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10 )

  1. 王瑞恩
    理由
    举报 取消

    任何“消费”都离不开供给需求两端,

    从需求的角度上来说,人们喜欢听故事,

    第一,是“反差萌”的故事,

    德国男足主帅勒夫喜欢挖鼻孔,人们觉得很萌:风度翩翩的冠军教头还有这么不拘小节的时候。如果是街头麻将桌上光膀子撸串的大汉呢?

    金庸小说里的周伯通,武功高强但心性就像个孩子,人们觉得“老顽童”很萌,但遇到真正的熊孩子,可就只觉得头疼了。

    另一种反差,则是那种别人出了张三,你就直接出王炸的“不按套路出牌”,也能形成一种叙事上的神转折,相当多人喜欢听。

    第二,是“土豪任性“的故事,

    诸如“土豪去金钱豹只吃了一碗蛋炒饭”之类暴殄天物的叙事方法一直很有市场,例如“以后有钱了,买五十辆奔驰,排成车队一会摆成S形一会摆成B形”。

    讲真,我一直以来很向往“焚琴煮鹤”的生活态度,心里想着,我要是有钱买玛莎拉蒂的话,一定注册了uber天天开着去当出租司机。当时看了北大学生卖猪肉的故事,也想着以后考上北大的话就要开个网吧,让当主席都不去。

    第三,可能还有一种“清华不过如此”的看笑话心态。典型的例子就是“清华理工男”段子:你看,他们分数高,但是生活能力低啊;他们智商高,但是情商低啊;他们号称中国最高薪毕业生,但不是还要去卖爆米花吗?这种”吾可取而代之“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消费此类花边故事的动力。

    从供给的角度上来说,清华身份,或者说社会对清华身份的追捧,给予了学生一种做任何事情都能“开外挂”的条件,用起来很顺手。

    我自己有过这样的外挂时刻,例如暑期实践的时候,去了解当地政府制定葡萄收购价问题。当地一家葡萄酒厂本来说我们不接受访谈,是在不行了只好说明自己是清华的学生在做调研,对方马上派厂长秘书带我们逛了大半天。随后,临时起意想去向林业局了解一下情况,也是报出清华身份,直接就能找到一把手座谈,胜过找别的任何“关系”。

    说实话,这种体验是让人心里暗爽的。天龙八部里段誉的凌波微步和六脉神剑,多大的高手见了也怕三分,多凶恶的敌人也奈何他不得,所以可以高调作大死。同样的,有清华光环加持,做再没意义再琐碎的事情,也会有人多看几眼。

    但是,我还是想对如此利用清华身份的两位师兄说一句:适可而止。这块金字招牌,不是因为你付出了多少年寒窗就可以任意使用的。一个学校声望的建立,没见你做什么贡献,一个学校声望的透支,你倒比谁都积极

    更何况,评估任何事情的影响,都不能离开整体环境。而现在的环境是这样的:

    (某团购网站炒作,号称清华学生卖学姐原味被子月赚万元)

    (疑似某团购网站炒作,隔空约北大妹子)

    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卖爆米花的,你也有责任吧。

    —-

    其实,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出来卖就算了,还滥用网络段子!

    拾人牙慧滥用旧梗,要知道你是清华的诶,

    石墨烯能走到世界前列,为什么段子还不能自主创新呢?!

    正所谓:

    不甘俯首过柱子,秀出学历求转发,

    方闻紫荆卖棉被,道口又售爆米花,

    装疯卖傻骗关注,拾人牙慧欠才华,

    太平年月无大事,宇宙中心出奇葩,

    出!奇!葩!

  2. DEVIN
    理由
    举报 取消

    谢邀。

    “你们这里大部分人,这辈子最自豪的事情就是考上了清华大学。”

    大一时,老师如是告诫。

    所谓出道即巅峰,大致如此吧。

    唉……

  3. 孙梦璠
    理由
    举报 取消

    “自己人”利用“清华”品牌进行自我包装,我认为这属于个人价值选择问题,对此保留意见、不必厚非。题目描述的案例,可以算是基于商业思维的营销。既然是营销,包装个体所长(是否适合包装、手中是否接受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我认为没什么问题。即便有人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考上清华”,考虑到每个人自我实现、自我认知均有不同,仍然不适合随意妄评他人。

    至于所谓外界对清华的“消费”:

    首先,无法避免“清华”本身的品牌吸引更多的社会注意(媒体倾向报道、受众倾向关注);

    再者,仅个人感觉,不少人口中的“消费”往往是相关负面消息。清华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走入基层算不算消费“清华”?从新闻生产角度来说,无论消息性质为积极或消极,均是新闻,利益相关的受众难免不自觉产生差别对待。

    其次,如果大部分信息来源都是类似微信朋友圈一类的强联系熟人社交平台,必然“清华”相关的信息占据大多数;然而,每天千万消息洪流中“清华”新闻不过是冰山一隅,其他领域且不说,仅类似高校新闻也并不少见。

    没什么结论,不妨尝试放宽视野、转换角度来看,再决定个人的观点立场。唯一希望,不要借“消费”再“消费”就好了。

  4. 王绎心
    理由
    举报 取消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涉及的方面太广了,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先谈一谈我认为的原因,然后是影响,最后是个人看法

    原因当然有很多,我想提一下“信号理论”。不是生命科学里的信号,是经济学中的信号(可参见:Signalling (economics),以及信号理论_百度百科)。简单来说,信号就是一方传递给另一方的信息,无论有意还是无意。相应地,被传递也就是接受信号的一方需要进行信号甄别。信号的最大特点就是可观察,甚至可以说是可以轻易被观察。早期研究表明,信号理论可以作为一种解释教育的作用的方式。具体一些就是,除了教育对人的实际作用(这里的实际作用指的是直接的能够使人更好地完成目的的作用),最高学历以及毕业院校是一种信号,这种信号传递着远大于学历和院校的信息。也就是说,假定教育对人没有任何实际作用,那最高学历的不同以及毕业院校的差异,仍然可以传递有关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智力水平、勤奋水平等方面的信息,而这些特质是与教育的直接目的关系很小的。何况,学历和学校的信号,还可以反映在教育过程中得到的能力增益的信息。再简洁一点,举例来说,对于招聘者,也许应聘者是不是大学生并没有什么关系,大学教育并没有让一个人获得更多有益于这项工作的知识,但大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信号,是大学生比不是大学生可能更聪明更勤奋,所以招聘者还是愿意要大学生。

    具体到这个问题,“清华”二字就是一种信号,而且这个信号实在太容易观察了。人们看到“清华”,就会自然地从中读取远大于清华二字的信息。虽然清华本身只传递着“这件事发生在一所名叫清华大学的高等学校里”或者“这个人毕业于一所名叫清华大学的高等学校”等,但人们还是会读出来“这件事发生在中国聪明人最多的地方(之一)”“这件事是一群智商超高的人做的”“这个人接受了中国最好的教育”“这个人是个天才”等等等等衍生的信息。这个现象并没有对错,也不是说人们不该读出这些信息,不然就如同“因为现象与理论不符所以是现象错了”这种逻辑了。这种现象其实还有个通俗易懂的名字,“贴标签”。信号就是一种标签,信号(或者标签)之所以影响力这么大,其实还是因为它们太容易被观察,而且对于舆论来说,没有什么成本。调查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创新思想、中考成绩、高考成绩、大学课程难度及相应成绩等比直接利用“清华”两个字麻烦太多,远不如看到“清华”就认定这个人智商高能力强省时省事省力省心。对这种现象的利用,如果用得好,那一点问题也没有,比如写简历先写教育经历,第一条就是清华;比如某公司创业,用一大堆数据说明自己多么牛根本不现实,但说自己的清华人的团队就很直观;比如出国留学,列举许许多多的细节也许用处没那么大,但本科清华就有一定的说服力;等等。但如果滥用这种现象,甚至故意扭曲,那就可以说是“消费”了。比如写简历模糊地写清华,然而可能只是成人教育;创业写清华,然而可能只是团队中的一个人跟清华沾点儿边儿;新闻写清华,然而可能同样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且事情的性质与发生在哪个学校没关系。现象或者说事实是无所谓对错利弊的,正当与否只是人对现象的使用。

    问题中的事情,这部分不讨论真假或者是否妥当,但无疑是把“清华”二字作为了一个贴给自己的标签,一种传递给别人的信号。大家自然会想到比清华更多的事情,比如“清华人应该很厉害,有很多更好的机会,为什么会卖爆米花呢”“高智商的人做的爆米花,和一般的有什么不同呢”“这些中国最顶尖的牛人做的爆米花,会不会更好吃呢”等等。这比用更具体的事实和数据说明这个创业项目或者自己卖的产品与其他的项目或产品有什么区别和优势要容易得多。贴标签的人省时省事省力省心,看标签的人也不客气,大家都开心。如果项目果然成功,爆米花果然好吃,当然无妨,说不定还会有人暗想:“清华就是厉害,学生做的爆米花都这么赞”。但如果最后失败了,人们除了会想到是个体和具体的原因,也会顺便想想:“清华也不过如此嘛”。我清当然是不会很在意这些想法,但如果事情闹大了就不得不在意了。

    其他新闻也一样,不管是不是关于清华。不点名了。实在是……岂止“脑残”二字了得。为了整出个大新闻,见到标签就往上贴,不管有关无关。就好比智商999的人摔了一跤,“有人摔跤了”本来没什么好说的,但如果贴个标签,变成“智商999的天才意外失足”,效果立刻就不同了。没有学习过新闻相关理论,但我觉得媒体之所以热衷贴标签,是因为人们愿意看这样的新闻。而人们之所以愿意看,可能是因为带上“清华”两个字仿佛就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了(当然,对于清华自己人,或者隔壁的童鞋,感觉可能就是“身边的事情”了),好奇是当然的。最后澄清,以上批判的都是不负责的新闻媒体,良心媒体当然是有的,只是也许没有这些为了爆炸性不择手段的新闻火。

    最后再次强调,人们对“清华”二字的心理反应是一种现象,一个事实,事实本身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无论是用清华为自己宣传还是用清华作为新闻,合理且必要的使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故意利用和滥用则是不适当的。

    ———-

    至于影响和个人看法,其实前面也提到了一些,。如果有人看的话改天再补吧。

  5.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消费什么其实挺正常的..

    如果学校没有价值哪来的消费 名校被消费也不只T大一家

    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

    1.媒体报道的偏差(有意/无意)所导致内容的不实或夸大,正中某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的下怀

    2.各大门户微博之类的评论里还是有一部分人罔顾事情性质,落井下石得比较过分

    待了一年个人还是觉得平常心吧,同学间偶尔也会拿不实报道的梗稍微自黑一下(生物技术系啊卖被子blabla.. 总之么,没有上述的那么一些踊跃在评论第一线博存在感的人,我们连呵呵的机会都没有嘛

  6. 问题学生
    理由
    举报 取消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大招风”

  7. Undefined
    理由
    举报 取消

    很少有本校的学生这样干的。比如卖被子的,没一个本校的。比如校门口卖书忽悠孩子家长的。最无耻的直接冒充学生。稍微好一点的叫几个学生打打广告什么的。很少有自己出去主动消费的。。在大牛遍地走的地方大部分人自知之明还是能学的到。

  8. 用户头像
    理由
    举报 取消

    清华新闻上头条是必然的,知名度和名字价值摆在那。

    至于消费一说,不敢苟同。

    如果博士生正常找高薪工作没人会说他消费吧。

    如果博士生创办科技公司获得千万元投资也没有人说他消费把。

    问题就在于一个爆米花而已。说白了就和大学生卖猪肉,搬砖一个道理。媒体、社会包括你们清华自己人都不愿意承认一个清华毕业生做了一个看起来很low的事。

    他只是用一个比较吸引眼球的方式阐述了他是清华毕业生这个事实。

    这个新闻对清华的负影响有多大呢?你们去指责他又为清华带来了多少正面作用?我相信一个有知识有礼节的清华人不会说出消费这个暗含贬义的词。

  9. 绿小契
    理由
    举报 取消

    其实那个爆米花还挺好吃的…..

  10. 用户头像
    理由
    举报 取消

    因为它有价值。而你没有。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