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金融专业(以药学为例)打算进入投行(以行业分析师为例)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本人复旦药学狗,然而并无一颗科研之心,进医院或者做药代更是万万不想干。于是想去金融行业讨口饭吃。 目前所了解的金融行业适合本人的职业是行业分析师(各位答主也可以有更好的建议),题主很想知道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还有三年半)。万谢各位答主!――――――――――12月12日 额,复旦是禁止医学类专业转其它专业的,所以不要给我传授转专业大法了。 此外,我的目标差不多固定了,非常希望各位答主有一些具体的建议,而不是奇怪于我的决定。当然,各位答主对于从事金融行业的困难和基于自身经验所给的衷告我也是极为感激和欢迎的。
回复 ( 10 )
下文转载自《华尔街见闻》:
投研行业新趋势:新一代分析师正在崛起
文 / 潘凌飞 2015年11月28日 12:06:43 68
中国新一代分析师正在快速崛起。
新财富副总编辑于欣昨天发布2015中国证券研究行业报告,分析师平均年龄为32岁,平均从业年限为5.46年,近半数从业5-10年。今年新财富榜单变动率达53%,17个行业第一名易主,本次宏观经济最佳分析师国泰君安任泽平正是其中佼佼者。大券商、大平台成为孵化新人的摇篮。
华尔街见闻将报告要点摘录如下:
以下为于欣讲话稿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谨代表《新财富》发布基于第十三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酷鱼投票大数据的2015年中国证券研究行业调查报告。
伴随每一年最佳分析师榜单的揭晓,新财富都会推出当年的中国证券研究行业发展报告,今天是我们的第13年分享,与以往不同,我们将完全基于酷鱼投票大数据进行发布。
2015年,基于酷鱼投票大数据分析,我们观察中国证券研究行业生态的关键词是:研值的突破与提升。处于3.0时代的券商研究业务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正迎来跨时代的发展机遇。
分析师服务客户增长26%,影响的资金规模增加20%
从第十三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数据可见,总体而言,买方数量与规模双增长,与此同时,卖方分析师数量下降明显,由此带来,分析师服务资金规模增加。相应的,2015年以来,特别是在极端波动市场条件下,分析师的工作量大增,研值不断提升。
买方数量与规模增20%以上
今年的评选,共有来自近1100家机构的3500余位投资者参与投票,包括97家公募基金、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中国保险保障基金、109家保险/保险资产管理公司、81家证券公司、401家私募基金、25家银行、36家信托公司、24家财务公司、155家QFII、60家海外投资机构、50余家PE、投资公司等。机构数量同比增长26%,投资者数量同比增长29%。参与投票的机构投资者管理的资产总规模合计超10万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
新财富调查显示,机构投资者男女比例为4:1;平均年龄为37岁;在现机构从业时间平均为3.5年,其中最高从业年限为13年。
从受访机构投资者的学历构成来看,硕士占比最高,为64%。机构投资者排名前五位的毕业院校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上海区域院校占据绝对优势。此外,有7%的机构投资者具海外留学经历。
分析师数量下降13%,复旦大学成分析师主产校
本届评选,共有50家券商研究机构的1600余位分析师/销售服务经理报名,参评机构数同比增长6%,但参评分析师人数同比下降13%。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截至2015年11月23日,全国具证券投资咨询资格的分析师共2278人,较2014年2月下降了20%。
对今年报名参评的1300余位分析师的基本信息进行梳理显示,分析师平均年龄为32岁,平均从业年限为5.46年,其中从业5-10年的占比最多,达45.22%;其次是5年以内的,占比44.82%。男女比例为7:3。
从学历构成看,78%的分析师的最高学历为硕士,19%拥有博士学历,而本科学历的分析师只占3%。近80%的分析师毕业于国内知名大学,另有15.75%的分析师具海外留学经历。其中,排名前五位的毕业院校分别为: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清华大学。有意思的是,与机构投资者毕业院校排名前五的学校完全一致,仅名次略有区别。上海院校占据绝对优势,而这也不难理解,对分析师办公地的地域分布统计显示,在上海的分析师占比高达54.84%,超过了一半。
年度撰写报告15万篇,微信/QQ成对外服务首选
关于过去一年分析师都做了什么这个问题,我们的调查显示,平均而言,受访分析师32%的时间用在了撰写研究报告上,29%的时间用在了对外服务上,23%的时间用于上市公司调研,另有16%的时间用在了内部相关事务上。
分析师撰写报告上,据汇智赢家的统计,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国内88家券商研究所合共撰写报告153793篇,其中篇幅10页以上的深度研究报告46510篇。其中,撰写报告数量最多的券商为申万宏源证券,共撰写研报10280篇,分析师人均撰写报告57篇。撰写深度研究报告最多的券商是国泰君安证券,共撰写深度研报2287篇,分析师人均撰写深度报告17篇。在我们今年的分析师调查中,受访分析师2015年度(2014.9-2015.8)平均撰写报告98篇,字数平均达26万。
从分析师调研上市公司走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84%的分析师平均走访每个公司1-3次。我们也进一步调查分析师每次调研的历时天数,结果显示63%的分析师每次仅用一天时间进行走访,21%的分析师用了2天时间,另有12%的分析师表示他们花了少于一天或者多于三天的时间在单次走访调研上。在分析师决定是否覆盖一家上市公司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成长潜力(40%)、基本面(32%)和公司的受关注度(16%)是最受重视的因素。
受访分析师日常平均与160家买方机构的1096位投资经理保持着沟通和联系,同比分别增长68%和134%。移动互联时代,分析师对外服务机构投资者的方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微信群、QQ成为与传统的邮件平分秋色的方式,分析师也补充说明微信和QQ更成为与机构投资者沟通交流的首选。此外,走在研究前沿的创新型券商还开发了视频讲报告、电视宣传片等多种服务形式。
分析师行业配比大调整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的地位急剧下降,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而这一点在证券市场表现得极为明显。与此相对应,越来越多的中小券商把主要精力配置到新兴行业为主的市场热点,而放弃部分传统行业研究。大型综合性券商因有内部投行、并购等业务的需要,虽仍进行全行业配置,但研究人员数量上也会向新兴行业倾斜。即便是传统行业,最能够获得机构投资者青睐的研究同样大都是从产业转型或细分新兴子行业中寻找机会。
行业配比结构调整:向新兴产业倾斜
以本届评选各行业领域参评分析师人数与该行业对应中信行业指数年初至今年走势进行对比分析显示,基本呈现出行业指数走势好,分析师人员配置多的正相关关系。相对而言,周期类传统行业配置的分析师力量在逐渐减弱,新经济中的重点行业如TMT、日常消费品等新兴产业分析师的配比在明显增强。
此外,以历史成绩考察,取得的成绩越好或上榜持续时间越长,相应的上榜团队来年自然将获得更多资源倾斜,团队人员配置也会跟上。
研究领域受投资者关注度冷暖分明
行业冷暖从投资人对产业的关注度也可窥一斑。本届评选中,平均每份选票填写覆盖率达74.62%。其中,得票率最高的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该行业第一名得票率达91.52%。
以各研究领域所有参评团队的总分平均分差进行统计显示,平均分差在1000分以内的行业共有7个,依次为:食品饮料、基础化工、医药生物、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策略研究、机械和计算机,其中有多个行业第一名易主,可见竞争之激烈程度。
平均分差最高的前五位研究领域依次为:交通运输仓储、煤炭开采、批发和零售贸易、钢铁、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榜单变动率达53%,大平台人才孵化能力更强
剔除新增行业,榜单变动率为53%,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其中17个行业第一名易主,在第一名中,提升名次最多的是提升了7个名次;滑落最严重的是跌落7个名次。
以今年590个候选人团队为基础数据计算,约有21.53%的团队,其首席分析师为首次带队参评,其中14.96%的团队首次参评即入围。进一步,对入围团队首席分析师的分析发现,首次首席身份参评即入围者,均来自大中型券商,说明大平台更易涌现新人,人才孵化能力更强。
买方需求推动卖方研究服务模式突破
在传统商业模式的延续下,卖方研究的服务客户依然以公募基金为主。但在未来,保险、私募、银行、信托、QFII等各类机构投资者均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超常规发展的趋势,机构投资者结构仍处于巨变之中。以目前体量仍较小的阳光私募为例,截至2015年10月底,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1821家,备案私募基金20853只,认缴规模4.89万亿元,实缴规模4.04万亿元。面对这些日益增长的分散、多元化、小规模的客户需求,原有的卖方研究运作机制转型与创新已箭在弦上。
公募变动率达50%以上;私募机构数同比增长116%
本届评选中,投票权重占比前三大的公募、保险、私募的机构和投票人构成情况为:公募基金:97家机构的2084人,剔除基金数量自然增长因素后,投票人变动率仍达50%以上。保险/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09家机构的523人,同比增长14%。私募基金:401家机构的401人,他们是从1000余家私募基金中按照规则筛选出来,同比增长116%。从投票人数变动趋势可以明显看出,“公转私”热潮下,公募基金人员的大幅变动和私募的爆发式增长。
公募、保险、私募话语权最高
我们将考虑过选票数和投票权重后的本届投票数据,按照投票人类别和地域分布两个维度,进行了投票权重全景分析。统计显示,按投票人类别计,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公募基金、保险公司和私募基金,他们的投票权在总票数中合共占比达90.95%。按地域分布计,上海区域投票权最高,占比达37.41%;紧随其后的是北京区域,占比达33.57%;广深区域占比21%。此外,来自QFII、海外机构的海外票源进一步增加,今年占比达3.83%,评选的国际化尝试不断深入。
子榜单重合度低,差异化研究服务势在必行
单独以来自公募基金、保险公司和私募基金的三类数据进行子榜单统计显示,以前五名不分名次进行匹配,三个分类子榜单与总榜单的重合率均超过60%,其中重合度最高的是公募基金榜单,达八成以上。
进一步统计显示,公募、保险、私募子榜单之间的重合度并不算高,重合度较高的是公募和保险,重合率65.29%,显示出不同类别机构投资者因投资范围、投资风格等的区别,对研究的需求也千差万别,差异化的卖方研究服务势在必行。
分析师推荐深刻影响机构投资决策
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多半是基于公司内部投研体系做出的独立判断,分析师推荐的影响力紧随其后,27.9%的机构投资者将所信任分析师的推荐作为他们购买一只股票的重要因素。
机构投资者更信赖固定分析师
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都会从固定的分析师那里获得荐股,该比例高达68.82%。机构投资者认为,了解信任一个分析师需要时间的检验,享受卖方服务过程中不会频繁更换分析师。
行业知识和研报逻辑最能打动机构投资者
成为买方投资者身边的固定分析师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成为机构投资者可信赖的分析师的呢?他们对一个分析师的信任和投票是基于什么因素呢?统计显示,最被机构投资者看重的前三位因素依次是:分析师行业分析知识和研报逻辑、正直和专业性、股票推荐业绩。
市场情绪因素主导2015年机构投资决策
2015年股市经历了剧烈的震荡,本届机构投资者调查显示,市场情绪也成为买方机构做出投资决策时最看重的因素。在牛市中,37.87%的机构投资者更看重市场情绪,超过了对个股深度研究和行业深度研究的关注度。
关于今年主题的深度研究,请大家关注新财富杂志12月号,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题主才大一,还早的很啊,不过尽早明确自己方向也很好。可以双学位学金融。然后申个美国的金融硕士,还是很不错的吧~
转专业,直接学金融去。
不过你这半年就得出不喜欢原专业略草率。搞金融可是很累很辛苦,有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真的会落泪哦~
或者接着好好搞药,大三去申请个医药版的行研或者投行或者随便哪个岗,真喜欢申国外金融研保国内金融研或者考。
如果喜欢销售类,投行岗,以复旦的名气直接工作边工作边学也未尝不可。
Ps,每次有人想转学金融,为了挣大钱。我常问他,一周工作100小时的生活您能坚持多久?金融狗可不都是像wall street那样纸醉金迷,很多岗多年很压抑的哦~做好心理准备
有药学经济学的方向,另外你可以关注下一位网红“疑夕”,他是专门做药物的经济评估的,现在这方面人才特别欠缺
专业知识,金融知识,相关证书,踏实学习,锻炼身体。
个人相关:药学硕士,券商。
既然你想从事的是一个靠专业吃饭的行业,那就趁早打好基础,另外锻炼好身体以适应高工作强度。另外如果加上金融硕士学习更好,当然自身能力够强也可以。
个人经验,不作为决策依据,仅供参考。转行有风险,决断需谨慎。
贴下我很早写的一篇文章,现在还有些参考价值。
写给想做医药行研的朋友
by 丹华_医药TMT行研 2013-6-29 zdanhua@gmail.com
最近微博上有朋友私信问起想入行做医药行业研究员的事情,零散回答了一些。今天整理下思路,分享于此。
首先想明确的是,这是一个外表看起来光鲜(现在已经越来越不光鲜了),但实际上竞争很激烈、结局也很残酷的行当。近几年医药行业的股票表现比其他传统行业都好很多,这也激励了很多年轻人加入进来。目前全行业来看,不论是公募、券商,还是私募,医药研究员都已经过剩,大券商和大基金的医药基本都在3-4个人的配置。换句话说,萝卜和坑都对应好了,增量职位比较少,大家都在动存量的主意。对于研究新手,最大可能是做助理等起步,头两年是学习积累期,期间过的好不好就看你的老大啥风格了。
第二点,整个证券投资行业,目前依然相对低迷,降薪和裁员的最高潮应该还没到来。私募、券商和基金的压力都比较大,并不是过的很舒服。最近传出的南京华泰集体降薪20%的传言也基本证实这点。这个时候进来,可能要承受1-2年的低薪甚至裁员风险。
第三点,医药研究员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这个职业是高度专业化的,只要你够专业,能看懂一些东西,你是很容易在投研团队中赢得属于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因为医药很专业,所以不太可能有同行或同事跟你深入地争辩。这个行当绝大多数的争辩和讨论都是鸡同鸭讲或者陈词滥调,没什么价值。跟那些大行业比如钢铁、有色、金融、地产、煤炭、水泥、机械、大宗等行业相比,医药圈子没多少人敢随便插嘴,因为太专业了,太多样性了,全行业一以贯之的逻辑非常少,都是细分行业和细分逻辑。这样就无形中减少了很多无谓的辩论,你可以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思考沉淀上。当然,为客户服务除外。
反过来说,信息壁垒只能保护你一时,不能保护你一世。所以你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前进,争取站在潮头上,这样才不会被淘汰。这是一个扁平化的世界,几乎所有的壁垒都在被创新打破,不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只有创新,才是永恒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点,目前普通非金牌行研的待遇也不见得多高(因为过剩么),不要对薪水报太高期望。当然如果你特别牛逼,另当别论。我的建议是,做行研要像个科学家一样,拥有对研究、对探究问题本质发自内心的好奇心和激情,内心的驱动力是最大的力量,也为你提供最根本的心理支撑。坚持独立思考,坚持藐视权威。也许有降薪裁员,也许有巨大的判断失误,也许有领导同行甚至外面投资者的误解,你必须能承受压力,并且依然认可研究的价值,依然能提醒自己坚持努力,用自己的洞察力去烛照未来。
第五,非常清楚地认识自我。我什么性格,我有哪些内外部资源,我对这个行业理解多少,做了哪些准备,我的技能和能力有多少,我能承受多大的内部和外部工作压力,我追求的是什么,我的人际能力如何,我如何跟同行竞争,我对股票投资有什么独特的认知和了解?等等
最后,国内医药行业正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大周期里(尽管有各种压力和风险),跟很多传统行业相比,医药行业没饭吃的可能性远低于其他行业,而且如果你够聪明够勤奋,加上一定的运气,也许会混的很好,有一定的江湖地位。如果上面五点还没打倒你的信心,你已经想的非常清楚了,那就来吧,欢迎你!
题外话:人生没啥好纠结的,你想好了,就去干。在干中校正方向,优化,如此而已。每个人的路子都是很特殊的,很个性化的。想明白了就去干。
不请自来,哈哈,题主,我是你大一届的学长。FDU药学院大二,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因为我的心情和你是一样的。
话不多说,直接上建议。
既然不能转专业,就辅修专业呗。大一上GpA别搞得太低,大一下就可以申请辅修,会计第二学位和经济第二专业,选一个吧。
这时候,面临个选择,毕业时是读研还是找工作?
个人建议,把英语学好,雅思先考了。然后国内考研(试试复旦管院或经院,成绩好可以直接保研进去)。如果想直接工作,这时候的你,进个四大应该没问题。如果不想考研也不想直接工作,拿着雅思成绩和复旦给你的背景,去英澳水个商科硕士回来吧。
至于你说的行业分析师,这就需要在行业里走得很远了,不是你现在能考虑准备的事情。
努努力,把大学生活先过好!
你还早着呢,先去读个硕士或博士吧,越名校越好,本科基本在国内好点的券商基金简历关都过不了,咨询倒是可以。不是歧视本科,只是这一行就这么个筛选门槛,我们只能适应不是么。
ps.利益相关:看我签名
想做医生么?好好学习,拿到保研名额,保研去上交4+4,直接博士,药学真的不是一个好专业,然后金融可以辅修2专,不管你以后干不干药学,绩点一定要高。因为后面其他东西都是可以改变的,唯有这个不能!
1、混个金融硕士
2、考个CPA
3、多读读相关研报,了解他们的研究逻辑,这是最重要的
4、熟悉A股市场上所有的医药股,持续观察他们,没事自己写分析报告
5、找相关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