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易凯资本王冉的文章《创业者在经济下行周期应该如何应对?》?

理由
举报 取消

http://m.iheima.com/article/157141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有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漫长的下行周期。在这个下行周期里,GDP增速很可能会降到3-5%甚至更低,一些行业甚至会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的情况。 如果这样的情形发生,中国创业者和投资人所面对的世界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所有的资产价值都将被重新评估,所有的公司价值都将被全面改写。

2017年4月25日 4 条回复 867 次浏览

回复 ( 4 )

  1. 孙志超
    理由
    举报 取消

    前几天是张颖,当时我就想接下来是王总了。果不其然。

    这本来就是大佬日常,能有什么好评价的……去年资本冬天那一篇,我也写过一篇发在微信上,阅读量230。但后来真的冬天了吗?天使机构的投资数量去年是最多的,融到资的企业也很多,只是个别领域变冷。在媒体上获得传播,最重要的一个是发声者身份,另一个就是一定要刺猬不要狐狸,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投资机构是这几年开始兴起做自媒体宣传的。毕竟,投资行业平常无法在众人面前曝光的幕后,潜藏着许多珍贵的内容题材。对受众来说,这往往是平常生活不太可能有机会接触到的事情,分答值乎的逻辑也是如此。也因此,大佬发文配合刺猬观点,很可能会被好奇心驱使而广为传播。同时,也正因为其传播性,各媒体也很重视,会争向转载。

    如今媒体泛滥,动态消息的流动又多又快,似曾相识的内容被略过的情形越来越普遍。而大佬所发布的内容“只有我这里才看得到,只有我这里最内幕”,也就是具有原创性、能留住目光的内容,自然而然产生传播效力。

    但这也带来一个缺点,放大了投资行业的部分工作和特征,淡化了其他同样重要的因素。比如大家总在讨论的经济形势、资本热度,这其实是从创业者角度求生存,当然也是投资机构求回报的角度来探讨的。但一个公司有没有价值、如何产生价值、有价值公司有没有被忽视等话题,往往被丢在了一边。

    与硅谷一样,风投对行业推动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市场生态并不仅仅是风投,而是整个社会风气和产业习惯综合形成。

    很多人心目中,风投就是瞎撒钱,被各种大忽悠骗,甚至认为风投在主动利用炒作。这真的是太外行了。靠炒作能成独角兽吗?能带来几百倍回报吗?最顶尖的风投,除了追逐市场回报以外,仍有很大精力放在尝试破坏性的创新之上。当然,这方面和硅谷还有很大差距,在硅谷现在有大量的创业团队在试图重新改造医疗、交通、物流、航空等。有很多团队在没有任何样品的情况下,迅速融到几百万美元的种子资金,投资者也都是硅谷最知名的机构及天使投资人。在国内,虽然这不是主流(毕竟技术积淀还是略差一点),但仍有不少,并非所有项目都是PPT项目。

    硅谷常为人载道的不外乎是优秀人才、充沛资金与成熟的资本市场,我们也复制了这些基础,并借着人口红利和市场规模催生BAT等世界级公司。尽管如此,这十多年来许多破坏型的创新仍然是从硅谷诞生,再迈向全世界。当中除了人才、资金、生态圈等因素,关键就是创业者思维。

    前面所说的这类创业公司如果出现在中国,在没有任何样品的情况下,不仅融资困难,融到的金额大概就是五十万美元的规模。如果投资人没有创业者思维,不愿意放手投资高风险的公司;如果投资人没有创业者思维,不愿意支持创业者尝试高风险的想法;如果政府没有创业者思维,不敢打造一个适度宽松但监控泡沫的环境,让创业者及投资人专注于创新;如果创业者本身没有创业者思维,无法开放地共享资源及合作,那么,就算再多有能力的人才,也不可能有机会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产品与技术,更不要提打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司。

    眼下没有发生金融危机,所谓资本变冷不是断崖式的收紧,更多是因为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几次创新都逐渐见顶,下一波的变化,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都还没到来。在这段休耕期当中,缺乏热点,没有明显的增长预期,所以投资人不敢大手笔出手,最多小额度试错。仅此而已。至于经济下行,更是荒谬之谈。以色列GDP增长自2010年达到5.8%后,近5年GDP增速一直呈震荡下行趋势,影响了以色列创业公司的诞生和融资吗?

    未来十年,我们再也没有原生的人口红利,但还可以有用户层面的人口红利(新技术诞生),消费市场仍有高速成长的动能。人,才是创业的主体,而非资金。无论资本市场如何,经济形势如何,摆在创业者、投资人、政府面前的问题都一样,就是如何鼓励实质性的创新,而不是一味虚华的套利。

    尤其对于创业者(只说优秀的创业者,不用把自己自动代入),需要关注融资难易度,尤其是国内风投总体还比较保守的情况下,但这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它不可控。能扼住命运咽喉的,还得靠自己的打铁技术硬。

    记得博客刚兴起的时候,大概04年到07年那阵,整个互联网媒体圈都在讨论博客作者算不算记者、网络新闻的正反论辩,更不用说后来微博兴起之后。当时很多讨论都是围绕传统媒体是否已死这个层面。但后来,这些讨论反而少了。

    “媒体寒冬”的论述存在很多很多年了,大家都心有戚戚。但这其实是看你站在什么位置看这件事,在我看来,从十几年前的博客到现在,其实反像是媒体从长期的寒冬开始苏醒的历程。经过十年,从Web 2.0到移动互联网再到大数据或未来的人工智能、VR及其他,如今正是媒体的盛夏,花叶繁盛,处处生机,我们正在离寒冬最遥远的时候。

    所谓的寒冬指的是传统媒体主要的收入(广告)被无数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竞争对手以及超大型平台鲸吞蚕食。但与其说这些媒体遭遇寒冬,不如说这些媒体组织就是冰冻大陆的本身,因为他们长期的霸占跟挤压,以及传播科技的厚重与高进入门槛,让新媒体在他们寡头控制之下毫无生机。长期的冬季过去了,冰层溶解,无数新生命探出头来,于是他们开始高喊寒冬到了,事实却是完全相反。

    寒冬太长,让人以为那是常态,但事实上大众媒体以及庞大组织只是历史的偶然,是科技迭代太慢的异常现象。当媒体不再是提供各种服务最好的或被迫的选择,例如找工作、找房子、看影评书评乐评、发表议论、了解世界、打发时间……那么过度留恋只是少数人的问题,不是大家的问题。当然,你可能会问:这些遍布四方的“新媒体”就是未来了吗?我觉得这反而是无关紧要的问题,所有自认为是新媒体的公司,到底能不能赚到钱活下去,对这个世界根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存在的这段时间(不管长或短),创造了什么价值、带来什么改变。社会大众当然也没有义务让任何过时的产品继续存在,重点是世界会继续快速变化,媒体也是,个体的生生灭灭,只属正常。到底媒体的未来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正是传统媒体的冰层融化了,大家才有机会尝试,并且获得来自各路青年才俊的加入和高手的指导。

    当经济变差,现在那些已经过了创业阶段公司会不好过,现在账面价值很高的投资机构也不好过。但对于新的创业公司,反而更好过了。传统(科技领域的创新程度)模式的公司会越来越难以快速发展,这反而给小的创新带来了机会。大的浪潮是挡不住的,就像Fintech浪潮颠覆传统机构,经济的冷热只是影响其速度。而大的浪潮之外,谁能找到新的创新点,谁就会吸引所有伺机待发的资本力量。当然,经济的下滑程度、政府的态度、风投的态度也不可或缺。如果三者产生连锁反应的回退转向,只能说是发生了最糟糕的情形。

    从现在到可见的未来,不会只有冰层挤压嘎吱作响,也有鸟语花香、虫鸣兽吼。大小创业公司的寿命可能都不长,但这真的不重要。我们只能不断探索,不断犯错,看着自己过去最重视的部分变得无足轻重,然后再奋起,直到我们达到目标,或是社会不再需要我们。当然,这过程要灵机应变,但也要相信年轻人的血性,我是偏于乐观的。

    比如说,和去年相比就有所不同,现在的阅读量我猜应该不止230,能略高一点了。一会我去发个试试。

  2. jackwheel
    理由
    举报 取消

    资产,尤其是有真实价值的资产,在全球资本虚增的现状下,还会继续增值。

  3. 翟子木
    理由
    举报 取消

    1. 大概率下,未来10~15年中国GDP增速L型下滑,中国不再成为海外投资者资产配置的最佳选择,国内资本将选择出海投资并购;

    2. 当前A股TMT的估值体系与VC投资类似,更看中用户数量绝对值以及增长速度,DAU,MAU等指标,相对不那么看重EBITDA,净利润。15年前的NASDAQ的Internet bubble正是这样破裂的;

    3. 过去40年的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叹为观止的经济奇迹。今天的中国人与中国企业,乐观,积极,相信明天会更好。然而,有的时候明天就是会变得没那么好,非人力所能控制;

    4. 当A股互联网泡沫破裂,乐视暴风等妖股丧失并购+市值管理的能力;当A股IPO渠道再度堵塞,就如同2011年证监会所做的一样;当借壳上市被基本取缔(证监会已经做了),那么还有多少人民币愿意投进一级市场,是一个大问题;

    5. 当人民币募集资金不再火热,高净值人群捂紧钱袋;当中国不再成为美元基金的第一选择;当并购退出渠道丧失;当这一波基金的预期回报率较低(大概率事件),那么,寒冬则是必然。

  4. Wenyi Ji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们都是要死的。

    #悲观主义者终有一天会胜利的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