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 VC/PE 从业者选择去做 FA?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1、这种现象跟中国未来经济走势有什么关联?2、这种现象是否对初入或者未入行的毕业生/朋友有警醒作用? 2017年4月27日 10 条回复 2326 次浏览 FA,PE,VC,投资,私募,股权,融资,财务顾问,风险投资
回复 ( 10 )
前华兴员工,现启明创投投资人。
1. 为什么越来越多VCPE从业者选择去做FA?
这里先要提及一些基础的观念,就是VC/PE 和 FA本身赚的是什么钱?
首先,媒体上面很多人容易把VC / PE的资产管理规模和VC / PE的合伙人身价联系在一起,这里我要先告诉大家,这个概念是绝对错误的。
本质上,VC / PE做的是资产管理,我们和今天散户能够买到的公募基金、信托产品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是理财产品的一种。只是因为周期很长(人民币基金一般是5-7年,美元基金是10年+)、单笔投资额很高(人民币一般要在1000万起步、美元500万美元+)、风险很高(流动性不好,vc基金不赚钱的比比皆是),所以一般人接触不到,就会显得比较神秘。而VC / PE基金的一般收入就是靠管理费(头3年收管理基金规模的2%,后3年收1%)以及超额收益分成(基金赚取利润的20%,保底8%内不做分成,英文叫做Carry)。
FA则是个纯粹的中介业务,和券商做的投行业务类似,客户需要融资了,来找FA,FA在融资成功之后收一个融资金额的百分比(一般行业里面是3%-5%)。
考虑到,我比较熟悉VC的回报情况,我们拿单个VC和单个FA来简单算一笔账:
考虑到事实上80%的vc不赚钱,所以,如果以管理费来衡量这个VC的确定性收入,在9年之内大概1.8亿人民币。
考虑到一般基金其实募资至少需要两个合伙人,可以说,在比较稳定的经济环境下,作为机构本身,FA和基金是收入是差不多的。
但从商业角度会有一些区别:VC因为募资是前置的,所以收入的稳定性会比较好一些。不管投资步伐快慢、市场的冷热,从管理费的角度来说收入是恒定的。而FA因为收的是项目成功融资费,所以在市场热的时候,close项目的数量和成功率会大大提升。这也是为什么在市场很好的时候,会有很多VC从业者加入FA。
2. 这种现象是否对初入或者未入行的毕业生/朋友有警醒作用?
曾经和好友 @胡博予总结过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做VC投资,我们总结下来有3点:
一级市场投资(PE/VC)是个反馈周期非常长的工作,每天新鲜的idea层出不穷、在短时间内无法验证对错(大部分公司到了所谓“独角兽”估值都未必能够活下来,而且不像二级市场可以借助股价作为参考),实际上需要从业者有着用不完的热情以及强烈的自省和学习精神,是一项很有挑战的工作。
至于FA则是另外一个不太一样的逻辑,为了能够形成对比,我也浅薄地总结2点吧
最后,对于未入行的毕业生/朋友提些很中肯的建议吧:
1) Follow your passion: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导师,在职业生涯早期多去尝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坚持下去就是一个职业生涯最好的起步
2) 把自己当成一家创业公司来运营:设立明确的目标、把时间当作有限的资源来分配、多总结,千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3) 选择好你的圈子:深度的思考能让你和最好的伙伴产生共鸣,人都喜欢和能够带来正能量的伙伴一起。不管做任何事情,2/8原则决定了80%你见到的人都是让你在做无用功,和什么样的小伙伴在一起决定了你自己的思想深度和高度
看到很几个业内人士都回答得很详细了,我补充几个自己的简单观点吧
1. VC/PE有很多种,FA也有很多种,不能一概而论
这个一点很多回答者没有意识到,还是以自己的圈子为中心在回答问题。先说VC以及更早期的天使—preA机构,这个类型的企业,其实在国内是比较小众的,因为国内的钱大部分还是短视的,厌恶风险的,导致这类机构的人民币募资极难,所以数量一直无法壮大。
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认为红杉、IDG、GGV这种美元基金出生的机构就是VC的主流,其实从数量来说,这些肯定是非主流,VC的整个管理资金规模要大大低于这些机构,工资水平也是大大低于这些机构。同样,也不能认为真格、险峰、梅花是天使-PreA机构的主流,从数量来说,这些也是非主流,投天使的机构数量要比VC多不少,其中还夹杂了很多个人团队,真格一年投80个,但可能市场的平均水平是投3-5个,就是有这么大差距。当然,员工待遇也是有较大差距的。然后说到PE,这个就差距更大了,看到其他同行答案里有说到PE的待遇有多好,中层工资几百万这样,我只能呵呵了。你们觉得KKR,TPG,凯雷、黑石以及其他在国内小众的美元大PE才叫PE吗?要知道,中国PE的主流是全国各地各种叫XX创投的机构,这种XX创投,虽然名字叫创投,其实都是PE,这类机构少说有几千家,管理的钱只有几千万人民币的大有人在,它们和管理几十亿美元但中国办事处只有3个人的PE待遇能一样吗?即使是深创投、九鼎、中科招商这样的还算知名的国内PE,管理的钱似乎也不少,但你要想想实际到位的钱有多少,其中管理费是否真的能收到的又有多少,再想想他们有多少人,就能算出大体的待遇了。我见过的待遇最低的国内PE投资经理,月薪5k,2010年的时候,如假包换。同年的,另外一个大美元基金PE投资经理的月薪是150k。
最后说到FA。FA就更复杂了,首先可以大体分为PE套利型FA、并购FA、风险投资类后期FA和风险投资类早期FA。对于PE套利型FA,很多人是不了解的,尤其是一直做早期投资的人。其实从数量来说,在A股好的时候,PE套利型FA的数量才是主流,这类FA的主要作用是帮你挤到成长型公司或拟上市公司里去。这类FA往往是有资源的个人搞的,比如某某证监会官员的谁谁谁,或者某个地方政府的谁谁谁,是躲在暗处的,也不做PR,无法规模化,主要做传统产业。并购FA其实在国内一直没做起来,虽然很多券商有这个部门,但其实很多投资机构和个人本身也帮忙出谋划策,因此专业在这块做的好的很少。风险投资类后期FA,主要就是和大VC和BAT玩,做大单的,比如华兴资本(不是alpha),以及这几年做的不错的泰合资本。风险投资早期FA,那就是华兴alpha,以太、小饭桌之类的。早期FA的特点是人多,人海战术,但因为对资源和经验无要求,门槛低,很适合年轻人去。
2. 适合做什么,和个人的知识背景相关
很简单,分几个维度举例子。比如你是个纯理工科的背景,以前是BAT做互联网产品的,工作5年,年薪40万左右,那你首先肯定不适合去PE,PE要靠财务DD过活,你不懂没办法,大美元PE肯定不会要你,小人民币PE说不定尝试要你,但给你年薪15w你肯定不会去。去FA的话,基本也不会有人要,且即使去了也是浪费之前所有的积累。那你适合去哪里呢?最好的选择是大一点的美元VC,因为要投互联网,所以你的互联网产品经验派上用处了。再比如,如果你是纯土鳖,就不要想美元大PE了,它们基本不招聘纯土鳖。再比如,如果你是个应届毕业生,那么你似乎除了FA以外,没有其他任何选择,因为VC、PE基本都不招聘应届生。
3. 适合做什么,和个人的资源背景有关
这个主要就是指的是PE和前几类FA。大部分人民币PE,要搞Pre IPO,基本都是要考特殊的资源和信息渠道的,没有点关系,很难混得好。那么大美元PE?非常不好意思,大美元PE对人的背景要求比人民币PE还高得多。那些自称自己有背景认识谁谁谁的小人民币PE的人,在大美元PE面前那直接被秒成渣,整个团队都是二代三代。这也很正常,一分钱一分货,大的二代三代,也只有美元大PE养得起。如果你是平民,这些地方就别想了。然后说到FA,显然,PE套利型FA、并购FA也都是有很强的特殊资源依赖的,只有风险投资类的FA才适合平民去做。
4. 适合做什么,和个人的经济条件有关
经济条件意味着对钱的需求有多强,对来钱的时间忍受力有多强。投资机构的商业模式大家都比较了解了,就是管理费+carry,但这个carry往往就有较大不确定性了。一是回报时间,PE机构一般比较短,3-5年,而VC和更早期的机构,就更长了,可能是5-10年的回报期;二是回报值,PE机构一般管理钱多一些的话,实现一个稳定IRR,基本时间到了能分钱;而VC和更早的机构,往往需要依靠一两个超级明星项目带来回报,不然能不能分到钱都是问题。而FA的商业模式不太一样,是做一单拿一单钱的,立刻拿到钱。但是,如果项目成功,FA拿到的钱,和他做交易的对家基金比,还是少很多。所以,简单来说我觉得其实早期VC是适合本身就很有钱富人来做的,在美国也是这样,都是成功的创业家在玩,因为他们生活无忧,能憋得住很长很长时间,来期待巨大回报。而PE更多是履历光鲜的职业经理人或者想将权力变现的官二代来做,他们没有那么多钱,但喜欢不错的薪水和3-5年的回报期。而VC和PE里的年轻人来说,就有问题了,因为他们可能苦等了5年后,也分不到太多钱,因为carry都被合伙人拿走了。而FA,从某个角度来说,FA适合穷人来做。早期风险投资的FA,则更精准的适合穷的年轻人来做。因为每笔交易,个人都可以快速拿到一笔不小的奖金,能快速改善生活,做的好的话两年到中产不是梦。如果你是个90后北漂年轻人,急着要买房结婚压力巨大,那FA确实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
5. 适合做什么,和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有关
首先说性格,FA对于和人的沟通能力要求是最高的,需要随时协调双边的沟通。你说你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那你很难做好FA了;而PE同样要涉及搞人,因为虽然是甲方,但你的对家往往也是很大的企业和极有经验的中年企业家,不会和中年大叔沟通,那肯定也不行;VC是唯一内向的人能干的活,因为VC在业务上甲方地方更稳固,不用花很多心思在人际维护上,更多比的的是思考研究。然后再说说价值观,PE在中国一直是存在非市场化行为的,非市场化一定会涉及复杂人际关系的问题,如果你不喜欢吃饭喝酒搞关系,不喜欢灰色操作,那肯定这个行业不太适合你。FA呢,FA有时候为了调和,需要在语言上做一些处理,或者说一下非恶意的假话。VC理论上是最纯洁一些的,不用吃饭喝酒,不涉及复杂人际关系,尤其不涉及政府权力,但也是承受风险最大的。
6. VC/PE 从业者去做FA,可能只是一个短期的现象
市场好的时候,FA能挣更多块钱,这个是没有疑问的,很多人出于短期利益去干这个,我很理解。但我的观点是,随着信息不对称的打破,早期风险投资FA的数量可能会减少;而PE套利型FA则随着资本市场改革会逐渐消失;而风险投资后期FA和并购FA会走在一起,并最终成为精品投行。很简单的对照是,在美国,基本不存在早期FA这个行业,当然也没有PE套利型FA。因为我自己的职业关系,和早期风险投资FA比较熟,这类FA解决了信息不对称,肯定提供了价值,但是这个价值可能在未来没有这么大-我的意思是,早期风险投资更大的价值肯定是在思考和研究,而不是渠道。因此,这类FA最终拿到的钱,最终不会太大,而思考和研究者本身的拿到的利益会更大。因此,就不会有投资机构人员盲目地去做FA的潮流了,反而应该是FA的年轻人不断进入投资机构才对。(我不是说大型FA公司本身的利益不大,而是说FA员工个人相比投资机构的个人。大型FA公司人员规模巨大,当然总体利益是大的)。当然,有些人本来就适合做渠道,而不是思考研究,那去做FA当然无可厚非。
7. 去年的转做FA热,和中国经济未来走势有什么关系?
仔细想了一想,真没什么屁关系,不要上纲上线好不好
8. 去年的转做FA热,对初入行的和未入行的毕业生有什么警醒?
就早期投资来说,对于已经入行的人,警醒有p用?对于未入行的人,我觉得能加入好机构,那还是应该加入。中国的早期投资行业才刚刚迎来发展。
———————————
如果要问我青锐创投作为一家新兴早期投资机构,怎么解决年轻同事想去做FA的问题,我的答案很简单:
1. 我的团队只招聘善于研究和思考的年轻人,而不是专注渠道和人际的;
2. 给予大家足够好的利益分配方案。说白了就是合伙人少拿利益,团队其他人多拿。说起来简单,愿意的很少。我愿意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尚没有深入研究相关的统计数据,所以并不能武断的认同其结论的科学性。楼上的各位已经回答的非常完备,加之42章经 @曲凯 《为什么我不做VC了》刷爆创投圈的盛况,我们作为一家很in的FA机构,谨从我们自身、我们与VC的区别与关系角度,以及我们身处圈内对早期创投圈的一些理解,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首先,必须要承认的是,VC和FA “本是同根生“,可谓是同一个圈子中两个联系密切又各有不同的职能。
第一, VC和FA接触的人群相似,都要大量接触创业者、跟创业者交朋友。
第二, VC与FA的基础技能相似,都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行业,并且懂得如何判断项目质量。
在FA出现并走向成熟之前,sourcing也是VC的基础技能之一,也就是说,当时的VC要兼具FA的技能。伴随着FA行业的诞生并逐渐发展壮大的进程,使得行业的分工更为细化,确保VC可以更专注的做专业投资;FA和VC相互依赖、各司其职,并且程度正在变得越来越高,这是创投领域当中的一种趋势。
当然,行业分工下,VC和FA区别也是显而易见。
首先,两者的收入模式不同。
VC通过所投项目的资金退出获取收益,是“放长线钓大鱼”的过程;而FA通过单个项目成功融资获取佣金,“一枪一个”,是一种相对而言“短平快”的收入形式。
所以从短期来看,FA的收入更加可观。当然,也正如 @黄宇Jason 所说,FA的收入受市场的影响比较大,市场行情好的时候,FA做成deal会明显增加,相应的收益也会更加乐观。
但是,融资本质上还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一方面有融资成功率的问题,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交割过程是否顺利、能不能最终收到钱,其中的不可控因素比例也相对较高;另一方面,FA在每个项目上所赚取的佣金恐怕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高。
其二,两者的核心能力属性也有不同。
FA的hard skills(做model、写BP、pitch技能、对流程的把控和法律条款的掌握程度等等)需要很过硬。对单个领域项目来说,FA需要接触行业更多的公司、做详细的研究、也需要不断跟投资人和创业者进行沟通。所以FA获得的信息量会更多、信息面上也会更加宽广。
但是VC则更加专注,一年投两三个好案子其实就是很OK的,所以要求对项目未来的发展潜力、趋势有独到精准的判断,对市场机遇有敏锐的嗅觉,确保下手“稳准狠”。
最后,VC和FA的日常工作状态也有不同。
FA因为更多的是做项目服务,所以在时间和决策上相对VC而言会比较自由。
但是相对应的,FA因为需要更积极的追随市场、做deal,以及覆盖更多的融资技能,工作的节奏也会更快,花费的时间更多、压力也会更大。
综上所述,基于FA与VC的关系,其二者的联系与不同;我们倾向于认为,与其探讨谁好谁不好,不如说更多去看具体的人更适合做哪一个。
当FA变多变强的时候,VC一定程度可以解放一部分工作,和FA合作的更好。说到底,FA从根本上讲是服务于VC的;当FA的服务能力变得更好,VC对FA的依赖程度也会自然的更高。
作为一个从VC出来做FA的人儿,来说两句。
此文有点长,如果懒得看,请直接跳到最后一句……
首先声明,赚到钱的那些人肯定不会来这里回答,大家都默念长者的那句教诲:闷声发大财……所以只好由我这样的人默默敲字……
好了,回归正题,作为一个年轻的(其实也不年轻了)从业者,首先讲一下选择职业的几点考量标准:
1.时代性
我特别信奉的一点,叫“做方向不正确,越努力越尴尬“,这句话中的方向,讲的就是时代性。和做投资一样,每个人在职业选择的时候,都是在做天使投资,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成本。说白了,时代性是考验对赛道的选择和把握。就像当年进快消进咨询,五年前进互联网行业一样,我们自身的振幅是有限的,唯有和时代共振,才能最大化自己的价值。所以现在选择TMT这个赛道,还算搭上了末班车。
一个好的赛道,就像一个加速的扶梯,可以帮助你用最短的时间,看最多的风景,同时最快速的到达目的地。
2.成长性
在我看来,VC的成长性主要分成两个维度:
第一是跟着该基金的老大学习方式和判断逻辑。这就是大基金为什么有魅力的原因。说白了,不仅仅是顶着大招牌可以站上更高一层的鄙视链,更重要的是大基金之所以可以在市场上多年不倒,关键还是那几个合伙人。毕竟投资是极其个人化的事情,没有沈南鹏很难有今天的红杉中国,经纬公众号做的好并且无法被模仿和超越说到底是因为它在输出张颖个人的整体价值观,所以为什么那么多有才能的人还会在VC,是因为这些大佬们的智慧在其他渠道无法学习也无法替代。某家美元机构待遇差的业界闻名(我就不点名了),但还是有人前赴后继的求收留,为什么呢?不就是希望老司机带带我嘛……
第二是跟着被投企业学习深度和行业知识与公司治理方法论。说到这点,VC投资人关键的要点就是多出手多管理,多参加董事会。如果只是浅尝辄止的约谈,收获往往有限。所以说现在入行做VC肯定不如前几年好,因为资本寒冬,整体出手的机会少了,发展的比较好的项目也不太会交给新人来管,最多你就是作为观察员去蹭蹭董事会,但由于未能参与企业从1到5的发展,所以很多精华也是错过了。
3.能力的复制性与拓展性
按罗胖的说法,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都应该过过“U盘式生活”,即拥有手艺(hard skill)+拥有独特的社会节点价值(soft skill),所以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应该从这两方面考虑。在互联网公司中,大家都喜欢用腾讯的pm+百度的技术+阿里的运营,归根到底就是平台所给予的能力背书。所以不同平台拥有不同属性,平台的标签通常也会成为个人的重要标签。
做VC或者FA同样如此。不过VC毕竟尴尬的是没太多hard skill(尤其是中早期),这也就是大家经常吐槽的“浮躁”,这也没办法,因为的确有一代VC就是自我学习能力强,野蛮生成起来的。但的确就是那样一个窗口期,为一些幸运的80后的VC成功搭建了social ladder,进入变革期的快车道,让他们一脸懵逼的获得了最大化soft skill。所以新一代VC很尴尬,没有财务能力,很多技能点不落地,幸运的soft skill直升梯也几乎满员了。一毕业就顶着知名VC的大招牌被送上了食物链顶端,其实地基是不牢的。就像我今天和一个光华毕业的小朋友聊天,他说作为某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一毕业就被送到那个位置,每天盘问创业者的时候,内心总是有点虚。
4.收入
90后这一代,大家可能都没有那么关注收入了,毕竟能从名校毕业又有见识可以被VC或者FA挑中的人,家境一般不会太差。不带任何歧视观点的说,北大每年新生中农村户口比例逐年降低(好像近很多年一直也没高过10%)。尽管家中后盾再坚挺,大家还是想保持自己收入不掉队同时不啃老,还得符合消费升级大浪潮,这也是人之常情。
综上,我来对比下VC和FA的差别:
1.时代性角度考虑,VC和FA基本属于一个赛道,唇亡齿寒,资本寒冬大家都难受。
2.成长性来讲,
1)如果你能跟着牛逼大佬,VC胜;如果不是,那一线FA >二三线VC,比较作为FA你还能通过项目和大佬产生点联系,比如一起开会,跟大佬沟通融资方案等等,如果做VC,切忌坐井观天,还是要多跟同行交流,多看看市场的玩法。
2)伴随式成长这点,前提还是你要跟着项目足够久,且它能成长起来,这两个缺一不可,你的收益才最大化。这点来说FA和VC各有优势,FA的好处是反馈周期短,试错时间短,广泛性更好,因为FA会在接触项目的这段时间里和团队高频密集接触,所以对于时间成本比较高的人来说,FA胜;VC相对比FA深入一些,但是反馈周期长,对于以后想做企业的人来说,VC胜。如果是富二代且有志于管理family fund的人,去VC还是比FA要好一点。
3)hard skill肯定是FA胜,不过现在的FA也很浮躁,如果不做model不做行业研究不写bp,那完败,所以说在FA中也分中hard skill的还是重soft skill,基础的hard skill还是要懂要会;soft skill的话,FA应该略胜,毕竟两边协调的事儿,特别考验情商;
4)收入的话,VCer是进入一家机构,平均概率是看100个项目投1个,投出的这个项目中能发展的不错概率大概是10%(优质基金,非行业平均),发展壮大后能VC能顺利退出概率10%(优质基金,非行业平均,这两年看到拉着VC一起倒下的独角兽并不少),退出后你还在这家机构并且能分到carry的概率是10%(这概论已经很给面子了),所以说1%投出概率x10%发展概率x10%退出概率x10%分carry概率,根据基金的irr,你大概可以算出来回报了。当然了,运气很重要,我看到不少窗口期成长起来的投资人三四年就上岸升par分carry,是真的人生赢家!
p.s.我忘了有些机构是有投出奖的!这有点牛逼,就是投出一个项目就给奖金。还有些机构现在拆了很多vie所以退了好多deal,刚入行的小朋友也跟着大佬喝到了汤。反正运气好的人,人生总不会太差……
FA的话很简单咯,很简单的多劳多得,当然也有运气成分在,不过如果是跟到了比较牛的人,或者自己本身比较牛,基本上收入是线性增长(VC还是有指数增长的机会呢,帮各大机构画个饼~)。
反正我经常开玩笑的教育身边的妹子(FA行业的确妹子居多),睡二级的人,嫁一级的人,比较保险。相当于一手做FA一手做VC:)
在此引用两个已经跳出VC圈的人的观点:(蹭蹭他们的粉丝)
参悟此道华丽变身VC圈第一自媒体网红的 @曲凯 总结的很好:
再比如作为迷妹的我必须引用前VC知乎跨界偶像级大神@庄明浩(rosicky311)所说的:
最后说一句,其实金融从业者大多是卖方,在某些人心中VC只是鄙视链更高一级的卖方而已,说到底还是合伙人的internal FA……哎,最后弱弱打个广告说我们还在招人……
哎呀 大家都不好意思揭伤疤那就我来吧
首先 今年VC裁了很多人 你说干这行的离职了不干FA还能干啥 连FA都干不了就只能失业了。
其次 多数VC从业人员挣钱没FA多 反正这行干活儿的基本没carry 大家在一线城市平时人五人六看看这房价就知道这辈子也买不起。要想富,要么在VC做投资做牛逼了将来到MD及以上,要么去FA直接人脉变现水平好的立马百万年薪很正常。
最后 实际上现在一级市场钱实在太多了 好项目就那些 钱多了就贵 加上今年大家特别谨慎 很多人看了一年项目啥都没投出去 还不如去几家大的FA说不定能参与一些好案子学到些东西。
本来就不是多高端的行业大家平常心就好,FA干不了还可以去卖房卖黄金呢,技能点差不多说不定大妈还更慷慨些。
补充一下:一级市场是远远不需要这么多钱的,一定会有超过一半的机构和钱在未来几年被洗出去。但是FA竞争格局就好多了,总有买卖嘛,活得都还行。所以现在FA也都还在招人,VC就几乎不招了,某家去年夸下海口的你们到底将来要不要管理费呢?没管理费怎么活啊,这行大多数机构最终就靠管理费的,别想什么超额收益了。anyway,以太前前后后都400人左右了,人家这状态,至少不天天担心失业流落街头啊~
星橦的观点你们要是信就傻逼了,作为一个投资经理,实话实说我认为原因只有一个:
vc投资经理得到的往往只是死工资+n年后的大饼,年终奖也是看合伙人心情,而FA赚的是实实在在的现金佣金,是真正富起来的人。没看到FA = “发”吗?
我来说说我创业的初衷吧,也许有代表性。
先简单说下背景,九鼎-艺龙投资部-永远合伙人-无穹创投创始合伙人-潜力股创始人。
无穹是我参与创立的一个天使基金,1.5亿规模;潜力股是我创立的做老股转让的公司,类老股转让领域的FA。
为什么要从无穹到潜力股,其实很简单。
因为我发现再做五年天使,我依然穷屌丝一枚!!!不信给大家算笔账。
每年管理费:1.5*2%=300万,3个合伙人2个员工,房租水电一年40-50万,还剩250万,2个员工工资+社保之类共30万,还剩220,差旅得50万左右吧,还剩170万,三个合伙人全部分了也就50万多点而已。这是说工资!!这个工资水平,坦白说,一定不算高,互联网3-5年,或者去个PE好点VC都超过,华兴经理级别也不比这个地吧?
外算CARRY:假设5年后基金牛逼,成功退出,收回6亿,这个回报在国内基金领域一定是很好的了。假设我们很牛逼,真有这么好业绩。按照20%收益,(6-1.5)*20%=9000万,这是管理公司退出收益,扣掉所得税25%,还剩6750万,四个合伙人(处于某些原因,还有另外一个gp股东),假设平分,6750/4=1680万,再扣掉20%的税收,每个人还剩1350万,平均下来5年,每年赚270万。
加上前面工资,一年赚320万,看起来不错了吧?可是,我们还没算概率啊,有多少天使基金5年能退出?有多少5年能整体赚4倍?如果乘以个哪怕50%的概率,就会发现掉到100多万了。
有人说,你们可以募集新基金啊。。天知道募集基金有多难,据说今年很多一线基金都没募集到钱。。。
天使投资机构的人员,薪酬水平都很低,比如我所了解的某壁,某峰,某诺。。。
投资机构的人员顶着甲方的光环实际比fa公司的小伙伴们苦逼的多了去
没发觉身边多少同行去转全职FA哈,倒是有不少FA背景做得好的转投资了。某几家FA不是最近也在募资做VC,PE嘛
个人感觉来说的话。可以一定程度上把VC看作已经募集好资金,并有项目投资决策权的FA
VC本职工作来说:看行业看得更深,更细。这行千万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逻辑和判断
好的项目自己基金能投最好。
种种原因不能投也可以帮这项目做个FA的活
或自己真看好投些钱进去也可以
现在无论VC,还是FA从业者都不少。抛开那些草台班子来说,大家的硬件条件都不差
理清手中的牌,看看自己拥有的资源,做到自身的差异化优势,多跑,多聊,多看,多研究,多总结,我觉得无论对做VC还是FA都很关键
你不够强换哪行都没用,够强就算短暂失败还是能大有作为
所谓靠人不如靠己,打铁还需自身硬哈
结合前面 @黄宇Jason 师兄的高票答案,再补充一点心得:在更高的维度上,FA和VC有相当程度在更高维度上是统一的。
1. 作为基层员工,最重要的因素没有别的,只有自己的勤奋、资质和经验。说具体一点,一年能看到多少项目,能够深度访谈多少项目,能够有效覆盖到一个细分赛道多少明星项目、明星创始人和明星专家。真正有深度的判断,需要清晰的思路和复杂的逻辑解构和建构能力,但最基础的则是信息,特别是优质信息的搜集和归纳能力。同样一个方向,A深入看了100个项目,B深入看了300个项目,年底PK行业经验,在没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让你选一个人当下属,你选A嘛?别逗我~
2. 作为中层员工,除了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外,还应当具备相当的团队管理能力和个人魅力。毕竟,VC和FA本身不属于大资本业务,意味着资金本身很难构筑成为决定性的壁垒;而行业强非标化的特性,又使得用统一管理动作去规范团队往往未必带来最高的产出;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业对个人能力的强调,更增大了员工管理的难度(有能力的“刺儿头”在这两个行业都不罕见)。
3. 没当过高层员工,老板的想法还是不多考虑&也考虑不清楚,专心搬砖~
———————————————————————————————————————————
想分享的一个体会是,任何一个行业,能够长期存在,都必然有其相应的价值。与其浮躁焦虑,不如静下心来思考行业的护城河到底在哪里。我很推荐《保守主义》这本书(我看的是刘军宁著版本),用保守主义的眼光在不断地执行中修正和延展自己的思路和能力,往往胜于大拆大建动辄推倒重来。用保守主义的观点去看个人成长和行业演化,往往更容易还原行业的真相和本来面目。
另一个体会是,见过FA和VC的大佬们,至少给我的感觉他们之间的区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不能深刻了解VC判断逻辑的FA很难在行业中得到长期的认可,同样不了解FA的投资人在资本运作能力和人脉杠杆方面的能力也似乎值得怀疑。事实上顶尖的FA往往是通过成功的个人投资实现了财务自由,而顶尖的投资人也会经常相互之间推荐项目,扮演FA的角色(而且这种服务也未必是免费的)。更显著的特征是,这些大佬的成功,往往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在一波历史赋予的机会面前,结伴集体冒出。他们之间,其实经常在一起玩耍。
至于门槛之类的,感兴趣的同学自己去看投资银行的演化史,去看看最早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人都是一些什么人。我相信历史的逻辑是可以复用,更加相信,一个新行业的成长成熟,需要的不一定是所谓的”蓝筹“人才,而是那些真正跳出标签化人格思考方式,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实践的人。对于是否存在“行业鄙视链”,个人观点有别,无需强求。更多时候我觉得,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作为一个VC/FA,我如何积累更多的价值、如何体现更多的价值、如何发挥更多的价值。在一级市场这个严重成果导向的行业中,只要有真本事,就不愁没有发光发亮的机会。
至于我自己,为什么没有从事VC而是FA,有很多理由,但其中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善于长远布局和谋划的人,而是需要在工作中得到相对短期的及时反馈。在我VC实习的经验中,我会发现,讲出一个逻辑自洽的故事链并不难,但对这个故事链在多达程度上能够与现实契合,往往需要较长的验证周期;而在FA,反馈周期是相对短暂的,你融资的判断有多准、执行能力有多强、行业了解有多深,都可以从融资的速度、质量和服务深度中很直观的反馈出来。
无论是做VC还是FA,对自己始终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建构真正的核心壁垒。毕竟世界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辜负每一天,在任何变化面前,都能立于不败之地。(怒灌鸡汤一碗)
From一个出身还不错的学校,混迹过还不错的投行,待过还不错的互联网公司,在一线VC实习,而跑来做FA的小兵~
在美国专业医疗类VC当过一年跑腿,后来拿到美国最大的VC之一的offer,虽然决定放弃转而回国创业,面上和私下也接触了不少里面的人。
为什么很多VC/PE转去当FA,先说结论,这个市场养不活这么多所谓的投资人。
美国风投界大概也就是6000人,入门要求是常春藤加顶级投行或者咨询两年以上,医疗专业VC的底层跑腿男孩通常都是MD+MBA,很多年龄都在35岁左右了,判断力非常成熟。
回国的2015年号称国内有百万基金经理,很多是刚毕业的本科大学生,专业基本不对口,记得去年基金考试,朋友圈刷屏,难度低,但是通过率很可怜。
所以这百万雄师里至少有95%的人要淘汰,机灵的早点跑掉去做FA赚快钱,运气好的跳到好的企业任职拿点股份,剩下的就是慢慢失业,淡出这个行业了。
说实话,国内绝大部分风投只有死亡一条路,平时节目上的最多的那些基金主要也是在骗管理费,合伙人无所谓,反正都是收入,中低层拿着一万来块钱跟狗一样跑的基层投资经理,想靠被投企业上市或者并购,打出名气打出钱途,基本没有希望,还不如做FA更靠近眼前的利益呢。
有些高票说FA是淘汰的,我倒是觉得这是一波聪明人,知道趁乱釜底抽薪,我有柴就行,你们的过几年死活也不影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