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从业者怎么看上海市出台的「投资失败,政府补贴」政策?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最近,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天使投资风险补偿管理暂行办法》。按照规定,单个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失败,最高可获得600万的投资补偿金。这个“最具情怀”的风投激励政策,并没有收获鲜花和掌声,而是受到公众和部分风险投资者的强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政府甘当“接盘侠”,用纳税人的钱分担投资风险不合理? 2017年5月17日 10 条回复 1149 次浏览 VC,风险投资
回复 ( 10 )
作为一个前VC说点自己的理解:
首先,政府出台这个政策的大背景肯定是中央那套所谓的提倡全民创业,只是看上去补贴的方法有些欠妥;
其次政府给自己挖了几个个大坑:
1、政策规定对种子期科技项目,可以按照实际投资额60%补偿,初创期科技项目,补偿30%;这里『科技项目』、『种子期』、『初创期』的定义没有……政府的相关部门只能自己去界定,而这种界定必然会带来灰色地带;
2、对于可以补偿的机构的筛选:
来源:市科委释疑“补偿风投”:没有人傻到损人不利己–上海观察
而筛选的标准依然没有,据悉这所谓的110多家机构大多数有『国资背景』,所以你懂得……
现在市面上大家耳熟能详的正规的天使/VC基金基本都没戏,无论你是红杉还是IDG。
3、监督机制:
依然来自:市科委释疑“补偿风投”:没有人傻到损人不利己–上海观察
科委、发改委、财政局,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国内的政府机构,凡是这种跨部门,尤其跨几个核心部门的合作最后往往都是无疾而终,为啥?利益分配不均……
最后一句话,天使投资这事情每个基金都有自己的玩法,说高大上一点就是战略,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招式;在没有这条政策之前,通过各种和政府的所谓『合作』获取『利益』的相关基金就不少;而对于那些真正的『靠谱』天使基金来说,有这条政策也并不太会影响他们的投资策略,如此而已。
有朋友第一时间转了这个,说世上最傻逼政策。我默默点了赞。
本来想跟着黑两句,马上又看到朋友圈有个作风投的感谢党的政策好了。所以还是不吭气了。现实社会总有身不由己言不由衷。
再说一次,的确是傻逼政策。无论这个政策的补偿款审核条件多么严苛,都是一个傻逼政策。这就是纵容有更强寻租能力和政商关系的人拿着纳税人的钱去投资更不靠谱的项目。作为一个风险投资者,承担风险发现价值,才是他的意义所在。现在政府工具箱里忽然出了一个“悔棋”“后悔药”的道具,你说我是更好去尽调理性还是琢磨怎么拿到悔棋道具合适?最后投研能力差公关能力强的把投研能力强公关能力差的淘汰了。同样金额,通过减税,或是奖励最具投资眼光的机构都比这个靠谱。
一个令完成倒下去了,千千万万个令完成要站起来。政策制定总是要偏向他们的。即使在上海。
政府在分配资源上已经充分证明其故意之低效以及无意之低效,前者是因为腐败,后者是因为官僚。
这种分配资源的权利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其实是在逐步的收缩和回退,实际上这也是历史的进步,从管控全国每个行业的供求关系,到管控全国每个人的粮油糖布的供给,到管控全国每个人的生育指标及时间……上述的各种资源分配都随着历史的进步,逐渐将权利从政府手中交到了市场看不见的手中或者消费者自己的手中。
然而,对于风险投资这种站在时代最风口浪尖和最需要市场化和探险精神的行业,上海政府居然祭出了政府来调控资源的大招。之前的答案许多都提到了这个政策的种种不靠谱及实施难度,但是很少人提到其负面作用:
这下互联网行业就找到盈利模式了啊!
这不过是给了圈内人士合法,轻松圈钱,套钱的模式而已。和你们科技风投有什么关系
行情好的时候权贵得利。
行情不好的时候平民帮权贵挡枪。
我指的是美国次贷危机。
个人感受就三个字:不靠谱!
本人既不在风投行业,也不是科委发改等部门的公务员,言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1、政府花钱支持风投本意是鼓励风投,保护创业。可是真的实行起来基本上就变成利益输送了。要投资失败了才能给补贴,也就是说成功的有眼光的风投都拿不到补贴,比较失败的风投才能拿到补贴。貌似经济学里叫劣币驱逐良币是吧?
2、对于创业企业来说。出台政策的想法是,补贴的是风投,导致风投的前期调研会比较松,创业企业比较容易拿到投资。可是现实是风投投资成功企业赚钱,而不是投资失败的企业拿补贴啊。何况你最多补贴60%,还是有至少40%的钱会打水漂,正常的风投会有人愿意拿这个补贴?正常的风投会因为这个补贴放松尽职调查?恐怕是政策制定者一厢情愿了吧。
3、但是出台这个政策还是有受益者的,个人看法公关能力强的风投受益,政府受益,掮客受益。公关能力强的风投就不多少了,上面不高手都说了。掮客也好解释,公关时的润滑油,各种裙带菜,各种二代。我想说说政府的受益,政府的收益主要在于养人。前面@庄明浩(rosicky311)说过了,补贴不如减税。诚然效果上说减税是普惠,好企业坏企业都受益,补贴只有坏企业收益。但是对于政府来说,发布帖意味着 发改、科委等部门业务量增加了,毕竟多了个原来没有的活儿嘛 。干活总是需要人的嘛,有人就得有编制有工资的嘛,更何况这是个给钱的工作,是个肥差嘛。反之,减税意味着税务工作量下降了,发改、科委等部门业务量没增加;比较正统的说法就是有关部门的影响力下降了。
很多人都说,上海的创业氛围实际上不如北京。
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上海管理者的手一直伸得比较长,好管事。
通俗一点说,管理者就象急功近利(其实是势利)的土豪父母,总是迫切地给孩子安排未来,听说英语时髦,就要孩子学英语,听说钢琴时髦,就要孩子学钢琴,还要考级。
这样的家长,在交学费时一定是大方的。
孩子按照父母定下的方向去走,渐渐地也就忘了自己的喜好。
这样的孩子实际上是没有主见的,不自由的。
那么,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创业精神。
假如急功近利的父母,又自认为自己头脑好,看得远,是个精英。
就会想当然地设计一些自以为合理的奖惩手段来诱惑自己的孩子。
这个法规分明是在说:孩子要听话,去上英语补习班吧,老师会给糖吃。老师你放心,学得好不好,你不用管,学费少不了,糖我来给。
听话的乖孩子,有几个创业成功的?
劫贫济富,拿老百姓的钱给富人的投资失败买单
①优化产业结构这个问题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主要是发展高新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在这里不深入讨论,因为单单一个“供给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根据国家产业分布、具体企业并购和不良资产剥离等重组问题、空房率等问题分别讨论很久;
②缓解就业矛盾这方面,失业率与国民经济的密切关系相信各位大神也是深谙,以前国家大力发展房地产,一条那么长的产业链不仅发展了经济,还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但也为今天的产业结构埋下伏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句话其实也有点“我觉得你自己吃自己比较靠谱”的意味,但不得不说政府确实提供逐步肥沃的土壤鼓励创业(创业的苦,只能说我们金融民工站着说话不腰疼);
③对于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估计实业家和投资人都已经麻木了,且不说我国工业水平落后发达国家至少30~50年,机器人的核心减速器(保证移动过程的准确性)、物联网的核心芯片(计算和记忆编程)、仪表的精密部件(小,要求工艺高)等等,能说上几千字,但凡和高新产业扯上关系的企业(高端产能),大部分都离不开“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包括新材料调配的部分关键原料。走世界强国路线,避开依赖是无可避免的一道坎。
这个部分,不需要详细讨论。国家到地方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强,而且诚意也很明显(直接补贴、鼓励创新型基金等),确保这些“刚出生”的企业都是“有人疼的娃”(这比那些互联网大咖当年的待遇好多了);创投机构的资本运作能力,就类似一位老棋手,“我大概能猜到棋局的走向,并且我告诉你什么时候舍弃棋子和将军比较合适”。资本裂变的案例比比皆是,三赢(政府、机构、企业)的局面是最理想的状态。
①国内创投机构的能力仍较不平均,并非特指专业知识,还指风控能力和合理配置资产的能力。创投机构的优势在于具有高精尖的金融人才、资源丰富、与外界信息不对称,但金融强调的是人都并非100%理性,所以在投资决策上难免会有失误(倘若并非处于牛市中,相信如果在第三人视觉,大部分机构在股灾前会建议减仓),也容易出现泡沫、错投乱投的现象;也包含部分机构用心不良,制造出危害经济环境的套利事件。
②政府现在确实逐渐出现人才荒,一方面公务员对有能力的人吸引力越来越弱,另一方面反腐行动也确实带走了一批用心不良,但有实力的人才(100%支持反腐倡廉)。社会的运作最后都要落实到人的身上,加强监管力度,必须加强人才建设(由于本人不是政府体制内人员,暂时无法给出具体意见,所以只能务虚地概括)。
③新三板的出现无疑是新兴产业的助推器,但是我认为,新三板的作用在于踏脚石(登录主板的过度)和展示平台(缺乏流动性与缺乏企业分类标准)。由于时间关系,新三板未能像纳斯达克一样造就出色的企业,我相信以后新三板一定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撬动中小微企业的平台。主板的门槛较高,也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导致早年优秀企业未能登录,并选择中国香港及国外的交易平台。但从中概股回归的一系列动作和先前周小川强调“资金进入股市也是支持实体经济”可以看出,国家是在有决心和有力度地运用金融工具发展实体经济。
我们不妨给点时间和耐心,也一起出力完善和支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