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10 )

  1. 汪惟
    理由
    举报 取消

    先说这件事,再说董明珠这个人。

    格力和珠海政府的恩恩怨怨一路走来回看,真的是惊心动魄。

    但是,董明珠不再出任格力集团董事长,这件事真不能把锅简单甩给珠海政府。

    因为这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国家财政部、证监会共同发布的一份意见导致的。

    关于印发《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的通知先来一张董总和雷总的对话。董在这个时候,完全可以说点客套场面话或更敌对的话。但是她没有,只是实事求是轻描淡写地说 “没什么的,很正常”。

    就是看这段的时候,我觉得董明珠很直爽,活得很真,很自我。

    再看这个,这个视频叫做 董明珠大骂员工“能不能给点饭给老子吃。”

    当时的现场情况:大家要合影,员工把室内大灯关了,留了个投影仪做照明(如图)…这样怎么合影嘛。

    董明珠气得骂员工“能不能给点饭给老子吃”。

    但是结合上下文,这句话根本搭不上。

    听了两遍发现其实说的是“能不能给点饭给脑子吃”……

    这个算是报道出了偏差,你们要负责吧····

    这是《我是创始人》最近一集。

    比赛输了复盘,和搜狗的王小川吵业务。能感觉到董偏爱冲突,不做和事老的一面。同时这场业务的争吵很有技术,王小川说着说着就被董明珠带节奏了。

    • 首先指出王小川的方向上的大错误——复盘不是追责惩罚作检讨,而是要找原因保证改进。
    • 接着说小川作为队长,决策时候不能只看资深队员的判断,而应根据现状及时调整战术。
    • 最后主动承认自己对定价方案判断错误。以此立于不败之地。

    著名的10亿赌约背后的事儿,董明珠谈和雷军的关系。

    我也把《2014经济人物》的打赌现场、《人物》的雷军谈打赌内容都看了。

    确实和董明珠说的一样,其实主要是媒体在搞噱头。

    看经济人物现场的视频,也能感受到打赌现场的气氛其实很轻松的,就是个观念分歧。

    雷军的想法:互联网是先进生产力,爆炸性成长,先进生产力一定取代落后生产力。

    董明珠的想法:任何一样商品,想要做大还是要根植工厂。格力先做工厂,然后找马云做互联网。小米会以互联网成长,格力也可以以互联网成长。

    其实两方说的都很有道理。举个例子,董明珠说的“一个品牌要根植工厂才能走得更久更稳”,这一条华为手机已经在实践,华为手机现在做成什么样大家也知道,比小米强一点。

    这是董明珠在《我是创始人》节目中在当服务员,穿了海底捞的制服。后面是因为有事先走,向国家质监局领导告别,快速鞠了个躬,不卑不亢。

    注意看董明珠迎送小孩时候手的位置,还有“哎呀,怠慢了”这句话的运用,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待人接物是有相当水准的。而且做服务员,她心态放得很好,服务的姿态也很低调。

    这是大家常见的董明珠的另一面。

    最后来一张鲁豫采访董明珠节目中,鲁豫对董的评价。看了这么多视频,我觉得这个评价很精准。

    董明珠是个不怎么端着,活得自我的人。对自己除了道德之外的公众形象,基本无所谓。

    确实像鲁豫说的,她不惧怕和别人产生摩擦,我甚至认为反而她很enjoy这种冲突。

    这就能理解她为什么经常会有新闻产生。

    因为冲突是很有戏剧性的,媒体也最喜欢报道这种戏剧性。

    和雷军思路上的冲突,打赌十亿

    大骂员工,”能不能给点饭给老子吃”

    批评股东,“没有哪个公司像格力一样对你们”

    VS

    董明珠和雷军亲切会晤,未来不排除合作可能性

    董明珠:员工是我们的珍宝

    格力召开股东会,业绩将稳步成长

    这两组新闻,你觉得哪组新闻有人看。。?

    也就是这样,董明珠的戏剧性的一面被越来越放大,通过媒体渠道传达到达大家的脑海里。。。

    大家在媒体的宣传下,渐渐看很多社会人都是“单向度”的人,这些社会人不再是一个个立体鲜活的人,而蜕变成了一个个的脸谱。

    把董明珠归为一个不服输有点冒失的传统高管阿姨

    把陈光标归为一个爱作秀终于有点栽了的慈善家(可能假)。

    把罗永浩归为屡战屡败爱折腾没有长性的中年前老师。

    ……

    这不对。且不说人是多面的,而且人也是不断变化,思路会不断进化的。只看一个最单向的面,只会让自己也陷入单向思维中。而长期经历单向思维之后,自己会慢慢的丧失判断力,也会变成一个单向度的人。

  2. 王哲
    理由
    举报 取消

    很多年过后回头看,也许大家会看到,这就是格力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我确实希望这次我不会再一语成谶。

    ————————————

    过4K赞,按照我的习惯,会对一些FAQ做出解答,附在原答案后面

    因为我曾在另一个答案:

    董明珠为什么选择自己为格力代言?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

    里面,分享过对格力及董明珠的一些了解,所从董明珠被免去格力集团董事长职务起,就有很多人来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我确实是有义务回答这个问题的,以回馈那30多K为我点赞了的朋友。不过我回答的角度,主要是从实业从业者,企业治理角度来谈这个问题,至于说还有进来搅局的前海人寿(也就是宝万之争里面的“门口的野蛮人”),就不讨论了。

    每个行业都是有天花板的,在市场的扩张期向稳定期转变的时候,行业规模天花板还会往下降,举个例子来说:你在一个100户人家的小村庄开一家汽车经销店,在过去的2年里,100户人家都买上了小轿车,增量市场让你赚的盆满钵满(每年50辆),可是,当市场饱和——每一家都开上小汽车——以后,你就只能靠5年甚至10年一换的存量替换市场,规模也就是每年10-20辆。请问,你打算怎么办?

    过去的30年,中国几亿家庭中实现“家用电器化”,是中国家电制造业中崛起海尔、格力、美的三大家电业巨头,使它们从乡村小厂成为世界500强的宏大时代背景。然而,这个时代过去了。家电在中国家庭中的渗透率已经接近饱和是无可争辩的行业大趋势。千亿级别企业要想保持增长,乃至高速增长。求变,扩张,多元化将是不可避免的大课题。基业长青的巨无霸企业,都至少经历过两到三次产业多元化扩张,进入多个陌生的行业领域。IBM从一个做打孔机的企业起家,做过存储器,搞过个人电脑,大型机,现在转做信息咨询和解决方案,造军火核电医疗的GE最早是做灯泡的,丰田是做纺织机的起的家,它们成为今天的巨无霸,都经历过多次变革和进入新市场的勇敢尝试。我们经常嘲弄做香烟的要去造汽车,造空调要造手机。可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长远,会发现这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我们很多人的第一个手机来自一个伐木的公司(诺基亚),现在为一个电脑公司造出的手机卖肾(苹果,尤其是当年苹果说要造手机的时候被嘲笑成什么样,还有多少人记得?),开着一家电池公司造的车(比亚迪),乘坐造大炮工厂做出来的电梯上楼(蒂森克虏伯)。

    当然,变革并不总是成功,更大的可能性是失败,现在格力就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是求变还是求稳,是继续向前冲,还是维持现状,抵抗行业衰退。在她的前面,她的两个同行都已经做出了明确的选择,海尔在2009年收购了日本三洋之后,又在今年收购了通用电气GE的家用电器部门,海尔的战略明确——做家电,继续做家电,中国做完了就做外国。这是海尔自身的客观条件决定的,海尔本就是一个高度多元化(家电内部)的家电企业,产品线涵盖了黑白家电漫长产品线(不包含现在兴起的小家电),他的背后是传统家电大省——山东政府的全力支持,有太多后手资源可以调动,他们的战略不能脱离省情,只能因地制宜,去搞山东没有产业基础的行业,逆水行舟抛弃本土资源不是好主意。格力做的最好的是空调,产品线比竞争对手都短得多,格力今天的体量是得益于空调在家电里的高比重(一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冰箱洗衣机但可能每个房间都要空调),及跨民用商用领域的两栖优势。继续做家电,格力的战略资源远逊于海尔。而格力的另一个老对手——美的,收购了世界知名的机器人制造商库卡,进入高端装备工业机器人领域,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格力已经不能有更好的胜负手。

    和一家餐厅做大了可以到处开分店不一样,餐饮市场对于某企业近乎是无限的。而对于格力这样的千亿级的企业来说,他们所要寻找的是方兴未艾的万亿级市场。这样的市场,在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路线图里面已经给规划的很清楚了: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二、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三、航空航天装备

    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七、电力装备

    八、农业装备

    九、新材料

    十、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格力牌手机、格力钛酸锂电池,乃至格力电动车让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是,这难道会比格力地铁、格力牌大飞机,人造卫星、登月火箭推进器,格力牌拖拉机,格力万吨轮,格力牌XXX兆伏超高压输电断路器,或者格力磁核共振仪更显得荒诞不经吗?这么想起来,格力牌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就顺眼多了?

    格力作为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想要抓住中国经济转型的(2025路线图)大行业背景,能够把握的唯二两个通路——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两个方向都遭受了重创。这才是董明珠在股东会上悲愤地说出“格力没有亏待你们”的原因。董明珠这样的企业家当然不会为别人没有给她鼓掌而发飙。她真正痛心疾首的是,没有鼓掌只是一个信号,这意味着中小股东不支持她通过收购银隆转入新能源行业轨道。

    两个通道,一旦堵死。格力长远前途堪忧,格力现在还会继续赚钱,但格力就此失去伟大的可能,格力将永远是个“造空调的”,丧失实现优秀到卓越的跨越成为中国顶尖企业的战略转机。格力和美的缠斗20年,美的今天能玩动收购库卡的惊天跨国大并购(顺便说句,这也是我在知乎很早就预言中了的美的为什么要收购机器人制造商 Kuka,对其能带来怎样的影响?),而董以从格力集团董事长职务时间点前夕,试图将格力引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连一个小小的银隆都吞不下去,颓势已显,胜负已分。董明珠当场所说言下未表之意,是说:

    “A股市场上这么多企业,都是来圈钱,来骗你们股民钱的,只有格力十几年来好好做企业,分红,回报股东,格力比他们有良心多了,现在是决定格力命运的时刻,你们现在不能信任格力一次,将来会为此后悔的。”

    董小姐当然会悲愤,20年来,她一直自负在企业管理水平上超过美的一头(我可没有说我这么看),但是,美的一直对格力有一个巨大的先天的,核武器级别的战略优势。就是格力难以摆脱的DNA里的历史包袱,股权分散,股东不和,实际控制权不明,始终处于四方争夺中的战略主导权既牵扯大量精力,又阻碍走出漂亮的胜负手,美的从来没有这个“先天性心脏病”,今天美的胜格力,就胜在无可争辩的清晰企业统治权。

    一个企业在最高治理层面有两个天大的问题需要决策:1、战略大转型。2、继承人问题。两件事情,美的都轻松漂亮地赢了,而格力很无奈地输了。毕竟,朱江洪不在,光靠董女士一个人是控湖不了那么大的盘的。

    在美的,无论多大的战略,多大的风险,多大的局,只要何享健点头,就能干。比如收购库卡这样的大计划,美的就不会也不需要左顾右盼,前怕狼后怕虎,不需要透露给太多人听,不需要去说服太多人。而在格力,想做件大事情,犹豫不定的有之,存心拖后腿的有之,打小算盘者有之,求稳求短期回报的有之,总之,要摆平说服的人实在太多太难。

    选择一个好的继承人,何享健看中方洪波,这事情就能定,事实证明,何享健没有看错人。但在格力,一个继承者要能够镇服格力无数的重臣诸侯,又要能够带领格力持续发展,还能摆平中小股东,顶住国资委和大股东压力,这样的继承者从哪里来呢?又怎么过渡呢?在美的,何享健选择一个人,带10年就可以稳定交班。在格力,董明珠如果选择了一个人,那怎么如果格力集团及国资委推出另一个候选人抗衡,局面将会怎样?

    关于董小姐,有一句霸气无比的说法:“董明珠走过的路草都不长”,这句评价的强横程度能秒杀无数现在网上类似“犯XX天威者,虽远必诛”,因为后者是空话,前者却是实在的评价。董明珠也自己也说,“我从不犯错”,这话并不是董明珠丧失了基本的谦虚与自知,恰恰证明了董明珠对自己处境的准确了解。董明珠不能犯错,也不能承认自己犯错,因为如果董明珠犯了错,就有无数人群起而攻之,承认自己会犯错,就会有无数人群起而与之争辩,格力的最高领导层就会陷入无尽的争论与内耗当中,而这噩梦恰恰是格力的竞争对手及其统帅——海尔之张瑞敏,美的之何享健从来不需要担心的。

    这两句话,表面在说董明珠的强势,实际却点出了董明珠的艰难——一个真正强势的领导者,根本不需要那样的强势,因为强势的领导不是经常能辩论得赢,也不是在辩论中从不让步,一个强势的领导者是“根本没有人会去和他争辩”,一言定乾坤,足矣。

    收购银隆失败,董明珠退出格力集团(再次说明和格力电器完全不是一码事)阵地,是两个意味深长的标志性事件,格力电器在战略转型和明确最高战略主导权归属两件重要事情上重大挫败,以后再推进战略转型和候选人安排将难上加难。这时点,很可能将成为格力由盛转衰,不进则退的转折点。这并不是说,没董明珠格力就不行,更不是说董明珠十全十美,而是说现下唯一有希望有资格『领导格力进行战略转型』的人选也没拿够信任票,那今后格力将更加群龙无首,进退失据。

    有人说,”地球离开了谁就不转了么?”,地球当然不会离开谁就不转,但是一个企业、组织的领军人物往往关乎企业兴衰,关键决策左右这个组织的生死,却是历史所印证多次的事实。格力集团少一个董明珠,格力电器还是一样搞,只是,格力电器大概将永远(至少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一个”造空调的“,格力无法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将是大概率事件。

    无论如何,格力能走到今天已经是不易,最终的这个”棋差一着“的败局,因有朱老董小姐的合力坚守,已经推迟了十年。有句老话说的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如果不比,旁观者如果只看这一家兴了败了,看不出玄机,若能横向比较看看,估计要吓一跳。和格力与朱江洪董明珠有相同“先天性心脏病”的企业与企业家们相比,格力已经是幸甚,和那些已经烟消云散的企业相比,格力已经算兴旺发达,和那些身败名裂,含冤囹圄的企业家们相比。朱、董两位已经是“全身而退”。无论如何,格力“一次创业”算是辉煌成功的,现在未成功的,是“二次创业“,创业本来维艰,胜是侥幸,败是常态。

    我给董小姐评价:

    『筚路蓝缕,成就格力之优秀,困于大局,未能成就格力之卓越。图二次创业,再造共和,惜大业未竞,大勋未集。』

    输总归是输,但输得不难看,话说回来,输得不难看,却也总是输了,不是么。

    当然,我要澄清,我绝对不是鼓吹格力集团、格力电器股东包括国资委和董事会应该无条件信任董明珠,无条件放权董明珠,这是对“股东——董事会——经理人授权代理”的现代企业管理伦理原则的根本性背叛。然而,在格力的关键关头,公司管理层常年以来总是要面临前面有强大的对手,背后有要抢班夺权的大股东这种两线作战的局面,在关键时刻,总是因为没有战略主导权归属,导致各方面争论不休,无法统一意见,错失良机,确实使人扼腕痛惜。股东行权天经地义,企业大转型本是胜败难料,局中人无论做何种选择,于道义,于利弊,于情理,我们都无法过多指摘,有些因果,自从一切刚刚开始之时就已经种下。

    中国三十多年企业史,足以印证邓公已经洞若观火,却因时代局限无法宣诸于口的一句话:

    制度是第一生产力。

    春秋无义战,商场无黑白,人世江湖本就是如此复杂,许多事情就是这么无奈,并非一切局都有解,

    弈棋千手,终不得不投子认负,不能简单地说说谁对谁错,谁优谁劣,只能说,局中人都做出了他们自己的选择。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

    过了两千赞,对一些常见问题,做出一点回应:

    1、如果收购价格合理,会有这么多人反对?明知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去制止呢?

    我想请教一下,什么是“合理”的价格?如果大家看法不一样,以谁的“合理”为准?

    按115欧元的收购报价,库卡的市盈率(PE)为48倍,而机器人四大家族中的另外三家5月18日的PE分别为:ABB(NYSE:ABB)15.44倍、发那科(Fanuc,TYO:6954)19.92倍、安川电机(Yaskawa,TYO:6506)15.09倍。拿下库卡,美的可谓不惜代价。

    库卡的股东不是傻瓜,库卡能维持四大家族机器人企业2-3倍的PE溢价,就是等着中国买家来买,单纯从企业价值看,库卡本身当然不值那么多,但是作为“实现美的双智战略的关键战略资源”,这就一点也不贵了。美的为这个事情总共花了300亿,几乎多花了200亿,人家喊贵了么?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时候,沃尔沃前一年亏损差不多140个亿人民币,比吉利半年销售额还多,而且对方还要求将沃尔沃不破产,不裁员,不降低员工福利,承担所有债务,从一般角度来看,沃尔沃典型一个负资产。结果吉利还是勒紧裤腰带,花大价钱买了过来,人家嫌贵了么。

    按照一般想法,这些买卖赔到家了。但是这两个收购案件都成功了。说到底,战略收购这种事,贵才正常,不贵才奇了怪了。因为你算的是人家账面资产,人家算的是你的希望与未来。我建议,收购估值这种事,还是让企业家自己去做,我们局外人看看热闹就好了。

    2、为什么要增发而不是用自有资金。

    一、收购银隆只是新能源(包括钛酸锂电池和新能源客车)战略的第一步,以后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而且迫在眉睫。战略收购这么花钱的事,谁都不会拿自己的运营资金去干,搞不好要资金链断裂出人命。能喊出用自有资金(美的收购库卡是用贷款的)做战略收购的,相当于说战争刚开始就把战略预备队投进去的军事外行,没必要讨论。

    二、这样子大规模的战略转型,要求的是整个股东和管理团队,都要意见统一,人心齐态度坚定,最可怕的事情是战略投入搞到一半,突然间有些人退缩了,所有人都进退两难。所以,有些重大议题,尽可能要求大家先明确表态,不干现在就不开始,要干就干到底。比如:一个工厂投入工厂要改三期工程,工程干到二期了,突然有人觉得市场不好,盖出来也不挣钱,不往下投了,就地停工前面的钱打水漂有人不干,继续投钱赌一把也有人不干,大家谈不拢,进退两难,最后全面崩盘。

    一般这种长周期,分步实施的决策,尽可能首先把不确定的决策放在前面,手上能稳定调动的资源只能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能投入进去。战略投入今天直接被否决了,等于没投入就叫停,最坏丧失一个机会。可是如果用银行贷款+自有资金开干,等到要继续大规模投入再被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否决,那就成了一口气没上来死在半路了。战略分歧和摇摆,多大的公司都能耗死。

    三、为了增加股权集中度,防止重蹈万科的前车之鉴,但这个问题不完全是企业管理问题,而是二级市场和股权争夺问题,不做展开讨论。

    3、格力做手机是不是不务正业?

    格力做手机绝不是拍脑袋瞎折腾,而是有深刻的产业背景的,从20年前开始,业界愿景就是家居智能化,当年比尔盖茨的家据说能实现全智能家电,但耗资达到千万美元。而现在家电智能化的浪潮已经近在眼前,可以轻松走进千家万户,关键就是科技的进步解决了中央控制节点问题——手机,以及控制信号传输问题——wifi。

    董小姐和雷军在很多场合针锋相对,当然不是嫉妒“雷布斯”的知名度,而是雷军携旗下小米手机和小米路由器加入美的阵营,是将来美的智能家电的重要板块,两方各在敌对阵营各为其主,针锋相对丝毫不稀奇。我这么说大家能理解了吧。

    其次、格力手机不算是多元化,对于海尔、美的、格力三大巨头来说,手机都服务于原本的家用电器板块,是智能家电的重要环节,如果有一天,格力收购或者自己做无线路由器了,一点也不稀奇,千万不要说董小姐在瞎折腾。

    搞新能源储能,或者新能源汽车,才是真正的多元化。

    第三,格力做手机确实没做好——到目前为止。iphone第一代有人用过么?我用过,他确实有很酷很帅的地方,但是也确实是极其难用。在产品第一代,第二代就断言产品做烂了,为时尚早。

    ————————————————————

    格力股东大会没有掌声 董明珠当场发飙:格力没有亏待你们

    54亿收购GE家电 最终赢家真的是海尔吗?

    格力收购银隆案 两项议案分开表决或无效

    格力电器公告称收购珠海银隆方案未获整体通过 月底前披露新方案关键在个“比”字

  3. 张方
    理由
    举报 取消

    董小姐,你有你付出过的辛劳。

    但你和他们一样,成了健力宝。

    董小姐,你的胳膊能把一切摧毁。

    但拗不过政府,粗壮的腿。

    董小姐,你还有场未定的胜负。

    你是否还记得,和雷军打过赌注。

    董小姐,权力的得失来去匆匆。

    只因为你,始终不懂闷声。

    所以那些都已经成了真的,董小姐

    这是一个到处充满故事的大企业。

    成为一只野狼,可她的周围全是猎枪。

    这让我感到绝望,董小姐。

    所以那些都已经成了真的,董小姐。

    此时的你必须做出无可奈何的告别。

    最近强势女性,

    都不那么太平。

    再见了呀,董小姐,

    躁起来吧,董小姐。

  4. 周易
    理由
    举报 取消

    最新消息,银隆2016年较2015年销量增加110%,销量有6047辆,成为全国第五大新能源客车厂家,占新能源客车5.2%(喜闻乐见),总量是11.57万。大家觉得怎样呢?

    ————————2016-11-13————————

    答案很简单:是国资委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做出最新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不得持股,最后董明珠做出了只要股份不要当领导人的决定。

    这个只是更加明确了股东跟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差别,盲目崇拜会导致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瞎跟从。而且这个帖子下面,为什么都是各种阴谋论,这个问题下面最多的不是她为什么退出,而是一直在宣传她过去的政绩,浪费文字跟表情,贵乎药丸呀!!

  5. 罗大佑·伪
    理由
    举报 取消

    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来以前的国企改革

    没错,我感觉下一步就是格力倒闭

    然后国资委的七大姑八大姨用格力的厂房做抵押去银行贷款然后把格力买下来

    然后格力扭亏为盈

    上了报纸

    大家说国企卖给私人就是好啊就是好

    然后接着卖更大的····

    ——————————————–

    =-=!

  6. 老编辑
    理由
    举报 取消

    雷军从前在金山是很抠的,因为其实在金山他也不是大股东,早期只是一个北京分公司总经理。1995年他做砸了金山的拳头产品“盘古组件”,很郁闷跑回家泡了半年CFido论坛。

    当时丁磊和马化腾也在上面,只是他俩一个还在电信局没辞职,一个还在别人的公司当工程师。

    半年之后金山又需要雷军了,雷军念了两句诗,“苟利金山生死矣,岂因盘古避趋之……”,就回去上班了。

    1

    所以早期雷军自己都不姓马,对自己的手下如何大方呢?他自己当劳模,就要求别人也当劳模,团队一直是很苦的。2007年王峰离开金山出来创业了,李学凌见了他就说,“哎呀,你怎么才出来啊”。

    直到2011年,雷军当上了金山董事长,求伯君和张旋龙将所持金山投票权全权委托给他。后来金山和小米又两次增持,雷军才真正意义上成了金山的主人。

    这才有了2013年,雷军给所有金山员工每人1000股,接近两万港币的事情。所以腾讯给全体员工发股票这件事,最近炒得很火,但是应该说是抄袭雷军的。

    雷军后来在小米,分股票也是很大方的,有传闻说他一度还挺后悔,因为那时候小米太顺了,觉得股票分早了。今年应该不会这么想了,马云还没说后悔呢。

    张旋龙这个人很值得说,首先他是张小龙的哥哥。是的,叫张小龙,但是不是微信的张小龙,重名而已。

    其次,大家都知道雷军,一部分人知道求伯君,但是现在记得张旋龙的人很少了。其实他才是金山的创始人,在博士不如狗,硕士满地走的中关村,一个高中毕业的胡建人竟然先后当上了金山和方正两大民族软件公司的董事长。

    当然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很值得说,就是他当年把金山50%的股份免费送给了技术天才求伯君,有了金山的第一次辉煌。

    后来他又和求伯君一起把股份委托给雷军,有了第二次辉煌。

    所以董明珠虽然嘴上和雷军整天你来我往,相互伤害,但是实际上应该是很羡慕雷军的,遇到了一个张旋龙。

    董小姐表面上很风光,别人以为她就是格力,格力就是她,实际上她占有格力的股票不到1%。董明珠去年年薪 400 多万,年底分红也不过 6000 多万。

    格力员工见了她要鼓掌,她自己当格力的代言人,甚至要格力手机把她的照片当做屏保,何苦呢?

    依然敌不过珠海国资委一纸通知,就这样丢掉了格力集团董事长的位子。国资委是不会当张旋龙的,50%的股票分给你,开玩笑嘛!国有资产重大流失。至于投资3000万回报300亿,这是组织交给你的任务,你完成的很好,所以你是正处级领导干部。

    两年前董明珠亲口吐槽过,“遇到困难国资委就说这属于你们的经营问题,自己去解决,遇到一些利益他们就手伸得很长”。

    董明珠被免去职务,很多人怀疑是因为格力对新能源汽车公司银隆的拟增发收购案,其中一项面向格力员工的定向增发计划,将会让董明珠以9.37亿元的价格将自己持有的格力股份翻一番,但是仍然不到2%。

    一个千亿上市公司的缔造者,为了增持这么点股票,大动干戈,又是拍桌子又是骂娘,最后还被撸掉了母公司董事长的职位。

    我真是替董小姐不值啊!你说董小姐,你为什么不去乐视呢?

    你看乐视多好,上个星期乐视上市公司一纸通知,要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人员增持公司股份,资金需要自己筹集,增持总金额不低于3亿人民币。

    我想董小姐如果在乐视这样的一家公司,一定会很幸福的,不要说3个亿,30个亿马上给你弄来,如果自己多年的分红攒下来不够,管雷军借我相信雷军也是不会拒绝的。

    还用得着贾跃亭今天可怜兮兮跑到香港去融资,钱什么的还没影,先发一个朋友圈,让同事赶紧扩散出去稳定军心。

    我看军心很难稳定啊,上一次乐视股价跌成狗,就是因为贾跃亭去香港呆了半年,一直死活不肯回来。

    一个手握1000亿现金储备的格力,和一个传闻欠了供应链十几亿的乐视,难道不应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但是很遗憾,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两家公司的创始人一个说自己衣服都不让请人洗,出去住10天酒店都舍不得,一个说自己一分钱不拿,全家8口人挤在不到200平米的房子里,是全球最穷的CEO。

    “你说你最穷你就最穷?中关村和望京的十几万野生创业者答应吗”,老编辑一个内容创业的CEO,现在蹲在自己12平米不带空调的租住屋里写文章,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你们的怨念。

    本文作者老编辑,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老道消息(laodaoxx),同时见于知乎专栏

  7.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事情要连起来看,董小姐也在此次的格力电器员工持股计划之内,按照规定,“格力集团董事长”这个身份不能参与的。你们还是太年轻了

  8. 青铜拂尘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邀。

    黄光裕、牟其中、褚时健、李途纯、兰世立、仰融…

    相比于这几位到了人生巅峰就去坐牢的,董小姐该偷着乐了,她这种结局已经很好了。

    至少是和平让位。

    她真以为格力是在她手里成长的格力就是她的了?说句实话,不要说格力本来就是国企,在天朝,就算是一手创立的私企,最后都不一定是老板自己的…不深说了,不想第6次被管理员关小黑屋。

    ————————

    评论区里明显带有挑衅和攻击,说什么这举措是响应供给侧的还是省省吧。不要以为你把话说红了就显示你zz正确了。

    说这种话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在天朝守住企业有多么不容易。

    小护士,大宝,南孚电池,中华牙膏,健力宝….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没有格力电器之前,格力就是个半死不活的企业。我觉得这些年董明珠没少为捍卫格力这个牌子做努力(照片屏保)。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企业家是能够玩的过政客的。

  9.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她用自己的照片做格力手机开机画面的时候,甚至更早之前,应该就预感到这一天了。这些年她的一切荒诞言行其实都有一个效果,知乎很多大神也提过,就是把【董明珠】和【格力】紧紧的绑在一起。

    前阵子的股东大会,董明珠暴怒的导火线是【没有掌声迎接】,在很多人眼里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横行霸道多年的人被权力冲昏了头才会说出来的话?回头看来,站在她的角度,两三年来一直竭力在避免的事情还是一点一点的在逼近自己,终于连股东大会所有人对她的态度都突然变了,这预示着什么,换你你不慌?

  10. 我要写本书
    理由
    举报 取消

    “悟以往之不谏,方知来者之尤可追”,最近看到的一个报导,或许可以有所类比。

    来源: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

      登陆纽约的前后6年时间里(1991-1996),健力宝囊括了中国饮料行业产品、销量、利税、利润四项指标的所有第一。在国内的行业发展史上,至今没有任何一家品牌达到其曾经的统治力。

      李经纬曾将可口可乐视为老师,这家公司靠一张神秘配方成了全球业内的头号霸主。李经纬觉得健力宝也可以达成如此成就,在国内,他已经找不对对手,于是带着东方神秘配方,希望征服全世界的消费者。

      那时候的李经纬踌躇满志,是中国企业家的标志性人物。可是没几年,他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手创立的企业,被“贱价”卖给了资本炒家。健力宝易主后的第9天,李经纬突发脑溢血,在病床和轮椅上度过了余生。

    三水“遗腹子”

      李经纬出生于广东三水县的白坭镇,他所在的村子,家家都是别墅,这都是他当年留下的“资产”。提起李经纬,村里人的至今仍满怀崇敬和怀念。

      李经纬所改变的远不止白坭镇。三水县(现佛山市三水区)曾是粤西的穷县,早年是广东吸血虫病的第二大疫区。健力宝赋予了三水新的形象,巅峰时期,这家企业贡献了三水近50%的税收。时任市委书记曾说:三水人每发100元,就有46元来自健力宝。

      当时的健力宝人人分房,在这里工作意味着高收入和受人尊敬。当地的某公会主席曾称,健力宝的保洁员薪酬比她这个主席还高。

      李经纬让很多人过上了好日子,他自己则过了很多年的苦日子。

      生于1939年的他是个“遗腹子”。尚在娘胎时,其父便死于战乱,母亲也过世后,李经纬住进了孤儿院。

      10岁起,他开始打零工,擦皮鞋、修水电,在印刷厂当工人。李经纬干过各种苦活,没有进过一天学堂。在印刷厂当排版学徒期间,李经纬学会了认字,3年后,他成了该厂的副厂长。

      工作之余,李经纬喜欢运动,篮球、足球都擅长。印刷厂期间,李经纬在篮球场结识了三水县武装部的一位领导,深受对方赏识,后被提到了县体委当副主任。

      李经纬当了13年的体委副主任,周围人回忆称他比谁都努力。那时候的李经纬开始展露其“亲下不亲上”的特性:他在球场外给球员们提鞋,为了运动员能吃饱饭绞尽脑汁;但是他和体制内同仁以及上级领导的关系始终算不得好。

      这一特质陪伴了李经纬一生,也为他最终失去权柄埋下了伏笔。

    “魔水”问世

      1973年,受到“排挤”的李经纬被调到濒临倒闭的三水酒厂当副厂长,那是一间只有几口米酒缸的作坊。但是换了新的环境,李经纬的聪明才智得以全面爆发。

      他带着厂里的几个年轻人,背着米酒到临近的佛山、广州等地找酒楼挨家推销,为酒厂开拓新的通路。那之后,他又开发出一条啤酒生产线,推出了猫头鹰牌礼品酒和强力牌啤酒,将啤酒事业做得有模有样。

      上世纪80年代初,一度资不抵债的啤酒厂已经站稳了脚跟,每年能有几万元的净利润。李经纬也在期间升任厂长,掌握了绝对的主导权。一次去广州出差,他在街边买了一听可乐,这是他第一次喝这个饮料。

      喝完一罐后,李经纬产生了做饮料的念头,没多久,一个机遇就跑到了他面前。

      彼时,国家体委为了改变体育科学研究落后的状况,向各研究所下达了一批研究项目,其中就包括运动型饮料。随后,广州体育科学研究所研发了一款新式饮料,据称既可以让运动员迅速恢复体力,普通人也能喝。

      几位教授和研究员拿着成果先后找了几家汽水厂、啤酒厂,没有人愿意接手。为新饮料做新品牌需要投入,大家过得都很滋润,没必要冒这样的风险。

      一次偶然的机会,项目中的一位教授结识了李经纬的表弟,随即决定带着配方去三水一试。

      那时候的三水酒厂还很破旧,教授们去了坐的都是条凳。李经纬很珍惜这次机会,科研人员来了一律大鱼大肉招待,并且当场拍胸答应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

      在三水的厂房里,项目组前后花了3个多月时间,经过130次试验,最终做出了一款橙色的、含碱电解质的饮料,这就是日后的“东方魔水”健力宝。

    一分钱没赚,先往外送?

      除了产品,当时的健力宝可谓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怎么把它卖出去?“小厂长”李经纬直接将目光瞄准了大洋彼岸的奥运会。

      1983年中,李经纬打听到两个消息,一是国家体委正在为首次出征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准备饮料,二是第11届亚足联代表大会将在广州召开。

      李经纬决定将产品送到亚足联的会议上,在体委面前露脸。该决定遭到了厂里人一致反对:那个年代,白送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新产品一分钱没赚,就要先往外送钱?

      李经纬随即展现了其决心和对酒厂的绝对控制力。几天时间里,他先是想出了“健力宝”这个品牌名称,又找人设计了一个在当时超凡脱俗的商标,接着是工商注册,所有工作一气呵成。

      万事俱备,只欠生产。李经纬希望用易拉罐来包装健力宝,因为在当时的消费者看来,能用易拉罐的都是高档饮料。但那时候国内尚无一家易拉罐生产企业,三水酒厂更不可能有这样的生产线。

      李经纬不想妥协。他四处奔波,先是说动了一家香港企业,为健力宝订制生产了小批量的易拉罐,接着他又通过关系找到了深圳百事可乐公司,在对方的生产线上偷偷将饮料装进了易拉罐里。

      一番秘密行动后,200箱光想靓丽的健力宝出现在了亚足联的会议上,引发了与会者和媒体的关注,这之后,它无可争议地成了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出征”饮料。

      后有媒体将健力宝的崛起总结为运气,但即使那样的运气砸到面前,恐怕也没几个人敢接住。出征奥运是半赞助性质,健力宝为此投入了20万。当时这家公司账上一共28万,这是一笔贷款,本来用于购买强力啤酒的机器设备。李经纬将这笔相当于酒厂数年利润的钱全部砸到了大洋彼岸。

      “赌局”的结果,他自己或许也没有料到。

    体育营销的极致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在那里,许海峰、李宁一战封神,女排更是以勇不可挡之势登顶,引发举国沸腾。

      那时候中国和世界的彼此了解很欠缺,国人迫切需要奥运这样的盛事成绩来彰显大国的地位和自信。赛事期间,中国女排击败了东道主美国队,外界对于这样的成绩存在颇多质疑。女排比赛期间,一位日本记者发现中国姑娘们在喝一种从未见过的饮料,于是随手写了一篇《靠“魔水”快速进击?》的花边新闻稿。

      文章被中国记者看到后,将之改版写成了“中国魔水”风靡洛杉矶,新的文章被广泛转载,一时间,健力宝的名头传遍大江南北。“魔水”很符合当时国人需要的东方神秘气息,“中国魔水”则大大增添了健力宝的民族情结。伴随着奥运军团载誉而归,健力宝一飞冲天。

      奥运军团出征前,健力宝的销量几乎为0,8月至年末,企业在几个月内实现了345万元的销售额。第二年,这个数字蹿升至1650万元,再下一年是1.3亿。

      不过起初,奥运东风为健力宝带来的并非全是好消息。赛事后,国家队的队员们纷纷要求喝健力宝,这意味着每年得赞助送出26万元的货。当时公司的销售还没有呈现井喷态势,账面利润就几万元,李经纬出差都得睡招待所的地下室。

      健力宝所在的酒厂是国企,赞助是公款,这一大笔钱究竟能不能花,李经纬也没有底。最后,他顶住厂里巨大的压力,先斩后奏,签下了赞助订单。

      这次签约成了李经纬体育营销的缩影,那之后,他于此道一发不可收拾,将体育营销做到了极致。1987年,李经纬拿出250万元,力压可口可乐(出价100万)买下了全运会的饮料专用权。

      赛事期间,在广州天河,大到墙壁、小到垃圾桶,铺天盖地全是健力宝的广告。闭幕式上,工作人员也全部换上了健力宝的服装,入场观众还每人赠饮一听健力宝。

      全运会过后,李经纬马上组织了全国经销商订货会,短短两个小时,订货额达2亿元。

      3年后,北京亚运会上,李经纬再次顶住当地舆论口中“瞎洒钱”的压力,投标一千多万成为第一家赞助亚运会、赞助额最高的中国企业。亚运会之后的秋季订货会上,健力宝在几天内收获了7.5亿元的订单。

      同时期,李经纬也将健力宝的广告打上央视,他亲自拟定了简单易记的广告词:您想身体好,请喝健力宝。

    百家之师,如日中天

      李经纬并非不在乎这些钱,而是他深信,所有花出去的钱,打出的广告效应,很快便能通过源源不断的健力宝产品收回来。

      他没有念过书,很长时间内,这被认为是李经纬的优势。“他的思维基本不受限制,这就是没读书的好处,没有条条框框。”李经纬的表弟曾如是说。

      因为没有条条框框,李经纬经常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很多外界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都在他手里变成了现实。1991年美国总统大选,他将健力宝送去了纽约,赞助助选活动,让克林顿夫人(希拉里)和戈尔夫人(蒂帕)共饮健力宝;1993年,他又将健力宝送上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圆形会议桌……

      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健力宝因此在舆论头条上一待就是十几年。期间,李经纬的营销手法不仅成了业内人人参悟的宝典,还被很多其他行业抄了过去。

      1990年,李经纬异想天开地想出了一个“拉环有奖”的促销创意:凡是购买健力宝的消费者,有希望得到最高5万元的奖金。这个游戏在中国城乡获得了巨大成功,不仅催生了一大批为奖守候的消费者,就连骗子都混进来分一杯羹。

      电影《疯狂的石头》里,黄渤等人曾在车厢里上演“中奖骗人”的手法,这个场景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健力宝的促销出炉后,全国各地与此相关的骗子横行,《健力宝报》记载,当时每天有几十个人来总部兑奖,清一色都是5万元的一等奖。兑奖部汇聚了众生百态,办公室被闹得不得安宁。

      那之后,有奖促销几乎成了中国饮料行业甚至消费类食品业内的标配,各种拉盖有奖铺天盖地,持续至今。

      李经纬教会同行的远不止“有奖促销”。宗庆后推出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时,广告词是“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他在日后坦言这个灵感就是从健力宝的广告词里偷来的。而太阳神创始人怀汉新在设计产品时,直接拿着健力宝的易拉罐对设计人员说:这是中国最好的饮料,你就按它的样子来设计。

      李经纬的天马行空也不局限于广告手法,健力宝刚成立的时候,李经纬就在会议上说:国家有个外交部,我们搞个公关部,专门搞关系。那之后,他成了企业公共关系在中国的第一个实践者,他让巴西足球队穿健力宝的球衣参赛,邀请李宁、聂卫平、邓亚萍等或是加入公司、或是任高级顾问……总之,在玩噱头上,当时没有哪位企业主能和李经纬一较高下。

      在他的带领下,健力宝如日中天。好几年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货车将三水的街道围得水泄不通,产量吃紧的时候,一张健力宝的拿货批条被炒到了几万块。

      因为批条的事,李经纬“得罪”了一批人。经常有人想通过关系找他拿货,李经纬一律拒绝。就连面对为健力宝立下过功劳的表弟,李经纬也说:你来我请你吃饭,但是拿货不行。

      持续的供不应求间,1996年,健力宝的年销售额接近60亿元大关,这一数字是当时排名行业第二的娃哈哈的两倍多。

    这种钱不挣

      李经纬曾有机会将健力宝做得更大。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国内保健品和饮料市场迅速膨胀,汇聚了一大批野心家。虽然品牌频出,但在果汁汽水、运动型饮料领域,健力宝始终没有遇到对手:这一品牌的形象过于强势,没有哪家企业有信心在健力宝的版图里分得一杯羹。

      不过,很多保健品牌却给健力宝带来了冲击。那时候健品和饮料的界限还很模糊,健力宝也摇摆其间,颇为神秘。在消费者看来,健力宝帮助诸多世界冠军问鼎桂冠,本身就有强身健体的属性,因此不少人将其作为保健品饮用。

      1994年,中国保健品年销售额达300亿元,成了国内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金钱催生了一系列行业怪相,很多保健品通过肆意夸大功能、欺骗消费者起家。有的保健品被包装成无病不医的神药,甚至还专门为此拍摄了一大堆“医学成果”进行大肆传播。

      在没有底线的乱象中,一批企业的年营收迅速蹿升至十亿级别。作为饮料兼保健品中深入人心的国民级品牌,健力宝也有机会从中大笔掘金。市场经理们眼睁睁得看着昨天还一名不文的品牌,在市场上呼风唤雨,急得频频向李经纬反应:健力宝的保健概念十足,我们应该跟着市场走,如果不这么干,经销商都不愿意再卖健力宝了。

      李经纬也曾一度犹豫,但最终他严令禁止拍摄强行夸大产品功效的广告。李经纬非常看重健力宝的品牌形象,他梦想打造一个类似可口可乐般享有国际地位和声望的品牌,因此对可能给品牌带来伤害的事情非常忌讳。

      他的原则让健力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1997年前后,全国保健品市场事故频发,整体信用面临崩塌,一大批因此崛起的企业又纷纷倒下。有媒体报道称:在这个乱世中,有两位幸存者,一是娃哈哈的宗庆后,他在1995年急流勇退,全面撤出被谎言淹没的保健品市场;而另一个就是李经纬。

      经历了乱世折腾的经销商们,在受到惊吓后愈发信赖健力宝。之前,这批人靠健力宝赚到了大钱,保健品市场崩塌后,他们又靠健力宝重拾信心。

      对于他们而言,健力宝已经不止是一款产品,而是拥有特殊意义的符号。出于这样的关系,后来健力宝陷入出售纠纷甚至在市场上一落千丈后,还有大批经销商团结起来,愿意自掏腰包出手拯救。

    政商“敌对”

      挺过市场的诱惑,李经纬开始全面实践其走向世界的目标,1994年,他花500万美元买下了帝国大厦的一整层,雄心勃勃要进军美国市场。为了角逐世界,李经纬决定改变健力宝偏居一隅的小格局,将总部从三水搬到广州。1996年,他主导投资10亿在广州新建了高38层的健力宝大厦。

      这座大厦,成了他“下课”的导火索。

      三水政府在得知健力宝打算去广州建大厦时,曾向李经纬提出:不要离开,在三水找个地方建。但被他一口回绝,双方的矛盾就此激化。

      在此之前,李经纬和当地政府的关系已经很紧张。他虽然一手创立了健力宝,但这家企业的身份是国有控股,大股东是三水县政府。李经纬是企业经营者,也是政府派出的代表。

      编制上,他最高只是副处级,但却经常享受“越级”待遇。县里开会时,县委书记和县长坐中间,旁边就是李经纬;省里领导、甚至国外领导来考察,都是见李经纬而不是政府的其他干部,久而久之,有些人对之心存不满。

      健力宝越做越大,关于李经纬的闲言碎语也越来越多。健力宝先后在全国其他地方设立分厂,有人认为这是李经纬慢慢将健力宝的资产往外转移;健力宝相继在金融、传媒、地产、科研领域收购了很多项目和企业,还在美国投入了1000万美元开发市场,这些行为被认为是“乱洒钱”,不把钱留在三水……

      总之,李经纬既是三水民众眼中的英雄和地方政府的财神爷,也是某些人的眼中钉。偏偏在与政府沟通方面,李经纬始终我行我素,不愿放下身段。

      如前所述,李经纬为人“亲下不亲上”,儿子结婚时高朋满座,各级领导和企业家来了一大批,李经纬在普通员工那桌坐了最久,将一桌人喝了个遍;每年春节,李经纬都要花时间请已经退休的健力宝员工喝酒吃饭,而不是将这样的黄金时间用来打点关系。

      在做各项决策时,李经纬也很少上报,都是自我决断,这让某些官员非常不爽。后来健力宝产权陷入纠纷时,一位书记曾当着所有媒体的面说:不要一直提李经纬,健力宝是政府的财产,我才是健力宝的大老板。

      李经纬也不满于政府的某些行为。比如为了完成就业率,三水政府明确规定健力宝员工必须有45%的比例是本地人,其中各种裙带关系不言而喻。李经纬曾直言很多人是“上班一条虫,下班一条龙”,他曾拍桌子称健力宝的中层军心不定、行事涣散,“我这点老本也很容被吃光”。

      李经纬投资兴建健力宝大厦,并没有获得三水市政府的批准。这笔高昂投资终于将双方多年来的矛盾放置到了台面之上。李经纬的想法是到更大的平台将健力宝推向世界,但是政府看来,将总部搬到广州,无疑是挖走了三水最大的一颗摇钱树。

      这样的矛盾,随着李经纬作为作为体制内干部即将年满退休(1998年,59岁)而正式爆发。

    错失改变身份的机会

      李经纬曾有机会让健力宝换一个“身份”。

      早在1993年,健力宝就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上市名单,有下属极力说服李经纬抓住这个机会进行股份改制,并且上市。但李经纬觉得太麻烦:我们又不缺钱,干嘛要上市。

      这之后的时间里,他依旧有机会将股份一点点从政府手里买回来,但是李经纬并没有那么做。或许他有着绝对的自信:健力宝是他创立的、带大的,健力宝离了他不可能活下去。

      但是其他人并不这么想。1998年,三水政府领导开会,主要领导说李经纬可以继续留任,其他领导没有一个站出来附议,而是纷纷沉默不语。

      这样的情况让李经纬感到非常不安。会议后,政府加大了对健力宝资金的掌控力度,其每一款新产品投资、每一笔项目预算,都要政府亲自审批。李经纬因此和上面派下来的人闹得极度不愉快,经常是彼此放空不搭理。

      时值国有企业改制风潮,随着市场经济推进,部分国有企业在竞争中疲态尽显,国家和政府开始将国有资本从一些竞争性领域中退出,经营者得以利用各种方式来购买企业的资产。

      随着国企改制成为私企,很多原经营者改庭换面成了民营企业家。

      李经纬后知后觉,决定推动健力宝股改,但是时局对他而言已经“太迟了”。

    不能卖给李经纬

      1997年,李经纬筹划了健力宝登陆香港联合交易所的方案,但三水政府以李经纬团队“没有香港暂居证,因而不得购买H股原始股票”为理由,直接否决。李经纬一怒之下,放弃了上市计划。

      外患不断,内忧也接踵而至。期间,娃哈哈、乐百氏、农夫山泉在饮料市场内狂飙突进,老霸主健力宝却开始显露颓势。

      1997年起,健力宝的销量开始以每年七八万吨的速度持续下降。针对这一点,外界事后众说纷纭。

      有观点认为李经纬缺乏知识基础的弊端在那段时间开始集中体现,饮料市场上新品牌层出不穷,但健力宝始终没能取得新的突破。哈佛大学社会学专家、教授傅高义也曾撰文称“健力宝是中国传统关系孕育出来的现代产品”。在他看来,健力宝是在缺乏现代效率、管理、组织等概念的情况下,通过李经纬个人能力和穿针引线带来的成功。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李经纬是在刻意放缓健力宝的发展速度,因为企业规模越小,他进行股改的压力和成本就越低。

      真实情况如何,外界已经不得而知。但随着健力宝营收下滑,整个三水都陷入了困境,“公务员的工资都欠发,日子非常难过”。

      政府在数次会议后决定,卖掉健力宝。

      为健力宝找“下家”,李经纬和团队本应在排在第一顺位。1999年,他提出公司内部实行股份合作制方案,由管理层自筹资金4.5亿元买下三水政府所持有的股份。这个提议被直接拒绝,理由先是“有用健力宝资金来买健力宝之嫌”,后又变成“担心经营层的钱来历不明”。

      2001年的一次会议上,三水政府领导悉数到齐,90%的人主张卖掉健力宝,但是不能卖给李经纬团队。

      这次政府会议直接决定了李经纬和健力宝的命运。消息放出后,各大饮料厂商齐聚三水,可口可乐、达能、摩根士丹利、新疆德隆等集团都想买下这个“东方魔水”。

    “为什么不能卖给我?”

      之后的股权争夺战,与其说是一场商战,不如说是一场闹剧。

      新加坡第一家食品公司称险些成为健力宝的新主人。一次晚宴上,李经纬被通知出席,市长告诉他,健力宝将以3.8亿的价格卖给新加坡公司。

      李经纬闻言后愤怒至极,他不明白为什么宁愿将健力宝“贱价”卖给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也不愿意卖给为之奋斗了一辈子、并且出价更高的他。

      在那份协议里,已然拥有强势地位的健力宝,其品牌价值的评估价是0,此后的所有协议、直至出售,其品牌估值都是0。

      李经纬自然不可能就此放权。他做了两手工作,一方面,公司全面抵制来审核查账的新加坡人,拒不交出商业资料;另一方面,国内媒体也被招揽而至,“健力宝被贱卖他国”的新闻一时间铺天盖地。

      舆论的重压下,这次交易就此告吹。三水政府同样怒不可遏,既然不能卖给外国企业,他们就想方设法卖给国内企业,总之健力宝不可能回到李经纬的手里。

      为了应对,李经纬找到了当时最有可能的买家——娃哈哈和宗庆后做工作,劝说其高抬贵手。这之后,他找到市长,公开将心底的疑问说了出来:为什么不能让我们买回来?

      市场随即表态:要买可以,给你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双方商定,李经纬出资4.5亿,买走政府的全部股份,谈完双方一拍两散。

      李经纬没能等到第7天。谈判完的第6天,正四处筹措资金的他接到政府通知,健力宝已经被卖给了浙江国投。

      通知下达的第二天,三水政府举办了一场仓促的签约仪式,会上宣布作价3.38亿元转让健力宝股份。仪式上,李经纬默默地坐在会场一角,仰面朝天、眼中含泪。

      新华社报道称他全程“含泪仰天,不发一语”,这张照片被迅速刊登在了国内所有财经媒体和新闻网站上,即便对此事不明就里者,看完亦是五味杂陈。

      那是李经纬倒数第二次公开亮相,那之后,这个喜欢交朋友的老人,再没有见过媒体,也没再提及过健力宝。签约仪式后的第9天,李经纬突发脑溢血,直至病逝也没能摆脱病床和轮椅。

    从高不可及到一度销声匿迹

      健力宝被卖给了一位叫张海的年轻资本家。

      早年的报道中,张海据称上学时开了天眼,有特异功能,后来又拜在活佛门下,是个拥有神秘背景的神童。

      涉足商海之前,张海曾聚集一批虔诚的信徒,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了他的商业伙伴。入主健力宝前,张海曾涉足不少上市公司,资本颇为神秘。他的一句名言是:全天下的钱都是我的钱,你说我的资本有多雄厚。

      张海承诺给三水市政府3.38亿,出面公司浙江国投是一家国有企业。这样的局面皆大欢喜,交易完成后市长也松了一口气:健力宝以后的行为都是企业行为,和政府没有关系。

      根据协议,张海将分3次分清3.38亿,第一次付1亿,为了拿出这笔钱,张海又拉来了另一位商人祝维沙,通过质押国债获得了1亿元的短期融资。张海曾就此长笑称:3个亿,就是单买健力宝大厦也是大赚啊!

      可惜,张海的经营办法远不如其玩资本的手段,他将健力宝搞砸了。

      如今看来,他上任后的举措全是昏招,比如觉得健力宝“老土”,于是将品牌更名换面,花大价钱推广新品牌“第五季”;他据称花了几亿做广告,将营销队伍扩充了十多倍,但是有人上门进货,得到了消息是“销售体系还没建好,再等几天”……

      那时统治国内饮料行业的,外有可口可乐、百事等巨头,内有宗庆后、钟睒睒这样的人杰,在他们面前,张海可谓一无是处。

      2年内,健力宝的营收持续下滑,投资团队的矛盾开始凸显。2004年,张海被卸去了董事长的职务,这之后,他因为“涉嫌挪用资金2.38亿”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

      换帅、再换帅,健力宝陷入持续混乱。全国经销商不愿意放弃这个陪伴多年的品牌,纷纷组团找三水政府谈判,他们甚至愿意出资2亿元来解决健力宝资金短缺问题,帮助公司恢复生产。

      为了稳定军心,李经纬受邀回了一次健力宝。他坐在轮椅上,不断向人群挥手,所有人都拼命挤过去想和他握手。一位记者问挤在人群里的员工:你知道健力宝现在的老板是谁吗?对方回答:爱谁谁。

      后有舆论分析认为:最初从三水政府手里买下健力宝的投资团队,根本没想过经营好这家企业,纯粹是为了炒一手就走。如果单纯出于这个目的,那他们确实赚到了。

      2004年,健力宝作价1亿美元卖给了台湾统一集团,“炒家”的账面收益超过1倍。那之后,健力宝依旧没能止住颓势,这个曾经高不可及的品牌,甚至一度销声匿迹,直至近几年才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

      不过这一切,已经和李经纬没有关系。身边的人说,病床上的李经纬没有再提过健力宝,他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另一个“孩子”——李宁,逢人就问李宁的股价。

      或许在李宁身上,李经纬看到了自己未竟的梦想。

    获刑15年

      李经纬一生都和体育联系慎密。

      他真心喜欢体育,不仅先后赞助了大大小小数百个体育项目,还组织培养了一批本土体育人才。上世纪90年代,他从一千多人中选拔出了20来个年轻球员,将他们送到巴西培养,这批人里面,包括李金羽、李铁、李玮峰等。

      李铁回忆称李经纬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担心他们在国外没钱、受欺负,就给他们发零花钱,自建训练基地。

      李经纬另一个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的体育明星,是体操王子李宁。1988年,李宁从吊环上意外摔下,回国后遭遇铺天盖地的嘲讽和谩骂,有人甚至称他是“体操亡子”。

      坊间故事称:李宁回国时在机场偷偷走了一条灰色通道,在通道的尽头,他看到李经纬正手捧鲜花,热烈地欢迎他的归来。

      那之后,李经纬出资帮助李宁建立了体育品牌,由李宁出任总经理。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有专家建议李宁将公司脱离健力宝,因为产权不清将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致命影响。

      专家所言的问题,就是健力宝后来遇到的股权纠纷问题。那时候健力宝还未“东窗事发”,李宁因此非常纠结:如果脱离健力宝,别人会不会说我忘恩负义?这位专家听后急了:如果你不好意思去,我去帮你谈。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李经纬听闻后,立刻拍板支持李宁自立门户,或许那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政企股权纠葛对于健力宝未来发展的影响。

      后来,李宁分3次用现金偿还了母公司的投资,李经纬甚至没有提出补偿增值的要求。

      李经纬的决断让李宁避免了健力宝的旧路。脱离健力宝后,李宁在2004年登陆了李经纬一度渴望至极的香港联合交易所,昔日的体育明星也因此一跃成为身家数十亿的富豪。

      而同一时间,躺在病床上的李经纬,却正面临犯罪的指控。

      “有人不想放过我。”李经纬曾对周围的人说。2002年10月,因脑溢血入院的李经纬收到了一纸通知:因涉嫌贪污犯罪,他被罢免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职务。

      其立案的原因是:身为受国家机关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无视国家法律,伙同他人利用职务之便,以购买人寿保险的形式,侵吞国有财产331.88万元。

      这起案情源自健力宝筹备上市时的一次资金变动。筹备期间,健力宝的账上趴着一笔4000万元的职工福利基金,为了在转制前处理,集团几位高管商议通过为全体职工买保险的形式来花掉这笔钱。当时在三水,买保险是一种比较流行的人员福利措施。

      李经纬了同意了这个方案,此后,健力宝为李经纬投保了331.88万元,其他3位高层则每人200万左右,剩下的3000多万,则在2001年集体分发给了全体职工。

      法院认为,李经纬作为受国家机关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这一行为是利用职务之便涉嫌侵吞国有财产。因此,李经纬到底有没有权利动用这笔款项,成了一段时间内争论的焦点。

      按照此前健力宝的管理协议,李经纬和管理层有权在不请示的情况下,动用6000万以下的款项,这一协议让案情扑朔迷离。

      案件的发展更是让外界看不懂。2002年,李经纬收到通知,直到2011年,检察院才正式对其提起诉讼。在此期间,其他几位被双规的管理层还一度复职,回到健力宝上班。

      2011年,李经纬在病床上经历了一次特别的庭审。病房外的小会客厅里,3名法官、2名检察官在“临时法院”上进行了大约2个小时的庭审,3个月后,佛山中院作出一审判决,李经纬以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15万元。

      李经纬在位期间,健力宝向政府缴纳了30亿的税收,他离开后,因为300万保险款项被判了15年。

      李经纬认为自己或许有错,但绝对没有罪。他曾对陪在病床边的人说:这一辈子,我因为工作繁忙有愧于家庭,但是绝对无愧于党和国家。健力宝期间,他几乎没有给家人谋来什么好处。为了避嫌,李经纬的妻子、儿子、干女儿都没有进入健力宝,只有干女婿在公司待过很短的一段时间,而且是普通工人。

    这是老板请的最后一顿饭

      突发脑溢血后,李经纬又查出罹患肝癌,一直保外就医。

      除了家人外,李宁是最常陪伴李经纬的人。自住院后,李宁就负责起了李经纬所有的医药费和住院费,十几年下来,这是一笔天文数字,但李宁从来没有提过一个字。

      卧病期间,李经纬依旧烟不离手,每天要抽四到五包烟,家里人曾就此劝说,李经纬不听劝。最后,李宁说:他想抽就抽吧,别拦着了。

      不过最后几个月里,李经纬也抽不动了,经常是把点燃的香烟放在桌上,看着它一点点燃尽。

      李经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维持过去的自己形象,最后的时光里,他依然活得无比尊严。他从不在外人面前抱怨病痛的折磨或是案情的不公,别人问起,他也总是岔开话题。

      生命的最后三天里,李经纬因肾衰竭,每十几分钟就有尿感,护工让他在床上解决,然后帮他收拾。但李经纬仍坚持起来去厕所,每一次都因此汗流浃背。护工后来对其家人说:老爷子把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

      2013年4月22日,李经纬辞别人世。他生前只留下两句话,一是我死了比活着舒服;二是希望落叶归根,除此之外,他没有其他遗言。

      李经纬的遗体告别仪式被安排在他三水的老屋,在略显破旧的单元楼下,家人为他摆上了祭奠的烛火和香台。

      200多位生前好友和各界人士参与了遗体送别或是送来花圈,因为尚在服刑,这些名字不能带单位和头衔。

      告别仪式前,李宁将筹办团队聚在一起:今天不要讲过激的话,我们是来送老板的,将他平平安安送走就好。

      追悼会上,没有任何人安排悼词,只有李经纬的长子代表亲属致答谢词,“人生无常,先父一生的功与过自有公论。”追悼会上,李宁泪水潸然,几度不能自持。

      按照三水风俗,送完亡灵后有晚宴。李宁挨桌敬酒感谢,说:这是老板请你们吃的最后一顿饭,以后就靠你们自己找吃了。

      李经纬得以落叶归根。他曾在三水统治了一个行业,最终在此永世长眠。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