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互联网慢病管理业务?

理由
举报 取消

现在有不少APP,对血压血糖等指标进行监测管理,在此基础上再为患者提供建议、关怀、挂号、轻诊疗、转诊、专家预约等服务。理论上中国患高血压、糖尿病或者说血压血糖异常的人群数量不少,看起来似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一片蓝海。但实际上监测指标容易、后续服务很难,医生不一定愿意花费所谓的“碎片时间”来维护这些客户,普通的健康管理师又难以得到用户信任,而且现在做这个的公司也很多,看起来好像也不如想像中的那么好。请教业内专家,如何评价这个事情?

2017年12月28日 10 条回复 1339 次浏览

发起人:Neil杭州 初入职场

拖延症患者

回复 ( 10 )

  1. 来福君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们发布的《慢病管理教育:一谈收费就尴尬》可能对你有所启发

    作者:来福君

    链接:慢病管理教育:一谈收费就尴尬 – 健康点healthpoint – 知乎专栏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健康点】众所周知,作为一种慢性病,糖尿病需要持续地接受治疗,日常疾病管理成为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显示,糖尿病在我国的成人中患病率已高达11.6%,但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血糖达标人群比例仅占39.7%。一年365.25天,每天24小时,共8766小时,而传统医疗条件下的糖尿病人一年只有6小时与护士、医生、营养师及其他健康工作者接触,剩下的8760小时只能依靠糖尿病人的自我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慢病自我管理的参与方也在不断扩展,受过糖尿病管理规范培训的医务人员的专业教育、同伴支持(Peer-leader)和移动医疗的技术支持以及医药企业、保险方等其他要素正在不断参与到这个原本孤独的事业中来。

    无利不起早。慢病管理教育不仅关系到国家医疗卫生费用的分配和节省,也涉及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衡量问题、移动医疗的生存模式问题,保险公司的付费动机转化成付费实践问题……慢病管理教育中的利益机制协调将格外关键。

    如何走出“一谈收费就尴尬”的怪圈?在8月6日至7日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6年教育管理研讨会上,医务工作者、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专家、保险行业、移动医疗从业者齐聚一堂,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糖尿病教育管理支付的未来。

    LH的调研:慢病管理是健康管理项目中用户最想获得的服务

    协和医院教授、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陈伟认为,“完全不收费的慢病管理教育是空头的教育。”但是在中国的情况是:用户得到慢病管理的意愿非常高,慢病管理咨询的付费意愿非常低。

    陈伟表示,病人平时免费咨询是愿意的,“但是你说收二十块钱给你讲一讲,病人马上脸就拉下来了。”有的医院规定,日常慢病管理,咨询时间超过20分钟可以收费,“然后病人就盯着钟呢,到了19分钟他就喊,陈医生,时间到啦!”

    线下的收费咨询教育尚如此艰难,线上的付费意愿就更加低。陈伟认为,“慢病教育,成也APP,败也APP。”互联网医疗兴起的这几年中,各类APP大行其道,一方面的确在用户中起到了很好的普及和聚拢作用,但另一方面用户已经习惯白给,甚至“给钱我才用”的推广模式。受教育方反而成了受施舍方。再想改变思路,对日常慢病管理教育进行收费,将变得更加艰难。

    陈伟认为,“不收费的带来的后果是:患者不珍惜医生的服务,医生不甘愿自己的价值被低估。因为没有报酬,慢病管理的方法也无法进行大面积复制、推广。因此,必须建立向糖尿病教育管理医务工作人员付费的模式。”

    糖尿病教育管理费用该由谁来买单?

    谁来付费?这是此次教育管理研讨会上被反复提及的一个问题。

    由于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学术会议,与大多数产业会议不同,此次大会参与人数最多的其实是医生。记者在会上一个明显的感觉是,日常的慢病管理咨询,医生十分渴望自己的劳动得到货币回报。至于是谁支付,则并十分不关心。但是医生本能地会觉得医保支付是最有效最长久的所在。

    卫计委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制度研究室副主任顾雪非认为:“慢病管理可以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互联网医疗是改善慢病管理的工具,而医保是互联网医疗和慢病管理的潜在付费方。”

    考虑到前期慢病管理能为后期治疗省下巨额费用,医保资金作为最大的支付方有付费意愿,但是实施环节可能困难重重。以美国为例,2014年,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发布了慢性病管理规范“99490”(CPT99490)时,被称赞是对慢病管理的医疗服务提供方进行补偿所迈出的第一步。然而“CPT99490”在“叫好”的同时并不“叫座”,几乎没有医生有时间和精力去记录所拨打的每一个电话的每一分钟通话情况,或者将查看病人情况的每一条短信、每一个邮件都记录下来,以满足规定要求。医生们实际并没有利用这个机会多赚些“外快”。

    WellDoc到目前为止是美国唯一一家获得FDA许可作为处方提供给病人的糖尿病管理软件。2005年,Welldoc就推出了第一代糖尿病管理产品Diabetes Manager,保险公司将其产品纳入了报销范围。其后推出的第二代产品处方药APP“BlusStar”更是获得FDA认证以及医生支持,“Bluestar”的使用价格高达100美元/每月。根据BlueStar现在的定价,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力还远不能支持WellDoc的销售和利润预期。WellDoc选择了向传统医疗的支付方——商业和公共医疗保险计划的承保者收费。

    平安养老保险医保产品部一位副总经理透露:目前平安养老险经办的大病医保赔付数据显示,肾病、血液透析几种大病,占到疾病赔付金额的六成,而肾病和血液透析等疾病的发生,都和糖尿病关系紧密。从控费杠杆的角度看,保险公司完全有意愿参与到慢病管理中来。

    但是保险公司的付费意愿离最后敞开口袋却远远不止“一层窗户纸”。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林就认为,保险公司介入慢病管理存在一些困难。第一点就是商业保险公司目前的市场空间很小。如果政策能够放开,把商保空间放出来,商业保险会更多涉及很多多元化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目前也处于观望状态,希望在政府的引导下去发挥效率高的优势。

    其次是数据的共享问题。保险公司分享的数据很多是商业保险经办大病保险后才能拿到的精确数据,而平时虽然作为重要支付方,但是在基础数据的可及性上一直难以获得有效入口,这就大大限制了保险公司的付费意愿。“我们也需要信息的共享。让保险公司了解用户的相关信息,做好服务方案的设计,这样才能够达到国家提出来建设一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的目标。”

    不过移动医疗与保险的合作近些年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让人欣喜的案例。比如2015年年末,掌上糖医携手中国太平保险推出的糖尿病并发症保险——太平糖尿病并发症险,掌上糖医作为互联网慢病管理服务平台,是该款保险产品的唯一慢病管理定制服务商,实现中国太平保险用户的统一管理。所有保险用户将享有掌上糖医提供的优质血糖管理服务,优化自我血糖管理,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除去保险产品销售本身的成本后,掌上糖医将和太平保险共同分享保险的利润。据悉,目前这一保险产品的单量已达数万,正在规模化上量。

    尽管如此,炙手可热的移动医疗依然在慢病管理中,依然只是一个配角的角色。掌上糖医创始人匡明在演讲中就非常强调:“慢病管理的互联网平台不可能脱离专业医生”“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才是自己最大的价值”。

    糖尿病教育管理分级分层的服务需求巨大,既往的公益服务模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这不仅要在模式上创新、在服务上创新,还需要找到支付创新的突破口。

    吉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孙亚东教授认为,在糖尿病的医疗市场展示互联网+的优势,需要由政府主导、医护管理、患者参与的“医疗一条线”。

    医疗智库机构Latitude Health的调研显示,只有28%的用户愿意为慢病管理付费,且67%的用户的付费意愿低于500元一年。在Latitude Health不久前举办的慢病管理论坛上,其创始人赵衡认为,慢病管理成为单独行业,自负盈亏的能力会比较困难。因为大部分患者只愿意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线下服务付费,而线下服务重度依赖布点和操作人员,辐射人群有限。因此,总体来说,慢病管理将是医疗服务的一种衍生,难以成为单独行业而存活,更适合嫁接在基础医疗机构、商业保险产品以及药店服务上。

    本文作者-汤晨

  2. CCHI
    理由
    举报 取消

    通过互联网做慢病管理(注意,这里说的是实实在在的造福病人),基本会遵循一个循环: 收集数据,积累数据,分析数据给出方案。具体解释如下——

    1.收集数据

    患者的数据使用什么医用级设备测量,最好还能直接把数据最简单地传到服务器。

    2.积累数据

    如何控制数据获取成本,如何选择收集数据的种类,且这些数据种类对期望进行的分析有意义。

    3.解读数据

    给病人或者相关者提供对于疾病情况的评价,协助医生调整药物或给出诊疗建议。当然,如果获取的数据足够多,足够准,也许会出现医疗级的算法,去替代医生做更多的工作。

    都有哪些玩家可以进场?

    基于互联网慢病管理的一个基本模式(数据采集-积累-分析给方案),玩家的背景和角色不同,思路和结果也是大相径庭。

    1.创业公司

    创业公司总是冲在时代的最前线,别人没想清楚,创业公司就已经在路上了。团队的冲劲儿、员工的创新意识是公司最值钱的东西,远远超过了公司拥有的医疗行业资源。从资金上说,几个亿的融资额度虽能吓倒老百姓,但是和其他大鳄玩家们比还是差的远。这类公司做慢病,应该先瞄准几个付费方,把线上慢病管理的模式做起来,即使成本大一点,即使人数少一点。更激进一些说,除非为了占领PR高地,要不现阶段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用户。仍然以糖尿病为例:中国号称有一个亿糖尿病人,但这些人有自我管理意识的只有一小半,有意识的人群中能够积极去尝试管理工具的人群比例也是一小半,剩下的人群中又有一大半年纪大的不玩儿手机,所以互联网大规模获取用户的方式,放在慢病领域成本会极其高。土豪随意,一般的公司为了跑模式,真正能有个一万活跃且真实的用户,我认为就足够了。)模式跑通了,然后就等政策松绑吧~~~

    2.BAT

    或者ATB或者TAB or whatever。提到互联网相关行业,坐拥巨大流量的玩家们总是忍不住要出手秀一下自己老牌地头蛇的身份。资源稍微倾斜所达到的效果,可能小公司数月的努力都难以望其项背。有钱任性路子野,公司里有几只大现金奶牛养着几万人,抽出来几百人做点布局,完全不需要担心饿死的问题,纯纯地羡慕~~~要说劣势,那只有传统的医疗资源了。我理解的医疗资源不仅仅是高层关系、渠道这些,也包括在用户心里品牌的医疗属性。

    3.传统医疗大咖

    比如上市的药企、器械企业等等。特点非常明确,不差钱,不差资源。搭着移动化的快车,大玩家可以做多方面的尝试。举个例子,对慢病患者,药企提供长期免费的随访等服务,在帮助患者更健康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用药脱失(用药依从性)的问题(这个数字据说很高)。这件事做漂亮了,对于药企、患者以及政府会是三赢的局面。对于器械厂商,提供综合的慢病管理方案理论上可以给自己打开扩充品类的机会。举一个简单粗暴的例子,你用我的支架,我告诉你这个支架在各个阶段都需要注意什么,定期随访你,再和你推荐配合我这个支架最完美的那个药品(例子不一定准确,研发或者找到一款合适的药都不容易)。对于这类玩家,管理慢病不需要直接赚钱,只要推动自己主营业务,『循环补贴』。

    以上截取了我一篇文章的片段,完整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3. 阿祖
    理由
    举报 取消

    至今没看懂这块的模式,不过投资人貌似都喜欢看不懂的

  4. Tyro 谈宇清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上个月去贵州旅游的时候顺道探访了贵州百灵的糖尿病专科医院,发现他们正与腾讯的糖大夫紧密合作。也就是所有购买了糖大夫血糖检测仪的患者的检测数据全部转交给贵州百灵。贵州百灵有一个不到100人的团队负责分析和跟踪这些用户的检测数据变化并主动联系患者。

    我的个人感觉是:由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是一种更靠谱的模式。移动医疗的本质是医疗而非移动,同样:互联网慢病管理的重点是服务于慢性病患者而不是推广互联网概念。

  5. maltose
    理由
    举报 取消

    现在来看比较伪命题。你之所以看到这么多慢病管理的业务,其实首先还是基于高频打低频的原则,慢病因为治不好,相对于其他病种是需要长期跟踪的。其次慢病管理大部分还是靠生活方式,门槛比较低,相对于其他医疗服务更容易切入。

    为什么是伪命题,因为现在用户没有为这个服务买单的意识。进来的太早了,年底会死一片吧应该

  6. MikeWay
    理由
    举报 取消

    如果能一句话说清楚你们的核心服务价值点在哪,并且有人愿意为此埋单,just do it!

  7. 田雷
    理由
    举报 取消

    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做的这件事是增加了成本还是降低了成本,因为未来你赚到的钱,就是从这里来的。

    2、如果我想从中赚钱,我是否增加了整个行业的效率。

    3、如果我想从中赚钱,我是否解决了行业原先无法解决的问题。

  8. Cavan-卡文
    理由
    举报 取消

    建立健康档案是第一步。我们是做体检报告管理的,并根据每一年的体检报告指标曲线分析疾病风险,特别是慢性病上非常有用,有兴趣的可以加我们公众号(langweijiyin),我们的医疗团队来自三甲医院的主任级医生,目前免费建档分析,前提是针对有体检的人。

  9. 优健康
    理由
    举报 取消

    健康管理是未来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互联网、移动端APP,健康管理系统平台等等都是帮助健康管理发展的工具。所以还是要从慢病及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出发,建立基于用户个人的健康管理档案,实时跟踪用户病情,帮助用户及时发现数据异常,提醒用户复诊就医。

  10. Strelitzia
    理由
    举报 取消

    1.有需求才有app研发,不过很多医疗app研发基于的是伪需求。

    2.慢病这块有很多app在做,就跟前两年的百糖大战。但是闭环是否能做成目前还没结果。

    3.理论上说慢病患者像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等是需要app进行日常数据记录和管理的,然而现在很多慢病病人不以为然,能坚持每天测量的都是少的,如何指望按时去记录和检查。

    4.医生是否愿意参与到app中来,慢性病人的问题很广泛,医生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去回答。

    5.用药方面,很多app提供医生咨询,但是药品因为是处方药还是要患者本人去医院开,这样的话,又有一个问题,明明患者要去医院找医生开药,为什么还要在app上咨询?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