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印象深刻的经典品牌竞争有哪些?

理由
举报 取消

许多经典品牌在竞争中的创意、手段都让人回味,无论是整个系统的构建,还是某一环节的策划,比如肯德基和麦当劳、三星和苹果、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你印象中有哪些特别精彩的经典品牌竞争案例?

2017年10月16日 10 条回复 1854 次浏览

发起人:刘易杰 初入职场

本人授权“维权骑士”网站(http://www.

回复 ( 10 )

  1. 杨彼得
    理由
    举报 取消

    品牌之间的竞争,通常发生在寡头品牌巨头之间,且让老杨为你一一道来。

    首先登上擂台的是两个可乐巨头,通常发起挑战的都是老二——百事可乐。

    首先是官方广告对可口可乐极尽嘲讽之能事:

    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继续来了两个!

    百事的粉丝还雪上加霜也制作了搞笑图片嘲笑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的粉丝当然也不甘落后,制作了类似的图片予以还击,但是创意还是差了一步。

    至于下面这个粉丝制作的图片,爱憎足够分明,但是创意全无。

    总之百事可乐迷上了这种展现消费者厚此薄彼的套路,做了很多类似的广告。

    在印度一个街头,可口可乐在二楼的照片下面,百事赶紧放上了“百事可乐无处不在”的招牌。

    总之这可乐品牌大战,通常都是由老二百事先挑起,然后可口可乐再应对。这与《营销战》中建议的:

    • 只有市场领先者才应该考虑进行防御(事实证明,防御比进攻更容易获胜,中国所谓的以逸待劳)
    • 适用于处于市场第2位或第3位的公司,应有足够的力量向领先者发动持久的进攻,要找到领先者强势中的弱点,并攻击此弱点。

    作为碳酸饮料市场的领先者,可口可乐没必要主动挑起战争。

    比如下面这个万圣节广告,依旧是百事先挑起事端。

    可乐采取防御策略,见招拆招,折腾出了下面这个。

    总之,这两大可乐之间的战争肯定不会停止,各位继续围观就是了。

    在汉堡行业也一样,身为老二的汉堡王也是瞄准了一些机会讽刺老大——麦当劳。

    比如这个,地球人都看得懂,麦当劳大叔跑到汉堡王买汉堡去了。

    下面这个讽刺麦当劳的巨无霸其实很小的广告。

    下面这两个也是。

    总之,这老二盯着老大的弱点往死里打是寡头品牌市场的情况,应该还会继续下去。

    其他的诸如快递行业里的FedEx和DHL也有相互撕逼的情况,其中DHL还顺带着损了一把UPS。

    FedEx认准了DHL往死里撕。

    说完了传统行业的,说说高科技领域的吧。

    苹果当年市场份额落后时,那可是专业黑Windows十几年啊,那部Mac vs Windows连续剧一放好几年。

    不过两位大佬相见时还是很有风度的。

    等苹果成为智能手机领域的王者,三星也是盯住它往死里黑,比如Note3发布时损iPhone。

    等到Galaxy S3发布时,对iPhone也是黑来黑去。

    iPhone是你能黑得,很快苹果就黑回去了。

    至于汽车行业的几大巨头相互之间的撕逼,前面高赞答案介绍了不少,这里介绍几个。

    比如宝马撕逼美洲虎的。

    再比如,奥迪和宝马相互撕逼的。

    至于@张师傅 提到的汽车广告大战已经很精彩了,其实那场大战先后有4家厂商参加,变成了世界大战。

    先是宝马印上了这个:

    “ Congratulations to Audi for winning South African Car of the Year 2006.

    (恭喜奥迪赢得 2006 年南非年度最佳车奖)”

    然而这张图下面还印着

    “From the winner of the World Car of the Year 2006.(发自 2006 世界年度最佳车奖得主)”

    然后奥迪在自己的广告上反击。

    “Congratulations to BMW for winning of World Car of the Year 2006.(恭喜宝马赢得 2006 年年度世界最佳车奖)From the Winner of Six Consecutive Le Mans 24 Hour Races 2000-2006(发自 2000 年 -2006 年 Le Mans 24 小时竞速赛赢家)”

    斯巴鲁其实还借势玩了一把。

    “ Well done to Audi and BMW for winning the beauty contest.(宝马和奥迪赢了那些萌萌的比赛,真是干的不错啊)From the winner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Engine of the Year.(发自 2006 年年度世界最佳引擎奖得主)”

    最后,据说,当然宾利汽车没承认是自己干的,总之在网上讨论这次广告大战的地方突然出现了下面这张照片。

    好吧,宾利不承认没关系,但是作为车中的贵族,这个广告把宾利的傲慢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来一个有趣的,在印度3家航空公司的广告大战。

    • 先是Jet Airways说“我们变了”。
    • Fly Kingfisher赶忙在它上面新建了一个广告,说“我们逼它们改变的”。
    • 结果来了个GoAir黄雀在后,说:“俺们不变,俺们一直都是最聪明的那个”。

    总之,你能杀过去,别人也会杀过来的。大品牌之间的广告大战不是品牌营销的常态,大多数品牌广告通常更多地是从用户痛点以及产品优势出发制作自己的品牌或产品广告。

    ————-

    欢迎点击老杨其它市场营销相关答案:

    作为营销人是否必须会「讲故事」?为什么?营销人都是怎么「讲故事」的? – 杨彼得的回答 – 知乎

    营销界有哪些作死甚至变成危机公关的失败案例? – 杨彼得的回答 – 知乎

    有哪些透着智慧或者真实的广告语? – 杨彼得的回答 – 知乎

    王进和林冲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官职是多大的官? ?

    你遇见哪些经常出现而不易被察觉的洗脑方式? – 杨彼得的回答 – 知乎

  2. 宋雯婷
    理由
    举报 取消

    中国观众看惯了脑白金、加多宝式的洗脑,其结果就是对于垃圾广告的耐受程度奇高,对品牌竞争的理解止步于砸钱。

    蛤蛤,可这是不对的!

    出色的广告除了要建立用户的认知,还要建立品牌的气质和用户的感情。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那么既然都不差钱,这些斗争百年的『宿敌』们究竟是如何前赴后继地在商战的硝烟中发挥其各自的智慧的呢?可能很多人并没有发现,那些大名鼎鼎、耳熟能详的经典企业其实在其各自的广告中形象是辣么幽(dou)默(bi)。

    1、车

    似乎大家都在赶热点?宝马百岁生日,奔驰发广告祝贺一事一夜之间成为朋友圈趣谈,这件事看起来真的蛮热闹的。也是受朋友邀请,那就来重点说说吧。

    事情是这样。

    宝马过生日,奔驰来祝福。

    广告说的是,『没有宝马的那三十年,奔驰有点无聊』。其实意思就是说自己(奔驰)在汽车历史界的地位领先宝马三十年,这个是无法改变的。

    宝马会怕?随后就发布了一条广告进行回击。

    意思是,『我宝马还很年轻,你奔驰却已经过时啦。』

    这俩打情骂俏玩得正嗨,奥迪表示宝宝不开心了。也凑了一脚热闹。

    原来,算起年龄来,奥迪比奔驰还大几岁…… 咳…..

    也许就是因为年轻?宝马可是出了名的喜欢各种撩,一方面跟奔驰一直纠缠不休,另一方面跟奥迪的感情也是持续升温升温,互动十分频繁。静态的,二者在广告牌上斗嘴斗得不亦乐乎,比如最著名的广告牌事件(宝马和奥迪的广告大战,堪称精彩大片(多图));动态的,二者都曾抛出了视频讽刺对方。如下。

    BMW Jump for joy—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撕逼撕出了感情。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一较劲,实际上给足了奥迪借力打力的契机,某种意义上将二者拉到了同等席位。

    俗话说『明争暗斗』,以上是明争,那暗斗都体现在哪呢?

    我平时特别闲的时候会跑去电影院看看好莱坞大片,然后常干的事就是找广告植入玩儿。咱们国家的广告植入是从冯小刚开始牛逼的,但是老美其实早就在这一块玩得很溜了。

    宝马最成功的植入当然是在007中,《变形金刚》中詹姆斯·邦德的座驾,不过因为电影选择的原因,稍显疲软;而奥迪则在《妇联2》、《钢铁侠3》、《中国合伙人》、《富春山居图》中承包了其所有关于『速度与激情』的部分,对于年开辟市场的架势看起来更勇猛一些。

    这样的品牌掐架,有时候更像一场隔空喊话,诚恳地说,这样的玩法是在战略和底蕴上都远远甩开了我们的『滴滴』『快滴』、『美团』『饿了么』这些时下热度很高的品牌的,当然我这里只是蜻蜓点水。

    2、科技产品

    除了座驾,也说点其他的产品。众所周知,三星的跟苹果的战争比起奥迪跟宝马还要更拼命一点。除了产品本身的各种性能掐得面红耳赤,还索性打上了法庭。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广告中当然也必须遥相呼应不是吗。

    近期令人记忆犹新的当属去年三星S6对于苹果缺乏无线充电功能和广角拍照功能的嘲讽,完全不留情面。

    三星S6最新广告嘲讽苹果

    当然,三星对苹果的不满那可不是一两条广告,那是一堆一堆的广告。我就随意罗列一下…..

    三星Galaxy Tab 10.1新广告继续嘲笑苹果—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百事可乐:嘿,就冲你来的!

    可口可乐:我好方!!!

    事实上,百事也正确实通过自己独到的眼光和风格成功开辟了亚非市场,填补了可口的空白。饮料行业一向竞争激烈,但是可口可乐在与百事可乐的交战中,没有被百事狂野的势头打击得一蹶不振,而是在有效的时间内,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坚持稳住原有顾客,并减少百事对自身的干扰,毕竟对方其实是后来者和挑战者。

    从现在的局面来看,以上提到的企业虽然有历史和企业文化、营销策略上的差异,但是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能够熟练地抓取受众的社会属性,创造娱乐化的传播途径,从而稳定自己的受众,创造教派式的忠诚。

    有读者看到这里就要问了,品牌竞争如此激烈,广告里面到处都是小九九,那作为消费者我怎么如何在这些产品属性相似的消费品种找到适合自己的呢,再或者,我作为一个从业者,如何做出这样的case?

    前两天我看了乔布斯年轻时候的一个记录片: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 (豆瓣),里面记者也问他做决定时如何总是知道哪个方向是正确的。

    乔布斯沉默了一会儿。他说,这最终是由你的品味决定的。

  3. 孔庆勋
    理由
    举报 取消

    别挡着,让我来答!长答案多图预警!持续更新中!欢迎点赞收藏关注!

    1.出租车应用篇

    这个行业的同行互撕,应该是最激烈的了,没有之一……

    先说美国……

    第一回合 Uber VS Lyft

    先说背景,Uber大家都知道,而Lyft也是一款打车应用,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仅次于Uber,目前估值也接近50亿美元。

    虽然估值仅仅是Uber的十分之一,但是他们的发展速度很快——这是一个令Uber无法忽视的对手。

    于是,Uber就有了这样一则广告。

    劝说专车司机,剃掉你的大胡子吧!

    然后……

    Lyft司机改开Uber,立即拿到500美元,500美元!

    什么,你还不跳槽?没事,我再来一招!

    我的员工下你的单,就是不坐车!让你的司机不爽到爆,然后——挖你的人!

    不过,貌似这招Lyft也学会了……

    两个心机Boy,不解释!

    第二回合 滴滴VS快的

    滴滴快的的大战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是当年的大战,至今历历在目。

    补贴大战,一天烧掉一个亿;营销大战,各种优惠券抢用户;司机大战,各种地推各种抢人。

    随手找了一张滴滴的海报,大家感受一下。

    第三回合 Uber VS 神州专车

    也就是著名的“我怕黑专车”营销了。

    怪蜀黎,怪蜀黎,怪蜀黎……

    这则广告争议的地方实在不少,但是确实让神州专车火了起来,主打安全牌也成为了高端市场的一个差异点。

    第四回合 滴滴 VS Uber

    到了这里,基本上比的就不是广告了,而是PR……

    然后……滴滴很快回应了这个事情。

    不过,两家都说自己补贴少,实际上,补贴大战又打起来了。

    2.快餐篇

    第一回合 麦当劳 VS 汉堡王

    麦当劳的广告,一个男人驾车驶过广告牌,大意是:“我们有更多的门店数,所以离你更近。”

    然后,汉堡王回击了!

    BURGER KING reveals McDonald’s commercial虽然没有点名道姓,但是吐槽的就是麦当劳和汉堡王的冻肉饼啊!

    3.加多宝VS王老吉

    官司大战自不必提,广告大战才叫精彩……

    4.奔驰VS宝马

    最近刷屏朋友圈的是这个。

    这是奔驰祝贺宝马100周年的海报,左下角德文的意思是“感谢百年竞争,没有你的那前30年很无聊。”

    宝马100周年,同样借势营销的还有保时捷。

    奔驰宝马是老冤家,之前宝马还有过这个黑奔驰的文案。

    开奔驰也能带来驾驶乐趣,如果上边装的是宝马的话。

    去年一次人类发现类地行星开普勒452b时,两家也拼了一把文案。

    5.电商大战

    第一回合:京东 VS 当当

    当时记得网上买书到了几乎不要钱的程度,6折封顶,还可以用满200减100的券,再送一张50元券,相当于一百块钱可以买十几本书。

    印象中当当的价格低一些,不过最终京东获胜告终。

    第二回合 京东 VS 苏宁 VS 国美

    电商大家电之战,又被称为“京美苏大战”。

    起因是2012年,东哥一条微博:京东大家电三年0毛利,价格比对手低10%。

    随后二人打赌……

    苏宁!苏宁!苏宁!这可比马云王健林的一个亿赌局,雷军董明珠的十个亿赌局大的多!!!

    创业家成了最大的赢家,这条微博被转发了74万次,以苏宁每股10元计——每个人能分到1400元!!!

    于是,撕逼大战开打。

    一直打到现在………………

    顺便说一句,国美在这场大战中存在感弱弱的,京苏两家都不带他玩……

    第三回合 京东 VS 淘宝/天猫

    不用多讲,现在还在打。

    刘强东在公开场合,每隔一个月,基本上就要提一次淘宝卖假货的陈年旧账。最近一次是几天前的两会……

    顺便说一句,去年有一次找到机会见到了刘总本人,然后不出所料,现场演讲时,他又开始说:

    其实大家都知道,平时在实体店都是买不到假货的。那么我们的假货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身边99%的朋友告诉我,是从某宝上买到的。

    以及,各种各样的互黑广告。

    先更新到这里,欢迎点赞、收藏、关注我,啦啦啦~~~

  4. 瓜瓜
    理由
    举报 取消

    这是一篇网罗电商图标大战的盛事。这不是演习!这不是演习!这不是演习!

    请在流量充足的情况下观看,土豪随意。

    那是2014年的双12。

    首先,淘宝把自己APP首页的按钮图标,改成了“真心便宜,不然是狗”文案:

    过了一会儿,京东回应,同样的方式发了“拒绝假货,不玩猫腻”:

    然后,其他电商平台纷纷跟进。先是京东的同盟兄弟拍拍出战,三个“呵呵呵”,力挺大哥:

    淘宝的“小弟”返利网谁也不得罪:

    接下来,其他电商的app都炸了,都炸了,炸了

    易迅:“不猫腻,真心低”,走的是真诚暖心路线,直指天猫假货。

    当当:驱猫遛狗。

    “真比猫狗省”,苏宁也加入“互黑大军”。

    “货真价低,猫狗快闪”,国美也不甘示弱。

    “若非低价,猫狗不如”,1号店还来了个神补刀:“有钱”“任性”!

    聚美优品:不真是猫,不买是狗:

    大众点评:猫狗别吵,吃好玩好。

    百姓网:真心超实惠,不然就是狗。

    比起大家都在猫猫狗狗的,一个不小心自黑了,唯品会:不带我玩,好坏好坏。

    你们以为这就完了吗???

    亚马逊:你们以为我首页没有图标就不能玩了吗

    (亚马逊首页没有图标,但是他直接设置了搜索框里的默认搜索内容)

    注1: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2:以上这些app图标基本上都是在同一天之内完成更新修改的。

  5. 青岚
    理由
    举报 取消

    如果一个企业在一个单一市场内占据压倒性的优势,那绝对不仅仅是广告拍的有创意一点,策划案弄的吸引眼球一点,只下了这点功夫就取得巨大成就那不符合逻辑(这是我时常强调的思考一个问题要有的独立思维的重要性),这也是只要我有机会,就会劝阻现在的年轻人在没有行业内多年经验不要轻易去创业,因为时代不同了,商业行为现在是高度合作化,大资本密集化,科学调研化,并不是靠着激情,梦想就能成功的,商场如战场,非常残酷,高手间过招其实也并没那么简单,有的企业会持续几十年培育一个单一市场而在开头几年很有可能是不盈利甚至赔钱的,而有的企业会在一个落后的,法制不健全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但是却很有可能充满巨大机会的新兴市场选择第一个进入,帮着这个新兴市场健全法律法规,竞争规则,经营管理制度,没错,它们不是慈善组织,它们做以上这些完全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高额利润,但是这样的成功更掺杂着远见和魄力,是一般的企业很难效仿的,外人看起它们的奋斗史,也是种享受

    经典的品牌竞争都是旗鼓相当,实力相差不多的,这样的两个企业在拼商品质量,设计,系统构建之外,拼的就是公司的战略决策了。

    貌似目前知友谈的大多是品牌之间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状况,我上面所说的“落后的,法制法规不健全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但是却很有可能充满巨大机会的新兴市场”就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我认为几大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发展之战背后的故事更耐人寻味

    1,宝马VS奥迪

    其实就全球豪华车销量上来看,宝马比奥迪的销量高一些,但是如果看国内市场销量,奥迪则把宝马甩的很远,到底为什么品牌形象稍弱的奥迪在华拔得头筹呢?这背后是大众集团在华辛勤耕耘近40年的艰辛,在我看来则是应有的回报。

    (1)四十年磨一剑,大众集团是最早入华的国外车企,但在当时的市场环境来看,大众集团做这个决定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其深远的战略眼光使其占得了中国市场的先机(高风险带来高回报)。

    目前中国是大众集团最大单一市场,奥迪是所有豪华车品牌中最重视中国市场的,但是最早是什么样的契机使得大众集团决定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中国投资呢?

    70年代中期,大众集团在亚洲的代理很薄弱,仅在日本销售的稍好一点,但是整个亚洲的乘用车市场几乎被日本垄断,大众集团急于开拓亚洲市场,把目标瞄准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韩国,但是由于当时韩国的汽车工业刚刚开始崛起,对大众的汽车技术与投资需求不是特别迫切,所以双方最终没有谈成,巧的是,当时中国政府在向各个国际车企发出邀请去中国投资,但是由于当时中国考虑的不是建立本国的汽车工业,而仅仅是想做一个代工厂,利用本国廉价的人力成本来组装进口的汽车组件,最后靠出口成品汽车来获得迫切需要的外汇,很显然,大部分国际车企盯着的是国际上新兴的市场,而不是代工厂,所以感兴趣的屈指可数,回应的十分冷淡,丰田更是明确的拒绝邀约,标致最终放弃了,当时国际上主流的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增长前景很差,汽车的普及程度和人均收入远远的落后于尼日利亚,大众集团于1978年底由董事会主席施米克尔带队来到中国进行了最早的会谈,最终决定在华投资

    (2)中国整个汽车工业建设的理念,就是大众带来的。

    在80年代初的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大众集团当时举步维艰,下令停止全部的项目,当时大众集团的企划Wolfram Nadebusch说服了董事会,并承诺先期先降低在华的产能,之后说服中国政府不要仅仅想靠出口改善国民的工资待遇,而是要将眼光放长远,建设一个本土的汽车工业连同配套的零配件供应工业,董事会这才决定没有终止在华投资,所以也可以看出当时在华投资这个决定大众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如果失败,很有可能面临集团倒闭的风险,但实际上,大众赌赢了,组建本国的汽车工业这个理念是大众集团带给中国并最终成功说服中国政府兴建自己本国的汽车工业而非仅仅局限于代工,当时大众集团调研:只要未来中国能达到1980年葡萄牙的汽车密度(当时是西欧最低的),这个国家的轿车数就达1.3亿辆,依靠它的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中国最终必将发展为战略上最重要的大众汽车产地,出口辐射到整个亚太,甚至美国,当然,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是大众最为看重的,现在中国GDP总量第二,中国游客买断全世界,但是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当时大众做的这个决定,当时在更多的人看来对华投资就是一个风险极大的赌博,并且国际政治局势错综复杂,当时发达国家普遍看待中国是一个东方的赤色政权,未来不确定性极大,大众当时能有这个胆量和战略眼光着实是下了好大的决心。

    大众当时的预测终于成真了,也就是说,直到2015年,中国市场的表现才刚刚达到大众当时调研的预期(科科~做了快40年的美梦成真是什么感觉?话说当时大众的野心还真不小)

    (3)重视中国市场,尊重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是第一家豪华品牌按照中国消费者的口味改良产品的。

    很多人以为A6L是奥迪第一次针对中国市场的加长版车型,其实不然,更早的A6,同样是针对中国市场的改良加长版

    最早是一汽大众坚持要打造一款中国版的A6,关键的设计就是加长,德方是无法理解好端端的一款通过国际市场检验的产品,为什么要加长?而且A6作为大众集团当时唯一的行政级别高档车,后排空间已经足够用中国人为什么需要那么大的后排空间?为什么一定要加长?而且加长意味着要动轴距,意味着二次开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资金时间和人力投入,这样是否值得?德方当时很犹豫,而一汽大众坚持,奥迪A6必须“加长”, 轴距要加长,整车也要加长。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汽车还是稀罕物,汽车拥有者不是官员就是商人,90%的汽车拥有者出行时是坐在汽车后排的,这是中国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个特殊的国情,德方通过最终的考察,接受了一汽大众的改良建议,这样能放下身段,听取合作方意见,尊重对方市场的豪华品牌着实少见。

    1996年1月,合资双方签署“联合开发”奥迪A6的协议。根据协议,中德双方历时3年,打造出专为中国人设计的高档轿车。1999年9月6日,奥迪A6在长春的一汽大众正式下线。它比全球版A6轴距加长了90毫米,整车长度增加约100毫米,达到4886毫米,总高也增加了22毫米,成为中国第一款加长的高档轿车,并大获成功。奥迪A6(C5)从上市到2005年4月退市,累积销售了20多万辆

    A6(C5)的成功,让奥迪看到“加长”车在中国的前景,于是,从A6(C6)原型车设计之初,就把加长的因素和相关的数据融了进去,充分考虑到加长后的性能、安全、美学、优雅等多方面因素。更于2005年,上市了国产全新奥迪A6L,成为当时国内技术最先进、品质最高档、国情适应性最好的高档轿车。

    如今,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加长”的中高级商务车或高档行政级轿车,是奥迪开启了针对国内市场加长的先河,奥迪对国情脉搏的把握和坚持,引领了中国高档轿车“加长”风潮,也让全球的汽车企业看到,仅有领先的产品还远远不够,只有尊重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才能真正获得市场的认同,这点,奥迪无疑在中国做到了极致。

    2,肯德基VS麦当劳。

    奥迪和肯德基很像,同样中国是其最大的单一市场,同样是同类企业第一家入华的公司,同样的重视中国消费者,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

    肯德基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国际快餐连锁。

    1987年11月12日,美国快餐公司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正式开业

    1987年11月12日,北京前门附近,热闹非凡。

    不是什么重大活动,许多人只是在往路口的一座三层小楼里挤。这是一家刚开业的餐厅,挂着大大的红牌子:“美国肯德基家乡鸡”。

    旁边还要另外挂一块小牌子,也是惹眼的红色,提醒客人这里是“美式快餐”。

    除了可乐一类的饮料,这家餐厅只卖4种食物:原味鸡、鸡汁土豆泥、菜丝沙拉、面包。一块原味鸡售价2元5角,在1987年的中国,是不折不扣的高消费,国家干部和大学教授的月薪也不过六七十元。

    实际上肯德基来华经营并不是偶然,而是受到了时任天津市长李瑞环的邀请。

    这时的肯德基,在亚洲的发展困难重重,在70年代初,肯德基尝试进入香港,但是失败了,直到1980年卷土重来,勉强开起3家店,还是不成气候。对这家美国快餐企业来说,中国内地无疑是一张诱人的白纸,既包含机遇,又包含风险,实际上这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开业10个月,就收回了全部投资,紧随其后,麦当劳也于1990年在深圳开设了其在中国的首家餐厅。自此,洋快餐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遍地开花”。洋快餐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口味上的不同,还有饮食文化、管理模式,用餐观念等的改变。

    更改在华发展战略,迅速扩张店面。

    肯德基在美国本土和除中国以外市场大多是特许经营的,但是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90%的中国分店由公司直营,相比之下,肯德基在全球仅拥有11%的直营分店,至今,肯德基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餐饮连锁企业,在中国拥有近5000家分店,而最新的数据,麦当劳近三年建店速度已经提升几倍,但也不过2000间门店,而且麦当劳的门店数量近几年也被德克士迎头赶超,屈居第三了(再告诉小伙伴们一个冷门知识,德克士是纯正中国品牌,始创于中国成都,两年后为台湾顶新集团收购,并不是洋快餐,但是就这样一个始创于中国,后被台湾收购的快餐品牌,在中国大陆已经开了2000多家店,你猜台湾有几家店?100家?错!是四家,足以可见中国大陆的钱还是比较好赚的)

    麦当劳中国门店数超2000家 在中国仅是第三 财经频道

    近几年肯德基在美国本土的业绩越来越差,目前已经抛售手中股份,只剩下5%,肯德基在美国经营的其实非常一般,店面也不多,貌似连快餐前十都进不去,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啥肯德基这么重视中国市场。

    以下这张菜单里的东西是中国独有的(肯德基越来越像咱中国民族企业了)

    中国分店的店内环境也与美国分不同。中国分店比美国分店大两至三倍;大都是每天24小时营业,提供送外卖服务,每个月推出两款新产品。

    美国肯德基(我在美国见的肯德基更多的是那种汽车餐厅,就是开车过去小窗口给你吃的,之后你开车走)

    中国肯德基

    我在美国可没见过肯德基这么大的店面

    奥迪和肯德基在华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敢为天下先的战略决策,先投入耕耘后得到回报的耐心,针对中国国情开发适合的产品,我觉得这两家企业在华的发展史足可以写一本外国企业如何成功入华的教科书。

  6. 陆心哲
    理由
    举报 取消

    联通推CDMA的时候拍过一个广告,不知道名字,没找到视频,简单描述一下。

    大致内容是一个年轻人回家抱怨说最近不知怎么的总头疼,他妈听了就说,是不是手机辐射厉害导致的啊,换CDMA吧,没辐射,健康,老太太语重心长言辞恳切,演得特别好,孩子听了之后说换,明天就换。

    这广告估计是效果很不错,因为在电视上播出不久,移动就出手接招了。请了这广告的两位主角拍了个续集,穿着打扮甚至连场景都没换,内容是小伙子刚说完要换,屋里出来个老头,是小伙他爹,说报纸都讲了,gsm网络用了这么多年,安全可信,辐射什么的都是在正常范围内,反倒是新技术大家都不了解云云。老太太听了之后恍然大悟,跟孩子说,那咱们就不换……

    这俩广告当时看的我笑得不行,还是头一次看到国内两个品牌在电视上竞争这么激烈。

  7. 张师傅
    理由
    举报 取消

    多图杀猫,非壕勿扰!

    说到经典的品牌营销案例,如此热爱汽车的我怎能不想起宝马和奥迪之间的互相调侃。2006年,宝马率先出击,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德国同胞奥迪:

    Congratulations
    to Audi for winning South African Car of the Year 2006,恭喜奥迪获得2006年南非最佳汽车。乍一看,是在表扬竞争对手啊。然而广告下面那一段揭示了一切:From the Winner of World Car
    of the Year 2006,来自2006年世界最佳汽车。在2006年,宝马3系获得了世界最佳汽车的称号,而奥迪A3在同一年获得了南非最佳汽车。

    面对这种赤果果的讽刺,奥迪很快便做出了反击:

    Congratulations
    to BMW for winning World Car of the Year 2006,前半句,恭喜宝马获得2006年世界最佳汽车,套路和宝马的如出一辙,精华在后半句:From The Winner of Six
    Consecutive Le Mans 24 Hour Races:来自连续6年获得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冠军得主(也就是我奥迪)。言外之意,你不是获得了2006年的世界最佳汽车吗?我从2000年至今连续6年拿下了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冠军。这是漂亮的回击,双方的首回合较量从气势上看奥迪暂时领先。

    【插播一下这个很著名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这项比赛和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也就是F1)、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也就是WRC)一起并称为“世界上最著名和艰苦的三项汽车比赛”,自1923年在法国勒芒创办以来,除了二战那几年外从未间断过。3个车手一组,轮流换人驾驶同一辆车跑够整整24小时,人可以换但车不能歇,等24小时到了看谁跑的历程最长。这样的比赛考验车辆的不仅仅是速度,更考验稳定性。】

    几个月后的2007年初,奥迪针对俄罗斯的汽车市场推出了带导航的A6、A8、Q7(在这之前奔驰和奥迪在俄罗斯市场销售的汽车都没有导航,而宝马有),并且针对俄罗斯本土情况对导航进行了优化:

    (实在不认识俄语,就不逐句翻译了)

    宝马于是同样以俄语很及时的发布了一款新广告:

    俄语不认识,英语还是认识的。Best
    Engine of the year 2007,是不是看着很面熟?宝马说:当其他人都忙着在导航上下功夫的时候,我们获得了“2007年世界最佳发动机”的称号,意思很明显,只有我们在干正事。2007年宝马的两款直列6缸3.0L发动机在当年获得了这一殊荣,而实际上奥迪的直列4缸“带分层燃烧和缸内直喷”技术的2.0L发动机在同一年也获得了同样的殊荣,所以宝马的这个炫耀有点勉强。

    故事到这里远没有结束,精彩的在后面呢。2009年,这两个德国汽车品牌在美国上演了一处剧情波折、流传甚广、堪称经典的品牌大战。

    当时,奥迪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市圣莫尼卡海岸附近的一条大街上架了个宣传新奥迪A4的广告牌,上面写了一句话是这样的:

    Chess?No Thanks,I’d rather be
    driving。这句话可以翻译为:下棋(国际象棋)?不,我更愿意开车出去跑几圈。一句话凸显出新奥迪A4让人欲罢不能的驾驶乐趣(不少国媒评测的结论是“运动和舒适的完美结合”)。为什么是Chess呢?在距离这个广告牌大约3公里的地方是Los Angeles
    Chess Club,洛杉矶国际象棋俱乐部,再往西南方向走5公里的海滩边上,就是Santa Monica
    International Chess Park,圣莫尼卡国际象棋公园,是当地的一个著名景点。这广告要是搁成都,估计Chess得改成Mahjong了吧。

    在路边立个牌子给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打个广告本身是个稀松平常的事,但奥迪这次决定玩大一点(没错,这一次奥迪主动了)。于是过了几天,他们把那个广告撤下来了,换了另一个:

    Your
    move,BMW。(下国际象棋,得跟前面那个广告连起来看)该你走了,BMW。就好像开着新A4溜达了几天心里美美的于是找人下盘棋吧。然而对于宝马来说,这是赤果果的挑衅啊,人家点名了。

    【请注意,国内有媒体是从这张图开始知道这件事的,然后曲解了这个故事,大意翻译成“滚蛋吧宝马君”,这专业性令人质疑啊。】

    果然,很快宝马在街道另一侧距离奥迪广告牌也就几十米的地方一家咖啡店房顶上买下了另一个广告牌,然后挂了个新广告,放上一辆比奥迪A4性能更强悍的BMW M3:

    Checkmate,将死。这意思很明显,奥迪你不是说下棋吗,不是该我走了吗,我将军,将死你(跟中国象棋“将死”一个意思)。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奥迪用白底黑车,宝马用黑底白车,必须得对着干啊。

    据说当时这个路口的实景是这样的,司机们路过都要争相拍摄然后发Facebook:

    既然宝马已经接招,而且话说的很绝,奥迪如何应对?奥迪觉得不用自己亲自出马,让粉丝们来就行了。在Facebook上,有奥迪的粉丝发了一张PS图:

    粉丝把一辆奥迪R8(奥迪旗下超跑)放在宝马广告的旁边(宝马用高一级别的M3去对标奥迪A4摆明了欺负人,所以奥迪粉丝也拿更高级别的R8去欺负M3了),上面写着“Check yourself”,中文直译是“看看你自己”,结合剧情我理解意思是:就你那破车(M3)还将我(R8)的军?

    【然而,国内依然有媒体没搞清楚来龙去脉,他们说:后来奥迪在宝马广告旁边又挂了个新广告,而且过几天还又换了……这不扯呢么,媒体的专业性呢?人家咖啡馆房顶上就一个广告牌的位置好吗,后面这几个广告都是奥迪的粉丝们PS的。】

    类似的粉丝PS图还有这样的:

    Think
    Again.将军?你再好好想想。言外之意就是你的M3在我R8面前啥都不是。

    Your
    pawn is no match for our king.就你那破车根本不配跟我们R8比。

    宝马的粉丝也不示弱,放出PS大招:

    在一个氢气球上直接来了一辆宝马F1,旁边写着Game over,而且还用绳子拴着底下R8的广告牌,意思是“结论已出,我F1吊打你R8”。

    结论真的出来了吗?当然没有。到这里,奥迪觉得火候差不多了,把之前A4的那块广告牌给换了:

    Time
    to check your luxury badge.It may have expired.检查一下你贴的豪华车标签吧,说不定都过期了呢。这意思明摆着的,豪华超跑我有R8,你有啥?(F1不算量产车)。这对宝马简直是赤果果的羞辱啊(这广告公司的合同肯定直接续签三年吧)。

    这一次,奥迪算是放了大招,这话说到宝马痛处了,宝马暂时无招架之力(确实没有豪华超跑),灰溜溜的撤掉了自己M3的广告,这次洛杉矶宝马奥迪品牌大战告一段落,奥迪获胜。

    鉴于以上种种品牌竞争的实例,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宝马和奥迪(以及其他汽车)的品牌大战永远不会停止,但是像2009年这样高潮迭起的“大型撕X ”不知是否还会再次上演。

    最后,我很八卦的到Google街景去找了一下当年奥迪和宝马战斗的地方,发现奥迪广告还在(还在一开始放A4广告的那个地方),宝马的广告已经换成别的不认识的品牌了,看来宝马在当地选的广告公司不怎么样啊。

    地点在这里:,看Google街景需要那啥,你懂得。

  8. 猫橙
    理由
    举报 取消

      耐克和阿迪达斯。

    2011年阿迪

     21世纪初期,两大运动品牌势均力敌,不相上下。2001年,现任CEO赫尔伯特?海纳(HerbertHainer)上任,并在2003年与日本著名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YohjiYamamoto)合作推出了颇受欢迎的全新品牌Y-3,同年,耐克分别以9300万美元和4500万美元的代言合同签下了“一年级生”勒布朗?詹姆斯和科比?布莱恩特,并收购了匡威,加上此前收购的Hurley和Starter,预计总额达4亿5000万美元。

     2006年马克?帕克(MarkParker)上任耐克CEO,同年,阿迪达斯以3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锐步,第二年,耐克以6000万美元的合同签下凯文?杜兰特(KevinDurant),2008年,耐克收购英国足球用品制造商茵宝;阿迪达斯则签下德里克?罗斯(DerrickRose),在这一时期结束的2010年,耐克颇为得意,其总收入达190亿美元。在这一阶段,相比耐克,阿迪达斯正以缓慢的速度完成自己的任务。

      2011年阿迪达斯启用全新Slogan:阿迪达斯全倾全力(AdidasIsAllIn),并于第二年首次在跑鞋上运用Primeknit技术,同年,除了卖掉茵宝,耐克还推出了Yeezy2、Flyknit轻薄跑鞋以及由设计师DylanRaasch打造的RosheRun,后两双跑鞋在受到时尚街拍达人热捧后迅速蹿红,直到2015年,阿迪达斯用年度旗舰跑鞋UltraBoost吹响反击的号角,并与说唱巨星坎爷合作发布adidasxKanyeWest,包括Yeezy350、Yeezy750的两双球鞋被各大潮流网站称为“年度神鞋”。

    图文来自网络 侵删

  9. 九号乘客
    理由
    举报 取消

    必然有这个,帮ls翻译一下。这些年,百事可乐都在黑可口可乐,说白了这是广告人之间的智慧之争。我记得可口可乐几乎都很好的反击了。

  10. 早早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来讲一次DHL贱兮兮的恶搞吧

    快递巨头互嘲这件事并不稀奇,一般是酱婶儿的:

    FedEx:我永远在DHL前头

    DHL:受够了这俩二货?请选择我们!

    (Fed up是英语“受够了”的意思)

    FedEx:UPS的快递车都是我们托运的

    你来我往的嘴炮还不够,前年DHL玩了一次恶搞行动,贱出了天际,贱出了新境界。

    故事是酱婶儿滴:

    DHL订购了一批新型涂料,这个涂料的颜色会随着温度和时间改变,涂在印着“DHL is faster”的纸箱上,放进冰库冷冻

    然后委托其他的快递公司来取件,因为冷冻过,所以取件时,这些快递的外观完全是黑色的

    等到快递员开始派件的时候,因为在常温下时间足够,涂料开始逐渐恢复透明

    而且DHL还贱贱滴把收货地址都设置在了德国闹市步行街特别难找的地方,并且安排了摄像机偷拍

    于是TNT和UPS的快递小哥就这样变成了DHL行走的广告牌

    当然,也有被机灵的小哥发现的时候

    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我估计,这些快递小哥们送货时内心OS一定是这样的

    —— End ——

    转载请与公众号联系取得授权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