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初期 作为公司法务应当注意什么?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作为一个手机APP的创业团队的法务 在公司开办前期 应当注意什么 是否需要签订劳动合同 是否需要给大家购买五险一金等等 2017年6月4日 2 条回复 1272 次浏览 创业,劳动合同,法务,法律,社会保险
回复 ( 2 )
中国劳动法律法规这一块其实对创业公司小微企业是很不友好的。首先是大原则,中国劳动法没有一家创业公司能做到是合法合规的,我从来没有碰到过。有些公司甚至是股指应景非常高了,接手的时候已经是一亿美金了,仍然在劳动人事这块有大量的问题。
劳动人事这块不可能完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解决不出大的问题,大的纠纷。不要快要融资了,遇到员工起诉。甚至是说影响到公司的声誉,先在员工也是学聪明了。很多高管离职的的时候不是通过仲裁,是通过社交网络,给你造成一些影响和压力。大家要考虑这些因素。
做了一些分析统计的数据,虽然不完整但还是很有代表性的数据,这些数据让大家了解到,行业出大问题的地方,把这些看住了其他都不是大问题,没签合同,加班。创业公司加班会给加班费吗?这个基本没听说过但我们会给一些倒休,增加报酬,加薪更快,但给加班费是不现实的。
把解除劳动合同这个问题解决好总的来说大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是一个矛盾聚集的地方,该给的劳务、期权、股权没给等。不签合同在被基金投过的项目基本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劳动关系认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互联网项目劳动关系认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很多资深法人也很头疼的一个问题,比如共享经济到底是不是劳动关系,是很大的一个课题。很多人依附的一个平台其实并没有雇佣行为,对于平台来说不想养这么多人,这些人不是我的员工。之前的易代驾,河狸家也好,我们看到判决书中劳动关系认定,对于O2O来讲要慎重考虑会不会看成是劳动关系,如果被看成是劳动关系的话其实责任就不一样。这不光是中国的问题,美国律师反映uber也是遇到一样的问题。专业技能的拥有者是否和平台产生了雇佣关系,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有的项目需要关注。作为一个平台的时候,平台上的人和平台关系的认定。是否确定劳动关系也确定了平台承担的责任。这是员工做的事情责任更重,但只是一个信息平台责任会相对轻一些。
激励在里面比例不是很高,但是由于股权和期权引发的纠纷比较复杂。大量的联合创始人核心员工等爆发出来的劳动合同纠纷和期权的纠纷混杂在一起。期权的纠纷很多时候是劳动制度和劳动合同的一些问题造成的。发期权时的一些考核什么情况下发期权没有说清楚,所以股权激励这块在员工离职的时候容易出事情,特别是和融资离得特别近的时候。举个例子,有个先在估值一个亿美金的项目在之前快倒闭的时候,ceo很感动留下的员工,当时给了她百分之一的期权激励,当时签的时候说得很不清楚,没有说清楚基数是多少,当时公司的注册金额是一百万人民币,然后实缴五万,当公司一亿美金的时候这个员工离职,离职的时候过程中,爆发了很多问题,这个百分之一是什么基数,如果是一亿美金的估值是很荒谬的,估值中是包含了未来价值的,但是这个员工说我知道你是要进行下一轮融资的,这时候一个人事劳动问题就变成了和公司融资相关的一个问题。激励虽然不是一个大比例时间但影响是很重的。
加班不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创业公司的员工想要获得加班费其实是蛮少的。
作为hr,CEO,在劳动关系这块要有一个证明的意识。有证据,有证据链条就不怕打官司就不会打官司。越没有意识就越容易打官司。因为就是在双方谁都不能拿出黑纸白纸的东西说服对方的时候,是容易发生这种纠纷的。条款中有说明有依据,对方的律师就会告诉他这个官司打不起来,立案也立不起来。
关于公司败诉的问题,现在看到的数据公司的败诉率大概是在百分之六十左右。员工败诉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证据不足。没有太多可以分析的地方。公司败诉的地方都是管理链条的缺环。作为创业公司在天使轮A轮的时候说hr、劳动人事制度建立得特别完美是不可能的,第一是你的人力配置不够,第二这个阶段不应该花这么多时间去建立人事制度。公司不断壮大的过程中要考虑不断的正规化。劳动人事核心要注意的是什么,举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实体违法制度是违反某个劳动制度的这个没什么可打的了。很多情况下是公司这边可以去举证但举证不了,当举证不了的时候作为仲裁和裁判规则在劳动人事上会倾向于判决是公司承担更多责任。举证包括,试用期炒掉一个员工,很多人认为试用期炒员工随便炒但其实不是。试用期要证明他的工作低于之前的要求标准。但入职标准非常含糊,也没有入职以后对他需要达到什么程度和业绩考核,试用期到了直接把他Fire掉公司还是有责任的。所以这里面每个过程中每个环节,解除是这些环节里面问题最大的。
有些法律是非常难懂的,就拿投资条款来说即使大家都是投资人但是法律问题上很多细节还是不大明确。但是劳动合同法是一个很简单的法律,不需要专门的学习法律。直接只要认识中国字就可以看懂,没有太多理论上的东西。物权法是有很多法学理论在里面的,劳动合同法其实是看字面意思你看,我看和律师看并没有本质差别。但是这里面我们作为律师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证据这方面。有没有证据去支持你,这些证据都要落到书面上。都需要做到公开的证据上。
劳动制度上要规定什么是不能做的,个人建议是即使制度制定得稍微严格一点,但没有完全得到执行,但也不要完全没有制度。
用工合同得随意性,带来了给劳动合同合同中相应条款范围会有问题,再有就是创业公司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
CEO在业务发展出现问题时砍掉一些业务部门是迫不得已但正确的事情但是法务和人事就会很头疼,这是违反劳动法的。在创业公司,在内部外部适合大企业不一样的。一定是要考虑到接下来的变化,每一个职位都要有一定的前瞻性。Founder不会想砍掉这个部门或者退掉这个办公地点会遇到什么问题,他只会想尽快的发展业务占领市场减少成本。
关于竞业协议和保密协议的问题,在创业公司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但是执行得特别差,客观地说个人觉得做得到位的非常少原因在于呢,竞业协议一开始上来就不签,或者是根本不知道这回事,但是如果是被投过的公司还好,cp里会有相关条例一定要去签这些敬业协议。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履行竞业协议。竞业协议有个问题是要给钱的第二签这个协议要让员工有一定的出路。但这个出路不是加入你的竞争对手。有一类公司是说,我的范围比较窄,比如我是做直播的可以规定出哪些是你的竞争对手,不做直播还有一条生路。但是做IP内容方向的,我只会画漫画,只会写作,加入哪个公司不是竞业禁止呢?这种情况要特别考虑到。竞业不能太大,还有就是举证的一些条件要写清楚。包括员工签了竞业协议员工走的时候提供工作单位,不要光签协议给了钱不知道在哪工作这无法执行。
还有就是送达。我知道你的邮箱,电话,微信是不是就收到了,你可以说我没收到。但是这种情况下,法律要求是以通知为起点的。不要出现找不到的情况。零几年的时候不会出现人找不到的情况,但现在有些人突然就没了。有些创业公司员工带着公司电脑突然没了,两三个月都找不到人了,可能电脑里还有公司机密,最后CEO说他其实就是想让他把电脑还回来因为电脑里有保密信息。第二毕竟是公司财产。
有时候有好几个公司但其实实际上是同一套人马在一起办公。对外用不同的牌子。这时候就涉及到混同用功的情况,管理是不是能跟得上,业务之间是不是能看清楚。发期权的时候改发哪家公司的期权其实是很容易混同的。
在签劳务合同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不要不清不楚的。尤其是先在出现远程工作的问题。到底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可能公司和他都搞不大清楚。发生纠纷的时候更愿意把自己当成劳动关系。
重组兼并的公司调整,一些是业务方向的调整一方面是整个公司发展阶段的调整。整个办公室调整的时候。重组的情况要预先考虑到并提前说明,调整的时候要主要到不要明显的针对这个员工,不是恶意的行为。属于企业自主经营权的范围。
如果真的有结构调整要裁掉二三十个人,要说清楚客观情况下有重大变化。
竞业协议签订的主体一定是掌握了商业秘密的。竞业协议不建议全员签,但保密协议一定要全员签。商业秘密保护第一点会看有没有保密协议。对于员工来说更扁平化信息是更多的。做一些信息的隔离。商业秘密保护机制做分层。软件版本的储存和保护建议大家定期用光盘拷贝软件备份,软件有版本号的。会出现核心员工把代码核心带走的问题。想证明侵权的话要证明他开发的时间是晚于你公司的,我在前这个怎么证明?软件在不断更迭。过程中怎么取证。定期对软件做备份。
混同用工的问题,其实三家公司是一伙人,用三家公司的一家签了期权,签的还是个人的名最后出的问题是,这几家都说和我没关系而且签的还是个人。在发期权的时候要搞清楚。
创业公司会有一些很鸡贼的想法。钻空子的时候要考虑综合成本,钻不过去的时候会有什么后果,要有一定的敏感性。办公地点和注册地点不一致的问题。还有公司缴纳最低等医保的问题。制度要跟上变化,有一定的冲突,创始人会觉得可以按照原来的方式来,但是员工会觉得你成天吹牛逼说自己行业领先估值一亿美金了,为什么还是这么粗糙的规章。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想什么是能规避的什么是规避不了的。包括像之前说的各种协议。
制度要让员工知道并且有一个接收的程序。入职的时候,或者加入公司的时候签字确认接收。要防止叠加风险,有时候公司做一些艰难的决定是正确的,但要减少外界对你的误解和外界对你的负面评价。该走程序走程序,要有一定的沟通,不要激化矛盾。
营改增要求提高管理水平。增值税能减少重复纳税,但对发票流程管理要求更高,税率变高但是基数是不一样的,而且会有各种抵扣。要把所有抵扣到才能避免重复纳税。增值税涉及到的是刑事责任,虚开增值税发票是要负刑事责任的。因为同样是买发票,买增值税发票责任是更重的,要大量买票而且控制不了真假这个会是很严重的成本。
税也要作为一个要考虑进去的成本。你是不是想融资想上市。很多公司刚开始的时候为了避税会做帐的时候会做成微利或者盈亏平衡的帐,但是在上市和大型收购的时候是会有问题的。
法务观念需要有,如果有条件就全上,如果条件还达不到,那就有选择上。劳动合同最好要有,这个是国家要求的,没有的话有些麻烦。
劳动合同之前我做过,直接过去copy吧 劳动合同应该怎么写? – 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