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人:李显冬 管理大师

专注互联网早期投资

回复 ( 4 )

  1. 金洪运
    理由
    举报 取消

    正常的a轮死了,每年能碰上无数个,一个个要就过来累都能累死。

  2. 公明
    理由
    举报 取消

    专注于职业技能经验分享的【8点后】于4月11日正式关闭,网站和app应用都停止了服务。8点后,2015年8月14日上线,专注于在线一对一经验分享。

    【小插曲】一直在关注8点后的发展,三周之前在8点后平台上预约了一位导师,和他聊了半个小时左右,收获很大。前几天,8点后上线了一个功能——学生发布问题悬赏回答的好的导师。11号产品就下线了。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还是有点难过的。

    这一款上线不到两年的技能经验咨询平台的下线,让我在感叹:技能经验分享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市场分析

    据统计,共享经济在2015年已经是一个万亿的市场了,知识技能经验的市场也一直在高速发展。

    这是知识分享在百度指数的统计数据,2011年以来,搜索量一直挺高的。技能经验分享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当人们物质上极大的满足,个人认知开始盈余,分享便会成为人的一种欲望,以便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并且还能够取得一定的回报。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个人需求理论的。

    个人技能经验分享两种模式

    1,按需供求。

    有的人需要有经验的人来给他提供咨询服务。平台上面聚集导师,通过对导师个人在某些领域的技能和经验来吸引学员,进行预约,付款,咨询等一系列的流程。

    分析一下平台交易双方的特点。导师,他们属于不够积极的一个人群,对他们来说,空闲时间比较少,他们更多的是去被动的接受别人的预约;对于学员,一般用户群体为20岁的大学生到30岁职业生涯不够长的职业人士,他们在与遇到问题的时候可能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去选择,对比,从而选出一位自己中意的导师。

    这种模式,符合平台双方的用户群特点。

    2,按求供需。

    有的人有咨询需求而去平台发布自己的问题,导师选择自己擅长的问题进行回答,从而得到学员的付费。

    分析平台交易双方的特点。发布需求的人的群定位依然是20岁的大学生到30岁职业生涯不够长的职业人士,这时人群改变的是回答问题的导师。如果按照一个导师的资质来评判的话,一个行业专家是几乎不会来浏览问题选择回答。相反会是一些资质不是太权威的导师来给出回答。对于发布需求的用户来讲,他依然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回答的专业度他自己没有能力来评判。

    这种模式,可能会带动起一批草根导师来进行经验分享。

    平台应用三种模式

    第一,线上到线下,区块化时间满足咨询。

    线上到线下的典型代表是在行。这种模式有好有弊。线下面对面一对一,导师与学员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互动,可以全面完整的对学员的问题给予解答。但线下见面,时间上额外的时间花费(来去约定地点的路上),金钱上额外的花费(约定地点一般在咖啡厅,买咖啡的钱)。

    3月份我约见过一位在行导师,200元约定咨询时间为1个小时,我来回的路上花费了1个小时,和导师聊了2个小时,咖啡的价钱接近100元。不过约谈很顺利,我的问题完全解决,并且还加了对方微信,结识了一位朋友。即使多花费了100元和2个小时的时间,我也觉得很值,因为和导师的交谈,我不仅在我困惑的问题上得到了专业解答,并且通过了解导师早年的经历,我开阔了眼界。

    第二,完全在线咨询,碎片化时间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相对来说比较轻,因为所有的流程全部在线上完成,只需要利用自己零碎的时间(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就能得到导师的解答。但限于网络通话或400电话,不能和导师见面聊。对于一个普通用户,花几百元和导师电话聊天一个小时咨询问题,能够通过电话解决的问题是不是还会有其他替代方案呢?这个需求不知道是不是完全符合现实生活场景。

    第三,线上线下均可以咨询。

    两种方式都可以,但对每一位导师来讲,ta能够提供的的咨询方式一般只有一种。所以用户还是要去根据导师的要求进项相应的咨询。

    聊聊8点后为什么下线

    1,直接原因:A轮融资失败或许是【8点后】宣布关闭的直接动因。

    2,【8点后】的下线和中国时势现状有必然联系。在行创始人姬十三曾表示过知识共享经济在中国至少还有5年以上的培养期。知识和经验的共享受限于市场化认知瓶颈,运营数据不可能像UBER或Airbnb那样短时间内呈现指数级的增长,甚至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才能达到爆发的奇点。

    技能经验共享发展四大难题

    一、场景。

    技能经验共享平台的使用场景是什么?当用户有问题的时候,ta会去选择百科,知乎还是身边大神?什么情境下会去平台?只有当用户预先知道这一个平台,并且是实在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时。从交易习惯来看,为一个话题与一个陌生人在线聊30分钟300元钱的,这不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接受的问题解决形式。如果一个问题真能通过线上交流就能完成,那么产品很可能也不属于刚需范畴。

    二、入口。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技能经验共享的产品中,在行属于全品类覆盖,有创业、职场、生活和学习等,靠我偏重于职业和创业,领路偏重职场。这些产品虽然切入点有些不同,但都有做全品类的倾向。全品类可以是最终的目标,但前期一定要专注于比较容易形成爆款的角度。比如情感咨询、心里咨询和法律咨询,早期专注,建立规范的流程交易和培养用户习惯,更容易在后期做到全平台产品。

    三、频次。

    技能经验分享的产品,用户使用的频次会不会很高?单单从导师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几百元的客单价来讲,产品的使用频次也不会太高。加上这一类产品的同质化程度很高,用户选择使用哪一个平台也不确定。解决低频问题,是否可以考虑除了产品通话的服务以外,给用户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开发圈子板块,用户可以浏览导师写的技能文章等。

    四、标准。

    技能经验分享,一般情况下用户需要去解决的会是职场、创业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答案没法来量化。对于交易规则的制定,是一个平台最基础的问题。前期做好对导师的选择入驻,评级体系,以及推荐给用户导师的标准,反过来就是导师会选择什么样的用户来解答。通过交易规则的建立,可以让导师,用户和平台三者在规则之下有效运转,形成一个积极的生态圈。

    最后,关于技能经验分享,你有什么想法吗?可以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peam。我们聊聊!

  3. Won.Hema233
    理由
    举报 取消

    今年要关掉一大批…

    运营数据不达标…融资不成功的项目

  4. 卢文融
    理由
    举报 取消

    任何行业都有成功的 失败的。成功与失败并不是衡量一件事物的唯一刻度。向那些勇于尝试的人致敬。

    我们的产品和8点后比较类似,我们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