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邮箱*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用烧钱来抢市场。这些漏洞也可以理解为抢占市场的方式,顾客在选择一辆“免费”的ofo的同时,其实也是让膜拜单车失去一次被使用的机会,“同归于尽型营销”,就看ofo有多少钱了,谁先坚持不住。
利益相关,红黄蓝三种颜色单车使用者,坐标Canton
经过了摩拜全天故障扫不开锁之后,就注册了ofo打算长久用。
但一开始非常气人的是,早上上班找车,好不容易看到一辆黄色的车,走近一看拆锁、涂/拆号码牌的,起码要找到第6第7辆才能勉强开锁成功。
与此同时,发现邻居小学生居然不断把ofo骑回大楼内,被拆锁的加了自己锁的没有号码牌的涂污了号码牌的!
一开始就在app里面举报,后来没人来处理,又加了他们的举报滥用微信群,虽然有收到反馈说收到,但多次举报或者反馈的加私锁或者损坏情况都没有看到解决,看到的坏车每天经过都还看到在路边。
结合在网络上看到他们管理层的一个发声(不准确记得原句,只能大概意思:说ofo现在主要任务是让大家出行更容易找到车更方便,损坏等情况并不是现阶段的主要精力投入),以及知乎某大神的阴谋论,我也觉得这种充满bug的模式除了是帮助提高素质外,就是为了抢用户了,营造一种满街都有人踩ofo的情景。
现在ofo在这边已经疯狂投车的节奏了,依然看到很多坏车开不了锁的车,但也比以前更容易找到他们车,某种程度上,感觉他们维持车辆正常运营的方法不是修车,而是疯狂投车。
现在也失去了举报反馈的热情了,举报微信群也退了。至于平时用车,已经是看到哪种颜色就开哪种颜色,扫码和手动转锁轮流用的节奏。
等待市场慢慢给大家结论吧
别的不说,就说退余额吧,我想打工商局电话维权了,客服打不通,微博问没人回,公众号没人回,这里发私信没人回,怎么?想315见? @ofo共享单车
发现真的是这样
我也是骑行发现种种漏洞才来知乎搜答案
影响骑行体验主要是不能GPS定位还有需要在app手动“结束行程”。一开始骑车总是两块两块得扣,我也郁闷,不是号称一元一小时吗
后来才知道时长计算截止到你在app上结束行程。有点像傻瓜机。ofo单车没有安装电子设备,并不能向后台传输数据。只是在单车安装了一个密码锁,一台车子的开锁密码是相同的。所谓app开锁也就是一个车牌号与对应密码的数据库,你把车牌号输入进去它加载密码。知道了这个密码,下次就可以免费骑车。我今天试了下,没有在app操作,直接按下开锁键,车子也自动打开了,而且app也没有计费。
接下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知道密码总归愿意免费骑车
感觉ofo单车像在做慈善。
――――――――――――――――
――――――――――――――――――续更!
我发现ofo单车遇到暴力客户比摩拜单车频率更高。我家位于青浦区香花桥,小绿车投放最多,其次是摩拜,ofo单车偶尔可以看到一辆。我一共看到四五次吧,然后两次是这种情况。
第一次注册了准备骑呢,车圈歪了。昨天在家楼下看到一辆,跟我平时骑的那辆平行停一起。扫了一眼车锁还有车牌都是没了的,后面“一元一小时”也被刷了漆。估计也是发现漏洞,留自家用了。
还能怎么看,骑着摩拜看啊。Hi~ o(* ̄▽ ̄*)ブ。顺便我把ofo当做身边人素质的的试金石。
我谈谈一点个人看法。最近听到很多人在吐槽ofo的交互,界面,功能,密码锁等,我自己在使用ofo的过程中也遇到交互,界面,功能等诸多方面的体验问题。但是,我自己在想,一款产品的成功,单靠流畅的交互、丰富的功能、完美的界面是否能够算是一款好产品,ofo为什么出现这么多问题还是能够打拼出这样一片市场。很多人在分析应用的时候往往采用用户体验要去来作为切入点,产品的功能、交互、结构只是拆解一款产品的其中一个维度,而不是全部。我们不妨先从ofo的历史,创始人背后的思考,产品的商业逻辑,产品在整个行业生态链中传达的价值等来进行思考。
一.历史及创始人背后的思考方面,ofo一开始的定位是做骑游业务,打算先单点突破,吃透这条路线,但是骑游业务并不受资本市场青睐,对用户来说属于也低频需求,在15年5月濒临倒闭,创始人戴威觉得他们在做的事情和传统旅行社没什么区别,他开始琢磨如何开拓新业务,他回到自己最初的想法:能不能解决校园里总是丢自行车的问题。于是,戴威停掉骑行业务,开始共享单车业务。这时的ofo,我们可以看到定位的转变,戴威以高校作为切入点,抓住校园短途代步高频刚需,高频打低频。就这样,他们收了几百辆二手车,装车牌,上车锁,喷漆,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批车。ofo共享单车业务模式有了,用户扫码登录,预存费用,输入车牌号获得开启车锁密码,按骑行里程计费。抵达目的地后,ofo单车随停随放,无需停放在指定的停车桩。然后,投放进北大校园后订单开始逐步增加,到十月底,日均订单达到4000迁单。这种模式被验证后,戴威在其他校园开始复制,到15年12月,日均订单达到2万。未来想把老百姓的车都连起来,不让那么多僵尸车占用公共空间。2016年春节后,拿到A轮融资的ofo向北京20多所高校扩展,同时逐步向武汉、上海等南方城市拓展。到16年9月,日均订单达到40万,10月,ofo融资1.3亿美元。高校市场打下来了,ofo吹响了进击城市市场的号角。到2016年12月,日均订单达到100万。戴威在考察美国市场的时候,美国要求在硬件上有要求,戴威说了一句话:“你想太多了,硬件上不能做调整,太麻烦了,先落地再说。”从上面ofo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及创始人的想法我们结合市场环境可以知道,在这样2016年共享单车猛增的一年,ofo就是想尽快落地抢夺市场,培养用户习惯,占领用户心智,所以,开了锁就能记住密码这个漏洞,反而能让用户遗忘app交互、界面的不友好体验,让用户用的爽。从前面我们知道,在校园里,ofo是赚钱的,这也能补贴城市市场。当然,ofo不会无限度的消费用户的好感,随着占领市场的同时,产品的优化也是势在必行。
二.ofo背后的商业逻辑。从产品形态看,摩拜拥有自己的单车工厂,所有单车均是自研自产,而ofo定位为单车的连接者,平台上的单车大部分是采购而来,一辆成本只需300元,但用户骑行体验非常好,ofo在成本、产能、骑行体验上其实是占优势的。从市场推广看,ofo以校园为切入点,从用户使用轻便出发,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相对规范的市场和人群,在教育用户上省了不少力气。
三.ofo在整个生态行业传达的价值。戴威在进军城市市场的时候说过,“未来想把老百姓的车都连起来,不让那么多僵尸车占用公共空间。小黄车是过渡阶段教育用户的产品形态,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形成不拥有一辆车,也能方便使用一辆车的观念。”ofo作为共享单车的先行者,从相对规范化的校园切入共享单车市场起到了教育用户的作用,用户需求与市场产品的匹配,带来了惊人的爆发力。
本人一年产品新人,很多东西还思考不全,还希望大家多多给建议哈。
创建于 17:4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也许ofo为了抢占市场、提高使用频率、美化数字,有意不完善这些漏洞,但是足以让我一个普通消费者的体验感降到最低,也前所未有的激发了对于ofo放任道德沦陷的愤怒。。。。
现在抢客源,有人用就好,漏洞不在乎,让你占点便宜又怎样。
作为一个技术男,只能说楼主还停留在技术的那一小片天空自娱自乐。一款成熟的产品都是均衡的,ofo的模式产生了楼主所说的那些所谓的问题,而且目前看来无解,但带来的是更低的成本+更好的骑行体验(车子更好骑),孰优孰劣还需市场进一步验证,实际上随着吃瓜群众的素质的提升,ofo的模式可能更有效。而且ofo推行之前,很可能已经从技术层面模型预估过这种的模式效费比更好呢
就是ofo转变了我作为一个技术男对事情的态度,技术上的不完美可以用运营策略弥补,你说的这些毛病,在两个前提条件下都是可以忽略或者以后在解决的问题:一,极低的自行车成本,据说不足100块,二,大量的用户
用户 就是钱啊,还有啥可纠结的..
昵称*
E-Mail*
回复内容*
回复 ( 10 )
用烧钱来抢市场。这些漏洞也可以理解为抢占市场的方式,顾客在选择一辆“免费”的ofo的同时,其实也是让膜拜单车失去一次被使用的机会,“同归于尽型营销”,就看ofo有多少钱了,谁先坚持不住。
利益相关,红黄蓝三种颜色单车使用者,坐标Canton
经过了摩拜全天故障扫不开锁之后,就注册了ofo打算长久用。
但一开始非常气人的是,早上上班找车,好不容易看到一辆黄色的车,走近一看拆锁、涂/拆号码牌的,起码要找到第6第7辆才能勉强开锁成功。
与此同时,发现邻居小学生居然不断把ofo骑回大楼内,被拆锁的加了自己锁的没有号码牌的涂污了号码牌的!
一开始就在app里面举报,后来没人来处理,又加了他们的举报滥用微信群,虽然有收到反馈说收到,但多次举报或者反馈的加私锁或者损坏情况都没有看到解决,看到的坏车每天经过都还看到在路边。
结合在网络上看到他们管理层的一个发声(不准确记得原句,只能大概意思:说ofo现在主要任务是让大家出行更容易找到车更方便,损坏等情况并不是现阶段的主要精力投入),以及知乎某大神的阴谋论,我也觉得这种充满bug的模式除了是帮助提高素质外,就是为了抢用户了,营造一种满街都有人踩ofo的情景。
现在ofo在这边已经疯狂投车的节奏了,依然看到很多坏车开不了锁的车,但也比以前更容易找到他们车,某种程度上,感觉他们维持车辆正常运营的方法不是修车,而是疯狂投车。
现在也失去了举报反馈的热情了,举报微信群也退了。至于平时用车,已经是看到哪种颜色就开哪种颜色,扫码和手动转锁轮流用的节奏。
等待市场慢慢给大家结论吧
别的不说,就说退余额吧,我想打工商局电话维权了,客服打不通,微博问没人回,公众号没人回,这里发私信没人回,怎么?想315见? @ofo共享单车
发现真的是这样
我也是骑行发现种种漏洞才来知乎搜答案
影响骑行体验主要是不能GPS定位还有需要在app手动“结束行程”。一开始骑车总是两块两块得扣,我也郁闷,不是号称一元一小时吗
后来才知道时长计算截止到你在app上结束行程。有点像傻瓜机。ofo单车没有安装电子设备,并不能向后台传输数据。只是在单车安装了一个密码锁,一台车子的开锁密码是相同的。所谓app开锁也就是一个车牌号与对应密码的数据库,你把车牌号输入进去它加载密码。知道了这个密码,下次就可以免费骑车。我今天试了下,没有在app操作,直接按下开锁键,车子也自动打开了,而且app也没有计费。
接下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知道密码总归愿意免费骑车
感觉ofo单车像在做慈善。
――――――――――――――――
――――――――――――――――――续更!
我发现ofo单车遇到暴力客户比摩拜单车频率更高。我家位于青浦区香花桥,小绿车投放最多,其次是摩拜,ofo单车偶尔可以看到一辆。我一共看到四五次吧,然后两次是这种情况。
第一次注册了准备骑呢,车圈歪了。昨天在家楼下看到一辆,跟我平时骑的那辆平行停一起。扫了一眼车锁还有车牌都是没了的,后面“一元一小时”也被刷了漆。估计也是发现漏洞,留自家用了。
还能怎么看,骑着摩拜看啊。Hi~ o(* ̄▽ ̄*)ブ。顺便我把ofo当做身边人素质的的试金石。
我谈谈一点个人看法。最近听到很多人在吐槽ofo的交互,界面,功能,密码锁等,我自己在使用ofo的过程中也遇到交互,界面,功能等诸多方面的体验问题。但是,我自己在想,一款产品的成功,单靠流畅的交互、丰富的功能、完美的界面是否能够算是一款好产品,ofo为什么出现这么多问题还是能够打拼出这样一片市场。很多人在分析应用的时候往往采用用户体验要去来作为切入点,产品的功能、交互、结构只是拆解一款产品的其中一个维度,而不是全部。我们不妨先从ofo的历史,创始人背后的思考,产品的商业逻辑,产品在整个行业生态链中传达的价值等来进行思考。
一.历史及创始人背后的思考方面,ofo一开始的定位是做骑游业务,打算先单点突破,吃透这条路线,但是骑游业务并不受资本市场青睐,对用户来说属于也低频需求,在15年5月濒临倒闭,创始人戴威觉得他们在做的事情和传统旅行社没什么区别,他开始琢磨如何开拓新业务,他回到自己最初的想法:能不能解决校园里总是丢自行车的问题。于是,戴威停掉骑行业务,开始共享单车业务。这时的ofo,我们可以看到定位的转变,戴威以高校作为切入点,抓住校园短途代步高频刚需,高频打低频。就这样,他们收了几百辆二手车,装车牌,上车锁,喷漆,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批车。ofo共享单车业务模式有了,用户扫码登录,预存费用,输入车牌号获得开启车锁密码,按骑行里程计费。抵达目的地后,ofo单车随停随放,无需停放在指定的停车桩。然后,投放进北大校园后订单开始逐步增加,到十月底,日均订单达到4000迁单。这种模式被验证后,戴威在其他校园开始复制,到15年12月,日均订单达到2万。未来想把老百姓的车都连起来,不让那么多僵尸车占用公共空间。2016年春节后,拿到A轮融资的ofo向北京20多所高校扩展,同时逐步向武汉、上海等南方城市拓展。到16年9月,日均订单达到40万,10月,ofo融资1.3亿美元。高校市场打下来了,ofo吹响了进击城市市场的号角。到2016年12月,日均订单达到100万。戴威在考察美国市场的时候,美国要求在硬件上有要求,戴威说了一句话:“你想太多了,硬件上不能做调整,太麻烦了,先落地再说。”从上面ofo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及创始人的想法我们结合市场环境可以知道,在这样2016年共享单车猛增的一年,ofo就是想尽快落地抢夺市场,培养用户习惯,占领用户心智,所以,开了锁就能记住密码这个漏洞,反而能让用户遗忘app交互、界面的不友好体验,让用户用的爽。从前面我们知道,在校园里,ofo是赚钱的,这也能补贴城市市场。当然,ofo不会无限度的消费用户的好感,随着占领市场的同时,产品的优化也是势在必行。
二.ofo背后的商业逻辑。从产品形态看,摩拜拥有自己的单车工厂,所有单车均是自研自产,而ofo定位为单车的连接者,平台上的单车大部分是采购而来,一辆成本只需300元,但用户骑行体验非常好,ofo在成本、产能、骑行体验上其实是占优势的。从市场推广看,ofo以校园为切入点,从用户使用轻便出发,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相对规范的市场和人群,在教育用户上省了不少力气。
三.ofo在整个生态行业传达的价值。戴威在进军城市市场的时候说过,“未来想把老百姓的车都连起来,不让那么多僵尸车占用公共空间。小黄车是过渡阶段教育用户的产品形态,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形成不拥有一辆车,也能方便使用一辆车的观念。”ofo作为共享单车的先行者,从相对规范化的校园切入共享单车市场起到了教育用户的作用,用户需求与市场产品的匹配,带来了惊人的爆发力。
本人一年产品新人,很多东西还思考不全,还希望大家多多给建议哈。
创建于 17:4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也许ofo为了抢占市场、提高使用频率、美化数字,有意不完善这些漏洞,但是足以让我一个普通消费者的体验感降到最低,也前所未有的激发了对于ofo放任道德沦陷的愤怒。。。。
现在抢客源,有人用就好,漏洞不在乎,让你占点便宜又怎样。
作为一个技术男,只能说楼主还停留在技术的那一小片天空自娱自乐。一款成熟的产品都是均衡的,ofo的模式产生了楼主所说的那些所谓的问题,而且目前看来无解,但带来的是更低的成本+更好的骑行体验(车子更好骑),孰优孰劣还需市场进一步验证,实际上随着吃瓜群众的素质的提升,ofo的模式可能更有效。而且ofo推行之前,很可能已经从技术层面模型预估过这种的模式效费比更好呢
就是ofo转变了我作为一个技术男对事情的态度,技术上的不完美可以用运营策略弥补,你说的这些毛病,在两个前提条件下都是可以忽略或者以后在解决的问题:一,极低的自行车成本,据说不足100块,二,大量的用户
用户 就是钱啊,还有啥可纠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