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赚钱有前景的小企业是什么状态?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一个投资近300万的石材加工小企业,成立5年来资金短缺的问题从来就没断过,始终在贷款、借钱,可是企业的规模并没有扩大,工人工资照发、银行利息照付,几乎所有的利润都又投入企业,为了维持企业运转老板精打细算却仍入不敷出。这样的情况是目前每个小企业都会面临的吗?这样的情况正常吗?如果正常,还会持续多久才能结束?一个成功的发展中的企业必然会因为扩大市场等原因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一个走向衰落的企业也会因为收入不足面临资金短缺。要知道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还是有可以发展的企业的,那么如何判断它是走向发展还是衰落? 2017年10月1日 10 条回复 1209 次浏览 企业,企业发展,企业管理,制造业,商业,效率
回复 ( 10 )
题主在问一个赚钱有前景的小企业是什么样,实际面对的却是一家赚钱少没前景的小企业。更可悲的是,大多数的小企业都是这样一个状态!
叔试试从财务的角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投资300万,成立5年,一直在借钱,规模却没扩大。这说明什么?说明借的钱不是用在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是在借新债还旧债!
银行一般会把钱借给三类人,第一类是账上明明有钱,但是还借钱的,这是银行的最爱(这样的公司一般是把钱做了长线投资,比如理财产品、定存之类,取了不划算,短线又没钱,所以要借点短贷);第二类是银行账上没钱,但一直赢利的企业(这样公司由于种种原因,把钱变成了货和应收款,资金一时周转不过来,但有偿债能力);第三类是银行账上没钱,或有点钱但不够,需要借长期借款用于购买机器厂房,扩大再生产的,国家最希望银行把钱借给这样的公司,但银行对此有保留意见,扩大再生产是长线投资,时间长了风险就大,所以银行对这类贷款会很谨慎。
题主说的小企业不符合上面三类中的任何一类,也是最不受银行欢迎的一类。这样企业一般是在为银行打工,把辛苦赚的钱交给银行,把税收交给国家,把工资交给工人,标准的三跤老板呀!最可悲的是小老板们把一辈子的希望都投进了企业,一直在为别人活着,还落不到什么好!银行很怕这样的企业,收的利息比市场利息最少高50%,而且分分钟断贷!税收就不用多说了,都懂的,你交少了有法律责任,交多了呢?你不想活了!!!最后,别指望按时发工资工人们就会感谢你,人都是为自己活着的。
话多了,打住。这样公司应该怎么办?叔以为首先要反省一下问题出在那,从自身找原因,比如市场是否已经饱和,未来利润空间有多大?所处的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是需要找新的合伙人还是产业转移等等。如果综合分析后发现未来希望不大,不如就此打住,把厂子盘出去,把钱套出来换个行业再投资,有赌未为输么!
题主所说的加工企业在当今社会具有一定代表性,投入都不大,劳动密集型,早期利润来自工人们剩余价值,现在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企业的利润就会反向减少,经营风险随之增加。未来只有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不然情况只会恶化!至于怎么转,不要问我,我会也不在这码字了。。。。
选择做一个项目,要看产品所提供的价值是不是有不断提升的空间,同时,也相应地可以看到,所面对的客户是不是可以越来越优化。产品价值不断提高,客户不断愿意为高价值的产品付费,自然地淘汰掉劣质客户。
赚钱且有前景的小企业就是这样的状态。
价值早就没有提升的必要,客户越来越劣质的项目,是靠大环境去支撑的,在景气好的时候,需求过于旺盛,谁都能活着,在不景气的时候,就死得很快。
由于大环境有一个逐步衰退的周期,所以,刚开始节衣缩食还能过,干企业的就有侥幸心理,以为只是自己没有得到市场机遇而已。中国市场本身大,又发展不均衡,这种侥幸心理就会很强烈。
一直侥幸下去,就自然会错过转型的良机。
所以…
这个企业已经很难长大了。
1.小的石材加工厂,下游应该主要是装修和类似广场之类的公共设施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下跌,能稳住就不错了,市场不乐观。
2.其实市场不乐观不要紧,无法被替代的处于成熟和萎缩行业的企业也有不少过得滋润的。
问题是,这个企业已经这样子5年了。过去5年市场机会比现在好很多。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老板没抓住这个机会?应该老板的个人能力和视野是最大限制,肯定有某方面短处。比如,市场开拓能力。
3.市场好的时候,老板没抓住机会。现在市场总体变差,要老板来个突破?难!
4.猫叔说的对,有机会盘出去转行吧。
很多人做企业做到最后也就是和种地差不多,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换的只是劳作的方式而已,本钱大点。
这个企业已经没有什么前景了,前几年石材行业赶上东风的时候都没有做起来,这几年因为房地产低迷就更难有所作为了。
真正有前景的小企业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状态:痛苦并快乐着!
痛苦是因为要做大做强做好还有好多好多困难去解决,快乐是收入的不断增长,当年的困难现在已经不算什么了。
小企业想做大,要么勤奋点多跑销路,要么静下心好好研究市场开发合适的产品,要么就不断交换股份把自己整合大资源更多地位更高拿到话语权,其他的我想不到有什么可以更好的方法吧,其他人有什么更好地位办法,请写到评论里面,我也好好学习下
题主与我司遇到的情况很相似。
也是投资大概有300万左右,也是做石材加工,经自己开采,自己机器消化,自己寻找销路
中间经历筹建,小规模生产,政策的影响,革新换代等等,差不多也有5年时间了
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能坚持到现在已经非常艰难了
分析一下经济走向,市场环境,未来可能会有一两次小的春天,所从事行业也是刚性需求,像一餐一宿一样,必定有消费群体,但是只是消费需求的大小而已
所以还是认为多在整个产业的下游,也就是需求上做做文章会盘活这门生意,
产品生产不是问题,是一个已经生成的固定模式,最多也就只需要在质量,效率上用一些心而已,然而销售是一个多样化的结果,这需要作为老板或是关键人的你动用自己的智慧,人脉,关系,能力。
愿彼此都能做好吧!身为内行人,深知从0到1这个过程的艰辛,这其中的汗水,付出并不是普通上班族和只做销售生意的人所能理解的。
解读!德国小企业为何能称霸全球,中国小企业却在为生存发愁?
德国中小企业称霸全球,中国中小企业却在为生存发愁,差别为何这么大?
在近两年的欧洲经济危急中,德国经济一枝独秀,堪称奇迹,特别是在2016年初的数据显示,德国2015年的失业率更是创1992年来的最低值,让世界都为之吃惊。
在德国的经济发展中,机械制造业和汽车业是其两大支柱产业,而在前者的制造业中,撑起德国制造业的竟是一大批中小企业,而且这些中小企业,在很多领域竟都是“隐形冠军”、全球领先。
看点
01
德国村办企业不谈销售,竟谈世界份额
在德国的商业中,中小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对经济的贡献占比,超越其它国家。
在德国,约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贡献了约54%的增加值,拉动了62%左右的就业,它们才称得上是德国工业和服务业的中坚力量。
最为重要的是,德国的中小企业不仅是在德国企业贡献大,而且在全球市场处于领先地位,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764家中型全球领导企业中,德国就占席47%。
任正非就曾表示:“高级水晶杯、高级的银餐器都是德国小村庄生产的,我去过两个小村庄,他们打出来的表格说他们从来不谈销售,他们谈占世界份额的多少,村办企业啊,讲的是他占世界份额的多少。所以这一点来说,我们要回归踏踏实实的经济,经济的增长不可能出现大跃进”
看点
02
中国小企业,却在为生存发愁
与德国的中小企业相比,国内中小企业在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上都有不小的差距。
数据显示:国内小微企业死亡率特别高,存活五年以上的企业不到7%,十年以上的企业不到2%,而且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要短得多,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3.7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更是只有2.5年。
看点
03
德国中小企业称霸全球的五大特点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在德国拥有一大批有“隐形冠军”之称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平均销售额为3亿美元左右(1992年数值),员工人数约为3,000,它们凭借自己专业能力活跃在各自的缝隙市场之中,经营的范围覆盖全球各地。它们是这些市场中真正的王者: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70%~90%。
为什么这些企业具有如此强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了这些隐形冠军在经营上的5个特点:
1、经营专业化与地域多元化相结合
这些隐形冠军会投入全部的资源确保自己在缝隙市场中取得霸主的地位,它们认为多元化战略只会分散公司的精力。
由于专业化程度高,规模小,因此它们无法获得规模经济。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它们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让产品销售到全球。全球化带来的规模效应足以让公司收回研发投入,并控制住成本。
2、只关注客户关注的东西
“隐形冠军”在竞争中并非样样都求比对手强,它们集中资源,确保公司在顾客最关注的领域做得比对手强。
包括隐形冠军在内的多数企业认为,顾客最注重的是产品质量、公司贴近顾客的程度、服务、是否节约、员工素质、技术领先性和创新能力。
“隐形冠军”认为自己在前3项(即产品质量、公司贴近顾客的程度和服务)上的表现极其出色,而在其他4项中,它们认为自己的表现仅在平均水平之上而已。
3、将注重技术与贴近客户相结合
隐形冠军既不完全奉行“客户至上”原则,也不一味地追求技术。它们将市场和技术视为两个同等重要的驱动力。而只有少数的大公司认为市场和技术两者同样重要。
“隐形冠军”认为,倘若技术主宰一切,工程师们就会疏远客户,客户将蒙受损失。但若让一门心思扑在客户身上的营销人员独揽大权,又会不利于技术的发展。理想状态是,让懂技术的人与客户进行密切、频繁的接触和交流。
4、依靠自身的技术能力
德国中小企业认为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进军新市场,解决生产及研发问题,而且相信这样做能够强化自身的产品知识,并维护公司的市场霸主地位。
德国中小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喜欢“制造”,而不喜欢“购买”。
5、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
隐形冠军的所有者兼管理者通常与员工生长在同一小镇里,因此他们间的关系要比大公司中的劳资关系亲密得多。在这些公司中,罢工和劳资纠纷极其罕见,管理层在处理内部问题上所耗费的精力自然比大公司要少得多。
看点
04
中国小企业,与德国小企业在竞争上差太多
德国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很强
通过上面文章,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德国很多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它们的竞争力很强,在其所在领域,具有很强的技术竞争力。
例如:2015年《商业周刊》曾评出的30家最具实力、成长最快的德国中小企业中,位列第三名的Mobotix股份公司(Mobotix股份公司开发和销售基于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是该行业全球领先的供应商),它在2002年的业绩是300万欧元(约2400万人民币),2012年的业绩是8160万欧元(约6.72亿人民币),它十年里平均年增长率:39.14%,它在2012年员工是336人,人均产值约200万人民币,足见其竞争力之大。
德国企业在市场走的是“技术驱动、品质占领市场”的模式,这与德国以高品质的制造业著称的风格一致,即使是中小企业也遵循这一路线,它们在所处的技术领域往往占据中高端市场,拥有丰厚的收益和利润空间。
这些德国的中小企业注重技术、注重市场和客户、注重全球市场开拓、注重员工关系。这种模式,让他们无论是在外部市场,还是内部,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占据行业竞争力的上游位置。
中国小企业则相反,规模不大,也不强
与德国中小企业相比,中国的中小企业则是既不大、也不强。
中国存在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与德国企业同样是规模不大,但是在行业中的地位,远远达不到德国中小企业的地位,缺乏技术竞争力、市场拓展能力、良好的企业文化与氛围,是众多国内中小企业的通病,也成为中国众多中小企业进一步拓展的阻碍。
技术竞争力的缺乏、市场拓展能力的缺乏,良好企业文化的缺乏,让企业无论是在行业中的级别、还是市场中的级别,都处于末端,极易受到市场冲击、洗牌、和淘汰,导致企业生命周期不长。
德国中小企业传奇背后的“工匠精神”
与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企业追求精神都有关
德国这种独特的中小企业传奇背后,与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企业追求精神都有关系。
一方面,作为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向来注重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的人才。
无论是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注重,还是其教育模式,都值得思索。
任正非曾描述曾参观过的一个工学院,“德国斯图加特工程院院长带我去参观一个德国工学院,大学一年级入学的学生,他们都在车间里面对着图纸做零件,把这些零件装到汽车上去跑,跑完回来再评价多少分。经过这一轮,再开始学**几何、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等学科,所以德国制造的汽车永远是无敌天下”
我们可以对照一下国内工科教育,对比两者的差距,这种对实践的重视、基础的重视,与我们国家工科教育中的实践对比,注重基础应用能力的对比,相差确实不小。
另一方面,德国的中小企业自身注重技术追求和企业的长远追求。
除了国家在制造业教育体系上的注重,德国中小企业本身,它们的企业精神中,也相对比较务实,更注重长远发展、内功的打造,它们相对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踏实、下苦功。
掌握行业内最顶尖的技术,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是它们矢志不渝的信条,许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有着悠久历史,把企业做成一份长久的事业耕耘,同时,这些中小企业普遍都拥有较长期的发展战略,这些追求,无论是技术追求、还是事业追求、以及长远规划的注重,都不亚于优秀的大企业,这实际上也是德国中小企业成功的关键。
这一点,国内中小企业相对缺乏这种务实、实干的精神,更多一些浮躁,一些企业更甚至不下苦功、不注重内功的打磨、不注重沉淀和积累,更迷信于各种漫天飞的思维,期望于各种速成的概念,唯独缺工匠精神的追求,缺踏实、苦功的投入,差距也就拉开了。
制造业更需要一份踏实、长期的耕耘、投入,是一个长期需要长期默默坚守、最后厚积薄发的行业,它相比金融、娱乐等行业,制造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但一旦形成领先优势,很难被后来者赶超。
德国中小企业技术占领行业至高点的模式,如同苹果在手机行业中的状况——规模并非最大、但却是全球最赚钱的手机,苹果占据全球智能手机规模不到15%,但是它却占据了行业高达90%的净利润。
这些都是值得国内中小企业学习和深思的。
笔记:
德国中小企业的模式——规模不大、但占据行业制高点,获得很高的份额和利润,值得中国企业深思,还有他们注重技术、注重市场、注重拓展、注重员工关系等,而这些恰恰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都值得中国中小企业深思。
负责的说,这个不正常。一直挣扎,说明产品这一块可替代性太强,市场有个风吹草动随时就会紧张。别说市场不景气,多想想如何弄出好产品。今年不景气才刚开始,后面还长着呢。
别的不知道。
但国内的建材和房地产行业 就不是一个健康的行业啊。
石材水泥来说。接单靠关系,人家工程做完了拿款还得靠关系。幸苦四五年流水上亿,有一单拿不回来立马就要破产。
石材行业本是如此,按规律破产机会略大。身边的金融公司已经不再借钱给这类企业,因为去年一家矿山石材亏损5000多W。并且是借贷。而且本已经是入土的行业,融资难上加难,现在有钱人都只想现金为王。至于你为何要创业,以及多么痛苦经营多么难,他是不会参与的。
题主请跟我联系
积压的石材价值2000多万,是客户偿付债务的产品,在北京,急需变现,看货根据市场价格1折2折都好谈,
看看能不能友爱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