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企业集团发展很快。多数形成一定优势,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力军”和“先锋队”的作用。但是,有些地方和部门,却用行政的手段,硬性成立“企业集团”,在集团内部没有真正建立起紧密的产权关系。这种办法不仅无益,反而有害。须知: 集团不是拉郎配, 企业相联皆有缘。 企业集团是法人联合体,由若干法人单位组成,实质上是一种经济管理组织,它本身并不具有法人资格。集团核心企业也即集团公司,与紧密层企业、半紧密层企业、松散层企业之间的联系,或者因技术互补而有技术联结纽带,或者因产品配套而有产品联结纽带,或者因供销关系而有经营联结纽带,或者因股本互融 […]
查看全文怎样做健康的企业安然度过危机
企业跟人一样,身体强壮的人不容易被流感传染,企业也是如此。强壮的企业不容易被危机打垮。 联想集团从一间小房子里开始创业,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发展成为有一定实力和一定影响的国际企业。我今天主要要讲的是如何打造一个健康强壮的企业。 一个企业怎样才算健康呢?首先要看他对自己这个行业了解的是不是深刻。 就拿个人电脑(PC)行业来说,在1994年的时候,它经历着重大的转折时刻。 在1990年以前,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PC产业,用高关税、用批文的方式,不允许外国的PC进口。保护的结果是国产电脑的质量一塌糊涂,而国外企业的电脑也进不来。1991、1992年,中国政府很明智地连续降低关税,同时取消了进口批文,于是外国企业像康柏、 […]
查看全文企业为什么必须持续培训
企业为什么必须持续培训 张旭婧:营销管理专家企业文化顾问 三、四年前,绝大多数中国经理认为培训和教育没有什么区别。表现在他们会请大学教授来“讲课”;会要求培训讲师“增加信息量”;一个培训安排越多人参加越合算;培训时间要长,练习时间要短,少做练习多讲课;最好每天晚上讲两个小时;讲义要厚,最好有书发,“要不然我付你那么多培训费干嘛?”;座位要规规矩矩摆成教室形状;有时在培训之前,领导还会训话:“大家要注意纪律,不要交头接耳,不要讲话。” 有不少公司花巨资兴建培训中心,教室的桌椅都是固定的,根本不能移动。还有一些公司在会议室里培训,中间赫然摆着 […]
查看全文人际关系的商业规则
商业规则是什么?从原理上来看,就是等价交换,你有我需,你来我往。既然是等价交换,就必然有一个平衡点,你供的,我求的,不吃亏也不占便宜。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是短期平衡,还是长期平衡?短期内,占便宜,长期内可能吃亏。长期又是多长? 曾一度受到很久以前的一件事情的困惑。我的一位朋友,人缘非常好,和他交往的人都非常敬仰他。做为穷学生,我们也常常收到他送的礼物。这使得其他人都感到非常不理解,按道理是我有潜在有求他的事情。在这个社会上,一般都是这样,官小给官大送东西,年轻的给年老的送东西,供应商给客户送东西,因为你有潜在的需求。也就是说,从长期的供求平衡来看,你需求人家的要多,他就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价格自然偏向他的一方。为了追求 […]
查看全文每位员工都是管理者
每位员工都是管理者 在丰田生产方式下,现场员工像科学家一样重复“假说——实验——验证”的循环,丰田公司也就成了“全员科学家集体”。其他公司之所以不能轻易追上丰田,也正是因为缺乏塑造一个庞大科学家集体的机制。 王育琨/文 一个企业的每个人都是管理者。看上去不可思议,但这在丰田公司却是一种现实。 通常,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被严格定义了的。管理者是工序流程的设计者和监督考核者,或者说,管理者有着思考的权力和追求最佳答案的权力,而被管理者则只是执行者,恪守工序和流程所要求的职责。 但丰田公司开创的丰田生产方式(TPS)颠覆了这一传统认识。TPS的逻辑有点凸凹,却也还说得过去:在现场非数字信息转换成数字信息的瞬间,现场的关联信息大 […]
查看全文“拉动” 模式在企业中的作用
“拉动”模式在企业中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企业可以以新的方式,通过互联网访问、组合和分发内容,大众传媒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例如,客户不再等待传媒公司“推出”内容,而是越来越多地按自己的意愿“拉出”内容。新的传媒分发企业正在打破传统渠道的货架空间限制,积极地扩大可获取内容的范围,并且向用户提供强劲的内容搜索工具。有些企业提供了访问各种类型媒体的单一接入点,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们类似传统的零售商。有些企业推出让用户在购买媒体之前先试用的新方式。另外,还有一些公司不提供任何中央枢纽,而是帮助内容所有者相互之间直接交流。就像一个地方性的跳蚤市场。对等网络使参与者可以下载 […]
查看全文企业经营环境:变好还是变坏
入冬以来经常出现的雾霾天气让绝大部分北京人感到郁闷和纠结。在持续不散的大雾天气中,人们早就不再担心能见度,而是担心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在PM2.5动辄超出正常值几十倍的情况下,一种莫名的恐慌开始在人群中悄悄地滋生:我们的空气怎么了?难道7年之后真的会有大规模的癌症爆发吗? 灰色的A面 当我们将视角从令人沮丧的雾霾天气转向2011年的企业经营环境的时候,你会发现一种非常类似的恐慌情绪在慢慢扩散和蔓延。为了控制国内不断上涨的通货膨胀趋势,政府在宏观调控上采取适度从紧的政策;信贷紧缩条件下,不少企业资金链紧张,不少制造业企业开始裁员、关闭甚至老板干脆跑路;欧美市场经济危机日益加深,曾经是中国经济增长三架马车的出口面临前 […]
查看全文团队人数多少时效率最高?
在体育界,各个运动队上场的队员数量都很明确:一支篮球队需要5个人,棒球队要9个人,足球队是11个人。但是在工作场所,随着团队合作在不断扩大且复杂化的组织中日益普遍,要确定每支团队的最佳人数则是无章可循。 根据近期《财富》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如何建立一支卓越的团队》所言,4.6人才能实现最高的团队效率吗?每个团队若是有5至6人,又会如何?这是沃顿商学院每年为其144个独立的学习团队选择的MBA学生人数。大型团队是不是往往因为具有“社会惰性”且缺乏协作而土崩瓦解?又或者是否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神奇的数量,也就是承认团队的最佳人数是由任务和每个队员扮演的角色来决定? 沃顿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珍妮佛·S&mi […]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