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业比创新商业模式的创业更容易成功吗?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在孵化器里看到绝大部分活下来的创业项目都是做高新技术创业的,而想要做创新商业模式的项目几乎全挂了。如果不考虑创业者社会资源,执行力毅力等等个人因素条件,仅从商业和市场的角度来看,技术创业比创新商业模式更容易成功吗?如果针对大学生创业,结论有变化吗? 2017年4月25日 10 条回复 1278 次浏览 互联网,创业,制造业,大学生,技术
回复 ( 10 )
给你讲一个关于恐龙的故事!一只未成年的食草恐龙在原本土地贫瘠的地带游荡,偶然间发现了一块食物充沛的森林(模式创新第一步找到新的市场细分,未被满足的用户需求),走进这片森林之后,发现这块沃土上的果子都又大又甜,数量又非常多。但全都挂在很高的树上,根本够不着,同类也都不傻,慢慢地进入这片森林里的恐龙越来越多(复制跟风),自己也可能是跟着其他同类走进来的,为了生存没有什么先来后到的规矩,想要获取果实的唯一途径就是赶紧长到足够大足够高,这样自己就能吃到果子,并活下来,同时能有充足的体力利用自己的体型去排挤其他同类,其他同类吃不到果子也没有食物来源,饿死只是迟早的事,到那个时候就能高枕无忧,惬意生活了。
森林里还有一个物种,叫做人类(资本),他们也看到了这个这些果子,并想获取这些甜美的果实,为此他们相出了一个绝佳的策略,和恐龙合作,用自己的储备果子帮助恐龙快速成长,等恐龙长得够大够高了以后,要按照协议将获取到的果实要分给自己一部分。
这个时候,有点智商的人就能想到,哪种恐龙长得快成了最关键的因素。于是他们四处搜寻基因好的恐龙(团队优秀的),吃10斤长5斤,这和养猪业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之间也会做一些交易恐龙的事情,自己的恐龙长得足够快的时候(其他人也想来投资一下),这个时候就可以决定把自己的恐龙和恐龙的协议部分或全部卖了来换取一些现成的果实(找接盘侠或者退出)
如此说来模式创新比的就是速度,成长速度足够快,有了足够多的用户壁垒之后也就是身躯足够大的时候你就能排挤其他同类了,大而甜果子只有你摘得到,其他人就只能捡捡漏了。决定速度的绝大部分是基因(团队),就和人一样,虽然大家都是一样的身体结构,但有些人长得像凤姐,有的却长得像范冰冰。
既然是类比,难免有些地方不能全部包括,这种方式对于理解不同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作用关系帮助很大。乐乐就好,下面来说说技术创业
技术创业,这个相对复杂,就不类比了,技术创业分为多种层次,不同的层次之间差异巨大
举一个正面例子吧,RapidAPI这是家专做接口调用的公司,用他的产品和服务,你调用各种人工智能API就只需要极少甚至不要代码就能实现,能帮公司实现极大的时间节省,省时间省的不只是钱,大家都愿意用
所以这一种要做好还是要看清楚自己能为自己服务的B端提供多大的价值,你能帮他省多少成本还有实现本质上的产品质量提升
所以都难,创业本不易,三思而后行
作为两种类型都尝试过,目前正在AI行业探路的人,我的看法是:
单纯依靠技术或商业模式都无法形成壁垒,但基于新技术的新模式可能带来颠覆。
纯银当年做蝉游记之前,曾经发过一篇博客,感慨互联网的新需求已经开始枯竭了,不管怎么努力好像都摆脱不了做不成、做不大的宿命。我看了后强烈认同。
2010年左右PC端的互联网就基本做到头了,门户、视频、社交、电商等基本都很完备,增长空间本来很小了。但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给传统互联网续了命。但到了2015年,这股浪潮也开始显出疲态了,流量红利期结束了,新产品的声音开始变得日渐稀疏。
在我2012年离开大公司开始参与创业的时候,发现尽管自认为对互联网套路比较熟悉,但最后不得不遗憾的承认这点小机智实在既不稀缺也不宝贵。商业模式本身并没有门槛,无数资源条件更有优势的玩家可以分分钟冲进场秒杀。最后不得不退场了。
这段经历之前也回答过。
15年初考虑换方向的时候,当时O2O和互联网金融最为火热,开出的条件简直凶残,然而慎重考虑后我还是决定加入SenseTime做AI,当时公司只有几十人。
在我看来,产业发展的规律常常是这样:
1. 技术首先突破攫取第一拨红利
2. 然后战场逐步从技术转移到设计、营销、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
3. 最后所有可能的空地都被人挖过,行业发展进入低速期
4. 然后是又一轮技术突破
互联网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技术和可玩的商业模式已经被早期的聪明人们发掘干净了。仅凭一点模式上的小创新,很难带来改变。所以我也不太看好现在还在做轻社交的创业者们。
而AI技术目前正在爆发,新的技术可能带来新的体验、新的模式。
在这一拨浪潮中,如果找到合适的场景,更可能成为Next Big。
然而这条路也并不轻松。
谢邀。看完了一圈大家的答案,不少感触。
作为以投出独角兽为目标的早期投资机构,这个问题自然也在整个VC行业的关注范围内。我们曾尝试从历史周期的角度梳理过90年代以来所谓“成功”的创业,或者是每个年代那些极富代表性、前仆后继的创业青年心目中的“成功创业者”,试图窥探现在还到底是不是“技术创业最好的时代”,到底哪种类型的创业更容易拍出来,叫好又卖座的那种。最后得出的结论不绝对,也许和已有答案的视角不同,但是也希望从事实角度,为大家的探讨提供一些佐证。
以下:
1.1990-2003 :中国早期的互联网江湖,“知本”是当时很火的词,专业技术出身者占据名门正派之位:李彦宏、马化腾、周鸿祎、丁磊、雷军……那正是程序员的黄金时代——
直到1990年,在中国拥有电脑的人,社会地位都绝非现在的普通程序员可比,那还远远不是码农满街走的时代。持有的“超链分析”技术专利的李彦宏在美国面试时,被面试官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Do you have computers in China?
1999年,大家的名片上开始印e-mail地址,街上开始有人穿印着”.com”的T恤,这是一个极客当道的年份。他们通常思想单纯、低调务实、专注于产品本身研发,爱用就用,不爱用滚,冒出来的日后搅得整个互联网江湖翻天覆地的都是这样一群软件背景、程序员出身,有极客气质的年轻人。
相比之下,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的马云之人,就成了行业里的另类。1996年,杭州英语最棒,但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31岁马云在西雅图第一次上了互联网,给自己的翻译社做了广告。回国当晚,他一共向24个朋友说了自己要做“中国黄页”的蓝图,23个都摇了摇头。给自己的办公室命名“桃花岛”,会议室叫“光明顶”,洗手间叫“听雨轩”这种事情,也只有马云能干得出来了。
那个年代,似乎除了马云没写过代码,所有创始人都有写代码。谁都没想到,之后十年,是他用“阿里巴巴”的咒语撬开了互联网的山洞。
2. 2004-2014 :当CTO不成为必备
这是创业教父 PaulGraham 在 2004 年说的,但之后,这句话似乎很难再适用。当创业成为一种盛行的互联网商业文化,中国创业者的出身也正悄悄发生着变化:
2003年,杭州阿里巴巴投资成立淘宝网,迅速掀起免费开网店创业的风潮,开淘宝创业成为当时最热门的创业方式,堪称中国C2C业务井喷的前夜。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搭建一个给草根们狂舞的平台,社交、团购、短视频等相继爆发。26岁的张旭豪这样评价饿了么的Napos系统“技术实现并不难,但没人做。”地推和补贴大战似乎就此成为每家创业公司的标配。
2011年,人人网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网易帮一批拼不过技术、读不懂参数的“文科生”纷纷出走,唐岩开始做陌陌,方三文开始做雪球财经,李勇开始做猿题库。2012年,微信用户突破1亿大关,随后作为自媒体试验场的微信公众号诞生,不到两年中国平均每160人便拥有一个,内容创业的盛世如你所愿,再也不需要CTO,创业再也不需要至少一个程序员,通过流量和广告,一大批人实现了财务变现。后来,网红成为一门经济学,人人都知道Papi酱,包了全国80%网红生意的美图也宣布上市。
这10年,技术更多变成实现手段而非核心壁垒,越来越多“非技术出身”人士投身创业。他们喜欢谈论人文情怀、关注用户体验、强调生活美学,生活中则拒绝清道夫式的枯燥模式,热爱享受,热爱摇滚、美酒与朋友。
媒体人出身的“技术白痴”唐岩带领陌陌成功上市后说,掌控一个技术公司很带劲儿。
毫无疑问,这十年,创业者对商业、对市场、对人性的理解程度和执行力成为新一轮的拼杀之地。
3.2014-:未来所有公司都将是科技公司
2017年伊始,Master横扫人类顶尖大脑,AI作为新一代的底层逻辑,正率领着互联网跑步进入智能时代。同时发生的,是创业这件事在这片土地上正变得前所未有的“主流”,毫无疑问,这也意味着,突围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方面,即使那些掌握了绝对底层技术工具的人,也再难以像20年前一样,成为风云,引起际变,因为未来所有公司都将是技术公司。另一方面,CTO与CEO“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似乎每一家创业公司都缺一个CTO,但CTO再也不能成为所有人的哆啦A梦。
但时至今日,“科技”对所有公司而言,已经不止于一个时髦词儿,而是生存之必须。饿了么CEO张旭豪曾说:
从最早电话订餐,到后面是PC订餐,后来是移动端订餐,现在都开始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未来,市场经理的工作将由人工智能完成。“科技公司”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今后只有浸润在“科技”中的“公司”才能存活,到2020年,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工作都将是以技术为底层,那些被我们认定跟科技不沾边的公司,可能最后都会成为科技公司。《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常被称为KK)也有一个预言——所有生意都是数据生意。
从事十余年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的氪信CEO朱明杰曾说,
一方面,如果技术如果不能跟商业价值挂钩是危险的,只有面对直接的商业需求的压力,需求越大,技术进步才越快。另一方面,任何技术发展的终极意义是帮助业务提升价值,需要完整的商业闭环。“现在不会做销售的科学家不是好的产品经理。”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时代在对技术创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广阔更富有想象力的机会。
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我们又回归到了技术创业最好的年代。
————————————————————
限于知乎平台,精简了大量小故事,全文请见九合创投公号现在到底还是不是“技术创业”最好的时代?
期待与大家探讨。
真正有生命力的不是纯粹技术上的创新,而是创新技术的商业化。好好体会下这句话!
错觉!
技术创业死得会晚一点。模式创新死得会快一点。
技术创业的赛道长,模式创新的赛道短。
一个是10000米跑,跑了几圈后,你看不到对手,不知道对手在哪里,你以为要赢了,其实很可能已经输了。
一个是100米跑,50米下来,就分了胜负。
创业哪有容易的,无论技术创业还是商业模式创新都是很困难的。做生意简单些,别人卖什么你换个地方卖什么就行了。比如卖烧饼。
技术创新比商业模式创新要容易活下来,因为有天然的护城河。
但如果活下来了,商业模式创新比技术创新要更加成功,速度也要更快。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技术创业是个安全的选择,就算不能IPO,至少养活自己没问题,也不用太操心找钱的问题。对于商业模式创新创业的人来说,找钱是第一件大事,要么就是自己本来就有钱。没有前期的投入几乎根本就没法开展。
首先这个问题提得不太准确,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不是对立关系,只不过要看哪方面更加凸显而已,要看驱动性的优势是不是适合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是不是为用户/客户创造了大价值。
例如美团在最早期的时候,其实靠的就是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高精尖的技术并不是特别重要,而当现在它发展到了百亿美金级的规模,自然而然就需要在高端技术比如AI、大数据方面进行投入、研发,以赢得下半场的胜利。
再比如滴滴也是这样,最初的APP版本还是找外包团队开发的,很粗糙,凭着团队强大的运营能力和奋斗,达到现在数百亿美金级的规模,自然而然地他们也在进行AI方面的投入、研发,尤其是无人驾驶方面。
你看到的很多失败项目,如果只是从16年初左右才开始运营,并且没有技术方面的门槛,那的确走不太远;如果是技术驱动的项目,并且还有一定的壁垒,应该可以活得稍微久些,但是也需要逐步清晰化应用场景和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总而言之,创业要成功,就需要具有所处时代中的差异化的相对特色或者相对优势。当技术方面已经实现了社会级产业化的很多突破,那可能就迎来了商业模式创新为主导的服务阶段;当商业模式的玩法已经被大玩家们搞得差不多的时候,那就需要在技术方面具备相对优势,为用户提供具备差异化的高质量体验,成功几率才会更大些。
另外对于大学生创业,市场、用户不会因为你是大学生就差异化对待你,终究都是要看有没有很好地解决他们的需求。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大学生都不比老鸟有优势,除非你是扎克伯格、盖茨或者乔布斯……
不对。
什么是创业?创业是针对某种需求,组合生产要素,推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什么是成功的创业?成功的创业是针对某种需求,组合生产要素,推出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的、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工业时代的生产要素包含而不限于:厂房,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劳动力,基础设施,政府公共服务。技术只是其中一点,针对技术可以有创新,针对其他生产要素同样可以有创新。例如一家家具公司,原本从越南进口木材生产,现在发现斯里兰卡的木材更好用,公司也具备斯里兰卡贸易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竞争优势。这不是技术创新,但同样可以建立竞争优势并取得成功。
信息时代的生产要素包含而不限于:技术,资金,人才,基础设施,政府公共服务。这里的技术具体是类似专利的、独家的、受到认证的技术。例如高通、华为的专利丛,后来公司想要从事相关研究生产,怎么也绕不开。
围绕技术可以建立竞争优势,例子很多。但围绕其他要素同样可以建立竞争优势,例如资金。典型例子是滴滴跟竞争对手打补贴大战,用创投资本砸出来市场第一。再如基础设施。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印度、印尼好得多,印度印尼很多地方还没通电,PC、智能手机普及率也有限,这就输在了起跑线。
围绕技术、资金、人才、基础设施、政府公共服务这些要素,都可以建立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并不只是技术,唯技术论是十分错误的。三星Note 7就是反面例子,本想着用创新技术抢占市场,没想到电池技术出故障,反而引火烧身,被炸得外焦里嫩。
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微信搜索未来知识图谱(ID:futureknowledge),回复“投资未来”获取《未来五年,这7个行业将爆发性增长》
我个人的结论不变,仅从您的问题出发,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您的假设(不考虑创业者社会资源,执行力毅力等等条件)存在问题,使商业模式创新从根本上处于对比劣势。这是严格针对题主的命题做出的回答,但之前比较仓促没有明确定义,导致了本答案可能的歧义。
商业:商业,是一种有组织的提供顾客所需的商品与服务行为。说白了就是提供产品或服务从而满足特定需求,这点属于大家公认。
创业:Don图灵老师说得特别好 ,就是针对某种需求,组合生产要素,推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生产要素:一般来说指劳动力、土地、资本(包括资金、生产工具等)、企业家才能、技术和信息。(Don图灵老师的定义更有参考价值我就不照搬了)。
商业模式:定义目前学界未有定论,但最朴素的定义就是公司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来赚钱。实质上就是公司提供产品或服务从而满足特定需求的方式,其中包括了商业行为主体之间与生产要素之间的互动联系、分配组合方式,是个多元复杂模型,描述的是整个商业行为中所有参与者(物、信息)的互动方式。比如:卖馒头和卖烤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和商业主体的交互都是一样的,因此都是同样的商业模式,但卖烧饼和滴滴打车明显是不一样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针对特定需求,探索发觉新的(相对概念)生产要素和商业行为主体的互动方式,实质就是围绕生产要素的使用组合方式,和商业行为主体之间的交互连接方式打造核心竞争力。
———————————————————–原答案————————————————————-
仅从您的问题出发,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您的假设(不考虑创业者社会资源,执行力毅力等等条件)存在问题,使商业模式创新从根本上处于对比劣势。
其实,创新是创业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形成竞争壁垒是创新的目标。也就是说不论是商业模式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实质上都是在满足外部客观需求的同时打造内部核心竞争力。
而在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上,两者存在差异。技术创新不需多说,不论是生产更高效率,服务更优质还是开拓新消费领域都是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意义,比如苹果公司的研发实力;商业模式创新则更加偏向于从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先入优势,强占有率等角度出发,打造核心竞争力,比如Airbnb代表的共享经济等。
那么和题主的矛盾就显示出来了,当你限制住两种创新模式的资源条件时,无形中是给商业模式创新者带上了枷锁。不公平程度甚至不亚于不允许技术创新者的产品更新迭代。
个人经验,能够在孵化器中走商业模式创新这条路的人大多数是需求导向或资源导向型。而商业模式创新失败的原因大部分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在资本大佬的眼中复制成本极低,甚至无复制成本。这些小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在做什么,大佬们看明白了,几个电话就能复制一套出来甚至更加优化,比如资金更多,负责人更专业,供应链成本更低,政企关系更硬,政策信息更灵通。
那么,真如我所说那么无竞争力,为什么孵化器中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在极易被复制的情况下还有部分能够成功?
那么大部分情况是这部分企业的确是从需求出发,至少在某些细分市场中存在一定的资源优势,实现圈层撬动,定位于市场的补缺者或跟随者,依靠先入的竞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或根本就是依赖于某些个人能力拿下的既有订单,结合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供应链的整合,从而实现竞争优势。而在以上两种情况下,资本大佬进入市场的风险与成本同步提升,则有几率考虑扶植这些企业创始人,配给更多资源支持,从而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做大做强。正常情况下一个号称商业模式创新的创业者光拿着想法没点资源优势跑到孵化器申请孵化,能入孵才怪……
我上面的长篇大论核心就是要证明,在同等条件下,商业模式创新的竞争壁垒相对更依赖于资源优势,因此当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资源能力相同时,技术创新普遍意义上更胜一筹很正常。
个人认为,从投资回报的角度出发,商业模式创新公司在未来市场中的资本竞争激烈,出现寡头竞争的局面后,最终容易出现赢者全得;技术创新公司只有能够保持技术有效领先,在未来市场中可以逐渐布局市场份额等其他竞争优势,但研发成本高,研发风险较大,投资回报稳定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
最后,在实际创业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属于两者相辅相成的状态,很少存在完全对立开来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当研发红利逐渐减少,技术壁垒削弱,依靠商业模式创新则能够在研发空白期维持竞争优势;当商业模式创新陷入瓶颈,资源优势减弱,市场竞争激烈,从技术角度实现突破则可以有效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创造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