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版 CDS 和 CLN?

理由
举报 取消

中国版CDS和CLN交易指引正式发布

9月23日,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信用联结票据业务指引》、《信用违约互换业务指引》、《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业务指引》、《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业务指引》、《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的公告,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文件显示,信用违约互换产品交易时确定的信用事件范围至少应包括支付违约、破产,可纳入债务加速到期、债务潜在加速到期以及债务重组等其他信用事件:成为信用联结票据创设机构需净资产不少于40亿元人民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分为合约类产品和凭证类产品。

根据信用违约互换业务指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参与者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交易时应确定参考实体(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公司、合伙、主权国家或国际多边机构),并应根据债务种类和债务特征等债务确定方法确定受保护的债务范围。在现阶段,非金融企业参考实体的债务种类限定于在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交易商协会金融衍生品专业委员会将根据市场发展需要逐步扩大债务种类的范围。

http://www.nafmii.org.cn/ggtz/gg/201609/P020160923470824684674.pdf

2017年4月14日 10 条回复 1499 次浏览

发起人:黑猫Q形态 初入职场

行业介绍全是自黑,兴趣坍缩为:波动率,期权定价,统计套利,风险管理。那位老板看中打包带走,Linkedin:https://www.

回复 ( 10 )

  1. 黑猫Q形态
    理由
    举报 取消

    本答案已经被收录。由于时间有限,欲讨论所谓“接盘问题”请先仔细阅读答案中的“接地气”部分和最后的接盘问题部分。评论中将不再仔细讲解细节并且直接指出错。

    更新:(几个重要问题的补充放在了附录)

    这个问题下面概念不清,逻辑不清,反智,阴谋论,接盘论的答案很多。不少人把CDS当成了跟其有一定关系并且导致08年金融危机的CDO和ABS……(可以说某电影也是挺害人的)其实没关系,毕竟这个CDS属于高危衍生工具,大家有恐慌很正常, @Yupeng 咱们这些人的一大职责就是向广大群众科普不是?先普及姿势,然后再讨论。不懂可以问,大家都不懂也可以互相学习,先站立场是了解不了情况,解决不了问题的。黑猫拒绝跟拒绝学习的人讨论任何问题

    原文:

    这个问题体好多人邀我,可能是受了一些诸如《大空头》和一些08年的报道所影响,阴谋论和悲观态度比较多。虽然黑猫自己也是悲观态度,但是并不是阴谋论。这种问题的讨论门槛说实话是有些高的,所以黑猫先普及姿势,再谈利弊以及为什么持悲观态度。

    接地气:

    首先CDS是什么东西?

    有那么一个资产,这个资产是未来一系列的现金流,有违约的风险

    A跟B说:“直到这个资产违约之前我定期付你现金,一旦违约你用固定价格买我的垃圾吧~”

    (注意:A和B都不需要拥有这个资产,这个过程中没有资产的所有权流动,没有人出售和购买了任何“资产”,是A和B以这个资产的现金为标的设计合同,进行了一场现金的交换。请讨论问题时不要把改变资产资金池性质的ABS和CDO混谈进来,然后大谈接盘论。违者黑猫将拒绝与之交流)

    如果刚好A是资产持有者,则可以当作A跟B买了一个“保险”。出事了B需要理赔

    不接地气:

    就这么一个看上去简单的东西,他的内涵是极其复杂的。因为它涉及到了两个极其复杂的概念:计数过程和停时。

    首先,CDS计算的是这么一个东西: 我们希望得到一个比率,上文中的A在违约前一直以这个比率给B送钱,我们保证这个比率刚好能使A和B玩儿上零和游戏:A在一长段时间内给B送的钱刚好是停时发生时A所获的净收益。这个游戏必须是零和的,如果A付出的少于获得净收益的期望,那么B就会拒绝做这笔生意,反之亦然。这个比率叫CDS spread ,国内可能翻译成“掉期溢差“。

    因为要保证双方正好零和,而现金流的数量和时间都不能确定,这个机制导致了CDS的价格形成会不可避免的复杂化。

    然后解释一些名词:计数过程是这么一类随机过程,他的在一定时间区间t_{j+1} -t{j}内有计数密度h_{[j,j+1]}(意为这段时间内发生次数的平均值)。但是他的增量(也就是累加)是间断的,只能是以整数形式的。在CDS中如果我们的h表达的是违约密度的话(h的学名叫hazard rate),那么我们其实算的是 计数过程从0变成1的时间。 发生计数(这里就是违约)的那个时刻叫做停时\tau.

    具体表述出来,我们有贴现过程 B_t,和资产在t时刻还活着的概率S_t。发生违约是资产只能收回总数的R这么多(只值R),R我们成为恢复率,B在违约时要以原价向A购买债券 (A可以没有这个这个债券,他只需要在违约时用超低的价格R来买进这个垃圾),那么A的净收益是(1-R) ,这个是A获得的,也是资产实际损失的我么能成为违约损失(LGD)。 由于在违约前(\tau前),A要一直定期付B总资产一个spread比率的这么多的现金,上述合同要保持零和就得满足下面关系:

    spread\sum_{\Delta t}^{\tau}{B_tS_t} =(1-R)h \sum_{\Delta t}^{\tau}{B_tS_t}

    违约密度h 是在Riemann-Stieltjes积分和 S_t 所谓在\tau时刻违约的违约概率对应的贝叶斯条件:活到\tau,这两个关系的共同作用下“混”进公式的,中间过程很复杂,然而我们得到了简单的CDS报价公式:

    CDS_spread = (1-R)h

    补充:由于在市场上,人们直接看到的是CDS_spread,受供需和人们期望的影响。所以人们其实干的事情是根据有 spread来校准(calibrate)h,然后再把h带进模型计算。

    悲观态度:

    黑猫的第一个悲观的原因就是因为上面的技术原因:

    由于我国长期属于劳动密集型市场和销售密集型市场,所以任何产品都逃不过价格战(报价战)的最终宿命。连需要精确拟合的期权类产品都被拖成了报价之后再考虑detla对冲获益的模式。这些模式在别的产品下无伤大雅,只是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但是如果CDS推出后也开始这种报价战,那后果绝对是毁灭性的。由于CDS的价格是高度依赖于违约停时,而国内因为违约事件才刚好展开,h没有很好的校准手段。因此可以预想人们:胡乱拍一个h然后交易的情形。 然而CDS不比一般期权,期权乱拍波动率上面说了最多是成本问题;而CDS因为联系着债市,金额高昂,而且对于购买者的现金流稳定性和出售者在违约时的支付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乱拍h,或者说拍了h之后不遵循价格的形成机制乱给价(这个比乱拍h本身还可怕),造成的后果对于一般企业和银行就不是成本问题,而是破产问题,和再违约问题(CDS自己违约)。说句难听的话:玩儿CDS不懂数学都得死

    黑猫第二个悲观的原因是CDS的流动性问题:

    讨论这个问题要先谈论CDS的一个优点:流动性修正。博士和银监推出CDS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在国内企业取消刚兑,允许违约之后需要一个系统上修正流动性的手段。 CDS在成熟市场里的作用远超过上面A和B之间的交易这种用法,因为CDS一旦开始大范围流通或者开始大范围报价,CDS_spread这个维持大家零和的指标将会反过来修正所有债券的价格。 在国债稳定的情况下,企业债的利率甚至可以采用 rf+CDS_spread这种报价方法。报价上的修正直接作用就是对流动性(现金流)做出修正,把可能的信用风险在报价时就扼杀在合同里,从而达到把负和变零和的目的(消除系统性流动风险,转而变成大家的报价零和游戏)。

    然而,可以想象的是刚刚推出是的流动性会非常差劲,参与者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限制CDS对债券价格修正这种功能(如果变成一说到价格战,那完全就是反向功能了,不能修正反而更加混乱)。同时定价和报价上的混乱可能引发新的流动性问题(A付不起钱了,或者B到时的钱不够)也是玩儿脱了的反作用。

    黑猫的第三个悲观是因为于监管机构和参与者一直以来的“纳什均衡”:

    由于过去的市场里,监管者瞎管和参与者乱来的事情屡见不鲜,国内的衍生品发展一直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参与者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但是守旧的监管者不惜开倒车也要越管越严;或者反过来监管者有意开放部分市场,但是产品马上就被各种素质有问题的参与报价战的投机狗玩儿成垃圾,彻底丧失工具本身功能,最后不得不关闭(国债期货,股票权证)。双方在金融市场的改革中保持了多年的“纳什均衡”(任何改变对双方都不会任何好处,两个囚犯都开口,一个煎饼摊早起搞的大家都早期等等……)。参与者骂监管守旧,开倒车;监管者觉得开放不符合“国情”……

    这是问题说细了在CDS本身是监管者监管能力和是否有无脑投机者参乎的问题,说广了个无解的问题,需要多年全社会规则和观念上的进步(或者等着未来瞎搞的和守旧双双死光)。领导和监管不在觉得衍生品是洪水猛兽了,市场参与者也知道这些工具是不能用来“炒”和赚钱的(对于CDS,惧怕有总有傻逼幻想学John Paulson之流玩儿“方向性投资”,俗称裸空;Paulson自己就要因为这个巨亏过,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Paulson的能力……),合理利用,这个真的是(死)几代人才能解决的事。

    黑猫第四个悲观的原因是个“国情”的原因:

    CDS的推出可以认为是和房地产问题有直接关系的。博士知道房地产不能一直高涨损害实体。但是即使缓慢下跌,导致的地方债资金链的脆弱,和银行贷款挂钩资产这两个有系统性危害的东西必须有工具来释缓。 房价已经变成社会问题了,但是猛砍对地方债和银行的伤害绝对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

    这个锅是过去埋下的,现在必须要来解决。CDS如果跑好了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手段。银行和地方政府互相零和是最好的结局,这样破坏力才不会被传出系统外(同时避免了房事崩塌银行的贷款危机,和地方债崩塌之后的地方财政危机,消除了负外部性)。但是基于上面的123原因,黑猫担心,一旦执行不力玩儿脱,CDS自己将会带来负外部性,火上浇油。房地产问题没解决,反而出了新的流动性危机。

    其实吐个槽,说到底,这个问题从根源上破掉的办法也挺奇葩的:参与者和监管者都遵守规则,并且全“补数学”去。然而这个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也是最不现实的……参与者只想盈利,监管者只想稳定,互相各不做出改变。这种环境不可能指望规则完善,更别说让大家去“补数学“了。不过往好处看,咱们国内也该出点东西消化消化原来学出来不被需要的矿工们了,毕竟矿工们可以帮着银行和地方“补数学”嘛~。推出工具->消化人才->产业升级 这条路走好了也是蛮符合博士的十年景愿的。虽然悲观,但是也祝愿他们不要玩儿脱。

    最后私货:国内银行多招点矿工呗~不然咱全被逼到国外去也是很痛苦的好不好~或者说,咱们Q系要抬头?

    附录:

    1.关于违约密度(hazard rate)的数学补充

    @Yuan S@mazel ace 提到的问题我写出泊松过程假设下,并稍微提一下在非泊松的WWR问题里违约密度能复杂成什么样子:

    首先我们知道,泊松过程假设违约密度是不变的,而违约密度作为单位时间平均违约数可以作为以“在任何微小时间段”作为条件的单位时间违约率。这话很拗口,但是写成公式就不拗口了:

    设在t时间点违约的概率为 P_t<br/>, 在一个小时间区间后的时间点违约的概率为P_{t+\Delta}。则在delta时间内违约的概率是:(1-P_t)h。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在t 到 t+delta 区间违约的前提就是你得活到t,所以时间为变量的违约概率带着天然的贝叶斯公式。

    然后我们计算违约时的损失,其实我们在求的是:整个债券每一个微小区间贴现违约损失。翻译成数学就是: (1-R)\sum_{t=0}^{T}{B_t (P_{t+\Delta}-P_t)}

    这个求和其实不看出微分量就是是上面的 (1-P_t)h 1-Pt就是存活率 S_t。所以 dt可以爽快的提出来:

    (1-R)h\sum_{t=0}^{T}{B_t S_t} 这里不用\tau了,因为他之后的项可以视为0生存率。

    上面假设的泊松过程是个很完美的无记忆性过程(任何时候h都一样),那么我们看看在现实中,这个h在不完美的情况下能妖孽成什么样子:

    信用风险里有一种很危险的风险,违约会“传染” (@沉喧 提到的传导性),一个人违约大家跟容易违约。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在大机构互相交易的情况下,“三角债”非常用容易发生,一起违约事件会导致连锁的交易对手违约从而引发“传染”。假设我们假定一个h的函数h_t,那么不难想象,生存率部分我们得算出(1-h)的连乘:

    \prod_{t=0}^{S} (1-h_t)

    上面这个的意思是活到时间S,需要先活过t_1 ,对应存活(1-h_1),再活过t_2 ,对应存活(1-h_2)………………对应的“区间违约率”是每一个时刻的存活率乘以那一刻的 h_t。 上面这个过程是很可能没有解析解的,我其实把h的MC法给复述了一遍( @Xenophen Li 所提简单模型以外的复杂模型)。 最后试想一下,万一这个h机制本身就是随机的呢?(stochastic hazard rate model)

    上面的例子的复杂性说明,光CDS的价格形成机制就已经能复杂到什么地步。不过这个不是我们的CDS现在该关心的问题。

    2.关于违约估测问题的补充:

    很多朋友认为但存定价上的错误不会对CDS的交易有太大影响,其实有没有影响要回答@吉利吉利

    提出的违约率估测问题。

    和一般衍生品不同,信用衍生品的“定价”本身就要包含来两个部分:

    1.价格的形成的机制

    2.违约率本身的估算

    第二个部分的缺失也会导致定价测错误,而且比第一种有过之而不无极。公允转移矩阵的缺少对信用风险的管控本身就是致命伤。如果两者都有缺陷转而把CDS变成传统的竞价或者做市模式,那后果绝对是灾难性的。

    一般来说违约率的模型有两种,一种就是上面补充1里的hazard rate model 也叫 intensity model。我们倾向于用市场上已有的工具来尝试“复制”出一个价隔离隐含的违约率或者违约率模型。这样的做法在国外多工具高流动的市场是十分好用的,但是文中也说了,国内在此之前既没有太多违约数据,又没有很多流动工具,我们基本是不能复制“违约”这个模型的。所以我们只能转而另一类模型

    另一类模型叫做structural model。其核心思想是根据对公司的财务分析,模拟未来资产和负债的情况,然后观察公司在何种情形下资不抵债的(也就是狭义的违约)。 一些成熟的structrual模型比如KMV也是需要市场数据做“违约距离”也就是资产在给定分布下代表存活的分位数,然而还是有一些基础的structural model 比如最原始的Merton’s model 是可以假定资产分布的。 所以黑猫估计在国内CDS刚推出的初期,对违约转移矩阵的估测,可能需要做以下两种符合以上“国情”的方案( @陈斯 你应该会同意我的):

    1.对发债企业的历年的资产进行研究,尽量配出一个合理的资产过程(需要高超的对模型和参数的理解)

    2.对发债企业的债务结构进行分析,尽量给出一个公允的能衡量未来一段时间的企业负债(需要专业公允的评级机构,财务和会计介入,同时结果要公开)

    在初期数据和流动性双缺失的情况下,含参数的structurtal可以说是无可奈何但是也确实有效的手段之一,也算是对特殊国情采取的对策。

    3.大家最关心的所谓“接盘”问题

    答案写出之后,评论区关于接盘与否的讨论已然爆炸了。应该说对“接盘”的担心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过高的房价始终是不能持续的,而房价崩溃所造成地方债违约危机和银行的贷款违约对银行造成的损害对全民都是伤害。所以一般逻辑想来,总得有人来“承受”这个损失。 不得不说某个电影实在是太害人。

    但是,对于CDS,我个人是十分反对接盘崩盘论的。CDS这个“护舒宝”在这个情况下的成分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可能存在的外流风险,但不会是流向谁谁接盘的问题。我的观点是:CDS弄好了是能缓解危机的,只是他本身是个高危工具,容易搞出新的危险,所以持悲观态度。

    反对接盘论最核心的原因就是CDS和打包类工具形成机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复制和风险溢价(也就是零和和接盘的区别)

    对于大家最惧怕的资产打包工具CDO和ABS,他们的形成是遵循这个这么一个机制:资产的卖方把资产按照风险(波动率)分成多个分支(tranche),然后每个风险级别的资产都赋予风险溢价(risk premium)。风险最高的垃圾级(大家说的次贷)给予最高的收益(因为溢价最高)。这种分配方式不是“零和”的,因为资产的属性会发生改变,收益是根据类似夏普比率的原理分配的而没有考虑你会损失多少。这个才是大家说的接盘!

    而CDS是个根据资产违约状况设计的,尝试用多起现金流“复制”损失实现零和现金流交换。反复强调零和的原因是,双方在交易之前就开始博弈违约状况和现金流的走向了,如果这个交易不零和或者说两方有一方获益一方亏损,这个交易一开始就不会进行。应该说交易的目的就是照着零收益去的,对方损失的全部的期望等于你所支付的

    所以逻辑是 楼市崩->对应债务违约->上文的B大出血 ,而不是反过来CDS会导致楼市崩。而大出血的的“血”就是买方A在前一笔一笔交给B的,再次强调 “零和”。所以对于CDS,担心接盘其实在担心的事情是这个:外流且不零和

    那么就模拟一下外流和外流过程中的途径吧,不同于一般资产,这个“接盘”是双向的:

    对于A(多方),可能的流出途径是交给国资保险卖出“金融债券险”,然后群众购买,定期较保费,违约时获赔。 此时群众的屁股跟“抛盘方”坐在了一起,其“不零和”风险在于:1.明明是违约事件但是强行判定不是然后继续交保费; 2.对面交不起赔偿金了。

    对于B(空方),可能流出的途径是交给银行然后估计违约损失,将整个损失作为所需资金,然后做成“逆贷款”卖给群众——即,购买者购买之后,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定期返还本现(就像一般还贷款一样,只不过这次银行还你)。此时群众的屁股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接盘方”,风险也是显然的,而且跟A方的风险一一对应:1.明明没有违约却认定违约过早发生违约现金金流断档 2.对面给不起保费了。

    可以看出来,上面两个特别是就卖方而言,是不太好“打包”的(条款受限)。对于上面各自对应的两个问题,解决的原则的是:维持公允的”零和“(买卖双方都认为的)

    解决1需要监管统一规定违约标准并且严格执行 @张辰LMY ,解决2需要监管对卖方处理初期流入\流出的途径,同时严格执行。

    现在大家普遍担心的问题是,AB方的现在的期望是明显失衡的。毕竟CDS能做到有限,仅仅是一些大机构之间互相零和,防止一些局部的风险。很可能因为失衡,没有机构能充当B,或者充当B需要收取高昂的spread,这个是有宁可不交易也比强行交易来的好。

    到这里黑猫所希望的跟群众是一样:

    本来就交易不起来的情况下不要强行交易,破坏宝贵的零和;

    监管要完善规则,不要出现一些因为规则漏洞而“接盘”冤大头。

  2. Yupeng
    理由
    举报 取消

    个人的一些看法。中国CDS,新兴市场的衍生品迷局 – Jiang的金融窝 – 知乎专栏

  3. Xenophen Li
    理由
    举报 取消

    持谨慎态度,或者说不看好其前景。

    首先,这次NAFMII发布了四个工具CDS/CLN/CRMW/CRMA,其中CRMW和CRMA应该是以前就已经公布的,标的是债务(如债券),新增的两项工具CDS和CLN标的是参考实体(如企业本身)。NAFMII没有同步更新配套的衍生品定义文件,目前适用于老版CRMW和CRMA的定义文件还是2012年的;同时,由于目前国内企业破产法律规则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届时如何判断CDS和CLN条款中的信用事件也是值得商榷的,法律基础有待完善。

    其次,衍生品的基本功能是风险转移。根据一般经验,国外CDS(或相关信用衍生品)的最大购买者是银行,最大发行者/创设者是保险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这也就说明CDS在国外发挥了将信用风险转嫁给银行体系外的功能。但在目前的NAFMII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规则中,CDS创设者是“符合条件的核心交易商”,按老版本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披露的核心交易商来看,为26家银行。如果名单不做调整,这个业务只会增加银行体系承担的信用风险水平,随之而来的监管指标的趋紧和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增加,银行是否有动力会开展这项业务?

    最后,如黑猫Q形态所言,在一定假设条件下,CDS spread(即CDS购买方支付的现金流)的定价可以简化为LGD×PD, LGD为违约损失率、PD是违约概率。然而以目前国内信用市场的数据基础来看,PD的估计是及其困难的。实际业务中,金融机构会往往根据市场CDS spread的价格来反推PD,但是如果流动性不足,这实际上也是难以执行的,可能最终又会和以前的老版CRMW和CRMA走到同一下场。从实践经验上看,目前SAC(证券业协会)推行的场外衍生品业务也存在相关问题,市场主要需求的是以沪深300、中证500为标的的场外期权,但目前场内交易的只有50ETF期权,也就是说对前者的定价只能使用历史或经验估计的volatility,无法使用完整的vol surface,那么很多情况下定价往往又变成了同行竞价从而抢夺客户(尤其是深度OTM的期权),某种程度上偏离了业务本质。

  4. 小兔
    理由
    举报 取消

    一切所谓金融创新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是中介赚钱

    两个基本点是加杠杆,绕监管

  5. 向异翅
    理由
    举报 取消

    同意一个观点:市场的走势不是由交易工具决定的,而是由买卖双方的实力和决策决定的。

    更进一步说,CDS给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未来房价走势预期反馈的机制。

    比如一个投资者觉得1-2年之内中国二线城市继续涨,2到5年之间不确定,5年之后下跌预期较大。

    之前进行实体投资会担心现在买房的话2-3年之后房价跌卖不出去,但是出于眼前利益驱使还是投机的买房了。有了CDS就可以卖出3年的CDS买10年的CDS。因为投资者对3年内的不确定性,本来打算买500万的房,现在卖250万的CDS equivalence,就算跌了我只亏了原来的一半。

    正因为中国缺乏历史数据传统量化定价的方式不是非常奏效 ,所以由供需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于未来房价走势的预期,如果CDS spread在3-5年非常大,原本想现在买房3年后卖房的投资者会犹豫,担心那时候大家一起卖方楼价暴跌,从而减少这部分投资者的数量。

    CDS价格提供的未来不同时段信息会修正此时投资者的决策,从单纯的“今年房价会涨吗” 细致道到” xx年哪个季度 房价的违约率是多少多少” 给投资者提供的信息量多了不只一个维度, 从而理论上减少了非理性的投资。有了这个回馈机制,市场会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局部平衡,让下跌的预期逐渐释放,而不是从指数型上涨骤然变成一泻千里。

    当然CDS的能否良好运作依赖监管方和相关法律的完善,以及在房价高泡沫时期大量投机CDS带来的系统风险。 不过据我的猜测,政府绝对不会允许大量恶意做空楼市发生的。

  6. 魔王
    理由
    举报 取消

    CDS的本身目的确实就是抬头所说的”风险缓释”

    CDS就是人类的一个工具,人没用好工具然后砸了自己的脚,反而去怪工具,这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2008年次贷危机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政府和金融企业自身缺乏监管,以至于人性的贪婪吹大了风险泡沫而不自知,《大空头》里面明显已经批判到了政府监管部门失职,以及人性自私和贪婪,并没有把罪责全部怪罪到CDS上,能从《大空头》里解读出来说CDS导致次贷危机的人,一不懂经济学,二没看懂电影。

    CDS不是双刃剑,而是单刃剑,双刃剑的意思是即使你挥舞的好也会有自我伤害,而单刃剑则是不好好挥舞照样会伤到自己,只要好好挥舞则会变成有利工具。CDS如果有足够的政府监管,监管部门不玩忽职守(大空头里的金融监管部门官员天天想着跳槽去大金融公司),政府和金融部门对民间违约情况有足够警惕,次贷危机是完全可以提前发现并采取措施预防崩盘的。

    土共玩CDS和老美玩CDS会有一个巨大的不同,那就是土共是大政府,政府和金融机构监管权限和能力要比老美的小政府要强。再加上老美的前车之鉴,土共玩CDS必然会对里面的崩盘迹象强力出手,像08年之前的美国那样全民对违约率飙升不关心不了解不研究的情况在土共这里出现的可能性远远小于老美。再加上那么多境外反华媒体时刻的唱衰(手动斜眼),中国一旦真有了崩盘前兆,人家VOA们绝对早就发现了并大唱中国崩溃论了。中国就是想放松一下精神都是不可能的呀。

  7. neo anderson
    理由
    举报 取消

    国产CDS与背锅侠

    neo anderson · 34 分钟前

    9月23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信用联结票据业务指引》、《信用违约互换业务指引》、《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业务指引》、《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业务指引》、《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的公告,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许多人立即联想到电影《大空头》之中,华尔街的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在2007年预测美国房地产市场即将崩溃,并通过创造一个信用违约互换的贷款违约保险市场,从中获利。最终,房地产市场崩溃,几位鬼才获得了巨额回报。

    想到美国次贷危机的残酷解决许多人立即警惕起来——他们担心,这种工具会可以刺破金融泡沫,导致金融危机,是一种做空的利器。

    不过,如果我们认为做空工具是可以推动市场下跌,加深市场波动幅度的工具的话,那么,这些担心者显然并没有弄清做空工具与从市场下跌过程中获得工具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从市场下跌过程中获利的工具包括做空工具,但是并不是每一种在市场下跌过程中获利的工具都能用于做空。

    一种工具能否做空,关键看是否能产生替代效应。比如,当市场上钢材过剩供大于求的时候,做空者大量卖出钢材期货,使本来就处于优势地位的买方在购买钢材之外,又多了一种选择——购买钢材期货。于是,钢材市场短期供求进一步失衡,价格进一步下跌,直到一部分钢材生产厂家亏损减产,或者一部分原先因为成本原因不使用钢材的客户开始使用钢材或者增加钢材使用量,双方达到平衡为止。一般情况下,是厂家减产和客户增加使用,两者皆有。

    在这个过程之中,钢材价格剧烈下跌,卖空钢材的投机者显然获利。

    换一种方式,如果钢材厂家预期到钢材价格下跌,与某些金融机构签订合同,一旦钢材价格下跌,就由这些金融机构补偿钢材厂家若干资金,那么一旦钢材价格下跌,钢材生产厂家就可以从金融机构获得相应的补偿。钢材用户购买这种合同,或者卖出这种合同,都不能替代真实的钢材交易。所以,这种合同,不能凭空创造出卖家,未必会破坏钢材市场供求平衡,加剧钢材价格下跌。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随着钢材价格下跌,钢材生产厂家可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补偿,购买这种保险的投机者也可以获利。

    此外,也不排除钢铁上产厂家买入钢铁价格保险以后,以低价大量倾销钢铁库存。这时,虽然钢铁价格会暴跌,但是暴跌的过程的主要原因显然钢铁公司倾销去库存,而不是金融机构推出价格保险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看过《大空头》的话,也会知道当时几位鬼才虽然看准了市场方向,但是并不推动能市场下跌,因为与美国房地产市场相关的债券迟迟不下跌,他们一度几乎爆仓。其中一位基金经理迈克尔·布瑞(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持有大量CDS,因为每月都要支付巨额保险金,他的客户坐不住了,提出撤资。面对来自客户的压力,他和客户吵翻,客户威胁要诉诸法律程序。另一位基金经理马克·鲍姆(史蒂夫·卡瑞尔饰)持有的大量空仓,但是几乎被上司强制卖出。不仅如此,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崩溃的时候,持有大量与房地产有关的债券的金融机构还使债券价格坚挺了很长时间,几乎把几位鬼才逼上绝境。

    看过美版CDS的作用和效果就会知道,那些认为国产版的CDS能刺破金融泡沫的朋友,未免太高估CDS的威力了。

    那么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刻推出CDS呢?

    这还要从金融危机的原理说起。

    市场经济中,金融危机之前的资金和债务的流转,类似击鼓传花。

    一部分人接过债务,解放另一部分人。

    比如,地方融资平台以土地为抵押贷款开发土地,地方融资平台背上债务,资金用于征地拆迁、土地整理等土地一级市场开发。土地挂牌之后,开发商贷款获得土地,背上债务。于是,地方融资平台获得资金,从本次土地开发过程中获得解脱,并获得相应利润。楼盘开发出来以后,房奴贷款购买楼盘,背上债务。于是,开发商获得资金,从开发建房过程中获得解脱,并获得相应利润。

    可以看到,随着经济循环不断运转,前面的环节获得利润,后面的环节背负债务,随着利润的不断增加,债务规模也必然会不断扩大。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时期,这样的“利润—债务”的击鼓传花,问题不大。一旦经济规模扩张停下来,鼓声终止,就必然有人背上沉重的债务,无法偿还——除非积累利润的环节消费掉积累的所有财富,使负债者有能力偿还债务。不过,在以积累财富为经济运转最终目标的市场经济中,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鼓声停下的时候,那些负债的环节如果不想破产,就只能不断借新还旧。

    比如,房地产市场火爆,导致对钢材的需求量增加,钢铁企业增加雇佣了工人,扩张了产能。然而,当产能实现的时候,房地产市场有大量的积压,正在忙着去库存,对钢铁的需求量下降。这时钢铁企业的产品就可能价格下跌,没有销路。这种情况下,为了偿还前期扩张产能期间背负的贷款,为了维持企业的基本运转,钢铁企业只能申请更多的贷款。当银行不再给予钢铁企业贷款的时候,钢铁企业就只能向社会融资,主要是以高于贷款的利率向社会(主要是银行)发行债券。

    无论是提供贷款还是购买企业债券,银行都获得利润,同时承担连带风险。一旦企业不能偿还贷款,不能偿还债券,那么银行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坏账。

    债务不仅仅包括企业债,还包括个人抵押贷款。前面提到的房奴,一旦不能偿还债务,银行也将面临大量的坏账。从逻辑上不难推导出,由于利润的存在,绝大多数房奴都是工薪阶层,他们的总收入必然小于需要他们支付的总商品。在房价暴涨的时代,除非货币迅速贬值(发生高速通胀甚至恶性通胀),否则房奴的大面积违约,只是时间的问题。

    总整个社会来看,货币总量与债务总量的扩张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利润,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债务,两者都越滚越大,越积越多。利润越来越多,经济循环中的货币总量就越来越多,越容易出现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债务越来越多,负债者被债务压垮的几率便越来越大,越容易出现债务危机。

    雪球不停,迟早出现恶性通胀。雪球停下来,必然出现债务危机。一旦出现债务危机,银行就难以逃脱。为了避免恶性通货膨胀,雪球迟早会停。

    理论上,一旦滚雪球停下来,政府可以通过印钞解放银行。比如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启动印钞机购买银行不良资产。

    但是,对银行来说,坏账规模越小越好;对政府来说,印钞规模越小越好。这就需要甩锅,找到背锅侠。

    为了减少坏账,银行一般会把自己持有的潜在不良资产,包括难以偿还的贷款和债券,买出去。比如,最近两三年,银行许多银行把表内业务变成表外,把潜在的不良资产包装成债券,推向社会。

    再比如,银行把住房抵押贷款打包以后,卖给社会。这种债券,学名RMBS(住房贷款抵押证券)。

    把利润留下,把风险扔出去,这是金融的奥义。

    为了不让自己手中卖不掉的不良债权成为一个大窟窿, 也为了让自己手中还没有卖出去的潜在不良债权更好卖,就需要一种工具,让这些债权成为不良债权的时候获得必要的补偿。

    在不良贷款可以包装成债券,这些债券必然还不上,那时怎么办呢?所以,债市不断爆发问题的今天,出现一种转移风险,让别人背锅的工具,刻不容缓!

    这种工具,就是国产的CDS。有了CDS,就可以有望在不拖累银行的情况下,停止滚雪球的过程——一旦企业和房奴无力偿还贷款,银行就可以从CDS的卖家那里获得补偿,减少坏账损失。

    这就是此时此刻,推出CDS的真实原因。

    那么,谁会在此时此刻,出售CDS呢?

    首先是持有垃圾债券,希望抛售垃圾债券的机构。比如,政府卖出CDS为滞销的地方融资平台或者支柱行业的债券保险,让这些债券有销路。

    其次是希望通过购买CDS,在短期内获得收益的公共资金管理者。不出意外的话,大量民间资金,会通过私募投资、理财、互联网金融等渠道辗转购买短期内无本万利的CDS。许多人可能会问,长期怎么办?一旦发生金融危机,这些金融机构就要面临支付巨额保险金的压力。实际上,谁考虑长期?这些卖出CDS的金融机构的算盘是,能把自己卖出CDS转手给其他金融机构,就转手。不能转手,就死撑。死撑不下去,就跑路。最终,那些参与私募投资、购买理财、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投资者将承担损失。

    再次,是那些赌金融危机会迟一点到来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的管理者的思路与前者类似——拿到眼前的红利再说,在危机前把风险转嫁出去,不行就申请破产、政府财政援助或者跑路。

    CDS能否消除金融风险呢?显然不会。

    只要存在越级越高的利润和越积越高的风险,就必然存在越级越高的金融风险。

    那些贪图短期利润,卖出CDS的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的时刻要支付大量的保费,很容易被拉下水。

    不仅如此,CDS会加剧金融企业的整体道德风险。金融机构有恃无恐,更容易给予没有偿还能力的企业或个人贷款或者帮助其发行债务——比如在房价飞涨时期给予房奴贷款,然后把这些贷款打包卖给其他社会成员。这就如同某些人买了装有安全气囊的汽车以后,开车更猛一样。

    那么在债市危机箭在弦上,金融大厦摇摇欲坠的时候,CDS的购买者能在金融危机中获得收益——这是否意味着对中小投资者来说,购买CDS可以发一笔横财,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呢?

    未必如此。

    首先,对中小投资者来说,且不说前面提到的《大空头》中那几位购买美版CDS的华尔街鬼才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几乎被逼爆仓的风险,也需要知道各种金融投机都是有门槛的。国产版的CDS的门槛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消息。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拥有不同资产的人,在金融市场中的权限是不同的。比如,使用美版CDS,需要拥有ISDA。

    不仅如此,这些鬼才即使熬过了黎明前的黑暗,迎来了金融市场崩溃,在崩溃中能否拿到自己的战利品,落袋为安,笑在最后,也是未知数——卖出CDS的机构一旦破产,CDS的持有者就无法获得自己的战利品。

    在债务与债权环环相扣的金融大厦崩溃的过程中,谁都知道必然有一大部分债务将被作废,与之对应的债权将化为乌有,但是谁也不知道那部分金融系统最终是安全的。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对手能否幸免,是否会破产,能否支付按照合同约定的保险金。如果自己没有及时落袋为安,那么对手一旦破产,合同约定的保险金,经过最终清算过程,能获得多少,就不好说了。

    所以,对中小投资者来说,CDS不是他们能玩得转的工具。

    5万亿美元的财富与债务一起湮灭,包括养老金、不动产、存款、债券……800万美国人失业,600万人无家可归。这只是美国的情况。

    相比之下,市场经济中,金融为王,永远有资格笑在最后。

  8.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政府在金融市场苦心经营十几年后,正在小心翼翼做一个风险不小但收益更大尝试,不过以国内的市场参与者的炒作热情,将来极可能沦为最佳的赌博工具。

    1、中国经济被房地产绑架到危如鹅卵的地步,而由于缺乏证券化资产打包,就意味着房地产一旦崩盘,要么摧毁很多刚刚步入中产的家庭几代人的财富,要么银行以坏账破产告终,以上都是灾难性后果,而如果转嫁到CDS上,政府大不了像美国2008年金融风暴或者中国股灾那样掏几万亿,保住几百万亿的资产;

    2、中国在美国国债市场的体量决定汇率可以捆绑美元,货币市场安全是有保障的;与此同时中国大型国企正在逐渐取代美英成为大宗商品的主要参与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也是有保障的,在这个基础上来说,CDS风险最终极有可能是可控的;

    3、美国金融立国,金融业的高额利润和强有力控制是高层梦寐以求的产业升级一个目标,如果能够趁着美国由于金融风暴重创不断去杠杆和去衍生品的过程,借助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和房地产市场未来巨大的波动性造就一个超级金融市场,无疑将是化危为机,实现华丽转身;

    潜在的坏处:

    1、中国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定价,金融市场效率低下,政府有能力和动机干预市场的走势,扭曲价格曲线,波动率高的惊人,也就无从谈起给衍生品公允定价;

    2、结合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习惯性采取一边倒的保护措施,做多做空的力量将严重不对等,中国的衍生品市场的参与者的很可能不是对冲头寸,而是风险敞口较大净头寸,进而加剧市场的波动性;

    3、衍生品市场因为非线性杠杆特性,监管部门几乎很难准确量化潜在的风险,甚至可能出现超出常规极限值的市场风险,故政府为控制潜在风险而不断加码入门门槛最终成为少数超级资金博弈、媾和的场所,这为加大超级资金通过衍生品撬动整个市场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未来中国金融市场会出现更多超大资金猎杀大中型资金的陷阱;

  9. 笨虎
    理由
    举报 取消

    高票回答中有一句话:玩CDS不懂数学的都得死。殊不知,懂数学不懂经济的人玩CDS死的更快。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前之所以美国CDS能达到一个62万亿的市场,并不是因为大家都是傻子,那些华尔街金融机构都是玩数学的高手,通通都做过统计分析。

    他们就是在应用了精密的数学统计模型后发现CDS稳赚不赔才会大肆买入的。

    而这也是笨虎反对数学过度应用于经济金融的原因:模型是死的,现实世界是活的。太多经济因素的变量是模型里根本预计不到的。

    CDS本质是一种针对金融资产的保险产品,保险精算做的再好,也是抵御不了系统性风险的。

    可以参考我的这篇知乎专栏中的片段:

    作者:笨虎

    链接:刚刚,大规模CDS病毒危机爆发! – 笨虎的财经评书 – 知乎专栏

    最近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这次危机的宿主是美国高烧不退的楼市,但之所以杀伤力如此惊人就是拜一种名叫CDS的金融病毒所赐。

    先是金融机构(A)发放大量次级抵押房贷,然后又想快速变现,就把这些贷款打包起来装进一个写着CDO的盒子里面,卖给二级市场投资者(B),美其名曰资产证券化。

    但B也不是傻子,知道一旦房价下跌CDO就会赔钱,于是就又大量买进CDS来对冲房价下跌的风险。

    没错,CDS本质上并不是某些电影里说的用于做空楼市的工具,它其实只是一种金融资产的保险。只要对应的金融资产不违约,出售CDS的机构(C)就可以每年稳吃保费。而购买了CDS的机构就可以安享无风险收益了。

    同时,CDS具有极强的流通性,C为了快速套现一转手又把一部分CDS保单卖给了DEFG。就这样,风险链条通过CDS病毒在全球金融机构完成了布局。

    这本是个完美的设计,但大家却忘了:保险是无法抵抗系统性风险的。所有的CDS都指向了CDO这种金融资产,而CDO不赔钱的前提却是美国房价不下跌。

    而当美联储开始连续加息、美国楼市掉头向下以后,风险链条上拴住的的每一个机构,都成为了被宰杀的对象。就好比釜山行中的那一节节车厢。

    醒醒吧!CDS并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无辜。它原本确实只是一种保险,但后来却演变了最大的风险制造者。假如没有CDS的对冲,金融机构也不可能肆无忌惮的买入CDO。

    所以,CDS是支撑整个金融体系杠杆继续放大的终极杀器!

    而现在这样的终极杀器中国已经正式引进,虽说中国版CDS的庐山真面目尚未正式露出,但它必定是用来对冲金融体系所蕴藏的越来越大的违约风险的。

    这样的大杀器,利用得当可以逐渐化解风险,利用不当必会引火上身。但利用得当的前提是金融机构能够斩除贪念,不要再为了一时利益而不计后果和风险。

    不然,就只能说一声,祝中国好运了。

    例行小广告:笨虎的个人微信公号「60秒懂金融」欢迎关注。

  10. 温酒
    理由
    举报 取消

    政府都敢发CDS你们还在等房价跌吗……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