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外来及本土)在香港、大陆、新加坡及亚洲其他地区的现状及发展如何?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尤其想了解非量化投资为主的对冲基金现状及发展,如果作为Bulge Bracket香港办公室IBD的exit,是否可行?先谢过。 2017年9月4日 2 条回复 803 次浏览 对冲基金,投资
回复 ( 2 )
谢邀,题目太大了,也不了解亚洲的对冲基金,答不上来,不好意思。后面一个问题 “如果作为Bulge Bracket香港办公室IBD的exit,是否可行?”,当然可行,应该算常见的路径,但是挺难的,有两个原因:1)本身招的人相比于香港办公室IBD的分析员和纽约伦敦办公室IBD想回亚洲的分析员的数量就少;2)面试的时候几乎必定要pitch ideas,IBD junior们的工作貌似不是这个导向的,也不大有业余时间做研究和准备。我们这边常见的路径是2y IBD>>2y mega PE>>HF
对香港、大陆非量化对冲基金的行业略有了解。
基本上,香港和大陆的非量化对冲基金分为两类,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前者主要投资在海外的上市公司,而对A股投资相对较少;后者则主要投A股,对海外市场投资相对较少。这部分是因为海外股票市场和A股市场在参与人结构、定价权、定价逻辑、涨跌驱动因素等众多方面都完全不同,基本算是两个理念不同的市场。
美元非量化对冲基金方面,又基本分两类:
一类像Point72、Och Ziff之类的国际基金中国地区团队。大多会覆盖中日韩东南亚的可投公司,团队管理规模可能一般几十亿美金的量级,人员也比较国际化一些,个人感觉外籍华人挺多,管理运作也规范一些。
另一类则是众多的本地美元对冲基金,大多主要投中国相关的公司,团队规模从2-3个人到十几个人,管理资金量级大多从几千万到几亿美金以上不等,超过10亿的应该不超过10家,人员大多以有些国际经验的中国背景员工为主,管理运作水平相对参差不齐。
其实还有一类,姑且称之为本地的国际基金吧,即像Hillhouse这种,虽然人员以中国背景为主,实际做了很多国际化投资。
人民币非量化对冲基金方面,其实也就是国内常说的私募,就更加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由于A股市场流动性太好,人民币基金规模往往比上面提到的本土美元基金更大。比较大的如景林、重阳、淡水泉之类,能做到数百亿人民币的管理规模。人员方面,更本土化一些。
对于题主的情况,确实如楼上的答案所言,BB IBD出来,进Top PE,然后再循机进HF的路线更为可行。这样会更加具有完整的DD、投资分析框架。这样进一些注重至下而上深挖基本面的国际/本土美元基金,应该会有较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