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Hi-Res把其他原本就有的高保真音质的音频技术和格式像火锅一样杂烩并煮在一起,是否可以将此视为人为创造的「伪概念」? 2017年9月9日 6 条回复 1047 次浏览 Sony,概念,索尼,解释,音频
回复 ( 6 )
并不是,这是个明确的定义,现由日本电子情报技术产业协会(JEITA)和日本音频协会(JAS)提出的。JEITA的定义是关于音频本身的,主要内容如下:
”CD スペックを超えるディジタルオーディオ“ であることが望ましい。
即超过CD规格的数字音频
个人看法,就是一个简单的标准,不是什么白皮书。主要目的是为了卖数字版权内容,并不是去垄断一个行业。另外,听感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上的Hi-Res的曲目,如果用解码器放出来的效果还是比一般的320Kbps ACC好,价格只是稍贵一点。此外,Hi-Res只是锦上添花,耳机的音质基本上符合一分钱一分货的规律,别指望Hi-Res能改变廉价耳机的声音。MDR-10R也是,某米也是,还有个ELECOM牌的耳机也是。
PS:硬要说“伪概念”的话,去喷JEITA和JAS比较合适。
其实就是高于 44.1kHz 16bit Stereo PCM 规格的无损/无压缩音频文件,例如 96kHz 24bit ,1bit DSD 之类都可以算是 Hi-Res Audio 音频文件。
如一楼所说,这是日本的“电电工会”搞的标准,主要目的还是日本企业希望自己一家子玩市场。这个标准比较不好看,因为24/96本身也是专业行业里用的标准,在这个时间点拿出来,本身就有点晚了。再加上这个标准对于实际聆听的感受,并无影响。我个人认为这次时间不在日本人手中,这个标准可能会无疾而终。原因如下:
1.日本的半导体行业基本全军覆没,这个标准没有排他性。
市场导向的hi-res标准并起不到历史上CD白皮书,或DVD加密那样的“排他”作用。我们还能回想起来,曾经在那个技术垄断的时代,没有飞利浦的解码芯片,没有索尼或松下的伺服机构,你是做不出一台合法CD或DVD机的,即便做了,也会受到行会的限制,或者缴纳更高的专利费。而今天,这个门槛已经不存在了,全部音频市场的技术,除了个别的火线接口、DSP算法外,基本都是开源的,且日本的旧有几大巨头索尼、松下、日电、新日半、日立,基本都完蛋了,只剩下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瑞萨电子和东芝电子,前者巨亏,也没有拳头产品,后者只能卖卖汽车芯片和内存。而反观欧美巨头们,采用了更开放的心态,比如德仪、亚德诺、凌云、Atmel、赛灵思…,只要买我芯片和授权,算法自己搞搞喽,这样全世界的音频行业,只能用深圳的解决方案了,日本企业也只能如此。
2.高清音频听感并无提高。
是的,并无提高。之所以专业录音市场要选择24/96作为通行标准,不是因为声音更好听,而是相比16/44这个古老的CD标准来说,自由度更高,编辑时的损耗更低,以及模拟电路设计更省。
16比特够了吗?作为日常聆听,够了。事实上,我的同行们都知道,16比特量化在实际工作时,能完美重放12个比特就已经烧高香了,最低有效位基本没什么用。
土鳖抗铁牛
和 Retina Display 一样
192Khz采样率意味着理论上可以还原最高96KHz频率的音频信号。人耳听觉的频率区间一般认为是20Hz-20KHz。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实音频信号传输链的瓶颈一般认为在末端,即扬声器和耳机。尤其是扬声器的频响是很难做到大频响区间同时低谐波失真的。这就意味着你需要在扬声器和耳机上也达到如此高规格,相对于DAC或者ADC部分,这显然更难。所以,规格是规格,能否切实提高听觉体验那完全是另一个问题了。
百科:Hi-Res是High Resolution Audio的缩写,它是索尼在2014年提出的最新高品质音乐标准。索尼就给出我们这样的答案,高于44.1kHz /16bit(CD音质)的音质,是以 192kHz / 24bit或者更高的分辨率,也就是就是采样率高于44.1KHz,比特深度大于16bit。
==========
就是更采样高码率而已,192kHZ/24bit 主要是蓝光DVD后电影采用的录音格式。
sony弄了一套格式搬到纯音频领域罢了。
高码率对高音质意义并不大,更和互联网音频+移动终端趋势背道而驰。
不过sony之前被美国佬忽悠买了很多版权,搞搞新格式输出也算没办法的办法。