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大家好、我有些疑惑想咨询一下,我在的现在这家公司是传统销售公司下属的互联网公司、刚刚成立、领导层全是销售出身、他们口口声声说我们要建立互联网企业文化、但是必须继承总公司的军队化管理理念,规矩,约束,服从。我觉得这完全与互联网 开放,平等,自由 背道而驰啊、刚招的技术没呆几天就都走了、留不住技术人才啊、我该如何提意见呢 2017年7月11日 4 条回复 747 次浏览 互联网,企业,传统,思维,转型
回复 ( 4 )
安徒生的《丑小鸭》是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
但是且慢下结论,让我们花点时间再仔细想想《丑小鸭》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小鸭怎么会变成天鹅?
也许你会问,这个故事和咱们今天要讨论的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有什么关系么?不仅有,而且还极为相似。
我就亲自接触过不少传统企业的从业者,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进行互联网化的转型。倒不是赶什么时髦,或者认为互联网企业就如何高级,而是希望能为现有经营方式带来些不同的理念,也为现有业务带来某种突破。那它们是怎么做的呢?一般是这样的逻辑:
首先,建立一个互联网部门,一般是挂在营销部门或者销售部门之下,当然也有决心比较大的经营者直接让其独立于这些部门,对总经理负责;其次,就是招揽自称或者是被证明拥有互联网头脑的人来领导这个部分,这个领导者可能是来自公司内部的筛选,也可能是高薪从其它互联网公司挖来;第三,当新的部门人才全部到位之后,就开一次大会,向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宣布新部门的成立,并正式开始运作。
听起来一切似乎水到渠成。但实际上,那个新成立的互联网部门和那只生在鸭窝里的“丑小鸭”非常类似,因为无论是它的“长相”还是行事方式都如此“怪异”。
1. 谁说了算?
提到传统企业的部门领导,大家想到的都是经验丰富、直觉灵敏、沉稳老练,这都是在多年的打拼中逐渐养成的良好品质。尤其是在决策问题上,传统企业有着一种至上而下的关系,原因很简单也很合理,处于领导层上层的人一般从业多年,即使早已不亲自冲到一线,但凭借多年的经验也拥有最让人信服的判断力。但互联网部门却有所不同,越是新人可能思想越新、对于未来的变化也越为敏感;越处在第一线就对客户越了解、对产品的判断也越有份量。
2. 难有计划
传统企业订立三年规划、五年规划和预算再正常不过,但互联网部门却难以理解这种做法。就像是“支付宝”原本只是阿里的边缘产品、“微信”不过是偶然所得一样,互联网部门一般都是先找一个方向、然后花钱去试。行了就继续加大投入,不行的话推倒重来,之前的权当积累。即使新建立互联网部门的目的只是在于帮助现有企业拓展业务的话,一般做法也是先到处去试试效果,在投入无数的钱和精力之后才能逐渐摸索出对现有企业有效的办法,而且办法还得不断变化。
3. 资源就是累赘
传统企业一定是围绕现有资源来考虑怎么服务客户的,这些现有资源包括了资金、设备、生产能力、擅长方向等,但有时“无既是有,有就是无”。当围绕某些资源来做决策的时候,就一定会有巨大的限制。互联网部门很可能会脱离现有企业资源来考虑问题,比如卖别人的产品、从网商那里筹钱、借用其他工厂的设备、进行联合研发等。虽然传统企业同样会这样做,但绝对不会是常态,而是作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辅助方法,因为现有的资源如果不能不停地运用就会变成累赘。可是互联网却强调开放,并不是特别在乎资源的归属,而是更关注资源调配的效率,所以才会有滴滴打车、安卓系统、淘宝等自己并无固定资产的产品。
说到这里,想必你也能想象得出传统企业会怎样看待那个貌似“丑小鸭”的互联网部门了吧!歧视和排挤是避免不了的,就连“鸭妈妈”——互联网部门的最高层支持者,可能这时都无可奈何,甚至可能觉得也许离开才是“丑小鸭”的最好归宿。很多互联网人才被传统企业高薪招致麾下,后来又远走高飞正是在不断地重复着“丑小鸭”追求自由的故事。而很多传统企业本来站着先机却无法华丽转身成为行业领导者,也正是因为这种公司内部的排异反应所致。比如,柯达可是第一个发明数码相机的,如今却死在了数码相机的手里;沃尔玛作为传统零售业巨头很早便开始了进军电子商务的步伐,可是如今在互联网领域已经销声匿迹;微软很早便意识到了搜索引擎的价值也进行了巨大的投入,可是现在却几乎已经被踢出了这块的市场。
谈了这么多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失败的原因,对于企业的启示不言而喻,那么对于个人有什么样的启示呢?这里只说一点:
基因实在是很强大,即使小天鹅被置于小鸭窝,却终有找回自己的机会。对于个人的从业而言,第一份成功的工作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个人事业的基因,所以务必谨慎选择、认真思量,尽力找到一个符合未来大势的职业基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思考网站 微思考 – 汇聚点滴思考,拓展智慧疆界,或关注公众号(可搜索公众号“vthinkorg”或者“微思考”),每周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启新的思维角度。
个人意见:转型是一定的,需要拥抱互联网,传统企业才能走的更远。先不说我们为什么要拥抱互联网,为什么要转型。很简单的例子,为什么你要用手机通话和发短息,你还用了微信和支付宝等软件。我们早已经不再用纸和笔写信和交代亲朋好友传话了。互联网的发展,它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想过它们影响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在支持互联网的发展吗?一个人为了便利都在支持互联网的发展,死死的抱住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你要赚取丰硕的利润,没有互联网帮忙推广,靠线下那是不行的。互联网的这种流通价值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
“从100到101”之难,传统企业咋那么“内向”?
本文原载“徐而道来”微信公众号
喧闹的互联网
互联网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已经塑造了诸多的财富神话。在2009年中国胡润富豪榜,前10名中的一半是房地产企业主,排名最高的互联网企业主马化腾,仅仅排到第16名;而到了7年后的2016年,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百度的李彦宏夫妇、网易的丁磊,以及小米的雷军都跻身前十,占据半壁江山。
许多年轻的创业者也通过互联网实现了梦想。聚美优品2014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陈欧也成为纽交所220余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市公司CEO。李想高中辍学创业,所创立的汽车之家现已成长为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汽车网站。此外,还有无数90后紧随其后,逐渐成为互联网创业的主力军。
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下,看待一个互联网产品是否成功,基本上是从商业模式的认可度、用户量、估值这几个角度评估的,以下几个因素会帮助互联网产品营造出一片繁荣景象:
1.产品贴近消费者。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和产品设计,基本上用几句话就能讲清楚,大众很容易理解,传播也快。其目标用户之间很容易引起一股风潮。
2.引爆迅速。在互联网产品的推广策略中,运用社交媒体和文案传播是非常经济有效的手段,容易在短期内形成引爆点,提升关注度。
3.融资金额也是重要的营销手段。这一象征财富的数字,能够最直接地反映产品和商业模式受到市场及投资人的追捧程度。潜台词就是:“你看那谁都投了,你还不用我们的产品?”跟电影片票房一样,夸大融资额已经成了行业惯例。
4.故事也是一种体验。客户除了使用产品,还可以从这些故事中获得体验,一些营销故事本身也是体验之一。黄太吉、西少爷、雕爷牛腩,这些都是通过互联网营销手段获得了成功。很多人吃完了会发条朋友圈,说有多难吃……可毕竟你还是吃了,还帮忙做了广告,你的朋友会继续来体验“到底有多难吃”!
5.个性化时代,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就是宣传对象。互联网公司几乎都有着个性鲜明的老板。马云谈梦想、开大学,周鸿祎总是语出惊人,张朝阳甚至可以靠着大S和汪小菲的婚礼炒作了一把……而这种个人化炒作在陈欧、马佳佳、余佳文、张天一等80、90后创业者身上更加淋漓尽致。
互联网时代有太多一夜成名、X丝逆袭的故事,但在喧闹过后,我们必须冷静看待。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这种互联网的成功逻辑能否复制呢?
内向的传统企业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互联网创业一夜致富的故事难以复制,这源于两者的基因完全不同。
一方面,很多传统业务并不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
每一个行业的特性不同,每个企业在产业链上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重生产,有的重物流,有些重研发。很多传统企业其实离消费者很远,所以这些企业的转型方向,并非可以被消费者看到。
以农产品行业为例。这一行业的终端已被大量的小商户所占据,是一片红海市场。而农业种植和养殖这些上游环节,却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核心。所以一些大公司运用新技术,在这一环节进行创新。美国农业巨头孟山都(Monsanto Company)2015年收购了两家大数据和测绘公司,通过历年的气候数据来提供更加精确的小范围气象预测,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向农民提供农作物保险服务。
对于这些“to B”(面向企业)并非“to C”(面向终端消费者)的业务,企业的创新成果没有必要在消费市场上进行大肆宣传。
另一方面,互联网创业是“从0到1”的过程,传统企业转型却是“从100到101”。
我在《大象的困局》(点击阅读该书相关内容 :周末读书之《大象的困局》:未知的时代,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请参考华为手机。。。
公司的军队话管理与互联网并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