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武钢和宝钢筹划战略重组?

理由
举报 取消

刚刚看到的新闻,

凤凰财经讯 6月26日消息,武钢股份发布公告称,接控股股东武钢集团与宝钢集团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重组方案尚未确定,方案确定后尚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该事项可能涉及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鉴于该事项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股票自6月27日起停牌。

2017年4月24日 10 条回复 893 次浏览

发起人:Mknight 初入职场

Vivi la Vida !

回复 ( 10 )

  1. 半透明的墙
    理由
    举报 取消

    1.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将易主

    宝钢武钢合并后粗钢产能超过6000万吨,超过河北钢铁,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

    2.避免恶性竞争,提高企业利润

    由于宝钢湛江与武钢防城港在位置上相近,在产品品类上相同。如果不重组的话,未来宝钢武钢必然在南亚及东南亚市场上厮杀,最后占便宜的只能是国外客户。通过重组一致对外,提高企业利润。

    3.重组引领行业趋势,淘汰落后产能

    两钢重组预计将诞生首个产能超过1亿吨的企业,特别是在中高端钢铁方面具有更强的控制力。更能通过重组优化产能布局,发展非钢产业转移一批劳动力。

    4.利于平台化,金融化及全球化

    宝钢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拓展非钢产业,而武钢一直也在全球买买买。重组有利于集合两者优势发展钢贸电商,发展产业金融。而且可提高资源采购议价能力,并扩大在全球钢铁企业中的竞争力。

  2. 青云
    理由
    举报 取消

    2016年以来,国家主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便是去产能,而去产能的关键就在于对体量庞大,产能过剩严重的央企国企进行重组。年初,国资委开始大刀阔斧的对名下央企实现改编重组,继去年南北车合并之后,中纺并入中粮,如今宝钢武钢重组,国资委名下央企数量缩减至105家,而今年的目标是到两位数。

    而聚焦今年央企重组,不得不提6月26日-宝钢武钢重组。

    先看重组前情况,2015年宝钢净利润10.13亿 同比下降82.51%,2015年武钢净利润-75.15亿,同比下降697.64%。两家日子都不好过。

    重组是一件好事,意味着产能合并,作为中国钢铁行业巨头的宝钢武钢,重组后企业之间的同行业竞争将不复存在,按照预先计划,合并后的“宝武”将成为年产量超过6000万吨的超级企业,一举超过河北钢铁,成为世界第二,全国第一的大型钢铁企业,届时将成为中国在世界钢铁市场的话语权主导者。而众所周知,即便中国现如今拥有世界第一钢产量,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对钢铁市场的控制力并不强。这样的重组如果能实现,必然会是中国转型的成功标志之一。

    然而这么美好的愿望实现起来容易吗?我看未必。

    武钢曾大规模扩张,先后兼并了鄂钢、柳钢和昆钢,一跃成为产能逾40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但鄂钢由于设备老旧,在被重组之后走向没落,连年亏损也拖累了武钢的业绩。同样是在10年前兼并而来的柳钢的发展也并不顺利,双方在去年9月宣布“分道扬镳”。

    这是一种病态的并购,而不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市场行为。曾经的武钢领导人和当时大多数的国企高层一样,疯狂兼并,扩大生产规模,以期体量足够大可以免于被兼并的命运。武钢看上去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然而实际上却问题繁多。不同于正常的市场行为并购,被武钢兼并的企业往往由于企业文化差异,管理粗糙,制度落后,跟武钢貌合神离,很多所谓的并购甚至只是年终表报合并的数字游戏,最终难逃破产的命运。

    而国资委主导,政策调控的这次宝武重组也让我不禁担忧。

    “拉郎配”式的重组到底还是政府意志的体现,而不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市场行为,两个副部级的大企业由政府牵头重组,将产生诸如企业文化融合,管理层重组,去产能任务下牵动的利益分配等等问题,不仅如此,合并后的去产能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对于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否有有效措施等问题也会随着重组被提上日程。

    在我看来,宝钢和武钢合并,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层和谐统一。只有高层认可彼此,才能处理好企业文化融合,合并后去产能任务顺利完成等事务。这一点,我们从这一任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的履历背景就可以看出。1995年加入宝钢,先后担任宝钢资金处副处长、计财部副部长、部长,宝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2009年4月起任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总经理。这位纯粹的宝钢人13年被派任武钢集团董事长,谁又能说这不是政府为了下一步更好的融合宝武而做出的委任呢?

    宝武重组终归是因为产能问题导致,重组这样的大型央企能够解决千万吨级别的产能过剩问题,而这正是现下全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缩影,其背后反映出的,是国内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玻璃,水泥等行业存在的严重产能过剩问题。以钢铁行业为例,2015年粗钢产量8.03亿吨,消费量为7亿吨,过剩1亿吨。

    人们不禁要问进入2016年,在改革的推动下,产能有变化吗?

    进入2016年,国家提出全年目标粗钢产能减少4500万吨。6月底发改委报告,上半年钢产量32995万吨,同比下降1.4%,我算了一下,减了1300万吨。5月单月,粗钢产量7050万吨,同比竟上涨了1.8%,而6月,6947万吨,上涨了1.7%,打个比方,6月份中国钢产量占到了世界产量的85%,再这样下去,千辛万苦减下的产量就要回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复产。

    年初房地产受政策刺激需求加大,加上严格执行去产能要求,钢价开始回升。自3月份开始,随着行情的大幅攀升,钢铁市场环境好转,钢厂复产势头强劲。“去年钢铁行业停产能力在1.1亿吨左右,淘汰产能6000多万吨,可停产这部分在今年集中复产的比例在51%左右。”某行业分析人士说到。

    根据钢铁研究中心供需模型进行测算,基于2016年GDP增速6.8%的假设前提,在不考虑库存变化的情况下,2016年粗钢产量有望下降0.62%至7.99亿吨左右,粗钢表观消费将下降1.28%至6.92亿吨左右。

    说到这里,恐怕诸位要说企业复产可耻,应当严加把控。但是真是这样的吗?

    恰恰相反。企业受价格上涨影响追求利润复产,这恰恰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而国家出手政策调控去产能,则是政府政策干预行为。政府也很清楚,不要让有形的手干预无形的手,然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太过严重,政府不得不再次出手,忍痛砍去本就不该存在的大量产能。而对于连年亏损,在钢价低迷中挣扎的大小钢企,这一波的价格上涨看似久旱逢甘霖,但市场本身的供需关系并没有大的变化,产能过剩,供过于求仍然严重,随着下半年房地产钢铁需求走稳,如果不去产能,钢企将来的日子仍不好过。

    去产能这三字落到实处,每一步都在考验着国家和市场。难。

    难也走,怎么走,看煤炭行业的进展或许能有些启示。

    2016年煤炭行业任务减产2.5亿吨。

    今年1到6月份,全国煤炭产量同比减少1.75亿吨,煤炭消费同比减少8800万吨,进口煤同比增加819万吨,整个煤炭市场煤炭供应量减少近8000万吨,这8000万吨对煤炭市场的阶段性变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一句话说,煤炭行业情况比钢铁行业好得多,任务完成了一半还要多。

    那么,为什么同为产能过剩,企业数量冗余的行业,煤炭的情况就要远远好于钢铁的呢?

    原因就是需求侧的变化。细心观察可以发现,钢铁业受年初房地产需求端扩大的刺激,原本大力推进的去产能在市场需求面前不堪一击。只要钢价一涨,需求扩大,大面积复产就会出现。

    而反观煤炭业, 看似简单的去产能下原因却有三点:

    一,尽管由于去产能影响,煤炭价格出现小幅回升,但市场实际需求量仍然在半年内下降了8000万吨之多。需求端的刺激温和甚至走冷,使供给侧的去产能任务得以顺利进行。

    二,由于风电,水电,核电等新能源发展迅速,需求侧对煤炭的依赖逐年减少,使煤炭企业前景并不被看好。

    三,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政策使煤炭行业门槛逐年提高,只有符合安全标准,有先进生产技术的优秀大企业才可以在行业生存。

    在这样的条件下,供给侧改成提出的去产能任务执行起来顺风顺水,自然会有好的成绩。

    由此给包括钢企一个启示,供给侧改革需要全面协调配合,需求端的一点震动都会在供给侧激起波澜。而任何形式的政策调控,都得在符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才会有效。再者,事实上高端市场对于高品质钢材的需求一直没法得到满足,市场前景一直很好,只有提高生产技术,做强做精,国有大型企业才能有竞争力,而同时,没能力的小企业也会由市场自行淘汰。最后,制订更加严格的行业标准,提高行业门槛,才能让钢铁行业进入做专做精做大的新环境。

    一个国家的产业转型往往需要耗费一代人的时间,其中付出之巨,怕是非你我能够想象。但是,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人口13亿的国家,在经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贫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经济转型终会成功。供给侧改革是转型坚定的一步,虽然难,但不会停。

  3. 图灵Don
    理由
    举报 取消

    产能过剩背景下的弱弱联合。

    中国2015年粗钢产量8亿吨,占全球一半。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是供给侧重点改革对象。今年初,国务院提出五年内压减1-1.5亿吨粗钢产能。

    两家钢铁公司看起来规模很大,其实看看数据就知道,日子并不好过。

    宝钢2015年营业收入1637.9亿元,同比下降12.61%;净利10.13亿元,同比下降82.51%.净利率只有可怜的0.6%.

    武钢更惨。2015年营收538亿元,同比下滑41.29%;净亏损75.15亿元。在大额亏损下,已经裁员6000人,计划还将裁员6000-7000人。

    两家公司只是整个行业的缩影,这两年整个行业都是十分低迷。生产的钢铁卖不出去,债务越拖越高,缩减产能、裁员下岗成为当务之急。倒闭关停的也有几十家。大型钢厂合并,其实并不能改变大环境,最终还是要看产品是否有足够市场需求。

  4. 乡秀树
    理由
    举报 取消

    老美卡内基钢铁公司就是这么进化成美国钢铁集团的。

    裁员,降薪,减产,托拉斯化不可避。

    有兴趣的可以参考美国钢铁集团成立背后的故事。

    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今后十年钢铁行当必定会进入一个严酷的产能淘汰和失业期。

    Winter is Coming.

  5.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邓崎琳之前是坚决反对武钢宝钢重组的,然后他被拿下了,然后,宝钢出生马国强上任一把手,宝钢武钢宣布重组。

  6. 麒麟财经
    理由
    举报 取消

    事实上早从2015年初就有这个市场传闻了,曾经还被两家上市公司郑重其事地辟过谣,但事实再一次证明了“谣言只是遥远的预言”——总有一些内幕知情人在提早一年多便知悉了这些重大的资本运作动向。

    本文主要讨论内容设计两部分:一是合并对宝钢武钢影响,二是合并对行业影响,即钢铁板块最新投资观点。

    首先,宝武合并是基于整个国企改革大背景下。简单来讲,前期改革的两大方向,一是分类管理,钢铁被定位为充分竞争性行业,以盈利为目标;二是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代表国家意志参与全球竞争,解决恶性竞争,减少重复建设等。宝钢、武钢即是上述两大方向的代表。

    其次,15年国资委提到将从50家央企整合到20家央企,钢铁行业大央企就宝钢、武钢、鞍钢,以及央企子公司、孙公司大冶特钢和新兴铸管。若整合到20家,钢铁独占3家的可能性不大。
    我判断此次合并的成功率大。原因是国企改革背景下的重组,自上而下推动,推动力强,而类似的宝钢集团下的韶钢则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对ST韶钢的转型也较为看好,该公司未来再次重启的概率也较大。

    重组对宝钢、武钢的影响:

    对企业自身而言,合并对基本面将来带较为积极的影响,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钢铁是规模效益行业,强强联合带来1+1>2效应;

    2、板材领域两大龙头,两者业务重合度极高,整合空间大;

    3、国家推动下,政策支持力度大。

    具体来说至少体现在4个方面:

    1、核心产品市占率大幅提升。包括汽车板、家电板、镀锡板、镀锌板、取向硅钢、无取向硅钢等,测算合并后市占率普遍处在40~90%,比如汽车板75%、取向硅钢达到80%+、镀锡板90%、家电板70-80%、无取向硅钢50%以上。而任何产品市占率达到30、40%后,盈利能力均非常稳定、议价能力强,如新兴铸管球墨铸铁管市占率45%,产品吨毛利常年稳定在800多元/吨;如方大特钢的汽车板簧占比50%、大冶特钢的轴承钢30%、太钢的不锈钢40%左右。短期来看,取向硅钢涨价可能性较大,更长期看,上述产品均为高壁垒高景气度产品,对盈利能力稳定性提高有很大帮助。

    2、成本控制上,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上游议价能力强。两家合并后产量超过6000万吨,铁矿石需求量达1亿吨,占到全球矿石贸易量的5%左右,三大矿年产量的30~50%。议价能力有望大幅提升。不仅是铁矿石,焦煤、废钢、铁合金等亦如此。

    3、企业战略资源的优化。双方在华南地区均有产能布局(宝钢湛江、武钢防城港项目),带来恶性竞争,价格战在所难免。整合后该现象将大幅减少。此外,例如宝钢在武汉有分厂,武钢在上海有销售公司等类似重合都会减少,优化资源。

    4、优势资源互补。武钢在华中市场竞争优势大,宝钢在华东市场优势较大,合并有利用于优势资源互补。

    作者:田刚(麒麟财经直播APP驻站播主 高级会计师)

  7. Josh Wei
    理由
    举报 取消

    对于武汉来说,污染没有走,GDP有损失,武汉从此少了一个青山区

  8. 风中
    理由
    举报 取消

    对于国企的重组从来都是炒概念,炒作之后一地鸡毛。国企的问题其实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让搞政治的来管经济。思路,着眼点都是错的。经济要变好就必须让国有资本和官僚体系退出对市场的干扰。

  9. smilezs
    理由
    举报 取消

    稍微有点阅历看过这些年国企改革重组的还能相信这个会有一个完美结果?想想以前的中铝!!!

  10. 用户头像
    理由
    举报 取消

    申万 宏源 ———申万宏源

    南车 北车 ———中国中车

    这两个股合并前都暴涨,合并完成套牢。

    合并是有助于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更好的利用自身地位加强垄断提高业绩。可是前景真的会让其利润像股价一样提高七八倍么。本身就是老行业,本身就是夕阳,这种可能性并不大。所以疯狂的上涨是非理性的。这是投机非投资。

    大型的企业合并是一个好概念。也给了我们一个投机的理由。只要是投机总会有人冲进去。但投机也不是非理性。投机也不是傻。

    价格由市场决定,由供求关系决定。在不好的东西有人买的多了了他就会涨,这是常识。用常识去思考吧,进去可以但出来就需要本事了。 点赞多一点的话我就多写点。要是不多淹没在知乎拉到。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