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人:高聪 初入职场

回复 ( 10 )

  1. 司马懿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谢 @Joe De 邀请,终于有一个产业组织和竞争策略分析的题目可以回答了 ,激动啊^_^

    先说答案:国际石油市场是正在走向完全竞争的寡头垄断。

    先从OPEC说起,OPEC是一个在博弈论、竞争策略分析抑或产业组织方面都经常举的例子。

    首先OPEC是一个合法的卡特尔。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卡特尔在很多国家都是明令禁止的,毕竟卡特尔是赤裸裸的对反垄断法和竞争政策的挑衅,基本上国家发现一个处罚一个。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流派就叫竞争策略分析,欧盟有一个DG competition commission,每个国家也有相应的competition authority,里面都雇佣了很多经济学家、律师和公务员来专门监控各个行业看有没有卡特尔的出现。所以在国家这个层面,卡特尔很难长期存在。

    但是国家和国家之间没有外在的第三方力量去制裁,是真正的不受限制的长期博弈,所以OPEC的存在也验证了重复博弈下真的存在合作均衡。一个完美的卡特尔,是像一个国家那样生产,然后分钱。注意,这里就有问题了,我们在平常看四个小方格的重复囚徒困境的时候,往往都是假设企业是对称的:

    这种情况下,相对非常容易达到完美的垄断,因为大家彼此一样,互相监督对方不要产多了就好,产多了自己也通过大量生产来惩罚对手就行。而因为有这个惩罚的存在,大家都小心翼翼的维持合作的均衡。

    但是现实完全不是这样的——首先OPEC很多个国家,监督成本巨大,其次每个国家产油的成本,油的储量不一样,还有就是每天能够开采的最大桶数都是有区别的,一句话,生产能力有高低。那么分配额度的时候,自然每个国家分配的额度也不一样,这其实也造成了每个国家加入和偏离OPEC这个卡特尔的动机有高低。

    那么谁最有动机偏离这个卡特尔的完美垄断均衡——也就是偷偷的产油呢?自然是小配额国家。给定油价提上去了,小的产油国,比如科威特就可以耍滑头了。我一个小国家多产1/4的原油,可能对油价的影响也并不太大,但是我自己可能会多赚了1/5的利润,而沙特阿拉伯则不然,沙特是配额最大的国家之一,如果沙特仅仅因为科威特一个小国家多生产多了一些而去“惩罚”对方,所谓的惩罚就是通过大量生产来拉低原油价格,吃亏最大的还是沙特自己……

    所以这个时候沙特就会很“善良”的自动减少自己的产量,将原油价格再拉上去一点点,相当于沙特实际上把自己的配额主动的让一点给科威特。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沙特的宽容,而是沙特出于自己的利益必须这么做,否则油价整体下调,对沙特这样的配额大国来说的损失更大,反而不如主动让渡一部分配额给小国。

    OPEC这些个国家,表面上看是重复的囚徒困境合作博弈,实质上是智猪博弈,大的产油国(沙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联酋带着一群小弟玩)通过调整自己的产量,在小的产油国不过分索取的前提下,通过经常性的主动让利来维持着一个相对的高价,最大的防火墙就是沙特,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沙特往往都是充当油价“最后的保证人”角色。

    与此同时,OPEC还和俄罗斯有着密切而不友好的联系,因为俄罗斯是OPEC之外最大的产油国,维持油价,没有俄罗斯一定程度的配合也是不可能的,但是问题在于俄罗斯一直不太配合。所以粗略的来说,国际石油市场“应该”是OPEC和其他以俄罗斯为首的非OPEC产油国之间的寡头竞争。

    现在我们来看看2017年1月的配额图:

    这份协议被誉为近年来最成功的限量协议。表面上看,这份协议非常好,几乎除了伊朗之外的其他国家都参与了减产,甚至连俄罗斯(不在图中)在被欧美制裁的前提下都同意大量减产,表现出了充分的诚意——在达成这个协议之前,沙特等产油大国火力全开不停的生产石油,打压油价,很大程度上为了给俄罗斯“惩罚”——看,这就是博弈论里面寡头竞争重复博弈的惩罚!这样的举动反正OPEC也不是第一次做了……最终俄罗斯果然难得的听话了,承诺了非常优厚的减产条件。下图中可以看到,在达成协议之后,油价迅速上升 20%左右。

    在限量之后,沙特阿拉伯的配额依然遥遥领先,因为沙特的生产能力确实很大。但是沙特确实也作出了巨大的让步,主动减产量为历年之最;但是注意——利比亚和尼日利亚获得了无限制生产的特权(可能是因为战乱或其他内政原因),这对于价格的维持显然是没有好处的;

    其次伊拉克的减产主要是因为伊拉克已经享受了好多年的无限制生产,现在估计其他兄弟们看不下去了。而被ISIS占领的油井——总不会有人认为ISIS会协助维持国际油价吧?所以伊拉克地区的总产油量也未必比会缩减帐面上的那么多。

    这些都还是癣疥之疾,历史上中东或者其他OPEC成员国打仗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油价起起落落,都不能伤害到OPEC的根本,只要工业社会不断发展,发展离不开石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OPEC内部,OPEC和俄罗斯之间的相爱相杀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在一个正在扩展的市场,摧毁互相之间的基本信任的代价非常大,因为这意味着你贪图当前的蝇头小利,而在更加有利润空间的未来,你可能因为正在被惩罚,而失去了赚大钱的机会——所以每个国家都有很大的动机去维持现有的合作。

    真正对OPEC和俄罗斯,以及OPEC内部国家之间关系有潜在毁灭性影响的,目前来看是页岩油,其他的能源形式虽然也有可能,但是还不是燃眉之急。石油有了替代品,意味着这个市场的规模扩张会中断乃至于缩减,由此而造成的配额的缩水其实不算什么,这只是一点暂时的利益——最最重要的是战略性影响:在一个不断缩水的市场,维持卡特尔的存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大家都知道即便现在合作了,在未来市场也会变的更加没有吸引力,既然连未来都是无利可图的,合作也就变的没有那么有吸引力,那么为什么不抓紧现在,多生产一点是一点呢?

    按照简单的经济学直觉,如果页岩油产量增加,那么作为替代品的石油产量应该降低才对,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页岩油产量增加——或者哪怕有一个增加的预期,石油的产量可能不会降低,反而也会增加。这是一个基于经济学作出的有趣的推论,原因基于两点:

    1. 页岩油增产,石油必须增量降价才有竞争力;

    2. 未来可能石油更加卖不上价格,不如现在先捞一把。一旦形成了这个普遍预期,往往会从一些小国背弃配额偷偷增产开始,然后逐渐传染,直到增产的数额大到让沙特也兜不住的地步,沙特别无选择,也会跟随其他国家一起放量生产,那么完全竞争的时代也就到了——这是夕阳产业的卡特尔崩溃的普遍路径,不过现在就断定OPEC的崩溃显然还为时过早,主要还是要看页岩油能带来多大的威胁。

    在国家内的卡特尔将要崩溃的时候可比这热闹多了,有些企业甚至会争先恐后的去国家的竞争策略委员会去告自己的同伴,做第一个告密者来换取自己的豁免权……关于这个豁免权的研究也很有意思,因为和主题联系不大,在这里就不多展开了。但是因为OPEC是国际的合法卡特尔,注定没有这个风景可以欣赏了。

    最后推广一下竞争策略分析这个研究方向。在欧洲和美国,这是一个还算比较大的,和现实联系非常紧密的经济学和法学的交叉分支。因为这个学科和经济学抽象理论不同,这个对现实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判定是否违反竞争条例,是否涉嫌卡特尔等等,都是能开出成千万上亿欧元的罚单的——比如微软Windows绑定windows media的案子,微软就支付了5亿欧元(微软是欧盟竞争委员会的大提款机,至今大约支付了快30亿欧元了……)所以这方面各国政府和公司的相应预算也比较宽裕,双方都要雇佣大批的律师和经济学家来进行分析和扯皮,这对于经济学研究者来说,都是大量的业界工作机会啊^_^ 而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更是前脚在大学做教授,后脚去国家或者欧盟做竞争委员会的首席经济学家,业界和学界两头跑,不但报酬丰厚,也给自己的研究带来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就我所知,英国的竞争委员会的顶级律师和经济学家就有拿到税前一百万英镑每年薪水的。所以有志于从事经济学研究的知友也可以考虑一下这个方向啊。

  2. Manolo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Joe de邀。前述几个回答已经很好,这个回答更多是对 @司马懿 回答在理论上的补充,或可看作一个很长的评论。如果熟悉近年来连续时间重复博弈上的一些成果,或许我们更应该问的是:如果不能完美监督对方,为什么厂商间竟然可以勾结起来?回答可能有一点点技术性的内容,如果对此不感兴趣可以直接看中间加黑部分和最后的结论。

    熟悉经济学的知友可能都知道古诺博弈,两个厂商独立决定产量来竞争,此时双方都可以得到大于0的利润。多次重复的古诺博弈均衡来自Abreu,Pearce和Stacchetti 1986的经典论文:双方成功勾结,都在单期古诺均衡水平之上生产。如果当期发现价格低于一定水平,则大打价格战来惩罚对方。此外另有一永不勾结均衡,双方始终按一期情形生产。

    APS 1986用的是离散时间,但其实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对现实生活来说,离散时间模型是比连续时间模型更好的近似。Sannikov和Skrzypacz在2007年做了连续时间情况的解。他们发现:假设两期古诺博弈时间相隔\Delta,当\Delta \to 0 时,无转移支付,两寡头间对称勾结均衡不可能

    考虑一重复古诺博弈,两寡头分别在\Delta2\Delta3\Delta等期行动。在t=n\Deltan是任意自然数时,两家企业各选择己方产量q_{1t}q_{2t} 。双方在[n\Delta,(n+1)\Delta]这段时间内将维持该产量。令Q_t=q_{1t}+q_{2t} ,则Q是这段时间市场供给的总量。

    令反需求函数是P(Q),双方无法直接观察到Q,只能观察到市场价格p_t=P(Q_t)+\epsilon_t。于是公司i[t,t+\Delta]时间内收益是\Delta q_{it} [P(Q_t)+\epsilon_t]。令Z_t是以0为起点的布朗运动,于是可将企业i 总收益函数写成\sum_s \Delta q_{is}[P(q_{1s}+q_{2s})+\epsilon_t]=\int q_{is}[P(q_{1s}+q_{2s})+\epsilon_t]ds+\sigma dZ_s 。将前式中\epsilon_t 看作[t,t+\Delta]时段中平均冲击,则有\epsilon_t=\frac{\sigma}{\Delta}(Z_{t+\Delta}-Z_t),此时\epsilon_t \sim N(0,\frac{\sigma^2}{\Delta})

    假定企业风险中性,则0时刻企业i期望收益为E[(1-e^{-r\Delta})\sum_t e^{-rt}q_{it}[P(Q_t)+\epsilon_t] ,其中(1-e^{-r\Delta}) 是此类问题常用的正规化项,r是双方共同的贴现率。作者同时假定反需求函数P连续递减两次可微,满足边际收益递减,即\frac{\partial^2}{\partial Q^2}QP(Q)<0(1),同时有对对手任意策略q \in [0,\overline{q}],当期最优反应小于\overline{q},即[\frac{\partial (q^{'}P(q^{'}+q)}{\partial q^{'}}]_{q^{'}=\overline{q}}<0(2)。最后,双方成本恒为0

    由前两个假设可知一期古诺博弈中纳什均衡对称唯一,且q<\overline{q}。注意到双方面临的问题都是给定对方需求后,针对剩余需求最大化,即max_q P(q+q_j)q。微分此式两次,再用(1)即知问题凹,故解唯一。又注意到双方最优反应需要满足一对形如P^{'}(Q)q_i+P(Q)=0的条件,两式相减即得P^{'}(Q)(q_i-q_j)=0,此式仅当q_i=q_j时成立。检查边界条件即得对称性和唯一性。

    令一期古诺博弈纳什均衡中产量是q_N ,记此重复博弈中双方支付可达到集合是[\underline{v},\overline{v}],于是所证命题转化为当\Delta \rightarrow0\overline{v}=P(2q_N)q_N。这就是完全没有勾结时双方得到的效用。用APS 1986,不妨假设双方首先维持高价,随后每一期观察市场价格,如果价格低于c,即p_t \in [0,c],则启动惩罚,将价格压至0。如果惩罚最严厉的情况下勾结不可能,则勾结不可能。

    这里的直觉在于:假定存在一个勾结均衡,此时双方产量q,市场价格P(2q)+\epsilon,满足均值是\mu的正态分布G 。假定其中一方偏出到q^{*}(q)>q,此时市价是P(q^{*}+q)+\epsilon,满足均值是\mu^{'} ,的正态分布G^{'}。如果临界点是c,发动惩罚的概率上升G^{'}(c)-G(c)。因为\Delta出现在正态分布标准差的分母位置上,当\Delta \rightarrow0时,己方无偏离而对方惩罚概率会变得非常大,横竖也是要被惩罚,还不如开足马力生产。

    利用APS 1986可知\overline{v}(x)=max_{q,v(x)}(1-e^{-r\Delta})qP(2q)+e^{-r\Delta} \int_{-\infty}^{\infty}v(x)g(x)dx ,其中激励相容约束是\forall q \in [0,q^{'}], (1-e^{-r\Delta})(q^{'}P(q^{'}+q)-qP(2q)) \leqslant e^{-r\Delta}\int_{-\infty}^{\infty}v(x)[g(x)-g_{q^{'}}(x)]dx ,且v(x)满足v(x) \in [\underline{v}(\Delta),\overline{v}(\Delta)]。其中q是当期供给量,g_{q^{'}}q+q^{'}对应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

    解这一问题的常用方法是弱化约束。利用r\Delta \leqslant \frac{1-e^{-r\Delta}}{e^{-r\Delta}} 这一事实,考虑一方对当期最优反应的偏离,前一约束可写成q^{'}=q^{*}(q):r\Delta(q^{'}P(q^{'}+q)-qP(2q)) \leqslant \int_{-\infty}^{\infty}v(x)[g(x)-g^{'}(x)]dx 。再将上式中待优化量\overline{v}(\Delta)换成\overline{v}_R(\Delta),同时可将第二个约束弱化为\overline{v}_R(\Delta)\in [0,\overline{v}_R(\Delta)]

    证明最终命题需要两个辅助命题。首先,给定C>0\mu-\mu^{'}>0,对任意\varepsilon>0,只要\Delta>0足够小,对任一满足C\Delta=G^{'}(c)-G(c)的偏离,对方没有偏离而自己发动惩罚的概率总是大于O(\Delta^{\frac{1}{2}+\varepsilon}) 。证明不复杂但书写繁琐,可见原文附录。

    第二个命题:令g是前述G对应密度函数。给定D>0,给定D\Delta \leqslant \delta \int_{-\infty}^{\infty}v(x)[g(x)-g^{'}(x)]dx\forall x \in R, v(x) \in [\underline{v},\overline{v}]两项约束,则优化问题max_{v(x)} \int_{-\infty}^{\infty}v(x)g(x)dx有唯一解。对c \in [-\infty,\frac{\mu+\mu^{'}}{2}] ,当x>cv(x)=\overline{v} ;当x<cv(x)=\underline{v}。直接用拉格朗日方法再注意到\frac{d}{dx} \frac{g^{'}(x)}{g(x)}<0即证。

    接下来就可以直接证明。首先,令D=P(q^{*}(q)+q)q^{*}(q)-P(2q)q ,由反需求函数连续性可证这大于一个很小的正数,不妨记为\phi 。再由连续性可知,得到最大利润的偏离必有界,此时价格必有下界,不妨记为M。固定q ,将D 代入放松约束后的优化问题,可以发现此时问题完全满足命题二中的形式,直接得到v在大于c时等于\overline{v}_R(\Delta),小于等于c时等于0

    L=\int_{-\infty}^{c}[g^{'}(x)-g(x)]dx,即直觉一段中提到惩罚上升的概率。再令v_M是垄断利润一半,显然有v_M \geqslant \overline{v}(\Delta),由激励相容有r\Delta \leqslant \int_{c}^{\infty} \overline{v}(\Delta)[g(x)-g^{'}(x)]dx \leqslant v_ML。此时有L \geqslant \frac{r\Delta\phi}{v_M} 结合L定义可知L \sim O(\Delta)。再取定\Delta^{*}>\Delta>0C>0\alpha<1,给定前述ML的下界,再运用命题1,可知此时错误惩罚概率大于C\Delta^\alpha ,即\int_{-\infty}^{c}g(x)dx>C\Delta^\alpha

    再用前面结果,马上有\int_{-\infty}^{\infty}v(x)g(x)dx<\overline{v}(\Delta)(1-C\Delta^\alpha) ,又注意到P(2q)q<\overline{v}(\Delta) ,于是得到(1-e^{-r\Delta})P(2q)q+e^{-r\Delta}\int_{-\infty}^{\infty}v(x)g(x)dx<\overline{v}(\Delta) 。但是,根据放松约束后的优化条件,此处应取等号,这就推出了矛盾。取一小正数\varepsilon,不妨假设存在q \in [q_N-\varepsilon, \infty] 能够取到\overline{v}(\Delta),再用前式即有\overline{v}(\Delta) \leqslant (1-e^{-r\Delta})P(2q)q+e^{-r\Delta}\overline{v}(\Delta)。又lim_{\varepsilon \rightarrow 0} \overline{v}(\Delta)=v_N,QED。

    因此,在一般的连续设定下,勾结均衡不可能出现。不过,如果允许转移支付,双方处境都会变得更好。Sannikov和Skrzypacz在同一文章中证明了此时双方每期能得到最高收益是单期纳什均衡时收益的两倍,即2v_N。类似结论在厂商成本为凸时亦成立。因此,石油输出国联盟不易维持也就变得很好理解了。以上只是证明概述,具体内容及其它命题证明请见原文。有关此类连续时间重复博弈更多内容,可见Sannikov(2007)及Sannikov和Skrzypacz(2010)。

    参考文献:

    Sannikov Y. Games with imperfectly observable actions in continuous time[J]. Econometrica, 2007, 75(5): 1285-1329.

    Sannikov Y, Skrzypacz A. Impossibility of collusion under imperfect monitoring with flexible produc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7, 97(5): 1794-1823.

    Sannikov Y, Skrzypacz A.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repeated games with frequent actions[J]. Econometrica, 2010, 78(3): 847-882.

  3. ZHJN 农村黑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邀。

    早年是寡头垄断,现在正在向完全竞争演变了。因为产品是原油,接近标准化的大宗商品,当前从国家到地区到私人开采方非常多,价格在期货市场上非常透明。

    但是几个大生产商比如沙特阿联酋仍然占有很大的份额,有着比较强的定价能力,但是在页岩油技术的威胁下他们定价的能力越来越弱。

  4. Kshir Sagar
    理由
    举报 取消

    建议问问题的看The Prize。这本书由寡头 @PhilippeS 推荐,非常值得读。

  5. X King
    理由
    举报 取消

    看了一下其他的回来,来谈一下我的看法,也顺便扩展一下我的原答案,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不认为国际原油市场是寡头垄断(oligopoly),而是领头公司-边缘公司(dominant firm- competitive fringe)的模式:

    @司马懿 认为现在的国际原油市场是OPEC和以俄罗斯为主的非OPEC之间的寡头竞争。我同意OPEC有一定的垄断力,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寡头,但是非OPEC(以俄罗斯为代表)对原油市场的垄断力是微乎其微的。尽管俄罗斯在产量上和沙特不相上下,但是以下几个原因决定了他对石油价格的控制力远不及沙特:

    1. 调节产量的成本过高:想成为寡头,产商需要有能力通过调整产量来影响价格。沙特为此建立了可以对所有生产,炼化,运输一体远程调控的系统,加上他比较集中的钻井(低于100)和油井(3000左右),调整几十万b/d的石油产量成本很低。相比较而言,俄罗斯有超过1000的钻井,和10多万的油井。这些油井还都在边远,气候恶劣的西伯利亚等地方,调整产量的成本极高。

    2. 石油生产的决定权不集中:沙特的所有石油生产都高度集中在Saudi Aramoco,尽管闹着要上市,但是至少现在还是被沙特皇室牢牢控制,自上而下的行政控制效率很高。而俄罗斯,在2000s早期的时候是几个石油大亨控制,现在虽然像Rosneft, Lukoil和Gazprom都是普金的亲信在管理,但毕竟是上市公司,有部分私有化的股份,克里姆林宫调整产量的决策不是轻易能被执行。

    3. 基础设施是瓶颈:假设俄罗斯想通过提高产量来控制价格,他多生产出来的原油不一定能转化为出口。原油产地都在内陆,把原油运到欧洲和亚洲市场要用的管道等的投资很大,造成的后果是增加运输能力的投资周期很长,一旦投入运作,有很大的动力以最大的产量来生产(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差别大)。

    虽然有很多研究分析OPEC的垄断力,基本没有研究去分析俄罗斯等 非OPEC的垄断力的。因为大家都观察到,俄罗斯是一直处于最大产量,没有剩余产能,从来不会主动做一个摇摆产商(swing producer)去影响石油价格。而且,就算他和OPEC达成减产协议,执行也是问题诸多,1999年和2002年的减产协议后,他不仅没减,反而增产了。去年年底的减产协议,他到现在的完成度也只有不到一半。顺便说一下,14年到15年OPEC一直保持产量不是为了打击俄罗斯,也不是“寡头竞争重复博弈的惩罚 ”,他们针对的是美国的页岩油。

    其他的非OPEC国家都和俄罗斯类似,或者垄断力更差,所以,在研究国际石油市场结构的时候,大家都把非OPEC当做一个竞争性边缘(competitive fringe),价格接受者。争论的焦点是OPEC是怎样一个组织,他到底是一个松散的寡头的联合体,还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卡特尔,或者是以沙特为首的一帮核心国家才真正掌控垄断力。我是倾向于接受最后一个解释,尤其是如今剩余产能基本集中在沙特,阿联酋,卡塔尔这几个国家。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石油市场的环境是变化的,有时候趋向于完全竞争,有时候趋向于OPEC价格控制:

    1. 在面对大的外部冲击时,OPEC相对而言可以有效的控制市场。98-99和08石油大跌时,OPEC的控制是有效的。在石油产量突然短暂降低时,OPEC往往也会有效的增产,防止油价过高,比如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时候。而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市场对OPEC配额变动的反应往往不是很强烈。

    2. OPEC对市场的控制力还和他的剩余产能的大小有关,2000s中期开始,石油价格一路飙升,经管OPEC多次警告价格过高,要提高产量来压低价格,但是完全被市场忽略了,因为那时的剩余产能严重缩水,所以能提高的产量有限。

    3. OPEC对油价的短期控制总是强于长期控制的,这是因为石油的需求价格弹性在短期很小,但是长期相对而言较大。

    几个回答说到国际石油市场正在走向完全竞争。现在看的确有这样的趋势。在2000s初的时候,几大石油机构IEA之类的都预测将来OPEC的市场定价能力会越来越强,谁都没预测到后来出现的页岩油革命。除此之外还有新能源的崛起,有可能石油的需求价格弹性变得很大,那OPEC的垄断力就会被大大削弱。

    ———————————————————————————————-

    如果你说的是上游,那现在的国际石油市场接近于dominant firm-competitive fringe的模式。OPEC是dominant firm,非OPEC是competitive fringe。非OPEC作为价格接受者,在给定价格上最大化产量。OPEC面对剩余需求,通过控制产量,来影响价格,达到利润最大化。

    当然这只是简单的模型。市场的真实运行要复杂的多。比如14年底OPEC为了打击页岩油产商,就放弃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继续开足马力产油,造成油价从100多一路跌倒30以下。几个月前,他们又达成协议,要减产,油价相应回升到50以上。

    还有复杂的地方在于OPEC是不是有效的垄断cartel。一方面,产量限额一直没有被严格遵守。另一方面,各种地缘冲突使得很多成员国的油产说断就断。基本是沙特单方面在调节自己的产量来控制价格,当然很多时候沙特自己也力不从心。

  6. simpson bill
    理由
    举报 取消

    ‘close to a perfectly competitive “

    “When disciplined, each OPEC member was given a
    production quota to limit total output. As their war escalated and desperate for money,
    both Iran and Iraq starting producing amounts beyond their quota and selling the extra in
    the oil spot market at a price below the official OPEC price. Observing this behavior,
    other OPEC members such as Libya, Nigeria, and Venezuela, decided to earn extra money buy
    also exceeding their quotas and selling the surplus in the spot market. Soon, the spot
    price of oil started a rapid decline, and oil firms found ample supply in the spot market.
    With changing circumstances, the OPEC oligopoly had no choice but to fold its cards and
    abandon production quotas and official prices. Today, the crude oil market displays
    behavior close to a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 Price is determined by the demand and
    supply for crude oil and producers can sell as much as they want at the spot price.”

  7. yy20140811
    理由
    举报 取消

    这个问题,我想详细回答。

    先占个坑 🙂

    好吧,我发现这道问题的答案能写一本书,而且除了高票答案的原油,还有油品化工 ,它们所展现的市场都不一样的,我试试还能不能简洁地回答..

    原油:竞争市场

    原油市场是全球最成熟的商品市场。尽管大多数原油是由相对较少数的公司和国家提供,并且通常在远离消费点的偏远地区出产,但原油贸易量之大和全球性之广别无商品能与之匹配。近80%的国际原油交易都是通过海运油轮交付,石油交易商能够快速将货运送到价格更高的市场。

    由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亚洲)的需求快速增长,油价现在很高。随着这些地方的需求增长,更多的石油货物往这些国家,其他国家的价格必定上扬,一些石油生产国的政治动荡也导致高价格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大型石油生产卡特尔,确实有影响世界价格的一些能力,但OPEC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随着非OPEC国家的供应迅速萎缩,

    另外众所周知,原油定价和对冲大都通过期货实现。期货合约是金融交易所出售的高度标准化商品,促进石油的商品化,同时吸引比现货市场更多的买家和卖家。Flat price is sometimes even more twisted because of these prop tradings.

    (未完待续)

  8. 189cm肌肉帅哥
    理由
    举报 取消

    原油价格是华尔街一手操纵的 我完全不懂各位在说些什么 然后去年原油赚了10% 手动滑稽

  9. Dan
    理由
    举报 取消

    石油–只是另一种货币

    货币:本质就是实现物物交换的一种介质

    国际货币一般具备的两个条件:

    一是市场占有率高(即被广泛使用);二是要稳定。

    提升市场占有率的两个途径:

    在自有优势资源(即自己一定拥有资源性优势)情况下一般采用价格战;

    在对方陷于困境下采取并购战

    定价力:通常和市场占有率正相关

    石油,作为流通领域中仅次于货币的物质,已经具备了货币的本质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简单地替代货币。而目前国际油价以美元为标价,即石油与美元之间有非常强的传导性。石油币,只是另一种货币。

    从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优势群体(强国家)通过影响自己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介质(国际货币)的定价来实现物物交换的优势转移。

    货币战可以简化成如下的过程:

    先提升本国货币(由于可以自己印刷,属于优势资源)在对手方的流通领域的市场份额,提供“方便”的货币,大规模的投资;

    然后通过货币的迅速抽离,让对手方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经济陷于困境;

    这时,再用已经大幅“升值”的货币或投资或贸易来获取对手方的资源,实现物物交换的优势转移。

    有了上面各种概念,对于当下的“石油战”就可以有比较清晰地判断了。

    美国作为第一大石油消费国,通过中东战争为自己提供了稳定的进口石油作为国内消费的安全保障。即便拥有同样石油储备丰富的阿拉斯加也不开采,更不允许国内石油出口。国际油价原来由占市场份额最大的以沙特为首的OPEC定价。

    随着近十年来技术的进步,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幅增加,美国日产油(目前已达917万捅)已经接近并且比较确定可以很快超越沙特(900万桶)。原油已经成为美国的优势资源,谋求国际油价的话语权也就顺理成章了。

    要争取定价力就必须有相应的市场份额,但要打破目前国际市场供给的平衡,必定会动了沙特等盟友们的奶酪。恰恰此时乌克兰危机爆发(广场颜色革命背后同样有美国的影响),找一个“莫须有”的罪名(那架在乌克兰边界被打下来的马航客机的调查报告都还没出来!),利用人道主义的“道德枷锁”把欧盟裹挟了,一起制裁俄罗斯。对沙特而言,原油市场份额最大的威胁不在俄罗斯,反而是日益增长的美国页岩油。于是,一场以“征讨”俄罗斯为名,实质是传统产油国与新兴页岩油产油国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的石油价格战就展开了。

    美国,沙特和俄罗斯(非OPEC成员国)为目前国际前三大产油国。石油都是三国的优势资源,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价格战就会相当惨烈(要么体现在持续时间上,要么体现在拼价的深度上)。

    美国

    有石油,有美元,可以持久战,觊觎的是欧洲的市场份额

    沙特

    有石油,美元也不少(7500亿)希望逼退或者延缓页岩油和新能源对传统原油的替代速度

    俄罗斯

    有石油,但受制裁,出路减少。美元相对少(3000-4000亿)。努力保欧洲市场外,加快寻找替代市场(中国,日本,印度)

    委内瑞拉(95%经济来源为石油出口),厄瓜多尔(没有自己的货币,把美元作为本国货币)等以石油出口为支柱产业的产油国

    国际收入大幅减少,国内高通货膨胀,寻求资金支持

    欧盟

    通过建立起自己的货币体系,对冲了美国利用美元在物物交换过程中的优势转移。美国希望通过石油币来打入欧洲,建立新优势

    中国

    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受益最大!

    一是节约大量成本。日消耗约1000万桶,原来60%进口,即600万桶进口,现在已经飙升至超过700万桶。相对于去年十月100美元一桶的价格,去过今年均价50美元,则一年可节约外汇1200亿 美元以上。2014年GDP在11万亿美元左右,也就是相当于超过1%的GDP。这部分钱可以“花出去”。即便以“买两根油条,吃一根,扔一根”的土豪做法,也能为GDP至少贡献0.5%以上。

    二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2014年人民币指数(即对一篮子货币)上升6%以上多,仅对美元小幅贬值。稳定性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基础之一。对中国有石油出口的国家将倾向于以本国货币或者人民币结算。如委内瑞拉,由于生活生产物资基本靠石油的外汇收入来进口,油价掉一半,国内通货膨胀就上升一倍。如果把出口中国的石油换成以人民币结算,则这部分收入从中国进口物资就不会贬值。

    三是利用他国处于困境的机遇,大幅度地走出去,增加国际投资与并购力度。做的生意越大,使用人民币的机会就越大。即提升人民币的市场占有率,为进一步成为国际货币打下基础。

  10. liuyu
    理由
    举报 取消

    表示不认为什么别的油 现在能替代oil, 技术派看涨跌, 别的我都不认, 周期性的涨跌。

    我们村有菜市场, 我们镇也有菜市场,我们县城也有菜市场,市区超市也有的卖, 价格不会大差大离,谁卖也是看行市,回答完毕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