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3 )

  1. pinkatropine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邀。

    看过考夫曼写的《索罗斯传》。

    书里有记述,他在伦敦经济学院毕业后也想进入金融圈,但是一个面试者告诉他,当时伦敦的金融圈就是一个俱乐部,奉行的是一种“聪明裙带主义”

    所谓的“聪明裙带主义”,仔细解释起来就是,每一位总经理都会有好几位侄子,外甥,最为聪明的那一个会成为下一个总经理。简而言之,你若没有认识的熟人是难以得到上升的机会。索罗斯不仅没有这样的关系,他自己还是一个遭受英国人排斥和冷淡对待的外籍犹太裔,不算是他们的同胞。

    经他表哥的安排,他去了一个匈牙利老乡做老板的公司任职,职位是储备人员,并不算是正式员工。刚开始他做账务员的工作,不过他十分丢三落四,做得并不好。后来他被调到套利交易部门打杂,技术上讲算是套利交易员,这正是他很感兴趣的职位。

    不过好景不长,有一天他因为在外地交易被耽误了飞机,晚回到公司。经营阶层(管理阶层?)对他不满意,直言对他说公司没有适合他的职位,意思就是他要一直坐冷板凳,除非他跳槽,暗示他离职。

    索罗斯有些难过,不过很快机会就出现了。

    他认识了一个叫梅尔的储备人员,梅尔的父亲在华尔街开经纪公司,正需要他这样的套利交易员。梅尔本来觉得从这个公司挖墙脚不合适,恰巧遇到索罗斯惨遭“被离职”。正可谓阴差阳错,顺水推舟。

    索罗斯后来回忆道,“因为误了一天没有上班,被刮了一顿,第二天就被送往了美国。”

    也就是说,索罗斯之所以离开伦敦,有当时伦敦金融圈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原因,也有其他的契机。

    对于一个在故里遭受苦难不得不离乡背井来异乡闯荡,对前景充满了期待的年起人而言,他迫切地需要一个机会来改变一切,然而伦敦没有提供给他这个机会。

    就背景来说,英国当时是一个很封闭的社会,人人都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对别人尤其是外来人非常冷漠而且排斥。各种虚伪的表现让索罗斯很不舒服,当然没有钱也是一个因素。

    战后的英国生活虽然艰辛,实际却比布达佩斯好得多。他原以为来英国会得到庇护和照顾,然而他却觉得比之前在匈牙利的日子还要难过。

    但即便他总抱怨在英国受到冷淡对待,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的这短暂的求知期,对帮助他塑造后半生的成就和期望的影响非常之大。

    所以在我来看,他对伦敦的感情也是十分之复杂。

    他来美国的初衷本是只想攒下五十万美元再回到英国,以一个独立学者的姿态研究哲学,因为成为一个哲学家是他不想也不愿摆脱的梦想。所以他去美国纯粹是因为那里提供的经济机会。

    (成为哲学家这个梦想和他在伦敦受到的教育以及人文影响有很大关系。伦敦当时聚集着二战后逃难而来的各方各国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滋生了一个很好的各种意识形态交流的土壤。)

    结果,事实证明,在美国的事业生涯却比他在伦敦要幸运得多,初期他负责梅尔经纪公司的石油股和黄金股的交易,恰逢苏伊士运河危机,在动乱中,石油股大热,这算是他事业里的第一次绩效上升的时机。

    等到石油股变得冷淡的时候,他又在梅尔的帮助下,开设出了一个新市场。将债券和认股权分开交易,为认股权凭证创造出了一个市场。

    这算是他在美国的事业发展的一个大的台阶。

    索罗斯在美国50年代取得的成功有很大部分跟美国当时经济高速发展有关,也就是说,他赶上了那个“黄金时代”。

    来看看50~60年代时期美国的经济背景:

    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而对比英国二战后的经济,1945-1979年的30多年是英国经济深受殖民帝国瓦解和“英国病”的长期困扰而发展十分迟缓的时期 ,是英国经济滑坡的时期。

    可以看出,索罗斯离开伦敦去美国发展确实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关于美国和英国金融方面的区别,这个问题太大了。。。得从两国金融史谈起了。。。

  2. 张杰
    理由
    举报 取消

    因为伦敦的公司不喜欢他,觉得他无药可救了。他朋友在美国可以提供一个套利交易员的职位给他,所有他为了钱就去了。美国新市场需要英国有经验的骚年来工作

  3. A Cybertron
    理由
    举报 取消

    索老一生的精神财富远没挖够,日后细细研究

    可比性较好的是德鲁克,也是经伦敦转到美国的

    很简单,1947年的英国经历了二战的毁灭,连物质生活都成问题,而美国起码可以吃饱饭。

    我在香港学业务的师傅,是在英格兰靠近威尔士的小地方长大的,后来到旧金山看我,兴奋得不得了,他告诉我SF在他们那代英国孩子心目里就是天堂,有吃不完的食物,有音乐,有自由,有异国情调;那时二战刚结束,英国还实行配给制,牛奶都凭票供应,要不是马歇尔计划,他们那代孩子营养都会成问题。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