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邮箱*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说实话,本地有吸引力的企业还是缺乏。就目前接触到的各类企业以及很多同学信息反馈,缺少真正在创造的企业。还记得大四的时候受邀去猪八戒,说是创业者大会性质,去了发现,分享大会上,卖鱼的大哥说要让自己鱼塘走向互联网(他以为是CCTV致富经),旁边长发小哥说要为微商正名。我。。。我没话说
——————2017.01.18更新——————
昨天的《重庆市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十三五”规划》新闻发布会提到了「2020年建成国内互联网经济高地」这一目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我再和大家分析下。
首先是市民心态的转变。这是市政府首次明确表态「我市要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说明政府并非不重视互联网,更没有要放弃的意思。这个表态算是给各位一口认定「重庆不适合/不需要发展互联网」的朋友辟了个谣,也是给关注重庆互联网行业的朋友吃了个定心丸。如我上一次更新所说,哀莫大于心死,转型阶段最需要的就是信心;而现在政府的态度正是表明,我市有意向、有信心做好这个行业。这是个再好不过的兆头。
其次是行业根基的保障。会上指出的「网民达到1445万人,互联网普及率48.3%」等数据表明,之所以政府对互联网行业的扶持晚来了一步,正是因为之前一直在基本功上面补课,并且补课的成绩不错。这也证实了我原回答里第一条所说的论点:过去重庆本土的互联网氛围淡、市场规模小,但是随着过去几年经济高速增长、基础设施迅速完善,不久的将来便会是一片肥沃的互联网土壤。
然后是政府力量的引导。虽然我个人更崇尚市场推动的经济行为,但这次这个动作由政府牵头显然比市民自发搞互联网创业更靠谱。我在原回答的第二条和第三条说过,重庆是一个起步晚、人才储备少的城市,市民的理念和京沪相比要封闭不少,真要指望本地市民自发搞出一套互联网产业链来,恐怕要等上很长时间。对重庆这样一个后发的城市而言,自上而下的力量是快速追赶发达地区必不可缺的一个元素。所以现在政府愿意提供这个力量,对重庆的整个行业而言有着巨大的意义。
最后是扩大领域的决心。《规划》提出的「催生互联网数字传媒、互联网互动娱乐、体验式消费三大新业态」,以及「数字文化创意产品、数字影院、虚拟现实、网络视频直播等热门发展方向」的计划,则证实了我前一次更新时提出的论点:重庆发展互联网的目标不能局限在工业生产相关的领域,而是要覆盖文化、娱乐、消费等生活的各个领域,深挖重庆市场乃至整个中西部市场的各种新兴需求。不得不说市政府确实是非常有眼光的,比知乎上不少盲目看空重庆互联网行业、认定重庆只适合发展工业的网友看得更远、更透彻。
虽然这个规划目前看来还只是一个很宏观的东西,但无疑给重庆互联网行业的2017年开了个好头。如果能具体实施到位(重庆的政策执行力还是很值得期待的),那么接下来几年重庆的互联网行业必然会迎来一轮爆发式的发展。
——————2016.11.09更新——————
回答这个问题的三个月以来,我一直在观察知乎和其它社区上类似问题的讨论,也算是对大家的态度多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补充几句话:
第一,互联网绝对不是夕阳产业。将来互联网行业的确会逐渐褪去很潮很前沿的光环,但并不是被淘汰,而是会变成一个非常基础的门槛行业。就像我们开始研究相对论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经典力学了(相反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的经典力学素养才对)。互联网行业在未来就是一切新产业的根基和命脉,物联网、工业4.0都是它的延伸,而不是可以跳过互联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空中楼阁。没有互联网基础就去搞物联网,最多只能搞成代工厂。
第二,互联网行业并没有饱和。即使是狭义上的消费互联网也没有饱和,更没有过剩。过剩的是同质化的那部分领域,而不是整个互联网行业。只要社会还在发展,国民生活质量还在提高,就会不断涌现出新的需求。下等企业在旧需求的红海里面打滚叫唤行业饱和了,而中等企业会去发现新需求,上等企业更会去创造新需求、引领新的生活方式。后两种企业以及这样的企业精神,才是重庆互联网行业真正缺乏的。
第三,「分工发展」是个陷阱。川渝地区接近1.2亿人口,相当于英法两个大国的总和。这么庞大这么有潜力的一个地区,竟然有人相信「只需要有一座城市发展互联网就够了」这种鬼话?隔了300公里的两座城市,一个专门搞互联网,一个专门搞制造业,你跟我说这是合理分工?抱歉这不叫分工,这叫分化。阶级分化。
第四,没有哪座城市是天然适合或者不适合发展互联网行业的。互联网是靠人才堆出来的行业,重点是人改变城市氛围而不是城市氛围决定人。以重庆巨大的政策优势和人口优势,现在开始补课也为时不晚。但如果一直不重视吸引和留住互联网人才、甚至心甘情愿把人才拱手送到别的城市,那么重庆的互联网行业环境永远不会变好。物联网也不会。所有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高新产业都不会。
重庆现在还是很有机会的。唯一可怕的事情,是市民一个个都认为「我市不需要发展互联网」、「我市不适合发展互联网」、「我压根不关心互联网」。如果市民都不欢迎这个行业、不愿意为之努力,那么谁也救不了它。哀莫大于心死。
——————原答案分割线——————
说几点个人看法,手机码字就不提供详细数据了,权当抛砖引玉。
一是城市整体的互联网氛围较淡、本地市场规模较小。重庆人口基数大,但互联网普及率是比较低的。各种主流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数、流量和付费能力,不管按省排行还是按市排行,重庆基本上都进不了前十。本地市场没有互联网产品的巨大需求,自然就不会萌生出互联网研发的企业(不要妄想在如今这么激烈的竞争下一开张就直接辐射全国市场)。这个问题可能和重庆过去的经济基础较差、市民平均生活水平相比同级别的大城市较低有关,但随着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可以期待好转。这一项大趋势来说是有救的,乐观点看将来甚至可能成为逆袭的一个筹码。
二是针对互联网行业的本地人才培养不足。重庆的高校以理工、建筑城规、外国语、艺术等领域见长,而计算机、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方面恐怕只是国内中等水平而已。没有互联网的高端研发动力,也没有基础人才的大量稳定储备,这就导致重庆在互联网行业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而高校实力是一个很需要积累的东西,所以这个问题短时间内看不到有救的迹象。当然这一点理论上可以靠外来人才弥补。
三是本地市民视野不够开阔,不善于主动吸收新生事物。这一条应该说是整个川渝地区的问题。川渝坐拥西部最富庶的四川盆地,过了几千年小富即安的生活,文化上就像是一个自成一派的「国中之国」,对外界的流行趋势并没有多大兴趣。四川人、重庆人在某些流行话题(比如平权运动)上观念异常前卫,也并不是因为对外交流密切导致的观念开放,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这片自古以来就一直封闭的土地没有被中原的传统观念毒害得那么深而已。所以当国内各大城市互联网投资创业此起彼伏时,重庆的政策、资本和人才都没有表现出很大积极性想要及时跟上(或者说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去跟上),到现在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机。反观同样身处四川盆地的成都,虽然视野也远远比不上京沪,但作为老资格的川渝地区第一门户城市,几十年来和外界的交流远比重庆来得多(领事馆、交通枢纽等近水楼台)。成都的资本和人才深知互联网产业当前的价值和未来无限的可能性,所以不惜血本投身互联网行业,结果至少近几年在投资创业方面还算搞得风生水起。
另外我还想强调一点,一个城市的视野是很容易产生马太效应的。开放的城市很容易吸引更多开放的人才,形成良性循环(北京上海就是这样的例子,即使再怎么买不起房落不了户,人才就是不肯离开);而封闭的城市则连本地出身的那些视野开阔的人都很难留住,成为恶性循环。所以重庆市民视野不够开阔这件事,虽然有它的历史原因,但恐怕还需要经历几代人才能得到有力的改善。就这个问题来说,短时间内看不到有救的迹象。和前一条一样,这一条理论上也可以靠外来的人才和企业弥补。
四是城市的生活环境对外来人才不够包容。不够包容不是指主观上的地域歧视,而是客观的生活环境难以让外来人才适应。比如窗口行业不说普通话、出租车各种拒载乱开价、市内道路指引含糊等等。这些不包容在本地人和游客看来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打算定居此地的外地人来说都是门槛。以道路指引混乱为例:游客在洪崖洞找不到路,会觉得这个城市好魔幻好神奇,以后还想再来玩;上班族在重庆北站找不到路,只会觉得这个城市生活好不方便,不适合长期居住。
这种「不包容」存在于重庆整个城市,而不局限于互联网行业。只是因为重庆本身有巨大的人口红利,所以在需要吸收中低端人才的制造业领域体现不出影响;而对讲究人才流动、观念活跃的互联网行业来说,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障碍了。这个问题可能有救,但需要从很多方面做很多工作,把重庆变成一个更宜居更包容的城市才行。
五是没有可以和国际接轨的互联网企业文化,并且缺乏外来企业来带动。重庆是个很特殊的城市,有一套自己的游戏规则,和中国甚至世界其它地方都不太一样。这导致重庆在餐饮、零售、地产行业都曾或多或少有过「外来的和尚不会念经」的先例,很多时候第三产业都是本土产品碾压外来产品。但是互联网不同,互联网是个高效交流、高速学习的行业,不可能再像传统行业那样全靠本土的勤劳智慧跟上整个世界的前进速度。如果不积极沟通、主动融入,就会被越甩越远。
重庆能孕育猪八戒这样的本土互联网大鳄、以及一批新生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没有国内外一线大公司(比如腾讯阿里苹果谷歌)空降、带来国际化的企业文化和培养主流产品的研发土壤,那么重庆的互联网行业依然会保持着一种和外面的世界脱节、发展缓慢的状态。这个问题有没有救,取决于重庆能不能争取到一批这种性质的分公司(大x网这种完全不做研发的不算)。哪怕一家也好,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是筑巢引凤最关键的一步。
总结一下我想到的5点问题:
1、本地市场规模小(有救,并且正在改善)
2、互联网人才储备不足(暂时没救,但可以通过先解决4来缓解)
3、本地的人才和资本对行业关注度不高(暂时没救,但可以通过先解决4、5来缓解)
4、难以吸引/留住对外来人才(有救,但是需要政府的努力)
5、没有可以起到带路作用的外来企业(有救,但是需要政府的努力)
所以说到底有没有救呢?我认为靠重庆市民自发改善这个城市的互联网行业环境已经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见上面提到的2和3),只能寄希望于政府引导外来人才和企业文化(见上面提到的4和5)。坦白的讲,这恐怕是一件希望很渺茫的事,因为众所周知重庆的人力财力需要消耗在有很多「短期内更重要」的任务上。而等市政府真正有余力照顾这个「不那么重要的行业」的时候,很可能国内的几大互联网中心城市布局已成定局,只能去抢一些很边缘的市场了。
顺带一提,前几天黄市长和库克碰头这事,目前还不知道是不是想搞什么大新闻。如果黄市长真的有意把这个大凤凰引进来,那可真是功德无量。但我个人比较悲观地认为,黄市长此举是为了引进苹果相关的研发机构的可能性几乎为0(希望我被打脸),很大可能性又是硬件制造相关。当然如果合作搞无人驾驶之类的研发也不错,但那对拯救重庆互联网行业就没多少直接帮助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同时还是学计算机专业的重庆人,我也来说两句。
当初毕业的时候就一心想找工作留在重庆,我以为凭一个硕士学历找个一般点的工作应该没有问题,但我却被现实狠狠地打了一次脸,最后还是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
重庆的大多数工作单位是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军工企业以及民营企业。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要靠关系才能够进去,收入的话也还将就,福利好,这种企业对于家庭背景不是很好的同学就很难进去,即使进去了以后也是面临被别人压榨的份。而且这种单位里面的氛围也是按部就班办事,不可能具有互联网企业的开放,创新的精神。所以就不用指望这些事业单位来救互联网产业。
国有企业,重庆的国有企业大多数都是些机械制造汽车和重工业等。这些企业开的工资估计还不够互联网企业的零头,因为他们自己活下去都很难,就不可能开很高的薪水了。所以这些企业也不能开拯救互联网产业。
军工单位,重庆作为一个战略要地,拥有非常多的军工单位,这些军工吸引了很大一批人才。但是军工单位很多都是需要保密的,作风也比较老派,也没有那种开创进取的互联网精神,所以也不可能指望军工单位拯救互联网,但是这些企业里面拥有大量的人才储备,估计能够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动力。
最后还剩下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大多数是餐饮,服务和制造业。民营企业里面就有很多差别了,有的民营企业开的薪水还没有一个餐厅工人多,而且基本没有什么福利保障,有五险却没有一金。有的企业要好很多,但是企业里面没有一个比较有眼界的人来领导,全看老板怎么想怎么做。所以民营企业估计有可能能够帮助互联网产业,但个人觉得希望渺茫。
现在说说我为什么没有说重庆的外企,重庆除了惠普好点以外压根就没有什么互联网方面的外企好吗?没有外企来与内部的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互换思想,压根就不可能激发出灵感和创意,这也是重庆所面临最大的问题。
但是个人觉得重庆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首先重庆的文化是非常包容的,喜欢并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其次重庆市政府已经将大量的重工业,制造业等低端产业移出主城,为新兴科技产业腾出空间,并且对科技产业的政策也非常宽松,这对外资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果不是政治上的风波问题,三星,微软这些企业可能会入驻重庆。不过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小外企开始进驻了,相信会慢慢的形成一种浪潮,逐渐吸引到更大型的科技外企。
最后就是人才,上文中已经提到军工单位里面拥有大量的人才储备,一旦外企进驻,福利待遇必然会吸引这些人才。另外重庆人没有中原地区的那种传统思想的毒害,为人正直单纯,思维活跃,乐于交流,敢于活出自己的特色,尊重个性,特别是在90后等年轻一代的身上甚至可以看到一点西方的自由思想。所以一旦时机成熟,这些重庆的年轻人将会爆发出可怕的力量 to change the world.这才是拯救重庆互联网产业最大的希望。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如有纰漏错误还请原谅。
结论:没救,但也不用救。消费互联网的发展就应该放在成渝城市群中的成都,一如汽车制造、电子制造、化工等就应该放在重庆一样,分工协作才能产生良性圈层,否则成渝城市群永远是口号和形式,成渝两市都不会有跨越性的发展,更当不起所谓的“中国第四圈”。另外个人认为基于重庆传统优势行业如汽车等衍生的产业互联网,应该成为重庆下一步的重点。远的不说,车联网方面重庆总该成为全国Top 3吧,Fintech方面总该成为西部的Top 1吧。不过好像重庆市政府也没什么大动作。
没救的主要原因:
1、产业结构。重庆是二产突出的工业化城市,这决定了这座城市的DNA,这个,其实很难改。
2、人口结构。人口结构仍然以产业工人为主,加之重庆一流高校较少,更严重缺乏TMT相关王牌专业,无法形成互联网人才的生育土壤,所以互联网中高端人才流失大于引入(以前更多流向成都,现在北上深更多一些)
3、与成都PK不敌。其实这是基于12的结果。领事馆、各类科技类外企设置西部总部时优先考虑成都(成都可以辐射四川腹地甚至云贵藏),成都本身的人才储备和科技环境也优于重庆。而且,成都和重庆相距不到2小时(高铁),从成渝都市群的现状来看,很难同时孕育出两个互联网高地。
匿一个,简单说,重庆和北京的差距(不仅仅是互联网)就像中国和美国的军事差距一样大,互联网产业北京早就抢占了先机。
打个比方,美国的航空母舰用的蒸汽弹射器,这就好比互联网产业,最近美国的福特级装备了电磁弹射器,中国如何才能赶上美国?很简单,跳过蒸汽弹射直接上电磁弹射。
每次产业变革意味着弯道超车的机会,重庆在下一代产业如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早就布局,在不放弃互联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未来新兴产业。所以说重庆的互联网没救了,但不代表重庆的“互联网+”没救了,更不代表重庆没救了。等整个这一轮的产业转型成功,重庆成功实现弯道超车,不说北京,至少那时候的重庆会和深圳杭州站在同一水平上。现阶段不放弃互联网是对的,但不值得在互联网泡沫高企的时候依然去烧钱。
库克考察重庆的原因并非是重庆的互联网多强,而是考察重庆在下一代产业的布局,毕竟苹果也在转型,在iPhone业务下滑的同时,不可能做一辈子iPhone,况且苹果一直以来就是产业的先行者。
等重庆的下一轮产业起来了,就不必担心没有外来人才不来重庆了,重庆的人口结构甚至会大改变。
不得不佩服黄市长的高瞻远瞩,重庆新一轮产业没有起来之前炒高房价无异于饮鸩止渴。
最后,没在重庆买房子的赶紧买,重庆房价会在下一轮产业成熟的时候大涨。
看跟哪比,重庆这个经济地位非要跟北上广深一样那也不现实,互联网算三线水平(如果厦门,成都算二线的话)。目前来看,主要是缺乏一些巨头级互联网公司进驻重庆,为整个地区行业带来新思维,新方法。能不能吸引这些公司就看政府了。个人不太看好,毕竟隔壁就是成都,发展的已经相对领先了。
重庆的互联网趋势就是,也许服务本地可以,却不大可能走得出去,而更多的人,也只想做关于重庆的互联网业。
同问重庆互联网行业到底和北上广差距有好大?!
作为一个在重庆互联网瞎混了七年,近期面试了大小十几家公司的我,总感觉重庆的互联网发展还没起步就即将面临互联网泡沫的冲击,大公司天天喊招不到人,面试的时候总是拿北上广说事!小公司要不是给不起钱,要不就是完全不懂互联网,从以前的暴利行业撤资后。响应dang的号召,把钱砸进互联网!
请问这样的环境有救吗?
没有基础,
昵称*
E-Mail*
回复内容*
回复 ( 9 )
说实话,本地有吸引力的企业还是缺乏。就目前接触到的各类企业以及很多同学信息反馈,缺少真正在创造的企业。还记得大四的时候受邀去猪八戒,说是创业者大会性质,去了发现,分享大会上,卖鱼的大哥说要让自己鱼塘走向互联网(他以为是CCTV致富经),旁边长发小哥说要为微商正名。我。。。我没话说
——————2017.01.18更新——————
昨天的《重庆市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十三五”规划》新闻发布会提到了「2020年建成国内互联网经济高地」这一目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我再和大家分析下。
首先是市民心态的转变。这是市政府首次明确表态「我市要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说明政府并非不重视互联网,更没有要放弃的意思。这个表态算是给各位一口认定「重庆不适合/不需要发展互联网」的朋友辟了个谣,也是给关注重庆互联网行业的朋友吃了个定心丸。如我上一次更新所说,哀莫大于心死,转型阶段最需要的就是信心;而现在政府的态度正是表明,我市有意向、有信心做好这个行业。这是个再好不过的兆头。
其次是行业根基的保障。会上指出的「网民达到1445万人,互联网普及率48.3%」等数据表明,之所以政府对互联网行业的扶持晚来了一步,正是因为之前一直在基本功上面补课,并且补课的成绩不错。这也证实了我原回答里第一条所说的论点:过去重庆本土的互联网氛围淡、市场规模小,但是随着过去几年经济高速增长、基础设施迅速完善,不久的将来便会是一片肥沃的互联网土壤。
然后是政府力量的引导。虽然我个人更崇尚市场推动的经济行为,但这次这个动作由政府牵头显然比市民自发搞互联网创业更靠谱。我在原回答的第二条和第三条说过,重庆是一个起步晚、人才储备少的城市,市民的理念和京沪相比要封闭不少,真要指望本地市民自发搞出一套互联网产业链来,恐怕要等上很长时间。对重庆这样一个后发的城市而言,自上而下的力量是快速追赶发达地区必不可缺的一个元素。所以现在政府愿意提供这个力量,对重庆的整个行业而言有着巨大的意义。
最后是扩大领域的决心。《规划》提出的「催生互联网数字传媒、互联网互动娱乐、体验式消费三大新业态」,以及「数字文化创意产品、数字影院、虚拟现实、网络视频直播等热门发展方向」的计划,则证实了我前一次更新时提出的论点:重庆发展互联网的目标不能局限在工业生产相关的领域,而是要覆盖文化、娱乐、消费等生活的各个领域,深挖重庆市场乃至整个中西部市场的各种新兴需求。不得不说市政府确实是非常有眼光的,比知乎上不少盲目看空重庆互联网行业、认定重庆只适合发展工业的网友看得更远、更透彻。
虽然这个规划目前看来还只是一个很宏观的东西,但无疑给重庆互联网行业的2017年开了个好头。如果能具体实施到位(重庆的政策执行力还是很值得期待的),那么接下来几年重庆的互联网行业必然会迎来一轮爆发式的发展。
——————2016.11.09更新——————
回答这个问题的三个月以来,我一直在观察知乎和其它社区上类似问题的讨论,也算是对大家的态度多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补充几句话:
第一,互联网绝对不是夕阳产业。将来互联网行业的确会逐渐褪去很潮很前沿的光环,但并不是被淘汰,而是会变成一个非常基础的门槛行业。就像我们开始研究相对论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经典力学了(相反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的经典力学素养才对)。互联网行业在未来就是一切新产业的根基和命脉,物联网、工业4.0都是它的延伸,而不是可以跳过互联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空中楼阁。没有互联网基础就去搞物联网,最多只能搞成代工厂。
第二,互联网行业并没有饱和。即使是狭义上的消费互联网也没有饱和,更没有过剩。过剩的是同质化的那部分领域,而不是整个互联网行业。只要社会还在发展,国民生活质量还在提高,就会不断涌现出新的需求。下等企业在旧需求的红海里面打滚叫唤行业饱和了,而中等企业会去发现新需求,上等企业更会去创造新需求、引领新的生活方式。后两种企业以及这样的企业精神,才是重庆互联网行业真正缺乏的。
第三,「分工发展」是个陷阱。川渝地区接近1.2亿人口,相当于英法两个大国的总和。这么庞大这么有潜力的一个地区,竟然有人相信「只需要有一座城市发展互联网就够了」这种鬼话?隔了300公里的两座城市,一个专门搞互联网,一个专门搞制造业,你跟我说这是合理分工?抱歉这不叫分工,这叫分化。阶级分化。
第四,没有哪座城市是天然适合或者不适合发展互联网行业的。互联网是靠人才堆出来的行业,重点是人改变城市氛围而不是城市氛围决定人。以重庆巨大的政策优势和人口优势,现在开始补课也为时不晚。但如果一直不重视吸引和留住互联网人才、甚至心甘情愿把人才拱手送到别的城市,那么重庆的互联网行业环境永远不会变好。物联网也不会。所有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高新产业都不会。
重庆现在还是很有机会的。唯一可怕的事情,是市民一个个都认为「我市不需要发展互联网」、「我市不适合发展互联网」、「我压根不关心互联网」。如果市民都不欢迎这个行业、不愿意为之努力,那么谁也救不了它。哀莫大于心死。
——————原答案分割线——————
说几点个人看法,手机码字就不提供详细数据了,权当抛砖引玉。
一是城市整体的互联网氛围较淡、本地市场规模较小。重庆人口基数大,但互联网普及率是比较低的。各种主流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数、流量和付费能力,不管按省排行还是按市排行,重庆基本上都进不了前十。本地市场没有互联网产品的巨大需求,自然就不会萌生出互联网研发的企业(不要妄想在如今这么激烈的竞争下一开张就直接辐射全国市场)。这个问题可能和重庆过去的经济基础较差、市民平均生活水平相比同级别的大城市较低有关,但随着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可以期待好转。这一项大趋势来说是有救的,乐观点看将来甚至可能成为逆袭的一个筹码。
二是针对互联网行业的本地人才培养不足。重庆的高校以理工、建筑城规、外国语、艺术等领域见长,而计算机、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方面恐怕只是国内中等水平而已。没有互联网的高端研发动力,也没有基础人才的大量稳定储备,这就导致重庆在互联网行业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而高校实力是一个很需要积累的东西,所以这个问题短时间内看不到有救的迹象。当然这一点理论上可以靠外来人才弥补。
三是本地市民视野不够开阔,不善于主动吸收新生事物。这一条应该说是整个川渝地区的问题。川渝坐拥西部最富庶的四川盆地,过了几千年小富即安的生活,文化上就像是一个自成一派的「国中之国」,对外界的流行趋势并没有多大兴趣。四川人、重庆人在某些流行话题(比如平权运动)上观念异常前卫,也并不是因为对外交流密切导致的观念开放,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这片自古以来就一直封闭的土地没有被中原的传统观念毒害得那么深而已。所以当国内各大城市互联网投资创业此起彼伏时,重庆的政策、资本和人才都没有表现出很大积极性想要及时跟上(或者说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去跟上),到现在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机。反观同样身处四川盆地的成都,虽然视野也远远比不上京沪,但作为老资格的川渝地区第一门户城市,几十年来和外界的交流远比重庆来得多(领事馆、交通枢纽等近水楼台)。成都的资本和人才深知互联网产业当前的价值和未来无限的可能性,所以不惜血本投身互联网行业,结果至少近几年在投资创业方面还算搞得风生水起。
另外我还想强调一点,一个城市的视野是很容易产生马太效应的。开放的城市很容易吸引更多开放的人才,形成良性循环(北京上海就是这样的例子,即使再怎么买不起房落不了户,人才就是不肯离开);而封闭的城市则连本地出身的那些视野开阔的人都很难留住,成为恶性循环。所以重庆市民视野不够开阔这件事,虽然有它的历史原因,但恐怕还需要经历几代人才能得到有力的改善。就这个问题来说,短时间内看不到有救的迹象。和前一条一样,这一条理论上也可以靠外来的人才和企业弥补。
四是城市的生活环境对外来人才不够包容。不够包容不是指主观上的地域歧视,而是客观的生活环境难以让外来人才适应。比如窗口行业不说普通话、出租车各种拒载乱开价、市内道路指引含糊等等。这些不包容在本地人和游客看来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打算定居此地的外地人来说都是门槛。以道路指引混乱为例:游客在洪崖洞找不到路,会觉得这个城市好魔幻好神奇,以后还想再来玩;上班族在重庆北站找不到路,只会觉得这个城市生活好不方便,不适合长期居住。
这种「不包容」存在于重庆整个城市,而不局限于互联网行业。只是因为重庆本身有巨大的人口红利,所以在需要吸收中低端人才的制造业领域体现不出影响;而对讲究人才流动、观念活跃的互联网行业来说,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障碍了。这个问题可能有救,但需要从很多方面做很多工作,把重庆变成一个更宜居更包容的城市才行。
五是没有可以和国际接轨的互联网企业文化,并且缺乏外来企业来带动。重庆是个很特殊的城市,有一套自己的游戏规则,和中国甚至世界其它地方都不太一样。这导致重庆在餐饮、零售、地产行业都曾或多或少有过「外来的和尚不会念经」的先例,很多时候第三产业都是本土产品碾压外来产品。但是互联网不同,互联网是个高效交流、高速学习的行业,不可能再像传统行业那样全靠本土的勤劳智慧跟上整个世界的前进速度。如果不积极沟通、主动融入,就会被越甩越远。
重庆能孕育猪八戒这样的本土互联网大鳄、以及一批新生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没有国内外一线大公司(比如腾讯阿里苹果谷歌)空降、带来国际化的企业文化和培养主流产品的研发土壤,那么重庆的互联网行业依然会保持着一种和外面的世界脱节、发展缓慢的状态。这个问题有没有救,取决于重庆能不能争取到一批这种性质的分公司(大x网这种完全不做研发的不算)。哪怕一家也好,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是筑巢引凤最关键的一步。
总结一下我想到的5点问题:
1、本地市场规模小(有救,并且正在改善)
2、互联网人才储备不足(暂时没救,但可以通过先解决4来缓解)
3、本地的人才和资本对行业关注度不高(暂时没救,但可以通过先解决4、5来缓解)
4、难以吸引/留住对外来人才(有救,但是需要政府的努力)
5、没有可以起到带路作用的外来企业(有救,但是需要政府的努力)
所以说到底有没有救呢?我认为靠重庆市民自发改善这个城市的互联网行业环境已经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见上面提到的2和3),只能寄希望于政府引导外来人才和企业文化(见上面提到的4和5)。坦白的讲,这恐怕是一件希望很渺茫的事,因为众所周知重庆的人力财力需要消耗在有很多「短期内更重要」的任务上。而等市政府真正有余力照顾这个「不那么重要的行业」的时候,很可能国内的几大互联网中心城市布局已成定局,只能去抢一些很边缘的市场了。
顺带一提,前几天黄市长和库克碰头这事,目前还不知道是不是想搞什么大新闻。如果黄市长真的有意把这个大凤凰引进来,那可真是功德无量。但我个人比较悲观地认为,黄市长此举是为了引进苹果相关的研发机构的可能性几乎为0(希望我被打脸),很大可能性又是硬件制造相关。当然如果合作搞无人驾驶之类的研发也不错,但那对拯救重庆互联网行业就没多少直接帮助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同时还是学计算机专业的重庆人,我也来说两句。
当初毕业的时候就一心想找工作留在重庆,我以为凭一个硕士学历找个一般点的工作应该没有问题,但我却被现实狠狠地打了一次脸,最后还是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
重庆的大多数工作单位是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军工企业以及民营企业。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要靠关系才能够进去,收入的话也还将就,福利好,这种企业对于家庭背景不是很好的同学就很难进去,即使进去了以后也是面临被别人压榨的份。而且这种单位里面的氛围也是按部就班办事,不可能具有互联网企业的开放,创新的精神。所以就不用指望这些事业单位来救互联网产业。
国有企业,重庆的国有企业大多数都是些机械制造汽车和重工业等。这些企业开的工资估计还不够互联网企业的零头,因为他们自己活下去都很难,就不可能开很高的薪水了。所以这些企业也不能开拯救互联网产业。
军工单位,重庆作为一个战略要地,拥有非常多的军工单位,这些军工吸引了很大一批人才。但是军工单位很多都是需要保密的,作风也比较老派,也没有那种开创进取的互联网精神,所以也不可能指望军工单位拯救互联网,但是这些企业里面拥有大量的人才储备,估计能够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动力。
最后还剩下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大多数是餐饮,服务和制造业。民营企业里面就有很多差别了,有的民营企业开的薪水还没有一个餐厅工人多,而且基本没有什么福利保障,有五险却没有一金。有的企业要好很多,但是企业里面没有一个比较有眼界的人来领导,全看老板怎么想怎么做。所以民营企业估计有可能能够帮助互联网产业,但个人觉得希望渺茫。
现在说说我为什么没有说重庆的外企,重庆除了惠普好点以外压根就没有什么互联网方面的外企好吗?没有外企来与内部的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互换思想,压根就不可能激发出灵感和创意,这也是重庆所面临最大的问题。
但是个人觉得重庆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首先重庆的文化是非常包容的,喜欢并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其次重庆市政府已经将大量的重工业,制造业等低端产业移出主城,为新兴科技产业腾出空间,并且对科技产业的政策也非常宽松,这对外资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果不是政治上的风波问题,三星,微软这些企业可能会入驻重庆。不过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小外企开始进驻了,相信会慢慢的形成一种浪潮,逐渐吸引到更大型的科技外企。
最后就是人才,上文中已经提到军工单位里面拥有大量的人才储备,一旦外企进驻,福利待遇必然会吸引这些人才。另外重庆人没有中原地区的那种传统思想的毒害,为人正直单纯,思维活跃,乐于交流,敢于活出自己的特色,尊重个性,特别是在90后等年轻一代的身上甚至可以看到一点西方的自由思想。所以一旦时机成熟,这些重庆的年轻人将会爆发出可怕的力量 to change the world.这才是拯救重庆互联网产业最大的希望。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如有纰漏错误还请原谅。
结论:没救,但也不用救。消费互联网的发展就应该放在成渝城市群中的成都,一如汽车制造、电子制造、化工等就应该放在重庆一样,分工协作才能产生良性圈层,否则成渝城市群永远是口号和形式,成渝两市都不会有跨越性的发展,更当不起所谓的“中国第四圈”。另外个人认为基于重庆传统优势行业如汽车等衍生的产业互联网,应该成为重庆下一步的重点。远的不说,车联网方面重庆总该成为全国Top 3吧,Fintech方面总该成为西部的Top 1吧。不过好像重庆市政府也没什么大动作。
没救的主要原因:
1、产业结构。重庆是二产突出的工业化城市,这决定了这座城市的DNA,这个,其实很难改。
2、人口结构。人口结构仍然以产业工人为主,加之重庆一流高校较少,更严重缺乏TMT相关王牌专业,无法形成互联网人才的生育土壤,所以互联网中高端人才流失大于引入(以前更多流向成都,现在北上深更多一些)
3、与成都PK不敌。其实这是基于12的结果。领事馆、各类科技类外企设置西部总部时优先考虑成都(成都可以辐射四川腹地甚至云贵藏),成都本身的人才储备和科技环境也优于重庆。而且,成都和重庆相距不到2小时(高铁),从成渝都市群的现状来看,很难同时孕育出两个互联网高地。
匿一个,简单说,重庆和北京的差距(不仅仅是互联网)就像中国和美国的军事差距一样大,互联网产业北京早就抢占了先机。
打个比方,美国的航空母舰用的蒸汽弹射器,这就好比互联网产业,最近美国的福特级装备了电磁弹射器,中国如何才能赶上美国?很简单,跳过蒸汽弹射直接上电磁弹射。
每次产业变革意味着弯道超车的机会,重庆在下一代产业如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早就布局,在不放弃互联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未来新兴产业。所以说重庆的互联网没救了,但不代表重庆的“互联网+”没救了,更不代表重庆没救了。等整个这一轮的产业转型成功,重庆成功实现弯道超车,不说北京,至少那时候的重庆会和深圳杭州站在同一水平上。现阶段不放弃互联网是对的,但不值得在互联网泡沫高企的时候依然去烧钱。
库克考察重庆的原因并非是重庆的互联网多强,而是考察重庆在下一代产业的布局,毕竟苹果也在转型,在iPhone业务下滑的同时,不可能做一辈子iPhone,况且苹果一直以来就是产业的先行者。
等重庆的下一轮产业起来了,就不必担心没有外来人才不来重庆了,重庆的人口结构甚至会大改变。
不得不佩服黄市长的高瞻远瞩,重庆新一轮产业没有起来之前炒高房价无异于饮鸩止渴。
最后,没在重庆买房子的赶紧买,重庆房价会在下一轮产业成熟的时候大涨。
看跟哪比,重庆这个经济地位非要跟北上广深一样那也不现实,互联网算三线水平(如果厦门,成都算二线的话)。目前来看,主要是缺乏一些巨头级互联网公司进驻重庆,为整个地区行业带来新思维,新方法。能不能吸引这些公司就看政府了。个人不太看好,毕竟隔壁就是成都,发展的已经相对领先了。
重庆的互联网趋势就是,也许服务本地可以,却不大可能走得出去,而更多的人,也只想做关于重庆的互联网业。
同问重庆互联网行业到底和北上广差距有好大?!
作为一个在重庆互联网瞎混了七年,近期面试了大小十几家公司的我,总感觉重庆的互联网发展还没起步就即将面临互联网泡沫的冲击,大公司天天喊招不到人,面试的时候总是拿北上广说事!小公司要不是给不起钱,要不就是完全不懂互联网,从以前的暴利行业撤资后。响应dang的号召,把钱砸进互联网!
请问这样的环境有救吗?
没有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