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邮箱*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混迹于创投圈的女王大人,问我问题请用值…
(客官,今天跟你说说如何“混圈子”)
前两天有个VC投资人问我:“你是如何把这么多互联网金融行业人士聚集起来的?” 她这样问的原因,是因为我一个人组建并运营了一个将近500人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交流群,这个群里大都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业者、投资人和媒体人。我对于这个群的管理极其严格(发广告、闲聊的都一概踢掉,绝不留情),所以群里的交流内容基本都是和行业相关的干货讨论和资源对接,并且已经有好几个投资人和创业者向我表示这个群是他们加过质量最高的群。
说实在的,我从来没有专门去研究过如何营造一个高质量社群,所以这个群的质量之高其实是我意料之外的。而这个群高质量的原因,大概是由于我之前曾经被加进很多充满广告与灌水的群,所以我一直努力让自己的群不要沦为那样的垃圾场。另一方面,做媒体的天然属性让我认识了很多互联网金融创投圈的人,于是我希望通过社群的形式将这些人脉资源沉淀并运营起来,创造更大的价值。
(拉皮条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众人尊敬的“妈妈桑”)
对于我自己而言,运营人脉圈就是为了实现一个特别简单粗暴的目的:成为创投圈专业(甚至顶级)皮条客。之所以有这样的目的,是因为我认为对于媒体人来说,成为一个圈子的信息中枢(俗称“皮条客”)是媒体人所能实现的最大价值之一,所以当我给圈里人对接资源时经常戏谑地说自己“专业拉皮条20年”。
根据我的经验,在创投圈拉皮条最讲究的就是3个字:“混圈子”。不过混圈子可没有看上去那么容易,这里面的水深绝对是外行人难以想象的。我因为在国内外学习和工作的原因混过不少圈子:从美国大学的社团圈、校友圈,到硅谷的程序员圈和斯坦福-伯克利的学生圈,再到国内的创投圈、媒体圈。这么多圈子混下来我自认还是摸出了一些混圈子和经营人脉的门道的,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仔细看好了,干货在下面!)
1. 人品!人品!人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人品不好你还是别在创投圈混了。俗话说得好,“不是不报,时机未到”。创投圈这个圈子本身就小,如果你人品不好大家很快就知道了,而创投圈的口碑效应是很明显的,你的口碑差了以后在这个圈子做事只会越来越难。人品好的典范大家可以看看LinkedIn的创始人Reid Hoffman,Hoffman是当年“PayPal黑帮”的成员,著有《至关重要的关系》和《联盟》等书,被称为“硅谷人脉之王”,可谓硅谷最会混圈子的人之一。我之前因为工作的关系曾经面对面采访过Hoffman,他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Hoffman是一个极其平易近人甚至有些腼腆的人,完全没有世界著名互联网公司总裁的架子,在我这个90后小记者面前也没有露出一丝一毫的盛气凌人,一直非常耐心且认真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和国内某些架子大得不得了的CEO形成鲜明对比。采访完Hoffman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他能成为“硅谷人脉之王”:这个胖胖的大叔人品实在是太好了!没有人会拒绝和人品好的人成为朋友,这就是Reid Hoffman的成功秘诀。
(Reid Hoffman,这位笑容可掬的胖蜀黍被称为“硅谷人脉之王”)
2. 乐于助人永远是好的,帮助别人会给你带来意外惊喜:经过观察我发现,在创投圈受人尊敬的成功人士一般都非常乐于助人。这可能和很多人的逻辑相悖:成功人士一般都非常忙,怎么会有时间去帮助别人呢?如果这样想你就大错特错了。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往往是因为他们非常善于帮助别人,这种帮助可以小到帮别人买一杯咖啡,也可以大到帮一家巨头公司扭亏为盈。作为一个媒体人,我能为圈里人提供的最简单直接的帮助就是把一个我认识的人介绍给另一个我认识的人。这对我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他们来说却可能意味着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合作伙伴。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惊喜,比如创业者感谢我对接了投资人、投资人感谢我对接了好项目等等。总之,帮助别人不仅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而且还能帮你在圈子里积累良好的口碑,何乐而不为呢?
(哪怕只是点滴的恩情,也会让人铭记在心)
3. 和你的“顶层人脉”保持联系,经常交流:Peter Thiel在《从0到1》里曾多次提到幂次定律:一小部分公司最终会完胜绝大部分公司。人脉资源(尤其是创投圈的人脉资源)也是如此:一小撮人对你的重要性将远大于剩下的其他所有人。反观自己的人生你会发现,对你的生活真正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人也许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可悲的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我一直都对我通讯录里的人进行分类,另外我会特意标注出一些我觉得长期以来都很关心支持我并给过我帮助的人,这些人对我来说是处在我人脉金字塔尖的“顶层人脉”。在明确了你的顶层人脉是哪些人后,更重要的一步是经常和你的顶层人脉保持联系,而这种联系应该是有机且高质量的。千万不要发节日祝福这种完全没有养分的信息(除非你会针对你和每个人的不同交情编写定制化的节日祝福)。我觉得和创投圈内顶级人脉较好的联系方式是定期和他们讨论一些你们都感兴趣的圈内新鲜事,或者只是询问一下他们的近况也是非常好的保持联系方式。你应该用能体现你的性格特征和职业专长的内容来和他们保持联系,千万不要刻意而为。另外,请一定记住一点:绝对不要根据一个人的地位高低来决定Ta是否应该是你的顶级人脉,一定要根据Ta和你的关系好坏和Ta对你的帮助多少来决定。如果一个创投圈新人对你的关心和帮助远远大于一个你认识的创投圈大佬,那么这个新人就是你的顶级人脉,那个大佬反而不是。
(很多时候,一句“Hello,最近咋样?”已经足矣用来保持联系)
4. 别和傻X浪费时间:我自己创业以来最大的体会就是千万别和傻X浪费时间,用斯文一些的语言说,就是千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人身上。我认为在创投圈有这么几类无关紧要且可以忽略的人:1. 完全不认识你却总喜欢骂你的人(江湖人称“黑子”和“喷子”);2. 以为自己和你很熟经常喜欢“指导”你做这做那的人(传说中的“直男癌”);3. 完全不懂你在做的领域却喜欢瞎提意见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4. 总是拍你马屁却不给你中肯意见甚至在背后黑你的人(所谓的“马屁精”与“腹黑婊”)。总之,一切给你传播负能量、让你不爽或者影响你工作效率的人都应该离他们越远越好。
(想浪费我时间的傻X们,通通给我滚粗!!!)
5. 用O2O的思维经营自己的人脉圈,并且时刻牢记线下见面的重要性: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极其发达、各种社交软件层出不穷的时代,很多人已经忘记了线下交流的重要性。对于这些人,好消息是创投圈的人几乎没有不用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的;坏消息是,创投圈仍然是一个需要面对面社交才能真正建立高质量人脉的地方。基于创投圈的这两个特性,对人脉的O2O运营显得异常重要。在线上你可以通过群聊和私聊交流,但想要真正让别人对你产生深刻的印象,线下才能展现出的内涵和魅力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信息技术这么发达的现在,创投圈大多数重要的社交和商务活动仍然都是在线下举行的原因。
(线下活动是混圈子至关重要的场景)
6. 多参加“小而精”的私密聚会,避开“大而杂”的公开活动:刚开始做媒体时我曾经疯狂地参加各种发布会、高峰论坛、千人大会等等大型活动,然而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大型活动看似可以让你学到很多干货、认识很多人,但实际上的结果却是截然相反的:因为缺乏互动,你最关心的问题其实并不能得到解答,而因为活动人数非常多,所以你和大部分人的交流只能停留在交换名片和闲聊几句这么简单。于是,我开始慢慢远离大型活动,转而参与更加私密的小型社交聚会。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小型聚会虽然人数少了很多,但大家的互动变得活跃了不少,而且可以认识一些真正志同道合并且之后会长期联系的人。因此,我推荐大家多参加“小而精”的私密聚会,不要去参加那些声势浩大的大型活动,而我自己在组织线下活动时也时刻铭记这条经验。
(小型聚会往往是最高质量的线下社交场景)
7. 人脉的质量永远比数量重要:我发现创投圈一些人特别喜欢炫耀自己微信通讯录里好友的数量,并以加满5000人为荣。我觉得微信好友再多,真正对你重要的也就那么几个,所以一味追求数量而不追求质量对你来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我认为,拓展人脉圈其实只需要遵循一条最简单的法则:把二级人脉发展成一级人脉。别去想什么三四级人脉,这些人都没什么用,二级人脉才是你最需要关注的,而将二级人脉发展为一级人脉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一级人脉介绍(具体可以参考LinkedIn的人脉分级模式)。我看到很多人误把认识人的数量当做成功的标尺,于是花费大量时间用来拓展三四级人脉,结果三四级人脉没有大幅度扩张,一二级人脉也没有维护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实在得不偿失。
(认识的人多不一定是好事)
结语:想混好圈子,不仅要做一个好人,也要做一个有专长、有个性的人。我对好人的定义是人品好、有道德底线的,而不是指那些努力对所有人都好结果自己活得特别累的老好人。当然,在创投圈混仅仅靠人品好是玩不转的,你还需要有对某一个行业的专业理解和让你区别于别人的独特个性。所以想混好创投圈,总结下来就是3点:人品、专业和个性。
(秘籍都传授了,快来和我交流吧!)
“金融女王”希望成为服务互联网金融创投圈的垂直自媒体,现接受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的采访邀请和干货投稿,我们承诺采访、写稿和发稿都不收取车马费,但文章发出之后我们接受打赏。如果项目非常好我们会免费对接投资机构(很多被采访公司已经体验过这项服务了)。除了内容发布,我们还提供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公司内部培训和市场营销战略咨询等增值服务。
如果对以上的服务感兴趣,或者想和我们交流互联网金融创投圈内的事,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到我们:
在”金融女王”订阅号(搜索ID:FintechQueen)里给我留言; 发邮件到fintechqueen@163.com; 关注订阅号后可加金融女王个人微信号(加微信请一定注明”姓名-公司名-职位”,否则不予通过),加好友后可申请进入金融女王读者微信群。
在”金融女王”订阅号(搜索ID:FintechQueen)里给我留言;
发邮件到fintechqueen@163.com;
关注订阅号后可加金融女王个人微信号(加微信请一定注明”姓名-公司名-职位”,否则不予通过),加好友后可申请进入金融女王读者微信群。
扫描以上二维码可进入”金融女王”订阅号关注页面。
人脉也有三度圈层
昵称*
E-Mail*
回复内容*
回复 ( 2 )
(客官,今天跟你说说如何“混圈子”)
前两天有个VC投资人问我:“你是如何把这么多互联网金融行业人士聚集起来的?” 她这样问的原因,是因为我一个人组建并运营了一个将近500人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交流群,这个群里大都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业者、投资人和媒体人。我对于这个群的管理极其严格(发广告、闲聊的都一概踢掉,绝不留情),所以群里的交流内容基本都是和行业相关的干货讨论和资源对接,并且已经有好几个投资人和创业者向我表示这个群是他们加过质量最高的群。
说实在的,我从来没有专门去研究过如何营造一个高质量社群,所以这个群的质量之高其实是我意料之外的。而这个群高质量的原因,大概是由于我之前曾经被加进很多充满广告与灌水的群,所以我一直努力让自己的群不要沦为那样的垃圾场。另一方面,做媒体的天然属性让我认识了很多互联网金融创投圈的人,于是我希望通过社群的形式将这些人脉资源沉淀并运营起来,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于我自己而言,运营人脉圈就是为了实现一个特别简单粗暴的目的:成为创投圈专业(甚至顶级)皮条客。之所以有这样的目的,是因为我认为对于媒体人来说,成为一个圈子的信息中枢(俗称“皮条客”)是媒体人所能实现的最大价值之一,所以当我给圈里人对接资源时经常戏谑地说自己“专业拉皮条20年”。
根据我的经验,在创投圈拉皮条最讲究的就是3个字:“混圈子”。不过混圈子可没有看上去那么容易,这里面的水深绝对是外行人难以想象的。我因为在国内外学习和工作的原因混过不少圈子:从美国大学的社团圈、校友圈,到硅谷的程序员圈和斯坦福-伯克利的学生圈,再到国内的创投圈、媒体圈。这么多圈子混下来我自认还是摸出了一些混圈子和经营人脉的门道的,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仔细看好了,干货在下面!)
1. 人品!人品!人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人品不好你还是别在创投圈混了。俗话说得好,“不是不报,时机未到”。创投圈这个圈子本身就小,如果你人品不好大家很快就知道了,而创投圈的口碑效应是很明显的,你的口碑差了以后在这个圈子做事只会越来越难。人品好的典范大家可以看看LinkedIn的创始人Reid Hoffman,Hoffman是当年“PayPal黑帮”的成员,著有《至关重要的关系》和《联盟》等书,被称为“硅谷人脉之王”,可谓硅谷最会混圈子的人之一。我之前因为工作的关系曾经面对面采访过Hoffman,他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Hoffman是一个极其平易近人甚至有些腼腆的人,完全没有世界著名互联网公司总裁的架子,在我这个90后小记者面前也没有露出一丝一毫的盛气凌人,一直非常耐心且认真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和国内某些架子大得不得了的CEO形成鲜明对比。采访完Hoffman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他能成为“硅谷人脉之王”:这个胖胖的大叔人品实在是太好了!没有人会拒绝和人品好的人成为朋友,这就是Reid Hoffman的成功秘诀。
2. 乐于助人永远是好的,帮助别人会给你带来意外惊喜:经过观察我发现,在创投圈受人尊敬的成功人士一般都非常乐于助人。这可能和很多人的逻辑相悖:成功人士一般都非常忙,怎么会有时间去帮助别人呢?如果这样想你就大错特错了。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往往是因为他们非常善于帮助别人,这种帮助可以小到帮别人买一杯咖啡,也可以大到帮一家巨头公司扭亏为盈。作为一个媒体人,我能为圈里人提供的最简单直接的帮助就是把一个我认识的人介绍给另一个我认识的人。这对我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他们来说却可能意味着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合作伙伴。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惊喜,比如创业者感谢我对接了投资人、投资人感谢我对接了好项目等等。总之,帮助别人不仅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而且还能帮你在圈子里积累良好的口碑,何乐而不为呢?
3. 和你的“顶层人脉”保持联系,经常交流:Peter Thiel在《从0到1》里曾多次提到幂次定律:一小部分公司最终会完胜绝大部分公司。人脉资源(尤其是创投圈的人脉资源)也是如此:一小撮人对你的重要性将远大于剩下的其他所有人。反观自己的人生你会发现,对你的生活真正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人也许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可悲的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我一直都对我通讯录里的人进行分类,另外我会特意标注出一些我觉得长期以来都很关心支持我并给过我帮助的人,这些人对我来说是处在我人脉金字塔尖的“顶层人脉”。在明确了你的顶层人脉是哪些人后,更重要的一步是经常和你的顶层人脉保持联系,而这种联系应该是有机且高质量的。千万不要发节日祝福这种完全没有养分的信息(除非你会针对你和每个人的不同交情编写定制化的节日祝福)。我觉得和创投圈内顶级人脉较好的联系方式是定期和他们讨论一些你们都感兴趣的圈内新鲜事,或者只是询问一下他们的近况也是非常好的保持联系方式。你应该用能体现你的性格特征和职业专长的内容来和他们保持联系,千万不要刻意而为。另外,请一定记住一点:绝对不要根据一个人的地位高低来决定Ta是否应该是你的顶级人脉,一定要根据Ta和你的关系好坏和Ta对你的帮助多少来决定。如果一个创投圈新人对你的关心和帮助远远大于一个你认识的创投圈大佬,那么这个新人就是你的顶级人脉,那个大佬反而不是。
4. 别和傻X浪费时间:我自己创业以来最大的体会就是千万别和傻X浪费时间,用斯文一些的语言说,就是千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人身上。我认为在创投圈有这么几类无关紧要且可以忽略的人:1. 完全不认识你却总喜欢骂你的人(江湖人称“黑子”和“喷子”);2. 以为自己和你很熟经常喜欢“指导”你做这做那的人(传说中的“直男癌”);3. 完全不懂你在做的领域却喜欢瞎提意见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4. 总是拍你马屁却不给你中肯意见甚至在背后黑你的人(所谓的“马屁精”与“腹黑婊”)。总之,一切给你传播负能量、让你不爽或者影响你工作效率的人都应该离他们越远越好。
5. 用O2O的思维经营自己的人脉圈,并且时刻牢记线下见面的重要性: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极其发达、各种社交软件层出不穷的时代,很多人已经忘记了线下交流的重要性。对于这些人,好消息是创投圈的人几乎没有不用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的;坏消息是,创投圈仍然是一个需要面对面社交才能真正建立高质量人脉的地方。基于创投圈的这两个特性,对人脉的O2O运营显得异常重要。在线上你可以通过群聊和私聊交流,但想要真正让别人对你产生深刻的印象,线下才能展现出的内涵和魅力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信息技术这么发达的现在,创投圈大多数重要的社交和商务活动仍然都是在线下举行的原因。
6. 多参加“小而精”的私密聚会,避开“大而杂”的公开活动:刚开始做媒体时我曾经疯狂地参加各种发布会、高峰论坛、千人大会等等大型活动,然而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大型活动看似可以让你学到很多干货、认识很多人,但实际上的结果却是截然相反的:因为缺乏互动,你最关心的问题其实并不能得到解答,而因为活动人数非常多,所以你和大部分人的交流只能停留在交换名片和闲聊几句这么简单。于是,我开始慢慢远离大型活动,转而参与更加私密的小型社交聚会。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小型聚会虽然人数少了很多,但大家的互动变得活跃了不少,而且可以认识一些真正志同道合并且之后会长期联系的人。因此,我推荐大家多参加“小而精”的私密聚会,不要去参加那些声势浩大的大型活动,而我自己在组织线下活动时也时刻铭记这条经验。
7. 人脉的质量永远比数量重要:我发现创投圈一些人特别喜欢炫耀自己微信通讯录里好友的数量,并以加满5000人为荣。我觉得微信好友再多,真正对你重要的也就那么几个,所以一味追求数量而不追求质量对你来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我认为,拓展人脉圈其实只需要遵循一条最简单的法则:把二级人脉发展成一级人脉。别去想什么三四级人脉,这些人都没什么用,二级人脉才是你最需要关注的,而将二级人脉发展为一级人脉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一级人脉介绍(具体可以参考LinkedIn的人脉分级模式)。我看到很多人误把认识人的数量当做成功的标尺,于是花费大量时间用来拓展三四级人脉,结果三四级人脉没有大幅度扩张,一二级人脉也没有维护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实在得不偿失。
结语:想混好圈子,不仅要做一个好人,也要做一个有专长、有个性的人。我对好人的定义是人品好、有道德底线的,而不是指那些努力对所有人都好结果自己活得特别累的老好人。当然,在创投圈混仅仅靠人品好是玩不转的,你还需要有对某一个行业的专业理解和让你区别于别人的独特个性。所以想混好创投圈,总结下来就是3点:人品、专业和个性。
“金融女王”希望成为服务互联网金融创投圈的垂直自媒体,现接受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的采访邀请和干货投稿,我们承诺采访、写稿和发稿都不收取车马费,但文章发出之后我们接受打赏。如果项目非常好我们会免费对接投资机构(很多被采访公司已经体验过这项服务了)。除了内容发布,我们还提供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公司内部培训和市场营销战略咨询等增值服务。
如果对以上的服务感兴趣,或者想和我们交流互联网金融创投圈内的事,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到我们:
人脉也有三度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