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饿了么」完成最新一轮融资?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饿了么完成6.3亿美元F轮融资 估值超30亿美元新浪科技讯 8月28日午间消息,饿了么宣布公司完成6.3亿美元F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信产业基金、华联股份领投,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歌斐资产等新投资方,以及腾讯、京东、红杉资本等原投资方跟投。华兴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阿里投资饿了么坐实 外卖O2O进入“三国杀”时代 此次阿里巴巴投资饿了么,饿了么在投前估值33亿美元,投后估值达45亿美元,阿里持有约27.5%的股份,成为饿了么最大股东。 2017年12月15日 10 条回复 1549 次浏览 O2O,外卖,网上,融资,订餐,评价,饿了
回复 ( 10 )
F轮已经是一个公司融资的关口,甚至成为一个魔咒。中国互联网行业中那些算是成功的公司,比如曾被视作无止境烧钱的京东,融资到F轮已经是退休基金领投,1年多之后就IPO了;小米融资到F轮之后,已经能够冲击全球未上市科技公司估值第一的宝座。而被称作马拉松式融资的凡客,2011年拿到了最高额的一笔F轮融资2.3亿美元之后,IPO未成,公司形势急转直下,如今,虽然有了雷军接盘的G轮融资,估值早已大幅缩水,基本不太可能再爬得起来。
饿了么正在描画的故事,折射出的是资本眼中一个标准的“O2O好学生”样本吗?或是创始团队狗急跳墙用控制权换钱?或是杨白劳绑架黄世仁,vc被深度套牢?
王兴对餐饮外卖市场的盘算是:中国有13亿人,每天3顿饭就有40亿顿饭,他要么在家吃,要么送上门来。即使10%的比例就是4亿次。按照平均客单价30元,也就是120亿元的市场规模,何况其中还有数十亿次的支付场景,这是一个天然形成闭环的商业生态。
用另一个最流行的说法,外卖是典型的垂直高频场景。在移动时代,以高频、小额付费的业务切入培养用户习惯,快速粘住用户增加市场规模,随后,再辅以各类增值服务,是如今的大多数移动互联网公司都要讲给资本的故事。
饿了么也是如此,它从高校这个外卖用户集中的地方起家,慢慢走到白领市场。根据饿了么公布的数据,在过去的六年里,它覆盖了中国260个城市,近4000万用户,日交易额超6000万元人民币,其中98%的交易额来自移动端。而且,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有一个备受资本青睐的年龄:年轻人,85后。
但是,一个网络送餐公司不值30亿美元:餐饮外卖虽然高频,用户粘性好,但是从电子商务这门生意的角度有着致命弱点:客单价太低,配送成本高,而且平台使用者都是中小餐馆付费能力差,订单越多亏损越大。同时,为了吸引用户使用,平台还要做大量的市场投放和优惠补贴,坊间传言,美团每月在外卖上的亏损,包括补贴和各项投入,高峰时达到1.5亿,而饿了么一天要烧700万。
能够让资本青睐,张旭豪的故事比餐饮外卖宏大得多。7月,他对外表示,饿了么未来真正的目标,是为O2O到家行业提供水电煤等基础设施,成为O2O到家的淘宝:饿了么的业务,将从餐饮外卖拓展到生鲜、蛋糕、超市、药品等品类,线下商家入驻饿了么获取订单,然后由饿了么来提供配送服务——有了饿了么,线下商家就不再需要门店了,能够省下高昂的租金成本。
那么,想要做O2O到家服务提供商,物流配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张旭豪说饿了么的未来方向是——大力投资物流配送,并以此建立核心竞争力。
“如果把自建物流看成一个单独的项目,饿了么融资的3.5亿也就是刚刚过了天使轮进入A轮阶段。”饿了么一位前高管曾经说,他认为,美团2015年初的7亿美元融资,“如果花一半在外卖上,也是不够烧的。最多不超过半年,你可能会看到美团和饿了么下一轮融资的消息。”很快,这位高管的预言就在饿了么身上应验,如果不是缺钱缺的厉害,不会这么急。
饿了么的对手美团不过区区4轮融资,GMV已过千亿,却仍被传正在进入“创业倦怠期”。饿了么,一个经营了6年,已经走到F轮关口的公司,一年烧掉几个亿,业务尚未从餐饮外卖这一个单一品类中延展出去,还在和包括美团、百度、阿里口碑网等众多竞争对手缠斗,其后面宏大的“O2O到家服务提供商”的故事又该怎么讲下去?呵呵。
美团呢?也是呵呵
王兴宣称美团传闻中的10亿美元融资的事情“尚未发生”,但是,替美团算算账就能知道他们有多缺钱:虽然有了过千亿的交易流水,本地生活服务业的收入占比比电商更低,团购一单,网站仅能收取5%左右的佣金。
2015年前5个月,美团的累计亏损近7亿元。而大众点评2015年的目标交易额虽然有700亿,其目标收入也只有20亿元,利润,更是少之又少。美团想涨广告费和佣金,餐馆马上就会造反——餐馆已经给了八折最低价,美团还要再扣十个点,还活不活?团购已经如此的艰难,美团还被饿了么拖进了更加烧钱的餐饮外卖市场,一时难以脱身。
饿了么问题不少,美团亦人艰不拆。在巨头和资本扎堆,市场费用、人才成本逐渐被推得奇高无比的餐饮外卖行业中,究竟鹿死谁手,还要看美团下一轮融资的数额、李彦宏下一个承诺的数额,以及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账上的现金。
ps:评论里有同学提到这个答案和中国企业家的一篇文章比较像,当然像了,因为文章是我写的,谢谢捧场
首先,这个融资额肯定是注水的。今年融资形势这么严峻,6.3亿的F轮算是很大手笔了。我觉得饿了么基本上不太可能有太多能出让的股份了,现在入场投钱图什么?等着上市?不太可能吧。
其次,如此频繁的融资也说明了前几轮融资赶不上烧钱速度了。用利润换来了用户,却没有稳定的盈利模式。事实上,国内绝大部分还活着的互联网项目就算能一直融到资,也就是饿了么现在面临的情况。
再者,搞创业的不要再动不动说盈利换用户,用户换发展了,不是谁都能这么玩的。创业要找准需求没错,有需求存在也不代表你能赚到钱啊。投放广告,增值服务说起来容易,没有用户粘性你能做么?饿了么有资源、需求定位准确、时机完美、团队也不错,开局好又如何?
饿了么肯定不是唯一一家面临类似困境的创业公司。就看谁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了吧。Winter is coming,想入坑的请三思。
有几个回答说的非常好,戳到了饿了么的软肋,但我也发现不少回答对投资的理解有一些误差。
风险投资有时候会盲目、自大、疯狂,但一般会遵循逻辑,而不是纯凭感性。大家可以算算,假设一家基金投的公司75%挂掉了,24%三年后两倍回报,1%三年后十倍,年化回报率是–16.6%;如果其他参数不变,但那1%达成了两百倍回报,最终基金的年化回报率是35.4%,成功达到合格风投的标准。正是这种高风险高回报让投资人愿意赌,而且是持续赌。不同机构之间的区别在于对是否“高回报”的判断,至于“高风险”,是都接受的。
另外,因为风投有“优先清算权”(liquidation preference),当公司以较低估值被收购时,投资人可以优先拿回本金(多数时候还会加利息)。所以只要被认为有可以被收购的潜在可能,即便未上市,也有投的意义。当然,如果真的低价被收,前几轮的投资人就有可能倒霉了(根据实际条款而定)。
基本上,风投是在对未来是否会有进一步成长做赌注。以饿了么来说,平台价值当然存在,因为在很多城市有运营,建立起的平台价值对于后进者来说是相当高的进入门槛。营业流水也有,也还有增长空间。但很糟糕的是商业模式确实不清晰,就像另一个回答当中所说,其实是寄希望于扩展到其他品类服务。相比起来,Uber的20%服务费扣除并不高的成本后,有非常好的现金循环,至少是健康的商业模式。从这个角度上说,Uber的估值至少相对更为合理。
但现在危机当前,人所尽知,公开市场的下滑必然会传导至非公开市场。目前全球有119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去年风投的投资总额达473亿美元,创2001年泡沫以来新高,很明显终究会有尽头。尽管崩溃时机尚未到来,导火线还没引燃,但所有公司应该都在抓紧时间融资,以避免冬天忽然降临。
对大公司而言,愿意收购另一家高估值的公司,很多时候只是间接的、不知不觉的,为大公司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所以,对收购而言的最终对价和被收购公司本身的利润并没有直接关联,不存在性价比的问题。对于买家来说他要的不是现金收益,纯粹取决于这家公司在买家眼中值多少钱。大的并购案能做起来,对于大公司、创业者、风投和整个产业都是正向循环。如果经济形势不好,股市也不好,做大的并购案子会难上加难,但很多公司经不起拖延,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就像产水果卖不出去没关系,但保质期有限,烂在手里,就全成肥料了。
泡沫破灭对公司的影响要看公司自身的商业模式而定。如果是正在实现高速成长,其应收帐款的周期总是长于应付账款的周期,那么公司越是高速成长,现金流的缺口就会越大,到成长趋缓前都需要外部资金。但是因其现金流缺口会随着成长持续成长而扩大,融资困难将对这样的公司产生重大的冲击。
越到后面的轮次,融资的难度越高。风投的估值计算,除了参考市场上其他类似公司的估值以外(例如滴滴快的),更多的时候会引入同样产品类别的上市公司的市值来做参考,因为上市公司资讯透明,市值更接近市场反馈,更何况最终IPO时也会被拿来和上市公司比较,所以采用可比较的上市公司来进行中后期的估值是业界的常态。这也表示如果公开市场发生股价下跌,那么未上市公司的估值也会跟着下跌。当估值被迫下调,除了代表现有股东(包含经营团队和公司员工)的持股会被严重稀释,更有可能因为前一两轮投资方的投资合同中的防御条款,而导致无法轻易接受估值下降,现金周转不灵而关门大吉的机率也就大幅提升。
因此对于饿了么来说,在当前态势下,最好是暂停成长越快烧钱越多的打法,更应该考虑想办法产生现金流,即使会造成成长趋缓。可供参考的例子是Fitbit,其最后一轮融资已是两年前,年收入一直以每年几倍的速度翻番,直到今年六月上市。
不然,真的有转型不及的风险。
1、融资额严重注水。就像前面有人回答的,美团今年的融资也不过7亿刀而已,饿了么无论从公司规模、商业价值、江湖地位都是没法和美团相提并论的。号称6.3亿刀,除了让相关行业的人集体呵呵,没有其他价值。华兴资本撤回这条消息,也是一个证明。
2、无论融资额是多少,都已经说明饿了么接近死亡。从建立以来,饿了么的融资间隔越来越短,需求的资金也越来越庞大。如果只是单纯的估值增长也就罢了,但饿了么显然是因为太缺钱才这样饮鸩止渴一般的疯狂融资。烧钱的速度太快,却没能找到盈利模式,这一轮无论融了多少,都已经说明饿了么的时间不多了。
饿了么的事情,其实充分暴露了中国互联网创业这个奇怪的圈圈。
(利益相关:我所在的公司在2015年出了一份中国餐饮外卖订餐市场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应该是这个市场的第一份有关此类排名的报告,传播量很大,主要是投资机构在传播,饿了么排名第一,排名第一,排名第一)
饿了么的模式有一个很严重的弊端,那就是网上订餐这个O2O服务只是解决了“懒人经济”的配送问题,对消费者是利好的,但对餐饮企业来说业绩提升的帮助很有限,(别给我说给商家引流,说这话的一定是没做过小餐厅,特别是外卖业务),我们曾经其实也帮企业设想过,未来的出路肯定不可能是零担订餐,如果能够为公司提供B2B的订餐服务(主要还是互联网公司,奇怪我为什么要说这一点!),提供中午或者晚上的包餐,才是可能的路线,但最后发现依然不可能(公司不愿意做,模式重,大部分有实力,需求大的公司会自己做食堂)。
饿了么的事情,其实充分说明了中国互联网创业市场中的虚假、人造需求的情况是多么普遍和泛滥,绝大部分创业公司都是在用投资人的钱“烧需求”,“烧市场”,一旦补贴停止,消费者立即出现大量流失,企业生存困难。
知乎互联网人多,有多少人是因为饿了么方便,而不是饿了么订餐便宜(有补贴)而用饿了么的,请举手!
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的分析师,看到市场这个样子其实挺遗憾的,无论是资本,还是创业者,都已经疯,随便做个垂直媒体都想对接资本,甚至直接做VC,公司连现金流都没有。。。。。随便假想一个需求(可能自己都不会去用),就敢谈创业。
这一系列的融资烧钱融资烧钱上市,真正做成了什么事儿么?想了想大概有这么几个。
1、创始人通过创(恳蒙)业(拐骗)实现了华丽的转生,成为CEO,赢取白富美,去个传统企业当个新业务总监百万年薪,(某大型集团电商总负责人居然不知道淘宝的主要收入是广告,我也是醉了)。
2、确实骗了好大一部分实力不济的VC和PE的钱,不过最后都造福消费者了,也还好。
3、为国家解决了大量就业,特别是在北京这个中国互联网及O2O创业中心。
4、大量围绕互联网的媒体,公关公司和数据公司,这些企业虽然没直接创造什么价值,不过确实花了投资人不少钱,变向解决就业问题,同时涌现了大量不到30岁的、连商业基本的东西都没想清楚的“行业专家”,老师,甚至教授。
后面加几句我的一些其他评论,感觉我语文还是没学好,描述的不是很清楚,还有错别字,╮(╯-╰)╭
《《《《《《《《《《《《《《》》》》》》》》》》》》》》》》》》
和罗峰的讨论
不同意,但不是来喷的。
其实在我最初当分析师的时候,我也喜欢分析什么高频,刚需,用户粘性什么的,但我现在不这么看问题了,因为商业太复杂,我有时候也想不清楚,不过投资一个企业和这个企业模式怎么样,并没有必然联系,饿了么虽然一直烧钱,但不排除能卖一个好价钱。
你举了一个滴滴的例子,那么我们分析一下滴滴,打车是高频的没错,也基本上属于刚需,但是滴滴和uber切入的场景很不一样,滴滴最初是切入出租车市场,而uber一直是私家车(专车),那么问题来了,出租车对滴滴的依赖大么?其实一点都不大,出租车真的很清楚哪里能拉到乘客,只是相对便利了那么一点,比如我要回家,那我就接一个顺路单;对用户呢?也不一定是刚需,我路边也能打到车,那么滴滴在最初做的时候,其实供给和需求两边的粘性都不大,这个最初的粘性完全是烧钱烧出来的,没有补贴用户一下少了很多,因为路况问题,车辆本身少的问题没法解决。
uber的切入点不一样,最开始就是私家车,而且他有很特别的结算模式,这导致的结果有2点,1、这些司机如果没有uber就没法拉客,找不到乘客的,2、特殊的结算模式为uber实现了充足的现金流。可以说,uber把零散的司机变成了uber的雇员。
这里面的差距是什么?滴滴最初的模式是实现链接,而uber实现的是一种生意的促成,没有uber就没有这个生意。(当然后来滴滴进入了专车,但最初他们其实没这么做)
外卖市场其实一样的,餐厅有没有饿了么都能做生意,消费者有没有饿了么都能吃到东西,就是多走两步的问题,那么你切入这个市场,就要能够为商户带来足够多的订单,或者能给消费者提供尽可能便宜的食品,这个都是在短期内没法实现的问题,特别是这种模式的粘性太低了,受配送速度,地域等的限制很大,而且好吃的餐馆议价能力很强,美团做了这么多年餐饮团购,都没什么特别的起色。
说到这里,我想应该说清楚了,另外为什么淘宝能有今天,大家都说淘宝有生态圈,其实核心是,如果没有淘宝,那就没有现在的网商,那些人还得老老实实去线下租店面卖东西,另外,淘宝切入市场的时候,中国的线下零售市场其实发展的不完善,商品流通很不充分,很多东西线下是买不到的,有很大的需求没有释放,而淘宝刚好释放了这个需求。
《《《《《《《《《《《《》》》》》》》》》》》》》》
对烧钱的一些解释
我还想强调一点,创业其实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很多商业模式都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发现和完善的,淘宝也是探索出淘宝直通车的广告以后才能盈利的,但如果在没有清晰商业模式,又没有较高的技术门槛或者其他护城河的时候,仅靠烧钱来形成垄断,那么最终创业就会成为烧钱拼用户,买用户的行为,企业就会想当然认为,创业就是烧钱烧市场,最后没成功是因为没钱,有投资,能拿钱是最重要的,其实这个现象在现在的互联网创业圈已经很明显了,我认为这种现象,或者这种模式是很畸形的,也是错误的创业理论。
餐饮O2O的几个核心问题:
1. 无法逾越的饭点
互联网的领域是赢家通吃,但是餐饮行业呢?不管有多少个饭馆,不管某个饭馆有多么好吃,不管有多少种新奇的互联网方式,点餐配送支付方式发生了多么大的改变,人们吃饭的时间却不会改变。
高峰期用过APP点外卖的都知道,中午11点之后再点单的话,常常只能在下午2点接到饭食了。而如果餐馆提升高峰期的接单能力,则又会增加非高峰期的成本。
餐饮行业虽然毛利高,但各项支出控制不好很容易出问题,强如星巴克这样的当年也被迫搬离国贸。
2. 物流效率
接着上面的思路,不论是餐馆自己配送,还是饿了么这样的服务商配送,在物流环节上都有很大的效率问题,高峰期人不够,非高峰期人闲着的问题如何解决?
使用第三方外卖,如京东和顺丰?那么这岂不是变成为他人打工了
3. 客户粘性
餐饮O2O其实是粘性非常差的应用,不考虑补贴的话,该应用其实很多情况下仅仅解决了方便的问题,而没有互联网常见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很多情况下,使用饿了么等app的用户,其实是知道自己点餐的餐馆是什么样的,甚至是非常熟悉的,用app点餐一是便宜(有补贴)二是方便,至于用哪一个app来点餐,其实根本不重要,关键是谁有补贴,这个大家都懂。
再看看其他的O2O应用,比如滴滴打车粘性就较高,因为需要打车的时候你不知道出租车司机在哪里,或者上门美甲这种的,你也不知道美甲师在哪里(当然熟悉之后互加微信是另一种情况)。
对餐馆而言,饿了么等app对餐馆业绩提升有很大吗?不见得,而餐馆用饿了么或者百度外卖有很大区别吗?
因此不论对于用户还是餐馆,餐饮O2O的粘性都是比较差的。
一直烧钱不可怕,但一定要有可以支撑的商业逻辑
京东之前一直烧钱,现在也一直烧钱。但是京东可以不断把商品的价格调高(已经没有一开始那么便宜了)但是用户仍然买单,为的是快速和正品。
反过来餐饮O2O一直补贴,将来不补贴的时候,人们还会继续使用吗?更可能的情况是谁补贴大家用谁的。
从一个普通用户的体验来谈下这个问题。
上一轮3.5亿融资后,补贴幅度加大,抢红包基本都是2元以上的红包,另外品牌馆的商家也越来越多。
看饿了么的App和网站也没做太大的变动,那么融资的钱基本就花在了这三个地方,一个是补贴,一个是新市场的开拓,一个是物流配送系统的搭建。
1、补贴,从实际体验上增加了,应该是占据大头;
2、新市场的开拓,从数据上看E轮是250个城市,20万餐厅和2000万用户,而F轮是262个城市,30万餐厅,4000万用户。那么新市场开拓这块貌似投入不多,钱还是花在了补贴拉新这一块。
3、物流配送系统的搭建,这一块目前买了品牌馆会员的用户没看见具体公布的数字,不过个人估计品牌馆配送这一块应该是赔本的,30块钱一个季度,迟到了还送抵价券,个人的使用体验来看已经至少拿过10张抵价券了,这一块投入的成本应该也是很大的。
那么拿到了6.3亿美元F轮后应该怎么花呢?
从上面分析的三点来看,饿了么的终极目标在于第三点,而目前也是领先与美团的一个地方。但就目前的形式来看,停止或减少补贴,用户很快就会倒戈,6.3亿美元的钱如果不能把配送这一块做成功,从这一块灭掉美团的话,虽然背后有腾讯撑腰,但接下来融资或是上市的前景不是很乐观。这也可能是饿了么孤注一掷了吧。。
一再重申我一贯的观点,没有清晰盈利模式的创业就是自杀!我查查,饿了么都是这样。有这么多客户又如何?你们就不能静下心来用半年的时间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吗?还有知乎!@黄继新 也是一样。只要你是一个公司,就必须考虑盈利的问题,从三年前说到现在,绝大部分人都在强调有了用户自然不愁盈利。现在你看:
点评
美团
贴吧
知乎
饿了么
我查查
上面这些哪个用户少?又有哪个盈利了?
盈利模式是命!
我的专栏
前几天采访童士豪 他说了一点,饿了吗已经到了拐点
一个颇为荒唐的数字。
对于互联网创业资本市场而言,最疯狂的时候已经到来,可能已经过去。
这个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在很多细分领域里,已经被部分创业者+资本给联手玩成了变种的,非严格意义的庞氏骗局。
“烟花绚烂过后满地疮痍。”
凛冬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