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是需要培养创新理念,还是培育创新环境?

理由
举报 取消

就政府最近提出的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这个命题,提出了是在创新方法和理念上的培养,还是注重创新创业环境上的培育?请各位大神赐教指点一下,小弟在此感激不尽。

2017年11月6日 10 条回复 1343 次浏览

发起人:Ankie 初入职场

回复 ( 10 )

  1. 杨庆海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邀。

    我只是希望,创业,还是不要让对社会基本一无所知的大学生来趟浑水了。

    他们没有经济能力,却被一腔热血所劫持,太多的人拿着所谓的股份分红来让他们白做事。

    而不懂创业的人,又和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与其教育如何创业,培养创业思想,不如让那些创业中的人能够一帆风顺,退一步说,助他们一臂之力,孵化器等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才是解燃眉之急,祝他们成功吧。

    利益相关,大学生创业者。

  2. 江南愤青
    理由
    举报 取消

    来谈点我自己对创业的想法,毕竟我先前也创业过几次,而且现在自己做投资,还是有点自己的理解。我觉得,创业作为一种特质,并不是人人都有的。

    随着李总理的“互联网+”概念以及“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口号的提出,现在全国开始陷入全民创业的格局之中。有很多人抨击,怕最后陷入一地鸡毛的格局。其实这个是有先例的,运动式文化,总是陷入会陷入各种不太好的境地,我也抨击过不少,不过,跟以前总是跟政府唱反调不一样,我这次很难得地认同这个“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口号。

    当然这可能跟我自己多次连续创业有关。这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折腾,有成功,有失败,最大的感受就是,人活一辈子,总得多折腾点事儿,哪怕最后一事无成,也不负这个青春年少,逆风飞扬的时光。其实吧,任何事情看到最后,都是会死的。所以,死前回望这一生,如果不给自己留点啥回忆,总感觉可惜了点。

    而创业事实上,是能最大程度地展现与众不同人生的一个点。

    我自己这几年也做投资,投资过很多很多人,也有很多失败,很多成功的,但是他们大部分都会跟我说一句话,创业一年学到的东西,比以前几十年学到的东西都要多,从这个角度讲,创业也是逼迫自己成长最好的方式吧,一个创业成功的人,其实回到最后,我们都会发现这样的人其实情商都挺高的。因为创业路上吃过很多苦,也肯定吃过很多亏,才能情商变的很高,而跟情商高的人在一起,你会很快乐。

    一、没有安全边际的创业,风险很高

    许多人都觉得全民创业会让很多人都去创业,然后会有两个担心:

    第一个是没人踏实做事情;

    第二个是创业失败后会让很多人陷入贫困危机。

    其实关于第二个,我也见过不少。我个人其实并不是很鼓励所谓的没有底线创业,没有安全边际的创业风险是很高的,而且往往会做得不好。大部分负债创业的人,结果都不好。

    千万别太去相信所谓的背水一战,破釜沉舟这种老套故事,其实任何东西能够拿来被举例,本身就是说明这样的案例是个例,为什么我们说要向雷锋同志学习,那恰恰说明雷锋太少了,几乎是个案,个案是不能被推导的。

    你看到的成功背后,恰恰反映绝大部分是死了的结果。更多的创业成功其实是安全边际很高的创业。安全边际很低,会迫使创业者为了当前活下来,不得不去做一些违背自己初衷的事情。而且因为没有后手,使得他创业缩手缩脚,在很多重大选择上,不得不做最保守的战略,往往会放弃很多重要的战略决策。

    从这个角度讲,我还是很相信雷军说的一句话,创业还是要烧不完的钱,钱多可以让你任性的试错,钱少,你就只能步步走对。马云其实讲过一个事情,他说他当年忽悠别人跟着他干,很多都是降低了一半的工资,所以说是破釜沉舟创业更容易成功。其实,我倒是接触过其中一些很不错的人,我感觉实情并非如此。

    其实这里面要分成两拨人。

    一拨是内心足够强大,且能力很强的人。

    对于他们来说,选出降低工资来阿里创业是典型的非常划算的事情,如果成功,他们会很好,如果不成功,其实也就无非浪费大半年的时间而已。其中一个人还跟我说,最多一年时间呗,成就成了,不成了,当是度假休学一年,大不了再找工作去,找一份还不错的工作,还是很容易的。

    这也就使得他们其实安全边际极高,所以,拿一年的时间和金钱的损失去搏一个相对具备未来空间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划算的事情,根本也谈不上所谓的破釜沉舟,他们的创业成本其实不高的。

    我见过很多创业者,都是这种情况,他们放弃所谓优越的工作去创业,压根谈不上是破釜沉舟,本身底子都很优秀。他们去创业也并非是纯粹是为了钱,而是感觉不去做点事情,有点对不起这辈子。马云自己也是如此,天生就是爱折腾的人,你们会觉得马云如果创业失败会日子过得很不好?怎么可能!人家英语口才如此了得,又是商务部的背景出生,创业失败了,也一样可以过很好的生活。安全边际足够高呢。

    还有一拨人是什么呢?这拨会去创业的人其实是屌丝,一无所有的屌丝,他们的安全边际也足够高,因为没有成本。

    创业明显比不创业要好的群体,他们也是创业的主力军,从这个社会的构成上来看,大抵创业者都是这两类构成的,而且是相互交叉的。从革命群体都可以看出,农民活不下去了,于是就揭竿而起了,反正已经没有退路了,反倒是能奋起一搏完成逆袭,这个世界绝大部分成功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这句话其实也没有错。

    前几天,我师兄跟我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其实是很对的。他说,世界上的成功99%是因为欲望,1%是因为理想。我感觉屌丝创业是因为欲望居多,没有钱想有钱,高富帅创业很多都是因为理想。至少内心强大的人,更因为是理想,当然回到最后,我还是感觉1%的理想主义者带着99%的屌丝的组合还是比较好,聪明的人忽悠不聪明但有欲望的人跟着往前走的组织特别容易成功。

    回到现在这个年代,我感觉更是不需要负债创业了,这个年代如果你要创业,都无法获得别人的风险资本的支持,要么就是你人品真不太好,没人愿意支持你,要么就是项目真是太垃圾,这个钱远远大于人的年代。稍微靠谱点的项目都是会有人支持的,你拿不到资金,只能说明前面两个问题。

    这里到是可以着重强调下,幸存者定律。我感觉我们国人的思维逻辑,都被我们小时候的议论文给害了,形成了极为煞笔的推导逻辑。

    二次世界大战时,美英联军对德国展开了战略大轰炸。由于德国防空力量强大,美英空军损失惨重,国防部找来飞机专家,要求研究战斗机受损情况,对飞机进行改进。专家们检查了执行任务归来的飞机,发现所有飞机的机腹都伤痕累累,于是专家们建议,机腹非常容易受到防空炮火攻击,应该加强机腹的防护。最后国防部的改进要求却是,改进和加强对机翼的防护。因为国防部的一个统计学家发现,能够幸运返航的飞机,机翼都完好无损,这说明,被击中机翼的飞机都坠落了,而仅仅被击中机腹的飞机都返航了,应该加强防护的是机翼,而不是机腹。

    统计学里将这类因结果导致错误认知的情况,称为“幸存者偏差”。

    这种偏差其实无处不见,很多专家都跟我说,这几年他的预测都准了之类的话。我说都扯淡呢,那是因为你把不准的都给主动屏蔽了,只留好的。电视上说,一个老人保持健康的原因是因为每天早起,早睡,锻炼身体,等等,那是因为他们主动把那些一样早起早睡,锻炼身体却很早死了的老人给主动屏蔽了,我们说一个人成功是因为勤奋、努力,那是因为他们把很多努力勤奋的失败者给忽略了,这种偏差必须被清醒的认识到,否则很容易被陷入自我催眠的行为之中。你觉得你不成功,那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还不够勤奋,你炒股赚钱不多,那是因为你还不够专业,不够努力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

    二、三十五岁以上不创业

    关于全民创业的事情,其实是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去创业。我曾经说过,三十五岁以上就不太适合创业了。很多人反驳我说,你看人家马云都37岁创业,为什么我们不能呢?我觉得这个事情,需要回到年代特征来看。

    我们社会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前喻社会阶段。

    这个阶段一般在农业时代,在这个时代你会发现,经验很有用,老人是宝贵的社会财富,拥有更多的经验就可以让村子活得更好;如果没有经验的话,就会全村子饿死,所以传承很重要,代代相传的,都是老一辈给后一辈的。

    第二阶段是工业时代。

    这个时代叫中喻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老人的作用降低,因为时代发展较快,许多经验跨过一二十年后就变得没有用。所以这个时代往往是同辈之间学习,大家一起进入工厂,同辈之间优劣区分出来以后,进而向先进学习。

    第三阶段是后喻时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整个社会进入了指数化前进的年代。此前十年八年来看,不太会变得稳定,于是社会开始逐步坍塌,规则开始很快发生很大的变化。你在一个行业还没有熬成专家,结果发现,这个行业就没有了。

    在这种年代里,同辈之间发现无法相互学习了,于是就要向需求的发起端学习,社会变成了后喻社会。

    前辈向后辈学习,成为了很明显的一个趋势。在这个趋势里,我们会发现行业经验积累和年纪所带来的优势逐步坍塌了。在一个人三十五岁以上的时候,其实他跟二十多岁的孩子面临的竞争,在资金、经验上已经是同等,并没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这个时候的创业,更多成为了比拼体力和试错成本的过程,谁更努力,谁的成本更低,谁就更容易成功。更何况从年纪来看,年轻人,有十次二十次的机会,但是年纪大的人只有一次试错的机会了。

    总的来说,大龄创业者,对社会的敏感和固有的认知都很难改变,而且精力也很难跟年轻人对抗,甚至创业金钱成本也更高。

    同样的事情,年轻人一天可以做二十四小时,还能扛三四天,而中年人,稍微熬夜就吃不消。同样有两千块钱,屌丝能干一个月,中年人可能只能做个十天,那么竞争力就很难相当。所以年纪较大的人不适合创业了。他们有眼光、有阅历,更适合去做一些辅助创业者创业的事情,而不是自己亲自上阵。

    所以这个年代,其实是屌丝比较适合创业的年代。跟过去的基础逻辑不一样,已经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创业人群加入以后,市场进入混战年代,一般人群参与越多,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能力会被弱化,被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情搞死。

    我们投资过一个小伙子,都被认为特别能干,结果给了他的钱之后,出了个车祸,彻底半年不能动,能干有什么用呢?世界上,竞争者多了以后,决定胜负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纬度的。

    三、创业是一种特质,一种内心不安分的折腾基因,不是人人都有

    很多人说李总理的全民创业,最终会一地鸡毛,我不这么认为。

    总的来说,我自己感觉,创业是一种特质,不是人人都会有的。有很多人即使你逼着去,求着去,他们也不会去的,那是一种扎根在内心深处的不安分的心。

    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有,我们在创业的人身上都看到这种爱折腾的基因,所以,我也不觉得,李总理说的这句话真会让大部分人都去创业了,他只是让很多内心本来就不安分,然后被社会规则逼着很安分的人被蹦了出来。

    我们过去的社会,确切地说是个被规则束缚住的社会。任何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被教育着按照惯例去做事情,一旦你出格了,就会被冠上不务正业的说法。我当年从银行辞职,放弃很高的职位和薪水,跟我父母说,我要创业去了,我母亲哭了好几天,哪怕到现在,她想到这个还是会哭,总感觉我现在过得很不好。她宁愿我在银行里拿着稳定的薪水,也不想这样折腾,这种代沟和压力的现实存在,使得绝大部分被拍死在起步阶段。但是内心的不安分,又每天都敲打着你的心,想着世界那么大,总得去看看。一部分人去了,一部分人停留了,于是人生轨迹也就不同了。

    我很喜欢的李白(张秉新),每天天马行空地想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不断地尝试各种好玩的事情。我看过他很多很多的公司整改举措,有些担忧,有些赞同,然后会给他提些意见。到最后,他反驳不了我的时候,总会说一句,江南,人生不就是一场游戏么,让我玩玩吧,错了就错了吧。

    每次到这个时候,我就是觉得,是啊,人生是什么呢,不就是一场让自己开心的游戏么,玩玩吧,所以也就支持他很多在我看来其实可以更保守点的决策。

    互联网出现之后,创业成本大幅度的降低了,很多人因为没有钱,本来一辈子也无法创业的,现在都可以了。以前创业要借钱,万一不成功,这辈子就完蛋了,负债累累,现在只要有个好想法,一堆人给你钱。我这几年投资了好几个众筹网,至少帮助了上千个人都能去试试自己的创业了,使得创业再也不会是那么高门槛的事情了。

    所以,即使李总理不喊万众创业,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创业本身也是一个趋势了。这个在中国是好事情。在美国,白手起家一直是”美国梦“的主旋律,美国人看到了很多一文不名的小伙伴,一个个成为富可敌国的企业家。所以,在美国相信技术的力量,相信个体的成功,社会积极努力向上。因为有榜样。在中国,这种情况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也出现了。

    以前的富豪,很难是个体屌丝逆袭的出身,而且更多还是带有很大得不可言明的逻辑关系在里面。但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白手起家的创业富豪,改变了这个情况。我这三年至少看到了不下五十家在三年前还一文不名的公司或者个人,借助互联网屌丝逆袭,超越了过去很多的所谓土豪。这个不断革新的年代,这种人的出现给了很多年轻人梦想和希望,中国梦也开始出现,至少为社会树立了更多的进取的可行性,我不知道别人是否赞同这个社会,是有史以来社会给屌丝最大可能性的社会。

    黄晓捷师兄说,这个社会是几千年来最值得干点大事的年代,不去做点事情可惜了。我是深以为然,互联网让高富帅和屌丝拉到了同一个层面,甚至反过来,屌丝在现在的社会比高富帅还有更有优势。

    大变革的年代,后发者比先发者更有机会,因为他们没有负担,创业的各项成本更低。现在的社会把创业拉到一个层面上来,经验无用,金钱无用,一定程度上拉到比拼勤奋和努力以及机遇运气等一系列的能力之上。

    我在台湾、香港做演讲的时候,我说,现在其实台湾年轻人没有太大的逆袭希望。香港也一样,有希望的社会,不用担心出问题。在一个稳固统治的层级制社会里,年轻人的希望是很渺茫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往上爬获得机会,而且出人头地的人凤毛麟角。

    但是,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发现其实中国层级制不断地被打掉,现在的年轻人,只要够努力、肯勤奋、爱折腾,一般都会有很大的机会去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方面来自整个社会给了更多年轻人相对自由的空间,而且大发展和变革的时代里,年轻人也有了更多的机会乘势而起。所以,我觉得这个年代去创业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3. 尚哪儿去
    理由
    举报 取消

    需要培养能认清自己能力而不是盲目跟风的人才。

    之前看过太多仅凭借一腔热血鸡血上头的所谓创客在项目嗝屁之后义愤填膺的说自己只是没有遇到他的孙正义。

  4. 李可-集慧智佳
    理由
    举报 取消

    泻药。修好自己的内功。

  5. 周洒洒水
    理由
    举报 取消

    啥都不懂的大学生去创业,就是送死

  6. 徐文瑞
    理由
    举报 取消

    既需要培养创新理念,也需要培育创新环境。现在这两点都不够好,尽管我们有那么多的孵化器,也有那么多的创业者,但是并没有什么用。另外,对政策的理解不要局限于字面,你若站在国家层面来看这八个字就不止是八个字了。

  7. wuweilxl
    理由
    举报 取消

    还是洗洗睡吧。

    个人、企业、国家都要信奉现金流为王,没有流动资金,再牛的人都要死翘翘。大规模基建(超级金字塔)会透支光中国的流动性资本。央府有著名的货币水池理论,大意就是:把四万亿的资本引导进入房地产,从而使其他物价市场保持稳定,比如说食品。

    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水池理论是正确的。但物价和房地产一个综合作用的关系,房地产首先就会拉升房屋、铺面租赁价格,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伴随着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和社会福利的提升,一部分人直接把企业关门,吃社会福利去了。房价抬升了十倍,甚至更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行政管理成本!

    而房价最后还是要通过拉抬房屋租赁价格、铺面租赁价格、劳动力价格、食品价格,然后重新回到平衡状态,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制造成本要提升十倍,而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外贸企业的利润率只有5%不到,面对生产成本的增加,广东有超过70%的企业关门,浙江有超过50%的企业关门。

    由于中国各级政府托市,导致房地产继续向制造业成本传到压力,制造业继续关门,而国家为了所谓的金融稳定,希望长时间的保持这样一种状态。

    而靠岸的美国能源价格只有中国能源价格的一半,你的房地产只能影响你的能源价格,影响不了国际市场的能源价格!影响不了美国的能源价格!所以我说人民币势必贬值,而且至少要贬值50%,才能恢复生产袜子的竞争力。

    为什么人民币这几天一直下跌?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有人感性的说中国人民币不会暴跌,我却要说:人民币跌多少,跌到什么份上完全要市场说了算,完全要国际能源价格说了算,完全要美国能源价格说了算,完全要页岩气革命说了算。现在是救命的时候,一针救不活,后果大家都清楚。你等人死了,再想输肾上腺素,那个时候就是胡扯了。

    你贬值30%,你的能源价格还是比国际能源价格高,中国的制造业还是继续向美国转移,有什么意义?就好比练葵花宝典,你要么就全割,要么就不割,你说你割一半,不是徒增笑耳。

    中国有扭曲的价格管制手段,叫货币水池理论。美国有页岩气革命,能源价格暴跌,一涨一跌之间国家竞争力立见分明。

    想发展还是从放开能源市场准入开始吧,再或者从人民币贬值开始,我就是创业成功,在这场战争中充其量也就是炮灰,风一吹就没有了。尘归尘,土归土。

  8. 朱捷
    理由
    举报 取消

    创造力不是靠培养,而是靠呵护

    创造力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他随着人的年龄不断增大而逐渐衰退消失。

    创造力需要从小精心呵护,而不是用死板的教育环境把人的创造力都扼杀光了,然后长大了再来谈“ 培养”

  9. 打杂大人
    理由
    举报 取消

    有了失业才鼓励创业,山寨不下去才希望创新。

  10.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一直很反感所谓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这个东西是人天生的,有创新空间自然会创新。中国人创新一点不差。中国最差的是基础的东西,比如基础材料,零件,焊接,等等。只要有辣椒,有香油,有孜然,各种东西,中国的才智会创造出无数的美食,而你辣椒都做不好,你怎么创新?

    金字塔基座没有打好,就去做金字塔尖的东西,傻子都知道搞不好。基本的材料机床,紧固件没有搞好,你能把汽车做好?

    我很怀疑中央被马X忽悠了。

    互联网啊,APP啊,软件啊,有什么稀奇的,印度可以搞,菲律宾也可以搞。印度的软件外包,调调BUG,接接电话,甚至远程帮人看门都有,能干个什么劲?人家西方发展互联网那是因为人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汽车,飞机工业都已经有很高的水平,互联网正好作为一个伟大的工具促进发展,中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都没有完成,你跟着跑什么劲?

    做工程师赚的钱,只有房产升值的零头,比炒股赚的辛苦,我现在已经开始逐步放弃研发方面的工作转而进行收入更高更好玩的商务领域了。虽然很可惜我那10年的技术经验,但是中国其实并不需要什么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中国只是工厂,只需要工人。10年前,我刚毕业,中国就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甚至还倒退了(某国有芯片大厂最近宣布停止研发芯片,专注于代工业务);10年后。。。

    说实话,改革之前,工人队伍,制造业队伍还有传承,虽然技术低级,但是总的来说队伍没有散,改革之后基本全部都散架了。都去做快钱了。

    芯片代理的利润远远超过了技术开发,而且还经常囤积芯片,很多高技术芯片都是囤积居奇,甚至一些行业外的热钱也进来炒货,我非常奇怪这种坑害行业的行为就没有人来管管吗?如果真正做实事的企业发现踏踏实实搞企业还不如炒芯片赚的多,那这个行业连低端都作不了。现在10个中国人,9个想着投资投机致富,想着分蛋糕,就是没有人想踏踏实实工作,因为你踏踏实实创造的财富,法律和制度不能保障财富不被投资投机者洗劫一空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