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该不该拿产业资本的投资?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随着资本寒冬的来临,我们确实能感觉到创业投资不如以前火爆了,VC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产业资本包括上市公司开始介入早期的创业投资,相比VC,产业资本不是那么在意估值,那么创业公司该不该拿产业资本的投资呢? 2017年4月22日 10 条回复 1540 次浏览 互联网创业,公司,创业,天使,投资,投资人
回复 ( 10 )
战略投资人(即产业资本)和财务投资人在抢项目的时候往往是互黑或自吹并有一套说辞的。前者说我有资源,选我选我;后者说我有最干净最纯粹的钱,选我选我。
其实上面的搞笑台词很清楚得说明一个问题:产业资本的钱,是把双刃剑。
先说优势。产业资本,嫁妆是金条加家电以及老丈人的人际网,往往会搭配资源,助力企业的发展,经典案例是京东/搜狗拿腾讯的钱、滴滴快的拿腾讯和阿里的钱。同时产业资本的钱很多是来自于这些现金流强劲的巨头,所以他们的钱比较抗周期。特别是当下,Unicorn Subprime Crisis(独角兽的次贷危机),别看数个基金都鼓吹在某某项目上赚了n多钱,其实大家把赚的钱大部分又投入到滴滴和美团等少数几个完全没有流动性的公司,然后没事儿的时候YY一下我赚了多少钱。然而到真正需要出大钱的时候,财务投资人的余量也不多了。而产业资本此时就不一样了,口袋深厚。
再说劣势。资源不是白拿的,往往会在估值上对企业有更苛刻的要求,甚至是把资源折现成现金。这招玩得最炉火纯青的就是百度,在投资爱奇艺以及去哪儿等公司的时候,都是签订框架协议保证未来n年带来多少流量,并将流量折价成为投资款。或者要求投出去的现金,必须有多少用来购买百度广告。(做投资或财务的同学看到之类,一定会心得笑了,因为这笔账太划算了。投资款从百度的账本里出去,不是成本而是投资,但是从被投企业那里回来的却是收入,算上几十倍的PE,这简直就是增加利润的放大器或者永动机嘛!)另外,拿了产业资本的钱就意味着站队,一入江湖深似海,自此就被贴上便签,打开一扇窗却关上了许多门,与行业内的许多公司就没法合作了。以某数字公司为例,因为树敌太多而鼎鼎大名,做产业投资的时候往往被创业者忌惮,因此投资主体往往不敢用真名,都是找个SPV或者代持人来代替。
说产业资本投资的公司鲜有成功的,可以看看下图以及这篇文章(基金恩怨情仇考(I) – 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很清楚得看到以BAT为首的产业资本扮演着如何重要的角色:他们要么是各财务投资人的接盘侠,要么是公司上市前的助推器……比较显著的是“BAT+高瓴+新天域+淡马锡+DST+Tiger”大玩家生态群,这些都是口袋深厚的超级大玩家,几乎和所有的中早期合作,但从不固定在某几家,几乎是遍地撒网。他们之间合作并不多,但是因为交叉投资的关系,“DST-腾讯”以及“Hillhouse-腾讯”的关系更加紧密。大玩家里面,相对而言腾讯玩得最开,和许多基金和公司战投(比如:挚信以及京东等)都有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中间的持股关系和高层私交功不可没。同时,“高瓴-红杉”的关系很密切,或许和两位大佬之间共同的耶鲁血缘有关。
最后回到问题本身,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比较好的策略是:初创期的时候,尽量拿财务投资人的钱,简单而纯粹,不会因为站队而损失可能性,公司小也不存在太多江湖恩怨,别人懒得搞你;中晚期的时候,尽量考虑战略投资人的钱,这时候往往更需要钱之外的资源,而且此时不站队一样容易被人搞,不如选择江湖中的一级而敞开怀抱。
……更多文章请到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
……更多回答请看何明科的主页
恰恰相反,产业资本的开价一定会比财务投资者低,因为产业资本有其他资源可以提供给被投资方,简单理解的话包括导流、订单、牌照等。
此外产业投资往往有更高层级的战略意图,会需要被投资企业配合甚至服从,因此通常投资比例和投票权要求会更高。
产业投资是一把双刃剑,抱上大腿以后可以为企业带来同类企业无法获得的资源甚至输血,但同时可能也会以牺牲企业决策自主性和独立发展的前途为代价。
1. 产业资本原来和风投比较独立,现在其实思路、做法有些融合的趋势。
主要由于原先VC是外国基因,美元基金。
很多做法是两头在外,把国内创业企业作为孵化器。外币资金介入,搭建VIE离岸公司,海外上市。
投资对象主要是互联网、TMT方向,也有医疗、消费等。一般不投资传统行业(如化工、机械等)。
产业资本要么是国企要么是私企。
国企一般投资企业要求控股,初创企业谁肯其这样投资。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首旅股份投资如家,就是产业资本投资初创企业。
民企投资初创企业要看创始人资本意识觉悟时间。比如我们原来的老大复星郭广昌五个旦旦,最早医药起家,94年获得一个民企上市指标600169,东阳人没有选择固守医药,而是什么行业有机会有利润,就选择尝试进入。比如郭本人去过房地产公司打工亲自学,找到我们谱润周总,用PE的模式进入化工领域。复星很早也投过初创企业,我们做了上海钢联前身的第一大股东,还有我记得投资过抗癌(还是抗肝病)新药的一家企业,但那家企业不怎么成功。
大部分民企没有郭广昌、梁信军这批旦旦出品人的素质,很多民企老板都是利用改革开发以来的某些机会,做大做强的。比如房地产最明显。还有是各类通过承包后期收购国营或集体企业基础上改制进而做大的。比如化工、机械等等行业。这些创始人接触很多,大部分很能干精明,但没有旦旦培养学生素质和海派资本运作的熏陶。同样是东阳人,广昌旦旦独树一帜。06年之后,部分民企进入PE界,主要是浙江资本,不过VC极少。
原先产业资本和VC交集很少。甚至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2 土豪无奈需要转型 如果说产业资本以前涉猎初创企业少,近年来则逐渐增多。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很多私营老板主业实在无法维持正常的利润率,开始想转型。这在传统产能过剩企业尤其明显。
前些年是参股或控股矿,后面小贷、P2P,最近几年影视,手游,动漫。很多通过资本市场并购能转化主业,赚取高市盈率。
早些年是浙商,比如万向(化工等)、雅戈尔(原来主业服装)等
中信8年募314亿分红86亿 雅戈尔投资回报25倍
后来各个地方的民企老板都借助资本市场进行业务转型,某些就要通过资本市场并购来实现。
投资标的前几年热点不一,2010年后,先是矿产有色、小贷担保,后是环保、军工,在后是文化、影视,TMT。
我14年看过不少并购标的,15年上半年火热时候好像都卖了。
3.以前,产业资本的开价一定会比财务投资者低。现在不一定了。
4.如果说产业资本的钱,是把双刃剑。创投的钱,也没那么简单。资本,不是和你来耍的。
PE这块的投资帖子
为什么九鼎在投资界的名声很差? – xuqing 的回答
如何进入 IDG 资本、红杉资本这样的风险投资机构当投资经理? – xuqing 的回答
如何评价《弘毅走下神坛,12 年成绩全解剖》这篇描述弘毅投资业绩不佳的文章? – xuqing
的回答
联想投资和弘毅投资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二者要分开? – xuqing 的回答
中科招商是怎样的一家投资机构? – xuqing 的回答
为什么当年摩根士丹利推动中金业务转型没有成功? – xuqing 的回答
如何看待小米联手新希望成立四川首家民营银行? – xuqing 的回答
王思聪正在超越他爹吗? – xuqing 的回答
王思聪所在的普思资本是一家怎样的投资机构?自成立以来战绩如何? – xuqing 的回答
欢迎参加 PE 行业发展之我见(案例篇)知乎live
入口 知乎 – Live
1、产业资本不在意估值是瞎扯;
2、产业资本或者另外一种说法叫战略投资,国内鲜有好的结局;
3、但近两年态势有所好转,尤其某些特别的领域,比如手游、文娱,产业资本比纯财务投资人确实是有优势的;
4、但你得到任何好处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显性的和隐形的都会有,前者看得到,后者就很难判断了;
5、所以对于创业公司是否要拿产业资本,我的建议还是要谨慎,不是说完全不行,但最好不要排在第一优先级。
延展阅读:
我写的,虽然挺久了,但观点应该没变化…
对于是否接受产业资本投资,我认为需要从两个纬度来评估。一个是项目方向;一个是融资阶段。
先看创业方向,如果是所谓“互联网+”方向,重度依赖相关行业资源的,可以考虑引入产业资本的战略投资。很大的原因是,产业资本能带来行业资源,甚至能够加速技术与市场需求的结合。但产业资本介入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1.运用其行业积累和资源,强势引导项目的发展方向,对运营干涉较多,严重的将使得创业团队失去产品运营的方向决策权。2.CEO权力极大削弱,其pivot(关键转折)能力基本丧失。3.产业资本在其资本市场有自己的战略布局,可能根据其二级市场需求迫使创业团队接受不平等条约,使创业团队过早失去自主权力。
再来谈谈融资阶段问题,即什么时期接受产业资本投资更合适的问题。以本人创业经验为例,不建议在项目早期接受产业资本的投资。在天使和A轮阶段,产业资本介入时往往夸大其资源价值,使得估值不合理。而所有创业项目在早期其实都是模式确认和实现的阶段,这一时期很难判断公司方向是否正确,从而也无法判断产业资本的资源价值,这一时期引入战略投资,创业团队将可能失去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而且股权牺牲太大。建议在B轮以后才考虑引入产业资本,彼时创业团队已经具备较强的控制力,产业资本带来的资源可以锦上添花,强强联合提升公司竞争力。同时,如果是大的产业翘楚,也可以作为退出通道。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说,收购的标的物如果财务营收太小,往往对于其二级市场股价影响不大,只是多了个概念而已,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是不会愿意拿太多真金白银的,只有创业公司发展到具备一定规模,才能够成为上市公司的价值收购标的。
我的创业项目是互联网保险领域的,在天使阶段引入了保险行业战略投资,结果在公司发展的艰难阶段,产业资本起了很不好的负面作用,而且,事实证明,产业资本带来的资源价值并不大。
讲身边的一个例子
他当时有两个term,一个是财务投资人,一个是产业资本
他选择了产业资本,产业资本DD折腾了他三多个月,然后各种理由拖,最后不了了之。
对于拿投资来说,钱是第一要素,包括钱的打款方式,打款速度等一系列point
凡是投资人许配的资源,除非微信支付之于滴滴这种对微信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外都是扯淡。
投资,钱最重要,越是产业资本越xx
在不断的发展中,每个初创企业都会面临一个问题:
要不要与大公司合作,以加快自身的成长速度。
表面上看,结盟看起来总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不幸的是,现实中这不总能带来好的结果。
合作的动机:“Chesbrough”框架
Chesbrough是这样解释这个框架的:
节选自:解密!风投经济学(Part 5)——战略投资者的动机
我说该或者不该,对创业公司,对资本,甚至对题主都没有太多意义。所以这题本身是否有一些欠考量?
1.哪有产业资本不在意估值的啊,对于估值他们比pe机构还挑剔
2.产业资本大都是战略投资,希望能对本身的产业产生耦合作用
3.如果有的话,我觉得尽量选择产业资本,因为他们没那么强的退出意愿和盈利要求
4.选择的产业资本最好跟自己创业的方向有协同效果,也算是一个退路吧,
如果你们公司没钱了,那就拿,先保住团队和产品才是关键;如果你还有足名够钱,那就另当别论了。或者你也可以找专门做投融资的平台,通过他们找投资人投钱。可以上这个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