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沈南鹏「中国互联网很多地方已走在美国前列」的观点?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红杉资本沈南鹏:在消费互联网方面,中国很多地方比美国走在更前列。比如电子商务,中国产生了几家在百亿美金以上的市值独立电商公司。 2018年1月6日 10 条回复 1173 次浏览 VC,中国互联网,互联网,产品,沈南鹏,风险投资
回复 ( 10 )
中国互联网在To C消费方面肯定远远领先于米国,这个问下在国外的小伙伴不就清楚了么?
在中国,电商已经打得传统商业开始关店了,而国外好像除了书店行业和出租车行业,似乎其他也还好啊。
中国互联网在消费方面领先于美国,原因是以下三条导致:
1、较大的人口基数与极高的人口密度带来的物流红利; 2、市场化经济的时间不够长,传统商业的孱弱、发展不全,; 3、穷;
互联网影响消费生活是从2000年开始的,此时美国和中国的商业、人口、经济都处于完全不同的高度,这些就是目前差距的本质原因。而To C的消费,我们就必须首先考虑物流问题。
先看第一点,人口基数与密度带来的物流红利: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喜闻乐见的taobao或jd传统电商:
中国一个普通省会城市的人口是300w以上,一个普通住宅小区的户数是1000户,一个1000户的小区,实际占地面积可能是米国等地位城市1000户的1/50,加上人力成本的低廉,由此带来的单件物品的物流成本和米国相比是难以想象的低廉。所以为什么亚马逊只给会员快速发货和到货承诺,而jd可以多个城市做到211,这就是差距。阿里巴巴现在搞的一万个村点的计划,本质也是解决物流、信息下乡的问题,可以把村认为是一个小区嘛。人口基数和密度是To C消费的一个基础,甚至便利店的密度都是和人口密度有关,因为这是一个经济效率问题。
在中国,送100个件的成本远低于米国送100个件的成本,所以亚马逊热衷于用无人机送快递,阿里JD根本无视。
此点带来的是: 在中国,物品运到我家的运费比运到商店的运费+商店分摊的店租还要便宜哦~~ 在米国,物品运到我家的运费和运到商店的运费+商店分摊的店租估计差不多吧,还要等很久
沃尔玛的颓败一半来自于此,另外一半来自于,沃尔玛怎么也没有淘宝和jd东西多吧?
第二点的例子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在同样高密度的HK、台湾和日本,依靠着便利店这样的解决方案搞定了最后1km配送问题,这是商业的发达,且其发达到了便利店与大型商超联合解决多层次需求。而在日本喜闻乐见的其他非大众消费品如手办、游戏之类的,则通过了专门店的方式解决。专门店提供了更专业和地道的服务,这又和第一点有关,日本和HK的城市小而且公共交通发达啊,而且已经有类似于苏宁这样的标准商超,再举例买电脑,在中国去电脑城不找个懂行的陪着肯定是被坑,在日本去yodobashi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啊。在国外被改造最大的出租车行业也是一样的例子,就是商业化不够,被行政垄断,因此会被Uber快速打破。再早个几年,我想在一个三线城市要买到优衣库都不可能啊!
此点带来的是:
在中国因为商业链条过长,存在过多不要的加价环节,导致可以被互联网节约的成本太多; 在米国因为目前或者的商业机构都是经历了几十年血战下来的精英,不必要环节都被干掉了,导致可以被互联网节约的成本不多;
早期接触互联网购物的人永远记得购买网上买鼠标、显卡、书籍、CD的快感吧。在线下同样的商品就是贵很多或者甚至买不到呀!
第三点可以理解成两个角度:
1、买家看,因为前面两点的合成,让我必须肯定要从网上买东西啊!
2、卖家看,我东西做好点就可以卖掉赚很多钱,我还不疯了一样的做东西来卖啊?!
此点带来的是:
中国用户和商家都会更快的卷入互联网漩涡,并引起震荡。如果说2005年到2010年是年轻人网购,那么2010年之后,支付宝和taobao、jd在中老年人中的扩散也很快。最近在极乐汤用团购买单,隔壁的阿姨就眼红团购比她便宜30块钱啊!相信回家她就要孩子教她用团购啊!商家看到的是来个人就问有没有团购,看来我是应该用一下了。
因此,基于人口基数、人口密度、传统商业的孱弱和对财富的重视,导致To C消费类别互联网会比米国发展更快。
以上。
Groupon出来的时候,是美国显赫一时的创业明星,独一无二的团购商业模式,没有竞争对手可以抗衡,有最优秀的风险资本保驾护航,迅速爆发、成长,并登陆纳斯达克。
在媒体的疯狂报道中,他的知名度也很快到了烂大街的程度,就像星巴克、麦当劳刚来中国开第一家分店的时候,可以说是被粉丝顶礼膜拜、疯狂围观的神一样的存在。
然而当Groupon真的决定进入中国的时候,他很快就傻眼了。
这个疯狂的市场里竟然出现了超过5000家团购公司!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血海里,你知道这帮家伙会凶残到什么程度吗?
当Groupon的团购抽成率还稳稳的定在30%-50%的高度上的时候,中国对手们已经将这个比例压缩到5%了;
当Groupon的首页上还在炫耀每天都有一单疯狂折扣的团购时,中国网站上已经随处可见像瀑布流一样的无限团购数量了;
当Groupon还在坚守过期不退的售后政策的时候,中国对手们已经是想退就退,随时现金返还了;
当Groupon还在继续做团购的时候,中国网站们已经不需要预先支付,而是餐后买单了;
当Groupon还在为股价下滑董事会内斗闹心的时候,中国同行们已经在酒店、外卖、电影、上门服务上遍地开花了;
当Groupon还在想电影团购怎么做的时候,中国的网站上已经可以将电影座位都订好了;
当Groupon终于下定决心要进入外卖市场的时候,中国同行们普遍已经建立起了数千人的终端配送团队,并且在统一调度、线路规划和配送速度上优势明显。
当Groupon可以实现根据用户所在位置推荐周边商家的时候,中国的同行们已经出现为订电影票的用户推荐周边的餐厅,为订餐厅的用户推荐周边的娱乐场所的服务了。
就这样,Groupon被他的中国后辈们玩的裤子都脱掉了。
上面一堆xx除了会乱喷什么都吐不出来。。。。。
首先 @floatingH2O 的回答很客观,国外不少品牌和线下零售商的官网本身也在开展自己的电商业务,这里就不多展开说了。
国内电商起步本身不算晚,再加上市场容量大,劳动力成本低廉,这样也能落后于国外,这只可能存在于喷子们的YY中。
中国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百亿至千亿级的电商公司,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市场大,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再加上总体运营成本更低,政策以及市场监管暂时比较宽松,让投资人能明确看到市场前景。当然这些总体来说都算废话,下面我说下最关键的原因。
中国之所以诞生了如此多的巨无霸电商公司,以及无数依赖于这些平台的电商商家,最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穷!
这里所谓的穷,不单纯是指钱多钱少,而是国内人均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价值观取向等等一系列问题。
因为穷,所以中国人比西方人对财富更渴望,比别人更努力。这催生出了几个西方国家无法简单复制的点:
1. 电商商业模式
中国应该是全世界电商商务模式创新最多的地方。虽然Airbnb和Uber也是绝对的创新者,但这么多年,国外也就只出了寥寥几家这样的公司。反观国内,聚美、唯品会、京东、小米、乐视、几家打车应用(是的,他们是电商公司),模式跟国外都有较大区别。有人要说打车软件不就是抄袭国外么?我只想说傻也要有个限度。
打车应用目前挣钱么?为什么几家公司依然这么值钱?除了争夺市场霸主地位,打车软件最大的功劳,是在于赋予了移动支付一个合理的应用场景,手机支付宝以及微信支付从此有了从线下到互联网的强需求的入口。
若不是比别人更穷更努力更拼命,那就是中国人比老外更聪明了,但更大的可能性显然是第一种。
2. 廉价劳动力
国内电商业务和模式的超高速发展,离不开非常廉价的劳动力。大量从村镇迁移至城市的人口,文化层次偏低,传统意义上的就业竞争力显然比不上优秀人才。但这样一个群体,长久以来培养出的吃苦耐劳的品质,使得他们在生产、物流、仓储、市场推广等等具体的点上面,比绝大部分人都做得更好。前两天国外的朋友回国,我带他们去参观公司的仓库,他们问起仓储成本和物流成本。我说目前这一个仓库一天的发货量是3000票以上,因此仓储费用为0,只需要走指定快递公司发货就行,快递费为4.5元/5KG,续重1元/KG。这样的低运营成本是与电商业务规模以及市场规模相辅相成的,但归根结底依然要归功于国内整体偏低的劳动力成本。
有人又要说国外人力成本虽然高,但服务好。什么叫服务好我确实不清楚,我知道的是,只有国内的快递员才会在派送之前打电话或者发短信通知,有些还会送货上楼上门,要是不方便还能另约时间。国外快递就按地址投送,没人在家就扔邮局让你自己去拿,或者一声不吭放到某个地方就跑了,更不用说国外真没顺丰这样能基本保证隔日达的快递服务。
3. 少数人的互联网
国内的网络覆盖率到目前为止已经相当高了,但电商渗透率以及销售业务的网络化比例这两项指标依然较低。这种情况,为淘宝、京东这样的公司进一步成为寡头、大树创造了非常大的机会。相比国外品牌和零售商自建电商销售体系和渠道,国内的环境以及市场现状,使得品牌以及线下零售商更倾向于利用大平台已有的流量,而非自己从零开始。由于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继续往上爬,起点高于国外,因此“穷人”既能保证自己的利益,也能让已经具有庞大规模的平台更进一步。
补充一点。少数人的互联网,也意味着互联网行业属于有钱人。在互联网环境下,特别是中国互联网环境下,资本对业务和模式带来的帮助远大于国外,原因也是多样化的,这个不展开说了,能说的方面太多。
正因为VC们在国内有钱烧,舍得烧,因此最终结果是企业跟企业之间贫富悬殊越来越大,实力差距越来越大。人们只会记住活下来的大的那几家,死掉的无数小虾米自然没人记得住了。国外相反,资本的作用虽大,但监管严,成本高,加上老外的节操大部分还是有一定底线,你死我活这种残局没国内这么常见。
4. 政策总体宽松
无数喷子和愤青们都认为国内xx部是xx蛋,xx局是大xx,国内总体环境不开放不自由。但对于电商这块业务而言,除去欠发达国家以及印度这样的神奇国度之外,中国应该是监管政策最宽松的地方了。
监管的宽松,使得人人都能从商,微博大V能卖东西,知乎大V能卖东西,朋友圈无数人卖东西,交税了么?商品都有QC认证么?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么?而国外,税收与个人银行账户挂钩,每年收入多少钱,该交多少税,想跑是跑不掉的。而对于食品的监管,不用多说大家也知道是什么一个情况。由于监管力度大,对消费者保护完善,欧美国家电商退货率奇高(60%+),也是造成运营成本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
包括服装和食品在内,除了强制执行7天/14天无理由退货外,商家还需承担货品的来回运费,而非像国内还能自己制定免责条款,或是让买家支付运费。高昂的运营成本和相对较低的利润率,使电商这门生意在国外真的没那么有吸引力。
而国内电商业务带来的高额利润和快速回报,让“穷人”对此趋之若鹜。
5. 大跃进式的智能手机份额以及网络覆盖率增长
最近几年,网络覆盖率提升的故事都还显得平淡无奇了。光纤入户、城际WiFi、4G普及、带宽提速等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华为、小米、联想、中兴等等公司在移动终端上的大力推广,以及阿里、腾讯、京东等等土豪在运营方面的大力投入,使得用户习惯的培养从原来的1~5年,缩短到1~3个月。
上面的表格是美帝从2014Q3到2015Q3的电商平台浏览终端比例数据统计,Traditional代表PC Web,依旧占比60%。
懒得去找今年国内数据,随手翻了一张PC和移动端交易额比例统计出来。在2014Q1时,国内移动端网购交易额占所有网购交易额的25.9%,而今年Q3已经是56.7%,也就是在中国,有超过一半的电商交易是发生在移动端。这与国外的情况截然不同。
有人要说了,网速快,覆盖广,智能手机普及率高,这也算穷?我觉得算。正因为大家穷习惯了,因此遇到新鲜事物,总是一拥而上。就像让一帮人吃了一整年的白菜+萝卜+白米饭,突然端上来一盆红烧肉,虽然味道本身不算特别好,你敢说大家不会抢?
6. 传统商业的落后
前面几十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传统商业以及传统经济都落后西方国家不少,因此伴随地理、运输等原因造成的高成本,使线下零售业务的渗透率偏低,服务质量差。
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国人看到了希望。借助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山寨机的普及,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帮助中国在电商业务上实现了逆袭。
穷了大半辈子,突然有一个机会能赶超以前的有钱人了,不愿意或者不敢拼命的才是傻子。
反而是传统线下商业,由于以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使得他们在互联网时代反应迟缓,错过了最佳转型和发展期。
7. 出行的不便
与国外买包烟也能开车出门逛一圈不同。国内人多车多,拥堵严重,开车出门买东西被堵在路上,坐车出门买东西更多时候是挤不上去或者挤不下来。
当出行都已经成为一件痛苦的事的时候,网购显然是一剂良药。
这一点,跟穷有那么一点点关系,更多的还是跟人口和城市建设有关。
大致总结出来上面这几条,其实能说出来的点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啰嗦了。
前两个星期有个在沃顿商学院读书的兄弟跟我聊到,想要把国内社交营销的模式复制到美帝去。我说你先去做下市场调研吧,模式本身没问题,但国外的消费习惯和政策监管是不是有足够空间承载这种模式,才是最大的问题。
最后这哥们儿得出结论,美帝的市场,无论是在监管、税收、物流、购物习惯、运营成本等等多个方面,都没办法让这样的商业模式可以迅速普及并且变现。用他的话来说,美国人消费能力更高,因此有资本花更多钱,为购物体验、商品品质、食品安全、时间成本等等环节买单。
题外话:不知道知乎最近两年究竟怎么了。好好一个问题,偏有一大帮三低人士无脑喷,好像喷了别人,喷了社会,喷了国家就能体现出自己多么有能耐多么有抱负一样,实际上一思考一张嘴,旁人就想笑。
===================2016.1.5 补充====================
看到有人在评论里非要说从无到有,从0到1才是创新。想了半天,除了想笑之外没其他感悟。
很多人都认为“创造新的商业模式”,这就叫创新,这就叫酷,我想说的是,没人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雷军耍过无数次猴,但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只要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什么是风口?风口是新的商业模式么?是单纯的机遇么?是被炒爆的潮流么?之前评论里面居然还有人道貌岸然说什么互联网+如何如何,好像什么事情沾上互联网+就是风口了,就要起飞了,别胡说八道了,这叫带你装逼你也飞不起来。
从古到今,所谓商业模式,不外乎以物换物、低买高卖,千百年来任何商业模式也脱离不了其本质,互联网行业也不例外。
在03年04年的时候,当时还没Groupon,但各大BBS和QQ群里面早就出现了“团购”这个说法,并且生意还如火如荼,请问这算不算创新?05年06年的时候,还没有Uber,但各大高校周边就有了黑车,不少学校还有数不清的叫车QQ群,拼车QQ群,请问这叫不叫创新?在淘宝问世之前,依然发源于BBS,就有各种交易版块,跳蚤市场,当时eBay在哪儿?更不用说京东目前的集货模式在十几二十年前就被各个行业的线下批发商广泛采用,一站采购,批量配送,这又算什么?
无数人把创新二字狭隘理解为全世界第一个做这件事的人。所谓互联网创新,也就理所当然成了第一个利用互联网干某件事的人?但这群键盘侠一辈子都想不明白的是,所谓风口,是指顺应已有且成熟的模式;所谓风口,是指改善和优化已有的模式;所谓风口,是指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商业环节的中间成本,让买卖双方都获得更大利益。
创新也好,风口也好,产物都是工具、渠道、链条,变的是两端的对象、实现手段、落地方式、业务渠道,不变的恰好是“创新党”们簇拥的“新模式”。事实上,无论是Amazon还是eBay还是Uber还是Airbnb还是Groupon,都从来没有无中生有创造某种救世主般地新型商业模式,它们甚至都并非是电子商务概念的创造者,也非P2P模式的发明人。
之所以国内有这么多人对国外公司顶礼膜拜,对国内公司嗤之以鼻,其实归根结底还是TMD穷。当然,这里的穷跟你有多少存款和房产没半根毛的关系,我说的是思想、胸怀和见识。
我只听说过某牛逼人物预判很准,踩点很准,没听说过谁画饼很准的。非要自己在地上画个点再自己踩上去,还觉得自己是占领了新大陆了,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傻x。
风口这两个字精辟之处在于,机会就像风,不管你想不想、敢不敢或者会不会飞,风就在那里。
若非要纠结0到1的创新,我觉得他们可以去膜拜万年前发明以物换物的那帮原始人。
关于原因的具体分析已经有很多答案了,其中都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互联网创新成果能够在国内得到比美国更加广泛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本身对应的传统产品差强人意,很容易被新技术所颠覆,而美国已经有很多成熟并且根深蒂固的传统产品了,相应的互联网创新更多的是围绕现有的产品,这里补充一个事例。
美国作为信用卡的发源地,加上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自然有着成熟的市场和广泛的用户群,无论是在实体商店还是网上基本上绝大部分地方都能毫无障碍的使用信用卡,而且各大发卡行出于市场推广的目的,都有很多的促销手段,比如一张卡加油95折,另一张卡购物一律9折一样,所以很多人不得不带着一个钱包的信用卡出门,这显然很不方便,因此也有了好几家相关的创业公司
已经发行了第一代产品的coin
还在预售的plastc
这两家的产品大同小异,原理上就是一张有类似银行卡的磁条和芯片的智能卡片,可以直接在POS机上使用,其中可以存储用户的多张信用卡信息并且能在不同的卡之间切换,这样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钱包爆炸啦!
还有已经IPO的Square,插在耳机插孔上的随身POS机,方便各种小业主,看起来萌萌哒
然而在天朝,信用卡的使用并没有那么畅通无阻,盗刷的风险,不完善的征信机制,因此大部分情况刷卡还要输密码,还款的时候还有可能要跑趟银行。。于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等在线支付手段便取代了信用卡本来应该有的功能,而且可以做的更方便。POS机无论如何也是需要额外配置的,并且也不是随处可得的,而在线支付只需要通过扫二维码便可以完成,除了带摄像头的大屏智能手机不需要任何额外的硬件,似乎更加代表了未来支付的方向。
这个例子中的中美在互联网创新上的差异很明显不是因为技术决定的,而更取决于前文提到的原因,尽管美国也有很多取代现有支付手段的技术,但要么是限于平台(Apple Pay, Android Pay),要么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比如Visa, mastercard等等发卡行的在线支付)。结果就是在支付领域,中国反而有了后来居上的态势,实现了进一步的智能化,而实体卡恐怕还要在美国存在很久了。
首页看到了那位的回答,因为言辞有些激进,所以点了踩……对不住了大哥我已经取消了……
不过他说的挺对的,知乎确实有点歪了,题主说的“消费互联网”和举例电商,个人认为确实没有墙的责任,但是确实喷墙的朋友有点多了。
记得第一次双十一结束的时候网络出现一则新闻,说的是国外极客圈被震惊了,因为他们想不通怎么牛逼的架构能扛得住这么大的交易量还几乎不出错(说几乎是为了保险,保不准谁出来说他交易出了什么错,但是我确实没看到这方面的报道)。
中国在电商方面确实比国外要牛得多,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其他主要国家商品零售业发展时间早,实体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成熟,规则、法律和服务都比较完善,电商的出现并不能完全撼动实体商品交易市场的地位。而由于市场发展的时间长且成熟,进入实体店面交易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一旦成为了文化,新兴的交易渠道撬动这块蛋糕便越发的难。中国就不一样,由于我们的传统零售起步晚,相关政策、法律和服务都没有发展完善,尤其是土地制度和交运制度导致的成本高昂极大制约了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此时出现了成本低廉而且更方便的商品交易方式,潜藏的甚至一定程度上透支的购买力一下爆发了出来,十几年内养大做强了本土电商。每次想到这里就想起一个例子: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欧洲的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北美力压欧洲,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尚未结束,中国电商乃至一批互联网企业兴盛,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的这几年,没有过多传统桎梏的电商跑马圈地大砍大杀,这并不是偶然。
我国电商公司的技术确实是不错的,之前知乎有个问题问BAT的技术水平,阿里的一位不知道什么官官出来答过,说技术上我们确实是赶不上世界一流的互联网公司,但是至少也是中上水平,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确实有借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春风向世界第一梯队迈进的劲头,这几年我们也从诸多消息看到了他们的努力和布局(作死的百度被我排除在外),衷心希望各家公司不要再靠墙活着,要有挑战巨头的野心。
我不否认中国电商存在的不足,比如假货问题,但是我觉得这恰恰是合理的,电商发展太快,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待培养,总不能买东西挑最便宜的吧!总得让他们知道便宜没好货吧!尤其是现在各家还处在跑马圈地的时候,占领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当市场饱和的时候,商人才有更大的动力去打假和完善服务以此提高用户粘性,现在某些平台打假不力不过是因为眼下他们还没有这方面迫切的需求而已,真到了比拼用户粘性的时候他要是还纵容假货,那就离死不远了,这并不是劣币驱逐良币,而是还没到市场调节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时候。
小白强答,还望各位轻喷,心脏的材质不好,容易碎n(*≧▽≦*)n
不止是互联网,中国的各方面发展都伴随着自身的特色。
我国的消费一直存在着一种情况,那就是排浪式。而这种排浪式的消费进程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技术的改革,一是我国人口基数的庞大。技术如同水坝的闸口,巨大的消费需求如同水库中储存的水。当技术的改造足以是产品的单位成本降到人们可接受低位时,消费就会呈现巨大的爆发。
以我国不同时代结婚需求不同可以看出。从五六十年代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到八九十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再到手机,电脑,汽车,房子等。四大件的转变说明了我国技术的不断提高。从马克思到共产党的领导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直是重要思想。
历来经济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大的公司企业也是在关键时期抓住了关键的技术,成功引领或者参与了技术变革从而从接下来的消费的爆发中取得利益。如我国的家电产业中的海尔美的等,手机电脑中的微软、苹果、IBM、戴尔,汽车中的BBA、通用等,房产中的大公司美国的特朗普、中国也火的不行。
08年经济危机后,政府发现中国现有的市场已经足够促进自身的消费、投资以及后续的技术的不断改进发展。所以从08年开始加之以前互联网发展的积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各类产品服务等通过互联网(包括技术与模式)嫁接,如洪水一般快速渗透,渠道从一线城市不断下沉。实现了中国消费市场从上至下的开拓。
可以说互联网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快速的拉近了供给端和消费端的距离,加之如腾讯等内容服务精神交流的抚慰。提高了效率激发了市场,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消费产品服务的多样性来看。
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互联网在美国等的发展模式。与我国的发展具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方面美国的互联网也在进行人们之间沟通的服务,如FB、Twitter。由于大家都伴随着互联网的春风,所以在这方面没有高低之分,甚至中国的ott在一些方面要发展的比较好。
另一方面美国的互联网在寻求与其他产业的快速结合,这些产业主要体现在整体社会的改造,而且特别偏向于供给端的开发技术的研究。而中国在这方面要弱一些,中国的主要集中于消费效率的提高。所以我们也会看到最近国家不断强调的供给侧改革,原因就在于供给侧技术是一定的情况下,效率的提高终有尽头。而如果想使经济不断发展(交易的不断提高,包括频率和质量),那么通过一轮轮的技术改革是唯一的真正解决方法。
我们人口总量那个大啊,只要拿到1%的目标用户就超过很多国家的人口总数了。这对互联网是好事。
所有去美国感受了半年以上的人都会得出这个结论吧,至少2013年我就这么认为了。大佬们得出结论的时间会更早。
因为美国大部分的百货商店,传统销售商或品牌都在同时运行线下和线上商店,而且线上商店的体验一点不比amazon和ebay差。比如买polo,就去;买ck,就去;再比如卖化妆品的sephora有官网,卖电器的bestbuy也有官网;同样地walmart有官网,target也有官网。百货公司macy’s, nordstrom这些也都有官网。换句话说美国并不需要那么多amazon和ebay。
那么为什么美国的传统销售商的网络业务发展平稳,但中国大部分传统销售商没有发展网络业务呢。很同意上面一个回答,就是“穷”。
美国的百货公司在长期竞争下,已经形成了多寡头的局面,也就是只有那么几家。比如macy‘s, nordstrom, saks fifth avenue等,从低端到高端,屈指可数。(美国的每一个购物中心仿佛都是克隆出来的)。而每一家的总营业额是相当高的,比如macy’s 2015年销售额是281亿美元。从这个体量上来说,拿出一部分钱开辟自己的线上部门不是难事,其独立运行的官网比去amazon或者ebay这样的平台成本要低得多。
而中国的百货公司还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你的家乡一定还有xx第一百货这样的地方。拿南京新百来说,一年的营业额不过30多亿人民币。但已经是中国百货业的翘楚。所以在中国,大部分传统零售商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开辟自己的线上部门。各品牌的能力就更小,最多也就是在天猫或者京东有个主页而已。否则聚美,唯品会,1号店这些网站根本没有机会。唯一可喜的是苏宁在京东已经占领市场后才后知后觉地办起了苏宁易购,却为时已晚。
其实中国电商的先进性体现在电子支付和物联网的平推。这是走出了传统电商走电视购物的模式。
如果到现在还体会不到这两个模式对未来消费模式和商业模式的颠覆,当然不能理解这个先进性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