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自媒体巨额融资,这笔钱他们是如何使用的?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这一年来,巨额融资的自媒体非常多,比如餐饮老板内参融资2000万,政商内参融资上千万,以及最近融资1200万的papi酱。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自媒体,主要的成本不过是内容运营,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融这么多钱,又该如何使用? 2017年7月19日 10 条回复 1027 次浏览 VC,创业,媒体,风险投资
回复 ( 10 )
泻药。
自媒体是靠内容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壁垒都在内容的质量和数量上,因为很多自媒体都是同质化竞争,即便是papi酱这样现象级的爆款IP,如果不能持续推陈出新,一阵风一样过去就没了。
当然,在他们最火爆的时候高估值融一大笔钱也是最合理的选择。
那么融资之后怎么用?我觉得大致分成两部分:内延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实际上任何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都是这两样。。。)
1.内延式发展。
1)建立更专业的团队,而不是papi酱单打独斗。一个10人的精悍小团队,一年行政、人力成本150w妥妥的,如果是资深的创意型人才、撰稿人,那可以上浮到250w-300w。
2)商业化需要提升节目制作水平,现在papi酱的短视频是原生态的,如果包装起来,每期的制作成本都会上去——当然,包装起来的传播效果是否有现在的好,我真不知道。。。
3)商业化需要提高节目的产量,不定期的产出要变成流水线的定期节目,这也是一个需要更多资源投入的过程。
上述两条,成本可大可小,不过总体上,只做室内单人吐槽节目,成本很低。如果形式变化,成本可能达到几万-十几万一期——几万一期的综艺节目已经很好了。。。康熙来了一起制作费也就几万。
2.外延式发展。
1)可以网罗一批有潜力的网红IP到旗下。
2)直接收购兼并一些同类型的工作室,把竞争对手消灭在摇篮里。
在北京买1套房,升级下拍摄背景。
草花完了
优秀的自媒体已经相当于一个出色的媒体公司,不排除有一些融资有炒作嫌疑,但是要成就一个出色的媒体公司,还是需要很大的投入和资本的运作,包括策划,优秀的内容编辑,市场推广与销售,合作与并购等等,对于有目标要做大的自媒体公司来说,投入巨大也是必不可少的。
自媒体能否在万舸争流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运营团队和leader的内才、谋略和方向。有了投资,小舟才能成为战舰,会有更优秀的团队和更精彩的内容。比如papi酱获得融资,不仅仅是个网红的概念了。我 预料会有更多的吸引眼球的视频内容,也会有更多的推广,吸纳更多的用户。
谢邀。
目前在头条号创作空间孵化的项目有近30个,因为每天跟这些项目朝夕相处,负责他们入驻后的孵化服务,就先说说我最直观看到的吧。
拿到钱之后都会怎么花呢?
首先,招人招人招人。
创作空间里几乎所有拿到融资的项目都会扩张团队,小团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人员翻番是很常见的事,甚至有团队因为人员扩张太快,需要更加私密的办公场所,而提前搬离孵化器的。
做内容创业的人,往往在早期都是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或者是维持在三两个人很小的规模,自己想选题,自己写稿子,自己在后台编辑,自己谈合作,自己谈广告。
有钱了,总不能还什么事都自己做吧,所以招人就是第一步。
其实,人员扩张的背后所体现的是一支团队在重新梳理自己的业务架构。
VC投资一家公司是希望他的业务有爆炸式增长,进而,VC能从这种爆炸式增长中获得高收益。但初创型的内容创业团队,是不具备爆炸性发展的能力的(至于为什么,这里先不展开了)。所以,就需要调整。
资本的介入,对于一支典型的内容创业团队来说,通常意味着两件事。
只有足够多且稳定的内容输出,才能圈到更多的受众,形成稳定的粉丝群体。你在各平台的订阅用户数量以及阅读播放量,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你的估值。
所以一旦拿到融资,在内容上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
拿上周刚宣布A轮融资的餐饮老板内参举例吧,秦朝在融资后对媒体表示,目前内参的内容团队有20人,但是还远远不够,理想状态下需要扩充到50人,不仅如此,餐饮老板内参还在招聘总编辑,开出的年薪是80w。
插句广告,餐饮老板内参也是头条号创作空间第二期的入驻项目。
内容创业者通过好的内容圈到了受众,但是如果商业模式仅仅依靠广告,那么很快就会碰到天花板。这同样不是VC希望看到的。
所以,想要打动投资人,创业者就需要让他们看到自己更多的潜力和可能性。所有这些所谓“可能性”,都是需要花钱的。
比如,切入视频。
大部分在做内容创业的人都是从图文类内容切入的,但是由于短视频成了新的风口(至少从业者都这么说),很多团队会尝试视频内容的制作。
做视频不是做直播,不是靠一台手机就能搞定的,设备总是要有的,即便不做烧包的器材党,起码也要有几件趁手的家伙。如果你想要做得更专业,还需要招聘匹配的视频编辑等。
下面这图是创作空间里一只团队的摄影器材,他们最早是从文字内容起家,然后才开始做视频内容。这么一堆器材,也不少钱呢。
拍视频烧器材其实还算不上很大的花销,还有更烧钱的事——投资。
我们已经看到非常多的媒体走上了投资这条“不归路”。
比如,罗辑思维,去年10月宣布完成B轮融资,中国文化产业基金领投,启明创投等跟投。结果今年罗胖就摇身一变,参与了Papi酱的天使轮融资。
再比如,打造《奇葩说》的米未传媒,去年9月宣布获得创新工场的Pre-A轮融资,今年2月获得基石资本的A轮融资。上周举行的“米未的有趣世界”发布会上,马东透露米未已经投资了一些制作团队。
再再比如,“餐饮老板内参”去年7月宣布拿到了狮享家基金2000万元的Pre-A轮融资,一个月后,就成立了“筷点投资”,专门投资餐饮行业的垂直细分媒体,目前已经投资或孵化了好食记、咔门等。
当然,所谓“增值”业务还有许多其他模式,比如线下活动、比如课程、比如电商等等,但是想要做起来,都需要有前期的投入的。
最后,随着小团队逐渐迈向正轨,公司本身的运营成本也会增加。比如,要寻找独立的办公场地,这就牵涉到办公室的租赁和装修。早期创业团队的人员配置其实是很不健全的,一旦拿到融资,补足团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你需要在以前的内容团队之外,按照一家正规企业的标准去组建你的职能团队,比如财务、HR等等。
虽然说现在有非常多针对创业公司日常需求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创业成本,但是你的公司一旦要走上正轨,那么有的是花钱的地方。
总而言之,如果你只想静静做个“小富即安”的自媒体,的确不需要太多的钱,但是,如果你希望做一个在VC眼中有商业价值的自媒体,那么,真的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
拿钱之前请三思,投资人的钱也是钱啊。
最后,如果你对内容创业感兴趣,欢迎私信跟我聊聊。我们的第二期项目正在招募当中。
头条号创作空间
谢邀。
财务流水,基础运营成本。估值评测。
这三个因素决定融资数字的大小。
话题引流到转化率到消费,其过程看起来简单,但有很多不可抗因素存在。
自媒体运营是要投入和维护的。越专业投入成本越高。
自媒体融资后就肯定是平台化运作。从一个人发展到多个人,从单一产业发展多元产业。
同时还要发展多个部门和准备基本的办公设施和办公环境。
这种规模去运营没办法保证在一年内可以做到收支平衡的。所以你必须融资能够运营5-10年的硬性成本。基本上怎么算都是超过1000万。
举例:一个人5000工资/月。我们起步招10个人好了。一个月就是5万,一年就是60万,坚持10年,就需要600万。这个费用还没算房租、装修、水电、基本的办公设置和电脑那些。你更不要说什么推广费用和公关费用那些了……所以?融资1200万的papi酱压力其实很大的。
做平台运营最低标准应该是2000万起步,消耗5-10年去培养一批人是有很大风险的。
papi酱会玩,不代表她有培养和做平台的能力。所以招聘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难度就是最大的风险。
开发新的内容平台,或者对接商品销售
你知道一个叫 庞氏骗局 的吗 具体我也不知道
自媒体拿到风投后,第一件事情应该是去掉自媒体,华丽转身为媒体平台,比如BLogabs就计划这么干的。只有这么干,才能走得更远。个人的自媒体,如果失掉个人,拿什么来作后续?
任何一个我们看到的台上光彩照人的存在,都是背后一个精英团队整体的结晶。
间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怎么使用钱,那没有人会给你投资钱的。是金子永远发光的这话只是一定程度正确,你把它埋土里它的光没人看得到。
资本的力量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