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PE 是否也在经历互联网化的过程,具体有什么体现?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很多行业和领域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多的VC/PE从业者(如中科招商的单祥双,君盛投资的廖梓君)开始关注并推动VC/PE的互联网化。VC/PE的互联网化到底会对整个行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股权众筹是否就是其结果之一?大数据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以给实例,也可以天马行空! 2017年9月6日 9 条回复 959 次浏览 PE,VC,互联网,投资银行,私募,股权,风险投资
回复 ( 9 )
鉴于我们就是在身体力行在干这个事情,简单的几个观点分享出来供大家喷
我们的产品-逐鹿X,现在融过天使轮的创业者可以下载使用,自主融资,对接一线投资机构
1. 互联网的使命就是去掉信息不对称,你看看哪个平台真正做到了让创业者第一时间了解投资机构,所以未来这个领域会有机会,哪怕是一个真正的Crunchbase/StartupViz这样的公司?
2. 交易从线下到线上,大家说是众筹,我觉得可能也许不是,Sydicate的模式是否可以?
3. 明星项目募资吸金的方式可以线上线下,普通项目是否可以线上?
4. 没有投资机构能够对全行业了解和精通,未来分工会更加明确,风险投资行业未来也会变得相对更加专业化分工和分散,因为传统的行业也开始接受风险投资,越来越多的项目风险投资可以介入
5. FA这个行业因为太赚钱了,慢慢从机构化变成个人化,一些投资人会成为FA,一些FA也会自立门户来去接一些项目
就先说到这,我最直接的判断是,下个1-2年,大部分创业者真正觉得,融资这个事情还是要自己来操盘,那么逐鹿X希望成为这些创业者们最好用的投融资产品
谢邀,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尝试着回答一下。
首先,互联网已经成为基础设施,任何行业都不可避免的使用这种基础设施,提高生产效率。所谓“互联网化”,一是看对效率提升,一是看对资源组织形式的改变。
首先是募资环节,我认为京东股权众筹平台是个有历史意义的事情,其合格投资人管理,从众筹来的资金里分绩效分成的模式意味着专业投资人可以通过众筹平台获得更多的实际募资额。这在专业人士去机构化的大趋势下,对VC行业中的能人是有很大意义的。因为募资是所有基金管理人第一道门槛,持续募资能力也是基金的核心能力(甚至没有之一)。从长期看,互联网募资(如果产品化做的好),可能对基金行业的一些组织关系作出改变。
其次是投资环节,各种移动端App对投资人获得项目的渠道产生了极大的扩充,尤其是一批新兴的基金,通过“以太优选”等App,以及微信群,一天可以接触到的项目数量有了数量级的提升。虽然在很多细分投资领域,圈层的形成和固化导致优质项目一定程度上还是集中在特定群体中。至少在数量上,投资人在获取项目能力已经借助互联网成倍提升。
在了解项目背景方面,随着工商信息的公示,企业基础信息更容易为投资人获得,这就极大的提升了投资人前期判断企业的效率,比如是否有机构投资人进入,企业的注册资本等,以前难以直接获得的信息和数据可以轻易获得。
在投后管理方面,据我所知,软银等机构是有专门的投后管理系统,对投资组合中的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与管理,虽然行业不同,但能洞察70%左右的共性问题,对投资项目比较多的VC而言,借助BI系统,投后管理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升。
投资既然是一个艺术与科学融合的业务,互联网在”科学“部分的领域大有可为,但在”艺术“领域能做多少,恐怕尚需验证。另外,互联网的最大魅力是带来资源组织方式的改变,我认为这种改变在VC领域可能最有魅力,也最有杀伤力。
风险投资找项目方式的演变
1.通过熟人关系来找项目
在早期,投资者们一般都是通过自己周围的人或口碑来寻觅项目,就像通过媒人相亲一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一一了解。通过熟人关系来找项目固然更具可信性,但是也会局限在一个小圈子内,难免坐进观天,错失很多机遇,逐渐跟不上形势了。
2.通过互联网媒体来找项目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投资者开始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在更广大的互联网空间寻找项目,打破了人际关系和地域的闲置。这是一大飞跃,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互联网虽然为了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彼此却缺乏可信度,彼此都不知道对方是谁。投资者难以得到项目方的信任,项目方也难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3.通过个人品牌来吸引项目
如果说个人之间的信任靠的是个人关系,赢得公众信任则靠的是公信力,而投资者的公信力来自个人品牌。因此,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明白个人品牌的重要性,开始利用各种形式的互联网媒体(网站、博客、微博、微信)来传播自己的个人品牌,以此来吸引更多优质项目方。
很有意思,我自己也思考过类似话题,分享下自己的观点。
以前,VC/PE其实就赚两种钱,
一、项目增值,考验VC/PE预测未来、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
二、信息不对称,确定的好项目(如pre-ipo)的竞争不激烈,避免水涨船高。
如今,由于热钱涌入全民PE,互联网让信息传递更有效,更透明。第二种赚的钱越来越难赚。项目方能够接触足够多的基金方开出好价钱。而基金方蜂拥抢夺好项目让价格水涨船高。社会上不缺钱,稍微好点的项目就会招来疯抢。
第一种赚钱方式依然有效,依然体现着VC/PE最无穷的魅力。并且,光是有独特眼光慧眼识珠的能力可能都不够了。因为热钱足够多,信息交流足够充分,总有基金撒网式的投,来跟你抢项目。
因此,我认为,未来VC/PE的一大趋势,要求不仅仅是投钱,更需要有深厚的行业资源和背景,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和帮助,从战略规划、上下游整合、内部管理、人才招聘等一系列,帮助企业快速提升价值。这样,不仅是给自己项目增值。更重要的是,这样才会从热钱中脱颖而出,获得项目方的认可,拿到合理的价格。
以上是我认为互联网化对当前VC/PE可能带来的改变,欢迎讨论~
有同行说我喜欢喷,其实我一个弱鸡有自知之明,最多算是口无遮拦,但不算是黑。但这个话题我是要黑的。什么叫VC/PE的互联网化?基金上市算?借壳算?和互联网公司合作算?用大数据算?通过互联网筹资算?……难道这些就可以称为“互联网化”?
一级市场投资一直是随着市场情况变动的,信息产业起来了成为重点版块,互联网也一样,至于内部获得案源的途径进行量化分析,投后管理网络化,这些只能叫信息化。至于众筹,应该算扁平化。推动互联网化是个什么意思?
对于众筹和项目的大数据评价(不是监控),我不太感兴趣,好不好不评价,毕竟很多人在做这方面。但试图用信息减熵的方式替代人的交际和智力,我认为是有硬伤的。
大家都知道,价格和价值最大的差别,在于价格是可以观察得到的,价值则无法观察。每发生一次交易时,就会出现一次价格,有着明确的数字:交易频繁的资产,例如股票,会出现相当多的价格;交易不频繁者,例如不动产、公司债,或者一级市场股权,价格更新缓慢,但也有一个确切数字,只是可能过时。
这世界上的东西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数字的价值,任何交易(无论是商品、服务或者金融资产)的产生都是因为买卖双方对于价值的认定不同,但价格相同。自己认为或通过交易对象反馈得到的价值,其实都是“价格”而已。
拿房地产来说,由于独特的消费者心理,世界各国(可能德国不算)的房产价格话语权都远远凌驾于价值,也就是说投资者(或者消费者)在购买或卖出房地产时,往往是根据市场的价格去做判断(跟隔壁老王比起来是买贵还买便宜),而不是根据房屋的价值(该房地产对应的未来预期现金流和该现金流的风险)。
当交易者主导了市场并且有效的市场分析也缺乏时,就容易出现价值和价格的长期背离。既然价值是不可观测的,也就是可以由主观(可能是理性也可能是不理性)改造,当不断发生交易而从而产生许多越来越背离最初估计价值的价格时,交易者更有可能回头调整自己对该资产价值的估计,从而自我说服价值的确不如先前估计的低或者高。
从这一角度而言,现在一级市场的后期估值和房地产市场很像:由市场交易者主导,价值分析退居其次。每一轮新的巨额融资,风险资本或者战略投资者观察着其他刚发生的巨额融资公司的估值,拿捏着自己手上这个案子的目标估值。同样跟房地产市场很像的是,只要市场上资金足够丰沛——房地产市场是由低息支撑的大量自住户和投资客,公司后期融资则是被迫进入私募轮追求能够符合客户预期回报的资产管理公司——交易就会继续发生,看似背离价值越来越远的价格也会持续更新。这样的交易甚至没有为成功判断价格和价值相对高低的那一方赚到现金,只能等到上市或者被收购时,才能一口气检验所有投资者的回报。
所以说,不管信息化提升项目获取和筛选的效率多少倍,都无法改变价格本身受到资本市场影响这一要素。所以在判断项目的成功率的因子中天然地和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发生关联,并不能和二级市场完全脱离关联。回过头来看二级市场的信息化,更快捷的交易、更透明的机制,除了对量化基金和高频交易提供了支持以外,并没有带来底层的变化。而量化、高频对于缓慢的一级市场都毫无意义。
最多可以说,导致信息化的技术进步和资本市场,影响力整个VC/PE行业的前移,PE挤进VC,后期挤进早期,早期做种子。然后也伴随着VC自立门户的门槛降低,因为无论是获取案源还是募资,现在都可以更便利地PR、曝光、交易等。
以前者为例,公司的传统成长模式会经历私人股权、公开上市然后再回到私人股权的周期,在这整个周期中各种资本提供者扮演不同角色,各自取得不同的预期回报。但有两个新的现象开始改变这种资本周期,一个来自于私募基金,效应已经酝酿超过十年,另一个来自于风险资本,是过去两年才有的新现象。这里面最大的推手是美联储的货币供应,长期低利加上金融危机后的量化宽松,让大量的资本流入各级金融市场中寻求回报。以各种股权市场来说,公开市场的日益透明让操盘者越来越难以赚到市场回报率以外的额外回报,私募市场相对信息不透明、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希望能赚到比市场回报率更高者的资金就大量涌入了私募股权基金中。
并且随着杠杆收购在全球的普及,公开市场中的操作越来越罕见,就算偶尔遇到有潜力的收购对象,往往会出现多家私募竞价,导致回报率降低。 因此过去十年的私募市场慢慢发展成以收购私人公司为主(占超过九成),反倒是收购上市公司成为罕见的案例,偶尔出现一个案子就会占据金融新闻头条几个月,例如著名私募基金Silver Laker在2013年收购戴尔电脑就是如此。
换言之,越来越多的公司由私募转手卖给另一个私募,也就是在私人机构中不断换手。这些公司如果在二十年前可能会选择上市,但因为今日的金融市场环境,变成选择维持由私募来维持运营。
过去一段时间里还可以看到另一现象:创业公司动辄上亿美金的融资,这也引发了泡沫的争论。但更应该注意的是:提供这些资金的是哪些玩家?如果我们单看美国,其实会发现许多提供这些巨额轮的都不是传统的风险资本玩家。例如Uber在2014年6月总额高达十二亿美元的D轮中,投资者包含了Fidelity和BlackRock这样的资产管理巨人;Airbnb在2015年6月那一轮募得的十五亿美元中,投资者虽然有像纪源资本、红衫资本和KPCB这样的传统风险资本,但引人注目的是富达国际、淡马锡和老虎国际这类非风险资本家的参与。
主要原因其实和前面提过的私募基金发生的现象类似:有太多资金在市场上追求额外回报,公开市场的透明化让资金只好往各种信息不对称的渠道流入,后期的一级股权投资就成了其中一环。以Fidelity、黑石和老虎这些资产管理公司来说,他们根据客户的短期和长期现金流需求以及财富增长预期,会设定一定的总体目标风险和回报率,然后据以配置资产。在长期低息的环境下,大部分的资产预期回报都是逐步走低的,客户对于现金流的需求却未必如此,例如大部分福利国家的退休基金都面临随着婴儿潮退休、现金流需求走高的困境。 换言之,尽管低利环境下大多数资产回报是下修,根据二三十年前定下的社会契约所必须给付的现金流却不减反增,这种不匹配的现象让资产管理公司不得不为客户配置更多资产到更高风险的类别去,这里面就包含了私募基金和风险资本。当扣除管理费和Carry后的净回报也无法满足资产配置的需求时,资产管理公司只好开始进行直接投资,在私募端和风险端各自和私募基金和风险资本基金的GP进行Co-investments。
尤其在风险资本这边,可以说是鸡生蛋、蛋生鸡:因为更多资金愿意提供创业公司后期成长的弹药,所以更能延后上市。 另外,不少创业公司选择出售给Google、Amazon或BAT这样的大公司,让IPO市场更加干涸。随着上市公司的数量减少,过去能够在IPO后的公开市场赚取波段回报的机会就变得更少,资金只好更往私募端跑,更加倾向直接注资后期创业公司,如此周而复始。
于是整体上可以看到,为公司成长期和衰退期提供资本的供应方进一步向中间挤压。传统意义属于公开市场的公司生命周期因此被压缩,导致原本配置到公开市场的资金被迫转移到私募市场,更进一步加速了这个前所未见的现象的发展。这个现象是暂时的还是不可逆的,目前还没有人敢下定论,就像所有高喊新创泡沫的人所说的一样。
而资本的丰盈也推进了风险投资机构数量的大大增加,这方面就不赘言了。不管是私募还是风投的前端挤压,真正给产业带来的变化是——更大更频繁的竞争,相应也就带来价格更快的浮动。能用信息化解决的问题都不是最难的问题,因为很容易普及,即便有一定技术含量或门槛,也可以通过资本来逾越。唯独竞争这件事对任何机构都是一碗水端平,对市场越敏感,对整个资本链条都有话语权或者控制力,策略调整越及时,另一方面对行业专注,不轻易错过机会,才能真正在未来的变革中走得更远。
这个问题真的很棒。作为一个VC从业者,我也曾简单的思考过这个问题。
首先回答你题目的问题,VC/Pe现在的确在经历互联网化,而且从合伙人到投资经理级别,都在力所能及的推动互联网化,包括本人就层拉了圈子里的几个朋友打算做个APP,来单纯的方便投资经理们沟通(后来不了了之,因为发现是一个伪需求)。
其次互联网化的表现在哪。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是项目源的获取。其二是大数据在投后管理方面的应用。
首先说项目源,传统的项目源大部分来自我的邮箱(渠道,FA等)和跑会。现在出现的一些APP比如私募圈等相对的很实用,上面展示了一些项目。但是还不够。我一直认为互联网人不能来做私募+互联网,一定是要一个私募出身的VP来做互联网+私募这件事才能让事情做得起来。
其次未来大数据在投后管理方面必定会有非常好的应用,特别是天星,九鼎这种大批量投项目的企业,通过大数据可以做到提前预警,规避很多风险,同时也可以节省人力成本(别小看人力成本,PE的主要成本就是人力成本),但是本人不是负责投后管理方面,具体更多的应用希望下面的朋友们补充。
我反对上面刘晗兄对募资的看法。我认为短期内(3-5)年,互联网平台不会对私募的募资起到任何负面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起到反面作用。
最后,回答下关于众筹的东西,很重要所以要强调三遍。私募+互联的未来是线上展示线下撮合。绝对不是股权众筹!绝对不是股权众筹!绝对不是股权众筹!股权众筹在中国发展不起来,就算发展起来了,短期内对投资人来说也是弊大于利,因为很多投资里的关键因素没法解决。
作为在vc fa 做过的人 有一些切身感受
互联网本质是新平台 革传统中介的命
天使轮 a轮资金需求量小 需要媒体曝光的项目将受到股权众筹平台的围捕
b轮c轮优秀项目的举动在业内将引人注目,融资也会水到渠成
不管如何fa的重要性要消失,你不顺应时代成为平台则将被平台所取代
唯有少数并购项目为了稳定等原因,fa尚有价值
目前看来趋势是唯有早期化
如果说互联网的特征是去中心化,那题干的说法我觉得是有这种苗头。就在最近几个星期,就有几件有趣的新玩法冒头,从项目的获取,到投资能力的使用,这个行业也有了“uber化”的一些尝试。这个市场旧有的主体,是一些类似“精英工坊”的机构,将来未必不会有更加社会化、更加大生产的组织方式占据一席之地。
问题是个好问题 但是能换两个例子不?股权众筹这种上不得台面的东西都出来了,更不用提著名的加盟制PE中科招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