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人:Joe De 管理新人

回复 ( 10 )

  1. 张亮
    理由
    举报 取消

    这是一本令人失望,但我在反复翻看的书。

    就像大多数成功学著作一样,How Google Works 这本书的问题是:作者只是列出了成功的一百种要件,但读者无法从中学会决策方法。我无法想象本书作者, Google 前 CEO Eric Schimdt 和副总裁 Jonathan Rosenberg,是如此的不精益求精。

    但这本书我还是在反反复复的翻看。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很多零散的闪光点。

    试举几例:

    – 2003 年时,Google 董事会希望公司制定与微软正面对决的战略计划,但公司两名创始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反对定战略,他们更倾向于让工程师们各自为战。这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反商业常识,但 Google 成功了,他们当初为什么会,或说为什么敢这么想?

    – Larry Page 对广告质量不满时,他只是打印出了自己不喜欢的搜索结果,贴在公司白板上,就走了,然后几名非广告领域的工程师用业余时间改善了这个问题。这件事只是说明,Google 在非常早期,就把公司文化推上了一种良性循环,每个人都愿意主动承担,那这个良性循环的文化是怎么造就的?

    – 虽然对投资人们的建议大多数阳奉阴违,但顺畅采纳了 John Doerr 介绍的 OKR 制度,为什么?

    诸如此类,我觉得 Google 最有趣也最珍贵的东西,是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这两个人在公司早期做过的决策,以及做决策的逻辑。如果有人能仔细分解那个过程,会极具价值。因为现在没有人去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只能通过许许多多的结果,去反推他们可能是怎么做决策的,虽然或许是徒劳的,但聊胜于无。

  2. 何明科
    理由
    举报 取消

    这本书很早就囤起来了,直到最近才看完。

    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没有谷歌的命,就别得谷歌的病”。谷歌真的是业界及投资界难得一见的奇葩,在一两轮融资之后就能找到商业模式并实现巨额的现金流,所以谷歌的作,完全是有本钱的。简单机械地学习谷歌,只能把公司带上歧途。许多国内公司学习谷歌把工作环境搞得巨好(健身房、食堂以及零食等等),然而大家是否思考过,按照该书中提到的观点,谷歌创始人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是啥。书中有一个地方提到:想塑造一个类似于学校的环境(书中比较明确的是指向Stanford),让世界上最顶尖的人才专注与学术或者工程,不用担心吃喝拉撒睡。

    正所谓:长得好看的才叫作,否则是卖丑。然而大部分公司是完全没有这个本钱的。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是否适合打造类似于美国象牙塔的环境,人员素质是否能和谷歌媲美而产生类似的需求,大部分企业还挣扎在拼体力拼时间的低水平竞争状态下,大部分员工的核心诉求或许并不在这些福利。

    第二个感受是,成功不可复制。曾经一位很资深而奇特的斯坦福商学院教授讲,成功学就是扯淡。首先,每个人成功的因素各不相同而不可复制,如同将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进行镜像取反。其次,有些核心的成功因素也不足为外人道也,正如有些人的名言“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你懂的。斯坦福商学院有个重量级的讲座系列叫做View From The Top,会定期请到全球政商界的顶尖人物来分享心灵鸡汤和成功学,乔布斯和比尔盖茨都曾来过。甚至有八卦传言,乔布斯就是在这个讲座上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Laurene Powell Jobs。Laurene 当时还是斯坦福商学院的学生,参加讲座时故意坐在前排,引起乔布斯注意并在讲座后热情追求,最终修得正果。(画外音:老师让我们前排就坐,不余欺也)然而这位教授就说View From The Top然并卵,不如搞一个View From The Bottom,找一些著名的创业失败者来讲,因为许多创业的坑是共通的,分享出来大家一起避免而造福社会。

    以上段落并不是要印证该书一无是处,还是有些反常规的认知值得我们思考,即使不能完全实施,也要把这根弦放在心上:

    • 新产品必须具有technical insight,Gmail的成功和Google Buzz的失败,这些正负案例都反复印证这个观点。这一点和Google的基因相关,主要是靠技术驱动。
    • 招聘的重要性再强调也不为过,甚至有人宣称,硅谷的CEO应该花费50%以上的时间来从事招聘。因为首先,招错一个人的成本极高;同时招聘到最顶级的人才,甚至比战略更加重要。最奇葩的是,Google的两个创始人特别善于用不同领域的顶尖人才负责毫不相关的职能部分,比如招聘HRD的时候会全方位考虑学者,这里再次提到George Stephenson Medal(学术界靠论文能获得的最高奖项,生活大爆炸第一季12集中提到Sheldon获得过这个奖)。不拘一格降人才,Google降调候选人的聪明,而不是简单的背景相关。
    • 要把目标想得更大,比如:扫描全人类的图书馆、Google Street、Google Balloon等等 ,谷歌创始人往往会逼迫项目负责人把项目目标和远景拔高一个量级。只有远景足够大,才能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以及最优秀的资源。
    • (前面几个回答多次提到的) Larry Page 对广告质量不满时,他打印出了自己不喜欢的搜索结果,贴在公司厨房的白板上就走了,然后几名非广告领域的工程师(其中有Jeff Dean)用业余时间改善了这个问题。高端人才对于职业的敬畏感以及对自己的荣誉感极其看重,还是回到了招人和设置远景的问题。

    …更多文章请到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

    …更多回答请看何明科的主页

  3. 放浪者
    理由
    举报 取消

    创业学到的最重要一门课就是:有什么人,做什么事,而不是反过来。

    硅谷所谓A hires A这些套话基本是忽悠,你hire不到还不做了是不是?更重要是如何带领B甚至C的一帮人去完成适合他们的目标,而不是非要A不可,你要做的是deliver, 而不是非要搭建你yy的团队

  4. 蕴重Liu
    理由
    举报 取消

    《重新定义公司》里面最受到启发的是谷歌招聘行为准则p118-p128,

    1.培养与这些产品相配套的领域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对所在行业进行大量的阅读

    3.练习电梯演讲

    4.出国去工作或者旅游

    5.从事富有激情的事业

    不论我们已经工作,或是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我们都应该读读这本书,从中收获感悟。

  5. 吴不疑
    理由
    举报 取消

    当我看到老板桌子上也放了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种不好的预感,果然没过多久,公司各种大变动。裁撤、平调、新人,各种整顿。

  6.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B在职,想来还是有一发言的权的。不好实名,匿了吧。

    最近读《How Google Works》,联想到百度度近来发生很多事,细想来还是有些感触的。其实书中介绍Google很多具体做事的方法和细节,工程思维和百度都是很相似的,以至于我读着读着就会有一种镜像彼此的错觉,可两者渐行渐远,感触最深的是两点。

    请考虑一下,你所在的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这不是指使命宣言或企业价值观中所写的企业文化,而是指员工日日践行的真正文化)

    第一点,是Google的文化观;

    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是『招聘人才』

    第二点,是Google的人才观;

    在G看来,『人才远比战略重要的多』,所以你能理解『只招A级的人,给予超额回报,宁缺毋滥』等行为的含义;

    在B看来,内部有一种机制叫『人才成长机制』,被视为百度最宝贵的财富。所以你能理解百度这几年的闭门自信了;

    最后说一句,真实评价的话,这本书写一般。

    大概的感觉就是告诉你了我们做成了A事情,但是并没有告知你我为什么要做A事情以及是怎么做成的A事情。

  7. 潜水先森
    理由
    举报 取消

    刚读了这本书,毕竟不是职场老兵,也不是创业人员,所以书里的很多东西也只是读个皮毛。

    其中关于人才招聘决策共识以及沟通这三个方面,最为赞赏和惊讶。回头再看看自己所处公司,的确有很多鸿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谷歌也不是一本书就能说完。

  8. 水冰淼煮酒
    理由
    举报 取消

    看到这个话题,忽然很想聊聊。记得当初是在AlphaGo人机大战时看了这本书,本人曾在top软件公司工作多年,对于大企业的通病已然麻木,忽然看到这样的文字,很激情澎湃,总觉得志得意满生而逢时,不做点什么好可惜。

    记得刚加入M的时候,Empower people, Your potential, our passion…等slogan无处不在。虽然远在北京也能传承到总部的文化基因。每个人都是项目经理,需要各种资源协调才能完成自己的目标。无需所谓的management,老板更多是leader角色,提供职业引导,答疑解惑和资源互助。级别扁平化,可以直言不讳,节省了各种扯皮因而效率还不错。作为普通员工经常被share各个团队的目标和计划,all hands也见过很多大佬。每个人都很有参与感成就感和责任感。这样的文化也吸引了很多会发光的人,和他们在一起,能看得到未来的无限希望。

    这本书恰巧又让我找到了从前的记忆,而很多老的外企也是在不断的优秀里,逐渐走向了平庸。我们现在很多中国企业缺失的核心。无论是新兴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行业,越发注重短平快、顺从上级,过于保守,压制员工热情,简单粗暴,过于强调结果导向带来的是专业技能的缺失和研发创新的断层。此时急需有这样一本书来提醒创业者、企业家及职业经理人等,重视人才、创新才能带来企业的长久永续发展。同时,作为普通员工,也要有个对照,在现今的竞争环境中,是否具备了核心竞争力能够自我成长的能力,在社会转型时期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也是一种提醒。为自己工作,不要混日子。

    当然,Google只有一个。你只能模仿借鉴,也许你说这在中国很天真,但是你最起码要知道好的企业管理是什么样子,然后披荆斩棘摆脱平庸。

  9. 阿涛
    理由
    举报 取消

    看了一下,书还可以,不过只能用来作为Google早期到2005前后的总结,后续随着公司的变大,创始人越来越不容易接触到地面,估计一些事情也会变了味道。可以看看王垠这篇的2010左右的google的情况链接

    我和 Google 的故事(2015 修订版)

    Google的眼光

    现在的CEO Sundar Pichai让人感觉更加商业化,让人不舒服

  10. 用户头像
    理由
    举报 取消

    去年写了一点笔记,不知道是否切题;拿出来献丑了。

    ~~~~~~~~~~~~~~~弯的分割线~~~~~~

    正文

    看完《重新定义公司》,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在我眼里,也可能在大多数人眼里,谷歌是一家“不正常”的公司。项目负责人竟然硬钢创始人,员工被允许“不务正业”,招聘设计人员最后找了个天体物理学家。。。这些事情在国内多数都会被视为神经病的现象,在谷歌却实实在在发生了。不但发生了,而且运行的结果是谷歌赢了。

    按照书中的内容总结如下

    1、招聘最重要

    只招合适的人

    按照CEO施密特的说法,“宁愿漏聘,也不误聘”,可以花时间和精力招聘,但是不能因为工作量大而急于招人。另外一个重要原因,解雇员工会给团队带来莫名的恐慌,种种氛围甚至会把公司带上绝路。

    只招顶级员工

    这一点,书中没有明说,但是事实如此。比如书中提到两次的史蒂文森奖,是科学论文能拿到的最高奖项(在美剧《生活大爆炸》里Shelton曾是最年轻史蒂文森奖获得者)。

    只招创意精英

    “千篇一律是失败的温床“,这是书中的一句话,也昭示着谷歌的招人理念。不管职位多么普通,但是招的人一定要不普通。

    羊群效应

    猛人招进来的基本上都是猛人,懒人招进来的基本上都是懒人。

    驱逐恶棍,保护明星

    与上面“羊群效应”相对应,一旦发现不合适的人,赶紧剔除。为什么赶紧?按书中的说法,当“恶棍”的比例达到某个临界点,公司的风向就会被“恶棍”们带偏,而且我再补一刀,那是一条不归路。

    这样的事情可以类比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说起来国内的情况,基本上跟谷歌正好相反,留下的基本上都是“恶棍”,驱逐的相当一部分是猛人。这个问题的关键点是创始人的管理风格,有机会别文再续。

    2、允许甚至鼓励员工有新设想

    创新的前身是混沌

    大家总觉的创新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事实上,创新成功是件很美好的事情。现实中创新过程是及其残酷的,画面简直就是末日风格。加入你是老板,所有员工3万人,1万个项目同时开展,大家都说自己做的项目一定成功。作为首领,你会怎么想?能因为不确定性不尝试么?如果接受这种混沌的存在,也许有一天,千军万马中就有脱颖而出的项目。

    说句题外话,近两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很多老板都大声疾呼创新,各种项目纷纷上马,热火朝天的大干起来。实际上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大家只看到创新带来的红利,而没有看到红利的脚下踩着的是无数创新失败项目的尸体!创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不巧,某个代价可能让企业永无翻身之日。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很多老牌传统企业转型困难的原因,因为怕失败。

    学习型的员工最受欢迎

    书中提到的是“学习型”员工,表面上说的示行动,事实上,更多的是心态。无论你在公司里处于什么位置,不自满,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停的反思和学习新事物,准备再次突破,那么你就是学习型的员工。

    3、产品是公司命脉

    技术洞见与市场调查

    国内很多大公司,一言不合就搞大型市场调研,费用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搞完市场调研再去设计产品。而谷歌不是这个套路,谷歌往往先发明了新算法或者新技术,然后设计产品。

    聚焦用户

    施密特在书中强调了一下,谷歌聚焦用户而非客户,user而非customer。还拿出一个例子对比,那就是他们收购的摩托罗拉。摩托罗拉手机项目的负责人跟几位谷歌的高管见面聊天,说摩托罗拉只有客户,如Verizon、sprint、AT&T等手机运营商。

    往大处想

    书中提到往大处想可以赋予员工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产品更有创意。第二点好处,想的越大,下的赌注就越大,成功的几率就越大。第一点虽然正确但是需要有投入做支撑,第二点很有意思,想的小,投入就小,胜算就小,对于企业无关痛痒,但是有点温水煮青蛙;想的大投入大,没有退路,要全力以赴,大概有点逼上梁山的意思。

    交付,迭代

    这一点是互联网企业的常识,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不用营销炒作

    产品好不好,市场说的算。产品OK还好说,如果产品不过关,营销搞的风风火火,最后只会加速产品的灭亡。

    与钱无关

    “不少研究表明,来自外部的奖励非但不能激发创意,反倒会将一件原本能给人带来满足感的事情变成赚钱的差事,从而阻滞灵感。”

    4、决策:共识的价值

    数据是决策基础

    经营企业,数据说话。“我觉得”之类的话没有价值。

    开会要有主人

    制定议题,安排开会时间地点,结束会议的决定权,都应该有一个人决定,这个人最好也是决策者。

    以上

    结语

    整体来看,世界上少有谷歌这样的企业,表面上低头研究各种黑科技,事实上却是行业的霸主。五花八门的服务各种先进,却不要钱(比如安卓手机系统),结果却挣了更多的钱。

    所以,笔记取了个名字:

    《重新定义公司》的套路仅限谷歌使用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