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t Benedetti intercepted me on the promenade and ended by demanding of me, in a very importunate manner, that I should authorize him to telegraph at once that I bound myself in perpetuity never again to give my consent if the Hohenzollerns renewed their candidature.
I rejected this demand somewhat sternly, as it is neither right nor possible to undertake engagements of this kind [for ever and ever]. Naturally, I told him that I had not yet received any news and, since he had been better informed via Paris and Madrid than I was, he must surely see that my government was not concerned in the matter.
After the news of the renunciation of the Prince von Hohenzollern had been communicated to the Imperial French government by the Royal Spanish government, the French Ambassador in Ems made a further demand on His Majesty the King that he should authorize him to telegraph to Paris that His Majesty the King undertook for all time never again to give his assent should the Hohenzollerns once more take up their candidature.
His Majesty the King thereupon refused to receive the Ambassador again and had the latter informed by the Adjutant of the day that His Majesty had no further communication to make to the Ambassador.
与其他资本主义强国不同的是,法国在战败之后失去了工业化发展的最好时机,而本国的资产阶级更热衷于投资和放高利贷。这极大地影响了法国的经济结构的稳定性。在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建立三国秘密同盟的同一年,1882年,法国爆发了证券市场大崩溃,起因是总联邦银行(le Union générale)股价的暴涨暴跌,最终导致了法国市场上的大批银行倒闭,四分之一的券商关门。在当时的社会里,流传着德国与犹太人联手,甚至是共济会的阴谋,要搞垮法国经济的阴谋论。这一事件持续了将近10年时间,是法国在历史上出现的最恶劣的几次经济危机之一,也导致高更最终放弃了他在银行里的工作,转型成为了一名画家。
回复 ( 9 )
–
整个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几乎就是由这一场战争,作为开端。
(下面这篇文字,可姑且名之为「中法战争中的八个人」)
一、先说「孙文」。
孙文小时候在家乡是个小地痞,叫他哥实在看不下去了,逼他去了夏威夷,混了几年,后来年纪大了,得正经读书了,又送回国内。原来孙文一心只打算报考「马尾船政学堂」。正是中法战争,法国海军偷袭马尾,毁了港口,毁了船政局,也顺便把「船政学堂」轰成一片废墟,是的,就是这场战争,让孙文「从军报国」的梦想破灭,人生轨迹改变。
后来,中法战争结束,法国舰队转向香港寻求英国的修补,香港码头的中国工人大罢工,拒绝为战败的法军付出劳动力。孙文那时已经在香港读医,看到港口工人示威游行的现场,大受震撼,从而相信「民心可用」四字。(根据孙文自诉,正是这场殖民地的大罢工,让他相信人民的爱国之心,推翻满清是有可能的。)
当然,中法战争打的莫名其妙,清廷「虽胜犹败」,也让孙文下定了决心,要推翻满清。
二、再说「唐景崧」。
清朝的吏部,部下设司,司下设主事,唐景崧是候补主事,相当於一个小小的厅局级干部(错了请订正),这个小官员听说法国人在越南闹事,竟然一个人当说客,跑越南去找「刘永福」起兵。
史书上的记载有多个版本,但一般咸认,「唐景崧下安南」,是他自己的「胡作非为」。没有得到任何长官的许可。最好玩的是,唐景崧去劝募的刘永福,还是个「乱民」。
这「刘永福」是个闹革命的客家人,天地会的馀党,在大清国内是个有数的通缉犯,闹革命失败,跑出国境,叫越南政府无法可管,又打他不过,於是给他封了个鸟官。而唐景崧竟然说服了他,两人合作无间,唐景崧就一直跟著刘永福打「西线」,屡败数战,死不退缩。
(中法战争的越南战场,分东、西两线:东线冯子材,西线刘永福)。
等中法战争真正开打了,统领整个战局的「张之洞」竟然拨款给这个小干部,成立自己的部队(景军),虽然还是屡败屡战,但此君一直坚守西线,拖住法军不少兵力,终於撑到战争结束。
好玩的是:
唐景崧後来到了台湾,接任了台湾布政使,后来升任巡抚,竟然又叫他遇上甲午大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这老小子血性不改,又没跟朝廷打招呼,自己又自作主张,成立了个「台湾民主国」(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也有人说是第二个,第一个是客家人在婆罗洲加里曼丹岛成立的「兰芳共和国」),还把「刘永福」叫去台湾,跟日本人对打……。
(活生生把日本天皇的弟弟「白鸟亲王」打死在台湾岛上,埋在现在的「圆山大饭店」处。)
虽然日军登陆后,世人说唐景崧(弃国)卷款潜逃,但我总觉得唐景崧不是那样的小人,他在中法战争的作为,证明了他的血性。当时台岛乱成一团,孤臣难回天,此君逃回大陆后,辞官不就,我认为多少有那种「委屈表态」的意思在。
「老子都拼成这样了,你们这些光说不练的爱国份子,还要我作啥?」
三、再说「刘永福」。
世人都知「黄飞鸿」,可一般人不知道,「黄飞鸿」之所以在清末为时人敬重,主要原因,是他的身份,他是刘永福的「黑旗军」的总教头。
刘永福是天地会遗党,因为起事兵败,逃到越南,当时法国人开始有窃占越南的打算,越南国王放了个瘟神进入国境,本来就不安什么期望值,不料刘永福接连打了两场战役,先是干掉「安邺」,又干掉「李维业」,接连让两个法军的高级军官授首战场。
我以前写中法战争的本子时,托人到法国的海军博物馆(土伦)核实,确确实实看到了相关的资料,国内有些历史学者,说刘永福吹牛皮,两场战事只能称为「冲突」,不是什么「战役」,可「安邺」是堤岸市长,「李维业」是上校官阶,在中南半岛那样的战场上,怎么说都不是个小人物……。
(每次看到这种「臧否先人」的砖家,都叫人气不打一处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正史、野史的交相记载,刘永福打这两场仗,全是用的章回小说的路子,前一个,是在法国人的地盘上贴邀战书,把法军激出防地,设伏干掉。后一个,是攻打法国人开设的天主教堂,用「围点打援」的法子,也是设伏干掉。
没有刘永福漂亮地(接连)打赢了两场仗,谁也不敢保证「唐景崧」会有胆子千里前来说服。
而这「政治面貌零分」的刘永福,虽然恨透了清廷,但国难当前,竟然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一个叛国的刘永福,在国族大义面前,竟然比任何人更爱国。
可笑不?
四、再说「冯子材」。
冯子材的前半生,一直是个小人面目,他呢,当兵起家,挣来最早的功名,是打「起事、闹革命」的农民,打不过了,自己被「天地会」收编,竟然掉过头来打满清。
打满清,遇上正经部队,又打不过了,又投降,又叫满清再收编一次……。再回去打农民。
绝绝对对的小人面孔。
这人后来在打太平天国的战役中一直军功不断,升了一级又一级,最後作了广西提督,他在任内干的最勤快的事,就是跨越国境,到越南去打自己以前的(天地会)部下。一直到他卸任退休。
但中法战争爆发后,张之洞管著两广,手上没有可用之兵,只好又请出68岁的老将冯子材,这老头子就在自己家里升堂,练广西兵(广西兵善战之名其来有自,国民政府「北伐」靠的主力,也是桂系的广西兵),就是这样赶鸭上架,冯子材朝镇南关出发,一路徵兵,一路练兵。
(注明一下,当时冯子材徵兵的四府,部份地界,旧日仍属广东,但这里全以「当代地理」划分作准,毕竟,读文章的是现代人。)
我看过一堆野史,说什么冯子材升帐点将时,往天上扔一百个铜钱为誓,结果全部是正面,全军振奋,看了只觉好笑,绝计不信,只因这故事宋朝的狄青用过,日本的织田信长用过,冯子材再用,就显得掉价了。
所以,在我编的本子里,我写的是冯子材带儿子上战场(这是史实),抬了三口棺材(这是我编的),以丧幡为旗帜(我编的),棺材里装满了银两,沿路招兵买马(这也是我编的)……。
好玩的是,史实有时比人编的戏更有兴味。
后来打谅山之战,冯子材用极短的时间,在山坡上筑了几道前后呼应的城墙,很有木下藤吉郎(丰臣秀吉)的「墨俣一夜城」的味道,主要的材料是竹子和泥巴,但确实对打赢这场绝定性的大仗(逼法军仰攻),起了重大的关系。
换言之,冯子材至少有三种面貌,首先,他很聪明,很会见风扯帆,像变色龙一样,战场上勉力求生。其次,他很大量,到了越南境内,能和刘永福这些(被他追杀过)的人,捐弃前嫌,共效为国。
再者,他是智将,也是勇将。在谅山战役最危急的时候,这个死老头脱光了衣服,拿著大枪站在第一线指挥。这段文字描写,是明载於法国人的战史当中……。(那可是热兵器的时代呀,线膛来福枪早就问世了哟……。热兵器时代,司令官站在前线吆喝的,我知道另一个叫「巴顿」。)
打完中法战争,世人皆以为冯子材该回家养老了,不料他一再出征,一直坚持在战场上奋战到86岁。说实话,中法战争有好多大功臣,冯子材绝对是前三甲,没有他的奋战,中法战争,输赢难料。
五、再说「刘铭传」
中法战争真真正正伟大的功臣,是刘铭传,排名第一。
我写过两部刘铭传的戏(他大概是台湾人最敬爱的「古人」之唯一了),此君从小就是个流氓,他年轻时在乡里被人欺负,气不过,拿著刀去路上堵人。对方骑著马,见他笑话「毛没长齐,拿刀想作啥?」刘铭传二话不说,跳上去一刀就把对方的脑袋给砍了。(这可是正经史载,不是编的。)
刘铭传的脾气非常毛燥,后来赶上了好时机,土匪头子被收编成了淮军(曾国藩、李鸿章),史书上有记载,李鸿章第一次见他,同行三个部下枯坐堂上久候,李鸿章故意躲著不出来,在屏风后看三人反应,两个故作镇静,就刘铭传一个拼命在骂娘。
也是这样的性格,乱世才能出头,曾国藩、李鸿章都非常企重他,给他一个专属的「铭字营」(后来成了「铭军」)。有了自己的部队,刘铭传开始戎马生涯,他领军过程中最有名的一件事,是打捻军,在陕西的一个农家驻扎,半夜听到「兵器相击」之声,提刀去抓剌客,竟然在马圈里发现了历史珍贵文物「虢季子白盘」(战马半夜吃草,铁衔撞击不识货的农民,用来作食斗的青铜器)。
这玩意儿躲过「翁同龢」(光绪老师)的骚扰,躲过日本人,躲过国民党,一直到刘铭传第四代的孙子,才从地里挖出来,献给国家(1949)。
说这些边史,主要是讲「刘铭传」的个性,有什么样的个性,才能作出刘铭传那样的成就出来。
说一个最简单的。
打中法战争时,刘铭传有两个现实问题,台湾海峡的制海权不在清廷手上,大部队无法渡海,其次,台湾港口全叫英国控制,武器也难上岸,他几乎是一人只身赴台。临行前,他去謁见慈禧(那时的光绪还没亲政,光绪是在甲午战争前才正式接的大位),国库空虚,据史料,慈禧是拿的自己的私房钱给刘铭传,叫他「视机筹办军火」。
刘铭传无法可想,只想跑上海租界,去跟外商买武器,再想法子偷渡送上台湾。(跟洋人买武器打洋人,可悲到透顶)。
野史中有一段非常精彩,上海的法国人听到刘铭传从上海出发的消息,在港口大肆搜捕,刘铭传躲到锅炉房,把炉门打开,躲在暗处,利用士兵人眼「见亮不见暗」的弱点,躲过搜查。
等到了台湾,刘铭传立刻发挥他无与伦比的统帅才能,那时守台的,全是腐败透顶的「湘军」,跟刘铭传的「铭军」(淮军),根本尿不到一壶。可就是这样的三流部队,到了刘铭传手里,在台湾岛上狠狠地打败了上岸的法军。(战争中,台岛上的英国商人,一直就是法国部队的引路人)
有机会到台湾旅游,台北往淡水的半路上,到现在还留著有「法国公墓」,埋的就是法军的阵亡士兵。有兴趣想多知道细节的,可以查维基,有很详细的战役记载。
我这边写的,都不是网上(包括百度百科)可以查找到的资料,是当年写本子查得要死,看到的许多一般人不知道的细节。
再说回到「中法战争」,一般人以为只是在越南开打,其实法国人打著双重算盘,一方面要吃越南,一方面要拿下台湾,尤其是基隆,那时产著东南亚有数的高品相无烟煤,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但却叫刘铭传洞烛先机。
谁能想得到,法国人在越南闹事,可是打著算盘要吃台湾呢?这种「预见性」,清廷众多官员,真没几个,也只有刘铭传有如此高度。
是刘铭传孤身救援台岛,若是叫法人占了,恐怕不等马关条约,中法战争打完,台湾人就得讲法文了……。同样的,是刘铭传守卫了台湾,并且建台北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建造的最后一座城池),是刘铭传说服了清廷设台湾省,也是他在台湾建造了发电厂,点亮了路灯,通了电报线路,以及中华民族第一条正式营运的铁路,刘铭传治下的台湾,是第一次爬到世界第一名,当时台湾产的樟脑油,占著统治世界同类产品的地位(一直到德国人用化学合成法取代,这个世界第一才消失)。
我以前写刘铭传时,一直不能理解他那么拼命作啥?
我猜想,他一定有病,而且是困扰他极久的病,因为觉得生命宝贵,才会如此舍身护国,后来去查,真的发现他早年在打仗时,被一颗子弹打中左边脑袋,子弹无法取出,所以很早很早,他的左耳就失聪了。
到了台湾,他越过中央山脉,跑台湾的东部(生蕃出没所在)去视察,途中发病,后来就没法子走路了,一般人读历史,哪个知道刘铭传后来作台湾巡抚时,是坐在轮椅上治政的?
就这样的英雄,后来被弹劾,说他勾结外人(英国),说他贪污腐败,把他的官给拔了。刘铭传黯然下台,回到安徽老家,这人死脾气不改,又干了两件事。
其一、他在家乡自建兵工厂,造武器,心想,有一天一定还要为台湾打一仗。(後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他真的自请赴台协防,清廷不许,他在大陆奔走,为台湾守军募款……。)
其二、他为了教育子弟,在家门口挖了个大水池,中间一个小岛,每天把子弟用船划到岛上读书,下课再用船接出来。估计现在的人都不知道,刘铭传老家门口有个「湖」,湖中两小岛,刘铭传取了名字,大岛就叫作「台湾」,小岛是他的军火库,迄今仍存。
(哪天有机会到安徽肥西,真心得去朝圣一下。)
对了,忘了多说一点,刘铭传的师爷,是「秋瑾」的爷爷……。(历史好大,也好小)。
刘铭传,伟哉斯人。
在我们台湾人的眼中,刘铭传哪是安徽人?他是正儿八百,真真正正的正港台湾人。
六、再说「张之洞」
要看到「张之洞」的伟大(在我心目中,他是「中法战争」的第二大功臣),可以用「时间表」来说事,1883年的12月,刘永福和法军开干,1884年5月,张之洞接任「两广总督」,1885年的4月,中法战争就打完了。
换言之,张之洞不但要布局人事(叛贼刘永福、小吏唐景崧、退休老汉冯子材,三个怪胎一台戏。),还要协调几千公里外的刘铭传(给台湾备了饷银2万两,洋枪1400支,子弹52万颗,火药600桶,可惜送不过台湾海峡),更可怕的是,他在最短时间内,弄了几国大借款,活生生,从外国银行「借来了」五百万两的战争经费。
用网上的算法,清朝一两白银相当於现在的 750元人民币,五百万两白银,等於现在的37亿人民币。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从洋人手上借来这笔钱,去打洋人……。(以上数字都是粗算,欢迎订正,莫要骂娘。)
换作谁,谁有这本事?
有人说,中法战争打赢了,中国还丧失了越南的宗主权,其实,站在清廷的立场,取舍真的很简单,单看数字,一清二楚。随手举例如下: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廷赔款总数是1752万两白银,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1600万两白银,中俄伊犁条约,500万两。
当然,後面有一堆可怕的数字,比如马关,赔款两亿两……。但在1885年时,中法战争打赢,真的没啥好得意的,纯粹算经济账,打赢中法战争,清廷的军费,一样高达500万两之巨。
换你是张之洞,你又能如何?
(最可怕的政治,就在这一问:「换你是蔡英文又能如何?」「换你是马英九又能如何?」)
「老佛爷,不怕,咱们打下去,打到叫法国给咱赔款!」,可能不?
张之洞要在朝议上说这话,大概会被满朝文武百官,用唾沫星子淹死。
那时代的战争,重点要「压倒性胜利」,真的「完胜」了,才有人给你求饶赔款。
没人买单,为了一个越南宗主国的虚名,把钱、人命和国运,一起拿来烧?
清廷官员难道不会算账?
不过,我相信看到这里,已经有一群爱国小将们跃跃欲试,准备到评论区里骂「洗地」了。
是呀,张之洞是卖国贼,最好像文革时一样,把他夫妻两口子的墓挖了鞭尸,才叫爱国。
七 、再说「慈禧」
前面说到,刘铭传赴台拿到的经费,有一大部份是出自慈禧的私房钱。很多爱国小将看到这里,就要不高兴了,慈禧不是只会挪用北洋海军的军费吗?还能叫她自己出钱?
洗地!(又来了。)
其实呢,你把慈禧放在那个位置(垂帘听政),为了国家危局,慈禧动用内库,动用自己的私房钱,历史上的记载多了去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逃热河,慈禧的私房钱埋在地下没叫联军找到,她回到京城后,为此庆幸落泪的句子,也是明载在清史稿里的。
那藏的「私房钱」她拿来干嘛?
甲午海战,史料明确记载,当时的慈禧已经归政光绪了,为了支持战争,她就是从私房钱里挖出来了三百万两(几十亿人民币呀)支援军事。这都是有史料的,不是我胡说。
有人要问了,清朝皇后们的私房钱哪来的?还不是贪污来的?
错矣。
清宫嫔妃们的积蓄,多半来自於平时的「俸给(不知道是不是叫这名字?)」的节馀,还有逢年过节皇帝的赏赐,当然,臣下们常年累月的敬供,也是私房钱积累的来处。
这个「刘铭传花慈禧私房钱」的记忆,我是确定有的的,只可惜事隔多年,早忘了是出於哪个鬼地方(史料),所以,我也无法再举证了。
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什么慈禧会拼死命打这一场「宗主国」之战?
我个人的理解是,被太平天国给吓怕了,太平天国起於广西,广西紧挨越南,若是越南沦於列强之手,整天呼悠著广西人起来闹革命,再来两个,三个太平天国,那种结局太可怕了。
这不是我的瞎推理,而是真正慈禧说过的话。
(慈禧懿旨)「计殊叵测,该国(指越南)积弱已久,若任其侵削,则滇、粤藩篱尽为他族逼处,后患不可胜言」。看见没有:「滇、粤藩蓠尽为他族逼迫,后患不可胜言」。
我说慈禧用了她的私房钱,真不用多怀疑。
八、再说「孤拔」和「茹费里」
本来,我的第七个人物,打算藉著写「张佩纶」(张爱玲祖父,导致福建海军被当靶子消灭),来骂一骂「李鸿章(张佩纶岳父)」在中法战争中的避战、怯战行为,但是后来想想,算了。
我只打算写这场战争的光明人物。不想写那些历史的败德之辈了。
要说「中法战争」,不能只提中方,按平衡报导原则,也要说下「法军总司令」,尤其是这个总司令死跷跷了,尸体埋在澎湖岛「马公小学」的操场边上。(多爽?)
「孤拔」总司令的「死」有好多说法。
按法国人意见,是得病死的,类似疟疾、心脏病一类。但按中方说法,是某个守岸炮台的总兵,不听号令,私自发炮,一炮打断了法国旗舰的桅杆,桅杆倒下,「刚好」活生生压死了这个总司令。
当然,若要唤起爱国情绪,绝对是「被压死」的才乐意,但说实话,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人家是病死的,有太多证据佐证,而中方的「发炮打断桅杆」一说,只像是典型的「吹牛皮」谎话。
说到这,这些年来,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孤拔不海葬呢?非要葬在敌国的小岛上?
成为我中华民族的爱国教育材料(有机会去澎湖,一定找找这座「总司令墓」)。
总之,中法战争的结束,带来无尽痛苦的,可不止清廷,法国人也很不爽。以现在的眼光,细细回顾当年的战事,法国人不能说轻敌,也几乎是倾力攻来,堂堂编列的远征舰队且不说(拥有新型主力舰,总排水量远胜当时的大清福建海军),陆战方面,在台湾的登陆战也是打的有板有眼,先胜才后败,打得刘铭传气喘嘘嘘。而在越南北境的谅山战役,史载法军败因,主要是炮兵部队迷路,因为大雾,死活找不见分配的高地,造成步兵缺乏重火器的火力投射……。
说到底,还是天命不予,战场上倒霉,又撞上了上下团结的清军,绝非将士们贪懒误工。
「中法战争」的失败是全面性的,法国人自己看的明明白白(虽然捡到了越南,达成了战略目标),但战场失利,总司令死亡,没有从清廷要到重要的「赔款」,於是便导致了当时的执政政府(新上任的茹费里政权)倒台。
这场战争,以法国人的立足点来看,绝对是一场悲剧,死伤性命无数,虚耗国库,这些都还是事小,作为世界强权的脸面丢尽,才是最主要的问题。
整个十九世纪末,法国一直走著下坡,一直到一战惨胜,二战亡国,中法战争大概就是最早敲响的那一声丧钟,这一声丧钟,大清和法兰西都听见了。
参战双方,都被预见了惨烈的结局。
九、「张大春」的穿越小说
最后说一点,中法战争,这些年来很少见到人写小说,甚至「戏剧」也很少被「单独拍来」,我当初写中法战争相关的戏,说实话,也是沾著「辛亥革命」的光,为了描写满清的腐败、必需要推翻清廷统治的必要性,所有的人写「辛亥革命」这个「大事件」的本子,绝对得从「中法战争」著手。
(回到文字的开始,为什么我说「20世纪的中国现代史,要从中法战争说起」,理由即在於此,比如大家写「辛亥革命」,相信我,没人会去扯「鸦片战争」。)
说到其它的小说,唯一叫我看来 n 年不忘的,是张大春年轻(未成名时)给台湾军房出的「雄狮少年」杂志写的穿越小说,一群小朋友们在图书馆中,因为翻到一本奇怪的书,回到历史中去。
他们穿越了。
还遇见了刘永福。
於是帮他打赢了中法战争,甚至远渡台湾,对抗入侵台湾,想要窃占台湾的日军……。
这些年来,因为那几乎是我未成年时看的杂志连载,已经记不起来细节,到底是不是「张大春」写的也存疑(姑且以为是吧,错的话,请勿骂人)。但整个故事非常有趣。有趣在,它背靠了一场清朝末年的奇怪战争,打赢了,还割地,有那种「恨不能回天,可惜无力」的痛苦,而且是以青少年为主角,写在台湾军方出版社(黎明出版社)出的青少年杂志上。
如此方式来倡导爱国二字,真的太有趣了。
(那时代可不比现在,历史穿越小说可是奇葩之物呀。)
多年过去,我一直有个心愿,能找见那篇小说重读一遍,甚至把它拍出来……。
可惜总不能如愿。
ok,写到这里,拉拉杂杂,算是我倾倒了记忆中的中法战争。
讲真,上面写的,除了少数年代稍微查了下,其它全凭的记忆,错了,请不吝订正。
别骂娘。(竟然有人在评论串里骂「台湾人也会编历史」,无聊。)
当然也提醒一下,不要看到不一样的观点,就来上窜上跳。
这不是给满清洗地,也不是给任何人洗地。
在历史面前,能不能谦虚一点?
能不能收束一下你们无聊的,一文不值的情操?
–
谢谢 @yolfilm 对战争中各个关键人物的描写。这里我想从当时世界格局的角度来聊聊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的历史意义,我们从课本中小说中都能看到很多从中国角度的总结。然而对于法国来说,中法战争的意义其实格外重要:法国在中法战争中的胜利,拯救了法国这个国家——不仅仅是颜面,而是实际意义地让法国再次强大了起来。这场战争的胜利,让法国重新在世界上找回了话语权,也让他的国民的民族荣誉感空前高涨,最终成就了今天的法国。
而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中央政府无能,地方军阀崛起,外交软弱军事落后等等,让「泱泱大国」的颜面荡然无存。本已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被军事强国打败,丧权辱国地割地赔款,转过头来又被当时欧洲的小瘪三法国占了本来占不到的便宜 —— 满大人那大袍子底下羸弱的身子骨儿立刻被展现在世界的面前。自此列强明白,中国这块土地看似巨大,但只要在稍微捅清政府一刀,中国人民立刻群龙无首,各地分治。到时候只要找好了势力代言人,就能让中国人自己跟自己杀红了眼。
日本明治维新后,外拓疆土的计划本就已经在国会里吵了一轮又一轮,目标自然是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中法战争中,日本曾经想作为法国援军参战,但一方面法国觉得会被日本占去既得利益,另一方面稳健派的伊藤博文和西乡从道竭力反对,结果还是没能拉下脸跟中国开战。然而此役之后不到十年,日本马上以平定东学党乱为由,在朝鲜半岛跟清军打起了甲午日清战争——然而这次主战的却换成了伊藤博文。日本人按着李鸿章李中堂的脑袋签了马关条约,割走了台湾澎湖辽东半岛,还给了日本一堆优厚待遇,约定不许对帮助日军的中国人(汉奸)处刑。日本这步棋下得又狠又稳,40年之后果然卷土重来。
====================
1. 法国为什么要打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爆发之前,中国与外国的大规模战争,就得数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了。大家从历史书里都看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加上美俄支持,跟清政府进行的一场耗时4年的战争,那时候法国还能跟着英国一起远征地球另一边的一个大国,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弱。
然而当时的法国的情况又如何呢?
1848年,路易拿破仑(拿破仑皇帝的侄子)当选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之后他与议会交恶。议会在1950年通过了新选举法,将总统任期从4年改为三年,意在早点儿让路易拿破仑下台。而他干脆在1851年12月通过全民公投称帝,废除了议会制,自称拿破仑三世,自此开辟了法兰地第二帝国的时代。
作为「拿破仑波拿巴」的袭名者,拿破仑三世自然而然地背上了偶像包袱,以及重现先祖辉煌的抱负(一般来说有这样抱负的人往往完蛋)。所以他称帝以来,一转官僚资产阶级代言人的面貌,开始积极地对外开战,彰显武力。
1853年,上任不久的他就开始挑衅俄国,意图挽回拿破仑叔叔惨败的颜面。1855年,拉着英国、奥斯曼土耳其联军的法国人在克里米亚击败了俄国人,赢得了拿破仑皇帝去世之后在欧洲打的第一场战争的胜利,法国人民似乎看到了希望。
1858年,法国海军奉拿破仑三世之命入侵中南半岛,在拿下了几个殖民地之后,法军于1861年正式与越南阮朝全面开战,成功割走了越南南部的三个州,建立了法属交趾支那。
1859年,法军强势介入意大利统一战争,并帮助撒丁王国击败了奥地利,最终促成了意大利的统一。
马不停蹄的上任三把火,使法国一跃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说打谁就打谁,而且一打就赢。老家欧洲有英国、意大利这样的盟国,亚洲又占据了进入东亚的门户印度支那,拿破仑三世简直就是国运昌隆的福星。然而「盛者必衰」的定律是不变的。
1862年,风头正劲的拿破仑三世决定插手北美事务。最初的原因是贝尼托胡亚雷斯通过革命掌握了墨西哥政权之后,因为国库空虚财政紧张,宣布对外停止支付国债利息。大债主英国、法国、西班牙三国于是决定一起出兵前往墨西哥施压。说是施压,其实意图就是「不给钱就弄死你」。于是不出意外地,胡亚雷斯政府拒不给钱,三国军队登陆开始抢占地盘。其间法军充分发挥了世界宪兵的作风,跟墨西哥军队打了一场场硬仗,与西班牙、英国的坐山观虎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争经过了2年时间,墨西哥军队渐渐支持不住,撤出了大部分城市,而法国则趁机扶植了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位大公上台称帝,是为马西米连诺一世墨西哥皇帝。
然而1865年,结束了内战的美国人突然在墨西哥边境集结了数万兵力,宣布支持墨西哥的共和政府,反对法国树立的傀儡皇帝,要求法军立即撤军。在权衡了可能到来的战争的损失之后,拿破仑三世被迫宣布法军全部撤出墨西哥。之后在美军的协助下,胡亚雷斯的共和国军迅速夺回了政权,枪决了马西米连诺一世。法军出兵墨西哥的结果是损兵折将,毫无所获。
而战争之中,法军「50年不败」的神话也被打破,法军一下从士气空前高涨的状态跌入了低谷。
欧洲这边,一股足以毁灭法国的力量也在积蓄着。拿破仑三世称帝以来,先后在欧洲大陆击败了俄国和奥地利,这些连续的举动直接刺激了他最危险的邻居——普鲁士。普鲁士原本与俄国、奥地利成立了三国神圣同盟,其本质就是防止法国再度对周边各国进行侵略,然而却并非军事同盟。在俄国和奥地利先后被法军击败之后,普鲁士觉察到了自己被孤立的危险,于是在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之下,普鲁士于1866年率先出兵拿下了在法普之间摇摆不定的奥地利,使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联邦解体,之后又联合德意志各国建立了以普鲁士为领导的,关系更加紧密的北德意志联邦,将联邦各国的兵力都划归普鲁士统一领导。这样一来,普鲁士迅速成为了可以与法国对抗的一支强大力量。
更为可贵的是,俾斯麦敏感的阅读国际局势的能力,让他成功地判断出了北德联邦一旦与法国开战的话,周边各国会采取如何的态度:
奥匈帝国吃了法国的亏,也吃了德国的亏,所以必然在战争中采取中立。于是俾斯麦对奥匈帝国宣称一旦它加入法国一方,普鲁士会首先摧毁奥匈帝国的政权。意大利的撒丁王国虽然在统一本国的过程中受到了法国的支援,但他们同样惧怕法军势力在意大利的蔓延,所以很可能会在战争中加入普鲁士一方。俄罗斯就不必说了,英国所秉承的大陆均势主义也倾向于限制法国的势力扩张。这样一来,唯一具有不确定性的,就是西班牙了。
1868年9月,西班牙的胡安普利姆将军领导了民主革命,女王伊莎贝拉二世被迫流亡法国巴黎,投靠自己的妹妹一家。法国的对策是稳住普利姆将军,劝说他接受伊莎贝拉二世的儿子阿方索十二世为西班牙国王,延续波旁王朝的统治地位(波旁家族出自法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然而在俾斯麦和普利姆将军的几次私下会面之后,普利姆将军选定了一位出自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来继承西班牙王位,并且在俾斯麦的游说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也认可了这一人选。
然而威廉一世同样也出自霍亨索伦家族,甚至这位利奥波德在家族中的辈份是威廉一世的堂兄。法国自然强烈反对这一决定,而威廉一世由于惧怕国际社会的干涉,也只得撤回自己的认可。1870年7月,失去了普鲁士支持的利奥波德被迫退出王位竞争。但是法国变本加厉,当着威廉一世的面,要求他签署一份声明,表明普鲁士今后都不会支持任何从霍亨索伦家族出身的西班牙王位候选人。这一举动大大刺伤了威廉一世的自尊心——我贵为一国之君岂可听你一个外交使臣的摆布?他拒绝了法国的要求,要求找一个更为合适的措辞来了结此事。
1870年7月13日,威廉一世在拒绝了法国使臣的要求之后,将这一事件通过密电的形式发给了俾斯麦。而俾斯麦收到这封电报后,直接询问了普鲁士军总参谋长毛奇:「跟法国开战,有多大把握能赢?」
「必胜。」
俾斯麦拿出威廉一世发给他的电文,内容是这样的:
电报中的威廉一世显得委屈又懦弱,除了冒犯到他本人的尊严以外,似乎对国际局势毫不关心。而俾斯麦却将电文改为:
这样一来,电文的内容就变成了「普鲁士国王遭到了法国大使和法国当局的侮辱」。俾斯麦在措好电文之后,立刻通过各驻外机构和媒体,将这一电文发布至德国和欧洲全境。德国民众看到这一消息后群情激亢,而尚未加入北德联邦的德意志南部各国也纷纷表示支持普鲁士。
另一方面,在法文的译文里,「Adjutant」一词被纷纷漏译 —— 这词在德文中特指国王特使,而在法文中仅指随从士官。所以在法国人看到的这一电文里,是普鲁士国王轻易打发了法国大使。同样,这激起了法国民众的愤怒,也让拿破仑三世感到颜面扫地。
这一事件史称「埃姆斯密电事件」。一周后的1870年7月19日,拿破仑三世对普鲁士宣布开战,史称「普法战争」。一年以后,普鲁士军队大获全胜,进军巴黎,拿破仑三世向威廉一世投降,本人被俘。
战败后被俘的拿破仑三世与俾斯麦首相的会谈。这次会谈以德语进行,因为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本人的德语比法语要好很多。
普法战争的结果我们不用多提了:法国对德国赔偿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拿破仑三世下台并流亡国外,德国完成南北合并,加里波第赶走最后的法军和教皇军统一意大利。之后,俾斯麦又通过两次签订军事同盟——德俄奥三帝同盟 和 德意奥三国同盟,以建立包围网的形式,对法国进行进一步外交封锁,孤立他在国际上的地位。
三国同盟的建立时间是1882年,恰巧是中法战争爆发前一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以后,爱国情绪再次被点燃,民族主义的内容出现在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但这也无法挽回法国丧失的阿尔萨斯洛林这一重要的工业区——在当时的欧洲,各大资本主义国家都在拼命赶超对方,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土地来加紧帝国主义化进程。西班牙本国的乱政让其逐渐退出了欧洲强国的地位;俄罗斯陷入了与奥斯曼土耳其的小规模领土争端;英国在亚洲积极布局,逐渐拿下了荷兰在远东的势力范围;德国获得了欧洲最有竞争力的土地和资源,仅仅是在海外拿了一些据点了事;意大利瞄准了东北非;而法国,在此时的战略出口,也只剩下了非洲和亚洲。
与其他资本主义强国不同的是,法国在战败之后失去了工业化发展的最好时机,而本国的资产阶级更热衷于投资和放高利贷。这极大地影响了法国的经济结构的稳定性。在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建立三国秘密同盟的同一年,1882年,法国爆发了证券市场大崩溃,起因是总联邦银行(le Union générale)股价的暴涨暴跌,最终导致了法国市场上的大批银行倒闭,四分之一的券商关门。在当时的社会里,流传着德国与犹太人联手,甚至是共济会的阴谋,要搞垮法国经济的阴谋论。这一事件持续了将近10年时间,是法国在历史上出现的最恶劣的几次经济危机之一,也导致高更最终放弃了他在银行里的工作,转型成为了一名画家。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法国在第一次殖民时代里获得了大片的美洲、印度和中南半岛的地盘,但在普法战争结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的这段时间里,他的势力范围只剩下了西非、马达加斯加、约旦、圭亚那和越南。西非的状况就不必说了,尽管面积辽阔但几乎都是撒哈拉大沙漠。对于法国来说,真正有发展价值的,只有亚洲的中南半岛这一块土地。可以说,如果法国在中南半岛这里丧失了控制权,那么法国的国际战略将彻底失败,国内经济也是一片泥潭,在欧洲就再也没有力量可以与英国和德国相抗衡了。
(我知道这里写的太远了,但是俾斯麦的外交手段如此精彩,法国的由盛入衰的速度如此惊人,实在是不得不提。)
=============================
我来接着写哈,晚上去看了昆曲《牡丹亭》,还挺不错的。
=============================
我们先把时间线拉回到1879年。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第三共和国建立,但上台的仍然是王政派政治家。在俾斯麦的苦心经营下,法国的波旁家族和波拿巴家族都失去了王政复辟的可能性,于是在1879年,共和派的儒勒格雷维正式掌权,成为了第三共和国的第四任总统。自此,共和政治终于在法国确立了地位。马赛曲被定为法国国歌,攻占巴士底狱的7月14日被定为法国国庆日。法国人民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再一次被打了鸡血。
在儒勒格雷维的领导下,当时的法国的情况是这样的:
1882年,国内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原本作为法国资本主义支撑的金融行业的发展立刻陷入了停滞状态。而另一方面,法国国内的实体经济发展又相当不足:一方面本国缺乏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资源紧缺,建好的工业区也归了德国;另一方面,西非殖民地所能提供的仅限于当地的种植业和部分贵金属矿产资源,在外交处处受阻的法国第三共和国的国际关系下,种植业所能贡献的产品缺乏充分的出口销售市场,所以法国当时最需要的,并不是抢占像南美、印度那样的大量的富裕劳动力地区,而是需要创造足够的内需,建立新的贸易伙伴关系,以拉动本国的实体经济增长。
因此,第三共和国选择了最为合理化的手段:扩大其在东南亚以及东亚的实际势力范围,建立殖民地自主的经济环境,掌控中南半岛的金融体系。之后通过通商的方式,将产品倾销给中国南方地区——这一地区自古富庶,有人有钱,而且奉行重商主义。可以说,法国在东亚的势力扩张,其目的并不在于军事占据,而是希望以经济贸易的方式,来养肥自己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并最终使法国国内的经济状况得以扭转。殖民地和贸易,成为了19世纪末期法国国运的两条命脉。
========待续=========
如何评价一场战争的胜利和失败?战略目的的达成与否。
法国从清朝手里拿到了越南作为保护国,不过没拿到更多的利益(赔款割地),胜利了不过比较起中国近代遭遇的其他战争对手的话,不算全胜。
中国(清国)丢掉了越南,失去了福州水师,基本上是失败,不过比起其他遭遇的战争而言没那么惨而已。
真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认为这能算打平,还美其名曰“不败而败”“不剩而胜”,窝大清南洋的海军全部报销,陆军被雄鸡的加长版刺刀赶得一路败仗几乎丢掉了整个越南,最后胜了一两次局部战役,也好意思说自己“不败”,果然是传统知识分子的风格。
另外,镇南关战役主要是黑旗军,说实话,黑旗军这种反清起家的武装到底算不算清军还是只算同盟,那真是不太好说的一件事。
现在历史一般认为近代史的开端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而不是中法战争。我做点好事在这里说下,爱信信,
没了矮子,法兰西每届人民都不行啊
我想来说两句。我对现在还认为清政府不败而败的观点表示不敢苟同。确实,陆上战争取得了一些小范围的胜利,或者说是阻挡了法军的攻势,例如刘永福冯子材和刘铭传,但近代战争陆战只是拉锯只是用来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筹码而已,海战才是在几小时内赌上几十年国运和整个战争成败的关键。可以这么说,从马尾海战福建水师短时间内被法军舰队轰到全军覆没开始这场战争就没了悬念。就像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候一样,广东防守严密英军舰队就北上,随便找个登陆点登陆就可以,上万公里的海疆线总不能处处派兵把守吧,何况清末能战之兵区区几十万还都是各地团练,别说没有统一有效的指挥中枢了,军饷粮食也支持不了处处布防。这就是所谓的海权论,掌握了深蓝色领土的国家才拥有真正的实力。福建水师的船只本来就是北洋南洋挑剩下的,大多都还是船政局自造,和法军舰艇完全不是一个档次,黑张佩纶和他岳父李鸿章的观点我也不敢认同。李鸿章很清楚中国的水师就是个纸糊的架子,放在那还能勉强看看,真正打起来一会就没了,而海军这种东西不是像陆军那样三五年再拉起一支训练好装备齐全的不对那么简单,需要几十年的人才技术储备,而且海战一旦完全失利,陆战其实打不打都是一个结果,敌人完全可以任意封锁港口,选择任意地点登陆发动进攻,所属的岛屿也成了没妈的孩子。后来在一些局部的陆战胜利之后趁势谈和才真的是上上策。
还要再感叹下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是厉害,是所谓的亚洲第一世界第六舰队,拥有亚洲仅有的两艘七千吨级定远级战列舰(现在应该归类到铁甲舰),但那都是刚成舰队时候的事情了,和日本联合舰队比起来无论装备的新旧程度,舰艇航速,速射炮数量,火药威力(日本知道150mm以内口径炮弹打不沉定远镇远,就打算用下濑火药杀伤战斗人员然后俘获)都比北洋水师高出了几个档次,这场战争本不该这样打起来,所谓的保船制敌正是在对方没底没摸清你实力甚至还停留在北洋无敌于亚洲的理解上最好的办法,就像现在核武器一样,威慑作用大于实际作用。可惜几个小时打没了一代洋务重臣一辈子的心血,打输了最有希望民族崛起的一次战争,也打没了不少于一百年的国运。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是以潜艇和岸防为主的近海海军,深蓝海军在航母形成战力前都仍是一个梦想,这也是东南亚猴子们都能在我们头上拉屎的原因。看看二战时期的德国,陆军无敌于天下,不还是因为海军和英国人相比力量悬殊才难以染指英伦三岛,仅有的几艘类似于提尔皮茨的宝贝战舰还一直躲着最后悲壮的被击沉。一百多年来多少代海军人的奉献我们才将将走上了海军大国们几十年前就已经走上的路,而这条路也是艰辛的,我们曾经很多次尝试走了很远的距离,可几个小时的一场海战就把我们打回到了起跑线。观世界海战史,无不是一场战斗决定两方胜负和之后几十年的国力走向,特拉法尔加如此,黄海如此,对马如此,中途岛如此,马尾也如此。我不是个小粉红更对tg没什么好感,可我同样有一个深蓝色的梦。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单说战果,清政府是胜了;国际地位倒也没有提升。中国的藩属关系因为不常是基于武力建立的,收的是象征性的贡品,对应的也没有常备的军事力量予以保护
清国,胜了却败了。法国内阁倒台。输了也赢了,最后还是输了。 张之洞统帅 越南战场冯子材刘永福,台湾战场刘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