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为什么总在竞争激烈时合并?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滴滴和快的,美团和大众点评,优酷和土豆,最近又传出的南航和国航,这些公司总在竞争激烈的时候合并。为什么要合并?受益的是谁?合并是否阻碍了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 2018年1月28日 10 条回复 1430 次浏览 Merger,企业管理,公司,兼并,战略,消费者
回复 ( 10 )
这个不是中国的特例,美国的航空业、钢铁业、银行业等在竞争激烈的时候,也是频繁的兼并收购。之所以有这个问题,只是在短短的两三年内,之前毫无生气近乎铁板一块的兼并收购市场,老树开新花,特别是合并这一块儿不断发新枝:优酷土豆、滴滴快的、五八赶集、携程去哪儿和美团点评等等,让观众目不暇接,颇具视觉震撼感。同时因为在这些兼并收购发生后,生活各方面的补贴应声落地,让观众也有切肤之痛,所以容易产生这样的感觉。
兼并收购案井喷,背后主要有两大原因:资本的力量以及退出后选择的多样性。
其一,资本的力量正在变得空前强大。这些兼并收购案中的公司,基本都是处于一个极度烧钱的行业而经历了四五轮甚至更多轮数的融资,管理团队所占股份已经较小;同时,行业竞争并没尘埃落定而需要继续烧钱。最终导致公司背后的资本具有很大的话语权去左右公司的决定,资本当然是以ROI最大化为目的的,而不是所谓的光荣与梦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发展出高瓴、老虎、红杉、BAT战略投资等多家超级资本,他们不仅口袋深厚,而且持股和布局横跨多家公司甚至直接对头公司,让这些资本更容易左右易手和背后联手以实现1+1>2的野心,有些兼并收购的决定甚至可以完全无视创业及管理团队。(比如:百度背后操盘换股,不用通知管理团队而直接把去哪儿卖给携程)
其二,创始及管理团队在兼并收购之后有更多的职业及生活选择,所以对于兼并收购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遥想n年之前,被收购或整合后,创始团队离开,除了财务自由,眼界也没完全打开,能做的事情并不是太多。而且再上路不能说从零开始吧,其实起点也不是特别高,融到的钱确实有限。而现在,如果这些兼并收购案中的创业者选择离开,除去获得财务自由之外,可选择的道路非常之多,无论是做天使或基金,还是再次创业,能获得的资源支持也是非常丰富的。市场上热钱太多,太需要优质资产和优质团队。
其中,眼界的问题也很关键。甚至有传言,当初徐老师在套现离开新东方之后也没找到方向,也是在游玩斯坦福之后,才发现天使投资这个大方向,最终成就一代天使至尊。另一个例子是当年靠SP退出的一帮人,基本全转去做游戏了。而如今时隔境迁,退出的成功创业者,有做天使(例子太多),做基金的(清流资本),有继续征战O2O的(爱屋及乌),有做硬件的(700Bike),有涉及文化产业的(追光动画)。花样非常丰富。
其实这也侧面回答了原题的一个分支问题,是否会阻碍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我认为这恰恰是刺激了新事物的出现,因为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环境的新陈代谢。兼并收购之后,退出的团队都属于成熟的生意人和产品经理,无论做哪一个行业都有潜质和执行力。
先扶持两家,挤死第三四五家,然后合并成一家,垄断了市场。
题主的问题或许受到表象的影响,而因果倒置了。
不是竞争激烈,才合并;而是实现合并前夕,竞争往往更加激烈。
国内互联网企业间往往是在启动并购谈判后,通过加剧补贴或削价竞争来一方面扩大各自份额,排挤其他第三方竞争对手,争取更高估值,另一方面,也是为争取合并后双方高管争取更多权力或利益而展开最后一博。
滴滴/快的,58/赶集,美团/大众点评,携程/去哪儿,这几个案例均如此。 其中,有关滴滴/快的合并的报道比较多,也很有代表性,例如
摘自【艾瑞咨询:暂别疯长时代――2014Q3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14332.7亿元】
当合并的谈判仍在继续时,外界仍会感觉到竞争表象似乎没有在“夏至”之后降温,但实则已经离合并的达成越来越近了,直到合并传闻一再被否定后突然被官方证实的那一天,大家才会像题主一样感叹:
—
笔者有关滴滴/快的合并案的资料汇编参见
【快的/滴滴合并案:新闻报道及评论汇编 – 竞争法研究 – 知乎专栏】
或者是
泻药。
滴滴和快的:都是烧钱的玩意。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就是为了有一天做大,被收购被合并。所以合并重组什么的都不稀奇。谁给的钱多,就让谁上呗,姿势任选。
美团和大众点评,优酷和土豆创始人都不绝对控股(有待考据),资本的力量在后面驱使。
南航和国航,拼不过服务口碑,就拼规模。
这个还不简单?
首先,中国没有反垄断法。(错了,不过说实话中国反垄断法确实是没什么卵用的东西,不然滴滴快的不可能合并的)
其次,很多合并可以让双方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从而提高双方的收益,减少竞争带来的损耗。
两家企业都能因为垄断受益,提高双方的估值,背后的投资者当然很支持合并喽
公众号:羊驼侃大山
昨天滴滴和Uber宣布合并。
羊驼哥早就猜到了最后的结果会是这样,上个月的文章就预言了柳家姐妹肯定会走到一起。
你出门不管是叫滴滴还是Uber,钱都是让这两姐妹赚去了
为什么羊驼哥可以预测得这么准?
其实原因很简单,同类型的大公司就是一言不合就合体。
其实这两年合体的互联网公司特别多:
优酷+土豆
爱奇艺+PPS
搜狗+搜搜
腾讯文学+盛大文学
58同城+赶集网
美团+大众点评
携程+去哪儿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合体的公司都有一些特点:
1.在市场中提供的服务是差不多的,有直接竞争关系。
2.曾经都是死对头,一度竞争关系是你死我活的。
3.算是细分领域的大公司,但是又算不上BAT级别的公司。
4.背后的合并推动者是BAT级别的。、
5.合体前经营状况还有企业前途都有很大问题
这些曾经的敌人为什么要合体呢?
要说明白这个问题,就得引入经济学的一个经典理论——
博弈论之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
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
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
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五年;
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
每个囚徒都有两个选择:
坦白和抵赖。
这时,如果两个囚徒不能互相通气,那么囚徒的最优解就是坦白,因为囚徒不能保证对方是否会坦白,自己坦白,至少还能少坐五年牢,运气好就能放出去。
但是如果两个囚犯可以共享信息,那么最优解自然是双方都抵赖,出来了之后不但可以共享赃款,以后还能继续合作。
其实要并购的企业就向这两个囚徒一样,如果信息不顺畅,这两个囚徒就会陷入猜疑链,最后的最优解就是死磕,尽管不至于惨死,但是也捞不到什么便宜。
打个比方: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每年都要花大量的广告费,两方面请的明星越来越大牌,广告时段也越来越好,花样也越来越多,这意味着广告费也越来越多。
其实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消费人群早就固定,对他们来说,最优解自然就是都不打广告,但是在市场竞争中,如果可口可乐不打广告,就非常有可能被百事可乐吃掉自己原来的市场份额,于是可口可乐不得不继续加大广告投入,这事百事可乐也没办法,只能选择跟进广告投入……
最后两家可乐公司只能源源不断地把钱送给广告公司。
再有就是不管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在这10年不论物价怎么涨,这两瓶可乐基本没怎么涨价,为什么?因为只要一家涨价另一家可乐就会迅速占领整个市场。这两家可乐的最优解是什么?自然是一起涨价,但是因为存在竞争关系,谁涨价谁就死,所以一直不可能涨价。
所以大公司竞争谁最得利?
消费者咯!
这里说回滴滴和UBer。
我们都知道,当年滴滴和快的竞争的时候,为了占领市场,不约而同地祭出了占领市场的法宝——
发补贴
发补贴其实就是烧钱游戏,滴滴在2015年烧掉了100亿。
在他们烧钱的时候,最爽的还是消费者,烧得最旺的时候,打车就像不要钱一样。
但是在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后,还有新的敌人——Uber。
所以烧钱游戏还得继续,消费者还能接着爽,但是从大方向来看,合并是早晚的。
合并之后的好处不止于此,在两家的协商之下滴滴和Uber会对整个市场有一个定价权,很快,大家就会发现打车的补贴越来越少了,这两个打车软件很快就会开始进入市场收割阶段。其实这里羊驼哥倒不想说消费者的利益会受到侵害,因为消费者都占了3年便宜了……
可以说现代化企业天生就有垄断的基因,大企业会通过并购,重组,合并变得越来越大,这里可以说说洛克菲勒的事情了。
洛克菲勒是上世纪的石油大亨,可以说是至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最有钱的人,他的个人资产换算成现在的社会资产高达2000亿美元, 巴菲特,比尔·盖茨跟他比都是渣渣。
洛克菲勒在长期的企业金融中,发现与其跟竞争对手无限地打价格战,如不干脆把竞争对手买下来。洛克菲勒创立了标准石油公司,通过不断的并购,到1879年底,标准公司已控制了90%的全美炼油业。到了1880年,全美生产出的石油,95%都是由标准石油公司提炼的。成为美国石油市场的巨无霸。
(标准石油)
这时候,标准石油已经成为市场的完全垄断企业,这种企业还有一个名字——
托拉斯
之后标准石油继续发展,很快又变成了天然气的托拉斯。如果仅仅是能源上的托拉斯,显然满足不了托拉斯的胃口,洛克菲勒财团继续发展,很快向金融领域深入,通过入股花旗银行,大通银行,很快就控制了全国的金融业,并且向教育政治方向发展。
(洛克菲勒广场)
但是托拉斯始终发展不大的,因为托拉斯之上还有更大的托拉斯——
国家
国家一定不会对托拉斯坐视不管,因为再不管托拉斯就会完全控制政府了。罗斯福上台之后,很快出台了《反托拉斯法案》,之后洛克菲勒财团被强制拆分成34个公司,尽管风光依旧,当时当年那种翻云覆雨的势头已经没有了。
那现实之中的托拉斯是否存在?当然存在,我们可以看看韩国,韩国的三星、LG就是标准的国家托拉斯。
三星可不是我们感觉的一家手机公司或者平板电视公司,三星旗下的公司包括:
三星电子、三星显示、三星SDI、三星SDS、三星电机、三星康宁、三星网络、三星火灾海上保险、三星证券、三星物产、三星重工和三星生命等。
可以说,三星在韩国是一个包括高科技、重工业、物流、互联网、保险、金融、医疗的巨型特斯拉。
羊驼哥以前跟韩国学生聊起三星,学生开玩笑说,在韩国人有三件事不能避免:
死亡、纳税还有三星。
三星在韩国成为托拉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简单说,韩国在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发现只有托拉斯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可以说,三星的托拉斯化是韩国政府一手扶植,在韩国,三星、LG、SK这种企业类似中国的国企,进入这种大企业是韩国人一生的梦想。
现在三星、LG、SK对韩国政坛影响力非常大,对韩国政府来说,这些托拉斯已经尾大不掉,只能依附。
那么我大天朝有没有托拉斯呢?当然没有了,我党在创立之初就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这些资产阶级腐朽落寞的玩意怎么能活在我天朝,如果你身在国企,想想是不是都有党支部,书记的话语权有多大,就知道托拉斯这一套在天朝根本玩不下去。
而且天朝在发现有托拉斯苗头的时候也绝不手软,当年中国电信一家独大,老百姓装个电话难度极大,甚至要托人找关系。国家手一狠,将中国电信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通、吉通、铁通、中国卫星通信7雄初立,也形成了电信市场分层竞争的基本格局。这一手影响极大,拆分之后所有网络资费立刻下降,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繁荣的基础。
不过,天朝有些企业还是垄断的,比如两桶油,国际油价上涨的时候涨价,国际油价下跌的时候还是涨价,但是石油属于国家战略性资源,不好深入谈了。
最后说说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合体,也就是托拉斯,互联网企业是天生具有托拉斯基因的。
如果你长期关注互联网企业,总会听到一个词——
马太效应
《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也就是说,在互联网竞争中,一个细分市场只能活下去一家公司,因为互联网是没有地域限制的,一个新产品上线之后就要跟全球的互联网产品竞争,结果就是强者越来越强,弱者根本活不下去。
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有了托拉斯的雏形,BAT三系各立山头,通过并购手下小弟无数,互联网创业者的理想也从改变世界变成被BAT收购。我们可以看看现在互联网公司的势力图:
(图片选自易观智库)
BAT都成这样了,除了托拉斯,羊驼哥我想不到更好的词形容他们。因为百度保持了一贯的谋财害命的风格,又不敢像腾讯一样壮士断腕,所以未来的中国互联网竞争一定是双马的竞争。
那再说说为啥国家允许国内互联网公司成为托拉斯,因为高层把中国未来的赌注押到了互联网上,前边说过,互联网的竞争天生就是全球性的竞争,中国通过设立网络长城把Google、Facebook挡住,尽管羊驼哥跟大家一样不爽,但是从客观来讲,这件事又促成了国内互联网企业的飞速发展。
现在,到BAT走到国际市场去攻城略地的时候了,不成为托拉斯,保不齐分分钟就被打死。
说回滴滴和Uber合并,其实担心涨价的同学有些杞人忧天了,几乎所有的托拉斯公司在合并之后反而会降价,第一是因为资源多,烧钱烧得起,成本降得快,第二是因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多,不降价自己随时可能被颠覆,最重要的是,一旦变成托拉斯,公司的使命就是继续扩大用户,增加需求,定价过高会影响公司的发展。
羊驼哥在这里预言一下,滴滴和Uber合并之后会有短暂的涨价,之后价格会平稳下降,同时神州、易道、首汽这些公司会发掘新的市场细分,比如专注公务约车、商务约车。
最后,还是说回中国互联网托拉斯的命运,在未来,这些托拉斯会继续发展,BAT中百度的衰落已成定局,腾讯和阿里的竞争会继续,成为更大的托拉斯,但是不用担心他们会成为三星、LG, 因为还有党支部呢……
恩,已经有了……
抱团取暖吧,毕竟竞争需要砸钱,可能大家开始斗志昂扬,一定要花大价钱赢得用户干死对方,结果发现,钱是大把大把的花,但成效并没有见到,双方都觉得这样花钱斗下去的结果就是都死,所以,那就不如一起干,个人理解
以前做生意赔了只好关门破产遣散。
现在生意做赔了,并购重组上市。
好样的!
为什么会邀请我回答呢@Ruby?
不过既然看到了,我就顺手回答一下,
Ps,以下只是从一个最简单的消费者角度来回答的,如有错误,勿喷
滴滴和快的,美团和大众点评这两者我觉得可以放在一起说(虽然我从没用过滴滴和快的,偶尔uber),不知道你在提问前有没有注意过,无论是滴滴还是快的,在一开始推广的过程中其实就是用钱在买客户的消费习惯,俗称”烧钱“。滴滴和快滴不惜血本的在抢夺市场,外加外来入场的UBER也不是省油的灯。但是,市场就那么大,无论怎么抢夺都是有个限度。在大基数的客户群面前无论你两家企业融资多少都不够烧,投资方看中的是公司的前途,如果你不能带来盈利,那将面临的是倒闭的。滴滴和快滴在经过几番交手之后大家对对方的有几斤几两也都心知肚明,都明白,在这么下去都没法玩,索性选择合并。
严肃点讲,在两家企业长远的战略角度的考虑之下,合并绝对是1+1大于2的,这点是显而易见的,抛开UBER不谈,滴滴和快的两家的结算方式是什么?尤其是马爹爹还领投了未合并之前快的的最新一轮融资,这一切显而易见。
多说一句,打车软件的盛行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出行方式,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个市场,我感觉就像是凭空被创造出来一般,就像我上文中讲到的是在用钱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当习惯养成之后就很难改掉了。
美团和大众点评类似。
尤其是在大家口中这个资本的”寒冬时节“,融资变得十分困难,虽说美团和大众点评都顺利的完成了最新一轮的融资,但是,团购这一点上是个无底洞,永远不可能被填满,只是烧钱速度的快慢罢了,在面向三四线城市推广的过程中,无疑又是一笔很大的投资,且这个回收周期相当漫长。(切身经历,家在西北小县城,去年回家美团几乎个大众点评同时进入市场,当地大多数人没有团购的欲望,甚至不知团购为何物,更有甚者在用掉首次优惠之后选择卸载掉APP,基于此而言,唯一的方法就只能是通过加大补贴来开拓市场。)在无法短期内获得碾压对手的优势,而融资渠道又逐渐越来越窄的情况下,选择合并而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式的内斗是在是一件双方共赢的大好事情。
滴滴和快的,美团和大众点评,优酷和土豆,最近又传出的南航和国航,这些公司总在竞争激烈的时候合并。为什么要合并?受益的是谁?合并是否阻碍了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
合并从来都是更好的生存下去,受益的是整个社会群体,是否阻碍新事物的出线和发展不得而知,但我更想问的是此处的新事物指的是什么?在这个行业细分如此严重的时节,企业合并更多是精简整个行业空间,也许在合并之后会有更多人发现更多未开发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