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加公司是做什么的?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很早就听说过,最早的最早是一个叫潘多拉盒子的网站。产品迭代过几个版本,但总体的方向没有太大变化。 2017年10月29日 5 条回复 1196 次浏览 互联网,互联网创业,产品,公司,创业
回复 ( 5 )
我还是认真来回答下这个问题好了!-_-#
主要是为了以墨加负责人的身份证实一下这确实一个推广贴!=_=
本来只是我们运营小伙伴随便发的一个推广贴,之前也发过不止一个,没有料到会得到更多朋友的关注,尤其是我们的专题作者 @henu。
墨加的前世今生
墨加的前世是潘多拉盒子
这是我最近正在写的关于知识运作体系的一篇文章的两个导图,这里重点说下第二张图,互联网的发生发展,使得知识的生产变的越来越地去中心化,媒体形式越来越多样,迭代非常迅速,且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又实现了高度重合。
这样的变革在不到二十年的互联网发展进程中,迅速地导致我们通过传统的教育体系获取的知识大规模地落后于社会实践活动所需,说得简单些,学非所用。
新媒体,产品经理,前端工程师,硬件工程师,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我们日常所见的社会最需要的新生职业却在学校里找不到任何对应的专业设置。而另一方面,一个90后的产品经理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写的一系列经验文章却可能收到极大的关注和传播。
所以,这就是墨加的初心。一方面,我们希望可以为那些学非所用,学无所用的青年人做出一款一站式获取各类数字知识信息的产品,提高他们迭代自己知识结构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为那些已经在各自的领域里有了一些实战经验积累的朋友提供一个可以收获尊重的知识分享社区,你可以在墨加上分享你的读书笔记,经验攻略,还可以成为我们的在线和线下沙龙的主讲嘉宾,认识更多知趣相投的朋友。
人人都在高喊创业的时代,墨加如何可以坚守初心
刷知乎看知乎的很多朋友也是关注创业的。
从09年汶川的社会实践之后,开始萌生创业的想法,到13年开始真正着手实践,几年的时间里,自己经历的,以及亲眼目睹的,身边来来往往地走过了很多创业的朋友,大多确实都以失败告终。
有的时候真有一种秦末农民起义的那种赶脚,群雄并起,少则数百人,多则上万人,揭竿而起各自为政,你永远不知道你会不会成为最后的那个王者,只是当你看着一支支的队伍或散伙,或被吞并,或自取灭亡,如果你至少目前还没有壮志未酬身先死,那么确实要道一声恭喜。媒体太容易将所有的创业成功(阶段性)案例过分吹捧,创业三个月估值数千万的标题每天都在通过公众号、科技媒体掠过你的眼前。
但其实当你自己真的加入到这个被报道的行列里,当你真的也拉着队伍坚持了一年两年没有死掉的时候,你会很清楚,首先那些数字大多都是pr所需(我是冒着被同行狂喷的风险向各位诉说一二实情-_-#),即便有几分真实,也不要真的以为人家真的是几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那么大的成绩,不要真的以为一个产品上线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真的斩获百万级用户,甚至数十万级。
每一个真实的成功案例,背后无不适积淀了创始人及创始团队相当努力的付出和心血。你看到的媒体曝光的产品可能已经是他们摸索了两年的结果,可能是经过了几次产品迭代、转型,即便今天辉煌的twitter,乃至百度,阿里,或者是你随便在36kr上看到的被报道的一个千万级融资的app。
成功的原因千千万万,其实失败的原因也万万千千。有的时候你即便很专注,很极致,很口碑、快,可能还是得不到任何资本的垂青,得不到你心目中那些“Target Audience”的天使用户。
可能就是你战略思维局限,也可能是团队配合出了问题,后续资本没有跟上,或者你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和潜在投资人进行融资谈判,执行力不足往往是失败最最重大的一个不足,你和你的团队往往花了太多的时间在白板上写写画画,在会议室里吃着盒饭,喋喋不休,彻夜讨论,大部分时候讨论应该是无果而终的,即便落实了一些计划,你们可能根本没有明确计划和任务,即便定了任务,但你们可能没有明确谁来做和时间节点,即便定了时间和责任,但又可能没有在过程中灵活变通,没有明确奖惩制度………………+_+ 如果可能,这里可以打上一千个省略号。
还是在你是怎么开始创业的? – 大树Steve 的回答篇回答里,我有过一些自己的反思。
这里补充一条,关于团队的组建。
创业第一件事是打磨你的创意,如果有能力将点子落实出一个demo更好,在这前后你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创始团队的组建。在墨加团队的组建过程中,我总结了三条核心原则:首先是理念相投,其次是能力互补,第三是脾性相投。此三条缺一不可。
创业初期,短期一定是看不到大的利益回报的,所以团队一定是因为共同理念的相投而聚合在一起,共同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与短期利益没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所以不会因为项目在起步阶段的波折而导致团队解散。
能力互补,对于一个互联网方面的创业来讲,必备的三个创始角色,一个是精通产品打磨,一个擅长钻研技术,还有一个擅长运营工作,这三个能力是完全有可能集成到一个人身上的,但我更建议你在起步阶段可以担当其中一到两个角色,最多两个角色,另外的让你的合伙人来完成。
即便理念相投,能力也很互补,如果坐在一起彼此之间谁也看不上谁,说话说不到一起去,这样的团队也不会持久。我曾亲睹过一个这样的团队,创始团队三个人,堪称黄金组合,微软的商务,IBM的技术,腾讯的产品,三个人也都很看好项目的定位,当时我们同处在一所孵化器里,每天不听别的,只见三位合伙人吵架了。六个月的时间里,项目三次转型,最后团队解散。
前后来算,我和我的团队创办墨加也有一年时间了,如果从潘多拉盒子算起,其实两年有余了。我们并没有刻意去坚持什么,只是眼见身边的很多朋友在不断地追逐一个有一个所谓风口的时候,不断遭遇投资人的闭门羹,合伙人团队解散,项目中途夭折的境遇。墨加走的很慢,但在不知不觉中却发现在一个不变的理念下,我们已经坚持摸索了两万余小时。也是在这种不知不觉中,我们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教训,经验,朋友,团队,以及一份初心。
BAT是过去十五年的故事,故事是用来讲的,不是用来复制的。所以至少在我见过的许许多多的创业公司里,大量的骨干员工都是从用户中转化而来的现象是并不多见的。
还是附上12.09的那份敷衍了事的回答,可以当作一份墨加的使用手册来看。我们的产品,运营,技术都一定还存在着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们团队的每一位小伙伴也都是一群跟各位看官年龄相仿的85后,90后,我们会犯错,我们会懒惰,我们会谦虚,我们会傲慢,我们会错失,我们会无措。我们会成功,我们也会失败。我们能保证的,是一份对初心的坚守,和对自身问题与不足的不断反思与改进。
你也可以从这里了解更多侧面的墨加 媒体报道 – Mo+官博墨加的搜索实现了全网搜索,并且搜索结果也是进过筛选排序的。最大的特色有两个,一是搜索结果按不同类型分类,便于迅速的找到需求与管理;二是搜索结果中包含了海量免费网盘资源。例如,你搜索“产品经理”这个关键词,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墨加的搜索实现了全网搜索,并且搜索结果也是进过筛选排序的。最大的特色有两个,一是搜索结果按不同类型分类,便于迅速的找到需求与管理;二是搜索结果中包含了海量免费网盘资源。例如,你搜索“产品经理”这个关键词,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其次,你还能在墨加上分享知识
墨加的每一位注册用户都能在墨加上分享自己觉得优质的资源,包括:书籍、课程、工具、站点和文章几项。分享流程也是简便,只需要输入知识链接和分享理由就可以。如下图:
用户所分享的知识可以在【发现】列表的动态中显示:
墨加还专门设有【专题】这一原创版块,用于墨加的专题作者(墨咖)生产优质的原创内容。墨咖的原创内容都会有收益,如果喜欢分享和写作,可以点击:
因为我也经常在知乎发广告
所以建议第一页一定就要出现
你是干嘛的
这样的内容
比如
刚看了半天都没看到这个介绍
创始人超长的答案我看了五分之一就放弃了…
贵司真以为在知乎随便开一贴,就能火起来吗?
更多的是在于价值的传递!
抱歉没有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