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 对Elon Musk的评价基本都是正面的,而在知乎,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理由
举报 取消

Quora, Facebook, Youtube等主要社交媒体,对Elon Musk(伊隆-马斯克)基本都是一片赞扬的声音。而在知乎上,他却被不少人认为是“骗子” “大忽悠”。这是因为文化、认知不同?心理差异?还是因为中国人对马斯克这类企业家,比外国人要看得更透彻?欢迎各方知友,从不同角度说出高见。提前感谢!

2017年4月11日 10 条回复 1299 次浏览

发起人:Emma 初入职场

奋斗中的孔雀~znz8288

回复 ( 10 )

  1. Henry-航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谢 @Emma 邀请,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其实不光Elon Musk,近年来科技领域里的创新创业者或者是创新项目很少有不被黑的,以激进著称Elon Musk自然是少不了反对的声音。

    从2013年开始一直关注Musk,那时候Model S刚刚发布没多久,Tesla也没有进入中国,Musk在中国可以说是一点知名度都没有,而唯一有点知名度则是他上了2013年做了TED的演讲,之后才渐渐被中国人所知。而随着Musk的知名度日益上升,反对的声音也日益变多。

    但纵观这些反对的声音里,我的感受是有理有据的反驳少,而更多地只是觉得“不靠谱”、“画饼”、“圈钱”。这篇回答重点探讨那些反对Musk,但反对理由并不充分的反对声音可能从何而来。

    第一个诱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当下的大环境是第一大诱因。随着GDP增速放缓,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开始去产能,就业岗位自然开始减少。创造就业岗位的重任慢慢倾斜向民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随着政府的资助与呼吁,加上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经过了近五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不错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环境,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创业者和创业项目数量出现了一个井喷。但只是创业者和创业项目数量出现了爆炸,好的创业者和好项目的数量本身并没有爆炸。

    互联网极大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大量轻资产的创业方向成为可能。甚至创业者只要有一个好的理念,一台电脑就可以进行“模式创新”。

    在国家推动创业的大背景下,水平层次不一的创业者开始加入这场创业大潮,大量互联网理念可以供他们使用,大量的路演机会给他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结果我们看到的是,在大量的路演中出现了不少不靠谱的项目,大谈概念和用各种“大词”,大部分群众接触到的路演和项目报道质量其实并不高,听了一脑袋的热词,也听了一脑袋的烂项目。

    而好的项目一般不需要出来路演,VC自己会找上门或者在项目成型之前就已经在圈子里分好了。满地开花的路演,更是进一步稀释了每个路演里面好项目的比例。

    经济下行也让大量资本迫切寻找下一个投资点,虽然路演遍地开花,但是每个路演活动里面还是能看到不少投资人。

    但创业、创新本身就是一件有门槛的事情。

    2014年国内的智能硬件项目跳票率达到了惊人的70%,资本和人民不是真傻,时间一长,项目是好是坏立竿见影。经过了2014、2015年的折腾,大量科技创业项目被淘汰,而且大量概念被玩坏,大家对“跨界”、“互联网”之类科技创新方面的词渐渐和“不靠谱”和“圈钱”联系到了一起。从此只要谈及“跨界创新”,很少不被黑的。

    加上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已经经历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大部分人的认知能力远远没能适应现在环境里所充斥的大量信息,处理和甄别大量信息的能力本身并没有随着互联网的信息爆炸而一起爆炸。

    因此在大量的新事物面前,如果事先已经带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比如大量的跨界创新都是不靠谱的),之后就很难在看到一件新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因为这么多跨界创新的新事物是不靠谱的,这个也是一个跨界创新项目,又是圈钱的吧)。

    Elon Musk作为一个激进的跨界创新代表,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反对理由不成分的反对声音并不奇怪。

    很多人说Elon Musk是一个与乔布斯相媲美的营销好手,但看过Musk演讲的人都会发现他的演讲是出了名的结巴,常常也不知道PPT放到了第几页,经常忘词冷场等等。这在乔布斯的演讲里是完全不可想象想的,乔布斯每次演讲都要经过进行准备和彩排,就连灯光和桌椅的摆放都可以被折腾一晚上。

    这都是因为Musk的演讲从来不彩排,他觉得彩排浪费了他的时间,而花时间在技术和产品设计上更为重要。Musk是一个非常技术导向的人,他更专注产品本身的价值和顾客体验。他喜欢把时间专注在技术上,讨厌要处理公司的财务报表和股东关系(尽管这些他必须要去做)。也喜欢把时间花在和技术人员的交谈上,亲自参与Tesla和Space X的产品设计。当年赚回第一桶金的Zip2公司的产品代码就基本都是Musk一人独立完成的。

    在Model S的发布会之后他甚至没有和客户一起参与试驾活动,而是直接奔回厂子里找技术人员去了。在Model X发布之后他一度被邀请去了各种访谈,但随即他就表示活动太多了,占用了他设计产品和研究技术的时间,并表示在之后的一段时间暂时不会和公众见面和不会参加任何活动。

    Musk的Twitter上面经常发一些技术相关的评论或者进度汇报,有时为了赶工期甚至和工程师一起睡在工厂里,是一个非常Geek的形象。尽管Musk做要做的事情非常远大,但他同时是一个非常能沉下心来去用心实现他理想的人。

    可以肯定的是,好的商业本质上是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特别佩服那些在这个背景下能不浮躁潜下心来关注产品本身的创业者们,如果能在这个时代做出真正为顾客创造有效价值的产品,也是相对容易被消费者和资本发现的,特别是在现在资本多好项目少信息相对发达的时代。

    那些只是抱着跟风拥入科技圈,或者抱着“捞一笔就走”心态的创业者,无疑做坏了科技圈的生态,也做坏了科技圈的名声。而好的创业者和项目,就是受害者之一。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要尽量在这个各种概念和科技项目出现的时代静下心来,谨慎推敲背后的逻辑。毕竟任何创新在开始出现的时候都是备受争议的,清一色的一片赞扬之声和一边倒地黑固然都不可取,但赞扬和反驳都尽量做到有理有据和对事不对人。如果逃避思考的话,发出的声音里面除了先入为主的观点和跟风,就不剩太多有价值的东西了。

    第二个诱因:“第一原理”与“足够正确的事”

    受过物理学训练的 Musk喜欢从世界运作的本源来进行思考,这种方式称之为“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Musk相信一件事情如果物理定律的支持下可行,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工程实现。

    典型的例子就是他拆解出火箭的各种成本,发现燃料成本只占每次发射的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成本都去掉了每次会丢弃的箭体。于是如果能实现火箭的循环利用,人人都能负担得起的太空旅行是可以实现的,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用工程学实现的问题。

    但这样的思维方式是非常招黑的,因为尽管它可能足够“正确”,但却非常“不可行”。

    麦肯锡咨询师和神经科学家安宅和人在他的书《Issue Driven》(中文又译: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里曾经提到过解决问题的两个途径。

    图中横坐标为“议题度”(Issue),可以理解为这件事情“正确且重要”的程度,从左到右“议题度依次增大,这件事情越来越正确且重要。

    纵坐标为“解答质”,可以理解为“容易解决问题”的程度,从下到上“解答质”依次升高,需要解决的问题愈发容易。

    正常人一般喜欢先挑容易做的问题入手,然后逐步解决问题,最后达成目标。但安宅和人把这条路称之为“败者之路”,因为它并没有真正做正确且重要的事情(议题度高),而是先挑那些显而易见而且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解答质高)。

    结果是:做了很多事情并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不一定对达成目标有用,事倍功半。

    而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是先挑议题度高的工作入手(找到正确且有价值的工作),再去关注解答质(是否容易解决)。尽管这一条路可能非常困难,解决方案不明了甚至暂时找不到解决方案(解答质低),但因为它足够正确且有价值(议题度高),所以值得走下去。

    Musk是一个典型的议题度导向的人,或者说,“死认理”。他先认定了太空技术、互联网、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和技术是未来最有可能改变人类的五项技术,接下来就在这五个领域里创新,不管是否有解决方案,不管是否能做成,只是因为他们“足够重要”。

    事情如果物理定律的支持下可行,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工程实现。

    Musk表现出的是典型的工程学思维方式。

    传统的商业思维是权衡分析后,得出最优。

    比如:我要将电动汽车推向大众市场 —— 现在最好的汽车制造商没能做出性能优越且价格合适的电动汽车,且巨头已经经过尝试后失败(EV1) —— 技术领域的各项技术如电池技术尚未能支持一款性能优越且价格合适的电动汽车。 于是—— 将电动汽车推向大众市场无法实现。

    如果说商业思维是在做选择题,那么工程学思维就是在做问答题。

    工程学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最优。

    比如:我要将电动汽车推向大众市场 ——如何实现 ——需要长续航、动力强劲、安全性能好、外观优良且价格便宜 ——现在的电池等技术尚不支持 —— 为什么不支持 —— 能量密度低 —— 选用能量密度高的三元锂电 —— 三元锂成本高且不稳定,电池管理难度上升 —— 引入互联网分布式控制算法进行能量管理—— 三元锂引发的成本上升 —— 先做高端汽车,改变消费者观点同时打造品牌和进行技术储备,在逐步面向大众市场 —— 高端市场到消费级市场的三部战略,实现将电动汽车推向大众市场。

    可以看到的是,工程学的思维是事先完整清晰地构筑好要实现的愿景,然后不断通过整合资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一步步逼近这个愿景。Musk说过很喜欢别人叫他工程师,因为工程师是现实生活中最接近魔法师的人。他们都是将一件事情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

    经济学和政治学里面经常会出现“两难选择”或者“三难选择”,而工程学则倾向于先制定一个最优选,然后筹集资源一步步去实现这个选项。

    而根据“第一原理”和工程学思维推导出来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但非常反直觉。

    比如:我们可以实现廉价的太空旅行,即使NASA都做不到这一点;电动汽车是做成能源互联网的突破口等等。

    这些战略和行动虽然经过了严谨的推导分析,但实际执行时候是没办法一下子把整个蓝图展现出来的,比如Tesla先走高端的战略就让很多人觉得他们只是在做一个富人的玩具,无非是再次圈钱。如果不理解它背后的运作逻辑,会出现反对意见并不奇怪。

    第三个诱因:容忍失败的创新精神

    可以说美国是一个非常鼓励冒险和创新的国家,全民对科技领域创新的热情也很高,也善于追捧各种概念。风险投资人王煜全曾经讲过一个笑话大意是:德国人辛辛苦苦在一个技术领域耕耘十几年,美国拿来Duang概念一炒红遍世界,中国跟上Duang资本一砸节操碎一地。

    的确可以看到现在美国热炒的很多概念背后都是德国其实早已深耕多年的技术,比如车联网、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但德国人并不擅长制造概念,近年来德国人也意识到自己在这点上吃了大亏,举国之力创造出的唯一一个拿得出手的概念——“工业4.0”。对于崇尚实干精神的中国人来说,看到善于制造输出概念的美国人很容易有微词。

    鼓励创新和冒险是美国精神的一个缩影,所以美国人做的很多事在我们看来都只是很酷,但不靠谱。而这些事情在美国人看来就是“足够重要”,但可能不容易实现的事情。

    一件事情如果“足够重要”,但很容易失败,是非常容易招黑的。毕竟商业的逻辑是盈利导向,“足够重要的事情”可能能在很远的未来盈利,但在近期却不容易看到什么回报,是典型的长线投资。在最终的回报到来之前,创新者需要巨大的勇气来承受来自资本和市场的压力和舆论。

    Musk在接受《60分钟》采访的时候都说,自己都说当时创办Tesla的时候,根本没想到他们能活下来,这是觉得这件事情足够“重要”,于是必须要去做,即使他们非常有可能会失败。

    “Well, I didn’t really think Tesla would be successful. I thought we would most likely fail. But I thought that we at least could address the false perception that people have that an electric car had to be ugly and slow and boring like a golf cart.”

    Musk一开始只给Space X试射三次资金余量,当三次都失败后他走进发射室说要用尽自己所有资金,试射第四次,相信这样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并不人人都能理解的。不要说把如果自己置身于那样的场景当中能不能做出类似的决定,就算是跟在Musk背后的投资人也很难觉得这不是在胡闹。想像一下如果你是投资人,面对一个创业者说“我的项目很重要,但非常有可能会失败”。

    身处在以崇尚保守和实干国家的我们,一般喜欢先将一个产品做好了,打磨好了,再拿出来面向消费者进行融资。面对这种先构筑愿景,再筹集资源去实现的行为,自然很难理解。加上大量的低质量项目充斥在市场上,也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去分析每个愿景背后运作原理的能力和心情,自然会出现反对的声音。

    红杉资本的创始人唐▪瓦伦丁曾经精辟地总结过硅谷精神的重要内核——容忍失败。

    Silicon valley has a state of mind where you don’t have the stigma of failure.

    Musk能拥有今天的成就和硅谷容忍失败的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也就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投资人和工程师,跟着他一起做着这些“足够重要”但“不靠谱”的事情。

  2. 华·伊文斯
    理由
    举报 取消

    直说一个:超级高铁。

    据我观察,超级高铁是很多人对他评价的分水岭。

    在之前,他是胆大敢想敢做的创新者,即使海口夸下很多事情基本实现不了,但是大家还是认同他的精神,加上他也是专业工程师,非专业人士也不至于太不信任他。

    但是,超级高铁这事儿一出。

    有脑子的人都知道太假了,你马斯克竟然带头拿这个骗人!!!!

    你自己都知道是假的!!!

    粉转黑!

    再看其他项目,之前可以视为“野心”的部分,也自动脑补成了“忽悠”

  3. 杨治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邀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英文环境的skeptics并不比中文环境中的少

    以上

  4. 夏季歌
    理由
    举报 取消

    恕我直言,马斯克和李彦宏一样,都是拿自己产品用户的人血来染红自己公司的股价。真真正正的资本家。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是非法广告。之前的自动驾驶就是拿广大车主做人肉实验。死了人了。现在据说又升级了,但是只是稍微升级了一下系统。没有革命性的变革,又要来忽悠车主来给他冒着生命危险做实验了。

    我不是反对科技进步。也理解在科技进步中厂商的试错。但是你不能拿人命来试错啊。

    但是我坚决反对的是虚假宣传。特斯拉把高级辅助驾驶宣传成脱离人类的自动驾驶。这是赤裸裸的欺诈。特斯拉作为一款豪华车,产量不高,自动驾驶的数据没有说服力。是把车主置于危险之地。不能用车主的鲜血来给特斯拉的股价描红。

    首先,自动驾驶在德国已经被列为非法广告。

    在德国,特斯拉已经被禁止使用自动驾驶 作为介绍词。只能使用辅助驾驶:

    据路透社2016年10月16日报道,德国交通部向特斯拉发出正式文件,要求其停止以”Autopilot”(字面意义为自动驾驶)为名称宣传其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这是因为其名称容易引起车主的不当理解,以为可以将驾驶职责完全交给车辆。(自动驾驶在德国已经发生两起车祸)

    截图来自路透社

    同时,德国交通部门为了避免车主误解及其带来的潜在风险,也给特斯拉所有车主发信,提醒该系统并非100%自动驾驶。

    特斯拉革命性升级了自己的系统了吗?没有。单纯堆叠传感器,电脑性能,我看不到能改变整个自动驾驶。

    其次,在交通状况更加糟糕的中国,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已经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致死一人。

    国内首起特斯拉自动驾驶致死事故揭秘:系统未识别前车直接撞上

     车祸细节 

     今年1月,一位23岁男青年驾驶着自己的特斯拉轿车在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郸段公路行驶,未能及时躲避前方的道路清扫车而发生追尾,事故导致该名车主身亡。 

     据事故后行车记录仪中的视频分析,事故发生时,特斯拉处于“定速”的状态,并未能识别躲闪而撞上前车。  

    现场交警的调查也显示,事故发生时涉事特斯拉没有刹车和减速的迹象,也没有采取任何躲避措施。  

    (这起事故发生在今年1月,比此前被普遍认为的全球首例特斯拉致死事故发生时间早4个月)  

    国内首起 特斯拉自动驾驶致死事故 

     9月14日下午,央视《法治在线》栏目报道了这起事故的情况:今年1月,一位23岁男青年驾驶着自己的特斯拉轿车在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郸段公路行驶,未能及时躲避前方的道路清扫车而发生追尾,事故导致该名车主身亡。据事故后行车记录仪中的视频分析,事故发生时,特斯拉处于“定速”状态,并未能识别躲闪而撞上前车。现场交警的调查也显示,事故发生时涉事特斯拉没有刹车和减速的迹象,也没有采取任何躲避措施。 

     据央视报道称,23岁的高姓车主在部队从事司机工作,并有上万公里的安全行驶记录。车主家属由此认为是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故障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并向特斯拉索赔1万元。目前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已经受理该起案件。对于仅索赔1万元一事,高某父亲的代理律师称,起诉的目的不在于索赔多少,而在于对社会起到一定提醒作用,即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有缺陷,不要轻易尝试。 并非首次 北京特斯拉车主因自动驾驶遇车祸  

    8月,中国一位特斯拉车主在北京五环路上使用自动驾驶系统时亦因识别问题遭遇车祸,但所幸只是发生车身剐蹭,并无人员伤亡。事故当事人表示,可以理解自动驾驶系统不完善,但这并不代表特斯拉不用负任何责任,他认为特斯拉销售时过于夸大此功能。 

     在特斯拉的说明书中,写明Autopilot不能取代人工目视;特斯拉也在事故后发表声明称,自动驾驶仪不属于无人驾驶,而仅仅是辅助司机驾驶,司机必须始终保持对汽车的控制。(自动驾驶是赤裸裸的拿客户的生命做实验!违反广告法!)

    5月1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名特斯拉Model S车主在开启了自动驾驶状态下撞上前方转弯的卡车而不幸殒命。这是最早被披露的自动驾驶程序导致的车祸,经媒体曝光以后随即引发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特斯拉对于该事故原因的解释是,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当时没能分辨出前方卡车的白色拖车与明亮天空的区别,导致自动刹车未能辨识出障碍物而没有进行制动。目前美国的监管部门正在对事故的详细原因进行调查。 

     经过这起事故,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遭到颇多质疑。特斯拉公司虽一再强调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不是“无人驾驶”,而是一种高级驾驶辅助技术,在开启状态下依然需要驾驶者将双手放在方向盘上。但这一呼吁似乎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理解,不少车主指责特斯拉在营销宣传中夸大了自动驾驶的功能。 

     为此,特斯拉不得不在最新的系统升级中对自动驾驶功能采取了限制措施。9月11日,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宣布,公司将在接下来两周升级其汽车自动驾驶系统,将更倚重开发雷达的探测功能,并“强制”驾驶者控制方向盘。这一更新将有助于避免类似此前的特斯拉车主致命事故再次发生。  

    特斯拉 正在调查中国的这起致命车祸  

    据外媒报道,特斯拉汽车公司本周三发表声明称,正在调查今年较早时发生在中国的一起致命车祸,但“没有办法知道”发生事故时车辆是否启用了其“Autopilot”半自动驾驶功能。

      特斯拉表示:“由于碰撞造成的损坏,这辆车无法将日志数据传输到我们的服务器上,”因此无法知道事故发生时车辆是否启用了“Autopilot”功能。 

     该公司表示,已多次尝试与高的家人合作,以确定发生撞车事故的原因,“但高的家人没有向我们提供任何额外的信息,让我们能够这样做。”(综合央视、东方早报等)

    最后,在美国的5月17日的事故中(见上文),特斯拉承认,是自己汽车的功能缺陷(无法识别白色卡车和天空的区别)导致事故发生。已经知道自己汽车的危险,在没有对自己产品革命性变革的情况下冒然把不够安全的产品推向市场,用车主的生命做实验品。难道不该受大众鄙视吗?

    PS:特斯拉车主如果愿意继续冒险为马斯克做人肉实验的话,可以联系我,我这里可以提供可保特斯拉事故的人身意外险,让您使用“自动驾驶”功能时无“后顾之忧”。

  5. 臧大为
    理由
    举报 取消

    呵呵。我觉得可能是像马斯克这种大忽悠中国人见得太多了。

  6. li mo
    理由
    举报 取消

    因为美国人看事情本质,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是否真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合理、阶段性成果有哪些…………

    中国喜欢看你是怎么在咖啡馆里忽悠到投资的,以及你是如何做营销忽悠到客户的。

    但人家没在关心的。马斯克自己说过:Optimism, pessimism, fuck that; we’re going to make it happen

  7. Peter Jiang
    理由
    举报 取消

    这要从中美文化差异的根源说起。

    美国人想象力丰富,只要物理上是符合逻辑的,都能不受约束发挥想象去构思,比如科幻电影中稀奇古怪的黑科技。

    中国人文化比较内敛务实,当下能做出来的才是靠谱的,或者说有据可循比如山寨别人是最最靠谱的。

    颠覆式创新需要包容。

    颠覆式创新需要包容,需要资本的不断投入,需要大众不断的支持,需要承受一次次的失败,需要有无数次努力和尝试终究会在当下失败的思想准备。这些对于美国人来说可以忍受,但务实,渴望看到成效的中国人是接受不了的。

    传统的以盈利和商业模式为主导的企业没法做Musk的事业。

    传统车企,或NASA,是做不了MUSK的事业的,因为股票会跌,股东会不高兴,企业会难以为继;只有在风险投资主导的创新型公司,可以对值钱但还不赚钱的公司,给予持续的包容。

    物理上符合逻辑的创新,最终都可实现,但没人能说清是在何时?

    可能是现在,也可能是在不久的将来,但这个引爆点在哪里?没人知道。比如特斯拉的自动驾驶,从理论工程学的角度分析,传感器够精准,处理器够强大,云计算够及时,设计够可靠,他就能实现。但如何从现实上做到这一点,存在极大的难度。

    以传感器为例,传感器依靠硬件和软件驱动,硬件什么时候会失效,软件是否有BUG,是否能有效的抗干扰,是否如人眼一样可以识别、处理、学习所有的外部物体,并实时做出准确的判断,没人知道,Musk也绝不会知道。这些数据,都需要大量的测试,积累,调整,修正。

    理论上人脑不可能绝对被复制,机器可以无限逼近人脑,但不能绝对取代。

    跑在路上的汽车,碰到的外部物体是不能全部建模被机器完全学习?没有人能够打包票。所以一定有误差,有失效,有风险,关键是风险概率是否可以低到被忽略。

    这个时候两类企业的做法是完全不一样的,传统车企会说当我做不到接近100%的自动驾驶时,我不宣称,我也不鼓励大家去用;特斯拉会说这是正确的方向和趋势,我们鼓励大家去尝试,以助我们发现更多问题,去改进系统,最终实现自动驾驶。前者是以人为本,步步为营;后者是快速迭代,跑步前进,每一步都惊险刺激,但风投驱动的创新型公司,要的不就是这种冒险精神么?

    简言之,对于特斯拉和Musk吐槽的是当下,看好的是未来,不同的角度,都有道理 。

  8. 王新兵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是在2010年左右,因为关注电动汽车才关注到Elon Musk。

    因为目前特斯拉几乎是Musk最大的标签,所以就从特斯拉说说吧。

    特斯拉在2010年,是看不出什么前景的。同时的竞争对手还有菲斯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查,是比特斯拉更早的一款电动豪车。

    好吧,大家不要纠结豪车这个词儿,虽然我混知乎,但是我确实认为70万是豪车。

    只能说,特斯拉和菲斯科走了差不多的路线,高成本、高售价、高收益。

    然而并没有高收益。

    到此时为止吧,我对特斯拉,以及Elon Musk还持有正面态度。

    后来,菲斯科因为几次起火事故,宣布回收,最后半死不活。

    特斯拉没有……特斯拉不是没有起火、事故、安全隐患,而是没有回收……

    加上Model S进入中国,马斯克炒作钢铁侠原型这些概念……我的感官逐渐向负面转化。

    其实也谈不上负面,只是到处看到脑残粉的跟风瞎吹的时候,就忍不住说两句实话……

    实际上,我很钦佩在特斯拉诞生过程中,Musk的一系列手段的。

    Musk有非常强大的公关和市场能力。

    特斯拉一开始的传播,最重点的就是来自明星+政要的宣传,在2010年、11年、12年左右,关注电动汽车的人,经常会看到类似的新闻:今天哪个好莱坞明星乘特斯拉走红毯啦……明天哪个奥巴马坐特斯拉会见外国元首啦……

    那时候,特斯拉还没有量产车呢……

    当然,也不是今天中国电动汽车界流行的PPT车,是实打实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能在路上跑的超级豪车,否则明星、政要也不会去坐。

    这个时候,特斯拉也就奠定了自己时尚、高端的品牌形象…

    特斯拉准确的击中了电动汽车现阶段问题:电池价格贵,容量小,重量大……

    但是穆斯克(以前就这么翻译他的名字)只用了一个方法就解决了:卖豪车。

    价格贵?豪车附加值在品牌上,不在乎这么点电池钱;

    容量小,续航短?上大电池,反正豪车不在乎那么点电池钱;

    总量大?这个没办法……不过豪车就要稳嘛……

    Model S横空出世!

    当然,不关注电动汽车的人,看特斯拉是横空出世,我作为一直的旁观者,可以说一直是替Model S捏把汗的。

    不过,当时有个业界老大哥这么说的:13年特斯拉就要盈利了。我问为啥?他说,因为必须盈利了。

    后来大家知道了,特斯拉旋风起来了,国内科技大佬甚至买车回来拆……啧啧……不知道为啥要拆……特斯拉没有任何秘密高科技……

    恩,说了这么多,关于特斯拉,那些招人恨的,被称为“黑”的实话是什么呢?

    1、特斯拉电动汽车采用了别人搞不定的高科技

    其实并没有,特斯拉恰恰是实用成熟技术,通过高成本、高售价解决问题的市场奇迹。这里真正起到作用的是Musk强大的商业能力,和市场公关能力。

    大家可能听过王传福的狂言,分分钟造出特斯拉。这话不假。实际上,国内很多厂商都有这个底气。只是造出来没问题,但是你卖不出去。。。。

    2、特斯拉公布了他的电动汽车技术,无私的推进电动汽车发展。

    然而也没有。特斯拉是公布了专利,但是说辞是:善意的使用不会收取费用。不提什么是善意的使用,实际上业界很少采用特斯拉模式的。因为特斯拉模式从一开始就不是秘密,而且是业界大部分企业在特斯拉之前就尝试过然后放弃了的。

    还是那个问题,你造出来可以,卖不出去。

    当然,这也体现出了Musk能力的强大。不是此路不通,是你们太弱。

    直到今天,采用特斯拉模式的,大多数都是玩噱头的厂商。对于弱者,这条路还是不通的。前面没有特斯拉时候,你走不通。有了特斯拉,多了一座山,你更走不通了。

    3、Musk是钢铁侠原型?

    当然不是了……因为钢铁侠诞生的时候,Musk还没出生呢。我们后来看到的解释是,媒体好事者把两者联系到一起的。呵呵呵……

    如果经历了2016美国大选,和赵薇事件,还相信媒体的故事都是自发的,我也不打算多说了。

    至于高铁和火箭,我认为还好啦~因为Musk属于会说会做的典型,并不是光说不做的大忽悠。讨人厌的,向来是脑残粉儿而已。

  9. 王小明
    理由
    举报 取消

    并不是 在南方公园里经常被黑

  10. 卞老板
    理由
    举报 取消

    国外媒体上还都是川普的黑文呢,白左媒体都是双重标准,一点脸都不要,新闻真实性基本没有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