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邮箱*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电子商务最近1年面临巨大拐点:1、以马云主导的淘宝系,以及京东、1号店等,这些以产品为主要形式的实物型电商;2、以马化腾为主导的腾讯系,以及美团等,这些以服务为主要形式的服务型电商。 第一个趋势,移动购物。大家知道去年年底时候,手机用户已经达到了五亿,而PC用户是5.9亿,而手机的渗透率增速是远大于PC的渗透率的。也就是说在2017年,手机用户将超过PC用户,也就是说电子商务将来的主战场不是在PC,而是在移动设备上。而移动用户有很多的特点,首先购买的频次更高、更零碎,购买的高峰不是在白天,是在晚上和周末、节假日。而移动购物将会革PC电子商务的命,我们要做好准备,我们要迎接这场新的革命。而做好移动购物,不能简简单单的把PC电子商务搬到移动上面,而要充分的利用这种移动设备的特征,比如说它的扫描特征、图象、语音识别特征、感应特征、地理化、GPS的特征,这些功能可以真正的把移动带到千家万户。 第二个趋势,平台化。大家可以看到大的电商都开始有自己的平台,其实这个道理很清楚,就是因为这是最充分利用自己的流量、自己的商品和服务最大效益化的一个过程,因为有平台,可以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弥补自己商品的丰富度,增加自己商品的丰富度,增加自己的服务和地理覆盖。 第三个趋势,我认为电子商务将向三四五线城市渗透。一方面来源于移动设备继续的渗透,很多三四五线城市接触互联网是靠手机、Pad来上网的,而且这些城市首先经济收入提高,再加上本地的购物不便,加上商品可获得性很差,加上零售比先进国家落后。 第四个趋势,我认为是物联网。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这些可穿戴设备和RFID的发展,大家想象,将来的芯片可以植入在皮肤里面,可以植入在衣服里面,可以在任何的物品里面,任何物品状态的变化可以引起其他相关物品的状态变化。你可以想象,如果你放一个牛奶放进你的冰箱,进冰箱的时候自动扫描,自动的知道这个保质期,知道什么时候放进去,知道你的用量,当你要完的时候,马上可以自动下订单,这个订单作为商家接到订单马上给你送货,刚好下订单可能又会触发电子商务,从供应商那里下订单,而那个订单触发生产,也就是说所有的零售、物流和最后的生产可以全部结合起来。 第五个趋势,我认为是社交购物。希望听到亲人、朋友、意见领袖的意见,作为参考,我们推荐。社交购物可以让大家在社交网络上面更加精准的去为顾客营销,更个性化的为顾客服务。 第六个趋势,O2O。很有意思,昨天沃尔马全球CEO来上海,他去中远两湾城参观,那里建了一个社区的服务点,那有三个功能,第一是集货的区域,由那个地方集散到顾客手中;第二那个地方是顾客取货的点;第三个那个地方是营销的点,展示我们的商品,为社区的居民进行团购,帮助他们上网,帮助他们使用手机购物,起了三个作用。但很感叹的是什么呢?传统零售在往线上走,电子商务往线下走,最后一定是O2O的融合,为顾客提供多渠道、更大的便利。 第七个趋势,云服务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大量的电子商务的企业发展了很多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物流的能力、营销的能力、系统的能力、各种各样为商家为供应商为合作伙伴
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些能力希望最大效率的发挥作用。比如说我们推出一个SBY,这里面有营销服务、数据服务、平台服务、物流服务。刚刚又推出了金融服务,还会有更多的服务。也就是说我们把自己研发出来的,为电子商务本身提供的能力,提供给全社会。 第八个趋势,大数据的应用。大家知道实际上从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逐渐作为一个升级。低级的,盈利是靠商品的差价。下一个能力是为供应商商品做营销,而做到返点,营销所带来的盈利。下一个盈利方面是靠平台,有了流量、顾客,希望收取平台使用费和佣金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下一个能力是金融能力,也就是说为我们的供应商、商家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得到的能力。下一个能力是数据,也就是我们有大量电子商务顾客行为数据,利用这个数据充分产生它的价值,这个能力也是为电子商务盈利的最高层次。而数据,我们知道也是一个逐渐升级的过程,原始的数据是零散的,价值非常小,而这些数据经过过滤、分析而成为了信息,而在信息的基础之上建立模型,来支持决策,成了我们的知识,而这些知识能够做预测,能够举一反三,能够悟出道理,成了我们的智慧。所以在整个升级,数据升级,和我们数据价值的升级,我们从中就充分的体现这个大数据的价值。 第九个趋势,精准化营销和个性化服务。这个需求大家都是有的,希望这个网站是为我而设的,希望所有为我推荐的刚好是我要的,以后的营销不再是大众化营销,而是窄众营销。每个人都希望最大效率的应用这个营销的渠道和营销的工具化是窄众营销,每个人精准化的知道他的需求,为他提供个性化的营销和服务。 第十个趋势,互联网金融。这个平台可以说上面有演员、有观众,有很多的戏,这个戏就是这里面的一些内容,也就是说含有保险、基金、小贷,有各种各样的服务,是戏的内容。演员就是那些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等。观众就是所有的大宗顾客,还有比如说我们的商家、供应商、合作伙伴。这个平台最好的为所有的大众服务,所有的这台戏上面的观众
服务,也就是这个平台的作用。
马爸爸说过,电商已死。。。。
可见残酷性!
很棒,感谢楼上的分析,我从我的这个纬度分享下我想给大家说道的:
所有的想法被互联网化就存在垄断性与唯一排他性,对于未知的互联网热传统实体都想办法让现有业务跟网络粘连,削尖了头往电商交易上转,呵呵,现在的信息差越来越小,要不就是在自己左手打右手,要不就是你被同行挤死,关于电商怎么搅了传统渠道的局等等诸如此类的这儿就不长篇大论了;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基本需求都能找到商品来间接满足,也有牛逼的人靠细化了一些需求,但意淫太多,商品出来后无论你怎么引导就是没有人买单;商品只是人类需求的一个载体,为解决需求就需要找实例化的工具来解决,而把需求向工具转化的过程主要都还是靠需求者个体来实现,个体的需求转实例化能力有限,基本还是靠筛选已知的商品来满足所需。咱还回来接着说电商平台,阿狗阿猫类的平台能做到根据你的操作行为为你智能化推荐各种商品,基本都是根据浏览、收藏、购买过的商品为您关联推荐,这当然是做为一个交易类的平台最基本的功能,烦人的是他们还用了谷哥和百度等的广告联盟死缠烂打地跨屏跟踪你,而他们并不去分析你当处选这款产品的初心;还值得我庆幸的是各平台还知道抢占更多用户,收集用户的更多数据,但他们几乎都没有好好利用好这些数据;老二如果没有布局上的创新,看老大做什么老二就模仿什么,通过模仿老大的行为比谁狠吃亏的还是老二,老大总有老二看不到的概念很轻松在资本层面融到钱烧下去;跟风的总是天真地模仿老大并找弯道超车,撑不到弯道都把已经车开往其他方向了。所以靠信息差,靠放大需求来提高商品的溢价来赚取利润的会越来越难走下去,商业的竞争我个人觉得从来都没有什么终极的模式,都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升化而演变,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需要的就是成功的模式,淘宝的品类解决了人类找不到某个小众商品的需求,价格搅了多层代理的加价,淘宝满足了基础商品需求向更多商品需求的过度;京东的正品解决了人的顾虑,全控全流程的服务搅了零售终端的局,京东满足了较多商品品质和销售终端服务品质的需要;小米的出现解决了品牌虚价转嫁消费者的成本,搅了所有打造品牌标准流程的局,小米满足了最低成本获取一个需求商品的需要……;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互联网永远是用透明、开放、高效的理念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而连接着一切,风口也就是提前预判了人类发展的规律,撞上了规律,提前做了别人还没有意识到但即将发生的事情,等到大势所趋的时候就被迫站在了最顶端。
三年前我曾坚持认为未来商品的流通并不需要渠道,仅需要品牌厂商(工厂)+有交易属性的互动媒体+需求消费者,这些年来商品的流通虽然被电商平台倒腾过后更加的扁平化,厂商和消费者的距离相对来说也缩短了距离,但在一个需求形成一个商品,再到目标类需求方的过程中,真正的需求方并没有站在主导整个需求实例化的地位,这也是受制于我们社会发展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卖方市场,因为需求一直是刚需的,你敢造就有人敢买,我们赶上了基本生活物料刚需和制造的红利,过去丰厚的利润也同时给投资界和品牌厂商下了思维定式,以前咱造任何产品,只要咱的产品解决人类需求领先,就能销售得出去,某产品进入红海后我们就再找一小块需求再疯狂地造,周而复始地跑着,遇到竞争对手就拼品质,拼服务,拼价格,拼广告…只到大家遇到了物联网,万物智能互通的互联网,嘿嘿,啥都不好使了,老罗的一句话,我们是披着硬件外衣的互联网软件公司,小米、乐视的生态布局使得他们短时间内硬件和软件体验不仅做的好,连价格都做的比你低,因为他们看到了未来,未来是用户争夺的时代,是运营用户的时代,也是自我平台生态化,用户所有需求能场景化满足的时代,在没有看懂这些之前还是仅在纯硬件平台上展开竞争的话未来谁死谁活你比我懂。
接下来的20年随着刚需的满足,将会是个性化需求泛滥的时代,随着工业的不断智能化,更加个性化小众化的需求将会得到满足,而随着信息鸿沟的不断填平,人与人之间的逻辑距离不断被拉的更近,每个人的属性更加的数据透明与开放化,在产生某一需求的同时只要有少部分人有能力统筹马上就可以发起一个虚拟组织团队将需求产品化,而这种自组织的形式也将会不断的生态化完善自己,将更多动作分解到各个个体,由个体特长完成某个分枝,自组织再把各枝节整合到一起。所以未来将会是自组织协同化生产的时代,制造工厂仅是服务型的后台,工厂更多的是不断研发智能的机器人,开放自己生产线的接口,为更多的自组织虚拟公司做支撑服务,随着各商品品质和过程的透明化,因着品牌推广的力量而提高商品利润的情况也将不再存在,价值决定权会转移到原始需求人,而销售的形式将不再是你硬挖我的需求卖给我不太满意的商品;厂商即服务,需求转化过程即销售,过程中的每一步有偿付费即商品价格,商品的专利或者品牌即属于原始需求方和参与虚拟组织中的各个个体,个体会交叉于多个虚拟公司组织中,利润在整个生态过程中的分配会更加的均匀。更多的自组织厂商会从心理学的角度不断地为需求方服务(这句猛插进来是不是有点硬),随着人们日常的需求不断满足,更多的隐性需求需要通过了解消费者低层原始的需求动机再个体化地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隐藏需求并不会通过直接的方式表达传递出来,这就是说需要去分析消费者,消费者在有需求同时可以将自己的数据从数据银行(以后会有日志针对数据数据银行单独展开)提出来或者授权给自组织厂商,简单说明需求要应用的场景或者要通过需求达到的目的即可,自组织厂商会对授权的所有数据进行低层的分析,通过协助原始需求者一起跌代需求的附着物即商品,使商品的价值更能接近于其合理范围,价值的决定权在于需求方,商品如果是可以解决同类需求的话,就可以被该虚拟组织批量复制,产权属于参与的每一个个体;注意此处没有过多展开需要实例化商品的材料成本和制造过程,限于你们现在时间精力和我现在也该切换到工作状态的原因本次一笔代过,再加上材料和制造只是未来电商做接口驱动工业进行升级的驱动者,需要如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做支撑;以后单独针对这块我们再展开讨论(嗯又卖关子)。此文仅做为一个引子,希望能聚集到有共鸣的人能够一起实践这些理论并不断优化这些理论,我的个人微信号:qinjinming7,微信公众号:秦金明 或搜qjmblog
昵称*
E-Mail*
回复内容*
回复 ( 3 )
电子商务最近1年面临巨大拐点:1、以马云主导的淘宝系,以及京东、1号店等,这些以产品为主要形式的实物型电商;2、以马化腾为主导的腾讯系,以及美团等,这些以服务为主要形式的服务型电商。 第一个趋势,移动购物。大家知道去年年底时候,手机用户已经达到了五亿,而PC用户是5.9亿,而手机的渗透率增速是远大于PC的渗透率的。也就是说在2017年,手机用户将超过PC用户,也就是说电子商务将来的主战场不是在PC,而是在移动设备上。而移动用户有很多的特点,首先购买的频次更高、更零碎,购买的高峰不是在白天,是在晚上和周末、节假日。而移动购物将会革PC电子商务的命,我们要做好准备,我们要迎接这场新的革命。而做好移动购物,不能简简单单的把PC电子商务搬到移动上面,而要充分的利用这种移动设备的特征,比如说它的扫描特征、图象、语音识别特征、感应特征、地理化、GPS的特征,这些功能可以真正的把移动带到千家万户。 第二个趋势,平台化。大家可以看到大的电商都开始有自己的平台,其实这个道理很清楚,就是因为这是最充分利用自己的流量、自己的商品和服务最大效益化的一个过程,因为有平台,可以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弥补自己商品的丰富度,增加自己商品的丰富度,增加自己的服务和地理覆盖。 第三个趋势,我认为电子商务将向三四五线城市渗透。一方面来源于移动设备继续的渗透,很多三四五线城市接触互联网是靠手机、Pad来上网的,而且这些城市首先经济收入提高,再加上本地的购物不便,加上商品可获得性很差,加上零售比先进国家落后。 第四个趋势,我认为是物联网。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这些可穿戴设备和RFID的发展,大家想象,将来的芯片可以植入在皮肤里面,可以植入在衣服里面,可以在任何的物品里面,任何物品状态的变化可以引起其他相关物品的状态变化。你可以想象,如果你放一个牛奶放进你的冰箱,进冰箱的时候自动扫描,自动的知道这个保质期,知道什么时候放进去,知道你的用量,当你要完的时候,马上可以自动下订单,这个订单作为商家接到订单马上给你送货,刚好下订单可能又会触发电子商务,从供应商那里下订单,而那个订单触发生产,也就是说所有的零售、物流和最后的生产可以全部结合起来。 第五个趋势,我认为是社交购物。希望听到亲人、朋友、意见领袖的意见,作为参考,我们推荐。社交购物可以让大家在社交网络上面更加精准的去为顾客营销,更个性化的为顾客服务。 第六个趋势,O2O。很有意思,昨天沃尔马全球CEO来上海,他去中远两湾城参观,那里建了一个社区的服务点,那有三个功能,第一是集货的区域,由那个地方集散到顾客手中;第二那个地方是顾客取货的点;第三个那个地方是营销的点,展示我们的商品,为社区的居民进行团购,帮助他们上网,帮助他们使用手机购物,起了三个作用。但很感叹的是什么呢?传统零售在往线上走,电子商务往线下走,最后一定是O2O的融合,为顾客提供多渠道、更大的便利。 第七个趋势,云服务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大量的电子商务的企业发展了很多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物流的能力、营销的能力、系统的能力、各种各样为商家为供应商为合作伙伴
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些能力希望最大效率的发挥作用。比如说我们推出一个SBY,这里面有营销服务、数据服务、平台服务、物流服务。刚刚又推出了金融服务,还会有更多的服务。也就是说我们把自己研发出来的,为电子商务本身提供的能力,提供给全社会。 第八个趋势,大数据的应用。大家知道实际上从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逐渐作为一个升级。低级的,盈利是靠商品的差价。下一个能力是为供应商商品做营销,而做到返点,营销所带来的盈利。下一个盈利方面是靠平台,有了流量、顾客,希望收取平台使用费和佣金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下一个能力是金融能力,也就是说为我们的供应商、商家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得到的能力。下一个能力是数据,也就是我们有大量电子商务顾客行为数据,利用这个数据充分产生它的价值,这个能力也是为电子商务盈利的最高层次。而数据,我们知道也是一个逐渐升级的过程,原始的数据是零散的,价值非常小,而这些数据经过过滤、分析而成为了信息,而在信息的基础之上建立模型,来支持决策,成了我们的知识,而这些知识能够做预测,能够举一反三,能够悟出道理,成了我们的智慧。所以在整个升级,数据升级,和我们数据价值的升级,我们从中就充分的体现这个大数据的价值。 第九个趋势,精准化营销和个性化服务。这个需求大家都是有的,希望这个网站是为我而设的,希望所有为我推荐的刚好是我要的,以后的营销不再是大众化营销,而是窄众营销。每个人都希望最大效率的应用这个营销的渠道和营销的工具化是窄众营销,每个人精准化的知道他的需求,为他提供个性化的营销和服务。 第十个趋势,互联网金融。这个平台可以说上面有演员、有观众,有很多的戏,这个戏就是这里面的一些内容,也就是说含有保险、基金、小贷,有各种各样的服务,是戏的内容。演员就是那些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等。观众就是所有的大宗顾客,还有比如说我们的商家、供应商、合作伙伴。这个平台最好的为所有的大众服务,所有的这台戏上面的观众
服务,也就是这个平台的作用。
马爸爸说过,电商已死。。。。
可见残酷性!
很棒,感谢楼上的分析,我从我的这个纬度分享下我想给大家说道的:
所有的想法被互联网化就存在垄断性与唯一排他性,对于未知的互联网热传统实体都想办法让现有业务跟网络粘连,削尖了头往电商交易上转,呵呵,现在的信息差越来越小,要不就是在自己左手打右手,要不就是你被同行挤死,关于电商怎么搅了传统渠道的局等等诸如此类的这儿就不长篇大论了;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基本需求都能找到商品来间接满足,也有牛逼的人靠细化了一些需求,但意淫太多,商品出来后无论你怎么引导就是没有人买单;商品只是人类需求的一个载体,为解决需求就需要找实例化的工具来解决,而把需求向工具转化的过程主要都还是靠需求者个体来实现,个体的需求转实例化能力有限,基本还是靠筛选已知的商品来满足所需。咱还回来接着说电商平台,阿狗阿猫类的平台能做到根据你的操作行为为你智能化推荐各种商品,基本都是根据浏览、收藏、购买过的商品为您关联推荐,这当然是做为一个交易类的平台最基本的功能,烦人的是他们还用了谷哥和百度等的广告联盟死缠烂打地跨屏跟踪你,而他们并不去分析你当处选这款产品的初心;还值得我庆幸的是各平台还知道抢占更多用户,收集用户的更多数据,但他们几乎都没有好好利用好这些数据;老二如果没有布局上的创新,看老大做什么老二就模仿什么,通过模仿老大的行为比谁狠吃亏的还是老二,老大总有老二看不到的概念很轻松在资本层面融到钱烧下去;跟风的总是天真地模仿老大并找弯道超车,撑不到弯道都把已经车开往其他方向了。所以靠信息差,靠放大需求来提高商品的溢价来赚取利润的会越来越难走下去,商业的竞争我个人觉得从来都没有什么终极的模式,都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升化而演变,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需要的就是成功的模式,淘宝的品类解决了人类找不到某个小众商品的需求,价格搅了多层代理的加价,淘宝满足了基础商品需求向更多商品需求的过度;京东的正品解决了人的顾虑,全控全流程的服务搅了零售终端的局,京东满足了较多商品品质和销售终端服务品质的需要;小米的出现解决了品牌虚价转嫁消费者的成本,搅了所有打造品牌标准流程的局,小米满足了最低成本获取一个需求商品的需要……;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互联网永远是用透明、开放、高效的理念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而连接着一切,风口也就是提前预判了人类发展的规律,撞上了规律,提前做了别人还没有意识到但即将发生的事情,等到大势所趋的时候就被迫站在了最顶端。
三年前我曾坚持认为未来商品的流通并不需要渠道,仅需要品牌厂商(工厂)+有交易属性的互动媒体+需求消费者,这些年来商品的流通虽然被电商平台倒腾过后更加的扁平化,厂商和消费者的距离相对来说也缩短了距离,但在一个需求形成一个商品,再到目标类需求方的过程中,真正的需求方并没有站在主导整个需求实例化的地位,这也是受制于我们社会发展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卖方市场,因为需求一直是刚需的,你敢造就有人敢买,我们赶上了基本生活物料刚需和制造的红利,过去丰厚的利润也同时给投资界和品牌厂商下了思维定式,以前咱造任何产品,只要咱的产品解决人类需求领先,就能销售得出去,某产品进入红海后我们就再找一小块需求再疯狂地造,周而复始地跑着,遇到竞争对手就拼品质,拼服务,拼价格,拼广告…只到大家遇到了物联网,万物智能互通的互联网,嘿嘿,啥都不好使了,老罗的一句话,我们是披着硬件外衣的互联网软件公司,小米、乐视的生态布局使得他们短时间内硬件和软件体验不仅做的好,连价格都做的比你低,因为他们看到了未来,未来是用户争夺的时代,是运营用户的时代,也是自我平台生态化,用户所有需求能场景化满足的时代,在没有看懂这些之前还是仅在纯硬件平台上展开竞争的话未来谁死谁活你比我懂。
接下来的20年随着刚需的满足,将会是个性化需求泛滥的时代,随着工业的不断智能化,更加个性化小众化的需求将会得到满足,而随着信息鸿沟的不断填平,人与人之间的逻辑距离不断被拉的更近,每个人的属性更加的数据透明与开放化,在产生某一需求的同时只要有少部分人有能力统筹马上就可以发起一个虚拟组织团队将需求产品化,而这种自组织的形式也将会不断的生态化完善自己,将更多动作分解到各个个体,由个体特长完成某个分枝,自组织再把各枝节整合到一起。所以未来将会是自组织协同化生产的时代,制造工厂仅是服务型的后台,工厂更多的是不断研发智能的机器人,开放自己生产线的接口,为更多的自组织虚拟公司做支撑服务,随着各商品品质和过程的透明化,因着品牌推广的力量而提高商品利润的情况也将不再存在,价值决定权会转移到原始需求人,而销售的形式将不再是你硬挖我的需求卖给我不太满意的商品;厂商即服务,需求转化过程即销售,过程中的每一步有偿付费即商品价格,商品的专利或者品牌即属于原始需求方和参与虚拟组织中的各个个体,个体会交叉于多个虚拟公司组织中,利润在整个生态过程中的分配会更加的均匀。更多的自组织厂商会从心理学的角度不断地为需求方服务(这句猛插进来是不是有点硬),随着人们日常的需求不断满足,更多的隐性需求需要通过了解消费者低层原始的需求动机再个体化地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隐藏需求并不会通过直接的方式表达传递出来,这就是说需要去分析消费者,消费者在有需求同时可以将自己的数据从数据银行(以后会有日志针对数据数据银行单独展开)提出来或者授权给自组织厂商,简单说明需求要应用的场景或者要通过需求达到的目的即可,自组织厂商会对授权的所有数据进行低层的分析,通过协助原始需求者一起跌代需求的附着物即商品,使商品的价值更能接近于其合理范围,价值的决定权在于需求方,商品如果是可以解决同类需求的话,就可以被该虚拟组织批量复制,产权属于参与的每一个个体;注意此处没有过多展开需要实例化商品的材料成本和制造过程,限于你们现在时间精力和我现在也该切换到工作状态的原因本次一笔代过,再加上材料和制造只是未来电商做接口驱动工业进行升级的驱动者,需要如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做支撑;以后单独针对这块我们再展开讨论(嗯又卖关子)。此文仅做为一个引子,希望能聚集到有共鸣的人能够一起实践这些理论并不断优化这些理论,我的个人微信号:qinjinming7,微信公众号:秦金明 或搜qjm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