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人:耿洋 初入职场

行研小白

回复 ( 1 )

  1. 夜不能寐
    理由
    举报 取消

    那首先来说一下杜邦吧,2016年年初,因为陶氏杜邦的合并,杜邦的中央研究院被要求关闭,这家由于研发出氯丁橡胶和尼龙而获得诺贝尔的全球顶尖机构就这样消息,没办法,资本要求有回报,可是短期是个利好,长期谁又知道呢。1802年,在美国的Wilmington一条

    小溪旁,杜邦.德尼莫斯创建了黑色火药公司(中央研究院也在这个城市),这是一种传统火药,诺奖的创始人研制出的是现代火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其重要拐点,需求带来的巨大市场促进发展多元化的产品,主要是硝化纤维素,二氧化钛,硝酸钾等。二战之前,中央研究院开始大放异彩,前面提到的尼龙,氯丁橡胶开始商品化。杜邦继续利用领先的聚合物技术合成涤纶,腈纶,工程塑料。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其管理层有了新的决策,进军制药工业,出售低附加值的事业部,收购公司强化现有优势业务。制药部门在2001年被售出。

    拜耳,分出来的拜耳材料科思创刚刚发布了第二季的财报,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不过话说刚分出来的公司财报都不差。拜耳,巴斯夫,赫切斯特是上世纪的欧洲化工三巨头,也是I.G法本公司的重要组成。拜耳在初期主要制造精细染料,药品,摄影化学品。

    两次世界大战停滞了其发展。和杜邦同时期相比,拜耳进入聚合物产品市场的尝试非常有限。

    但却聚焦在了药品市场,上世纪80年代,致力于药品事业部和摄影产品事业部,同时涉足诊断设备,新的生物技术领域。进入到90年代后,在美国收购Sterling-Winthrop的非处方药业务,在美国可以使用拜耳这一商标,正式跻身世界最大的五大非处方药生产商行列。

    2015年拜耳材料正式被拆分独立上市,主要有三大业务板块,PU,PC以及CAS。从拜耳的发展轨迹来看,在制药方面的布局从未松懈过,和传统意义上的德国不同,其管理层将拜耳重新定义成生命科学公司,也算是大胆创新,放弃了目前比较低迷的化学品市场。今年的大新闻还有其与孟山都之间的爱恨情仇。

    对巴斯夫而言,外界从未将其与创新二字联系起来,诚然如此,这位化工巨头做的从来都是100%的产品,虽然行动迟缓,但绝不虎头蛇尾;而且150年来,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流程机制,这种巨大的网络结构是其不同于别的公司的一大亮点。巴斯夫在中国有11个业务部门,目前设在上海的研发中心是其三大研发中心之一,这是别的公司绝对没有的。由于工资相对低些,做为化工界的黄埔军校一直在向外界输出人才,希望这种情况会逐渐好转吧。

    总之提到这三家公司还是能想到几个关键词,会把杜邦和TiO2,氟化学产品,纤维,特氟龙等联系起来,提到拜耳会想到制药,会想到PU,今日的拜耳更愿意将其和生命科学房放在一起。提到巴斯夫会想到强大丰富的产品生产链。它们或许存在相同的产品,可是又有明确的差异化竞争,今日的巴斯夫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品公司,可是十年以后呢? 纵观现代工业这百年,曾经独领风骚的公司因为被兼并被收购,今时今日已经没有看不到它们的身影,虽没有互联网行业这么高频率的地震变化,但是稍不留神也会有跌到的时候,不妨想一下Ciba,ICI…..

    目前对于新材料新能源有着巨大的需求,这些强烈的外在刺激能否给化学工业重新带来活力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