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邮箱*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与懂经济的谈互联网,与懂互联网的谈金融,与懂金融的谈艺术,与懂艺术的谈科学,与懂科学的谈历史······
如果这作为一个纯学术问题,我没有看过相关论文,回答不了。
但作为一个在国企度过近十年光阴的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奋斗的“人民资产守护者”,我可以说一下自己简单的个人理解。
本人在一个员工遍及全国县乡的巨型央企,员工及销售人员人数过百万,而且所处行业市场竞争激烈。
现在高层管理者最为苦恼的问题就是人力成本降不下来,因为没有战斗力的老人要养,员工队伍结构和数量与市场情况不符了也不能轻易辞退或解除合同,上级领导塞进来的子女要接,部队甚至奥组委、国家队退役的国家功臣要接受,甚至与领导公开对骂过的员工也不敢辞退,调整部门继续呆着。有一些是讲政治的产物,有一些是地方政府维稳的产物,还有一些是因为产权不清晰领导不担当不做决策的产物(毕竟这个企业是国家的,个人没必要和员工结这种断人财路的深仇)。
你看看,这个局面,如何破?
就业岗位是解决了,但人力臃肿,人均效率必然低下。
现在能做的是什么呢?
理论上,可以把担子都压到真正干活、有能力的人身上,尽量让这些人有点盼头,不那么苦,比如加加薪,提提职。那些养着的人凑合一下就好。
然而,现实情况是,领导子女既然来了,你总不能一直怠慢,萝卜很多,但坑儿数有限,总会有一些干活的人得不到所谓公平晋升的机会。
国有企业嘛,大家也都知道,全国人民的眼睛都盯着你们啊!你们能整天涨薪么?!审计署不答应,财政部不答应,全国人民都不会答应。所以,领导也两难啊,干活的人坑儿被不干活的人占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不断有干活的人会离开这个体系,形成恶性循环。
那既然上面这条路无法解决问题,那还有另一条路。就是把产业向外延伸,把业务线做大,岗位职数自然也增多了。
这里面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增量产业与存量产业在用人机制上做切割,增量需要更接近市场的用人机制,即用高效的增量业务来拉高整体业务的效率,二是释放增量与存量产业中干活精英的流动性,存量业务中干活的精英可以有更多平台和机会施展抱负,增量业务中的新人可以注入到存量产业,产生一些外部激活效应。
但是,这种做法适用的范围是有限的,即使一个如同GE似的多元产业集团也不可能无限扩展,最终,他还是有自己的产业边界。
而国企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载体,国有企业领导及员工对国企不具有产权关系,国企需要讲政治、讲党建、并肩负社会稳定的作用,国企的这三个基本情况是不可更改的。
所以,平衡可能只是暂时的,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但,这种动态的、暂时的平衡对于在任的国企领导是有意义的,两、三年之后,可能他就去部委任职了。
当一个巨型央企实在无法负重前行,被迫破产重组的时候,新一轮的故事循环可能又要开始。
—————————————————-
希望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一个企业首先的任务是制造利润,只有制造利润,长期存活才能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而制造利润就需要提高生产效率。
不存在为了安置就业,故意或主动的降低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就一定会减少就业岗位的说法,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明显矛盾。举个例子,你能说飞速发展的BAT、华为之类的规模不断扩大,提供就业的过程中,生产效率降低了吗?
所以,这个矛盾取决于企业所处的阶段及面临的环境。
我比较任何原单位一个很有争议的老总的一句话,人是有价值的,动不动就减薪减人是无能的表现,你没有发挥人的价值而已。
再说一个国企效率落后的原因,强人用能人,能人用庸人,庸人用懒人……机制体制的原因没法调动并长期保持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我接触到的国企改革,部分会采取以下一种或几种方式:
一、资本层面:看这个国企是否具备独立投资的权利。
方法:成立分公司或子公司——按人员使用层次分流;(隔离)
二、组织层面:看是否可以修改组织架构的权利。
方法:成立某个部门——把他们圈养起来;(隔离)
三、制度层面:看是否可以修改薪资体系的权利。
方法:调低待遇——不断减少他们的收益,增加他们的压力——自然更替循环(包容隔离措施);
四、文化层面:
方法:1)正向转化:请参考《变革之心》。但必须有“大部分人还是可以救药”的这个前提、以及一个牛逼的主持人。
方法:2)生态洗礼:宣布政治正确——有层次挑起内斗,拉一帮人战胜另一帮人——剩下的人用训狗方法来执行你的决策——循环之。
靠机制貌似很难,只能靠人治,即强势的铁腕领导。
所以说,万恶的资本主义有一些上百年的老牌企业,我们真需要好好研究和学习。
昵称*
E-Mail*
回复内容*
回复 ( 4 )
如果这作为一个纯学术问题,我没有看过相关论文,回答不了。
但作为一个在国企度过近十年光阴的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奋斗的“人民资产守护者”,我可以说一下自己简单的个人理解。
本人在一个员工遍及全国县乡的巨型央企,员工及销售人员人数过百万,而且所处行业市场竞争激烈。
现在高层管理者最为苦恼的问题就是人力成本降不下来,因为没有战斗力的老人要养,员工队伍结构和数量与市场情况不符了也不能轻易辞退或解除合同,上级领导塞进来的子女要接,部队甚至奥组委、国家队退役的国家功臣要接受,甚至与领导公开对骂过的员工也不敢辞退,调整部门继续呆着。有一些是讲政治的产物,有一些是地方政府维稳的产物,还有一些是因为产权不清晰领导不担当不做决策的产物(毕竟这个企业是国家的,个人没必要和员工结这种断人财路的深仇)。
你看看,这个局面,如何破?
就业岗位是解决了,但人力臃肿,人均效率必然低下。
现在能做的是什么呢?
理论上,可以把担子都压到真正干活、有能力的人身上,尽量让这些人有点盼头,不那么苦,比如加加薪,提提职。那些养着的人凑合一下就好。
然而,现实情况是,领导子女既然来了,你总不能一直怠慢,萝卜很多,但坑儿数有限,总会有一些干活的人得不到所谓公平晋升的机会。
国有企业嘛,大家也都知道,全国人民的眼睛都盯着你们啊!你们能整天涨薪么?!审计署不答应,财政部不答应,全国人民都不会答应。所以,领导也两难啊,干活的人坑儿被不干活的人占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不断有干活的人会离开这个体系,形成恶性循环。
那既然上面这条路无法解决问题,那还有另一条路。就是把产业向外延伸,把业务线做大,岗位职数自然也增多了。
这里面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增量产业与存量产业在用人机制上做切割,增量需要更接近市场的用人机制,即用高效的增量业务来拉高整体业务的效率,二是释放增量与存量产业中干活精英的流动性,存量业务中干活的精英可以有更多平台和机会施展抱负,增量业务中的新人可以注入到存量产业,产生一些外部激活效应。
但是,这种做法适用的范围是有限的,即使一个如同GE似的多元产业集团也不可能无限扩展,最终,他还是有自己的产业边界。
而国企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载体,国有企业领导及员工对国企不具有产权关系,国企需要讲政治、讲党建、并肩负社会稳定的作用,国企的这三个基本情况是不可更改的。
所以,平衡可能只是暂时的,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但,这种动态的、暂时的平衡对于在任的国企领导是有意义的,两、三年之后,可能他就去部委任职了。
当一个巨型央企实在无法负重前行,被迫破产重组的时候,新一轮的故事循环可能又要开始。
—————————————————-
希望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一个企业首先的任务是制造利润,只有制造利润,长期存活才能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而制造利润就需要提高生产效率。
不存在为了安置就业,故意或主动的降低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就一定会减少就业岗位的说法,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明显矛盾。举个例子,你能说飞速发展的BAT、华为之类的规模不断扩大,提供就业的过程中,生产效率降低了吗?
所以,这个矛盾取决于企业所处的阶段及面临的环境。
我比较任何原单位一个很有争议的老总的一句话,人是有价值的,动不动就减薪减人是无能的表现,你没有发挥人的价值而已。
再说一个国企效率落后的原因,强人用能人,能人用庸人,庸人用懒人……机制体制的原因没法调动并长期保持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我接触到的国企改革,部分会采取以下一种或几种方式:
一、资本层面:看这个国企是否具备独立投资的权利。
方法:成立分公司或子公司——按人员使用层次分流;(隔离)
二、组织层面:看是否可以修改组织架构的权利。
方法:成立某个部门——把他们圈养起来;(隔离)
三、制度层面:看是否可以修改薪资体系的权利。
方法:调低待遇——不断减少他们的收益,增加他们的压力——自然更替循环(包容隔离措施);
四、文化层面:
方法:1)正向转化:请参考《变革之心》。但必须有“大部分人还是可以救药”的这个前提、以及一个牛逼的主持人。
方法:2)生态洗礼:宣布政治正确——有层次挑起内斗,拉一帮人战胜另一帮人——剩下的人用训狗方法来执行你的决策——循环之。
靠机制貌似很难,只能靠人治,即强势的铁腕领导。
所以说,万恶的资本主义有一些上百年的老牌企业,我们真需要好好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