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10 月,造假用户数据拉融资的情况是怎样的?

理由
举报 取消

最近关注了一圈,发现市面上提供各种虚假注册数据(刷友盟\机器人刷注册),以及劣质用户数据(预装,静默安装等)的服务方好多

2017年6月23日 7 条回复 1292 次浏览

发起人:邓文博 管理大师

透明

回复 ( 7 )

  1. 孙志超
    理由
    举报 取消

    1、刷注册或者用户只是造假手段中低级的一种,属于“水分数据”。对于不看用户数看单量的应用,还可以直接修改后台数据,或者“故意”让系统计算方式不合理。水分数据,只是“无效数据”中的一种,比如上线初期发展指定的种子用户以达到好看的留存、活跃;用活动冲峰值;刷单;大量只追求量不追求质的推广,等等。比如最近一些互联网金融的应用,满地都是扫码送礼品,短时间用户量高涨,但是否转化成有效用户,尚不好说。

    关于假数据,腾讯有篇报道,对各类手法有更详细的介绍:O2O虚幻的数据繁荣:业绩粉饰造假成潜规则

    引用一下——

    在资本大潮的裹挟中,本应艰辛励志的创业故事开始变得浮躁起来,数据造假和各种谎言在互联网行业接连上演。

    腾讯科技此前曾报道,夸大报融资金额正在成为创投圈公开的潜规则,引起行业热议,事实上,除了融资金额,一些创业公司对外公布的用户数、订单数、市场份额等数据也充满水分。

    这种现象由来已久,早前便有电商网站在后台更改页面前端显示数据来“提升销量”,现如今,数据造假或粉饰的行为又蔓延到了时下正火的O2O领域,造假手法也更加多样化。

    据腾讯科技跟踪调查了解,外卖O2O存在刷单乱象,创业公司以此冲业绩,商家以此骗补贴,除了外卖行业,一些房产、二手车、上门维修、按摩等O2O领域的创业公司都存在通过冲量、切单、订单倒手等方法给自己的数据“加码”,或者以“峰值”的说法粉饰业绩,以便得到投资者的青睐,给竞争对手施压。

    成熟的市场机制完善,数据可信度相对较高,但对于O2O这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来说,竞争混乱,也缺乏监督,存在作弊空间。在调查过程中,多位创业者向腾讯科技坦言,上述粉饰业绩的做法已经成为业内通用手法,但他们并不愿提供更为详实的数据和凭证。

    “数据存在水分很正常,任何公司都需要营销,我们也没有义务向外界公开真实数据。”一位创业者对腾讯科技直言。

    一些创业公司对外公布的数据,到底是否真实反映了该公司的运营状况,外界无从知晓,即便是投资人也只能是“逼近”真相。

    有投资人告诉腾讯科技,投资机构想了解到一家公司真实运营状况非常困难,在投资前期会做多轮尽职调查,为的就是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对其中存在的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资金风险等做全面的审核。“投资机构通常要在这个过程中花费很大成本。”上述投资人强调。

    不过,随着近期全球资本市场持续动荡,风险正在向那些用光鲜数据过度粉饰自己的创业公司逼近,同时,行业对数据造假行为的警惕和批判也在加强,呼吁健康创业环境的声音逐渐高涨。

    上门服务O2O:地推冲量,二次转化率低

    在这个美好数据构建的虚幻盛宴中,上门服务类的O2O公司首当其冲。

    多位创业者对腾讯科技表示,O2O企业在起步阶段依靠自发传播其实很难,补贴甚至倒贴成为成功获取首批用户、冲量的利器,但二次消费转化率却并不高。

    我们看到的是,资本大量涌入的O2O行业正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渗透简单直白地体现在街头巷尾的“扫码”中。北京的热门区域随处可见举着“一元体验”、“免费享受”字眼的地推人员。甚至在望京有一条路被称为“扫码一条街”,这段不超过百米的人行道,往往聚集数十家不同行业的公司。以至于有人调侃称,“在这儿扫上一圈,吃喝用都有,靠着各种赠品就能妥妥过一天。”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公开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上海有一个企业,两个月就做了3000单,数字是很漂亮,但客单价20块,发红包也是20块钱,订单几乎是免费的,这种恶性补贴是没有价值的。朱啸虎认为,要关注订单是不是健康,就要看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是不是能持续下去。

    除了刷订单,各家常用的方法还包括秀峰值订单,业内人士称,这也是企业公关的一种手段,单日峰值根本没有意义,随便办一场活动就能把订单量搞上去。

    另外一种新玩法就是“2B2C”,对于获客能力弱的创业项目也越来越多采取这种方式。

    美丽加创始人马晓光对腾讯科技表示,以上门按摩为例,一些创业公司会直接向大企业员工提供推拿按摩的福利,一送就是几十单、上百单,企业员工可以非常低的价格享受到服务。这些公司希望享受过服务的员工将这种体验带回生活中,但企业买单和个人买单是不一样的场景和需求,转化率往往不高。

    “然后还会拆单,实际上有多少真实需求没人知道。一旦停止补贴,高成本获得的用户很可能就会流失。”马晓光说。

    拆单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把一定金额的订单拆成多个,比如100块钱的订单可以拆成10个10块的,这样一来,订单量就会显著提升。但实际交易额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看订单量意义不大,还是得看交易额。不过有时交易额的意义也有限,专业刷单公司也可以刷上去,不过就是过下账,非常简单,还能有补贴。” 马晓光告诉腾讯科技。

    二手车O2O:倒手订单粉饰业绩

    二手车O2O领域的创业公司相关数据便存在大量水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二手车从业人士对腾讯科技称,某家二手车电商平台对外公布去年一整年的成交量是15万台车,但实际上可能只有6~7万台。

    据了解,二手车电商中存在大量订单的重复计算。上述人士称,真实的订单交易路径为卖家到买家,重复计算指的是在卖家和买家中添加多个经销商,也就是俗称的“倒手”。

    如此一来,原本卖家到买家的计算路径,就变为了卖家到经销商A、经销商B、经销商C、买家,中间全部为重复计算。“这样一来,1单就能繁殖出无数单来,交易量超生夺冠,是指日可待的事。”该二手车从业人士形容。

    腾讯科技向多位从事二手车电商的行业人士求证,均表示的确有这种现象存在。

    “甚至有一些公司在融资前会把每单倒手6到7次,最后给投资人展示的数据可能比真实情况夸大将近10倍。”对于这种订单多次倒手的情况,前创新工场创始人赖晓凌对腾讯科技表示非常常见,他还强调,这种现象通常伴随着筹备融资周期性发生,往往发生在融资前几个月。

    在接触了多家汽车领域的创业公司后,赖晓凌发现,从数据上来看,很多公司在融资前三个月订单量增长会非常凶猛,融资之后就会发现订单有所回落。“当然,这里面涉及很多层面,有的可能是公司自己对数据的粉饰,有的可能是员工为了牟利动了手脚,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么很有可能连创始人自己都不知道。”

    优车诚品创始人丛林还对腾讯科技透露,除了上述重复计算的方法,还有另外一种常见现象,就是车商自己成交的车辆算成是平台的,而平台会给车商一定金额的信息费,“说白了就是买交易数据。”

    房产O2O:向竞争对手切单

    2015年以来,一股房产O2O创业潮暗流涌动,包括爱屋吉屋、链家旗下丁丁租房、房呀、火炬租房在内的去房产中介化互联网公司试图以低佣金、轻资产模式颠覆传统房产中介。

    除了创业者,各大信息分类网站也在加码布局房产这个垂直领域。今年3月,58并购房地产租售服务平台安居客,并成立房产事业群;4月,赶集与房多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房产中介企业链家也与德祐地产宣布合并,共同打造新品牌“新链家”,声称从传统服务模式向房产O2O转型。可以说,房产O2O市场激战正酣。

    公开资料显示,其中一些互联网创业公司的业绩令人咋舌。据上海房产交易中心数据显示,某家房产O2O公司2015年的二手房交易成绩单是,4月674套、5月1223套、6月1302套、7月1385套。其中,5月到7月,连续三个月取得二手房交易的第三名;在北京市场,据北京住建委数据显示,4月114套、5月216套、6月494套、7月856套,甚至在6月、7月位列北京第四,稳居第一阵营。

    而有业内人士对腾讯科技透露,该家公司的真实成交数据可能只有50~60%,其余订单则为切单所得。所谓切单,指的是把订单从竞争对手手上拿过来。

    以爱屋吉屋为例,有用户曾表示,在其与爱屋吉屋沟通过程中,爱屋吉屋经纪人直接向其提议先去链家、我爱我家等房源多的房产经纪公司看房,等确定房源后再找该公司签约,费用可以在官网规定的1%中介费基础上减半,也就是只要0.5%中介费。同时期,链家二手房交易中介费是2.7%,

    我爱我家做司庆时中介费为2%。通俗地讲,就是买房人在链家看中的房源去爱屋吉屋签约,最高可省2.2%中介费,一套300万总价的二手房可省近7万元中介费。

    腾讯科技此前调查发现,在互联网新生力量正在大刀阔斧地对传统房产租赁行业进行改造时,过快的发展速度也让这个领域乱象频发,比如假房源和飞单事件。

    相比于假房源和飞单,切单的做法则可以美化成交数据,“证明”公司的实力。

    不过,随着近期全球资本市场持续动荡,风险正在向那些用光鲜数据过度粉饰自己的创业公司逼近,同时,行业对数据造假行为的警惕和批判也在加强,呼吁健康创业环境的声音逐渐高涨。

    无疑,O2O是个万亿级的市场,代表着互联网的风向与未来。然而,证明自己的从来都不是那些掺了水分的数字,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扎稳打。事实证明,伴随着股市震荡,不少创业者明显感觉到融钱变得更加困难。烧钱难以为继,虚幻的繁荣数据也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唯有真正提供创新和价值的创业公司才有机会走的更加长远。

    2、在当前,造假对于融资的效果是越来越差的。造假什么情况下起作用?有至少五种情况:

    1)某种造假手法没泛滥或者公开,成功蒙事。这叫学费税。

    2)资本热的时候,大家抢着投,本来要花较长时间的尽职调查做得粗略导致漏网之鱼。这叫投机税。

    3)完全不懂行的投资方,不知道怎么鉴别,被牵着鼻子走。这叫智商税。

    4)投资方明知道造假,但因为项目确实不错,虽然估值有溢价,但仍然愿意投资。这叫泡沫税。

    5)不确定是否造假,但不愿错过投资机会,如果发展不好,可以把造假作为撤资理由,降低风险。这叫心机税。

    但现在外行散了,资方精了,热钱少了,所以造假的作用正在越来越小。

  2. 何明科
    理由
    举报 取消

    先占坑,待会儿来答。

  3. yunlong000
    理由
    举报 取消

    只说网贷这个行业,上次听 @黄席盛 从vc角度来分享对网贷行业的看法,现在风投基本不会投天使轮的网贷平台了,只会投A轮及以后的,然后向新三板方向去运作。

    这其中对vc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判断平台数据的真假,平台在行业中的地位,然后去进行资本运作,平台兼并重组也好,快速跑马圈地也好,迅速完成这个行业的下一轮升级和改造。

    就我所知,这个行业里数据造假还是挺严重的,但是虽然严重,这个行业里因为已经有无数的投资者研究来研究去,大批的资深投资人和网贷专家、同行等对行业的现状和造假手法其实都比较熟悉了,只要是资深投资人,判断平台跑路不跑路并不是特别难,判断平台数据真伪虽然更复杂一点,但是现在第三方这么多,研究报告这么多,许多数据尤其是交易额,平台真的很难造假。

    其他行业我就不清楚了。

  4. 周许
    理由
    举报 取消

    斗鱼。全国人民都看lol直播。中南海与民同乐。

  5. 下步喵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觉得一个巴掌拍不响

    双方都有问题

  6.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产品真实用户3万,我花了一个月,硬生生造出10万包含昵称、头像、简介、点赞、评论和关注的马甲用户之后,项目拿到了一千万人名币A轮,然后公司给了我20万股股份。

    虽然我一直带着抵触情绪在做这件事情,但确无奈左右不了什么。

    目前的互联网吹嘘浮夸成风,老老实实打磨产品的活不下去,造假吹牛逼的倒风生水起。希望这一次的资本寒冬能去粗留精,让真正为用户着想的产品和团队发展壮大。

  7.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公司 6000的用户 说是 35W用户 融资了 一轮2000W的融资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