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是否被中国人「神化」了?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对于德国人的严谨性,以及德国制造的可靠性,目前来说是否被中国人过度神化了? 2017年8月14日 10 条回复 1405 次浏览 制造业,市场营销,德国,机械,汽车
回复 ( 10 )
阅读时间大约10——15分钟。
在北京弄酒吧的时候,可以说相当感觉X的一点,就是一个个穿着韩式小衬衫的小哥带着女友,装作很懂的样子来一句,有最好的德国啤酒么?给我来个艾丁格。
所以就当我们在酒单上无数次的减少德国啤酒种类并且放到不显眼的位置时,还是有一些人会机敏的一眼就盯到“德国啤酒”的标题上去,在发现没有自己耳熟能详的“瓦伦丁”后,迫不得已点了个“维森小麦”,还要振振有词的说“这个德国啤酒不正宗”。
其实对于我们来讲,大部分在中国能买到的德国啤酒是很赚钱的,这东西进价极低,但是却可以忽悠出很高的价格,对于目前的市场来说,你就是给它定价高于比利时的修道院,也不会有人觉得奇怪,但是,怎么说,做一行也要做出点价值吧。
首先中国胡吹德国本来就有历史原因的,这个我在之后也会写一点抛砖引玉,而近些年的德国热有一个答案也提到了,无非就是很多在中国的德国企业写出来的类似“震惊,可怕”等开头的父母最爱公众号文章等级的软文进行的宣传,最出名的可能无非就是“青岛下水道油纸”这个事情了。
而在啤酒领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软文,最著名的就是“啤酒纯净法”为标题的德国啤酒宣传了,就算我刚才拿谷歌搜索,都会看到一大堆这样的结果。
图 被吹上天的啤酒纯净法。
但是啤酒这种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酒精饮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路线,所谓的德国啤酒和“啤酒纯净法”到底是不是那么的高逼格和优秀,其实这个我在有个文章里也说到过,我们还是简单看一下。
啤酒这东西不是什么新兴的东西,其实可以说是所有酒精饮料的老祖宗了,美索不达米亚(现在伊拉克)的原始遗迹还有中国的贾湖遗址发现的远古酒类,可以说很多的早期酒类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烈性酒,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啤酒”,啤酒这东西只需要饱含糖分的汁液,发酵一下就可以酿造出来。
不过要是按照历史的进程,真正做出并不微小的贡献的,成体系酿造啤酒的还是在欧洲。由于西方的主要作物毕竟还是麦类,所以啤酒一般都是用“麦芽汁”这东西酿造的,但是早期的欧洲啤酒可是不分原料,除了麦芽,还会加入蜂蜜啊,水果啊,反正什么开心就放什么,所以这样一来在整个欧洲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庭作坊进行啤酒酿造。
随着西罗马的灭亡,欧洲进入了日耳曼蛮族的诸侯国和教会控制的中世纪,我们都知道这时候的欧洲怎一个黑暗了得啊,被天主教控制的欧洲,修道院就像我们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一样,到处林立,修道院也像南朝的寺院一样,大搞禁欲主义,动不动就要斋戒,所以啤酒这个富含营养的替代品就成了修道院里最抢手的东西。而在这个时候,“啤酒花”这个添加物也逐渐被应用到啤酒酿造中,产生了我们熟知的那种啤酒中神奇的香味,这东西在神神叨叨的中世纪非常合适,说的吓人点,其实这东西是大麻科的作物。
图 啤酒花。
而一直较为孤立的不列颠岛人更是发展出了独特的啤酒文化,天气阴晴不变的不列颠使得啤酒成为了这群人的精神慰藉,啤酒文化迅速在英国发展。所以别看人家腐国的菜难吃,可是啤酒却正好相反,所以美国人总黑英国厨师,说他们“绝对是喝啤酒苦坏了舌头才会做出那样的暗黑料理”。
所以在欧洲的西北部,也就是夹在法兰西王国(现在的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现在的德国)中间的这些伯爵国公爵国,他们生活在各种文化的冲突点上,修道院酿造的啤酒也就越来越有水平这些国家就是现在的比利时、荷兰等国家。
而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啤酒全部属于小规模的,自给自足模式的啤酒酿造,所以一般来说都是将酵母漂浮在温暖的麦芽汁上方进行发酵,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发酵“艾尔啤酒”,可以说这个世界上啤酒诞生以来,绝大多数的啤酒都是艾尔啤酒,根据原料的不同,艾尔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啤酒。
图 小规模艾尔啤酒的发酵罐。
等到中世纪末期,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和法兰西越来越剑拔弩张,当然了这个名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联邦,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所以内部也越来越混乱,所以越来越落魄的德意志,小麦燕麦变得越来越短缺,面包都吃不起你拿去酿酒,这简直就是有毒啊。
所以德意志的巴伐利亚公国才搞出了前面提到的“啤酒纯净法”,也就是规定啤酒只能有啤酒花、大麦芽、酵母、水酿造,这一下好了,这么一个出发点相对单纯的法律,虽然对德国啤酒形成自己独特路线开了一个头,但是德国人可能都想不到这玩意会被21世纪的中国人给吹的突破天际,实际上这种“啤酒纯净法”的啤酒真的不能说是多好喝,尤其是相比有很丰富历史和内涵的比利时啤酒和英国啤酒。
但是很快一个席卷全世界的东西出现了——工业革命爆发了,以前一种被看做很小众的,一般都是在较为寒冷的北欧才使用的,在低温下让酵母沉淀在麦汁下方发酵的酿造工艺——下发酵啤酒开始在捷克被发扬,由于工业革命导致的制冷变得易于达到,再加上下发酵啤酒产量大易于控制等特点,捷克最早发明的同样属于下发酵的“皮尔森工艺”让德国如获至宝,德国这个新兴工业国家很快的把下发酵技术工业化,开始产生了大量的“啤酒工厂”,这种工艺酿造出来的啤酒被我们总称为——拉格啤酒。
可是德国的啤酒纯净法加上拉格的酿造工艺,导致这种啤酒真的是没什么滋味,但是标准化流程和巨大的产量,导致使用这种酿造工艺的德国啤酒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导致了各个新兴工业国家如美国等纷纷效仿,尤其是经历了一战这样的大浪淘沙,除了英国和比利时等这些保留了艾尔“净土”的国家,大部分国家都被拉格啤酒占领。
图 大规模生产的添加物拉格啤酒的发酵罐。
而中德的更深一步打交道也是这个时代开始的,其实平心而论德国这国家真算不上是对中国有好感,除了活跃于明清之交的科隆“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这人还是很厉害的,在清做到了正一品光禄大夫,也算是奠定中国新历的功臣。)中德就没有什么大交集,而德国对中国的实际侵略也无非就是和一帮列强哥们们来了个八国联军侵华,一战之后德国在青岛的权益又被国联判给了日本,这么一来德国就成了流氓里最无辜善良的一个,所有愤怒的火焰也就集中在日本身上了。
说个题外话,中国素来有一个理念——远交近攻,当时也就是“范雎”提出了这一点,秦和最远的齐保持了友好关系,想想也是,我本来是个陕西的大国,干嘛要让我得罪山东去呢。所以说一来二去秦没有收到齐的什么威胁,也就很快的解决了旁边三晋的杂碎,也不用害怕大块头楚国和齐眉来眼去。
其实中德的关系也一样,德国在欧洲素来是“吃X都赶不上热乎的”,所以被孤立的德国也就自然和中国构成了一个若有若无的友好关系,来制约殖民地遍天下的英法。所以中德一直以来就没有多大的仇恨,多次的合作加上后来日本变本加厉的行为,终于让德国的“神化”出现了合理的根基,而借着中日仇恨进行营销的德国产品在中国也屡见不鲜。就包括大谈德国道歉的文章,可能也忽略了德国处在欧洲腹地的事实,吃瓜群众也就默默的点了转发。
好了继续说啤酒,由于一战后美国资本的起步期出现了种种问题,美国竟然颁布了“禁酒令”,虽然在1933年被废除,但是长时间的禁酒令加上后来的资本主义萧条,使得美国搞出了比普通拉格更为廉价的,加入大米、玉米等的拉格啤酒,这东西除了造价低廉,基本上没有什么优点,这也就是所谓的——“美式添加物拉格“,本来就没有什么啤酒根基的中国,正好赶上了德美带起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这种大批量生产啤酒工艺被中国广泛应用,也就有了我们现在的各种品牌啤酒,还有被包装出来的各种噱头,而实际上中国人自认为的“普通传统啤酒”,却是最年轻并且最粗制滥造的一种玩意。
图 维基里面列出来的一些啤酒种类,但是我们中国的绝大多数品牌加上所谓的“纯正德国啤酒”,仅仅都是——淡色拉格的衍生物。
也就是说在这种啤酒占领的中国市场,啤酒给人的印象往往就是那个黄不拉几又淡又苦一样的印象,殊不知真正的啤酒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味道,各式各样口感,各式各样的颜色。更讽刺的是,作为啤酒酿造底线的“麦汁”竟然也成了卖点,还有那些粗制滥造的德国工业酒竟然也成了吹捧的对象,特殊时代的“啤酒纯净法”也被中国引进德国倾销啤酒的商人包装成了德国人的“严谨”。
进入到21世纪,西方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年轻人个性的张扬,艾尔啤酒逐渐找回了自己应有的市场,不仅仅是老牌啤酒大国英国比利时等,德国这个拉格酒风靡的国家,其实本来也有各式各样的精酿酒馆充斥在全国各地,只不过这些啤酒大多都不出口,和我们在超市酒吧见到的德国啤酒也是天差地别。而在美国作为生产力拔群的超级大国,更是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创意艾尔,以及独特风格的美式精酿。
所以说就算是简简单单的一瓶啤酒,也有很大的世界,有各式各样的崭新琼浆,等着你去发掘。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也会发现,在这里也并不是说德国的啤酒就一定劣质,德国本土也不乏优秀的啤酒,但是我们却被一些极其不入流的宣传导致神化德国这个工业啤酒大国生产的各种杂牌子,无脑粉和无脑黑都是这个世界上百害无一利的东西,任何东西我们一旦失去了主观的思考和调查,胡乱的给一些东西贴上标签,被情绪牵着走,黑则黑死,粉则造神,那么你也永远不会进入这个世界。
以上(抱歉这段时间因为个人原因没有更新专栏,不过大家放心我不会TJ的,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最后还是欢迎关注我和我的专栏“祖先”。
更新一下,虽然答案比较负能量,但有的话我还是想说出来,本人参与过许多中德高校的合作项目,最让我痛心的就是国人把德国人当爷伺候,而人家根本就不把我们放眼里。比如某大学校长,自己请一帮德国来华实习生吃饭,没错,学校里每届这么多优秀的学生都不曾受其关心,而求这批德国实习生是学校请来的,还要付他们工资,住的是学校给他们租的公寓,中国学生住的是集体宿舍。后来跟那几个德国学生聊,人家直接爱理不理,吊得不得了。这种事情我多得根本数不过来。
人争一口气,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应该怎么对待他们,或许是中国人太善良,总把外国人当朋友。我知道这答案很不对某些人胃口,看在都是中国人的份上,还请口下留情,相煎何太急,oder?
————————原答案————————
看了很多所谓“答案”,在德国学工程的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很多人故意偷换概念,不谈产品,而去谈所谓的中德关系云云,殊不知欧洲歧视中国的国家中,德国绝对排名靠前。
以前的殖民史我们先不谈,抗战初期的军事援助被很多人视为中德友好的“见证”,其实那是纳粹德国故意增加日军的作战困难,想让日军北上进攻苏联,到后期德国人觉得计划无法得逞也就停止了援助。
就说现在吧,藏、疆、毒的海外力量很大一部分都在德国,这些先不谈。前几年李总理访德,提出要参观集中营也被德方拒绝。
去看下在德留学生在德国的感受吧,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我都无法做出德国对中国,或是对中国人“友好”的判断。
在下不得不佩服德国人的营销策略,也不知道德国人花了多少钱在中国做广告,培植一堆“德吹”,什么东西只要和德国沾边都能吹上天。
另外,德国被神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ZF的宣传,因为德国的战后态度比日本好,所以就把德国标榜起来,又因为自己的基础工业底子实在太差和长期的崇洋媚外心里,当然要把德国神话了。但现实就是ZF也好,“德吹”也好,都喜欢用热脸去贴对方的冷屁股,屁股是冷的还是热的,擦没擦干净都无所谓,只要能贴到就已经是一种荣耀了。
总结:德国产品总体品质不错,但在国内被吹过头了,眼看这个招牌越来越不好用了,于是现在开始鼓吹所谓中德友好了,蛤蛤!友好你个蛤蟆
!
来点干货。
某宝某猫设计师的我,至今接手了大约6个“德国”品牌的方案。
从破壁料理机到咖啡机到陶瓷刀到厨具,面包机….
无一不是要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体现他们是德国品牌,要体现他们精工专注细致的品质。
然后我们做产品拍摄的时候,破壁料理机进行打鱼破壁工序时忽然无法工作,后来查明原因,是因为鱼骨过硬,用塑料做的轴和齿轮没法输出适当的扭力而热过头烧断了铜线,冒了机油。
某某上海独家代理销售的德国传统餐具老牌子用不锈钢做的一套锅壶,在广东顺德成本价58元一套,某宝售价上千。老实说,论质量叔伯耳的质量好很多。
日本特产陶瓷刀,非要我们策划硬掰一个德国故事来抬高价钱5倍左右,顺带陶瓷刀某宝实际上很便宜的。
有一款果汁机牌子是德国老牌子没错,但是有点像中国的二线品牌,不上不下的那种,然后宣称这是德国百年老品牌。这起码得二战前的品牌吧….不过是中国这边的二线企业买回来的二线品牌生产的,然后包装成德国货卖。同样配置,设计差不多的产品,二线企业的自有品牌要买189,包装成德国的二线品牌之后卖600+
有一个典型的吹得过分的克虏伯不锈钢,二战德国军工企业研发,耐腐蚀耐磨耐氧化,业界不锈钢神话!(实际上很多都是普通304….
老实说…这些产品几乎都是中国人生产的,一半真心牛的机器,一半是垃圾,如果是像格力那样,用那些牛的产品去弄个中国品牌,我觉得20年后这些企业也会是个牛逼哄哄的中国企业。然而这些套上德国制造帽子的品牌,啥时候能够认祖归宗?233
———————–第一次过200—————————-开熏~————————
不是很懂意识形态的东西,继续吐槽。
关于德国红点奖,正确来说并不是设计奖,国内获得这个奖的,基本就是掏钱,而且是红点奖里面的“参加奖”,最没技术含量那个奖,很多人为了镀金就去弄个红点奖。当我看到某个产品标榜自己有红点奖的时候,我第一个反应就是绝对不能买,因为这个买这个红点奖的钱是要我来掏的,再者通常需要红点奖来吹牛逼的都是用来赚高利润的产品。
有很多特别脑残不实用的设计,但是有“创意”就能拿到的奖。
关于克虏伯不锈钢,好一点的都是上海特产,跟德国那边的关系大概是合作关系吧…但是一般工业圈都会吹克虏伯的二战史和武器史。
很多德国产品在中国叫好不叫座,原因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太繁琐,例如刀,中国厨师最多三把刀,菜刀骨刀水果刀,可是德国人一套刀下来,剔骨的,剔肉的,切鱼的,切菜的…一整套十几把,反正对于中国厨师来说,换刀的时间我都雕好花了。
德国值得吹的是钢材,这个无可否认。至于质量呢,有好的,但不是全部都是好的,设计呢?大部分都是创意和功能性十足,实用性几乎为零的。
以下是德国以外的题外话。
我给一个中国自称民族品牌的产品长期服务。
这个品牌现在是国产品牌里面的老大,这个产业是有圈子的,圈子中的达人说的话对新手的影响很大,但偏偏很多买得起外国货的达人会说国产的就是不行。其实这家产品不是做得不好,问题是没打开高端的市场价格拉不高,更大的问题是这个圈子没有镀金的可能性,只有真真实实去组战队打仗才能成名。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品牌,国产的就是不行,这样一句话可以打击到整个品牌。
———————–我就是顺势吐个槽,好怕怕————-
上文说过了~评论里面也说过,有几家是去德国买了德国的品牌回来,具体的操作方式我一个设计的不晓得,但首先人家并不违反广告法,因为人家真的有德国品牌的授权书,是正统的德国品牌中国运营(还是代理?),技术和产品设计都是德国提供的。当你出离愤怒的骂我做假广告时,对不起我们做文字生意很严谨的,写错一个字会害客户被罚20W的,在电商平台上“德国品牌”和“德国血统”、“德国工艺“,是三回事。
第二 德国品牌就拿最开始说那个餐具的例子,人家要到品牌回来就能合法的在自己的产品上面印上品牌的LOGO,我吐槽的是明明成本只要几十块,套上德国的品牌要卖上千块。但人家是正统的品牌授权的!(其实我吐槽得不对,实际成本是要两三百块的)。
另外那个德国老牌子的果汁机,那个人家做得很大的,产品质量很好,只是人家原本就有一个中国民族品牌在前面,可是因为是中国品牌卖不出去,买了个德国品牌回来,销售和利润就拉上去,自有的品牌也借势营销打上去。首先弄个德国品牌回来把产品的市场打开了,提高了产品的消费者认可度之后,自有的品牌再销售同类型产品的时候,一些消费者就会接受这个自有品牌的产品,首先不说消费者的荷包问题,因为这东西不是必需品,所以很多人认为没必要投入太多,所以低价格的自有品牌会销量很高,然而德国品牌的销量不算高但也不低,不过利润就高了不少。
第三 而“德国血统”和“德国工艺”,就陶瓷刀那个,是某XX人相似的产品,这个不是德国品牌,但是吹嘘自己是德国工艺和德国血统,因为仿双XX的LOGO,而且原本是做钢刀的,有的产品是用德国进口钢材。其实为啥要吹嘘自己是德国货?就是为了能够让人觉得自己质量好,能够卖。
很多人说读不懂我的逻辑,其实我的逻辑不复杂,只是就自己职业上的见闻吐槽一下。
为什么好和不好的产品都要给自己带上德国制造德国品质的帽子才能开卖?因为大部分国人已经相当迷信德国的品质,从洋媚外到不再深究产品的来龙去脉就买买买了。好的产品被这个帽子搞得卖不出去,坏的产品借这个帽子也就商业繁盛了。所以根据题主问的,是不是过分神化德国品质?YES,很多人神化到看到德国就会甘心掏钱的地步。
神话始于青岛下水道的朋友圈文章,文章撰写人是某德国品牌汽车中国公司顶级销售,再来看看时间点,恰逢反日高潮,要知道日本车的价位并不高,属于普通老百姓的首选,借着德国的神话加上反日再加上对日本汽车的安全质疑图片文章的狂轰滥炸,德国车胜利了,日本车完败。这就是一场利用政治的销售。在这场大战中,还有其他几股势力的参与,德国代购党(当然是为了自己代购生意火啊),德国留学党(为了提高自己身价回国找工作好找还被人羡慕),德国留学中介,希特勒粉(中二少年二战迷军迷,可笑的是他们对二战前的德国史一点儿都不知道),最后就是无脑跟风的相信那些软文的崇洋媚外SB了。甚至整个德语区(除了德国还有瑞士德语区还有奥地利)的这几股势力也成了这场阴谋的受益者,而法语区包括瑞士法语区还有意大利更不用说日本了都成了受害者,尤其是二战迷眼中法国和意大利就是弱鸡的印象竟然传染到了留学党那里。二战弱代表人家文化艺术学术理论弱吗,哎!!!
真信他们都半夜三点站着等红绿灯过马路那也是脑子有泡了,还有那位晚点15分钟的兄弟,我碰到过晚点120分钟都没来的。。。一到啥节日火车里全是喝酒耍酒疯的,整个车厢地上黏了吧唧的。还有德国厨具是好用,但我至今没明白有那么多研究厨具的精力分一点来开发一下食物种类不好吗。。
———————————我是心疼德国的分割线——————————
看完别的答案突然有点心疼德国…男神和屌丝真是一线之间…人性都是一样的吧,只是碍于受到的教育和文化不一样表现出来的程度也不一样。德国人有特别严谨的也有散漫的,就像12星座一样不能说世界上只有12种人是不是?
我不是学工科的不太清楚那些技术层面上的排名,但是普通消费者买东西,用的时候觉得值这个价钱就可以了,所以买哪国货真的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毕竟有几个产品能不靠广告宣传的。而且德国物价真的算良心了。
当然,如果你们吐槽大部分德国人穿衣土,我送你们一朵小红花( ´ ▽ ` )ノ
- -03.28 重新编辑及更新--
根据我的真实经历,我的答案无疑是大写的是。
微博上描述的和朋友圈各种爆款文章里意淫的德国人跟我在工作和生活生遇到的德国人一点边都搭不上。
当然客观的讲,我也比较年轻,阅历有限,我的回答仅仅基于我浅薄的人生经历,我遇到的德国人也不能代表整个德国人群体。
工作也几年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每天都会接触到德国人,由德国领导,也有一起做项目的同事。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在我心中德国人中国人的概念已经消失了,在我眼里都是人,没什么区别。网上传说的严谨到极致,理性冷静,守时等等也仅仅只是网上的传说。
一些不是那么积极的特质,比如人浮于事,浮皮潦草,说话不经大脑,撒谎,为了往上爬使尽浑身解数,带着满肚子的偏见来到中国,最大的爱好就是聚在一起吐槽中国和中国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等等,看得都麻木了。这些东西全世界都一样,不是因为是个德国人就免疫了。
活跃一下气氛 (微笑脸)
说几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如果有朋友觉得难以相信,当我在胡扯可以的哈,我不介意)
故事1: 上班看A片 (thank god 还好没堕落到放出声音)
故事2: 又是同一位大哥,出去露营时跟老婆啪啪啪拍了艳照,上班的时候继续欣赏。我为什么会知道,因为他那他电脑给我展示文件的时候不小心打开了。seriously 大哥,有这么饥渴吗,上班也要看。。。。
故事3: 一个公司高级经理,经常不填请假单就自己默默消失出去玩了。有一次又是没请假,去北京玩了。他的领导就在这个时候查岗,发现他不在,联系他的时候,他惊讶地说:啊,我的助理没有给我填请假单吗?她怎么能这样,我明明跟她说了的。。。。。。事实上,大家也懂的
故事4:一向很迷糊的A找到比他更迷糊的B (同时也是故事5的主角) 说,物流部门有个什么人找我要说下零件的事情,开个会吧。B说:开啊,邀请我来发。然后B写邮件给他的助理说:你问一下A这个会具体要讨论什么,然后把邀请发出来。
(宋小宝脸)哥,你闹呢?!你都不知道这个会的意义所在,都不知道要具体讨论什么你就把活揽过来了???
(岳云鹏脸)我的天哪?!你没进行过有效的会议这个培训吗?
故事5: 给一个德国领导汇报项目进度。汇报进行了半个小时,德国领导突然恍然大悟:啊!原来你们是汇报这个项目,我一直以为是在说那个项目。
(郭冬临脸)哥,你玩儿我呢?你前半个小时神游到哪里去了?
故事6: 一位一向英气逼人的德国小哥有一天鼻青脸肿的来上班,哦,原来是前一晚在酒吧撩了别人的女朋友,被那个女生的战斗民族俄罗斯男友胖打了一顿。
故事7: “咦,我的开发进度拖期了,马上就要开会汇报,大领导肯定责难。没关系我改一下整体项目进度,都往后拖一拖,领导也不会记得以前的进度。”
故事8: 某人T: “E部长, 我给你带了个小礼物,以后就让我来开车送你上下班吧” “哈哈,不用客气,我晋级评价的时候还要你帮我疏通下关系呢”
对啊,搞政治、溜须拍马国际友人也是使用灵活。
故事9: 还是上面的T和E部长的故事
E部长助理:T先生,你好,你有空吗?
T爱答不理的说:什么事?
E部长助理:E部长上午发烧了,下午想来上班,你看你能不能去接一下?
T “蹭”的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痛心疾首的问道: E部长没事吧?他需要什么?他需要药吗?我去的路上可以买药给他!跟他说我20分钟就到!
然后一秒之内消失在视线范围。。。。
哥,明明车程正常是40分钟,你20分钟开到,你是打算飞过去吧?!狗腿的是不是有点明显了。
故事10: 另外一个部门U部长生病了,他手下的O经理写了一封情书一样的慰问信。
摘抄如下:听说您生病了真的是太令人揪心了,如果您能告诉我,我怎样才能帮助您,我愿意为您做一切。
哥,这样写真的合适吗?
故事11: 某一年德国领导来视察某车间,车间中方员工就正常的列队欢迎,结果这位德国大领导走到这个车间的经理面前,这个经理立刻抄起藏在背后的小号,激情迸发、声情并茂的吹了一首欢迎的歌曲!德国大领导表示很受用。
不好意思,这种类型的上下级的职场文化我不是很懂,让我静静。
故事12: “上次开会就是这样定下来的,你不干?我下次开会升级到股东层面” 事实上上次开会根本就没有那样的决议
故事13: “哈哈,对啊,中国人太不行了,天一冷就把自己包那么严实,怎么这么怕冷,身体真是太差了”
故事14:“xx市的雾霾好重啊,工厂里的空气很差,工厂也没有任何措施,来中国前都要去医生那里咨询下,哎呀来中国工作真的是太大风险了”
哥,空气差,你指望工厂给整个园区弄个大罩子吗?这个措施你满意吗?
故事15: 一个德国部长和一个德国经理一起出差。由于德国部长级别比较高,可以入住某市的某豪华型五星级酒店。德国经理根据他的级别只能入住该市的某商务型五星级酒店。虽然都是五星级酒店,但是这位经理坚持要入住德国部长的酒店。他的助理跟他说:因为你的预算不够所以没办法操作(其实就是委婉的说法,你级别不够就憋作了)。但是这位经理就大喊:我就是要跟他住在一起。
(沈腾脸)哎呦妈,哥,我真不能相信你们两个住一起要干啊
故事16: 公司规定往返中德两地在航班可用的情况下只采购xx和xx两家航空公司的机票。如果有这两家航空公司不覆盖的目的地,或者往返中德的这两家公司的座位售罄,才可考虑按照特殊情况购买机票,也就是购买其他公司的机票。
但是有位兄弟,就是在这两家航空公司座位充足的情况下,坚持要买阿联酋航空的机票,并且在迪拜转机,并且转机停留时间在xx小时左右。。。
(嫌弃脸)这个大兄弟,我说,你能不能professional 一点?你当大家是第一天出来混社会吗?
重新编辑过后发现,居然数处这么多奇葩事件。不过更加奇葩的事情由于涉及到的背景比较复杂,不方便说。留给大家想象的空间,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奇葩事件比写出来的更精彩。
当然也不乏上进好青年,认真工作,积极生活,勤学肯干,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商业上,学术上,职场上和家庭中取得成功的人也是比比皆是。这些特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也都有,不是因为是个德国人就高人一等。
大家都是人,月亮也只有一个,站在国外月亮也没有特别圆一点。
不說別的⋯⋯德國辦個網絡,走程序起碼要等一個月(笑)
与其说是神话 不如说是刻板印象 我们在面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时总希望用一个最简单的标签总结全部特性 黑和粉都是扯淡 因为所谓的民族性根本不存在 有点像星座 怎么套都对
德国产品不算神话,神话的是随时随地都有油纸包裹的工程师。好似德版土地公公。
我总是在想,一个都是优点,没有缺点,严谨的民族。怎么过去100年被两次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