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是不是一定意义上为资本剥削提供便利?

理由
举报 取消

查了查没有相关问题在听管理学的课程上突然想到的 管理学为了提高员工效率与企业的优化是不是更利于剥削? 更甚至于加深资本家与劳工矛盾?以此引发的相关问题 纯新手不懂勿喷

2017年4月21日 10 条回复 1565 次浏览

发起人:CFMars 初入职场

回复 ( 10 )

  1. CFMars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邀。

    先上结论,提高员工效率不会,也不能利于剥削。题主的逻辑链出现了跳跃:“优化管理提高了效率,从而让剥削更容易了”。仔细想想,是不是漏掉了什么?

    一、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假设两个个人,一个生产螺丝,一个生产螺帽,各自在自家小作坊产生每天100元的价值。这时候,一个企业家(注意是Entrepreneur或者说是创业家,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资本家),发现螺丝和螺帽一起卖,能产生每天250的价值,于是他以每天105元的价格雇佣了两人,赚取40元每天的利润。为啥两个作坊不自己联合?因为企业家承担了风险,两个员工都不愿意承担(所以学Entrepreneurship第一堂课就是风险认识)。并且两个员工个自也不知道螺丝螺帽怎么一起卖,甚至不认识彼此(搜索成本)。这时候,企业家和两个个人之间只是雇佣关系,企业家的资本可以说为零(或者说他的资本只是一纸合约),任何愿意承担风险(以及有商业头脑)的人都可以进行创业。如果某一个员工愿意承担风险,也拥有商业知识,就应该雇佣另一个作坊,成为一个企业。

    同时,企业家觉得购买设备可以提高效率,于是他向资本市场(比如一级、二级市场,银行),以稀释企业所有权或者抵押个人资产的方式,筹集资本;而资本市场也会分担企业家的风险。假设这时候由于资产注入,设备和研发的投入,以及管理优化,让企业每天能产生每天300元的价值,而给两个员工的工资还是每天105元,存在剥削吗?我觉得不存在。所以效率的提高并没有导致剥削。

    二、剥削哪里来?

    剥削真正的来源,来自于丧失议价能力。

    的确,作为企业的所有人,企业家和股东与员工之间的利益是有冲突的。把每天105元的价格压低到90元,企业家与股东就可以多获取15元的利益。但这有个关键,员工是否拥有议价能力。最开始所说,员工自己做小作坊就能创造每天100元的价值,那这个就是员工的议价能力底线,低于这个工资就bye bye。

    假设通过管理优化,员工的生产力上升到每天130元,那我们要看这成产力提升力有多少具有议价能力。如果生产力上升完全是由员工本身技能熟练度产生的,因此员工回到自己的小作坊(或者另一家企业)也能产生130元的生产力,那员工完全有议价能力把待遇提高。相反,如果生产力上升完全是企业投入的研发、器材产生的,那么员工回到自己的小作坊(或者另一家企业),还是只有100元的生产力,员工就没有提高议价能力,但是也没有降低。因此,某些情况下,提高员工生产力反而增加员工的议价能力,起码不会降低。

    真正破坏员工议价能力的是让小作坊100元的生产力降低到80元,或者破坏所有竞争对手,或者禁止员工辞职。保护员工议价能力的方法很多,管理学的很多分支都有阐述。比如反垄断,比如工会,比如人力资源开发。

    三、资本家还是所有者?

    对于资本家剥削这个话题在马列经济学当中有很高的强调,但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地看待。

    企业拥有者(或者说资本家)剥削这个现象在资本主导的经济环境和企业中比较明显,因为既然是资本主导,资本决定了利润,员工议价能力为零。比如传统炼钢业、汽车制造业,培训一个蓝领工人并不需要多少时间,而一个蓝领工人如果不干钢铁这一行,社会价值大大降低(这里并不是贬低工人)。而钢铁、汽车制造业需要巨大的资本支持,也就造成了只有几个寡头企业垄断了行业,工人也不可能“自己开小作坊”。员工薄弱的议价能力加强了工会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垄断行业,员工需要组成强力工会进行类似的逆向垄断。比如NBA垄断了北美职业篮球市场,球员就要通过工会进行劳资谈判,增加议价能力。(附加题:国有垄断呢?(๑‾ ꇴ ‾๑))注意这里的垄断指的是人力资源市场垄断,而非客户市场垄断。

    然而在新兴的知识、技能主导行业,比如IT企业,员工拥有巨大的议价能力。码农不满工资,分分钟跳槽去对手企业;或者辞职,一台电脑、一台服务器,分分钟创建一家新的“作坊”,没准就是下一个FLAG。对企业来说,雇佣、培养一个合格的码农也是非常困难的,更别说核心码农了。关键在于,这类行业的价值主导不在资本上,而在知识、技能、甚至客户关系上。企业掌握了一部分知识、技能(比如通过知识产权、专利、商业机密),员工本身也携带了一部分。

    当前的欧美、以及改革开放之后大陆的法制结构,造成企业所有权在资本持有人身上,我想是因为过去资本主导经济环境的影响吧。但是今天越来越多的知识、技能主导企业的企业主已经明白社会的变迁,这些企业的员工也明白自己的议价能力。比如,阿里稀释股权给员工,把员工变成公司所有人(也就是所谓资本家);比如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用合伙人制度来把员工变成企业所有人,绩效决定待遇。现代管理学就是为这些企业主和员工指了条明路。

    另外,我们平时笼统的说,资本家和员工的矛盾,但是这样上岗上线的定义并没有实际意义。CEO算资本家还是员工?一个员工拿了很小一部分公司股份,算不算资本家?银行把钱借给了企业,企业把资产抵押给了银行,那银行算不算资本家?很多我们所探讨的所谓资本家与员工的矛盾,其实可能是Principal-agent问题,是内部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问题,是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非完全合同(incomplete contract)、资产所有权(property rights)的问题。马列经济学是一个切入点,但不能解决绝大多数问题。

    如果题主感兴趣,可以自己Google阅读以下话题:

    1. Stakeholder theory
    2. Principal Agent Problem
    3. Coase – The Nature of the Firm
    4. Asset / knowledge specificity
    5. Schumpeterian rents and competition
  2. 玄睛
    理由
    举报 取消

    杀人犯用的菜刀是不是凶器?

    菜刀本身是无辜的,但在杀人犯手里,它的确是凶器。

  3. fly hantao
    理由
    举报 取消

    题主可以去看一下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其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雇员和雇主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财富最大化)因而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雇员与雇主的紧密合作和对雇员的培训达到劳动效率的提高 从而实现双方的财富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讲 管理的目的是财富的创造。

    —————————————

    关于上面提到的Taylorism 有一个得票还蛮高的答案表示Taylorism遭到很多批评 以及我又洗白的嫌疑…我觉得还是clarify一下比较好…以下是我对那个答主的回复…也是希望不要造成读者的confusion…

    首先,Taylorism的确遭到很多批评 但是我不确定能不能说早就不用了 毕竟taylor在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后来都在不断的evolve成新的理论 比如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比如six sigma都可以看作是scientific management的variation。再比如taylor提到的通过计件工资和解雇的方式为职工提供extrinsic motivation 不过因为现在工作任务的复杂化 使得extrinsic mechanism的有效性下降 而需要提高intrinsic motivation。其次,之所以提到泰勒主要是因为我刚刚看完那本书 我一开始也觉得雇员雇主的利益一致这个假设不make sense,但是读完后我还是有点convinced 放上来供大家讨论就是了。再次,社会科学向来没有对错之分,不同理论之间的conflict很常见。我觉得在讨论之前至少应该说明自己follow那个theory,然后也有助于大家理解,避免瞎开炮。

    想再补充一点 Taylorism现在的确已经不是management theory的主流了(看看RBV 看看agency 看看neoinstitutional theory 看看TCE)但毕竟也算是管理学的早期重要作品 所以我觉得看看也蛮好的…

    —————————————

    至于剥削 涉及到的是财富的分配问题。@CFMars 已经提到了transaction cost的概念。还有两个可以补充理解的是经济学中的property right theory和管理学的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property right theory认为(如Grossman and Hart 1986)ownership应该归属于在财富创造中作用更大的一方。在企业当中,entrepreneurship是更为稀缺的资源,所以公司的所有权归属于entrepreneur。同时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如Pfeffer and Salancik 1978)认为power来自于dependence 因为employees depend on entrepreneurship 所以entrepreneur在财富分配中有更大的bargaining power。

    综合以上两点,随着工作内容的standardization,传统行业的employee所持有的human resource的可替代性越来越高 而employer的management skills的价值在提高 所以的确会出现管理在提高效率的同时 使得管理者获得了更大的好处(虽然从绝对值上讲 雇员的工资也在提高)。但从鼓励创业的角度来讲 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正因为如此 才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创业。从动态的角度看,更多的entrepreneur使得entrepreneurship的价值降低,(也许)雇员在财富分配中的bargaining power也会随之提升。

  4. 壬马
    理由
    举报 取消

    私有制下的企业管理学,控制端是资本家或资本家经理人,受控端是生产资料和工人,目标是榨取更多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方式方法是通过信息反馈再处理实现逼近目标的负反馈。

  5. 任宏达
    理由
    举报 取消

    首先,我同意高票答案管理学是不是一定意义上为资本剥削提供便利? – CFMars 的回答 – 知乎的回答。也谢谢这个回答对我的启发。这里说一些我自己的思考,希望不会跟高票答案有重复。

    首先,如果把这个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讨论,首先就要定义“剥削”。剥削的定义,根据我有限的知识,应该是依赖“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的定义。什么是“剩余价值”呢?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剥削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的利润(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剩余价值_百度百科)。根据这个定义,一件事情有利于剥削,无非以下两种情况之一(或兼而有之):

    1、这件事情显著地降低了被剥削者的工资;

    2、这件事情显著地增加了被剥削者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但是注意,如果被剥削者劳动创造的价值增加值(减少值),低于(高于)被剥削者工资的增加值(减少值),他的境遇实际上变好了:“剥削”这个行为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抑制。这个有点像经济学中的效用函数(utility function)。

    这是一个前提。

    接着,我还要对题主潜在的对“管理学”的误解提出一点异议。“管理学”顾名思义,好像是“如何管理别人”的学问:上“管理学”课程的学生,都是公司的“管理层”,是老总,上课的目标是,“学会如何管理手下人”。那么,教“管理学”课程的老师,个个都是恶魔,传授的都是些“如何剥削手下人”、“如何在与别人的斗争中体验其乐无穷的境界”的奇淫巧技。请允许我在这里系统的介绍下“管理学”(我引用的资料有点老旧)。根据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高校本科教育学科专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72个二级学科,249个专业。管理学下属一级学科五类,分别是“图书档案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和“农业经济管理类”。这些一级学科又下辖多个二级学科,诸如大家熟悉的“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工业工程”等。总而言之,“管理学”是跟“经济学”、“法学”、“工学”等平级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综合性交叉学科)_百度百科

    说了半天,管理学是不是教你“与人斗其乐无穷”呢?并不是的。以商业活动举例,它有两个方向,一是做大蛋糕,二是分蛋糕。“管理学”有没有可能是有的聪明人发现在“做大蛋糕”的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详见transaction cost),精力被内耗掉了,因此,提出了一个学科——“管理学”,来更好的促进人们的合作,“管理”人们的信任(Agency Problem),“管理”人们的行为(Contract Theory),让这个社会更高效、更好的学科呢?

    这是另一个前提。

    在以上两个前提下,我认为,“管理学”不仅没有增加“剥削”或“剥削”的便利性,还有效地遏制了“剥削”,增加了社会效率(这部分效率如果没有“管理学”是要内耗掉的)。

    比如说,根据诺奖得主Williamson, Oliver E.的观点,一个人如果投入了一定的专有投资,就有被“敲竹杠”(opportunistic behavior)的风险。比如,很多公司主张“培训上岗”,公司需要对雇员进行专项的培训,这个过程很可能是冗长的(雇员要投入相当的时间成本)。培训完毕后,雇员拥有了更适合这个公司的能力,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本来是一件好事。然而,当培训完成时,雇员很可能会被公司“敲竹杠”,因为公司换一批人培训的成本低,而雇员已经接受了培训(做了“专有投资”),雇员不在这个公司工作,这个培训带来的技能增长到了别处没有用(看过《当幸福来敲门》的朋友回忆下男主的处境)。因此,公司此时是有议价能力的,雇员劳动产生的价值上升了,公司却有动机和能力不给雇员涨工资,“剥削”因此产生。如果雇员在培训之前就可以预见这个结果,他就没有动机参加这项培训。最终,公司没有技艺熟练的雇员,创造价值的效率也不高。这部分效率损失哪里去了?在人与人之间的质疑中内耗掉了。资本家也不开心,雇员也不开心。怎么办?在这种情境下,“管理学”大胆地提出了与马克思观点截然相反的论断:在某种情境下,资本家欢迎雇员成立工会。当雇员成立了工会以后,议价能力会有上升,雇员知道工会会在自己被“敲竹杠”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他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参加培训。而资本家拥有了更多技艺精湛的工人,自己的利润也有提升。注意,这部分提升不是“剥削”来的,而是将内耗的效率转化为生产力得来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资本家由于存在后顾之忧,害怕被雇员“敲竹杠”而鼓励雇员成立工会。例子是这样的,资本家种了万亩桃树,春种秋收,可拿¥10万的利润。在秋收之际,他需要雇佣劳动力来帮助自己摘桃子。雇员此时的议价能力极强,因为如果他们不帮助资本家摘桃子,桃子就要烂在地里,因此,资本家正常情况下可以拿到¥10万的利润,会因为自己议价能力的下降变成(接近)¥0。这部分利润全部跑到了秋收之前的劳动力手里。如果资本家可以在春季就预料到这个结果,他就没有动机种下桃子。最终的结果是,资本家没有利润,劳动者没有收入。怎么办?“管理学”提出一个方法,资本家鼓励劳动者们成立工会,并定期(每年)给工会捐赠¥5万元。我们再回头看看这个行为带来的变化,首先,劳动者们在秋收时不会选择“敲竹杠”,因为如果他们做了“敲竹杠”的事情,工会每年的¥5万元收入就没了。劳动者会面临长期的损失(这里还有一个折现的概念,暂不考虑了)。如果是这种情况,资本家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可以放心的在春季种下桃子。最终资本家和雇员都有收入。(注意上面两个例子为了直观,都没有引入“机会成本”这个概念)

    因此,一般意义下认为资本家为了剥削劳动者,特别讨厌他们成立工会。是非常简化的一阶逻辑,托管理学的福,在实际生活中不一定是如此。

    回答的比较混乱,我回头认真整理下吧。

  6. 传统寿司
    理由
    举报 取消

    管理学的效果主要体现在生产阶段。

    而剥削主要存在于分配阶段。

    所以答案是不会。

    哎呀天天剥削剥削的真没意思。

  7. venidici
    理由
    举报 取消

    如果被剥削的人拿得比不被剥削的人更多,我只想说让剥削来得更猛烈些吧。

    管理良好企业的员工平均下来肯定拿得比管理缺失的企业要多!

  8. 文召Wendell
    理由
    举报 取消

    先上结论:是的。

    剥削是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常用的概念,在主流经济学中见的比较少(实际上我从未见过,欢迎大家斧正),所以这里从前者的角度来分析。

    马克思对剥削的定义,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该观点认为一切商品的价值来源于人的劳动(在马克思那里是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所以企业的利润也全部来自于劳动,而不是其他诸如资本(厂房、机械、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要素。

    劳动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即劳动者补偿劳动所进行的劳动,很绕,你可以理解为是其生产的产品价值刚好等于他工资的那一时刻之前的所有劳动;第二部分是剩余劳动,即在那一时刻之后的所有劳动。

    而剥削,就是资本家占有了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形容劳动者在为资本家生产商品时,其获得的报酬(即工资,或劳动力的价值)比不上他为资本家生产的商品的价值,而这个差值越大,说明劳动者被剥削的越严重。可以把剥削理解为:在分配一个企业获得的收入的过程中,工人得到的其实比他应得的要少。资本家在其劳动之外,通过占有生产要素的名义占有了大部分企业所得,体现出其对劳动者的剥削。

    马克思说扩大剥削,或者扩大资本家收入与工人收入差距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 第一是扩大绝对剩余价值,即延长工作时间和提高工作强度;
    2. 第二种是超额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可以看作是一个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价格优势),要降低单位产品的价值(对于这个企业来说是成本),在这个降低成本的过程中,通过提高个别生产率,降低必要工作时间(在这段时间结束后,劳动者生产的商品与他的劳动力的价值相等)产生了剥削;
    3. 第三种是扩大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的资本家为了竞争,争相提高个别生产率从而导致行业生产率提高而导致的剩余价值提高,在这过程中,整个行业的工人必要劳动时间都缩短了。

    管理学作为一种协调要素配置,提高生产力的学科,无论是在个别企业还是全生产部门,起到的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在这过程中,它必然不自觉地降低了个别企业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人被剥削了。

    具体的例子。比如说 A 企在雇佣泰勒作为 CEO 之前月产 1000 件电灯泡,市场上售价每件 10 元,价值相当于 10000 元,减去工资之外的成本 2000 元,从而获利 8000 元。其中工人工资 2000 元,资本家所得 6000 元。

    在雇佣泰勒之后,他提高了工人们工作的效率,大家可以月产 1600 件电灯泡,假设这点灯泡对价格影响很小所以价格不变,价值相当于 16000 元,除工资外成本为 3200 元,从而获利 12800 元,这怎么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分配呢?按照原来的分配比例,工人应该得到四分之一即 3200 元,资本家 得 9600 元,看起来很公平,但其差距的绝对值从 4000 被拉到 6400 元了,从这来看,工人是不是被剥削了呢?马克思认为是的,何况企业基本不会给工人增加 60% 的工资,所以剥削还要更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解起来可能有点绕,建议去找一些政治经济学教材来读,重在理解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比我回答中介绍的其实要更深刻和复杂。

  9. 李雷
    理由
    举报 取消

    韩非的法家思想也可以算管理学。

  10. 灵剑
    理由
    举报 取消

    提高劳动效率就是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方式的意义,提高劳动效率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资本家就可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但最终这种生产方式会普及开,让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从而导致价格下降,工业品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变得让大众都可以消费得起的。也只有在提高了劳动效率的条件下,才可以让工人有更大的与资本家谈判的空间,来提高劳工福利,比如提高劳动报酬、缩短劳动时间等。

    先进的管理技术其实跟蒸汽机、电力这样的先进科学技术没有太大区别。至于是否促进了剥削,这个问题也应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公平的角度上说,剥削程度的确是有提高的趋势的,许多行业中资本家可以用比过去快得多的速度来积累巨额的财富,但是实质上来看,由于效率的提升,生产出了更多、更廉价的商品,不仅资本家分到的部分增加了,劳动者分到的劳动报酬的部分也增加了,整体上生活水平都有提升。

    剥削并不是一件绝对的坏事,它只是一种生产制度,而且这种制度在现阶段是可以积极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任何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事物都等于是在推动人类进步。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