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主要通过分析和挖掘借款人基本信息以及其交易明细数据来识别借款人之间的隐性关联关系?

理由
举报 取消

例如,某A,找了5个马仔B、C、D、F、G、H,向银行不同的分支行申请贷款,也就是用这些人冒名。最后A拿去使用,可能是B的资金直接支付给原料方,不一定经过A的账户再去采购原料。A通过其他收入账户过渡资金给B,用于还本付息。更多的情况是B、C、D、F、G、H贷款放款以后,全部转到其他银行、或者取现金。前期还本付息也是现金。直到A出了事情,B、C、D、F、G、H这些贷款都跟着出了问题,但是这时候已经晚了。请问,刨除银行内外勾结的因素,单纯从技术上,银行系统,如何通过数据挖掘在事前有效识别这种资金圈?有这方面经验的聊一聊,启发下思路?

2018年1月11日 10 条回复 1140 次浏览

回复 ( 10 )

  1. 梁川
    理由
    举报 取消

    数据挖掘的前提是数据,如果业务过程并未沉淀相关的业务数据,那再强大的数据仓库、数据挖掘都发挥不了作用。

    一些思路供参考:

    1、银行在贷款产品设计时候已经考虑到了各种可能的风险并会有对应的风控措施,但不同产品的数据沉淀情况不同。

    像金额较大的经营贷,一般要求提供上下游合同、办公场所租赁合同/水电煤等、抵押物产权证、担保人、联系人、征信报告、
    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等资料。

    这些资料中实际上是有诸多数据可供挖掘的。例如:上下游企业的法人、股东的信息;租赁场所的产权所有人信息;联系人/担保人信息等;贷款关联人(作为法人、股东、担保人、联系人等等)日常行内出近/入金记录等。

    这些关于人的信息是可以作为关联度分析的相关因子挖掘的。

    而对于信用贷,一般金额较小,提供的资料较少,可供挖掘的数据也相对少。

    2、不要只盯住已有的静态业务数据,建议对相关贷款产品的流程进行梳理,只有在理解业务场景的情况下,数据的价值才能全方位显现出来;另外形成数据挖掘->风控模型调整->产品设计->产品运营的闭环循环

    接触过几家银行的贷款产品,填写了一大堆纸质的资料。要求提供的相关资料,有很多地方并不是很标准化、结构化,且贷款流程基本上都是形式化,导致往返多次。预计录入系统后,也不一定是以结构化的信息存储的。也即意味着业务流程的数据很难直接做挖掘。只有在熟悉业务场景及业务流程的前提下,才知道如何优化已有的表单,以沉淀出有价值的数据。

    对不合理的流程或缺少数据,通过梳理,也能够规范整个贷款流程。

  2. 陶智慧
    理由
    举报 取消

    作为一个银行内部审计人员,这确实是非现场审计经常要考虑的事情。

    先说说题目吧。

    首先,题主说的这种情况,我更愿意将它称为“代位融资”,而不是“隐性关联”。怎样是隐形关联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是A企业有贷款,B企业也有贷款,而AB两企业的实际经营人又合资了C企业,但是C企业跟贷款银行没有合作,所以AB两个企业之间关联关系对银行就是隐性的。

    其次,现在动不动就说数据挖掘,我个人认为,这里只能叫数据分析。纯粹个人观点,不太喜欢用excel看看几个人几千行的交易明细就称挖掘。

    进入正题。

    先说主要观点:交易明细只是证据来源的一个小方面,如果借款人有意欺诈,资金流向基本无法追踪。

    从交易明细来分析,能够揭示代位融资的线索主要和题主考虑的一样,就两个方面:贷款资金去向和还款资金来源。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贷款资金流向同一人(多对一)和还款来自同一人(一对多)。从当前形势而言,贷款流向一般规避得比较多,而还款来源规避得比较少。原因有二:一是贷款流向银行监控比较严格,容易在前台就被发现,还款来源没人管;二是,还款很多时候是按月、按季还息,次数很多,每次特意规避操作太麻烦。如何依靠机器判断资金去向和来源涉及到具体的算法,我就不具体透露了。

    如果客户不嫌麻烦,就是通过行外账户或者现金来完成交易呢?这就只能手工查看资金进出对应关系了,存在一些适应于特定情况的算法。

    其实,除了资金关系以外,其他信息也能提供更多的支持。比如担保关系,互保、连环保、担保多对一都可以说明关联关系;比如抵押物来源,来自同一所有权人;比如贷款人工作单位,一个小公司的多个员工同时办贷款,等等。

    由于审计工作的关系,很多具体做法不可能在公开场合讨论,当然私信我也不会说。

    最后啰嗦一下,我们的思路能过跟上违规行为创新的步伐就很不容易了,思路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总结历史的内外部案例,寻找案例中具有一定代表性而又不正常的行为或特性;另一方面,多到一线走一走,听听吐槽或最新的市场传闻,东边不亮西边亮呢。

  3.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从实践中从看这种挖掘是十分困难,因为信息不对称嘛。但也不是说无从下手,主要是通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企业资金流水。从企业的资金流水中查找关联企业。一般来说,再隐性关联的企业,也会存在资金上的联系,要特别关注与企业没有业务来往但却有资金频繁来往的公司。

    2、工商局的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虽然该系统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但我们可以从股东入手,分析是否存在股东关联。

    3、企业征信系统。主要分析担保关系,从担保和被担保的企业中筛查可疑的企业,作为进一步分析的重点。

    4、万能的百度。查询政府、企业发布的信息,就算企业用尽心机,也会有百密一疏,将你想知道的东西明白的告诉你。

    举个实例:某企业与千里之外的两家企业签订了大量的购销合同,是该企业主要销售收入的来源,从企业提供的流水来看资金来往也很频繁。但从企业经营规模等分析存在较大的疑点。首先从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其中一家按公章名称没有找到该公司,心中的疑问一下就扩大百倍。但交易对手在千里之外,不可能面核,只能拜托百度了。功夫不亏有心人,在另一家交易对手公司发布的信息里联系人具然是本地号码,又进一步挖掘,发现是企业自已在千里之外注册的公司。公司就是依靠这些伪造的东西,从国家套(pian)取(qu)了大量的补助,这才是公司的主利润来源。

    以上。

  4. Kevin Yue
    理由
    举报 取消

    这么说吧,国内银行普通信贷在这一块基本都是靠运气。贷款审批和贷后管理基本上都还处于比较原始的手工作坊阶段,如果B、C、D、F、G、H分别由不同的审批人员和贷后管理人员审批和管理,发现A分拆贷款和可能性是极低的。当然也不是毫无办法,比如审核B、C、D、F、G、H申请贷款金额和用途的合理性;要求借款人贷款支付后在一定时间内补充增值税发票(很多企业会真实开除,检查完后再注销,这一点比较容易查出来,如果不注销,相应税费比较重,一般行业承受不了);关注B、C、D、F、G、H每次还本付息日前扣款账户的资金来源(工作量较大,如果A汇出的资金通过不同银行多绕几圈再分别进入B、C、D、F、G、H的账户,这招就没什么用了;如果各家银行愿意共享数据并且有合适的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这招很管用);分析A、B、C、D、F、G、H法人代表,股东,管理人员,办公地址,实际控制人的交集。

  5. 孔皮皮
    理由
    举报 取消

    额,虽然做这块,但是还是要说,没有较好的模型或是识别手段,主要还是通过基本的资金异动模型进行人工判断,数据挖掘不是万能。

  6. kmatom
    理由
    举报 取消

    个人觉得吧,题主说的情形更多符合小微企业融资中的集中用款,尤其是几年前盛行的共同基金产品。而题主说了一个重要条件:没有内外勾结!其实银行在产品设计时已经很严谨了,如果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落实贷前调查,真实放映客户经营情况,按要求受托支付(可别为了存款那啥,业内人士懂得),严格执行贷后管理。那我觉得集中用款可能性很小,或者说包装成本很高。出现问题的原因其实就是人的问题,一线不暴露风险(不一定是利息输送,业绩压力也有关系),评审不熟悉行业(行业规律,知名企业等),受托支付,贷后检查不落实,发现风险隐患不暴露都是根源。至于数据分析,首先要解决数据收集问题,集中用款如果刻意阻断资金流向,尤其是跨行转账加现金,要发现关联关系很困难。不过大量使用现金除了特殊行业本身就有问题,认真审查还是能发现蛛丝马迹。有了数据还得熟悉行业规律才能有效分析数据,不然也没用。综上:落实好制度执行,防范好道德风险,熟悉行业规律,了解企业圈人脉。做好贷前调查。其实没有大数据也没事哈

  7. 自嘲墨尽
    理由
    举报 取消

    本人做的P2P小额贷款这块,首先声明对银行的贷款不是很熟悉,就从自己行业简单说一下针对题主问题的解决办法。

    首先,这是一个难题,因为申请人的贷款目的永远是比较难核实的。像我们公司有一个部门,就是外访部,会实地考察申请人的单位和家庭。可能这几个申请人同属于一个公司,那这样就比较好办,我们去考察这家公司,看他的负债,从现场正面或者侧面了解这家公司的资金需求到底在哪里,资金缺口有多大。如果说同属于一家公司的申请人,在同一时间提出贷款申请,而且我们又核实到该公司有大额的资金需求,那么我们会认为他们实质上是通过不同申请人进行的同一类型的贷款。

    当然,几个不同的申请人不会坦白他们是用自己的资质为了其中的一个人而去贷款的。那我们分别核实各个申请人的真实贷款用途,举个例子,家里明显是精装房,刚装修好一两年,现在申请人说需要贷款来装修房子,我们可以断定其贷款用途有假。而且我们又了解到申请人单位需要大量资金,其法人也在申请贷款。从此也可以判断其贷款实际为同一用途。

    另说一点,如果申请人对贷款有自主偿还能力,那么只要他人还能找到,他为谁贷款也就没那么重要了。毕竟不管是银行或者我们行业,不放出去贷款,盈利要砍一大半。

  8. 没头脑也很高兴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只说一种情况,借名或者借壳贷款(借款人我在这里称为“壳企业”)。

    一、企业借名或者借壳贷款的原因:

    (一)企业确确实实想融资,却因为国家政策及自身原因无法进入银行的准入门槛,如之前的房地产企业、国家限制类企业(如两高一剩行业)、企业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及股东征信情况出现问题、企业本身就存在无法掩盖的其他问题等(如财务指标),因此不得不选择壳企业作为借款平台进行融资。

    (二)企业为了获得更多贷款或者为了规避贷款行的审批权限而选择借壳融资,比如企业想贷款5000万,但是贷款分行超过4000万必须上报总行,因此化整为零,选择表面上没有关联的两家壳企业一家贷款3000万,一家贷款2000万,在银行的分行可以得到快速的审批。

    (三)为掩盖企业真实贷款用途而选择符合银行贷款要求的壳企业进行融资,这里的贷款用途可以是正常的企业经营,也可以为套取银行资金挪用至其他项目。

    (四)比上述第(三)点更为恶劣的,就是纯粹为了骗取银行资金,利用壳企业作为平台申请借款,这类贷款最终肯定将形成不良贷款。

    上面提到的情况,实际用款企业是操纵人,关联企业或壳企业是傀儡,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碎,实际用款人A出事,壳企业BCDEF……自然跟着倒下,爆发客户集团性违约风险。

    二、借款企业的关联关系识别。

    (一)显性关联企业。

    1.集团客户(母子公司)。

    2.在股权上或者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的、主要投资者个人的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近亲属共同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的。

    上述两类情况均可以通过查询“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式系统”()、到各地工商局打印电脑咨询单、从征信系统查企业和股东个人征信情况(征信报告中会显示投资管理、高管关联、担保关联等关联关系)的方法了解各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

    (二)隐形关联企业(壳企业)。

    1.实际用款企业通过第三方收购或控制的。

    2.按融资比例支付相关费用“租用”的,租金为贷款融资金额的3%至8%不等(当前行情),一般在贷款成功后一次性收取,租金高低通常去取决于壳企业较之银行的受欢迎程度。比如,成立满三年的、生产制造类型的、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上的、年销售收入高的壳企业或者经营范围涉及到国家鼓励行业比如涉农类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租金相对较高;贸易型企业、成立时间不满三年的、经营收入一般的壳企业租金相对就便宜。总之,就是越经得起银行审查的壳企业租金越贵。

    上述两类情况无法通过类似识别显性关联企业的进行识别,因为这些壳企业相对较为“干净”,通常之前都不跟其他银行发生借贷款系,企业法定代表人及股东与实际用款企业基本上没有直接的关联关系,查询他们的征信情况几乎都是“一纸空白”。

    此外,壳企业如果以不同的身份向同一家银行申请借款,但是由不同的支行受理、以及不同的审查人员审查,基本上无法直观的判断多家壳企业的实际关联性。

    最后,如果壳企业把贷款资金倒腾N手之后再转给实际用款人,只能高大上的银监人员才可能有权限追查到(如果他们心情好且想查),然并卵,贷款此时都已经放出去了。

    (三)隐形关联企业(壳企业)目前相对有效的识别方法。

    1.认真调查核实企业借款用途的真实性,方法有很多,请扪心自问客户经理是否严格按照内部规章制度进行调查。

    2.进一步核实企业的现金流情况,最直接的就是查询企业的银行流水(这个年代银行流水也能造假了,拿A3压感纸通过电脑设置好的EXCEL模板打印出来,刻一个某行的萝卜章敲上去,流水要多少有多少)。如果流水是真实的,请核实借款企业与交易对手业务往来的真实性(能查出交易对手的名字,就能查出它更多的企业金融信息,银行客户经理都懂的)

    3、财务报表假的夸张离谱的,基本上都是壳企业。

    4、实地走访,是骡子是马拿出来溜溜,如果到企业经营地一看就是一个办公室三张办公桌,然后年销售收入几千万的,基本上可以扭头就走了。

    5,再扪心自问一次,你是真的看不出来它是壳企业,还是睁眼说瞎话?或者,你有苦衷……

    (四)其他防范方法。

    1.银行内部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把所有不良贷款或者隐形不良贷款的企业、企业法人、企业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亲属等等信息罗列在一张表里,定期在银行内部公布,或者提供一个查询系统让客户经理办理业务之前先去系统里面查一查,起到事先预防的作用。

    2.严格落实企业担保,确保第二还款来源足值、真实、有效。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审慎办理信用、保证、联保、动产质押、权利质押类贷款,不动产抵押类贷款要严格控制抵押率,防范价值虚高风险。

    3.其实各地的金融圈子都很小,但是小小的金融圈子里面也有白道(如金融监管部门、银行)、黑道(如投资公司、融资公司、小贷公司)以及灰道(如各类金融中介)等,作为金融圈子里的人,尤其是客户经理,一定要在圈子里的各个道里混一遭,打探各种信息,这将有助于你去识别贷款风险的第一手也是最鲜活最及时的信息。

    4.多向行里的老前辈学习,他们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肯不肯教你就看你的表现了。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