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摩拜单车获一亿美元C轮融资?

理由
举报 取消

据悉,摩拜单车已于近日完成C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一亿美金,红杉资本、高瓴资本参与其中。相关链接:摩拜单车获1亿美金C轮融资,红杉、高瓴资本的加入会把这场单车之战拉高一个level吗?_36氪

2017年4月22日 10 条回复 1429 次浏览

发起人:甘蔗酱 初入职场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

回复 ( 10 )

  1. 啊哈哼哼
    理由
    举报 取消

    作为一个从摩拜在上海上线之初就开始关注它的人,我觉得有几点必须要讲一下。

    1.所谓最后一公里的通勤到底是不是伪需求的问题,我可以明确的回答,这不是伪需求。上下班高峰你如果在上海内环内的任何地方步行,保证你十分钟就能碰到3个骑摩拜的人。

    那些每天坐在自己的宝马车里通勤的人,说我们这种每天步行在烈日暴雨中的人喜欢走路,不喜欢骑车。我感觉这有点搞笑。

    何不食肉糜?

    2.政府的支持。摩拜的身后的是上海市政府。公共自行车项目对于各地政府来说,是一件服务市民的基础工程建设,是一件能够提升政府政绩的面子工程。看看杭州市公共自行车项目在杭州所取得的成就和各地政府各种计划中或者已经上马的公共自行车工程,你就能够知道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民众对于公共自行车是有多么的渴望和支持。

    杭州自行车虽然成绩斐然,但是每年的巨额投入对于政府来说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那么,当一个民间自营,不要你政府出钱,又能获得市民欢呼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获得政绩的公共自行车的项目摆在政府面前的时候,我实在想不出政府能有什么理由去拒绝支持它。

    所以,在摩拜上线一周的时候,当地的街道领导参观了摩拜。上线一个月的时候,杨浦区的领导骑试了摩拜。上线三个月的时候,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参观了摩拜。而现在,摩拜已经和上海各个区政府达成了合作。

    在中国,你要想办成一件事情,政府的支持能够给你带来多大能量?相信知者自知。

  2. 吉一吉
    理由
    举报 取消

    最近曝出很多的单车项目的融资,随着ofo和摩拜的横空出世,单车市场也被炒火。让本人想到了08年刚来北京的情景,因为奥运会的举办,政府大力发展自行车租赁业务,当时在大街上也能偶尔看到几辆,但因为押金、支付、停车场等问题,最终没能火爆起来。

    随着今年摩拜单车9月进入北京以来,在大街小巷迅速可看到摩拜的身影,周围很多做地铁的同事也都在议论着摩拜单车,这个新兴产物为何能够迅速的吸引住大家的眼球呢?简单的说说我的理解。

    首先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方便,摩拜单车很好的运用了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定位、支付、app等等都完美的运用在了摩拜单车上,而且他没有固定的停车场所,随时随地都可方便快捷的使用,它完完全全的颠覆了08年当时那种需要办卡、交押金、找固定的停车场的模式,让大家可以快捷方便的使用。个人也在使用上感觉很流畅,没有卡壳的步骤。所以有人说是伪需求,我觉得完全不成立,最起码在我周围看到很多人在使用,到了下班点根本抢不到….

    其次,出租车已经被互联网所颠覆,滴滴、首汽约车、神州专车等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方便,随着前两年的厮杀,租车行业已日趋明朗,很难在有新的公司能够厮杀进去。

    但出行服务,绝不止租车行业!公司用车、巴士服务等等都是出行服务中的一部分,包括现在出现的最后一公里,他们都是出行服务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但这些行业还没有出现独角兽,且需求旺盛,所以大家都有机会,无论ofo还是摩拜单车都是有机会的。我认为单车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也能够扩展出很多玩法,比如配送等都是可以扩展的…

    最后就是单车行业的盈利问题,其实在这个用户为王的时代,谁能够抢占用户谁就能生存下去,滴滴到目前的规模,也没有盈利,但他依然被投资机构看好,为什么?他完全可以像百度那样做广告、像腾讯那样将用户导入到游戏实现盈利,为什么没有这样做,没扩展性,那样做只能把自己的天花板做低!滴滴要打造的是整个用车市场的生态,具体这个生态是什么样的呢?新能源车、租车出行、二手车交易、汽车保养、公司用车、配送、还有单车等等,反正只要是跟人出行相关的都可以纳入到这个生态中,如果这个生态中任何一个细分行业自己都是老大,那是什么状态?可以有千万种的盈利模式…

  3. 杨铮
    理由
    举报 取消

    前置一点补充:

    我从来不否认有这个需求,我作为一个宅的不能再宅的人也会偶尔有骑车的需求,但请大家讨论的时候看清重点:

    一亿美元融资

    一个亿啊同志们,还是美元啊,多大的市场,多大的需求能撑得起这样的估值?实际上有没有这么大?这是我想说的事情。

    你有这个需求,你同学有这个需求,你在大街上看到很多人有这个需求,这都没错,都是事实,但是都不是重点。

    ——–原答案————-

    利益相关:一点关系也没有。

    个人看法比较悲观,看到过太多的创业者声称“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刚需,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我们从来没有担心过盈利的事情。。。。”,到后来,“想象空间”确实只存在与想象中。

    对于喜欢数字的人,最好就用数字来骗他们,任何商业模式,披上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都变得无比诱人,以至于去年O2O热的时候,超级低频到一辈子用一次的服务都冒出来很多。

    乐观的创业者们的逻辑是这样的,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有两千多万人口,就算只有10%的用户每周至少用一次我们的服务,我们也有每天几十万的单量了。然而是这样吗?

    1,实际的用户基数永远不是人口总数,以共享单车为例,真正典型的目标人群是年轻人(至少不要太老)、离地铁稍远、没有自行车或电动车、有智能手机。。。。。这样基数充其量只剩下小几百万;

    2,真正能让人们形成习惯使用的服务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定要能够颠覆一个我们生活中高频的刚需才行,像移动支付颠覆现金,滴滴颠覆出租车,如果没有非常实质的便利、经济方面的提升,在目标人群中的渗透率别说10%,1%都困难;另外,这个颠覆的过程也不是一夜间毫不费力完成的,所谓的“教育市场”需要花多少补贴,大家都领过券都知道;

    这样一算,即使北京、上海这样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城市,也可能只有1%以下的人会长期使用,就先不要想“中国有十几亿人。。。。”这样的事情了。

    另外,滴滴能有这样的估值,因为天生离钱近,颠覆的是一个被验证了几十年的出租车行业,而共享单车颠覆的是什么?出租单车行业?有这个行业吗。。。。没有颠覆和替代,那就是在创造需求,比颠覆还要难。

    最后,有些创新是大势所趋,就算现在体验不好等等都是小问题,更多玩家进来之后一定会飞速发展并改变世界;有些创新天生就有缺陷,无论多努力去提升体验,都无法形成影响,掌管世界运行的规律是无法更改的。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讨论,谢绝撕逼。

    ——–补充一下————

    现在大家都很关注黏性,这是有道理的,黏性代表着我烧钱买来的用户在不补贴之后是否还会使用,并保持一定的使用频率,这样的用户才是有价值的用户,能形成黏性的服务才是能够生存发展的服务。

    决定黏性的不是体验的细节,所以分析分享单车的时候,先不用去说扫码成功率、车身重量、车子被偷、押金数量的问题,这些都是细节,都不是黏性的决定因素,我认为,决定黏性的因素就一条:这个模式在本质上,是否在有一定频率的情景下(不说高频,也不要太低频),为一定比例的人群(目标人群不能太小众),提供实质的便利性、经济性。

    说一些我对共享单车的疑惑吧:

    • 日常通勤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不成立的,一公里走了也就十分钟左右,大城市人恨不得利用下班上班多走几步,在一公里左右距离上有骑车需求的只是少数懒癌患者,所以只能说是解决至少最后两三公里的问题了;
    • 对于真的需要日常骑自行车的人,买一辆并不会花多少钱(当然放在外面被偷是一个问题),如果没买,是否说明这个痛点根本就没有多痛,有了自行车也不会提升多少便利性?自己创造痛点是创业者们比较喜欢做的事情,自己想出来的痛点越看越痛,简直感觉用户亟待被拯救了。
    • 关于变现,只是一句我们从来不担心盈利之类的话,和没说是一样一样的,或者等于说我们也不知道怎么盈利。共享单车靠收使用费是很难盈利的,广告?这么小的自行车贴广告效果有多少?实在想不出来,不过我倒是有一个馊主意,叫“滴滴打自行车”,如果附近有正在被骑着的自行车,可以发出“带我一程”的请求,骑车人可以抢单,平台对骑车人的收入分成。哈哈哈,好像基于这个还能发展出线下社交功能。。。。

    再次声明,我和这个共享单车行业没有任何关系,以上只是个人的看法,如果让一些人看“醉了”,概不负责。

    另外,个人的需求、体验的细节,对于讨论商业模式是否行得通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4.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小众弱需求,大众伪刚需,二线以下城市无力覆盖,市场远没这么大,资本盲目加持,昙花一现吃枣药丸。

    立贴为誓,你们一两年之后会回来点赞的。

  5. 甘蔗酱
    理由
    举报 取消

    经历了几次ofo和摩拜单车粉丝之间的撕逼大战,不得不说:

    看到这个消息,心有巨石落地!

    摩拜单车和ofo再也不用吵架了!

    他们现在要打架了!!!!

    ——————————————–

    就是不知道这次烧钱大战的结果,会不会跟滴滴和优步的结果一样呢?

    很好奇。

  6. wizard lee
    理由
    举报 取消

    作为一个从王小峰离职就就开始关注的关注者,从膜拜单车出app后就使用,为了找一辆车曾花过半个小时的第一批用户,我就想说两件事情。

    第一在上海长宁区,现在连六十岁的老头老太买菜都用膜拜单车。我骑膜拜去派出所,停派出所门口,半小时后出来就发现没车子了。现在居然还讨论有没有需求是个什么样的心态?如果是某些人见识少,你可以来上海黄浦区感受下。

    第二个事情,有些人就说是不是值一个亿美金的估值。估值这事情太高大上,我说不好,但是现在钱多靠谱项目少的情况下,就算估值高一点不稀罕吧。而且就算这个估值,好多机构还抢不上呢。理解万岁吧

  7. 李业勤
    理由
    举报 取消

    知乎很有趣,感觉很多人为了展示自己的不同,就是要说一些东西不好,来展示自己的逼格。

    作为一个北京的大学生,不论是假期实习,还是平常在学校的外出,我都非常需要这样一个自行车!!!到地铁站坐公交走过去都很别扭干嘛!!!如果你是开车一族,或者二三线城市坐公交可以直达,那种地铁下来再走一公里的疲惫你是感受不到的干嘛!!!

    我踏马真的很佩服还有答案说喜欢骑单车怎么不自己买一个,说明痛点不痛。

    你就告诉我我的单车你给我搬到地铁上再搬下来?出去一趟十公里你给我蹬车?

    现在走在路上,无数的人在骑摩拜单车,ofo相对少一些,说明大家真的很需要,不然这些人是花钱请的托???从需求来说,共享单车确实很好的解决了很多人的出行需求。

    我认为现在问题主要是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用户体验方面,摩拜单车确实太沉太沉了!而且从我自身角度出发我更喜欢电动车,再加上自动巡航,但是充电和防止损耗也是问题,不过感觉也可以解决。上坡的时候,我是真心骑不动,不能变速,车也重的不行,我最近也胖的过分,所以这个体验很糟糕。然后每次我去新地方,需要用导航指挥我走,听导航也担心交通,这也是个问题。

    商业模式上,我相信有资本的投入,高人指点,单车项目不会走的太偏。要是让我来思考,配备一个平板,跟骑行中的生活服务联系在一起,骑车时知道哪个店有活动啦,一些地区的介绍啦等等,是个好玩一些的模式,具体的,就看他们怎么发展了。

    总之,我看好摩拜单车的发展。

  8. 李磊
    理由
    举报 取消

    楼上的几位体验过摩拜单车没?作为非利益相关的体验者,我来发表一下看法,摩拜单车针对的市场,是地铁到家或者公司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当你下地铁后,等公交也等不到,打车又太贵的时候,你会不会强烈的想有辆自行车?况且衣食住行自古以来就是刚需高频,远非一些莫名其妙的O2O可比,居然有人拿这些来做类比,我也是醉了~体验过摩拜单车,整体上来说,解决了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值得长期使用,当然也有些问题,比如二维码经常扫不上,整车太重,自行车应该按照中国人平均身高分男女款,期待后续会完善这些问题。总的来说,要我是投资人,我也会投资这家公司,大交通是个大市场,未来体量一定不小。

  9. mslotto
    理由
    举报 取消

    挺好,我爸都用了,说明得到了老共产党员的认可。

  10. 用户头像
    理由
    举报 取消

    【2016年10月20日更新】

    相关后续讨论,参见笔者:《ofo摩拜单车的合并预言与中国式的从“0到1”

    【2016年10月18日更新】

    看到《官方确认:摩拜单车获得腾讯战略投资》的消息,发现自己后面的分析都显得多余了。

    2016年10月18日,有泥坑坑在《2017年,ofo与摩拜单车合并了 》中的两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从2016年起闹腾的互联网单车今年也落下了帷幕,mobike和ofo最终合并,被大佬做局成了滴滴的产业,中国人从此出门除了腿是自己的,剩下都姓滴。】

    ……

    【……产品上的微弱壁垒在资本站队和政府公关的巨大失误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国内反垄断执法机构的长期不作为,已经让权贵资本成为有形的手,左右中国创新发展。而后者并非是以技术创新为第一价值取向的。在中国的国情下,这也许是某种必然。

    –原答–

    摩拜单车与ofo之间大体上在复制早期滴滴和快的的发展路径:双寡头,重点在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布局,私募风投投资补贴出一个高频应用的雏形,再吸引互联网巨头或其代理人跟投,最终在双方业务规模达到覆盖潜在能够盈利或至少收支平衡的城市后,宣布合并,前期投资者在合并后企业上市前后套现离场。

    如果不是像腾讯、阿里巴巴投资滴滴、快的那样深度的投资与合作,那么一般后续的投资者都不会被商务部反垄断局认为这些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构成了共同控制。那么,在自行车租赁企业间进行合并时,参与经营者集中的就仅仅是这些被投资的企业本身。所以在营业额计算时,考虑到自行车租赁本身的年营业额可能很低或至少可以控制在合并前不达到4亿人民币门槛,就不需要像滴滴/快的以及滴滴/优步中国的合并案那么顾虑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了,尤其是自行车租赁市场进入壁垒相对出租车叫车软件业务和专车业务而言要低很多的情况下。(从《程维口述:从Uber 门徒到”Uber 屠夫”这一路》的报道来看,【滴滴/优步中国的合并案】“这笔交易仍然结束,中国商务部正在对交易进行评审。但中国法律专家表示,商务部叫停这种交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若报道不虚,那么商务部反垄断局应该是已经正式对该案立案调查了。只不过,一如此前在《《反垄断法》猫虎之辨: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引发的追问 – 竞争法研究 – 知乎专栏》中的分析,笔者仍不认为商务部反垄断局应该无条件批准【滴滴/优步中国的合并案】,除非是同期审查滴滴、快的案,并最终分拆滴滴与快的,恢复两者间在全国400+城市出租车叫车业务与专车业务的全面竞争,才可以消除两者之一收购优步中国对后者所在60+城市专车业务竞争格局的影响。不过这样的可能性比较低。因为曾经的快的才是滴滴真正惧怕的对手,而放弃收购优步中国,损失的只是骨干队伍已经基本被打散了的优步中国罢了。以往因为商务部反垄断局不批准合并而使被收购方一蹶不振的例子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从某种意义上说,商务部反垄断局在该案帮助了可口可乐,因为次债危机后国外对进口果汁浓缩汁的需求下降,而收购前汇源为提高收购价格而盲目地进行了一系列非理性投资,以至于最终在被禁止该经营者集中案后,可口可乐避免做冤大头,而作为其在果汁业务竞争对手的汇源却至今仍一蹶不振。)

    至于最终摩拜单车与ofo怎样才能实现盈利,这并不是摩拜这一轮投资者要考虑的。后者只要能够确信会有人会紧随随后投资ofo就行了,例如正在寻找各种新利润增长点的滴滴。这样的相继加码投资对未来半年内更好地巩固用户基础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眼看着冬天来临,出租自行车的业务可能面临下滑,需要季节性增加季节性投入的情况下,例如增加用户补贴、争取更多线下合作伙伴的促销活动来精准地带动自行车流转与分布,或调整各地新车供应量等等。

    当然,也不排除ofo会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背靠腾讯挤垮摩拜单车,例如通过打通账号,或者像2015年排挤Uber那样(相关讨论参见《如何看待腾讯一夜之间永久封掉优步uber全国各地的微信公共账号? – 绍耕的回答》),以诱导性营销或技术抖动为由,封杀其公号,阻断摩拜单车在微信平台的推广、发红包或社交化发展等等。但即便会如此,估计也应该是在明年春夏季出租单车业务增长快、或竞争最激烈的阶段吧。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