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能够像在二级市场一样随机交易创业公司的股权会怎样?是否会让创业公司的估值更加准确?

理由
举报 取消

如果创造一种机制,能够创业公司的的股东(机构或个人)把手中的股权像二级市场一样随机交易会怎样?会不会使公司估值更准确?对创业公司本身有什么影响?

2017年9月12日 8 条回复 1763 次浏览

发起人:九五要当学霸 初入职场

身高195,球迷+前互联网从业者+留学生

回复 ( 8 )

  1. 亨瑞瑞
    理由
    举报 取消

    如果创造一种机制,能够创业公司的的股东(机构或个人)把手中的股权像二级市场一样随机交易会怎样?

    首先,信息披露。无论公司是否上市,投资人判断估值的最大障碍就是信息不对称,投资人并不像企业家那样天天与企业、团队、竞争对手、行业趋势打交道。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披露信息透明度首先是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私募股权投资要进行财务、会计、法务的尽职调查,上市公司和公开交易股权的市场(比如OTCBB,新三板等)要有一系列规则和要求,披露公司的历史沿革和财务状况。但是,披露信息是有成本的,对企业而言,一方面要聘请中介机构,承担一笔费用,一方面披露信息或多或少的暴露了一些商业运营的情况,比如毛利、净利、大客户等。对业务有一些影响。如果没有一定规模或未来预期的企业,承担这种成本得不偿失。

    其次,投资人能力,在一定信息披露(无论是公开的,还是一定范围的)的情况下,同样的信息,对不同背景,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判断能力的投资人,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这很考验投资人的判断力。因为交易的不是成熟公司的股票,而是创业公司的股票,基本要求所有投资人都有VC或天使投资人的判断力了和风险承受能力。判断力上前面的答友已经说过了,被忽悠的机构不在少数,老猫烧须额的例子在投资界不胜枚举,从投了PPG 的KPCB(额,好老的故事了。。。),到千团大战里倒下的大多数。再说风险承受能力,机构投资人毕竟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众多的投资组合,别太差的情况下,整个基金血本无归的可能性也比较小。但个人投资者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一个投资界的大佬曾经说过,新三板要想搞得好,监管部门就要保证不向公众开放,避免出社会稳定问题,让机构玩,别让公众玩(大意)。

    再次,交易活跃程度。根据投资人判断力和风险承受能力,能参与早期投资的投资人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也意味着交易量不会太活跃。可以看一下新三板目前的交易量,已经是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有一定信息披露规范。监管部门也只做形式性审核。如此这般9月21日成交金额是4亿元左右,挂盘企业数量已经超过沪深上市企业数量,但成交额还不如一支股票的成交额,充分说明了,流动性还存在很大问题。没有足够多的钱愿意买,也自然就达不到“随意交易”

    会不会使公司估值更准确?

    公司估值与足够的交易有关吗?有关的部分少,无关的部分多。

    有关的部分是,能够交易的价格,是公司的市场价格,大家都愿意在这个价格买,公司就值这个数。但大家都愿意在什么价格买呢?

    战略投资人和财务投资人估值不一样

    有产业背景和无产业背景的人估值不一样

    稳健性投资者和激进性投资者估值不一样。。。。

    看同类型可比公司?本来小公司都是做细分市场,就算有个可比公司,这个公司的价格又准吗?

    以上问题是在交易量比较少的情况下,买家比较少,如果买家足够多呢?

    姑且不谈不管中外,每年都有一个到几个投资的“主题”,在主旋律行业的企业和非主旋律行业的企业肯定估值,融资难度有差别——但这真和企业好坏无关。遥想互联网泡沫、千团大战,最近的O2O。。。

    买家足够多为什么——企业好或企业显得好呗。企业好,本来就是卖方市场。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已经很少了,投资人嗅觉如此灵敏,企业家心态如此开放,另外各行各业都需要资本助推。很少听说发现了一个公司,做的如何如何好,就是不融资,不上市。做的好(或显得好的)的企业一堆投资人驻场等着谈啊。

    对创业公司本身有什么影响?

    如果这种股权交易市场真的有,而且在中国,而且大妈入场的话。很多创业公司恐怕心思不会再业务上,而在让自己“显得好”。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一批大妈血本无归,然后引起社会稳定问题,证监会关闭这个市场。

    哦对了,公司法中对股东人数有规定,超过200人,恐怕打非办就要盯上你了。

    工商总局研究过企业生命周期,半数企业超不过5岁,如果在TMT行业,恐怕还要再短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让大妈把养老钱拿出来投资这些企业,恐怕是不合适的。

    一点想法

    随意交易创业公司的股权固然弊大于利,但不代表更多的钱投资在创业投资领域是弊大于利。股权投资机构如何发展,是否可以有一些产品、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有没有大数据产品更好的评估、预测初创企业,成长企业。这些都是可以探讨的。

    鸡能生蛋,蛋能生鸡。今天这样不好,不代表以后这样不好。。。

  2. 孙志超
    理由
    举报 取消

    这是对于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的严重理解缺乏。未上市的公司并不是不能股权转让,这种转让在美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股市行情不好时。重要的是,转让对象和定价权不得不限制,无论VC还是PE,他们的投资经验以及专业知识是普通民众所不具备的。就像这个问题美团将要如何抵挡BAT的围剿,他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如果按照“民意”来决定市场,基本上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已经挂了。

    德国的Samwer三兄弟,是个忽悠钱的大鳄,当年把Jamba卖掉之后,立刻是一连串的巨亏和大裁员;06年到07年,逐步把Lokalisten的大多数股权卖给了德国电视台ProSiebenSat.1,交易完成没多久Facebook就起来了,Lokalisten一文不值。接下来,Samwer兄弟又精准计算出StudiVZ的巅峰时刻,几千万欧元的价格全身而出。然后……Samwer兄弟投资Facebook,目标是在欧洲取代StudiVZ。

    Samwer兄弟一般都找那些对互联网了解更少的其他领域的人来做投资合伙,在他们开新公司或者进场投资前,就已经沙盘推演好卖给谁,然后把商业模式包装得无比迷人,最后准确地在估值最高的时候卖掉。

    大集团尚且如此,普通人的判断力基本就是随便被玩的命。

    为什么一级市场的判断力会相对更有效,这是因为一级市场的出资方与判断方统一,用自己的钱投,为自己的钱负责,代理人困境更少。而股市里的理财专家,很少听说在股民跳楼的时候,也跟着破产跳楼的。很多人号称能“预测经济大势”甚至有“预测股价的能力”,但声称有以上两种能力的人却不肯把运用两项能力把自己所有身价放进股市上。根据效率市场假说以及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说法,股价是无法被预测的,在今年股灾之前,看好股市的投资报告却是从无间断过,说到底都是推销。

    一级市场投资人的优势和权力,就在于知情权,远胜于股民。为什么没知情权的普通人会被忽悠,有篇文章说的很清楚,引用于此——

    为什么没有不造假的融资新闻?

    兰卡斯特大学的教授联系到我时,我是非常难堪的。

    教授做的是股权众筹的研究,她想与我合作搜集国内股权众筹的相关数据。我在创投这行混饭,又编写过几个与股权众筹、天使投资相关的报告,于情于理都是一个合作的好对象。但教授远在八个时区以外的英国,发给我的一些研究成果看上去十分认真,我实在不好意思用在国内做报告的态度糊弄她。

    发现简单的拒绝无法令其放弃之后,我只好让教授耐心听我讲几个理由:

    一,中国的股权众筹还没有法律上的明确定义,我以前做的研究,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事实证明,在电联教授以后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证监会发布了新规,重新定义了「股权众筹」)。

    二,我不是学者,更谈不上是客观中立的第三方,在做研究、尤其是发布报告时,为了照顾一些创、投圈内的「朋友」,难免有一些技术上的偏向。说白了就是统计学欺诈。

    三,就算那些向我提供数据的「朋友」们信得过我,也没必要给我未经加工的数据,给我添个主动造假的麻烦。

    教授听后,沉吟许久,说好,我们再联系。

    一个周五的晚上,我再次接到了教授的电话,这次不是办公室,是手机。

    这次联系,简单寒暄之后,开口闭口就只是「budget」了,说白了就是兰卡斯特大学为心心念的这些数据准备了一笔钱。此外,教授还说,数据的整理也不用我自己做,她联系了在中国的学生,要她直接来找我,而我不管提供怎样粗糙复杂的材料都没关系。

    如果说之前的要求只是令我难堪,英国人做学问的态度,此刻就是令我汗颜了。

    股权众筹平台是什么,或者说,前股权众筹平台(证监会改定义之前)是什么?

    说白了是中介。创业者把项目的融资需求挂在平台上,投资人发送投资意愿,二者相亲,看看是一拍即合还是一拍两散。融资成功的项目,融资需求挂在那里不会改,收到的投资意向挂在那里不会变。对比稀里糊涂的媒体发布的稀里糊涂的融资新闻,中介手里真是再明白不过的记录了。

    然而即便是在股权众筹平台这种产品化、互联网化、尽量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融资「超市」,「价签」不靠谱儿也是常有的事儿,「小票」出问题就更是十之八九。

    「价签」不靠谱儿是什么意思呢?项目 A 有个懵懂的创始人 A 君,A 君只有技术牛逼,对投融资市场一窍不通,开口就要 1000 万——这显然不是天使轮项目融资的常见数额。在面见投资人老师 B 以后,A 君发觉半年内烧不了这么多钱,而半年后可以去融 Pre-A 或 A 轮了,没必要在天使轮一口吃成胖子。于是,二者握手成交,B 老师投资 A 君 200 万。

    至于「小票」能出的问题,就更是多种多样:

    投资人信心满满地发送了投资意向,二者笑脸相迎地签订了 termsheet。过了半年,说好的投资额要死要活地只到账了一半儿。

    领投人牵头谈判,项目还不错,一堆跟投人也抢着投。或多或少不是问题,但是有人发送了投资意向,有人没发送——平台也不是万能的。

    投资人和创业者心照不宣,在说好的额度之外又多投了一点儿,也没告诉平台——毕竟不舍得多出中介费。

    投资人和创业者勾搭上以后鸟悄儿的投了资做了股权变更,平台完全不知道。

    ……等等等等。

    结果,平台手里的信息,也并不见得可靠。

    那么,离开投融资平台,那些完全线下交易的投资,其数据有多少可信度?至少,在产品意义上是无法保证的。于是我们看到的投融资报道环境是这样的:不管什么破项目融资都是 500 万起,天使轮 A 轮都分不清动辄就上千万,人民币手一滑就打成美元了顺便多了个 0。

    好像创业者真的生活在最好的时代,而投资人都失心疯一样——尤其本应更理性的机构投资人,比如各大 VC。这种现象早就不新鲜了,我记得半年前徐小平老师就痛心疾首地喷过融资新闻浮夸这件事儿。

    创投新闻为什么这么不靠谱儿?

    你国的创投媒体都是网媒,很少有特别传统的。他们基本上是下午 3 点收到个融资消息,随手写两笔 3 点半就给发了。如果非要写成大长文——就像某号称不说谎的融资媒体那样,无非是提前两天收拾文字,至于什么亲身考察多方求证之类的求真务实手段统统没有——大家都那么忙,谁管你消息真假,天津爆个炸网上的谣言比白色垃圾还多,官方的所谓新闻有人看么?

    就算记者真的脑子一热,说嘿我就不信这狗 [哔-] 的项目也能拿到那么多钱,然后跑去查证,他能查什么?初创公司有财务报表么?初创公司有企业会计么?得,他去找第三方当事人,然而第三方嘴里的话就靠谱儿么、就有可信度么?末了,他跑去找投资人质问,投资人的秘书反问他一句:你有病么?

    创业者融资数额造假,一是为了虚荣心,这很好理解;二呢,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缺乏一流营销人才的创业公司要想搞出点儿大新闻来真是不容易,而融资额简直是最容易做大~~~的新闻了。你说你报个 170 万和报个 1700 万哪个传播更广,万一有点儿争议……那不是更好么?

    创业者吹牛逼也就算了,为什么资方看到他们海吹融资金额也置之不理,融资中那么多相关的人就没一个良心发现呢?

    因为所谓相关就是利益相关啊。自己投的项目,自己指出其新闻造假,还能不能一起玩耍了,是想让投资额打水漂儿么?

    媒体眼见着数字改来改去不靠谱儿,自己可能也了解点儿内幕,然而我报道的与别人提供的不一致,别人不会折腾死我?以后谁还敢来找我报融资,我还从哪儿拿新闻?何况,自己报的公司牛逼了,以后对自己也有好处啊。

    此外,在更复杂的层面上,有一些信息是资方有意隐瞒的——比如机构投资人的 portfolio,以及 ROI。具体到一桩投资,细节暴露得很真实无所谓;要是所有的都暴露得这么真实,机构就毫无策略和秘密可言了。

    有意隐瞒的情况还包括合投,有一些资方基于各种理由不便让普罗大众知道,有一些资方太小实在没必要提,不如混在一起瞎报个投资数额,谁也碍不着谁。

    在心理上,初创公司信息这么不透明,风险这么大,多少是要赌一赌的。然而赌徒也不乐意丢人,被人嘲笑「运气不好」——毕竟在从不理解投资风险的普罗大众眼里,投资运气不好根本就是投资人智商低。因此,投烂项目也是投,投好项目也是投,与其投烂项目钱多好项目钱少被人耻笑,不如每个项目的投资额都是假的,你爱笑就笑吧,反正无凭无据。

    这让我想起了加拿大著名偷情网站阿什利麦迪逊。他们的账号系统粗陋,任何人凭借一个邮箱名即可注册,甚至连邮件验证都没有。有人认为这使得用户信息极度不安全,我却认为没有比这更安全的用户信息保护方法。黑客们总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在技术层面上这句话至今还是真的。那么多名人政要都有可能注册的偷情网站,信息价值巨大,黑客们有足够的动机去折磨网站的安保。反正怎么藏也藏不住,不如在信息泄露时让所有用户都可以说:「这个号虽然是我的邮箱,却不是我注册的。」事实上,在网站业已被黑客攻陷的今天,很多用户就是这么为自己开脱的。这不比任何严密的安保系统更靠谱儿?

    与其一个造假,不如每个造假。藏木于林,如是而已。

    造假的动机充分,造假的手段丰富,造假的成本极低——谁会逐个去跟那么多初创公司较劲一个破新闻?对于任何一个理性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我想不出有任何不在融资新闻上造假的理由。

    可能唯一的问题仅在于,项目早期把估值吹得过高,下一轮融资可能会非常困难。不过这基本也是多虑,毕竟机构们都深谙规矩,谁也不会真信新闻里的估值的。

    因此,那些号称在融资新闻上绝对不说谎的媒体,不是无知到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就是坏到了专门用融资软文欺骗读者。什么,你问其他报融资新闻的媒体?大家的融资新闻都是寥寥数笔纯当快讯来写的,谁会写成深 (chao) 度 (ji) 评 (ruan) 论 (wen) 啊?

    然而,鉴于不说谎的几位小朋友走出学校的时间都不长,我更倾向于他们是无知的。不说谎的融资新闻就这么发着也没什么不好,企业高兴媒体赚钱,万一捧出了一家中国 FB,那也是利国利民。

    一点儿也不打算嘲讽他们。毕竟就中国创投这糟烂现状,区区一家媒体想要探求真相,太难了点儿,也没有意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我把自己在各大平台上的投资人账号给了教授,跟教授说随便点开项目查看细节就好,不要好奇心大起发送投资意向。然而就算真的发了投资意向也无所谓,我可以不投那么多钱,甚至可以完全不投。

    另外,最后我还是没管教授要钱。就中国这堆破数据不值一个六星商学院付那么多英镑,它们应该用在更靠谱儿的研究上,比如做一下中国创业企业死亡观察,感觉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本文作者@天使不投资人

  3. 李伟
    理由
    举报 取消

    你说的机制就是新三板,其他就不回答了。

  4. 曾xq
    理由
    举报 取消

    流动性的溢价算不算公司估值的内容这个问题值得好好讨论

  5. 浪客
    理由
    举报 取消

    创业公司信息不透明,适合直接接触公司的投资人。

    公开交易会造成信息不对称,使公司估值更不准确。

  6. 吕刚
    理由
    举报 取消

    估值从来没有合理一说,只因为有波动才有交易价值

  7. 洪维泽
    理由
    举报 取消

    本来每个区域就有区域中小企业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很多,发生交易的很少。

  8. kaso
    理由
    举报 取消

    可是有个问题,难道现在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公司估值就准确了吗?

    首先可以从投资者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在二级市场上投资任何一支股票,你会考虑投资的公司过几天就活不下去了吗~现在的创业公司风险还是很大的,所以风险投资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其次如果这样的公司上市了,第一,因为发展不够成熟,他的价格会受到低估,不能达到原始股东的期望值;第二,市值较小的公司上市后可能会因为二级市场的各种交易导致主要股东的频繁变化,对公司稳定的发展不利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