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 2016 年中国会大量收购德国公司,全年总花费已经超过 110 亿美元?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新闻背景:面对中国投资攻势 德国逐渐关上大门为那般 根据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统计,这一年中国几乎一周收购一家德国公司,创下中国收购德企的纪录,而反对的声音也随之增强。自1月份以来,中国公司已花费超过110亿美元收购德国公司,打破了2014年创下的26亿美元前年度收购额纪录,同时也使德国成为今年中国在欧洲进行收购的第一大目标。 2017年4月18日 10 条回复 975 次浏览 企业并购,公司,德国
回复 ( 10 )
2016年参与了几起对德国企业的并购,也成立了德国分公司,希望梳理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我觉得中国企业对德国企业的收购可以分为两类:买技术和买利润
对于第一类并购,我认为也有两方的原因:
1. 很多中国企业在最近两年才成熟到一定程度可以开始海外并购。以我熟悉的环保行业为例,10年前,技术的作用还不那么明显,国内的环保企业还在拼命靠关系拿项目。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逐渐出现一些真正的重视技术的公司了。
中国的很多环境问题德国或者日本美国二十年前就遇到过,因此,和纯粹从国内研发相比,拿一些海外技术回来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很自然的想法,很多中国企业也是抱着这个目的去并购德国企业的。
2. 再来说说为什么是德国。和美国相比,德国有很多所谓的隐形冠军,就是专注一个或几个产品的细分市场龙头。但某些这类技术公司有个问题,抗风险能力较差,再好的技术公司一年没有订单也要玩完。拿我们熟悉的一个曾经想卖给我们的德国公司为例,以前生物质能源补贴多的时候有800多个员工,但德国生物质能源补贴政策一变,一下就不行了。
对于第二类并购,我们今年试图参与了几个,但都很贵,竞争对手最后也都是中国企业。
焦点:完全控股仅数月的EQT为何要脱手EEW?
这类的逻辑其实也很简单,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样的倍数在国内来看并不高,做一些海外配置可以降低汇率风险,还有些技术引进的概念,所以愿意买;对德国企业来说,中国企业出的价钱实在太高了,况且有些德国企业控股股东是PE,人家才不和你讲什么情话呢,所以愿意卖。
对于提到的德国政府目前的一些态度转变,我和我们德国公司的交流过这个问题。基本上,德国人对中国人还是有些好感的,以前很多美国公司买了德国企业之后把技术拿走了,厂关了,品牌并了,所以很多德国人会很反感。中国企业近两年才开始大规模收购,之后的措施还没有逐渐展开,所以很多德国人也在观望。
目前德国媒体最近的抱怨主要是觉得中国企业可以无限制的用便宜的政府融资去买德国公司,德国企业买中国公司却有种种限制所以比较傲娇。。。
作为律师,参与了多起中国对德国企业的收购,这个问题也算职业相关。其实这个收购的数额不算多,虽然相比2014年已经增长多倍,对德国的收购近些年一直快速增长,配合中国走出去的战略。对于中国的经济体量来说,不是这个数额太大,而是以前的数额太小了,现在算是补偿,这是大趋势和大背景。
对德国并购增加的原因还在于:
1. 技术/品牌:德国企业的技术积累和品牌。这是关键,德国的技术积累不必多说,中国想要在产业链上往上爬升,吸收德国的技术是捷径。而对德国制造的认可,起码比中国制造容易被接受多了,取得品牌,也方便进入世界市场。
2. 中德良好的经济往来,德国相对宽松的管制。德国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颇高,而且德国也是典型的支持开放和全球化的国家,对比一下,美国对中国的收购,多了太多国家安全的考虑(cfius的审查坏了多少好事)。中国企业在德国遇到的政治方面的阻力相对小。
3. 德国经济形势好,而资产处于较低的价位,大家带着抄底优良资产的心理。
4. 德国中小企业才是立国之本。虽然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大众,西门子这类大企业,但是德国最强的还是中小企业。可能不大的企业,就掌握了很不错的技术,在细分的市场内占有率极高,买这类企业,门槛不高。
谢邀。国内钱又多,还啥没好东西可买,相同的东西,国内证券市场上又支持高估值,德国有不少好东西,还切合制造业升级改造换代的概念,审批也相对宽松,买买卖也是自然的。
最近买的的太多,德国政府态度有所变化和加强收紧也是必然的。政府的政治逻辑和商业上的纯粹商业逻辑,当然不同。反过来想,如果有一非洲国家,到天朝大肆收购,你猜结果会怎么样?
泻药,别的不懂也不好评价,只知道这些收购的企业都会马上进入收购的技术消化吸收的阶段,这时候德国砖家和中国厂家的沟通协调就十分重要,而德国砖家们可是明明能说一口伦敦腔的英语也要在国内攻城狮们面前拽德语的,那种钱能买来我的身体却买不来我的心的感觉非常傲娇,但的确是我等刘德华的一大福音,相信现在在德国找工作的同学们发现在德国就业市场上开始多了一些对中文有要求的各种工程师岗位,雇主不是以前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公司,反而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也就是俗称的隐形冠军。所以亲爱的同志们,照着这110亿美元收购的企业目录狂投简历吧!
谢邀,目前在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已经有公司被江西某公司,三一重工,美的收购,而我本人也是在一个被中国收购的公司内工作。 我只是想根据我的经历和视野范围说一下自己的理解,希望讲的不对的地方大家轻喷。(请勿转载)
1. 为什么要收购。 中国生产成本上涨,人头红利优势渐渐远去,很多外资企业关掉在华工厂,去往更加廉价的国家。比如现在中国服装厂工人一个月2400块薪水,在印尼越南和柬埔寨也就100块美金(平均)。加上东南亚等国家在推出税收等各种政策招揽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多中国自己的工厂也逐渐外迁,从这一点,或许我们可以说中国的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遇到了瓶颈,企业为了活下去,政府为了有税收,就需要高科技附加值的工业工厂。然而我们很多年都在想办法如何做的更快更多更便宜,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做的更先进上,或者是我们的创新能力有限,技术积淀不够。 先天不足后天缺失加上时间很紧,机会稍逊即逝,走出来收购或许听起来是一个当前快速高效又相对保险的实现转型的办法。
2. 为什么能收购。我们一直在讲新的要学习德国的工匠精神,在说要学习德国家庭企业的管理模式。德国人做事慢,据我们财务部门分析,同一个设备德国需要用中国4-5倍的工时,然而德国工时单价又很高,这就导致了成本很高。 家庭企业成就的德国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中小型企业多,一个200人的工厂在一个镇子上已经算相当规模了,在如此的一个工厂里,这么多年都是恪守契约精神,用好料,慢慢做,一个产品做出来要用30年,一个产品开发出来要持续生产10年以上,这种想法只是德国人的想法,别的国家的人可能并不以为然。计划生产10年的产品3年后就被某国山寨的便宜货饱和了市场,重新开发新的产品也是需要时间和金钱的,开发成本很高。在此过程中老产品在市场中的格局每况愈下,一些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问题步履维艰,甚至倒闭。而靠着人头红利发家的一些中国企业在过去的时间中越做越大,积累了资金,也有着意愿。
3.为什么选德国企业。
德国制造名声好(连倒闭了的WMF刀具都能被中国人买活),如果带着品牌一起收购,就是相当于买了他的前世今生,直接经营,坐享品牌 价值。
德国公司还是有很多独特的技术,买过来直接用,比自己开发省时省钱还免得开发失败。
德国宣传工业4.0,人人翘首以盼,我国很多省市的领导也纷纷过来学习,想带领全国人民共同 富裕,在 我和德国人的聊天中,4.0是很抽象的概念,没有一个人能讲得清楚,不过也不足为 过。
其实收购只是个开始,更难的还是融合和协作,如我和我的德国同事们聊天,中国投资者在德国人员工眼中的形象并不是特别高大。 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讲需要一个很了解德中两国的团队帮助做融合,这不仅仅是互相了解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咨询公司随便说说就能实现承诺的。所以收购后会出现什么结果,还是祝各位投资者心想事成。
谢邀哈哈, 虽然我在德国学的不是有关金融的学科,而是可再生能源系统,不过以我一个学生浅薄的看法,我想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德国企业的好口碑,德国人办事的严谨,德国技术的高标准,这是近现代以来大家有目共睹的。这是中国企业收购德企的先决条件。作为一只留德华,我对德国的教育叫苦不迭,真的是非常难,能按期毕业的真的是少之又少,包括德国人在内都屈指可数,我想一定层次上意味着留德人才的高质量,而留学德国的人也在增加,因为德国教育是免费的!所以某种程度上会吸引很多有真才实学,渴望先进教育却无法支付昂贵的美国,英国等国家学费的人,所以我身边学霸还是很多的,大多也都刻苦,那么换句话说,以后有大量的人才储备,对德国中国都很了解,至少双语,中国企业若是长远发展考虑,确实存在很大的人才市场。 当然,还有大环境,比如欧洲经济的没落,中国的迅速崛起,这都是全球有目共睹的,再加上德国传统工业和新兴技术的发展,或者一些非常有远见又有趣的新概念,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工业4.0,包括新能源领域的蓬勃发展,这里到处都是先进的技术,满满的人才,缺钱,需要合作,但我想作为企业的老总们,他们想的肯定还要长远复杂,我只能以我的角度浅谈一下。
谢邀。
放小了看,这就是国际并购的一桩桩案例的累积而已;往大了看,这其实只是中国战略的一部分,ZF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首先,引用基辛格在《论中国》书中国际象棋和围棋的论述:
通俗的讲:
西方讲的是:你死我活、弱肉强食;
中国讲的是:我活,也让你活,但我活的更好。
双方甚至几方的博弈,展现的是中国人的智慧。
纵观世界棋盘的一角:
1.
东北亚是僵局;
2.
南海是僵局;
3.
台湾问题是僵局;
4.
东南亚偶尔被盘活一下,也算个僵局;
到头来,家门口难盘活了,只能执子到其他角落:
1.
非洲持续投入;
2.
投资拉美——某国的后院;
这些还只是角落性的,真正牛逼的在于:
1.
中国制造2025
2.
一带一路
内外兼顾,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地去盘活。
你以为中国制造2025光靠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积累,就可以?
你以为一带一路,跟沿线国家搞好关系,人家就乐呵呵地配合?
显然不行。
做好自己的盘面、顺势而为兼具消化吸收——中国制造2025;
同时在对方盘面上培养、做活自己的棋子——落实一带一路。
最终整个大棋局的博弈,谁赢谁败,观棋的人看不懂,笑而不语即可。
谢邀。
我觉得题主的问题,可以由以下两方面来分析:
为什么要买德国企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用廉价的劳工成本来吸引外来投资,从做代工开始慢慢学技术,到之后自己研发,渐渐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企业也也开发自己的产品,但是中国和发达国家在产品研发和固有的技术水平相比的话,还是有很大差距,若想快速提升产品技术的话,并购是最快的办法。
而德国的工业,尤其是汽车、化学、机械设备、医疗器械等产品技术,都居于全球首位,再加上德国本身的经济体系是由KMU(中小企业)所组成,规模较小,并购成本也较低。因此以中资企业的角度而言,可以用相对低的价格,买到一个有品牌有技术的优良的公司。就算中资企业本身不走向海外,单就中国内需市场而言,普遍对德国技术和德国产品有一定的信赖程度,这样也很容易把产品销到国内。
德国企业为什么要出售?
德国很多企业是家族企业,有点像家庭作坊,下一代对于家族企业没有兴趣,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只能出售公司。另外也由于德国本身较保守,一般中小企业,赶不上全球市场的变化,在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销售跟不上,导致亏损,这时需要资金来疏困,中资企业的介入,可以解救德企于水火之中。目前被并购的德国企业中,约50%的企业由于资金问题而走上被并购的这条道路。
而另外50%的企业,虽然不面临破产的情况,但是公司为了进行结构调整,需要大笔资金投入,或者可以更好地踏进中国市场而选择了与中资企业合作。
分析一下收购集中在哪个行业,或许能找出未来十年的经济热点。
国内货币严重超发,限制普通老百姓换汇,印出来的红纸允许拿出去收购德国制造业这种最优质的资产,本质上跟美国QE然后吸全世界的血差不多。搞不好还能得到很多技术,应该属于中国制造2025阳谋的一部分吧。 当初吉利不就是趁着金融危机并购了Volvo么。 这种策略的最早版本是苏联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利用西方经济危机购买福特等大公司的资产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