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7 )

  1. 何明科
    理由
    举报 取消

    看团队》看模式》看财务。基本是这个关系链,越是早期的投资,越看重团队;越是晚期的投资,越是看数字,产品数字和财务数字。另外,这个问题和投前和投后也有一定关系。

    天使在投前和投后基本都是不看财务数字的,投资决定基本基于对团队和模式的判断(啥都没有的天使融资阶段,除了花钱,真的是啥数字都没有,甚至用户数字都没有)。在投后,一般天使也不管那么多。除了个别事情特别多的天使,非要搞个财务总监来做财务管理,时常让公司提交个报表之类的,不痛不痒提些意见。

    对于看A/B轮的VC来说,投资前的决定基本也不依赖于财务数字,顶多是有点走过场的财务尽职调查阶段,找一个会计师事务所粗粗看看报表,要点也集中如下几点:

    • 公司是否乱花钱,特别是Founder拿公司的钱自己去买房买车或者泡妞
    • 公司是否有重大负债
    • 创始人或者天使之前承诺的投资到账
    • 公司是否有注册资本抽逃等重大违规行为

    其实以上判断的落脚点还是回在对团队及CEO人品和道德层面的判断。

    至于投资后,VC们关心被投公司财务报表的有两部分人。

    • 第一部分是投后管理部门,有负责财务的同事对接。除了提供常规的财务管理建议之外,其实更主要的职责是监管,维护基金投资人的资产安全。也因为基金也有向其投资人回报各投资公司情况的义务,这部分看财务报表的工作所以也主要是向LP提交报告。
    • 第二部分是负责项目的投资经理,他们更主要的责任是帮助创业者管理好财务,实现公司的加速增长。

    …更多文章请到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

    …更多回答请看何明科

  2. 孙志超
    理由
    举报 取消

    初创公司一般是不看财报的,即便是发展了一段时间的公司,没有审计过的财报基本上都没有参考价值。成本相对比较准确,可以看出一家公司的花销情况,但收入实在太容易作假了,随便在应付、预付上做点文章,就可以搞出烟雾弹。

    但反过来说,我发现很多初次创业者对财务完全没有概念,要么以为只要把产品做好,自然就能赚钱;要不就是认为这件事非常困难,需要找专业财务来负责。然而,这样的心态会让创业者在商业模式上见树不见林,非常容易让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只管烧钱不管利润的商业模式,只适合平台型的公司,对大多数创业项目而言,终究是要推算出什么时候能达到盈亏平衡点,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建议所有的创业者都为自己公司的商业模式建立清楚、容易掌握的财务模型,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财务报表。所以我偏个题,说一下建立财务模型的问题。

    1. 简单的损益观念

    其实财务无非是“日常业务与金钱的流动方向”,所以损益表上的几个主要项目会有:

    
1)价 (Price) 与量 (Quantity):即价格与数量,简称 P 和 Q。虽然价跟量不是损益表内的正式项目,但从商业模型的观点来看,是极需注意的指标。

    2)收入 (Revenue):通过提供产品与服务给消费者,可以收到的钱。例如,一件衣服的售价是 500 元 (P),你一个月可以卖 3,000 件 (Q),那这个月的收入就是 500 X 3,000 = 1,500,000 元。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提供的是订阅制的音乐服务,每月收费 150 元 (P) ,而你的付费用户有 10,000 人 (Q),那这个月的收入就是 150 X 10,000 = 1,500,000 元。

    3)成本 (Cost):为了营业而需付出的金钱,通常可分为成本和费用,一般来说,成本和收入是相对应的,而费用则较无直接关联。例如,你要卖衣服赚钱,进货就是你的成本,延续上面的例子,假设你进一件衣服的成本是 300 元,那你这个月付出的成本就是 300 X 3,000 = 900,000 元。

    4)毛利 (Gross Profit /Margin):收入减去成本就是毛利,亦即你初步可以获得的利润。承上例,你这个月的收入是 1,500,000 元,成本是 900,000 元,所以你的毛利就是 1,500,000 – 900,000 = 600,000 元。

    5)费用 (Expense):如果你在网上开店卖衣服,除了进货成本,可能还需要租办公室、水电、人事、营销、金融、物流等相关费用。

    
以上述为例,假设需要的费用有下列几项:

    a. 人事费用:整个团队 10 个人,平均每人的薪水是 20,000 元,人事成本就是 200,000 元(20,000 X 10 = 200,000 )。两种估算人事费用的方式,第一,通常人事费用不会只有我们理解的薪水,还包含了社保,所以,你可以外加 30% 来反映这部分的费用。另外一个方式则是以人头推算整家公司的费用,比如说用一个月 3 万元/人来推算。为了不让此模型过于复杂,在这个范例,暂且还是以人事费用 200,000 元估算。

    
b. 营销费用:每个月要花 300,000 元打广告吸引客人来买衣服。


    c. 物流费用:寄出每笔订单需要 15 元的物流费用,一个月的物流费用就是 15 X 3,000 = 45,000 元。

    
d. 金融费用:假设网站需要为每笔交易负担的刷卡手续费为该笔金额的 2%,所以金融费用就是 1,500,000 X 2% = 30,000 元


    e. 其他费用:上述之外的费用,一个月需要约 30,000 元。

    综合以上,一个月简化后的费用就是 605,000 元。

    (6)营业利润 (Operating Profit):扣除后续的营业费用后,就是你的营业利润 (毛利 – 费用)。承上,你的毛利有 600,000 元,费用则是 605,000 元,所以你这个月的营业利润就是 600,000 – 605,000 = -5,000 元。

    
上表是将前文所举服饰店例子的关键数字输入后,所呈现出的结果,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财务模型。通过数字来说话,可以帮助从收入、成本、费用等层面来思考其相关性。收入成长的原因为何?是广告投放?还是渠道拓展?产品线变多?销量变好?价格变贵?如果是广告投放变多,那广告费用跟收入成长的关系为何?CPA (Cost per acquisition) 是多少?可以配合商业模式,针对重要关键进行审视。

    创业者很容易就会只专注在单一环节,例如会员数、订单数、每单价格、每单成本、人事费用、营销费用。如果你没有把它们全部放进同一张大表来看,可能就会有所疏忽。财务模型可以帮你针对销售量、售价、收入、毛利、费用等环节一一进行模拟。可以通过这些数字跟你原本的质化商业模式进行比对,仔细思考是否需要调整。针对每个假设的数字,你是否可以提出关于现实市场的内在观点?例如,市场愿意为你的产品或者服务付出多高的价格?一般回购率大概是多少?毛利率是多少?如果你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就代表你功课做得不够多,或是你还没从市场学习到这些。

    我们可以试着加入常看的几个指标,来看对决策有怎样的帮助。以刚刚提到的服饰店为例,进一步把资料细分为新客与旧客,并融合边际贡献的概念来观察商业模式的变化。


    几项假设如下:

    *每一个客户每个月跟这家网络服饰店进行一笔交易。当月新客有 3,000 人 (H3),旧客有 1,000 人 (H4)


    *新客为初次购买,每人每单花费 400 元 (H5),旧客则有些品牌偏好,故每人每单花费较高,为 600 元 (H6)

    
*每单成本为收入的 60% (H7),即平均每单毛利率为 40% (D15)


    *新客都是受到微博广告吸引而上网购买,暂无其他来源


    *旧客基于喜好,会自行回购,短信推送的成本很低


    *每单的物流费用为 15 元 (H13)


    *金融费用为收入的 2% (H14)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月有 180 万元的收入 (D8),毛利为 72 万元 (D14)。但扣除人事费用、营销费用、物流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之后,这个月反而亏损 31.1 万元 (D24)。身为老板的你,会从哪边进行调整呢?

    首先,你可能会想调整售价,如果衣服卖贵一点,也许可以提高利润,但是销售量可能会下滑;也许你会试着跟供应商商量,看成本是否有可能降低一点;也许人事、营销、物流都有调整的空间。当你将这些数字列成一张表之后,就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出问题何在。

    从这张报表来看,主要费用来自营销费用,占整体收入 38.9% (E19),而物流费用则占整体收入 11.1% (E21),光这两个项目就超过你卖衣服所得的 40% 毛利 (E14),整个毛利都被吃光了。此时,你就必须再继续深究,看看你的营销费用是否是花得有效率。另外,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网站都是满 99 元免运费,这就是因为平台商必须要有一定的销售额,才有足够的毛利支付物流费用,不然这些费用就得由消费者自行负担,他们才会有利润。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只看毛利率来判断产品是否赚钱其实是不够的,因为还有许多与销售有关的费用尚未计入,例如,你每一单所需负担的物流、金融与营销费用,如果可以归属到相对应的销售活动上,也应该被列入计算。所以,很多电商会通过边际贡献来判断目前每一单是否有赚钱。所谓边际贡献指的是,随着订单数量的变化会带来的利益与成本费用。以更直观的方式来说就是,你每一笔订单的钱从哪里来,又花到哪边去。这边以边际利益取代“钱从哪里来”,也就是你每一单平均可以获得的钱;“钱花到哪里去”则分为四大项:进货成本、营销成本、物流成本、金融成本。两者相减便是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够多才能支付剩下的人事及杂项等费用,并产生利润。

    通过下图我们可以发现,每卖一单,新旧客平均可以获得 450 元 (D28),但进货成本、营销费用、金物流费用共计需要 470.25 元 (D29),所以每一单会亏损约 20 元 (D27),卖越多只会赔越多。这时就得借着调整产品线来寻找毛利更高的商品,或者调整营销费用的投资回报率。初步来看,这生意可能是无法赚钱的,因为边际贡献是负的。

    边际贡献还有一个用法,那就是可以拿来计算损益两平点。假设你的边际贡献是 100 元,每个月所需负担的其他费用是 150,000 元,这代表你必须卖 150,000 ÷ 100 = 1,500 件商品,才能让你当月损益平衡。这可以让老板心里有的底,一个月要卖 1,500 个商品,平均一天要有 50 个商品卖出,才不会亏钱,可以拿它作为短期努力的目标。

    
再往下看,虽然在上面的例子中,边际贡献是负的,但实务上电商平台第一单通常都是亏损,他们希望客户可以自己回来 (或是不用花太多营销费用找他回来),再从之后的消费把利润赚回来。这时我们通常会以 LTV 是否大于 CPA 作为判断标准。

    CPA 是你获取一个新客户所需要的成本,而 LTV 则是这个客户终身可以带给你的价值,如果你获得这名客户要花 1,000 元,但他这一辈子可以给你的价值超过 1,000 元,那么这个客户也许就值得你花 1,000 元去获取。不管你提供任何服务,原则上 CPA 越低越好,LTV 越高越好。如果想要对这些数字有更深刻的掌握,你必须了解客户的回购率与购买频次,才能够把 LTV 估算出来,CPA 亦同。

    我们假设:

    *一年内会消费三次,第一次是新客,后面两次则是旧客回购,先以一年作为客户终身价值,如果超过一年客户还回来,那就是多赚的。


    *客户并不需要进行维系就会自己回来消费 (如果需要旧客的维系费用,可自行在公式内调整)。

    新客贡献的毛利是 160 元 (边际利益400 (D37) – 每单进货成本240 (D39) = 160),但每名新客的获取成本是150 元(为获取新客之营销费用 ÷ 当月获取新客数 450,000 ÷ 3,000 = 233.3 元 (D40)),大致上就快把毛利吃光了,若再考虑物流,则新客每单亏损 96 元 (D36)。

    旧客贡献的毛利是 240 元 (边际利益600 (G37) – 每单进货成本 360 (G39) = 240),但旧客没有获取成本的问题,就算把营销成本、物流费用算进去,每单还是会有 208 元 (G36) 的利润。若套入上述消费者一年会消费三次的假设,长期来看这生意还是有机会赚钱。从下图来看,扣掉第一次获取客户的 CPA,长期下来还有 320 元的贡献。

    一个完整的财务模型绝对不是上述这么简单,还包含了库存、坏账、退货、损耗等诸多参数,里面有许多数字及假设都是你必须从日常运营中多做观察才能进一步发展。但财务模型对于创业者分析自身商业模型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3. 张达
    理由
    举报 取消

    自我介绍:

    外资银行消费金融出身、而后自主创业一年;FA从业近一年以来,一共服务了12个项目,轮次天使/PreA共8起,剩下的为A/B;

    我司定位精品FA,过去一年签约项目在40个左右;股东董事大多为清华系基金LP,所以服务项目多为清华背景的团队

    ———————————————————-分割线———————————————————

    首先,明确的说‘’种子-天使-PreA-A-B‘’是不需要看财务报表的(一般融资金额在5000万人民币以上的case才会开始涉及到部分财务模型的预测和评估)

    那么问题来了,VC和天使投资人是如何评估与创业团队的呢?

    • 团队

    这一点是VC和天使最为关注的要点,我司侧重的维度有几个

    1. 创始团队是否为名校出身(211/985/常青藤and so on)
    2. 创始团队是否有名企或知名互联网公司背景(500强/BAT、总监及以上级别;如果写高管,我们会查实具体职位)
    3. 创始团队在该细分垂直领域上有显著的成绩(更看重过往的业绩,同时我们对其工作年限也有一定要求)
    4. 创始团队年龄区间[25,40]
    5. 对行业的认知深度(这一点可以从BP中阐述‘’用户需求-市场已有解决方案-我们的解决方案‘’从这三个模块,就可以大概清楚其是否对行业有深刻的认知。此外,包括团队对市场开拓策略的选择以及竞品的分析都能够体现这个团队的专业程度和靠谱程度)

    总而言之,团队会是投资人以及我们FA本身最关注的要点 ,其次还有几个小点,也在以下做简单阐述:

    • 关键指标的增长趋势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不同细分行业,基金和投资人关注的关键数据是不一样的。打个比方,电商项目可能更关注用户数量、SKU的数量、日活、月活或是其供应链的情况。但是一个做销售的SaaS工具,投资人更关注的指标可能则为LTV以及CAC等相关指标

    • 对标已上市公司

    这一点的话,部分基金会参考该细分领域已上市的企业的年报,从中可以大致判断出该标的未来的成长空间、市场份额、收入利润等可能出现的情况

    • 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

    16年下半年开始基金对于项目未来变现的预期从过去A轮开始要求,提到了PreA甚至是A。简单的说,就是基金对于‘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大幅降低,从另一角度而言,投资人其实是更加理性,市场也回归常态,所谓的资本寒冬其实就是早期投资的常态了;除了变现方式以外,可复制化可规模化也会是考核的另一个方面

    先简单写到这里,后续有更多想法再补充上,希望能够帮到各位投身创业以及早期投资的小伙伴们

  4. Leedorf
    理由
    举报 取消

    天使轮是基本上不看财报的,更多是看创意。VC我不知道您是指广义的VC还是狭义的VC,狭义的VC也就是现阶段大部分认为的处于天使投资后和PE之前的那一阶段的投资,这部分也是不怎么看财报,毕竟这个阶段的公司很多还没有形成看得见的商业模式。如果是广义上的VC,那么天使投资和后期的PE都属于风险投资,PE阶段更看重的是依次是行业、商业模式、团队、财务等,财务在其中其实重要性不及前三者,但是很多PE要求净利润需要达到一定的金额才考虑投资。但是毕竟寻找风投的企业基本上不存在上市公司,所以这些公司的提供的财报其实有时候都不是很符合基本的会计准则,甚至乱记账的情况都存在。我就曾经参与审计过一家准备报三板的企业,全公司的财务部就俩人——一个财务经理一个会计,连个出纳都没有。你能想象得到当会计和出纳是一个人的时候会存在什么样的风险么?那时候这家公司给出的财报根本不能看,几个注册会计师帮着从新做账10几天愣是没弄出来。。。后来我去了别的团队。去年年底碰见那家公司的老板,说三板的事差不多了。

  5. 冷风
    理由
    举报 取消

    其实这是要看两面性,投资其实就是赌人,赌趋势,赌行业;互联网行业投资种子-天使-pre财报是不需要看的,很多A轮上亿的财报在这之前公司都快倒闭了。看创始人就可以看到项目的未来,如果项目是趋势,创始人有热情,团队有凝聚力,那么坚持下来,就会成功。

  6. 赵传礼
    理由
    举报 取消

    这个阶段的创业公司,财务报表无从谈起。要么没有,要么很糟糕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