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人:TISMK 初入职场

最近一直在干的事情——给每个 “如何评价” 问题加上 “你如何评价 X” 标签。 -- 不再玩啦,拜拜~

回复 ( 10 )

  1. 张大神气
    理由
    举报 取消

    作为项目负责人来作答。

    所以不谢邀。

    开头先讲三个小插曲:

    (一)

    在对外发布前,当这些报告出现在阿里妈妈负责人面前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是:

    “你们这报告,打算卖多少钱?”

    (二)

    数据盛典发布会结束后不到一小时,正在吃午饭,接到同事电话。

    国WU院办公室联系到我们,希望拿到报告,供领导人参考。

    (三)

    最初产出的数据报告,由于分析太过详细,涉及到的数据太过核心,第一轮数据安全的披露会议几乎被全部驳回。

    数据安全的考量很合理:这些都是公司最核心和机密的数据,通过两张图表的交叉分析就可以看出整个行业的交易状况,图表过于精细,风险太高。

    而从报告的价值考量,我们希望从中寻求一个平衡点,既保证数据安全,又能够最大程度上让数据产生专业的价值。

    修改,再审批;

    再修改,再审批;

    再修改,再审批;

    ……

    来来回回两周多的时间,最后终于在正式发布前一周达到平衡,审批通过。

    但即使是这50多份经过审批的报告,价值依然难以评估。

    所以数据盛典的发布会上,我们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第一次。

    第一次公布交易相关数据;

    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数据发布。

    所以我要讲了:

    题目中所提到的数据,只是这次数据发布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内容。

    作为全程策划执行的负责人,和为数不多几个看完了全部50多份报告的人,我想讲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目录如下,诸君自行选择观看:

    (1)策划过程:数据这个故事,要怎么讲?

    (2)如何看待这些数据。

    (3)所有数据报告内容汇总。

    (4)一些指标和干货。

    ———————————————————————–

    【一】策划过程

    以数据作为工具,我们可以讲一万种故事,所以到底讲什么出去?

    在《中国消费趋势报告·2015》产生之前,我们策划过很多个版本,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1)情怀篇

    消费数据是可以讲故事的。

    许舜英的《购物日记》里面有一句话一直被我们引用:

    “如果电话账单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社交生活,那么,我会说,购物的发票几乎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全部生活。”

    比如我的老板曾经讲:

    “单身的时候,我收的快递比现在多多了。好像单身的时候就是更容易购物的。”

    “尤其是更喜欢在晚上购物。”

    比如我们曾经在展览中收到过一个参展物品:

    “这个八音盒是买来送给男朋友的生日礼物,可惜还没送出去我们就分手了……”

    比如我翻看自己的收货地址,

    有高中的地址、大学的地址、公司的地址、重庆家里的地址,杭州家里的地址,两个好朋友的地址,甚至前任的地址……

    购物时间,收货地址……就都是关于成长和情感的故事。

    但这样的数据加入了太多主观因素,冷静客观的数据事实上难以准确评估。

    2)盘点篇

    年末的时候我们热衷于各种年终盘点,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就好像通过盘点,就给了这一年一个交代。

    于是我细细总结了2015年全年发生的热点事件,并且也尝试了一些数据与之匹配:

    雾霾的严重与口罩/空气净化器的销量确实成正比的;

    每一次苹果/微软/小米/锤子的新品发布会都真的会引爆销量的;

    成龙“duang”的视频确实引起了霸王洗发水的搜索上涨;

    热门电影和影视作品也同样会具有周边市场号召力;

    ……

    但这些数据单薄,它们只是现实的映射,没有发挥出其本身的价值。

    3)消费篇

    当我们推翻了前面两版的时候,已经大概确定,所谓消费数据,就应当发挥其在消费领域的价值。

    指导商家经营,指导消费者感知新的消费趋势以提高生活水平,无论哪一种,都是淘宝的数据可以权威而轻松做到的。

    于是有了后来的事情。

    【二】如何看待这些数据?

    1、这些数据来源是2011~2015年,五年时间,整个大淘宝(淘宝+天猫)的全网数据;

    全网数据有多厉害呢?

    这么说吧,即使是淘宝小二,也并没有权限看到全网数据;除了自己所属行业外,多看任何一个数据都要经过复杂的流程审批。

    2、这次的数据分析团队是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的专业分析团队,共10多个人长达2个月在阿里园区驻地办公;

    工作量大概也就是每天都加班吧,到后来他们画风已经这样了:

    我每天找首席分析师哭:

    “今天咱们xx报告能出么?”

    “要是出不来明天早上我就来你们办公区跪下了。”

    “大哥今天xx数据报告再不给我,我的乙方们要打人了……”

    好在最后按时产出:

    共56份数据报告,涵盖(1)中国消费的五大趋势;(2)八大行业及其子行业的数据分析;(3)不同人群的消费报告。

    所以我说,题目中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即使是传播最广泛的这份80页PPT(题目中所列黑黄配色版本),也只是我在看完56份全本报告后提炼总结出来的简版。

    所以回答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这些数据。

    我的答案是:有价值。

    是的,有价值,我找不出更合适的评价。

    一份经过专业分析的、反映整体经济及行业状况的、值得拿去售卖的数据报告,免费对公众发布。

    无论是谁,我都建议可以看一看的,不亏,真的。

    【三】报告汇总

    是,我一直在说报告很多但还没说分别有什么。

    如果你愿意看50多份全本报告的话,

    下载“DT·一财”客户端,左上角登陆可以下载全部报告。

    如果你愿意看重要结论的总结,

    那么80页的全本PPT就够了,八大行业的主要结论也提炼包含在内了。

    传送门:干货|长达80页的淘宝数据报告总结

    【四】一些指标和干货

    这是最后留给数据领域专业人士看的,以期能够更好地“评价这些数据”,或者交流当中碰撞更多火花。

    我梳理了几个数据报告中使用的衡量指标,简单例举如下:

    1)市场集中度模型

    2)品类诊断模型

    3)流量变现指数:

    4)城市聚类模型

    参考第一财经周刊封面报道。

    ————————————————————-

    最后,那些评价说数据报告背后都是垃圾短信出卖消费者隐私的朋友,

    被蛇咬可以理解,但是看什么都像蛇就不对了。

    本宝宝表示非常不喜欢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的事情被歪曲理解。嘻嘻~

  2. 数据哥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邀!

    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数据?

    第一,这些数据大多反应了一个共性现象,但是为了传播效果,引起大家的关注,媒体对标题等还是做了修饰和加工。总的来说,这些数据确实反应了一些趋势,是有价值的数据。

    第二,这种共性的数据,其实说明一个现象,未来移动端或许会成为一个主流,是时候开始学习用移动端生活啦!

    回答你第二个问题。

    能从这些数据里看出些什么?

    第一,当然是商机,越是大家喜欢的东西,越能够带来消费;当然,有时候小众的也能赚钱,当大家都想着淘金的时候,卖牛仔裤的发了。

    第二,看清一个形势,学活尽快适应新的潮流,别被时代淘汰。

    看了这些数据,我很想说的是,在杭州,移动互联网确实已经邮箱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卖菜的农民到学校的食堂都可以使用移动支付,这在别的城市是无法想象的场景。

    关注大数据,欢迎加我微信:idacker

  3. 张晋翎
    理由
    举报 取消

    总的来看,这是一份水平很高的通俗读物

    报告本身,因为多方面考虑,在保证核心商业机密尽量少披露的要求下,要做出水平明显高出市场上其他报告;在趣味性、可读性上下了蛮大功夫,最大程度上提高传播效果。

    于是做成了一份外行看起来牛逼专业好高大上的一份报告;内行看起来从满心期待,到读着读着赶脚有些想法被报告印证,但是到最终发现要用这份报告去指导工作是一点都派不上用场。策划执行团队的尺度拿捏是非常到位的。

    并非阿里的分析师做不出更专业更牛逼的报告,现在这个档口,发布成这样的程度,是比较合适的。

    现在是一个什么当口?

    现在大数据是个非常火的概念,但是如果有人真正走上这条路想亲自试试大数据到底多牛逼的时候会发现处处碰壁的当口。因为没有数据,没有数据,没有数据。

    公开发布的数据源素材根本不足以支持大数据哪怕普通BI大规模发力。

    在此明确一下,我从来都认为,数据是一个公司极其珍贵的资产,对于一家商业公司来说,没有任何义务向社会免费披露除法律法规要求以外的其积攒下来的任何数据。

    这时候阿里巴巴发布了系列数据报告,号称基于3.86亿消费者,一千万商家。意义非常重大。

    难道阿里或者其他各家不是每到年底都要发布一些类似的数据来博眼球嘛?

    情况确实是这样,不过阿里这次的消费报告联合发布者还有一个叫做第一财经,你在蚂蚁金融聚宝看到的财经消息,就他们提供的。应该是十一月,第一财经与阿里联合成立CBNData,十二月发布了手机客户端DT·一财。

    主打概念是: 数据财经新闻。

    而阿里与一财顺利合作,迅速发布五十多分报告之下,表现出来的并不仅仅是传统财经媒体成功转型的尝试——抱阿里大腿这么简单。

    个人认为此事件已经拉开了大数据应用快速发展的序幕。

    以下内容完全基于个人主观臆测,不对扯淡结果做任何准确性承诺。

    个人以为,阿里是要掀起一场数据层面的战争,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构建更广泛、更智能的商业生态。

    关注数据领域的人们肯定知道,阿里云的天池大数据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今年的淘宝图像搜索和广东市民公交出行线路优化的比赛还在进行中。

    百度也举办类似的竞赛,腾讯还没有做,不过从比赛的题目、策划以及奖金规模等来开都没有阿里下的力气大。

    到了年底阿里跟一财又联合做了财经媒体方面的尝试,在大数据商业化上,已经明显超前了一步。
    这里并没有详细去考量BAT三家的业务模式差异。

    阿里的大数据竞争生态要怎么搞?

    开放给科研机构、商业公司和开发者,生成有价值的数据决策依据,来扶持阿里生态圈的商家、帮助阿里的消费者更智能的做生意,提升阿里本身在大数据领域占有的份额和权重。

    这个层面的竞争已经不是与可能的竞品(比如艾瑞、易观等等商业资讯公司)去竞争,是阿里与自己的市场竞争——
    能依靠数据力量将市场的潜力释放出多少,阿里的利润就会提升多少。

    阿里会开放它的数据吗?

    一定会,只是尺度的把握和形式的选择不同。

    阿里自己搞不行吗?一家独大做垄断利润岂不是更高?

    它当然可以这么搞,但是你阿里不开放百度腾讯可以,京东也可以。当然他们都可以自己搞不带别人玩,几家竞争,但是互联网都发展到今天,开放和共享已经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力,阿里这么懂得人民战争力量的公司,怎么会不懂的发动群众呢?

    我作为一个不爱美女爱数据的产品经理,非常期待这个真正的数据驱动商业时代的到来,矿工们,到了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即使BATJ不带咱们玩,咱们自己一样可以玩出花样来~

  4. 滨弥
    理由
    举报 取消

    1.关于如何看待这组数据:

    在这个时代能够存活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而是能够随环境变化而迅速做出调整的。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有一天在一个B2C商城选马丁靴,发现没有合适的。第二天。上其他新闻网站的时候,看到了很多这类产品的推荐广告,又忍不住去点击浏览,甚至购买。

    这项反复跟踪推荐的技术,就是营销公司开发的所谓“到访定位”技术,针对目标用户进行再次营销,其精准的效果要大大好于其他定向技术。这就是大数据分析在起作用,将数据运用于营销正改变着传统传播方式和消费者洞察方式。

    从商业本质上说,营销的过程就是就是满足需求、提供价值、完成交易实现利润的过程,而2015淘宝大数据正是准确迅速的利用这一点突破常规模式,用数据引导消费,用数据引导潮流,用数据让消费者定位自己。

    下面我上一组自己的淘宝数据图来看一下变化:

    每个月的消费趋势都是根据淘宝数据引导而发生变化,这就是淘宝的点,化被动为主动。这种数据价值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日显宝贵、作用突出,并能被大部分商家所充分挖掘、运用。

    2.从2015淘宝大数据能看出什么:

    a.大学生普遍比较宅,像常见的日化用品,方便面零食等竟成为大方向,由此可见大学生十分依赖这种购物模式。

    b.大学生普遍生活不健康,例如晚睡,购买方便面占大多数,不够注重生活品质。

    c.无论生活品质、购买力还是思想方面,80后显然更胜一筹。

    d.淘宝将一部分闲置灵活转动到市场,促进了循环经济的潮流。

    e.虚拟充值未来发展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f.家庭式购物成为淘宝主力军。

    g.人们购物偏向智能化、健康化比重越来越大。

  5. 盘缸先生
    理由
    举报 取消

    1相比于百合网那种过家家一般的小儿科调查如何看待新闻:「95后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低于18岁」? – 知乎用户的回答,阿里这个报告已经快要脱离统计学的范畴了,差不多是情报学的产物。所谓大数据就是用技术手段把人力不可能使用的数据灵活应用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阿里果然是国内大数据第一家,无怪之前马建堂从国家统计局升官之前都一天到晚往阿里跑。

    2不过话说回来,马建堂一天到晚跑的电商也不是阿里一家,京东也没少过去溜达。阿里市场占有率是怪兽级的,但是消费结构上还有偏科,许多领域确实是京东亚马逊这些比较占优,比如上面 @张大神气 说的“这个活动里面收获的最大UGC”看评论读懂中国高校 就有人提到,大学生买了那么多书为什么没有统计进去?因为人家买书上亚马逊吧。

    3这系列报告主要的不足其实就在于,对淘宝用户的身份特征辨认还不够明确。为什么抓住年龄和学校做文章吸引眼球?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东西确实有人关注,另一方面也是阿里的数据只能分析出这些。支付宝开户要身份证号可以得到准确年龄性别,收货地址可以大概分析出你是哪个学校的,然后就没了。对年龄分析的不靠谱之处在于,一个家庭里的年轻人普遍也是一个家庭的网购入口,上一代甚至两代人的网购需求都会通过这个年轻人实现。学校分析的问题则在于,地址是学校的基本都是学生,但学生地址不一定在学校。我大广院最有购买力的孩子基本都隐藏在附近各居民区,就这样我校购买力还能排在第三,简直细思恐极。。。

    4淘宝数据这方面的缺憾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为什么支付宝会这么急头白脸的推支付宝的信用体系。因为你用支付宝的话只需要提交很简单的身份信息,使用信贷的话什么行业单位收入之类的信息就全能到手了,到时候再拿出来的大数据分析就不是只能扔给媒体骗个头条了,那可是真金白银的好东西啊。估计花呗现在已经在做这种东西了吧?

    5淘宝一个电商能做到这么可怕的大数据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蛮让人意外的,谁会想到一个电商平台的市场占有率能高得这么可怕啊,这也算是某种“以力证道”吧。个人认为,大数据的标准做法应该是落在更小,或者更基础的环节,比如说,快递环节,而非电商。如果以后开箱验视和快递保价能做的更好,几家快递公司掌握的大数据统合一下价值应该能超过淘宝平台掌握的数据。支付这一环则相对够呛,亚马逊之类还在接入支付宝支付,但是买了什么淘宝的系统肯定不知道,所以相对没什么扩展余地。

    6至于在更小的环节挖掘大数据,我以前去一家专门回收饮料瓶的企业采访时候曾经开过一个脑洞,可惜总编觉得我不靠谱最后没搞起来。这家公司的回收机自动回收饮料瓶,靠的是条形码扫描。也就是说,你得把饮料瓶或者易拉罐伸进去扫条码,然后机器可以认出这是哪个厂家、多少毫升规格的瓶子,再确定给你返回多少钱。这种机器装在地铁站或者商店也就算了,还装进了北京的中小学。试想,中小学这种封闭的环境,意味着这里产生的所有饮料瓶最后都会通过这种机器被扫一遍,可以从回收公司的后台数据看到哪家饮料最受欢迎,甚至可以看到学校的孩子每天因为喝饮料摄入了多少捣乱的卡路里。相比于用点数据会被用户当贼放着的淘宝,这种垃圾堆里翻数据的方法也许更有施展空间。

  6. 丁一
    理由
    举报 取消

    是不是只有我看到食品关键词里的“非转基因”“有机”等词语感到一阵无奈?是不是只有我看见保健品销售量日益增长却觉得坐立难安?

    敢看看买保健品都买的是什么样的牌子,买的又是哪一群人么?

    不想说设么民智未开的话,就是觉得一些科普性的东西要被人们所知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不信?去崔永元微博下面看看。

  7.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这不,前向日子T家发布了“2015年微信生活白皮书”吗,听说挺牛,A家可不能怂啊,现在,就看B家咋个反应啦~

  8. 书晨
    理由
    举报 取消

    大数据时代,信息客观而又实用,跳脱思维惯性。

  9. 老张
    理由
    举报 取消

    马克,,有空再细看

  10. 用户头像
    理由
    举报 取消

    有这些数据在手 想衰落都难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