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杨金水说沈一石的家产只能卖给胡宗宪的亲谊,而且还跟赵贞吉说了个严字?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一直没搞懂为什么要把沈一石的家产赶着变卖给商人而且还非得是徽商里跟胡宗宪关系较近的。为什么出了这个事后,赵贞吉和胡宗宪都惊怒交加?吕芳跟杨金水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2017年4月28日 10 条回复 3071 次浏览 国有企业,大明,明朝,王朝
回复 ( 10 )
这个剧,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电视剧,反贪剧,没有之一。
看十几遍,可以看出十几层含义,非常非常牛逼!但是总的就围绕一个——体制不科学的危害,贪腐的危害,封建的危害,官僚的危害,剧里面,所有人,除了自愿急流勇退的,所有围绕权力参与了这个闹剧的,最后都没有好下场。
首先来说沈一石。
这是个商人,有商人的能干,精明,狡黠。首先他有本事,生意做得好,做的大。其次他很会来事,搭上了公差,为国家织造。
然而他再怎么厉害,也只是个商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一个都排不上。
什么大宅子,花衣服,美娇娘,明前茶,这些只是表面。虽然说织造这一块是杨金水直接管的,沈大老板只对杨公公负责,杨只对吕公公负责,吕公公只对嘉靖负责,表面上看没人敢动沈老板的生意,但其实这也都只是理论上的,有句话叫县官不如现管,沈一石但凡要是想正常运作,首先要过郑必昌何茂才两个贪官污吏的关,然后是各路人马的层层盘剥。人、地、机器,多少桑苗,多少稻田,没有内阁来的国策,各级官老爷的保驾护航,你没有原料也没有劳动力,最后什么都生产不了。
而和沈老板具体生产打交道的两个官老爷是小阁老的人,没什么本事,就是贪。在本剧中他们是严党养的一大帮贪污腐化的官员的代表。
沈老板表面上是个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实际上是随时可以舍弃的棋子以及肥的流油的待宰的羔羊。最后的结果嘛,也是被烤了嘛。
然后是胡宗宪。
虽然名为总督,但是位置却很尴尬,他是严阁老推荐来为朝廷实心办事的人,也是皇帝亲自任命的总督,实际上,除了能够管得了戚继光,能够在抗倭上有所作为,其他的事情,他一个都插不了话。而且任何一方他都不讨好。
清流们置身事外,随时盯着他,鸡蛋里头挑骨头,有一点瑕疵就要借题发挥,上纲上线。
严阁老虽然看中他的才华,但是举贤要避亲,有些话不能说透,还要随时考验他的忠诚度。
小阁老是个粗浅浮躁的弱智儿童,根本就不信任他,把他当成家奴,狗。
江浙的官员都是严党,贪成了习惯,根本不把他放眼里。
宫里的人他根本惹不起。
所以胡宗宪唯一就用了一点点官场伎俩和心学技巧感化了一个没有什么来头的——马宁远。
胡宗宪实际上很难很难。
胡宗宪对改稻为桑的国策是不赞成的,但是选择了心学最常用的处事手段,那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胡宗宪想的是,慢慢把这些任务消化,慢慢把矛盾化解,他需要时间。然而清流们要搞事情,小阁老也要搞事情,最后必然是东窗事发,他怒的自然是小阁老的浮躁,置国家安危,百姓生命于不顾,还有严党上上下下国难当头的贪,他可能早就知道这个贪,但是没有想到是这么贪。然而胡宗宪多多少少又是和严党是脱不了任何关系的。严阁老要是不要他,不支持他,他的工作没法开展,他自己在朝廷也没有任何立锥之地。而且在当时的位置上,手上还有一摊事情,他也没有任何办法,上不得,下不得,进不得,退不得。
再来看杨金水。
杨金水对皇帝是忠诚的,办事情也得力,但是他错就错在,作为一个职业行政官僚,只关心最后的效果,要江南的官商定期给国家交差,并不关心他们背后的苟且猖狂。实际上作为上头来的人,很多事他明哲保身为好,也不便于过问干涉。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执行者,他才不关心什么改稻为桑的国策,也不关心严党怎么贪墨,更不关心沈一石是不是已经被玩死了,还吃不吃得消,所以最后他只能装疯了,因为总不能去怪皇帝,怪严格老,怪吕公公吧?
出了贪墨大案,东南不稳,人精皇帝嘉靖早就通过若干条线,了解了情况。有替死鬼郑必昌何茂才的,有总督胡宗宪的,有严阁老小阁老的,有清流的,还有锦衣卫的,基本上他已经可以猜得清楚个八九不离十,偏偏还有楞子海瑞的大实话奏疏,事情自然清楚得不能再清楚。他考虑的已经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了,而是体面不体面的问题了。
当时他不收拾严嵩,是他清楚严嵩这个人贪是贪,但是也是忠于自己的,并且也是有能力,会看人的,还要留着他帮着敛财,帮着平倭,刚开始嘉靖确实是一忍再忍的,是后来盐案他觉得严党实在是太贪了,才痛下杀心。嘉靖专门拆看了海瑞的奏疏,然后又假模假式当着徐阶,严嵩的面,让他们看封口,然后烧了,从这一点可以说明,他心里面已经定了几件事——海瑞是利器,但是不可以助长,留着有大用。胡宗宪是干净的,而且不能乱动。徐阶和严嵩对自己是直接威胁,必须让他们互相制约,太子那边虽然正义,就怕他们以正义的名义上纲上线。这件事,这个锅,到郑必昌何茂才就可以了,然后就这么大化小小化了就行了,不用再牵扯其他人,不用再惩罚其他人,也不用再助长其他人了。然而,严嵩不懂事,他觉得自己帮皇帝挣钱,出了事,皇帝不挺自己,于是给嘉靖讲条件——巡盐,这个是给颗糖——帮你搞钱;弄齐大柱,也就是弄海瑞,这是打一棒——谁弄我,我弄谁。你不护我,我自己护自己。从这个时候开始,情况才开始失控。严家倒台已经成定局。
嘉靖没有动胡宗宪,是因为江南抗倭一刻都离不开这个中流砥柱,临阵换将出了事情是要动摇江山根基的,嘉靖玩不起。同时从胡宗宪的表现来看,他也觉得此人稳重踏实,忠诚堪用。所以不追究什么责任,放回去专心抗倭。然而搞了个赵贞吉去钳制胡宗宪——你娃不要佣兵自重,没有粮草,你手上的兵干不了什么大事,粮草找赵总督!小赵得听我的。
最终,让清流和严党互相制衡,自己再派锦衣卫打听情况,方能完全操控局面。本来是打算就这样将就下去的,没想到不但严嵩不懂事,还冒出来个海瑞,完全不按套路出牌,见到谁都敢撕,要制衡这只力量,就得再找更不要命,更不讲道理的,吕公公不愿意做,也不该让他做,才找了陈洪这个十足的小人,酷吏。
杨金水考虑的,就是吕公公考虑的,吕公公考虑的,自然就是皇帝考虑的,当然也要加入一些自己的私货,对于他们来说,沈一石的产业只能交给胡宗宪。有以下几个原因——
1.作为皇帝身边的人,只能效忠皇帝,那么皇帝最信任谁,这个产业就给谁。对皇帝的猜测,不能出错,自己的表现,不能结党。皇帝不信任严党,不喜欢太子手上的清流,此时此刻唯一干净的人,皇帝不得不交付权力的人是胡宗宪。
2. 交给严党,会被贪墨得一个子都不剩,篓子越来越大,交给清流,他们正好拿这个来做文章,在朝廷掀起大风大浪,到时候对太子,对严阁老,对嘉靖来说都是暴风骤雨,一发不可收拾。作为一个职业秘书,只想矛盾化解,是不会愿意看到主子焦头烂额的。
3. 商业上胡宗宪有条件,有关系,可以把浙商的烂摊子交给徽商做,这个烂摊子勉强接得起来。同时军权和财权,抗倭和织造两件大事在关键时刻交给一个靠谱的人节制令人放心一些。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因为党争搞得乱七八糟。
4. 胡宗宪至少表面上还是严阁老的人,给尚未失势的严阁老一个顺水人情,安定人心。
5. 交给清流和交给严党,他们都不会说是自己的错,那么是谁的错?皇帝的错。皇帝错了皇帝背么?不背,那么谁背?执行者杨金水背。杨金水,吕公公绝对不会允许问题被引向皇帝,也要保护自己。只有交给了胡宗宪,他晓得怎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6. 胡宗宪基本上是清的,他被夹在中间,不敢也不能有私心,最终处理的方式最为得当,安全。
7. 胡宗宪这个锅背得委屈,一个人在江南实心用事,报效国家,结果差点就成冤大头替罪羊了。什么错没犯,却要背皇帝的锅——是你要钱,严党的锅——是你要贪,小阁老的锅——是你要催要急,清流的锅——是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是你们要揭发。换个正常人要是崩溃了,撂挑子不干了,谁给皇帝收拾倭寇的烂摊子?但是作为负责人,你的地盘上出了这么大的事,总不能公开表扬奖励你吧?所以明着不说什么,暗中给点好处,安抚一下,表示一下肯定,也让胡宗宪好回去继续安心办事。
8.胡宗宪手握重兵,独霸东南,可以平倭抗敌,也可以拥兵自重,不怕他结党营私,因为凭嘉靖的威信,清流的气势,当时说要倒谁就倒谁是没有问题的。然而怕就怕,你胡宗宪屁股太干净,众人皆醉你独醒。大家都不是好东西,你却是个道德楷模,到时候振臂一呼清君侧了,老百姓积极响应怎么办?要收拾胡宗宪也不是不难,就凭你治下出了毁堤淹田的事,不查之过,就可以随便找个理由把你总督撤了,但要是将来平倭胜利了,这大大的功劳可是盖不住的。所以趁早先抹点黄泥巴,到时候狡兔死走狗烹的时刻到了,不是屎也会变成屎。
9. 嘉靖在无法判断胡宗宪究竟是不是严嵩的人的时候,先给他下点药。胡宗宪手握重兵,要是他听严嵩的,轻,则按兵不动,成为严嵩要挟自己的筹码,重,则可能造反。所以不防不行。把沈一石这个说不清的烂摊子丢给你,到时候治理不好可以治罪,贪污可以治罪,不按规则来可以治罪。
胡宗宪是真正的君子,是关键的角力的棋子,是严嵩和嘉靖讨价还价的资本。只要东南拖着,严嵩在朝廷里就说得起话。然而胡宗宪最终选择了一举决战,剿灭倭寇,他是不会不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的,最后还是义无返顾,舍生报国。
其实最不好过的就是胡宗宪,夹在中间,几头不是人,所以剧里表现他其实是想战死沙场的,好歹还落个英烈的名声——
当然他也犹豫过,进京去找过严嵩商量,不管是去找严嵩合计,还是去提醒严嵩,无奈小阁老作死,把他赶走了……这tm就很尴尬了。
关于赵贞吉。
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徐敏很有意思,他是《走向共和》里贪得无厌的庆王,是《雍正王朝》里昏聩贪婪的太子。然而在上一步纪委点名的片子《忠诚》里,他是为工作牺牲了的纪委书记——
让这个演员来诠释这个角色真的很有意思,在这部剧里,赵贞吉,就是个有点原则的油条,就是嘉靖极为新任的钦差,纪委管事,替补大员。之所以信任他,是因为这个人非常懂事,非常没有个性,非常能够体察上意。所以嘉靖又用他去江南收钱,又用他去牵制胡宗宪,又用他去恶心严党,最后还默许他去接应海瑞。所以给赵知道什么,就等于嘉靖知道了。
关于小阁老,在这个剧里显得非常骄横,跋扈,浮躁,和严嵩的老奸巨猾形成了鲜明对比。大概是没有人可以黑,只有黑这个角色了。
必须要说明一件事,不同意某些腹黑答案,这个事件里所有的人并不是天生就坏,嘉靖也不是坏到非要找个人来背锅,皇家的人不是骂街的泼妇,还是要个大体的。嘉靖搞清楚事情真相以后,本来也是想和稀泥的,然后让胡宗宪慢慢改,事情也就了了。
最后揪着不放的是海瑞和严嵩。严嵩要为自己讨一口气,海瑞要维护正义,挑战体制,这两样都是很让嘉靖为难的,也是最后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
严嵩你居然敢跟我讲条件,于是龙颜大怒,倒严,倒严真的很简单,皇帝一句话,清流跳得老高,严嵩自己又不干净,真的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最有意思的是,当严嵩倒台以后,海瑞对事不对人,还要追究到底,终于直指嘉靖,徐阶一伙所谓的清流明哲保身,变成了海瑞和嘉靖的直接PK,这才是整部剧的高潮。
最无敌的并不是皇帝,不是聪明的人,狡猾的人,不是资格老,地位高的人,而是海瑞这样干净,正义得啥都没有,死都不怕的。最后大家也看到了,嘉靖对海瑞的态度是——
行行行,你厉害,我服了你了!
蟹妖
1.改稻为桑的目的是填国库亏空。
2.改稻为桑搞不下去了,国库亏空还得填,于是抄了沈老板的家——大家都觉得沈一石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商,即使不是沈万三也差不到哪去。
3.万万妹想到!沈老板的家产己经空了!就剩了一堆账本和作坊。
4.沈老板的钱都哪去了呢?好好听听沈老板念给高翰文的账目——大头都被皇家拿走了,少部分,严家、杨金水为代表的太监系统、历任浙江和杭州的地方官(除了胡宗宪),都有份。
5.国库亏空的锅还得找人背。皇帝自己是肯定不能背的。杨金水也不能背,因为他代表的是皇帝。找郑必昌跟何茂才背吗?也不行。第一是他们家产没那么大,背不了;第二是,他们与杨金水勾结太多了,知道的事情太多了,让他们背就把杨金水牵连进去了,也就把皇帝牵连进去了。
6.所以只能让严家来背锅。对严家来说,这是很冤枉的——我家是贪了不少,可国库都是你皇帝弄空的!我家为你操心劳力,没功劳也有苦劳吧?这就是严世蕃怨气的由来。
7.经过严家的一番闹腾,皇帝感到严家已经不那么好用了。第一是严世蕃越来越跋扈;第二是通过收盐税那次,皇帝发现自己有被严家架空的苗头,不能忍。
8.这样,“倒严”就成了政治正确。倒严既能解决眼前的财政危机,又能取悦于皇帝,还能赢得下任皇帝的好感,何乐而不为?杨金水得了吕芳的授意,决定让严家背锅。
9.让严家背锅,还不能牵连到皇帝,那最好的突破口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胡宗宪。谁让你是严阁老的人呢?别人都纷纷与严家划清界线,就你胡宗宪死活不表态,而且与浙江官场又没什么革命往来,所以决定把胡宗宪卷进去。
10.胡宗宪的同乡承包了沈老板的空壳子作坊,到时候拿不出丝来就要被治罪,他们肯定会找胡部堂疏通,只要胡宗宪一插手,就可以以此为借口查胡宗宪了——按当时的社会规则,胡宗宪不可能不插手。即使退一步讲胡宗宪不插手,但他作为一群贪污犯(被污蔑的)的同乡,理所应当地是贪污犯的大后台,查他也是合理的。所以,这个坑胡宗宪跳不出去。
11.这事都是郑必昌和何茂才出面的,杨金水在背后发力,并不出面,这样就可以避免得罪裕王——胡宗宪虽然是严阁老的人,却不是真正意义的严党,他是大明朝的中流砥柱,也是裕王想用的人。这是郑何唯一的救命稻草,他们必须上。而杨金水既是自保,也是保皇帝。
12.万万妹想到!又是那个海瑞,根本不买这个账!这里不得不说,海刚峰太牛逼了!海瑞虽然一直在基层,却像开了挂一样一眼看透大局。杨金水想用胡宗宪倒严是个昏着!因为大明朝根本离不开胡宗宪。所以,胡宗宪要保、严要倒、郑何两大贪要搞、百姓冤情要雪,这几件大事,海瑞一起都给办了!至于你皇帝的脸面,海瑞表示不予考虑。
13.海瑞可以不考虑,杨金水得考虑!否则雷霆一怒,不光杨金水活不了,吕芳也完了。于是杨金水就只能装疯。
14.皇帝也知道杨太监是装的。廷对那段,嘉靖帝化身太上道君,杨金水用隐语告诉了他实情,所以嘉靖帝留了他一命。
15.从头到尾,明白大势的人并不少,比如那个赵贞吉就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谭伦、张居正也都是人杰。但大家都怕一个控制不住就得给皇帝背黑锅。只有海瑞敢打硬仗!明大势而不昏,临大节而不屈,壮哉海刚峰!
16.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个事情,但历史上真有这样一个海刚峰!
@way lyu的看法比较到位。
我做个人的业余的假设和分析。
首先把需要做出政治决策的事项分为两大类:
在”弥补亏空“事项下面又细分为三点:
按照政治能量对各路人马做一个评价:
按照政治能量×决策意愿 算出了第二张表。
东南抗倭:
对嘉靖帝势力而言,力保东南抗倭胜利是首选 (事关国土和统治);对严阁老势力而言,维持东南抗倭时间延长是上策,为此决心抵制抗倭进展;对裕王及徐阁老势力而言,迅速肃清倭寇也是首选;额外势力均持支持态度。
因此决策上:嘉靖帝势力+裕王势力 压制 严阁老势力;因为 胡宗宪 是抗倭关键人物,所以 胡宗宪是不可能被置换或者丢弃的棋子;
弥补亏空:
弥补亏空上,各方势力除徐阁老势力意外都持赞同态度,因此决策上 徐阁老 完败,无法获得其他人支持;
改稻为桑上,以嘉靖帝+杨金水+严阁老+郑必昌、何茂才+沈一石 为主的政治能量为 1540;力压 裕王+徐阁老、赵贞吉+胡宗宪+海瑞+百姓 的政治能量一共959, 支持改稻为桑一方压胜;
借贪墨、兴大狱 上,主要是 严阁老+杨金水+郑必昌、何茂才+沈一石+胡宗宪 反对派 990 VS 裕王+徐阁老、赵贞吉+海瑞+百姓 1242,支持借贪墨、兴大狱一方小胜,
==》这里如嘉靖帝投入反对力量 3点影响力度,那么裕王徐阁老一方即可能失败;
所以获取嘉靖帝的支持成为两方的关键!!!
徽商入局、接手沈一石上,除胡宗宪+海瑞 1092 反对外 ,其他势力均表示1400 赞同,按理来说胡宗宪将成为这一局的牺牲品。
所以最终的推断是:
严阁老一方是看到了自身无力抵抗贪墨案继续严查,从而主动拉胡宗宪入局,以求得嘉靖帝干预的一招险棋!
这个问题其实要拆解成两层:为什么杨金水、赵贞吉竟敢将本该上缴国库的沈一石的家产给贱卖了?卖的对象却偏偏又是胡宗宪的亲谊?
先来看第一问题。沈一石有二十五作坊,一百余家商铺,六万多亩桑田,就是作价卖给任何商人,也能给国库收回上千万的库银。但是杨金水却偏偏将其贱卖给徽商,而赵贞吉也默许了。
国库亏空,战事紧急,急需军饷这些都是面子上拿给天下人看的理由。根本原因在于国产与宫产的差别。沈一石的家产若走正常程序,奉旨查办,则那么多财务都要从户部走账,全全充入国库,嘉靖以后再想用这笔产业可就难了。
而织造局私下将其卖了,则仍是织造局的产业,所不同的是之前总经理是沈一石一人,而现在成了徽商五人。但是每年上缴宫里的棉纱绸缎,一切照旧。
杨金水敢这么做,是有宫里的旨意。赵贞吉同意这么做,是其揣摩圣意,逢迎皇上的结果。胡宗宪诘问“那个给我讲阳明心学的赵贞吉哪去了?”海瑞给出了答案“官做大了便没有书生,赵贞吉贪名,干的就是没有郑泌昌的郑泌昌那一套。”
至于为什么沈一石的财产只能卖给胡宗宪的亲谊?不但题主不解,纵是剧中一向机敏聪慧的赵贞吉也不解。不过经杨金水一字点拨之后,赵贞吉立刻明白了,因为上面要“倒严”。
我们来看原文:
何必要为了别人牵上这个字呢?什么意思?这是提醒赵贞吉不要为了别人(胡宗宪)而牵上“严”字。
为什么不要牵上严字,一是因为赵贞吉是徐阶的学生并一向以清流自诩;二是提醒赵振吉上面要准备倒严了,牵上严字无异于引火上身。
赵贞吉何等精明,经杨此点拨立时明白了:为甚么沈一石的财产只能卖给胡宗宪的亲谊,因为朝廷要倒严,准确说是为日后倒严做准备。
杨金水提醒赵贞吉,内阁的变动,是指由于浙江贪墨一案牵涉到严家,故严世藩被逐出内阁,严嵩被架空实权。而嘉靖则命徐阶以次辅之身暂行首揆之权。这在吕芳、杨金水等一干明眼人眼里是明显的“倒严”的信号。严党势必要倒,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回头来看,将这些财产转卖给徽商一是解了眼下燃眉之困:国库空虚,军饷匮乏。二来为将来倒严做准备:严党之所以能屹立朝局二十余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胡宗宪这样公忠体国的人才实心用事、扶撑危局。而这些人才也成了将来倒严的最大障碍。
剧中提到浙江二十余年来三任总督、五任巡抚唯胡宗宪一人与沈一石无账目往来。胡宗宪清廉如此,几乎没有把柄。而这次将徽商牵扯进来,则授人以柄,为将来倒严去除严党的大将提供口实。
可为什么没有立即倒严?因为时局。严嵩现在还不能倒,亏空的国库尚需严党填补,东南的大局还需要严嵩举荐的国士胡宗宪扶撑。
“国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胡宗宪倘若不倒则严党很难倒下。可一旦胡宗宪扫除倭寇,靖清东南则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事即将上演。可怜可叹!公忠体国的国之干城,殚精竭虑,如履薄冰,可最终还是成了朝局斗争的棋子与弃子。而更加令人唏嘘的是,即使胡宗宪看穿了这一切,却仍然选择尽快荡平倭患,而没有像严阁老后来信中所要求的那样养寇自保,徐歼自卫。
这让我想起了胡宗宪在教导马宁远时所说的“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圣人教导我们做事不问可不能可能,但为应不应该。”这也是对胡宗宪一生最好的写照。
首先主持这件事的是郑泌昌,何茂才二人,原因很简单,胡宗宪抗倭军饷没有着落,原打算抄沈一石的家应急,没想到只抄出不到一万两银子,这可是贻误军机,朝廷追责,这二人轻则罢官,重则杀头。所以他们拼命想挽回局面,保住自己,把沈一石的家产转卖徽商有以下好处:
一、沈一石家产主要是良田,商铺,还有借给灾县赈灾的一百船粮,贱卖给徽商所得钱款可立刻筹措军需,供给胡宗宪抗倭,以解燃眉之急
二、转卖协议中,还有今后每年上交五十万匹丝绸,这样与洋商的丝绸贸易能顺利完成,所得钱款可弥补国库亏空
三、贱卖给徽商是卖胡宗宪一个人情,为的是把胡宗宪,织造局全都卷进改稻为桑这个局里来。万一朝廷追查,则会投鼠忌器。查织造局就是查皇上,不能查也不敢查。东南抗倭大局全靠胡宗宪顶着,一旦发现胡也牵涉此事也必须停止。查处胡宗宪则无人主持抗倭大局,查而不处则朝廷威严尽失。最后改稻为桑一案将会成为一笔糊涂账没人敢查,郑何毁堤淹田的事便掩盖过去了
杨金水由于也参与了毁堤淹田,所以他也希望把胡卷进来,把水搅混。而且织造局的五十万匹丝绸贸易也有了着落,杨乐见其成。
严党什么的是杨金水利用赵贞吉胆小圆滑的性格来糊弄他。赵其实完全可以按照圣旨把沈的家产抄没,再转卖给其它商人。严党不能把他怎么样,徐阶也不会有啥怀疑。所以杨金水的真实目的只是为了掩盖自己参与毁堤淹田的事实。
第一个问题,关于沈一石的财产为什么要被变卖,而且要卖给胡宗宪的亲谊?我和楼上几位有些不同的见解。
这个问题分两部分来回答,一、沈一石的财产为什么要被变卖?说这个问题之前先简单介绍下古代的财政体制,我国古代的财政体制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朝廷和宫廷在名义上是分开的,也就是国家的钱由户部管理,皇上的私人财产交给内务府管理,户部每年照例给内务府拨款,如果皇上“大手大脚”,搞得内务府没钱了,那就要再找户部支取,比如说,嘉靖要修宫殿,内务府没钱(如果有钱,嘉靖也没必要再向户部要),就要找户部要钱;那么问题来了,户部的钱名义上都是国家的,虽说整个国家都是皇帝老子的,但面子上、场面上不能这么说,如果真有哪个皇帝真的这么说了,拿着户部的钱当做自己的钱,那么恭喜,这位皇帝就会在历史上留下挥霍无度的恶名;况且,如果掌管户部的正好是清正耿直的官员,手里攥着理,就不给你皇帝老儿钱,你能怎么办?杀了他?那么恭喜,这位皇帝就会在历史上又留下擅杀大臣的恶名。所以说,如果嘉靖缺钱,一般第一想法是自己想办法搞点“副业”,比如说,派杨金水下去搞织造局,给宫里挣点外快。切入正题,沈一石的财产(包括丝机,绸缎行,良田)虽说都是自己的,但他是给宫里当差,所以挣了钱,有了利润,自己留一部分,可能会上缴户部一部分,但是大头是绕过户部直接送进宫里了,这就使得嘉靖有了一笔稳定又可观的收入。后来沈一石犯事被拿下,家产按理说也要抄归国库,但是这对嘉靖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沈一石的这些财产一旦收归国库(户部),那么每年产生的利润就理所当然的归了国家,嘉靖同志原本的收入就要打水漂了,所以嘉靖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但是又不能明说(总不能嘉靖下旨:把沈一石的财产直接转归内务府,除非是嘉靖不要脸了),不但不能明说,还要下旨“将沈一石的财产悉数抄归国库”,而杨金水自然逢迎圣意,把圣旨当废纸,先下手把沈一石的财产买了,这样做一方面避免了这些财产被直接收归户部,另一方面买到这些财产的商人今后继续为织造局当差,嘉靖同志的收入依然可以得到保证。这也就是为何要将沈一石的财产买了的原因。
二、至于郑必昌等为什么要卖给胡宗宪的亲谊,有两个原因:1、彻底把水搞混,把越多的人拉进水自己就越安全,倘若把胡宗宪拉进水,那么自己就再安全不过了;2、逢迎圣意,此举当然可以讨皇上欢心。
而为什么杨金水非要卖给胡宗宪的亲谊,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皇上将要倒严(此处用了一个“将”字,是说嘉靖确实想倒严但并不想此时倒严,因为国库亏空、东南抗倭等都要靠严党的人来干),所以杨金水绝对服从圣意,也要倒严。
2、严家之成败在于胡宗宪,而倒严之关键也在胡宗宪,胡宗宪不倒,严家就不会倒,所以杨金水的策略是:通过搞倒胡宗宪这个中流砥柱来倒严,虽然此时胡宗宪身兼抗倭大局,此时不能倒,但起码通过将沈一石的财产卖给胡宗宪的亲谊这件事来往胡宗宪的身上泼脏水,也为今后搞倒胡宗宪,搞倒严党埋下伏笔。(也许有人会问,胡宗宪压根不知此事。可惜的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真正到了要倒你的时候,你有怎么能说的清楚)
3、当然我们不排除,杨金水确实是忠于皇上,但也免不了夹带点私货,这位太监和胡宗宪有过节,也免不了公报私仇(第四集改稻为桑胡宗宪可把杨金水搞得够呛)。
4、杨金水此人确实高明。将沈一石的财产卖给徽商他自己并不出面(正如杨金水所言“织造局怎么能在这样的约书上盖印”),而是郑何二人搞,后来又让赵贞吉搞,这样避免构陷胡宗宪的恶名落到自己头上,因为胡宗宪虽是严党,但毕竟裕王和很多清流都很看中他。
5、但是说到底,将本应收归国库的财产私下买了,转归宫里对嘉靖来说是件好事,但是放到台面上毕竟是大罪(因为圣旨上毕竟写的是将沈一石的财产收归国库),所以这种事只能私下里偷偷地干,大家都不吭声,嘉靖得了好处,杨金水讨了皇上的欢心,此事也就过去了。可是偏偏遇到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海刚峰海老爷,非要将此事昭之于众(海瑞:“那我明天就给户部、都查院、大理寺卿上书”),一旦昭之于众,那侵占户部财产的恶名总不能让皇上来担吧,那就只能是杨金水等死了,这也就是杨金水听到海刚峰这就话直接晕倒的原因。
写得有点乱(工科生,写作水平不高,见谅),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对嘉靖来说,严党既是「国库空虚」的挡箭牌,也是解决「国库空虚」的依靠。对朝廷来讲,严党把持朝政,而清流还在蛰伏。换句话说严党在当时就是朝廷具体问题的解决者。
朝廷的问题一是国库空虚,二是东南抗倭。国库空虚要利用严党提出的改稻为桑政策来解决(嘉靖并不知道改稻为桑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或者说他根本不在乎用什么手段,他只要结果),江南抗倭的主持者胡宗宪又是严嵩倚重的严党干城。
所以,无论是对嘉靖还是对朝廷的利益来说,国库空虚的问题没有解决,东南抗倭还在持续,清算严党就不是时候,这是大前提。
而严党提出的改稻为桑的国策,最关键的是把江南织造局拉入场中,认为捆绑了织造局就是捆绑了皇帝,政策就能顺利推行,地方官员譬如郑泌昌何茂才对上可以应付差事对下又能趁机从织造局中饱私囊,也是乐见其成。
胡宗宪自己身为浙直总督兼任浙江巡抚,从根上就把事情看得清楚了,改稻为桑关键在收购土地,那么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就要有大量的农田被临时改为桑田,再加上趁机兼并土地的情况,搞成了就必然激起暴乱,胡宗宪就会首当其冲,东南抗倭也要毁于一旦。所以他作为严党最有能力的官员,抵制了严党的这个计划。
严党主导的改稻为桑「主要」就在胡宗宪对一干清流的帮助和配合下,被彻底的抵制的。
到了赵贞吉接任浙江巡抚,国库还是空虚,东南还在打仗,问题并没有随着郑何的被捕和沈大户的自焚而解决。所以严党干不成的改稻为桑就变成了清流的改稻为桑,麻烦就落在赵贞吉的头上,嘉靖只看结果,清流并没有更好的主意,只能走郑何的老路接着推行国策。并且赵贞吉还肩负着直接为抗倭筹饷的任务。
对宦官集团来说,他们的利益是和皇帝休戚与共的,一切行动围绕着皇帝展开。所以「现阶段」他们一方面要考虑到实际的朝廷现实,也就是大案以后,浙江要稳,要保证财赋大省的政治稳定,不能再让清流和严党相互攻讦。另一方面,作为皇帝的代言人,为了充盈国库,东南抗倭的问题也是他们急需帮助清流解决的,首先就是帮助赵贞吉筹饷解送抗倭前线。
所以,司礼监之所以指示杨金水「继续」变卖沈大户家产,并且还是卖给胡宗宪的亲属,除了筹措军需,更是因为浙江大案里严党损兵折将,严世蕃因为举荐郑何的关系被责成退出内阁,虽然清流的张高也被退出,但杀了郑何,高翰文又叛出,这明显是严党输了一城,要堵严党的嘴,那这批财产就要卖给还算是严党的胡宗宪的亲属,以防严党如法炮制,在浙江再搞新闻,干扰赵贞吉推行国策,造成政局不稳。
这是我的想法,以上。
褚时健
先把整个事的背景回顾一下,这事是在抄了沈一石的家,发现沈财产不足以补亏空,嘉靖密招胡宗宪,同是罢免严世蕃,高拱,张居正,同是派赵贞吉到浙江追查账款,派海瑞和王用汲协助调查。
然后是各方的态度,
首先是嘉靖,当沈一石的账册落到他手上的时候,嘉靖已经明白了究竟钱落在谁的手上,嘉靖密招胡宗宪是为了追赃款,也就是倒严,他要弄清胡宗宪的态度,所以密招胡宗宪面圣,然后让他见严嵩,都是为了弄清胡宗宪的态度,同时也想知道严嵩究竟对这些事知道多少,究竟对他还是不是忠诚。事情结果都知道,胡宗宪劝嘉靖不要兴大狱,不要追查赃款,因为朝廷乱不起,嘉靖也采纳了,这个时候应该说嘉靖对严党的处置已经确定了,放过严党,郑何二人当替罪羊。
为什么要派赵贞吉而不是其他人,这一招嘉靖下的很高。东南最重要的事是抗倭,抗倭的胡宗宪,胡宗宪是严嵩的人,负责后勤的却是赵贞吉,赵贞吉是徐的弟子,嘉靖的意思是为了东南大局,你们两个合作,别再给我招风惹雨的。同时也是为了处罚严嵩办事不利,把浙江这块肥肉割给了徐。
接下来是司礼监的态度,在嘉靖的主调下,司礼监自然是极力配合,防止两党继续把浙江当成内斗的战场,闹的胡宗宪都干不成事。所以司礼监出了个高招,把沈一石的家产卖给胡宗宪的老乡。
浙江这时候面临两个烂摊子,一是50万匹的丝绸,二是胡宗宪的军饷。先说军饷,赵贞吉是打算追查赃款来凑军饷,但追查赃款就是追查严党,就是惹乱朝廷,这不符合上意。赵贞吉同时也没做好50万皮丝绸的准备,他以为自个就是来倒严的。所以杨金水一上来就把赵贞吉将住了,两难都是你赵贞吉的,错了一个就弄死你,所以赵贞吉只能按杨金水的,把胡宗宪拉下水,抱住胡宗宪这个大腿,出了错也没错,反正胡宗宪是不会倒的东南之柱。
后来赵贞吉又被胡宗宪感动了,要拉胡宗宪出去,杨金水又扯出了倒严这个大旗,完全就是欺负赵贞吉不知道大局,不知道内幕,赵被吃的死死的,只能按杨金水的走。
司礼监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其实是两派的斗争,司礼监挡了徐倒严的刀,但50皮丝绸的生意做不成,责任落在赵贞吉身上,严党就能用来倒徐,司礼监一碗水端平,两把刀同时挡,你们谁都别打小心思,上承圣意,就是这么玩的。
郑何二人,惹了天大的窟窿,只能死抱胡宗宪大腿,把他拉下水,两个人也就有了着落。但不知道的是,上面早就让你们担祸,跑都跑不了。
再说海瑞,死心要把所有事弄个清楚,赵贞吉吓不住他,王用汲拦不住他,胡宗宪给他托了底,给他说上面有圣裁,你海瑞再牛逼也没用,结果还是没劝住他。
王用汲真是义气,明知道海瑞会被内阁狠批一顿,但还是咬牙上,对朋友不离不弃,真是义士。
严徐二人都是老狐狸,看透了嘉靖的心思却还是让下面斗,坐等结果。
之所以说他们两个都知道嘉靖心思,还得说海瑞写的审案那个奏本,本来赵贞吉的是两派都能接受的,也是预定好的。但海瑞不按套路出牌,一下子难住了司礼监,呂芳以为两个人没搞懂上面的意思,还在杀个你死我活的,所以就有了劝酒那一幕,又闹出了无数风波。
一场风风火火的倒严运动,炸了9个河提,淹了两个县,死了3000多人,30万百姓流离失所,两派穷尽心思,奇招跌出,死了两个县官,一个河道总管,一个马宁远,疯了杨金水,杀了郑,何,抄了沈一石。结果嘉靖事后点评,这局徐阁老赢了,轻飘飘的。
看前面答主的回答都很到位,我也尽量补充一下。
这部剧其实就是四方面的关系。皇帝,宫内,严党,清流。皇帝需要做的本质上是平衡,平衡其他三股关系的力量。
先从严党开始,涉及到两股人。胡宗宪,郑,何。从郑,何的角度讲,把作坊卖给胡的老乡是招妙棋。首先,上面要查他俩他俩一定有罪。同时说明二严不打算袒护他俩了。甚至消息都没有,这说明二严打算把他们做弃子。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该判多重。所以量刑上要尽量争取减少自己的罪责。这份罪最好能被宫里的制造局和清流分担一下。如果往制造局泼脏水没人敢去查。因为这最终会涉及到皇上,如果把皇上的名声玷污了,大明就丧失了国本。各地起义就会有口实。所以宫里的账没人敢去查。海瑞提审郑泌昌时,他就是这么做的。
其次要赖在清流头上,这样清流的人就会投鼠忌器,怕把自己牵连进去。只可惜浙江清流实力几乎为0。
所以只能换个思路,皇上离不开的是胡宗宪,打仗要仰赖胡部堂。之前改稻为桑出了那么大的事情皇上还不是动不了他。可见他地位之稳固。要是这件事把他牵扯进来,皇上不能把他怎么样。用他老乡,即便胡部堂没做什么,他也很难说清,上面又不能查他。这样郑,何二人贪墨的账就算不清了。只要算不清,这件事他俩最多就关一辈子。即便人头落地,他俩的儿孙也不至于破落无依。
再说胡宗宪,这个人算是很坚守本心了。但这个黑锅他必须要背。因为一旦他那边的路封死了,抄捡郑,何二人的家产。他俩的钱又对不上帐皇上就只能察织造局的账,察织造局皇上必然出来保护自己,最后前线的军需粮饷就只能落在阁老身上。阁老对他有恩,他不能背弃阁老。第二次面见皇上的时候他冒死也不敢把阁老招供出去就说明了这点。所以只能自背黑锅。但是,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就不要厌恨聊斋。胡部堂的算盘是把东南的战事延长。与倭寇决战的时候可以看出来,福建,江苏皆可调兵。胡部堂为什么只用了台州卫几千戚家军?因为即便戚继光再武神下凡也不可能凭借几千兵马全歼倭寇,这样倭寇就可能卷土重来,如此,东南就越发离不开他,他即使在朝堂上不被清流和严党看好也不会有姓命之虞。
再说宫里,杨金水看郑,何早就像是在看两个死人了。他担心的不是郑,何的脏水而是巨大的国库亏空和50万匹丝绸。他俩死了,这么多钱还不是靠杨金水想办法?他的棋便是倒严。倒了严家,钱就有了。朝廷也就不在乎50万丝绸该怎么出了。那浙江该从哪里入手?高翰文受了点播先溜了。郑,何二人的过错已经让小阁老出阁了。所以只能找胡部堂顶黑锅。只要皇上需要胡部堂,胡最多也就是戴罪立功。不至于伤及性命。卖作坊的事情,只要自己不签字这事儿就跟制造局没关系。正如剧中所述,银子拿了,字,不签。银子拿了,给了清流,新君上位自己有功。字不签,把制造局从干掉严党的事情里面摘干净,两面逢缘。
最后讲讲清流,正如王用汲所言,只动鼠不动器,赵贞吉来的时候也只想抄捡个郑,何而已。本来就没心好好审案。他关心的是,前线的军需能不能供应上,只要前线赢了,浙江不乱,自己有功便可入阁!赵过了一次堂发现郑,何赖给了胡宗宪和制造局。哪边都动不起。话里话外赵只透露出一个意思:大家根本不关心你俩犯得是啥罪,大家只关心你俩有多少钱。要是没有杨金水拿着银票找他,他会想尽办法给郑,何安个窝脏通倭的罪名。把二人家里的家产一并拿了。可是更好的机会出现了。杨金水用一个严字告诉他,宫里会和清流合作,共同除掉严党。严党倒了,自己筹措军需的担子就没了。所以自己不如静观其变。促成倒严,严党一倒,功成名就。所以卖作坊的事儿,他二话不说就签了名。至于不卖给其他商人的事儿,将来是他老师徐阶会查还是同门张居正会查?就算查他也能推脱前线吃紧。他对海瑞说的话就透露出这个意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么一来,浙江案情复杂,即便彻查郑,何也不足以填补巨大的军费开支,皇上没有办法只能踢到二严。二严一倒,清流上台。该怎么继续还怎么继续。
然而大家如此泰然自若的关键在于都认准了没人敢查制造局,没人敢查皇上。
结果来了个不怕死的海瑞。连夜提审。杨公公在门外听的真切,海瑞明知犯了制造局的忌讳还是一做笔录二逼说明摆出一副把宫里太监拉下马的架势!这事儿要是真查起制造局的账目,皇帝不能有污名。吕芳不能有污名。死的人只能是杨金水。所以他只好装疯,换个活命。
赵贞吉也着急,这事情一旦涉及宫里,太监集团和严党都会因此受损。所以他们很可能达成一条战线。合力把事情捂起来。到时候宫里和严党串供倒霉的只能是他。所以他不违背圣旨的前提下把海瑞支开,让他押送粮草。想换取回转的空间。
胡部堂知道,如果海瑞把战火点到宫里,太监们就只能忙于自保,没有太监集团的支持,清流很难一鼓作气干掉严党。只要严嵩能安然退阁,自己便成就了自己的忠义。所以对答海瑞时,他的话既让海瑞明白事情背后有猫腻又不让海瑞知道详情。你们看看他说的话,句句所指皆是织造局!
有人说海瑞是颗雷子,这种人不知道感恩是什么,不知道朋党是什么。人至察则无徒。大家把他当成大刀,砍向自己之敌。一旦敌人被剿灭,这刀很有可能伤自己。
全剧里面,犯错的只有两个人。一是严世藩,错在用人不当,把最关键的位置给了贪得无厌的郑,何和懵懂无知的高翰文。这三个人只要其中一个有胡宗宪办事能力的一半,结果就绝对不会这样。
第二个错的是海瑞,他错在不在位而谋政!直接后果看似打破了严家对朝局的垄断实则导致了朝局的最后失衡。朝堂之上,有制衡的势力是最好的。因为任何一方都会有所顾及。这回,严家倒了,又由谁能制衡徐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