本过大,投资人深谙其中的利弊,所以各家合并的几率不大。其次,由于其市场门槛较低,不管是地方政府或是其他机构,数百万的投入也能搭建起当地“共享单车”平台,较低的市场门槛会导致入门者源源不断,而且目前已经有官方背景的“共享单车”上线,比如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已经推出了“官方版”的无桩“共享单车”,政府版的“共享单车”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者,在价格、运营管理、公信力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相对于市场上的“共享单车”更具优势。随着官方版“共享单车”的加入,“共享单车”领域出现一家独大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总结
总体来说,“共享单车”拥有不少滴滴、阿里、腾讯式的DNA,巨大的出行入口、利用共享缓解城市拥堵等优势显而易见,在此基础上,“共享单车”相对于政府公共自行车最大的突破就是实现无桩的自骑自停,极大的便捷了用户。但是,正在运营的“共享单车”还面临着市场窄、盈利难、道德问题、季节性等问题的影响,并且随时面临着新的入局者带来的挑战,而非政府的运营背景也增添了更多的政策不确定性。
未来的“共享单车”这块奶酪,会有更多的人加进来瓜分,就目前而言,这块蛋糕被一个人独占的可能性极低,究竟未来“共享单车”领域的市场会如何分配,我们拭目以待。
分割线…………………………………………………………………………………………………………
继续贴上这几天刚写的文章——共享单车系列之二:
共享单车市场在用户PK中将走向寡头还是垄断?
自今年下半年开始,原本不温不火的共享单车在市面上异军突起,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先后出现了黄色的ofo、橙色的摩拜、红色的优拜以及绿色的小鸣单车和Bluegogo。除创业公司外,政府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商也纷纷进入共享单车领域,比如海淀区政府目前上线了自己的共享单车服务。共享单车作为共享经济对出行领域的下一个改造点正受到资本的极大关注,各家在不断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先后吸引了腾讯、红杉、金沙江等30多家资本携重金而入。
这个题目让我觉得一个项目取个好名字真的很关键!
共享单车,本质上不就是自行车租赁么,政府干了好多年的事,没干起来,看来主要是名字起的太土了,换个名字立马不一样。
回到问题本身。
这算是2016年难得造起来的一个风口。
即便如此,这阵仗也比当年外卖、o2o、弱了不少了,当然原因还是资本遇冷,很多机构没钱了,有钱的也谨慎了。但是也不能不投啊,否则对LP怎么交待呢。
所以有资源的玩家还是打算一试的,就像雷同学说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优拜——投资方中路资本的合作伙伴中连接着将近20万的公共自行车资源,投入市场之初,这些自行车在后期维护等方面即有专门的赞助方负责,因此优拜只需专注在运营的优化上。
小鸣——在B轮融资前,小鸣单车最早是在9月27日公布了数千万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投资方包括联创永宣冯涛和多位上市公司背景股东。11天后的10月8日,其便公布了由单车品牌凯路仕董事长邓永豪领投,部分上市公司背景股东跟投的1亿元A轮融资
骑呗——背靠阿里
。。。
这里面跟风的机构不少,否则一年没敢投啥项目,不好对lp交待啊,知名项目投错了,还可以怪大家,反正错的不是我一个嘛。
最后说一句,这项目本身没那么差,但也没吹的那么好。如果是在相对封闭的区域操作,是可以做的,然而,现在,疯狂的资本又玩坏了一个项目。
事情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一定背后隐藏了必然的历史规律、巨大的利益和令人震惊的黑幕,尤其是和两样东西沾上边:钱、巨大的市场。
怎么看?一定不能从过于细节的视角看,要站在整个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利益集团、科技进步的宏观角度看(然后再结合局部细节分析)。
从团购大战、滴滴UBER神州大战再到OFO膜拜共享单车大战,能看出很多这个社会必然发生的一些轨迹,楼主深刻思考一下其实就会有巨大的发现。,这里我以投资融资的从业经验进行一些回答。
1.怎么看待OFO巨额融资?这表明了一个不可阻挡大的趋势:我国一定会像美英一样,一定会在国际上建立中国自己的金融游戏规则,金融行业占据GDP比重越来越大,但是金融规则的基础是:钱、企业和不可替代资源(石油、黄金)。
在这个巨大的大势下,再看团购大战、滴滴UBER神州大战再到OFO膜拜共享单车大战,说明企业与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不靠融资的企业根本无法生存。
2.怎么看待OFO巨额融资?再来看看利益集团们的诉求是什么(几个亿这点钱算什么?重要的是利益)。
这个游戏的主角有几个,缺一个都进行不下去:政府主导、资本赚钱、创业者实现理想、消费者受惠、社会获得进步。其中创业者、消费者、社会都是被动的,起决定的主动性的力量一定是资本和政府。
资本和政府想要什么?巨额融资的目的是什么?谁能赢得融资大战?
很简单:资本要的是垄断,只有垄断才能赚钱;政府要去产能,消化钢铁库存,提升就业率,不让自行车企业倒闭。
他们怎么做的?
资方一定会同时投资膜拜和OFO,对,同时投资,幕后的老大只有一个,养两只鸡互斗,赢家还是自己;政府大力鼓吹创业创新,颁布各种免税政策补贴,鼓吹共享经济各种好。但是话说回来,资本和政府有底线吗?有,资本的底线就是烧钱的数额和预期利益汇报不成正比的时候,OFO和 摩拜单车一定会合并,一定会;政府的底线有两个,法律底线和利益集团的底线,触及到一个,OFO和 摩拜单车一定会合并。
3.那么OFO摩拜单车谁能笑到最后?
谁能跪舔政府和资本更舒服,谁没有大的战略失误,谁没有触及上述的底线。
(实在不好意思,我平时也很忙,先写这么多,后续再补充)
4.OFO巨额融资,这几年创业巨额融资还体现了哪些现象?
中国制造业(钢铁为主的相关产业)面临困局,进不了国际市场,也打不开内需,没有核心竞争力,也没有市场优势;国内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更多的是投机),大量的热钱飘在空中没有地方流动;中国大部分创业土壤贫瘠,跟风严重,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政府有些贪污腐败利用创业融资环境洗钱,制造不存在的放卫星的新闻;国内大部分媒体为了炒作噱头,破坏行业的丑恶行为。
5.OFO真的融到了这么多钱吗?真的很多资本看好吗?看看我朋友圈投自同行发的消息。
6.OFO单车共享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商业模式到底在做什么?他到底在赚什么钱?
OFO项目的本质是:垄断1-5公里人们出行的大数据(滴滴根本介入不了短距离的交通市场)。
这个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垄断人们短行的大数据后,做其他以这个数据为核心的项目。(你以为滴滴真的是做出租车的?你以为麦当劳真的是做餐饮的?)
赚以下几方面的钱:忽悠投资人的钱;政府给的补助;未来数十亿的沉淀资金;以大数据为基础拓展的其他服务市场;上市后无辜群众的钱。
编辑于 13:1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北上广深共享单车战火升级,共享经济迎来新的“风口”
最近,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街头,人们经常能够看到这种样子时尚,又带着点未来感的自行车。它停放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您只需要打开手机APP,用手机扫一下车身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解锁把车骑走了。还车的时候随便停,只要不影响交通、不停进小区就行。这样的共享单车正在成为很多人短距离出行和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新选择。
其实在共享单车推出之前,很多城市都有城市公共自行车,并且收费还低于共享单车,但在不少地方,城市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效率并不高。这是为什么呢?
共享单车以其互联网、物联网的特性,不仅能很好地破解“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让轨道交通更有效地发挥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主力的作用。共享单车有多火?随便站在深圳的一个街头,很可能在10分钟内可看到几辆单车经过。而在APP商店中输入“共享单车”,各种名称的单车不下十款。其中,不乏有此前已经较为知名的品牌摩拜单车、ofo单车、小蓝单车,也有一些新晋品牌如哈罗单车、1步单车等。
三种知名共享单车的经营模式
ofo共享单车,创立于2014年,是国内首家共享单车公司,首创无桩共享单车出行模式,致力于解决大学校园的出行问题,目前已完成c轮融资。ofo以“ofo共享单车”为核心产品,基于移动App和智能硬件开发,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校园交通代步解决方案,为广大高校师生提供便捷经济、绿色低碳、更高效率的校园共享单车服务。同时协助高校回收改造废旧自行车,解决“僵尸车”问题。
OFO共享单车运行企业信息
摩拜单车,英文名mobike,是由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互联网短途出行解决方案,是无桩借还车模式的智能硬件。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就能快速租用和归还一辆摩拜单车,用可负担的价格来完成一次几公里的市内骑行。2016年4月22日,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召开发布会,正式宣布摩拜单车服务登陆申城。以倡导绿色出行的方式给世界地球日“一份礼物”。
摩拜单车运行企业信息
小蓝单车(bluegogo)是“野兽骑行”旗下设立的独立品牌,“野兽骑行”创立于2014年,专攻智能自行车研发、制造与销售,同时也运营着成规模的骑行运动社区。
小蓝单车运行企业信息
但经历2015年——智能自行车元年之后,智能骑行市场并没有如预想中那样爆发。反而是从2016年4月开始,共享单车领域开始喷薄兴起,资本和团队也都纷纷入局。
摩拜单车融资情况
ofo单车融资情况
小蓝单车融资情况
从这三款单车融资情况可以看出,共享单车发展速度之快。摩拜单车2016年4月22日上海正式运营,8月16日北京试运营,9月20日广州试运营,11月17日成都试运营。11月22日其在深圳宣布,入深36天刷新纪录,运营车辆达3万辆,在市场和产能发展顺利的情况下,2016年年底将加大到10万辆。而野兽奇迹旗下的小蓝也不甘落后,将深圳作为其首个投放城市,声称目前车辆使用超5万次,已投放3000辆自行车,年底前将在深圳投放3万辆自行车,以“15天一座城”的速度在其他城市扩张,年底覆盖4座城市。
尽管发展速度不可否认,但是目前还在探索期的共享单车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首先是供求失衡,大量的用户反映“上班地铁站附近没车,下班公司附近没车”,或者即使有车,一看都已经被别的用户锁定,用不了,想用的时候没有车的尴尬普遍存在;
2、其次是共享模式下的道德风险,随用随骑的模式取消了“停车桩”,虽然看起来让用车更自由了,但是监管成本也随之上涨,车辆非法侵占、密码破解、车辆损毁的情况几乎天天发生,并且因为车辆分布零散,几乎没办法监管,只能依靠用户和用车人的举报;
3、停放问题。成都文武路上同样出现了一排排色彩鲜艳的共享单车。这些车也“抢”了城管的眼球,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超过一半的车都未规范停放,还有三四十辆车直接停在了盲道上。城管执法人员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把这些车移开。
4、管理机制仍需健全。除去盈利模式不明朗,用户素质也是考验共享单车平台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摩拜、 ofo 等共享单车投入市场后,有关丢车、藏车、车身被贴广告等不文明现象就屡屡被媒体报道。据统计,每一万辆摩拜单车即有1000辆遭到人为破坏,10%的损毁率让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目前共享单车还处于起步期,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技术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企业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为了避免市民随意损坏车辆,一步单车和摩拜单车都采用了“信用分制度”。用户违停、损坏车辆等行为将会被扣除信用分。正常用户的使用价格为1元半小时,而当用户的信用分低于80分时,再次使用摩拜单车就会被按照5元/半小时的价格收费。一步单车鼓励消费者拍照举报他人不规范的停车行为,一旦确认,将扣除该人的信誉分。而摩拜单车则与前海征信合作建立用户黑名单,如果发生偷盗或者恶意毁车等行为,会通过后台数据分析追踪到该用户,并将其拉入黑名单。
“永安行”车辆维护成关注重点。公司共享单车的维护主要依靠线下人员定期巡检,如果车辆有损坏,他们看到了就会马上去维修。有些车辆违规停放,他们也会上前纠正。
2016年11月24日,成都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办公室对部分道路上的“共享单车”进行清理搬离,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后来,成都官方回应共享单车被清理,称鼓励支持包括“共享单车”在内的新模式、新业态在成都发展。
因我国公共交通系统较为发达、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汽车出行偏好高于自行车,习惯尚未养成等原因,我国自行车租赁业务尚未成熟。随着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城镇化水平和人民意识的逐步提高,自行车租赁业务正在逐步成为自行车制造行业下游的中流砥柱。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单车租赁市场规模将超过3亿元。
2015-2020年单车租赁市场规模预测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有行业人士认为,当前共享单车界在用户上的竞争,颇似当年的滴滴优步之争,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很快将出现出局者,因此要抓住用户主要靠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从单车企业来看,目前考虑如何盈利不是首要任务,如何以最快速度抓住用户才是共享单车企业比拼的重点。
会不会收到一定的押金就跑路
我只想说,这些只是租赁业务,和分享没有半毛钱关系,比滴滴的好处是不会抢夺已有的蛋糕,坏处是新创造的蛋糕太小了
一. 共享单车大战的推动:都想投出下一个“滴滴”
虽然,目前单车大战已经逐渐趋于饱和,单车大战也开始呈现各种问题,但是市场仍然如此火热,资本毫无疑问是最大的推动力。
两家共享单车的先行者——摩拜、ofo,在2016年分别拿下四轮巨额融资,估值逼近独角兽。而这之后,数十家共享单车品牌纷纷杀入,根据36氪报道,这条赛道已经涌入超过三十亿人民币的风险投资。(了解更多有关共享单车的运营理念知识,欢迎关注办办学苑,回复“共享单车”立即获取相关资讯)
一个资深投资人表示:“共享单车和前几年的滴滴很像,都是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用户的痛点,而相比起出租车,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单车的群体无疑更多,潜力非常巨大。“
就拿摩拜单车来说,智能无桩共享单车的出现则使民众眼前一亮,其通过智能定位、移动支付等多种互联网技术,瞄准居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痛点,随着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政府、资本以及用户均对此类绿色环保出行模式有着无限好感。
由于“滴滴”的前车之鉴,资本都想尽早拿到入场券,成为早期投资者获取高额回报。
二. 盈利!如何盈利?是外界对共享单车最大的疑虑
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不止一次表示,共享单车暂时不考虑盈利。
而在2017年,摩拜CEO王晓峰给出了关于盈利的答案:“之所以还在不停地找投资者,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希望别人给我钱,让我活下去,让我们跑得比别人快,然后一起找盈利模式。”
此言一出,立刻在行业内引起轩然大波。
共享单车一直在烧钱,若不盈利,那企业的寿命能有多长?
以滴滴为例子, 即便前面一直在烧钱,Uber、滴滴依旧还是会从司机的服务费中抽成。而 Uber、滴滴自身并没有购置全部车辆,后期基本都是依靠社会车辆来完成服务。相比购置全部车辆的成本,那些补贴其实并不算高。(了解更多有关共享单车的运营理念知识,欢迎关注办办学苑,回复“共享单车”立即获取相关资讯)
而“共享单车”一上来就要自己填单买单车,在办办所在的深圳市,很多地方共享单车的铺盖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密度。
根据麦肯锡研究报告以及汉能研究数据,目前国内两轮车出行的市场规模在1720亿次,按照客单价1元以及1%的渗透率计算,共享单车的市场规模为17.2亿元,无论是相比O2O市场的万亿级规模,以及对比当前约10亿美元的共享单车融资额,都是不相协调、并将影响到投资回报速度的。
所以,在冷静过后,投资者必须必须要考虑的一点还是盈利。
可是市场上那么多车,如何盈利呢?最终的正解或许是:“共享单车马上要进入洗牌阶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共享单车的市场规模并无法与投资热度形成匹配。
这场“豪赌”的赢家是谁?或许是摩拜或许是OFO,也可能是一批黑马。
三. 当然,除了洗牌 也有可能是合并
巨头合并的例子,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实在太多太多了,前有土豆优酷、美团大众点评,后有滴滴Uber。当年,在团购和网约车都在烧钱到一定程度后难以为继的时候,大众点评、美团,滴滴和Uber都选择了合并。
那么,目前共享单车的两大巨头,摩拜和OFO也会走上这一条“老路”吗?
让我们拭目以待。
了解更多有关共享单车的运营理念知识,欢迎关注办办学苑,回复“共享单车”立即获取相关资讯。
一年分享500篇互联网运营干货,举办上百场线上运营公开课,汇聚全国优秀互联网运营人才,欢迎关注办办学苑。
创业跟对趋势也是一个而且这个重要问题,两大相争,如何体现一家独大。其实模式不会差太多,就是一个规模效应。咋办?只能不断并购。共享单车的模式个人觉得比其他共享更靠谱,实质性解决了痛点。但这同时也是一个挑战人性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