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人:zhen-liang 初入职场

天下第一只能和我一样

回复 ( 2 )

  1. yang leonier
    理由
    举报 取消

    智能手机的概念产品是早得多的苹果Newton和IBM Simon。那个ddi还是ido的触屏pdc手机(后来pioneer在2002年左右就退出手机市场了),后来的sh2101v都和这个概念有不小差距

    Ps:sh2101v是2002年出的,属于docomo的第一个3g机系列2001/2101系列,唯一一部使用夏普的pda用os zaurus的 手机,外观上完全就是一个带键盘的pda,不仅可以用imode,也能用ppp拨号方式上网,接打电话要用专用蓝牙接听器

    当时合约售价超过十万日元,现在仍然是zaurus机中皇冠上的明珠

  2. zhen-liang
    理由
    举报 取消

    研发、产品化很难百发百中,大多数研发不得不半途而废,数年也出不了成果。找立竿见影的项目,恨不能半年就出成果,一年出产品,然后就是大赚特赚,大家都这么想,都这么急功近利,长线的研究,有风险的研发,领导不会同意。领导三年一换,只要不出问题,企业内升迁就有保障。大企业中的大多数人不愿意冒风险。

    日本企业最重视的是调查。不论是研发还是推销产品,调查、做计划是员工的必修课。至于调查、计划书提交上去后,能否进入讨论、实施的阶段,这就很难说了。好不容易提上日程,可以讨论了,尤其有公司高层参加的讨论会,经过热烈的讨论后,高层总会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调查还是不够充分,数据不够详实;第二,对风险的评估过低,需要重新全面评估;第三,对项目本身持肯定意见,但前提是重新做调查,重新进行评估。

    成功了肯定是领导很早就给出了支持的态度,不成功自然是调查及对风险评估不准确的结果。这样的会多了,员工就会非常的忙,而且很难最后推出一项能实施的项目来。

    其实在日本企业里,能坚持做研发的人,最后很招人记恨。这样的人大都个性张扬,很难处,他们作出了成绩,也难以让企业对此作出好评。远的如诺奖获得者中村修二,最后被日亚化学赶出公司,只好去美国谋生。即便是中村获得诺奖,全世界都瞩目以后,日亚化学也还是没有忘记和中村结下的仇,连中村回来看看的机会也不肯给。

    中村的故事国内报道的已经很多了,我们看看东芝公司。舛冈富士雄在东芝公司工作期间研发出了闪存技术,后来东芝推出的NOR型闪存、NAND闪存都和他的发明有关,这也是今天东芝在遭遇了巨大经营危机时,唯一还能为东芝赚些钱的业务。但舛冈在东芝因为刺头,别说当研究所长了,最后的结局是当上了没有部下、几乎没有科研经费的“技监”。舛冈曾希望回研发一线,但实在招人恨,最后技监都当不下去,不得不早早离开了东芝。

    是社会的保守化,企业文化特点,让这些年日本开始难以出创新型产品,日本经济本身处于长达二十年的失落状态中,不能自拔。

    尚未产品化的“宝库”

    笔者想强调的是,日本对研发并未怠慢,但制度、文化让发明难以成为产品。如果要去日本寻找未推广的新产品的话,依旧随处可见。

    比如,在《日经商务》周刊上就谈到了这样一些产品。“让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合二为一”。很多时候会出现错把油门当成了刹车而造成的交通事故。踩下去就是刹车,松开脚就等于让车跑起来,熊本县“成濑”公司就有这项技术,可惜几乎无人问津。

    “不会让人跌倒的台阶”。这项技术很实用,也很容易引进。如果台阶做得太窄,就会发生跌倒事故,但将迈步的台阶做得大一点,问题也就解决了。日本兵库县的杉原公司就在推介这项技术,目前急需房地产公司“垂询”。

    再看看以下这些产品:“让两轮自行车不发生颠倒的技术”、“不会坠机的飞机”、“不燃住宅”、“全自动浴盆”、“饮酒就不能驾驶的汽车”、察觉司机身体异常的“急病探知系统”等等。

    至于日本大企业的专利、开发阶段几乎已经完成,但尚未商品化的产品等等,更是汗牛充栋。尤其是日本社会在制度上对出现新产品的限制一点没有松动,想推创新产品也还是有很多困难。

    日本企业在日本可能就是一直下蛋(从事正常的生产),中国企业如果和这样的企业合作,把那里不能生产的新产品拿到中国来,也许企业会开始下金蛋(在对创新有巨大需求,在一个广阔的市场里,企业能获得飞速发展)。

    一时研发还不能跟上,但希望能找到产品,想用好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人,不妨去日本找找相关的产品,估计不会败兴而归。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